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經(jīng)

《維摩詰經(jīng)》簡稱《維摩經(jīng)》,全名是《維摩詰所說經(jīng)》,亦名《不可思議解脫經(jīng)》。維摩羅詰是梵語Vimalakirti之音譯,維摩羅意即“凈名”、“無垢”,詰即為“稱”,故《維摩詰經(jīng)》又名《凈名經(jīng)》或《說無垢稱經(jīng)》。摩羅詰又譯為維摩羅詰、毗摩羅詰,略稱維摩或維摩詰。意譯為凈名...[詳情]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佛國品第一(1)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毗耶離庵羅樹園,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

  佛經(jīng)都是這樣,以“如是我聞”開頭,也譯作“聞如是”,意思是:下面所說的經(jīng),是我親自聽說的。我,為結(jié)集經(jīng)典者自稱。或說大乘經(jīng)是文殊菩薩帶領(lǐng)阿難在窟外結(jié)集的,不是五百上座羅漢所結(jié)集,所以上座長老們的徒裔不承認是佛說。當(dāng)今南傳佛教自稱上座部,建立于佛滅三百年,一般都遵從本部傳統(tǒng),不承認大乘經(jīng)出于佛說,認為是后世的佛弟子所造。這只能代表一部分佛弟子的意見,未必是歷史的真實。一時,即某個時候。

  毗耶離,準(zhǔn)確的音譯應(yīng)該是“毗舍離”,亦譯吠舍離、維耶離、鞞舍隸、吠舍厘,現(xiàn)在音譯“毗沙爾”,是當(dāng)時印度十六個大國之一跋祗國的都城,位于東印度恒河北岸,今孟加拉國西部巴特那市北10公里處的貝沙村為其遺址。其國民族叫做離車。這個國家非常富足,完全是在平原上,毗耶離的意思是“稻”,就是出產(chǎn)好稻子的地方,又意譯為“廣嚴”,意謂其地廣博寬平,城邑華麗。佛滅后百年,有七百賢圣在毗耶離城進行了第二次佛典結(jié)集。佛在這個地方的庵羅樹園住過,庵羅樹是一種果樹,結(jié)的果實叫庵羅果。庵羅樹園是一個名叫庵摩羅的女人供養(yǎng)給佛的,據(jù)說此女生于庵羅樹中,為摩羯陀國頻婆娑羅王之妃。

  大比丘,指大阿羅漢,一般是定慧俱解脫的大阿羅漢。大乘經(jīng)上常講,常跟隨佛有據(jù)可查考的大阿羅漢有一千二百五十人,這個經(jīng)講有八千人,沒有辦法考察。也可能佛后期的阿羅漢弟子有八千人,或者包括諸天、鬼神道中證得阿羅漢果的佛弟子,數(shù)有八千。

  菩薩三萬二千,眾所知識,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諸佛威神之所建立。

  菩薩,梵語全稱菩提薩埵,意譯“覺有情”,即自己覺悟且使眾生覺悟的有情,又稱“大心眾生”!楞嚴經(jīng)》解釋說:“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fā)心。”真實發(fā)菩提心菩薩道普度眾生上求佛果者,皆稱菩薩,根據(jù)其修證階位,大略可分為四種:雖然發(fā)了菩提心而尚未見道者,即初地以下、初住以上者,稱初發(fā)心菩薩;見道即初地以上者稱地上菩薩,亦名菩薩摩訶薩、菩提薩埵摩訶薩埵,意譯大菩薩,亦稱大士、開士;八地以上不再退轉(zhuǎn)于大乘,自度已圓專事度他者,稱不退轉(zhuǎn)菩薩,梵語阿鞸跋致菩薩;十地等覺一生候補佛位者,稱一生補處菩薩、最后身菩薩。菩薩包括人中的菩薩,但大部分不是地球人。這三萬二千菩薩是什么樣的菩薩呢?“眾所知識,大智、本行皆悉成就”,都是很有名的菩薩,大智慧成就,本行指本愿、行菩提心,也已經(jīng)成就,起碼是八地以上的大菩薩,他們的智、行成就,皆是乘著佛的威神,亦即是在佛的威神力加持下成就的,所以說“諸佛威神之所建立”。

  為護法城,受持正法;能師子吼,名聞十方;眾人不請,友而安之。

  這些菩薩都為護持正法而受持、講說佛法,名氣很大。獅子吼時,群獸驚懼,比喻菩薩說法,令諸魔外道驚懼。菩薩要作眾生的“不請之友”,要以主動的態(tài)度去做眾生的朋友,使眾生的身心得到安頓,有一個可靠的安身立命之本,所以叫“友而安之”。

  紹隆三寶,能使不絕;降伏魔怨,制諸外道;悉已清凈,永離蓋纏。

  紹隆三寶,意謂傳續(xù)和興隆佛法僧三寶,使傳承不絕。這些菩薩的法力足以降伏諸魔,制伏外道。魔怨,謂魔怨恨佛教,因為魔的占有欲很強,想眾生都成為他的徒眾,如果都跟佛走了,其眷屬便會減少,因此嫉恨佛,常來干擾佛弟子修行。這里說的魔主要指他化自在天的天魔,還包括與天帝爭權(quán)的羅睺阿修羅主,《大智度論》說,羅睺阿修羅主“常疑佛助天”,懷疑佛幫助他的政敵天帝,因此也嫉恨佛。按《華嚴經(jīng)》十地品,七地以上的菩薩,才可以降伏諸魔。蓋,指五蓋,障礙進入正定的五種煩惱:貪欲、瞋恚、昏掉、悔、疑。悔,指對所修法產(chǎn)生后悔;疑,指懷疑所修法不正確。纏是八纏,指現(xiàn)行的八大煩惱:無慚、無愧、昏沉、睡眠、掉舉、惡作(悔)、嫉妒、慳吝。這些煩惱纏縛人不得解脫,故名纏。“永離蓋纏”,是說這些菩薩在八地以上,因為八地以上才能永遠斷盡一切煩惱。

  心常安住無礙解脫,念、定、總持,辯才不斷。

  無礙解脫,謂于一切諸法通達無礙,是七地以上菩薩所得。“念”指正念,念念不忘失正法,“定”指正定”,“總持”,梵語陀羅尼,指總攝或整體把握全部佛法的智慧。菩薩不但具足無礙解脫及定慧總持,而且具有無礙辯才。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及方便、力,無不具足。

  菩薩行布施等六度,乃至六度加方便度、愿度、力度、智度為十度,全部都修證圓滿了。方便度,具稱方便善巧度,各種度化眾生所需要的條件和技巧。愿度,為求菩提及利樂眾生的大愿。力度,成就度化眾生的各種力用。智度,為受用法樂及成熟眾生的智慧。度,梵語波羅蜜,謂達到目的地,意譯到彼岸等。十種波羅蜜為菩薩行的主要課目,每一度皆須以第六般若(智慧)波羅蜜為導(dǎo),才是堪以達到成佛目的地的波羅蜜。

  逮無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隨順轉(zhuǎn)不退輪。

  逮,達到之意,無所得,是法界體性本來具有的基本性質(zhì),法性本來沒有能得、所得的實體,無所得,是心與本來實相相應(yīng)的訣竅,《般若經(jīng)》中多處以“無所得”為修持菩薩道的方便,即技巧、訣竅。不但修菩薩道時要以無所得為方便,即便成佛,也是無所得。《楞嚴經(jīng)》云:“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不起法忍”就是安住在無生法忍里面,無生法忍,指對諸法本來無生的實相完全認可,忍,為接受、認可之意。據(jù)《摩訶般若經(jīng)》,無生法忍是從小乘的八人地,相當(dāng)于小乘須陀洹向見道開始,一直到菩薩初地至七八九地所得。但初地菩薩所得的無生法忍,僅僅是悟無生忍,在見道時悟到了或者體會到了諸法本來無生的本然,因此對諸法本來無生確信不疑,但還不能任何時候都住在無生法忍里面,只有到七地以上,才能任何時候都住在無生法忍里,“不起法忍”。一般來講,無生法忍菩薩指七地以上的菩薩。“已能隨順轉(zhuǎn)不退輪”的不退,是于大乘法不退轉(zhuǎn),不退轉(zhuǎn)到小乘,指八地以上菩薩。七地菩薩還有可能退轉(zhuǎn)到小乘,稱“七地沉空難”。轉(zhuǎn)不退輪,比喻修行菩薩道勇往直前而不退轉(zhuǎn),就像車輪滾滾向前而不后退。

  善解法相,知眾生根,蓋諸大眾,得無所畏。

  不僅有證得涅槃的一切智,而且有道種智,善知各種差別相,知道各種眾生的根性及因果,知道諸法的各種差別,知道修持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及處理方法,叫做道種智。“無所畏”指四無所畏,因為菩薩能說又能行,所以對演說佛法,無論在哪種場合,對誰演說,都是無所畏懼的。四無所畏分菩薩與佛兩種,這里所說應(yīng)為菩薩四無所畏:第一能持無所畏,亦作總持不忘說法無所畏,能記憶背誦佛法。第二知根無所畏,亦作盡知法藥及知眾生根欲信心說法無畏,善能分別眾生的根機而說法。第三決疑無所畏,亦作能斷物疑說法無畏,能解決眾生的一切疑難。第四答報無所畏,亦作善能問答說法無畏,能對答一切眾生的種種問難。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嚴身,色像第一,舍諸世間所有飾好。

  不但功德智慧修好了,而且修佛的三十二相等也是修得接近于圓滿。色像第一,就是在所有的眾生里面相好圓滿第一,這個相好圓滿指的是菩薩的他受用身。受用身有自受用身、他受用身之別。自受用身只有自己才能夠看見,比如說修密法成就了,看見自己變成本尊的形象,別人是看不見的,只是自受用。他受用身就比較復(fù)雜了,讓別人看見你是一個相貌非常圓滿的大菩薩,這不只是自己坐在那里修行就可以達到的,必須要在很多眾生的阿賴耶識里種下使他們能夠看見你圓滿身相的種子,因為要看見什么的話,自心阿賴耶識里必須要有種子作為因,沒有種子不能形成影像,是看不見的。所以要修成“相好嚴身色像第一”比修到解脫要困難得多,非常不容易,要通過六度四攝行,廣結(jié)善緣,度化、利樂很多眾生,在很多眾生的心識里種下使他們能夠看見你色相端嚴的種子。等覺菩薩成就佛的相好,要花一百劫的時間專門來修。“舍諸世間所有飾好”,就是菩薩不用世間的瓔珞等裝飾品來裝飾自己,以自心功德為莊嚴,不假外飾。

  名稱高遠,逾于須彌;深信堅固,猶若金剛。

  名氣非常大,高過世間最高的須彌山。須彌山,意譯妙高山,佛經(jīng)說日月繞須彌山,四天王天在須彌山半腰,當(dāng)為天眼所見的山,非地球上肉眼所見的山;蚩刹孪霝殂y河系中心的能量柱。學(xué)術(shù)界也有人認為就是喜馬拉雅山的,應(yīng)該不是。“深信”,梵語舍攞馱,因親證佛法而對三寶確信不疑,其信心堅固如金剛,不可被摧壞。

  法寶普照而雨甘露,于眾言音微妙第一。

  菩薩說法,以佛法的光明普照眾生,如降下甘露滋潤心靈,說法的言音非常微妙,無與倫比。

  深入緣起,斷諸邪見、有無二邊,無復(fù)余習(xí)。

  菩薩深入佛法的基本原理——緣起,依緣起法破除各種邪見,邪見,指不如實、不正確的見解,各種邪見,歸根結(jié)底皆違反緣起法則,墮于有、無兩極邊見,邊見,謂片面、極端的見解。“有”的邊見,即各種實在論,如認物質(zhì)、靈魂、上帝等為實有;“無”的邊見,即所謂虛無主義,認世界虛無或世界的本原是什么都沒有的虛無。菩薩把有無二邊及其習(xí)氣也完全斷盡了。

  演法無畏,猶師子吼,其所講說,乃如雷震。

  在大眾中說法像獅子吼,像雷震,非常具有震撼性,使聽眾無不被折服。

  無有量,已過量,集眾法寶,如海導(dǎo)師。

  菩薩的說法是沒有度量、超越數(shù)量的,他們聚集了眾多佛法的寶藏,像導(dǎo)航的導(dǎo)師一樣,引領(lǐng)眾生渡過生死大海。

  了達諸法深妙之義,善知眾生往來所趣及心所行。

  菩薩通達一切佛法的深妙意蘊,以道種智知道眾生的前世來生及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心理活動。心所行,即心行,心理活動。

  近無等等佛自在慧、十力、無畏、十八不共。

  這些菩薩接近于無等等的佛,即是十地以上的等覺菩薩。無等等,梵語阿娑摩娑摩,意謂世間、出世間無與倫比,諸佛皆平等,叫無等等,為佛或佛法的一種德號。佛無等等的功德,歸納為自在慧、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

  自在慧,指佛證得的三智、四智等微妙的智慧。

  三智為:一切智,如實證得真如;道種智,了知一切修行道及度化利益眾生的一切法門;一切種智,盡知法界一切的全知之智。

  四智,指轉(zhuǎn)凡夫的八識為四種智:意識所轉(zhuǎn)妙觀察智,善知諸法自相共相而自在說法;第七識所轉(zhuǎn)平等性智,見一切眾生、一切法悉皆平等;第八識所轉(zhuǎn)大圓鏡智,自在變現(xiàn)凈土、報身;前五識所轉(zhuǎn)成所作智,能自在示現(xiàn)種種神通變化利樂眾生。

  十力,為十種智力:

  第一知覺處非處智力,知悉一切事物合理與否的智力。

  第二知三世業(yè)報智力,知一切眾生的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業(yè)因及業(yè)報。

  第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知悉各種禪定——四禪八定、八解脫、三三昧等。

  第四知眾生上下根智力,知悉眾生的根器差別。

  第五知種種解智力,知悉一切眾生的種種見解。

  第六知種種界智力,知悉各類眾生的不同形態(tài)和境界。

  第七知一切至處智力,知悉一切眾生的各種業(yè)行將產(chǎn)生何等果報

  第八知天眼無礙智力,以天眼明見一切眾生的業(yè)行及未來的生死去向。

  第九知宿命無漏智力,知一切眾生的宿世及有漏與否。

  第十知永斷習(xí)氣智力,知是否永斷一切煩惱習(xí)氣。

  無畏,即四無所畏,指佛說法充滿自信,無所畏懼:

  第一正等覺無所畏,對證得佛果圓滿正覺的自信。

  第二漏盡無所畏,對永斷一切煩惱的自信。

  第三說障道無所畏,自信能如實解說破除一切障礙而得解脫之道。

  第四說盡苦道無所畏,自信能如實指示滅除一切苦惱而得涅槃的法門。

  十八不共法,指不共通于外道、聲聞、緣覺、菩薩,唯佛特有的十八種功德:

  一身無失,一切身業(yè)離一切煩惱過失。

  二口無失,一切所說離一切錯誤過失。

  三念無失,心常與實相相應(yīng),離散亂、無明妄念。

  四無異想,等視一切眾生,無親疏之別。

  五無不定心,一切時中常在定中。

  六無不知已舍,于一切法無不如實了知并舍而不著。

  七欲無減,常欲度眾生,無厭足疲倦。

  八精進無減,常度眾生精進不息。

  九念無減,一切智慧圓滿,毫無忘失。

  十慧無減,具一切智慧,無量無邊。

  十一解脫無減,永離一切煩惱系縛而得解脫。

  十二解脫知見無減,于一切解脫中明了知見。

  十三一切身業(yè)隨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業(yè)隨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業(yè)隨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十八智慧知現(xiàn)在世無礙。

  《俱舍論》等則說十力、四無畏、二念住、大慈大悲為十八不共法。

  以上這些唯佛獨具的功德,十地、等覺菩薩幾乎全都具有了,接近于佛,《般若經(jīng)》中講,“住十地中當(dāng)知如佛”,他們與佛的區(qū)別大概只是量的不同。

  關(guān)閉一切諸惡趣門,而生五道以現(xiàn)其身。

  八地以上菩薩已經(jīng)把三界煩惱斷盡,關(guān)閉了一切諸惡趣的門,自己永遠不會墮入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但是還要乘愿生于人、天等五道,甚至生于三惡道,不光生在人、天中。這個境界就不是小乘的阿羅漢所能想象的。禪宗開悟的最高境界,叫做“往異類中行”,就是圓寂后敢于生到畜生道里去,應(yīng)該就是“而生五道以現(xiàn)其身”的意思。五道,亦作五趣,指眾生死后再投生的五種趣向:天、人、畜生、餓鬼、地獄。有些經(jīng)中于五道加一阿修羅道而說六道,或者把阿修羅也歸于惡道中!洞笾嵌日摗氛f:佛亦不分明說六道,而只說五道,六道是后世佛弟子所說。這里就只說五道,可以作此經(jīng)出于佛說的一個證據(jù)吧。

  為大醫(yī)王,善療眾病,應(yīng)病與藥,令得服行。

  經(jīng)中說佛為大醫(yī)王,大醫(yī)王所治的病,主要是指心病,就是精神心理疾病。菩薩也都做這種大醫(yī)王,應(yīng)病開藥,治療眾生種種心理精神疾患。

  無量功德皆成就,無量佛土皆嚴凈;其見聞?wù)邿o不蒙益,諸有所作亦不唐捐。

  菩薩成就無量功德,嚴凈無量佛土,嚴凈,即美化、凈化。使見聞?wù)呓缘么罄,一切所作如愿成就,沒有不成功的。“唐捐”是古代的俗語,意思是白費。

  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其名曰:等觀菩薩、不等觀菩薩、等不等觀菩薩、定自在王菩薩、法自在王菩薩、法相菩薩、光相菩薩、光嚴菩薩、大嚴菩薩、寶積菩薩、辯積菩薩、寶手菩薩、寶印手菩薩、常舉手菩薩、常下手菩薩、常慘菩薩、喜根菩薩、喜王菩薩、辯音菩薩、虛空藏菩薩、執(zhí)寶炬菩薩、寶勇菩薩、寶見菩薩、帝網(wǎng)菩薩、明網(wǎng)菩薩、無緣觀菩薩、慧積菩薩、寶勝菩薩、天王菩薩、壞魔菩薩、電德菩薩、自在王菩薩、功德相嚴菩薩、師子吼菩薩、雷音菩薩、山相擊音菩薩、香象菩薩、白香象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妙生菩薩、華嚴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梵網(wǎng)菩薩、寶杖菩薩、無勝菩薩、嚴土菩薩、金髻菩薩、珠髻菩薩、彌勒菩薩、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如是等三萬二千人。

  以上所說八地以上大菩薩,乃至等覺菩薩所具有的各種功德,今天與會的這三萬二千菩薩都具有,都是八地以上的大菩薩。列舉了這些菩薩中的最著名者,諸如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等,菩薩的名號,都是表各自最突出的功德。得大勢菩薩,多譯大勢至菩薩。這些菩薩中,據(jù)多種大乘經(jīng)所說,大概只有彌勒、文殊當(dāng)時生于人中,在釋迦佛座下剃度為僧,這個經(jīng)后面菩薩品中出現(xiàn)的持世菩薩,也應(yīng)該是一位比丘。寶積菩薩應(yīng)即寶積長者子,是當(dāng)時一位在家菩薩,其他菩薩大概多非地球人,如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乃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脅侍菩薩。

  復(fù)有萬梵天王尸棄等,從余四天下,來詣佛所而聽法。

  “尸棄”為梵語音譯,是頂髻的意思,這個梵天王可能是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的梵王,他的形相像道士,頭上有頂髻。初禪梵天王,為一小世界主;二禪梵天王,為一千小世界即一小千世界主;三禪梵天王,為一千小千世界即一中千世界主;四禪梵天王,為一千中千世界即一大千世界主。一大千世界有一千的三次方個小世界,故稱三千大千世界。我們所在的三千大千世界叫娑婆世界。從余四天下,不是指的我們這個太陽系的小四天下,是從其它世界的四天下來到佛這里聽法的。四天下,亦稱四大部洲,為佛經(jīng)所說圍繞一日月的有人類居住的四大陸地或星球。佛是用天眼看的,星球在天眼看來可能是陸地、平地,所以叫洲,猶如說沙漠瀚海中的綠洲,四大洲就是茫茫宇宙海中或太陽系有人類居住的四個島嶼、綠洲。這種洲在宇宙中多不勝數(shù)。我們所在的洲名南瞻部洲。

  復(fù)有萬二千天帝,亦從余四天下,來在會坐。

  這“萬二千天帝”也是從他方世界欲界天來的。

  并余大威力諸天、龍、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悉來會坐。諸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俱來會坐。

  這就是所謂的天龍八部,常聽佛說法的諸天、龍等八種人類肉眼所不見的眾生。龍的梵語那伽,也譯為蛇,為諸鱗長類動物之主;夜叉意譯勇健,屬鬼道,有三種,天行、地行和在虛空行的,在虛空飛行、護持佛法的女性夜叉,密教稱為“空行母”。乾闥婆意譯“香陰神”,屬東方持國天王所統(tǒng)領(lǐng)的樂神。阿修羅意譯非天、無酒,有天福而無天德,為一種戰(zhàn)神,常與帝釋及梵王爭權(quán)。緊那羅意譯“人非人”,形似人而頭上有一角,為一種舞樂神。乾達婆、阿修羅、緊那羅各自在四天王天以下有其天國。迦樓羅意譯金翅鳥,是一種以龍為食、形體巨大的神鳥。摩睺羅伽意譯大腹神,蛇首人身,或說為一種廟神。還有人間的四種佛弟子: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男居士)、優(yōu)婆夷(女居士),稱“四眾”,也來參會。

  以上交代佛在什么地方說法,參與法會聽法的聽眾有哪些。

原標(biāo)題:《維摩詰所說經(jīng)》講解—佛國品第一(1)

文章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陳兵教授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