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jīng)

《華嚴經(jīng)》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法身,故曰華嚴。華嚴經(jīng)是大乘佛教修學最..[詳情]

白話華嚴經(jīng) 第三十七卷

卷第三十七: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白話】

  第六地

  菩薩既聞諸地勝行,其心歡喜天雨妙華,

  放凈光明雨散寶珠,供養(yǎng)如來稱善哉說。

  百千天眾皆悉欣慶,共在空中散眾珍寶,

  華髮瓔珞及寶幢幡,寶蓋涂香咸供養(yǎng)佛。

  自在天王并其眷屬,心生歡喜住于空中,

  散寶成云廣持供養(yǎng),贊言佛子快宣此說。

  無量天女空中安住,共以樂音歌贊佛陀,

  音中悉作如是妙言:佛語能除眾煩惱病。

  法性本寂本無諸相,猶如虛空不可分別,

  超諸取著絕于言道,真實平等常住清凈。

  若能通達諸法自性,于有于無心不動搖,

  為欲救世精勤修行,此佛口生乃真佛子。

  不取眾相而行布施,本絕諸惡堅持凈戒,

  解法無害?叭倘瑁ㄐ噪x具諸精進。

  已盡煩惱入諸禪定,善達性空分別法要,

  具足智力能博濟眾,滅除眾惡善稱大士。

  如是妙音有千萬種,贊已默然瞻仰佛陀,

  解脫月語金剛藏言:以何行相入于后地?

  這時,金剛藏菩薩告訴解脫月菩薩說:“佛子啊!菩薩摩訶薩已經(jīng)圓滿具足第五地,想要再進入第六現(xiàn)前地,應當觀察十種平等法。是哪十種呢?一,一切的法無相,所以是平等的;二,一切的法無體性,所以是平等的;三,一切的法無生,所以是平等的;四,一切的法無滅,所以是平等的;五,一切的法本來清凈,所以是平等的;六,一切的法無戲論,所以是平等的;七,一切的法沒有執(zhí)取舍棄,所以是平等的;一切的法寂靜,所以是平等的;九,一切的法宛如幻化,宛如夢境,宛如影像,宛如聲響,宛如水中的月亮,宛如鏡中的映像,宛如火焰,宛如變化,所以是平等的;十,相對的有與無,其體性不二無異,所以是平等的。菩薩如此觀察一切法的清凈自性,隨順著法,不違背法的真理,所以得以進人第六現(xiàn)前地,得證明利的隨順法忍、但是還未得證無生法忍。

  “佛子!這位菩薩摩訶薩如此觀察之后,又以大悲為上首,用大悲增上,用大悲滿足,觀察世間的生滅。

  “他這樣想著:‘世間的受生皆起緣于我執(zhí),若離開我執(zhí),就沒有生起。’

  “他又這樣想:‘凡夫愚癡無智,執(zhí)著有我,一直追求有或無,思想不正,心中總是生起種種無明妄想,而做出不合正道的行為;因此罪惡的業(yè)行、福善的業(yè)行、禪定的業(yè)行?,夾雜不清,積集增長。這種種行為,無不種下日后受生的種子;因為有漏失、有執(zhí)取,就會生起后世的生與老死。這就是所謂的用業(yè)行為田地,用心識作種子,用無明覆蓋,用執(zhí)愛的水滋潤,用我慢灌溉,因此增長知見執(zhí)著之網(wǎng),產(chǎn)生精神與物質(zhì)的名色芽,身心的名色不斷增長,就產(chǎn)生身體的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器官,當諸根相對的時候就生起觸覺,觸覺的相對又生起感受,感受之后又產(chǎn)生希求生起渴愛,渴愛的念頭又增長而生起貪取執(zhí)著,由貪取執(zhí)著再增長而生起存有。存有生起之后,產(chǎn)生六道諸趣的五蘊色身,這就是生;出生之后身心不斷衰老,最后終于消沒死亡。當老死的時候,又產(chǎn)生各種熱惱,而憂愁悲嘆不已,各種的苦痛都聚集在一起。這些現(xiàn)象都是由于因緣集散。事實上,這些聚集的現(xiàn)象,并沒有聚集的主體;而最后任運而滅的時候,也沒有消滅的主體。’

  “菩薩如此隨順觀察緣起的各種現(xiàn)象。

  “佛子。∵@位菩薩摩訶薩又這樣想:‘無明是指不明了佛法的第一義i帝,又無明造作的業(yè)果稱為行,與行所依止的初心是識,與識共同出生的色、受、想、行四取蘊就稱為名色,名色再增長為眼、耳、鼻、舌、身、意六處,六根、六境、六識三事和合便是觸覺,與觸覺共生而有感受,染著感受便是渴愛,渴愛增長便為執(zhí)取,執(zhí)取所起的有漏煩惱就是有,再從業(yè)生起的五蘊和合就是生,五蘊成熟衰退就是老,五蘊毀壞了便是死。死時的離別之苦、愚昧貪戀、心胸煩悶就形成憂愁,因憂傷而涕淚縱橫就形成哀嘆,這種哀嘆對身體的五根感受稱為痛苦,對意識境地的感受稱為憂戚,憂苦轉(zhuǎn)多則稱為煩惱。這種情形,就像一棵樹上面結滿了苦果,日曰增長。但是根本說沒有我這個個體以及我所有的事物,沒有造作的人,也沒有承受的人。’

  “他又這樣想:‘若有造作的人,便有造作的事;若沒有造作的人,便沒有造作的事。所有生命緣起的現(xiàn)象,在第一義諦中都是虛妄而了不可得的。,

  “佛子!這位菩薩摩訶薩又這樣想:‘三界中所有的一切,都不過是一心的化現(xiàn)而已。如來為三界中所有眾生分別解釋十二種因緣成立的由來,都是依著一心念形成的。為什么呢?隨著事相生起的貪欲是無心共生的,心便是意識,因事而產(chǎn)生行為,迷惑的行為便是無明,與無明及心識共生的是名色,名色再增長為眼、耳、鼻、舌、身、意便是六處,六處再三分為根、境、識而和合便是觸覺,觸覺又共生感受,感受不得滿足便生起了愛欲,攝受愛欲不舍便又生執(zhí)取。以上種種因緣和合就產(chǎn)生了存有的生命力量,而存有的生命力量又會產(chǎn)生接受未來生存的五蘊之身,由生身再成熟變老,老化之后這個生身便毀壞而死。’

  “佛子。∵@無明有兩種業(yè)力:一,能使眾生迷惑于所依止的境界;二,成為造作各種業(yè)力心行的因緣。行也有兩種業(yè)力:一,能生出未來的果報;二,成為意識生起的因緣。識也有兩種業(yè)力:一,使一切生命的存有相續(xù)不絕;二,成為精神體的名與肉體的色生起的因緣。名色也有兩種業(yè)力:一,互相輔助共同成就生命的現(xiàn)象;二,成為身心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處生起的因緣。六處也有兩種業(yè)力:一,各自執(zhí)取自身的境界;二,成為觸境生起的因緣。觸也有兩種業(yè)力:一,能對所緣產(chǎn)生觸覺;二,成為感受生起的因緣。受也有兩種業(yè)力:一,能感受愛恨、怨憎等事;二,成為愛欲生起的因緣。愛也有兩種業(yè)力:一,染著可愛之事;二,成為貪取生起的因緣。取也有兩種業(yè)力:一,使種種的煩惱相續(xù)不斷;二,成為后續(xù)生命存有生起的因緣。有也有兩種業(yè)力:一,能使眾生出生在六道諸趣;二,成為后續(xù)受生生起的因緣。生也有兩種業(yè)力:一,能生起未來受生的身心五蘊;二,成為老的生起因緣。老也有兩種業(yè)力:一,使身心的諸根器官逐漸變異老化;二,成為死的生起因緣。死也有兩種業(yè)力:一,能敗壞所有的生命現(xiàn)象;二,使生命在無明中不覺不知地輪回不斷。

  “佛子。∷^這十二緣起,是由無明緣行到生緣老死等十二因緣相續(xù)而成。也就是由無明乃至于生等因緣為緣起的因,使行乃至老死等因緣的果相續(xù)不斷,由于相互助成,因緣果報因此循環(huán)不息。十二緣起中,假如無明消滅了,那么行也同樣會消滅;假如生的因緣消滅了,則老死的因緣也會消滅。這也就是,由于無明乃至于生等因緣不再當成緣起因的時候,就會斷滅所有的行乃至于老死等因緣的果,不再互相助成,因緣果報從此不能相續(xù)。

  “佛子!十二因緣中,煩惱的根由是因為不能斷絕無明、愛欲、貪取,遷業(yè)流轉(zhuǎn)是因為生命相續(xù)不絕、造作不斷,苦痛是因為其余的因緣不曾斷絕。但是,如果前際的無明、行等,與后際的愛、取、有,分別都能消滅的話,那么煩惱、業(yè)與苦等三道也就都會斷絕了。

  “以上所說的三道,其實是離于我與我所,體性空寂如幻、生滅不已,沒有真實的自性可執(zhí)著。就猶如一束蘆草,需要相互依存才能安立存在;一切的存在,也都是如此,雖然依因緣相互依存而有生滅,但其實都是空無自性的。

  “又所謂無明緣行,這二支是用來觀察過去世的;識乃至于受,這五支是用來觀察現(xiàn)在世的;愛乃至于有,這三支是用來觀察未來世的。從此以后,便輾轉(zhuǎn)相續(xù)不斷。無明滅則行滅等逆觀十二緣起,是用此滅故彼滅的原則,依相互觀察對待來斷除輪回相續(xù)。

  “又這十二種生命相續(xù)存有的支持因緣,可以稱為三種苦。其中的無明、行到六處是行為遷流無常的行苦,觸與受是強烈感受到苦中之苦的苦苦,其余則是破壞喜樂的壞苦。而無明消滅則行消滅等逆觀十二因緣的還凈法門,則是斷除三苦的方法。

  “又無明緣行等順觀十二緣起,是因為無明因緣能生諸行;而無明滅則行滅等逆觀十二緣起,是因為無明如果消滅了,則諸行也會消滅。

  “又無明緣行等順觀十二緣起,是出生各種系縛,使眾生不能解脫的原因;而無明滅則行滅等逆觀十二緣起,是消滅各種系縛,使眾生解脫的原因。

  “又無明緣行等順觀十二緣起,是隨順觀察緣生而照了無自性的無所有觀而無明滅則行滅等逆觀十二緣起,是隨順逆觀緣生而照了緣滅為空的盡滅觀。

  “佛子!綜合以上所說,菩薩摩訶薩用十種觀念來逆觀、順觀種種緣起:一,十二緣起的現(xiàn)象相續(xù)不斷;二,十二緣起為一心所攝,都是依心而起;三,十二緣起中,每一緣起的業(yè)力各各不同;四,十二緣起彼此不相舍離;五,十二緣起不斷,則會出生煩惱道、業(yè)道、苦道等三道;六,十二緣起可以觀過去世、現(xiàn)在世、未來世;七,十二緣起為行苦、苦苦、壞苦等三苦聚集;八,十二緣起為因緣生滅法;九,十二緣起成就生系縛與滅系縛;十,十二緣起成就無所有觀與盡滅觀。

  “佛子啊!菩薩摩訶薩用這十種觀念觀察種種緣起,了知沒有我的存在,沒有人的存在,沒有壽命的存在,一切的自性本空,沒有造作的主體,也沒有受報的客體,即時得證空解脫門現(xiàn)在其前。又觀察種種因緣都是自性寂滅,原本就都解脫,根本連一些些法相的生出都了不可得,因此即時得證無相解脫門現(xiàn)在其前。菩薩如此入空、無相解脫門之后,不再有其他任何愿求,除了以大悲為首要,發(fā)愿教化眾生,因此即時得證無愿解脫門現(xiàn)在其前之外。菩薩如此修習空、無相、無愿三解脫門,終得離開人、我的想法,離開造作者、受者的想法,離開任何存有及不存有的想法。

  “佛子!這位菩薩摩訶薩更心生大悲,更加精勤修習,為了使未圓滿的菩提分法得以圓滿。他這樣想著:‘一切有為的世間現(xiàn)象,一旦和合就會相續(xù)不斷,沒有和合就不會相續(xù)不斷;因緣聚集就會相續(xù)不斷,因緣不聚集就不會相續(xù)不斷。我如實地知道一切有為法的諸多過患,所以應當了斷這個和合的因緣;但是為了成就眾生,我也不能斷盡所有有漏失的業(yè)行。,

  “佛子!菩薩觀察一切有為的世間現(xiàn)象,雖會招致許多過患,然而卻沒有自性,不生亦不滅。他又心生大悲,不愿舍離眾生。因此得證般若波羅蜜現(xiàn)在其前,名為無障礙智慧光明。他成就了如此的智慧光明之后,雖然修習菩提分因緣,卻不安住有為的世間現(xiàn)象;他雖然觀察一切有為法自性寂滅,卻不安住寂滅。這是因為他尚未圓滿修習菩提分法。

  “佛子!菩薩安住在這個現(xiàn)前地時,得以進入空三昧、自性空三昧、第一義空三昧、第一空三昧、大空三昧、合空三昧、起空三昧、如實不分別空三昧、不舍離空三昧、離不離空三昧。這位菩薩得證如此的十種空三昧門為首,于是百千空三昧都完全現(xiàn)在其前;同樣的,以十無相、十無愿三昧門為首,于是百千無相、無愿三昧門都完全現(xiàn)在其前。

  “佛子啊!菩薩安住在這個現(xiàn)前地,又更修習得以滿足悲智的不可壞心、信理決定的定心、行為調(diào)柔的純善心、甚深不怖的甚深心、不退自乘的不退轉(zhuǎn)心、向上勝進努力的不休息心、泯絕自他二相的廣大心、利生無邊的無邊心、求上地之智的求智心、以善巧方便化益眾生的方便慧相應心,修習圓滿這十種大道心。

  “佛子啊!菩薩以這樣的心,隨順佛菩提,不懼異論,能證人所有的智慧境地,永離聲聞、緣覺二乘,趣入智慧,種種的煩惱魔都不能沮壞他的道心。他安住在菩薩的智慧光明中,能善巧修習空、無相、無愿的三解脫法門;而各種的方便善巧智慧,無不與所修習的法門互相應和,他也恒常修行各種菩提分法,從未舍離。

  “佛子啊!菩薩安住在這個現(xiàn)前地時,更加增長般若波羅蜜的凈業(yè)行持,得到上、中、下三品忍法中最上品順忍明利。這是因為他能隨順如實法相而不違背一切諸法。

  “佛子!菩薩安住在這個境地之后,因為原本的愿力,使他得以見到多位佛,也就是見到多百位佛,乃至于見到多百千億那由他位佛。菩薩都以廣大心、深心,恭敬供養(yǎng),尊重贊嘆。不管是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一切資益生活的用品,都完全奉施諸佛,也供養(yǎng)一切僧眾,并將這個善根回向無上正等正覺。他恭敬聽聞諸佛說法,聽完之后更信受奉持,因此能證得如實三昧的智慧光明,且能隨順這個智慧修行,護持憶念從不暫舍。他又得到諸佛的甚深法藏,因此經(jīng)過百劫、經(jīng)過千劫,乃至于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有的善根都變得更加明凈。

  “就如毗琉璃不斷地磨瑩真金,只會使真金變得更明凈。此地菩薩的所有善根也是這樣,用具足善巧方便的智慧,隨類逐一觀察之后,就變得更為明凈,也變得更為寂滅,任何的光明都無能遮蔽。

  “就譬如月光的照映,可使眾生得到清涼,四種風輪都不能毀壞月光。此地菩薩的所有善根也是如此,能夠消滅無量百千億那由他眾生的煩惱大火,四種魔道都無法破壞。

  “這位菩薩在十波羅蜜中,多修般若波羅蜜;其余的并非不修,只是隨順能力與因緣而修學。

  “佛子!這是簡略說明菩薩摩訶薩的第六地——現(xiàn)前地。

  “菩薩安住在此地,多作善化天王,所有造作都能自在,所有聲聞的疑難問題都不能令他退怯屈服。他能夠使眾生除滅我慢,深入緣起的智慧。他實踐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此一切造作的業(yè)行,都不離念佛,乃至于不離念具足一切種智、一切智智。他又這樣想:‘我應當于一切眾生當中,為首、為勝,乃至于為一切智智所依止者。’

  “這位菩薩如果精進修行,就能在一念之間,得到百千億三昧,乃至示現(xiàn)百千億菩薩作為眷屬。如果他以愿力自在示現(xiàn),所證得的三昧無菩薩眷屬更是超過這個數(shù)目,甚至以百千億那由他劫來計算,也不能盡知。”

  這時,金剛藏菩薩想要復述剛才所講的要義,就說出以下的偈頌:

  菩薩圓滿五地已竟,觀法無相亦無自性,

  無生無滅本自清凈,無有戲論亦無取舍。

  體相寂滅宛如幻等,有無不二離諸分別,

  隨順法性如是觀察,此智得成入于六地。

  明利順忍智慧具足,觀察世間生滅于相,

  以癡暗力世間乃生,若滅癡暗世間無有。

  觀諸因緣真實義空,不壞假名和合為用,

  無作無受無思念者,諸行如云遍而興起。

  不知真諦名為無明,所作思業(yè)愚癡果報,

  識起共生是為名色,如是乃至眾苦集聚。

  了達三界依心而有,十二因緣皆亦復然,

  生死皆由心所造作,心若滅者生死已盡。

  無明所作有二種業(yè),緣中不了為行生因,

  如是乃至老病終歿,從此苦生無有盡期。

  無明為緣不可斷除,彼緣若盡悉皆除滅,

  愚癡愛取煩惱支林,行有是業(yè)余皆苦惱。

  癡至六處是為行苦,觸受增長是為苦苦,

  所余有支是為壞苦,若見無我三苦滅除。

  無明與行為觀過去,識至于受為現(xiàn)在轉(zhuǎn),

  愛取有生觀未來苦,觀待若斷邊際乃盡。

  無明為緣是為生縛,于緣得離纏縛乃盡,

  從因生果若離則斷,觀察于此了知性空。

  隨順無明顯起諸有,若不隨順諸有能斷,

  此有彼有無亦復然,十種思惟是心離著。

  有支相續(xù)一心所攝,自業(yè)不離及顯三道,

  三際三苦因緣所生,系縛起滅隨順無盡。

  如是普觀緣起諸行,無作無受無有真實,

  如幻如夢宛如光影,亦如愚夫追逐陽焰。

  如是觀察入于空中,知緣性離得無相義,

  了其虛妄無所愿求,唯除慈憫為眾生故。

  大士修行解脫之門,轉(zhuǎn)益大悲求佛教法,

  知諸有為和合所作,志樂決定勤行勝道。

  空三昧門具有百千,無相無愿亦復皆然。

  般若順忍悉皆增上,解脫智慧得成圓滿。

  復以深心多供養(yǎng)佛,于佛教中修習勝道,

  得佛法藏增長善根,如金琉璃所磨晶瑩。

  如月清涼廣被眾物,四風來觸無能沮壞,

  此地菩薩超諸魔道,亦息群生諸煩惱熱。

  此地多作善化天王,化導眾生除諸我慢,

  所作皆求一切智慧,悉已超勝聲聞之道。

  此地菩薩勤勇精進,獲諸三昧有百千億,

  亦見若干無量佛陀,譬如盛夏空中日輪。

  甚深微妙難可見知,聲聞獨覺無能了之,

  如是菩薩第六妙地,我為佛子今已宣說。

  第七地

  是時天眾心生歡喜,散寶成云在空中住,

  普發(fā)種種微妙音聲,告于最勝具清凈者:

  了達勝義智慧自在,成就功德有百千億,

  人中蓮華無所染著,為利群生演說深行。

  自在天王身在空中,放大光明普照佛身,

  亦散最上妙香云海,普供除憂滅煩惱者。

  爾時天眾心皆歡喜,悉發(fā)美音同聲贊述:

  我等聞斯地上功德,則為已獲大善利益。

  天女是時心喜慶悅,競奏樂音有千萬種,

  悉以如來威神力故,音中共作如是之言:

  威儀寂靜最上無比,能調(diào)難調(diào)世間應供,

  已超一切諸世間者,而行于世間諸妙道。

  雖現(xiàn)種種無量應身,知身——皆無所有,

  巧以言辭善說諸法,不取文字諸音聲相。

  往詣百千諸國土中,以諸上供供養(yǎng)佛陀,

  智慧自在無所染著,不生于我及佛國想。

  雖勤教化諸眾生類,而無彼己等一切心,

  雖已修成廣大善益,而于喜法不生執(zhí)著。

  以見一切諸世間人,貪恚癡火常皆熾然,

  于諸想念悉皆遠離,發(fā)起大悲勤精進力。

  一切諸天及天女眾,種種供養(yǎng)稱贊是已,

  悉共同時默然而住,瞻仰人尊愿聞法要。

  時解脫月復請言說:此諸大眾心中清凈,

  第七地中諸般行相,唯愿佛子廣為宣說。

  這時,金剛藏菩薩告訴解脫月菩薩說:“佛子。∑兴_摩訶薩圓滿第六地之后,想要進入第七遠行地,應當修習十種方便智慧,以發(fā)起殊勝的行道。是哪十種呢?一,雖善于修行空、無相、無愿三昧禪定,卻仍慈悲不舍眾生;二,雖證得諸佛平等的法,但仍恒常喜樂供養(yǎng)諸佛;三,雖趣入觀空智門,但仍勤奮積集福德;四,雖遠離三界,但仍莊嚴三界;五,雖然究竟寂滅種種的煩惱火焰,卻仍能為一切眾生生起息滅貪、嗔、癡的煩惱火焰;六,雖知諸法宛如幻化,宛如夢境,宛如影像,宛如聲響,宛如火焰,宛如變化,宛如水中月亮,宛如鏡中映像,自性本體都是無二無另ij的,但仍能隨順心念的作業(yè)而生無量差別;七,雖知一切國土猶如虛空不實,卻能用清凈妙行莊嚴佛土;八,雖知諸佛法身的體性本來就不存在,而仍能用三十二種相好莊嚴其身;九,雖知諸佛的音聲性空寂滅不可言說,卻能隨順眾生而發(fā)出種種不同的清凈音聲;十,雖追隨諸佛,了知三世只是心念的變現(xiàn),卻能隨順眾生的不同理解,用種種相貌,在種種時間,在種種時劫,修習一切的菩薩行。菩薩用以上十種方便智慧,而興起殊勝的行持,從第六地進入第七地;進人之后,這些殊勝的行持,F(xiàn)在前,名為安住第七遠行地。

  “佛子!菩薩摩訶薩安住在第七地之后,進人無量的眾生界,進入無量諸佛教化眾生的業(yè)行,進入無量的世界網(wǎng),進入無量的諸佛清凈國土,進入無量的種種差別法,進入無量的諸佛現(xiàn)覺智,進人無量的時劫,進入無量諸佛覺了三世的智慧,進入無量眾生的種種信仰與理解,進人無量諸佛示現(xiàn)的種種名色身相,進入無量眾生欲樂的各種諸根器官,進人令眾生歡喜的無量諸佛語言音聲,進入無量眾生的種種心念行為,進人無量諸佛了知的廣大智慧,進人無量聲聞乘的凈信與理解,進入無量諸佛所說令人信解的智慧之道,進入無量辟支佛的所有成就,進入無量諸佛所說令人趣入的甚深智慧門,進入無量的種種菩薩方便行,進入無量諸佛所說令菩薩得以趣入的大乘集成事。

  “這位菩薩心想:‘如此無量的如來境界,甚至于經(jīng)過百千億那由他劫也不能數(shù)知,我應當以無功用與無分別心念圓滿成就。’

  “佛子啊!這位菩薩用甚深的智慧觀察,常常精勤修習方便的智慧,并且發(fā)起殊勝的佛道,安住不動的境界,不生一念懈怠之心。行、住、坐、臥,乃至在睡夢中,都不曾與覆蓋本性煩惱相應,恒常不舍精進修行的想法。

  “這位菩薩念念具足十種波羅蜜。為什么呢?因為他念念都是以大悲為上首修行佛法,一心趣向佛智。他為了求取佛智,將所有的善根都布施眾生,這就是布施波羅蜜。他能滅除種種煩惱熱火,這就是持戒波羅蜜。他以慈悲為上首,不損傷一切眾生,這就是忍辱波羅蜜。他求取殊勝善法從不斷絕,這就是精進波羅蜜。一切智慧的要道常,F(xiàn)在其前,未曾散亂,這就是禪定波羅蜜。他能忍持諸法無生無滅的體性,這就是般若波羅蜜。他能出生無量的智慧,這就是方便波羅蜜。他能求取上上殊勝的智慧,這就是愿波羅蜜。一切的異端邪說及所有的魔眾都不能沮壞他,這就是力波羅蜜。他如實了知一切法,這就是智波羅蜜。

  “佛子!菩薩念念都得以具足這十波羅蜜;同樣的,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四攝法,般若、諦理、惑滅與苦凈等四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空、無相、無愿等三解脫門,簡略地說,乃至于一切覺悟的菩提分法,他都能念念圓滿。”

  這個時候,解脫月菩薩問金剛藏菩薩說:“佛子!菩薩只能在這第七地當中圓滿一切覺悟的菩提分法,還是在其他的菩薩地中也能圓滿?”

  金剛藏菩薩說:“佛子。∑兴_在十地中都能圓滿覺悟的菩提分法,但以第七地為最殊勝。為什么呢?因為第七地中的身、口、意三業(yè)功用業(yè)行都已圓滿,得以進人智慧自在的業(yè)行。”

  “佛子。∑兴_在初地的時候,因為發(fā)愿求取佛法,所以能滿足覺悟的菩提分法;第二地是為了脫離心中的煩惱;第三地是為了發(fā)愿更為增長,并得證佛法光明;第四地是為了進人菩提的大道;第五地是為了隨順世間而作業(yè);第六地是為了進入甚深的法門;第七地是為了發(fā)起一切佛法。這些都能分別滿足覺悟的菩提分法。為什么呢?菩薩從第一地乃至到第七地,都只成就了部分的智慧功用業(yè)行。如果再運用這個能力,從第八地乃至到第十地,就能成就任運自然的無功用業(yè)行。

  “佛子。【推┤缬袃蓚世界,一處雜染,一處清凈,本來這兩者之間是難以通過的,但是有大方便神通順力的菩薩就可以來去自如。佛子!菩薩的諸地也是如此,有雜染行,有清凈行,本來這兩者之間是難以通過的,但是具足大愿力方便智慧的菩薩就能來去自如。”

  解脫月菩薩說:“佛子!這七地菩薩是屬于雜染行呢?還是清凈行呢?”

  金剛藏菩薩說:“從初地到第七地的種種行為都已舍離煩惱業(yè)行,這是因為菩薩曾回向無上菩提,因為得到平等道?的一部分;但是還不能稱為超越煩惱行。

  “佛子。∑┤甾D(zhuǎn)輪圣王乘著天象寶游四天下,知道有貧窮困苦的人,而不會染著那些人的困苦艱難,然而仍不能稱為超過凡人之位。如果他舍棄王位,生在清凈的梵行世界,乘著天上的宮殿,見到千世界,游歷千世界,示現(xiàn)梵天王的光明成德,這樣才能稱為超過凡人之位。

  “佛子!菩薩也是如此,從初地到第七地,乘著波羅蜜車乘游行世間,了知世間的種種煩惱過失,但是因為他走在正道,所以不為煩惱及過失所染著,但是這樣還不能稱為超越煩惱行。如果他能舍棄一切有為造作的功用行,從第七地進入第八地,乘著菩薩的清凈車乘游行世間,了知世間的種種煩惱過失,而不曾染著,這樣才能稱為超越煩惱行,這是因為他已窮盡一切煩惱、超越一切煩惱。

  “佛子!第七地菩薩已超越多貪等種種煩惱而安住此地,不可以說他是有煩惱的人,也不可以說他是沒有煩惱的人。為什么呢?因為他的一切煩惱都不顯現(xiàn)行業(yè),所以不稱為有煩惱的人;而他求取如來的智慧心還尚未圓滿,所以也不稱為沒有煩惱的人。

  “佛子!菩薩安住在第七地時,能以深遠的清凈心,成就身業(yè),成就語業(yè),成就意業(yè),完全舍離所有為如來斥責的不善業(yè)道,而勤加修行如來所贊嘆的一切善業(yè)。如五地中所說的世間經(jīng)書、技術,他都能夠自然任運而行,不必再起意造作才能成就。這位菩薩所有的深心妙行,使他在三千大千世界中能作大明師,除了如來以及八地以上的菩薩,無人能與之相比;各種禪定三昧、三摩缽底、神通解脫,無不示現(xiàn)在前。然而這都是修習成就的,不像第八地菩薩是天生具足。此地的菩薩念念都具足修習方便的智慧,而一切的菩提分法也更為殊勝圓滿。

  “佛子!菩薩安住此地,進入菩薩善于觀照揀擇的禪定三昧、善于揀擇義理的禪定三昧、最殊勝智慧的禪定三昧、分別義理法藏的禪定三昧、如實分別義理的禪定三昧、善住于堅固根性的禪定三昧、智慧神通門的禪定三昧、法界業(yè)力的禪定三昧、如來勝利的禪定三昧、種種義理法藏生死涅槃門的禪定三昧,進入如此種種具足大智慧神通門的百萬種三昧,以清凈治理此地。

  “這位菩薩得證這些三昧之后,因為他善于調(diào)治清凈方便的智慧,因為他具足大悲的力量,所以他能超過聲聞、緣覺二乘地,而得證觀察智慧地。

  “佛子!菩薩安住此地時,善于清凈無量的身業(yè),具足無相的業(yè)行;善于清凈無量的語業(yè),具足無相的業(yè)行;善于清凈無量的意業(yè),具足無相的業(yè)行,因此得證了光明的無生法忍。”

  解脫月菩薩說:“佛子!菩薩從初地以來,所有無量的身、語、意業(yè),豈不都是超過聲聞、緣覺二乘嗎?”

  金剛藏菩薩回答說:“佛子!菩薩是完全超過二乘的,然而這只是發(fā)愿求取佛法的愿求之力,并不是自覺智慧的觀察之力,F(xiàn)在這個第七地已能起用自覺智慧,所以是所有二乘都無法相提并論的。

  “就譬如王子出生在王家,是王后所生的,具足王者之相,出生的時候便已勝過一切的臣子;但那是因為王者之力,并不是自己的能力;等到他長大之后,完全學成各種技藝時,就能以自力超過一切。

  “菩薩摩訶薩也是如此,在初發(fā)心立志求大法的時候,便已超過所有的聲聞、獨覺;現(xiàn)在他能安住此地,實在都是他靠自己的智慧能力修成,所以遠遠超出一切聲聞、緣覺二乘。

  “佛子!菩薩安住在這個第七地,得證甚深遠離無行、常行的身、語、意業(yè),精勤求取無上佛道而不曾舍離。所以,菩薩雖行于真實的實際境界,卻不作證安住這些實際境界。”

  解脫月菩薩說:“佛子!菩薩從哪一地開始,能入滅盡定?”

  金剛藏菩薩回答說:“佛子!菩薩從第六地開始,能入于滅盡定,F(xiàn)在安住此地,說能念念都進入滅盡定,也能夠念念都從滅盡定中起定,卻不證人滅盡定。所以,這位菩薩稱為成就不可思議的身、語、意業(yè)。他雖然行于真實的實際境界,卻不作證安住實際境界。就譬如有人乘船人大海,因為熟諳善巧航海,所以不會遭到水難。此地的菩薩也是如此,雖乘著波羅蜜船航行于真實的實際海,但是因為過去發(fā)起的愿力,所以不證入寂滅。

  “佛子!這位菩薩證得如此的三昧智慧力量,能運用大方便,雖然示現(xiàn)生死無常,卻能恒常安住涅槃;雖然眷屬圍繞在旁,卻常樂于遠離;雖然因為愿力受生三界,卻不為世間法所染著;雖然常住寂滅,但是卻能運用方便力還復熾然的生命;雖然還復熾然的生命,但卻不燒灼方便與智慧;雖然隨順佛智,而能進入聲聞、辟支佛的境地;雖然獲得諸佛的境界寶藏,然而卻能住持諸魔的境界;雖然超越一切的魔道,但是卻能夠示現(xiàn)魔法;雖然示現(xiàn)與外道相同的行為,但卻不曾舍離佛法;雖然示現(xiàn)隨順一切世間,卻常行一切出世間法;所有的一切莊嚴之事,都超過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喉羅伽、人及非人、帝釋、梵王、四天王等所擁有的,卻不曾舍離對法的喜樂之心。

  “佛子。∑兴_成就如此的智慧,安住在遠行地,因為顯力的緣故,得以見到很多佛,也就是見到多百位佛,乃至于見到多百千億那由他位佛。他在諸佛所在之處,都用廣大心、增勝心,恭敬供養(yǎng),尊重贊嘆諸佛。不管是衣服、飲食、臥具、醫(yī)藥,一切資益生活的用品,都完全奉施諸佛,也供養(yǎng)一切僧眾,并將這些善根回向無上正等正覺。他又恭敬地聽聞佛陀說法,聽聞之后更信受奉持,獲得如實三昧的智慧光明,隨順修行。

  “凡是諸佛所在之處,他都護持正法,因此常為如來歡喜贊嘆。一切聲聞、緣覺二乘的所有疑難問題,都不能使他退怯屈服。他利益教化眾生,得到清凈的法忍。就這樣,經(jīng)過了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他所有的善根都變得更為殊勝。

  “譬如真金,用種種妙寶間錯裝飾時,就可以變得更為殊勝、倍加光明,其他莊嚴器具都比不上。菩薩安住在這個第七地的所有善根也是如此,因為他能用方便的智慧力,使所有的善根變得更為明凈,二乘都無法無之相比。

  “佛子。【推┤缛展,是星光、月光等的光芒所不及的,并能枯竭閻浮提地的所有泥潦。在這個遠行地的菩薩也是如此,二乘均不能與之相比,他并能枯竭眾生的種種疑惑泥潦。

  “這位菩薩在十波羅蜜中,多修行方便波羅蜜;其余的并非不修,只是隨順能力與因緣而修學。

  “佛子。∵@是簡略地說明菩薩摩訶薩的第七地——遠行地。

  “菩薩安住此地時,多作自在天王,善為眾生宣說如何證得智慧法門,并使他們得以證入。他實踐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此一切種種業(yè)行,都不離念佛,乃至于不離念具足一切種智、一切智智。他心里又想:‘我應與在一切眾生當中,為首、為勝,乃至于為一切智智的依止者。’

  “如果這位菩薩精進修行,一念就能證得百千億那由他三昧,乃至示現(xiàn)百千億那由他菩薩作為眷屬。又如果讓菩薩以殊勝的愿力自在示現(xiàn),更是遠超過這個數(shù)目,即使以百千億那由他劫的時間來計算,也無法數(shù)知。”這時,金剛藏菩薩想要復述剛才所講的義理,就說出以下的偈頌:

  第一義智三昧勝道,六地修行心已滿足,

  即時成就方便智慧,菩薩以此入于七地。

  雖明三脫起大慈悲,雖等如來勤供養(yǎng)佛,

  雖觀于空集諸福德,菩薩以此升第七地。

  遠離三界而為莊嚴,滅除惑火而起滅焰,

  知法無二心勤作業(yè),了剎皆空樂嚴佛土。

  解身不動具諸妙相,達聲性離善開演音,

  入于一念諸事各別,智者以此升于七地。

  觀察此法得解明了,廣為群迷興諸利益,

  入眾生界無有邊際,佛教化業(yè)亦無有量。

  國土諸法與時劫數(shù),解欲心行悉皆能入,

  說三乘法亦無限量,如是教化諸群生眾。

  菩薩動求最勝佛道,動息不舍方便智慧,

  一一回向佛菩提法,念念成就十波羅蜜。

  發(fā)心回向如是布施,滅惑為戒不害眾忍,

  求善無厭斯精進策,于道不動即修禪那。

  忍受無生名為般若,回向方便希求勝愿,

  無能摧力善了大智,如是一切皆悉成滿。

  初地攀緣功德滿足,二地離垢三地諍息,

  四地入道五地順行,第六無生智光普照。

  七住菩提功德滿足,種種大愿皆悉具足,

  以是能令八地之中,一切所作威皆清凈。

  此地難過智乃能超,譬如世界是二中間,

  亦如圣王無所染著,然未名為總超度者。

  若住第八智慧地中,爾乃逾于智心境界,

  如梵觀世超于人位,如蓮處水無所染著。

  此地雖超諸惱惑眾,不名有惑非名無惑,

  以無煩惱于中現(xiàn)行,而求佛智心尚未足。

  世間所有眾種技藝,經(jīng)書辭論普善明了,

  禪定三昧及神通力,如是修行悉皆成就。

  菩薩修成七地住道,超過一切二乘所行,

  初地愿成此由智慧,譬如王子氣力具足。

  成就甚深仍進道中,心心寂滅不取現(xiàn)證,

  譬如乘船入大海中,在水不為水之所溺。

  方便慧行功德具足,一切世間無能了知,

  供養(yǎng)多佛心益明了,如以妙寶莊嚴真金。

  此地菩薩智慧最明,如日舒光竭愛欲水,

  又作自在天中圣主,化導群生修習正智。

  若以勇猛精進勤力,獲多三昧得見多佛,

  百千億數(shù)有那由他,愿力自在復過于是。

  此是菩薩遠行勝地,方便智慧清凈大道,

  一切世間諸天及人,聲聞獨覺無能了知。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