華嚴經
《華嚴經》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法身,故曰華嚴。華嚴經是大乘佛教修學最..[詳情]
華嚴宗簡論 第一章 華嚴經的傳譯 第五節(jié) 《華嚴經》總綱
第五節(jié)《華嚴經》總綱
華嚴教海博大精深,我們應精造學習,并從中法喜充滿。清涼大師在《大疏鈔》里,將信、解、行,證,列為《華嚴經》總綱,是十分正確的。
佛法雖眾,不出信、解,行、證!度A嚴經》義理深廣,以信、解、行、證四字,賅之無余。
一、信
《華嚴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yǎng)一切諸善根!薄洞笾嵌日摗吩:“佛自念言,若人有信,是人能入我大法海中,能得沙門果,不空剃頭染衣。若無信,是人不能入法海中,如枯樹不生華……於佛法中,空無所得!狈鹗荑筇焱跽埛ㄙ收f:“我今開示甘露門,若有信者得歡喜!闭f明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古人說:“信滿佛成”,是指只有信心堅定而圓滿的人,才能成佛。當然,這裹說的信,絕非迷信,而是明辨是非之後,產生的智信。佛法最重理解,凡有疑問,盡可參究。所謂大疑則大悟,小疑則小悟,不疑則不悟?芍鸱ㄕf的信,是指斷疑生信的悟和智。
二、解
《華嚴經》云:“譬如暗中室,無燈不能見;佛法無人說,智者不能了!惫省度敕ń缙贰飞曝斖游迨齾,遍求善知識,安住菩薩學處。說明對於佛法的甚深妙理,尚須深入經藏,體解大道,始能智慧如海。故《法句經》說:“雖多誦經,不解何益,解一句法,行可得道。”不解佛法,產生的惡果;或盲修瞎煉,步入邪道;或曲解佛理,瞎人慧眼,傷人慧命;或矇瞳度矇瞳,一問兩不懂,師父下地獄,弟子往里擁。信而不解,增長無明。唯有具足真知真見,才能不被一切法所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三、行
《大智度論》說:“多聞辯慧巧言語,善說諸法轉人心,自不如法行不正,譬如云雷而無雨”。如果言行一致,就如“多聞廣智美言語,巧說諸法轉人心,行法心正無所畏,如大云雷澍洪雨”。《華嚴經》以十度萬行,自覺覺他而達覺行圓滿,成就佛的果位為最終目的。華嚴宗以行菩薩道為根本,如《凈行品》說菩薩以大慈悲心,行一百四十種凈行,轉十種勢(轉事入理、轉染成凈,轉因成果,轉世間為出世,轉依同正、轉偽歸真,轉人同法,轉境成行,轉虛同實),以圓滿普賢的無礙行。菩薩修道,以一行中修一行,一行中修一切行,一切行中修一行三位,為圓融菩薩行。
四、證
果由因感。依五乘佛法,修三皈五戒,證人乘果,修五戒十善,證天乘果,修四諦法,證聲聞果,修十二因緣法,證緣覺果,修四攝,六度法,證菩薩乘果。果之大小,由初發(fā)心之大小而決定。修菩薩乘,須發(fā)菩提心。修行不發(fā)菩提心,譬如耕田下下種!度A嚴經》說:“初發(fā)心時,便證正覺”。是說菩薩行,即是佛道,岡能攝果,果在因中,故永修菩薩行,即是證入佛之境界。華嚴教約菩薩行的進程,可分三個階段:
(一)將有漏心轉入無漏心,證法空慧。觀一法無自性可得。無煩惱可斷,無菩提可證,無生死可了,無涅槃可得。
(二)將有為菩薩轉入無為菩薩,以—小上無佛道可求,下無眾生可度,所謂“菩薩清涼月,常游畢竟空”。
(三)水修菩薩行而圓滿佛之功德。
第六節(jié)《華嚴經》在佛經中的地位
《華嚴經》是釋迦佛初演之妙法,開示其直接自證之根本*輪。此—法門,為一切法門之根本,一切救理之源流。集中—切諸佛之智用,窮盡—切理事之性相。唐人宗問隱士孫思邈:“佛經以何經為大?”孫曰:“《華嚴經》為諸佛所尊大者!钡墼:“近玄奘三藏,譯《大般若經》六百卷,何不為大?而六十卷《華嚴經》獨得大乎?”孫曰:“華嚴法界,具—切門。于一門中可演出大千經卷,《般若經》乃華嚴中一門耳!碧诜轿颉⒛受持《華嚴》。連池大師說:“華嚴具無量門,諸大乘經,猶華嚴無量門中之一門耳!度A嚴》天王也,諸大乘經封侯也,諸小乘經封侯之附庸也”。如《般若經》以說空彰實為宗,《解深密經》以不空不有為宗,《楞伽經》以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為宗,《大集經》以守護正法為宗。都是各演一法,各示一門。唯華嚴大法,詮說法界緣起,顯示體用廣大,情器融通,時空交織,帝網交映之不可思議境界。明此理者,自能擴展心境,融攝宇宙,揭發(fā)真智,鑒照乾坤。明此事者,自能超脫長劫輪轉,自他互助,心物相通,起大悲力,發(fā)大愿力,修諸大行,普度眾生。憨山大師說:“不讀《華嚴經》,不知佛家之富貴!背斡^大師說:“明以照函,法以達迷,然交映千門,融冶萬有,廣大悉備,盡法界之性者,其唯大《華嚴經》歟!”上述這些議論,不言而喻,說明《華嚴經》在佛教經典中,是處于至尊至高之地位的。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華嚴宗簡論 第一章 華嚴經的傳譯 第一節(jié) 六十《華嚴》
- 華嚴宗簡論 第一章 華嚴經的傳譯 第二節(jié) 八十《華嚴》
- 華嚴宗簡論 第一章 華嚴經的傳譯 第三節(jié) 四十《華嚴》
- 華嚴宗簡論 第一章 華嚴經的傳譯 第四節(jié) 《華嚴經》之別譯
- 華嚴宗簡論 第一章 華嚴經的傳譯 第五節(jié) 《華嚴經》總綱
- 華嚴宗簡論 第二章 華嚴宗的傳承 第一節(jié) 一祖杜順
- 華嚴宗簡論 第二章 華嚴宗的傳承 第二節(jié) 二祖智儼
- 華嚴宗簡論 第二章 華嚴宗的傳承 第三節(jié) 三祖法藏
- 華嚴宗簡論 第二章 華嚴宗的傳承 第四節(jié) 四祖清涼
- 華嚴宗簡論 第二章 華嚴宗的傳承 第五節(jié) 五祖宗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