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七(7)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七(7)
酉二、顯令他知
又離著故,煙寂靜故,顯示永離熾然,及至智者自內(nèi)所證。彼得如是內(nèi)所證法,云何令他當?shù)昧酥?由無燒惱,無所希望,相所表故。
這是解釋第四個頌,分兩科,第一科「顯現(xiàn)所證」,解釋完了,現(xiàn)在是第二科「顯令他知」。
「又離著故,煙寂靜故」,這第四個頌是「斷名色愛慢、無著、煙寂靜、無惱希、不見此彼天人世」,這個「離著故」,就是前面這一句「斷名色愛慢」。前面解釋這個「斷名色愛慢」,實在是指初果說的。初果主要是斷我見、斷薩迦耶見,這個愛慢也受到影響,但實在來說,愛慢是沒有斷的。所以這個「離著」,就主要是指得到無我的智慧,斷除我見了!笩熂澎o故」,前面解釋「煙寂靜」,煙就是愛,這個愛寂靜;「離著」是見寂靜了,就是愛見寂靜。
「顯示永離熾然」,這表示這位修行人愛煩惱、見煩惱全面的息滅了,沒有煩惱的活動了。這個「熾然」前面解釋過,就是煩惱在燃燒,叫做熾然!改酥林钦邇(nèi)證」,這個「乃至」就是前面這個「無惱!梗@幾個解釋,無惱、無希,沒有貪瞋癡的燒惱,表示無希,于財物不執(zhí)著,于壽命也不執(zhí)著,前面分這么兩科!改酥林钦邇(nèi)證」,就是「不見此彼天人世」,就是斷一切煩惱了,那么斷惑則證真,所以是「智者內(nèi)自所證」。
「彼得如是內(nèi)所證法,云何令他當?shù)昧酥坑蔁o燒惱,無所希望,相所表故」,由于這位修行人,他沒有貪瞋癡的燒惱,于財物、于壽命無所希望,所以有這樣的表現(xiàn)于外的相貌,那么就可以知道了,別人就看出來,這個人是有修行的人,所以叫做「顯令他知」。這并不是他自己由語言來表示,是由于他表現(xiàn)于外的無燒惱、無所希望,別人就會知道了。
午二、辨所為相(分二科) 未一、前三頌為諸天說
此中前三頌,顯示世尊為諸天說,苾芻不能顯揚知來圣教大義,而我獨能。說是語時,彼既領悟,于苾芻所生陵懱心,及于自身心生憍慢,皆得除滅。
這以下是第二科,「辨所為相」,前面是「辨所說相」,這一大科解釋完了,F(xiàn)在是「辨所為相」,分兩科,第一科「前三頌為諸天說」,所為,為誰說的?叫作所為。
「此中前三頌,顯示世尊為諸天說」,一共是四個頌。前三個頌,是世尊為諸天宣說的妙法。這里面表示什么?「苾芻不能顯揚如來圣教大義」,苾芻沒有這個智慧,唯獨佛能夠宣揚這樣的妙法,「而我獨能」,唯佛獨能!刚f是語時」,說這三個頌的法語的時候,「彼既領悟」,彼諸天就覺悟了,就領解了。
「于苾芻所生陵懱心,及于自身心生憍慢,皆得除滅」,這個前兩個頌,為諸天說前兩個頌的時候,諸天就領悟了欲是苦,所以對欲有所厭惡,這是「彼既領悟」的意思。但是同時,諸天對于苾芻就生了陵懱心,就是瞧不起了。「及于自身心生憍慢心」,他能領悟這樣的道理,就生憍慢心!附缘贸郎纭梗褪锹牭谌齻頌的時候,就棄舍了這個陵懱心,對于諸比丘的陵懱心;對于他自身心生憍慢,這兩種煩惱都除滅了。因為第三個頌,是表示沒有我、我慢的;沒有等、勝、劣的這個分別。
未二、第四頌為顯圣教
第四頌中,廣顯如來圣教大義。
最后那個頌,就是「斷名色愛慢」,那個是「廣顯」,廣博地顯示佛的圣教的道理大意,這一大科解釋完了。
卯三、欲貪(分二科) 辰一、舉頌言(分二科) 巳一、問
欲貪所摧蔽,我心遍燒然;惟大仙哀愍,為說令寂靜。
這底下是第三科,前面說這個「應說」是第二科,現(xiàn)在第三科是「欲貪」,分兩科。第一科是「舉頌言」,也分兩科,第一科是「問」,第二科是「答」,第一個頌就是問。
「欲貪所摧蔽」,就是這個眾生,它為欲煩惱,于欲生貪愛,這種貪欲心很重,就是來破壞他的清凈心了叫「摧蔽」!肝倚谋闊弧梗莻心里面,就像被猛火燒了似的,被這個欲貪心所擾亂,感覺到為欲貪心擾亂的苦惱。「惟大仙哀愍」,希望大仙,就是指佛說,哀愍他的苦惱!笧檎f令寂靜」,為說妙法,令它的貪心能夠寂靜下來。所以這一個頌,就是請法的意思,下邊就是佛回答。
巳二、答
由汝想顛倒,令心遍燒然,是故常遠離,引貪凈妙相。
汝當修不凈,常定于一境,為貪火速滅,數(shù)數(shù)應澆灌。
觀非妙諸行,為苦為無我,亦系念于身,多修習厭離。
修習于無相,壞慢及隨眠,由于慢現(xiàn)觀,當證苦邊際。
這一共是五個頌,第一個頌是問法,后四個頌是回答。底下是第二科「長行釋」,分兩科,第一科是「別釋頌」。分四科,第一科是解「釋第二頌」,第一個頌不說了。第二個頌里分兩科,第一科是「想顛倒」,先問。
辰二、長行釋(分二科) 巳一、別釋頌(分四科)
午一、釋第二頌(分二科) 未一、想顛倒(分二科) 申一、征
云何想顛倒?
第二個頌「由汝想顛倒」,第一句是「想顛倒」。這個「想顛倒」這句話,怎么講呢?
申二、釋
謂于不凈境,舍不凈相;不正思惟,取凈妙相,及取隨好。
「謂于不凈境,舍不凈相」,就是說發(fā)心修行的這個人,對于這個不凈的境界,你應該觀察不凈,不,舍掉了不凈相,他心里面不去思惟這個不凈的相貌!覆徽嘉,取凈妙相,及取隨好」,這叫做「想顛倒」。他心里面不正確的去思惟這個不凈境,「取凈妙相」,去執(zhí)著這個不凈是清凈的,是美好的相貌!讣叭‰S好」,就是取「凈妙相」是大概的影相;「隨好」就是詳細的取著,這叫做「想顛倒」,這句話解釋完了。
未二、遠離引貪凈相(分二科) 申一、征
云何遠離引貪凈相?
這是第二個頌的最后一句,是「遠離引貪凈相」,先問。
「云何遠離引貪凈相?」心里面執(zhí)著這個凈相,有了想顛倒了,那么怎么樣能夠遠離引發(fā)內(nèi)心生貪心,生欲貪的凈相,心里面就是不去取著這個凈相;這個凈相能引發(fā)貪心,那么我想我不要有貪心,那你就要遠離這個凈相的取著。怎么遠離法呢?底下回答。
申二、釋
謂如有一,見少盛色應可愛樂諸母邑已,便攝諸根,而不隨念。
「謂如有一,見少盛色應可愛樂」,有一個人,看見一個年少,「少」就是年輕人,「盛色」,盛壯的顏色,是應可愛樂的!钢T母邑已」,這個「諸」或者是口頭語,或者是很多的!改敢亍,就是這些女人。這個「邑」,是古代的時候,由皇帝封這個女人,當然這個女人的父親也是有身分,或者是丈夫有身分,就封他這個女人一個尊號,叫做邑君,君子的君,這個邑。這個邑實在是個地區(qū)的名字,這個地區(qū)的一個君,是這么意思,是個尊稱,在這里也就表示這個女人。是看見了少盛色、可愛樂的女人以后,「便攝諸根,而不隨念」,你應該這么辦,這修行人應該是這個樣子,就是收攝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諸根,主要就是收這個意根。心不在焉,視而不見,你的第六意識,第六意根若收攝了,前五根也隨著清凈了!付浑S念」,不要隨順顛倒,不要隨順這個妄想去取著外邊的境界,應該這樣子。
《披尋記》六二九頁:
謂如有一見少盛色應可愛樂諸母邑等者:謂有母邑殊勝,幼少盛年,美妙形色,名可愛樂。若見是已,應自了知,能壞梵行,能障梵行,當攝其眼,善護諸根,而不取相及與隨好,不令種種諸惡不善尋思現(xiàn)行,名攝諸根而不隨念。
午二、釋第三頌初二句(分二科) 未一、征
云何常定一境修習不凈?
前面這第二個頌解釋完了,就是應該這樣修行,就是遠離這個想顛倒。解釋第三個頌,先解釋初二句。第三個頌就是「汝當修不凈,常定于一境」,這是初二句。
先是問,說是想要修行的人,怎么樣常定一境修習不凈觀?這個「常定一境」,就是常在一個境界上修不凈觀,就是決定這樣子,修習不凈觀。
未二、釋(分二科) 申一、依外(分二科) 酉一、取相
謂如有一,先以巧便取于賢善三摩地相,所謂青瘀乃至白骨、或骨瑣相。
前面是問,這以下第二是解「釋」,分兩科。第一科是「依外」,有依外、有依內(nèi)的不同,F(xiàn)在這是「依外」,從外面修不凈觀,分兩科,第一科是「取相」。
「謂如有一」,就是有一個修行人。「先以巧便」,「巧便」就是智慧,先以巧便的智慧,「取于賢善三摩地相」,你把這個三摩地相,取在心里面,在心里面顯現(xiàn)出來。怎么樣叫做「賢善三摩地相」?「所謂青瘀乃至白骨,或骨瑣相」,這叫「賢善三摩地相」,就是不凈觀的相,就是青瘀、膿爛、變壞、膨脹、食啖、變赤和散壞,「或骨瑣想」,就是白骨,就是取這個相顯現(xiàn)在心里面,先要這樣子,先取這個相,取這個不凈相。
這是第一科是「取相」,第二科是「思惟」。
酉二、思惟
即以此相,于現(xiàn)所得可愛境界,系念思惟,如前所取,后亦如是。
「即以此相,于現(xiàn)所得可愛境界,系念思惟」,就是這樣子思惟。就是用這個不凈的相貌,于現(xiàn)前所得可愛的境界上,去系念思惟。這個「系念」的「系」,就是用繩子綁起來叫做「系」。就是用你這個念心所,把這個不凈相,就像繩子綁起來那樣子不分開,心一直念這個不凈相,去思惟這個不凈相,就是在這個可愛的境界上,思惟這個不凈相這樣子!溉缜八,后亦如是」,就這樣修行。這兩句話,在《披尋記》解釋了。
《披尋記》六二九頁:
如前所取后亦如是者:如前賢善定中巧便所取諸不凈相,于現(xiàn)所得可愛境界,亦復思惟種種不凈,是故說言后亦如是。
「如前所取后亦如是者:如前賢善定中巧便所取諸不凈相」,你這個善巧方便的智慧,能夠拿到了不凈的相貌!赣诂F(xiàn)所得可愛境界,亦復思惟種種不凈,是故說言后亦如是」,這個「前」就是賢善三摩地相,取這不凈相;「后亦如是」,后來就是你所愛的境界,也是這樣不凈的,就這么思惟,這樣子就叫做「常定一境,修習不凈」。
申二、依內(nèi)
又于內(nèi)身,或自、或他,觀察種種不凈充滿。謂此身中有發(fā)、有爪,乃至便利種種不凈。
前面是「依外」,這底下是「依內(nèi)」。這個「內(nèi)」是指什么說的?「又于內(nèi)身,或自、或他」,就是指「內(nèi)身」,這個「內(nèi)身」,就是自身也是身,他身也是身,這個叫做內(nèi)身!赣^察種種不凈充滿」,觀察這個身體,很多很多不清凈的東西充滿在里面。「謂此身中」,就是發(fā)毛、爪齒、塵垢、皮肉、骸骨、筋脈,心肝脾肺腎乃至屎尿,這些都是不凈,種種的不凈,能這樣的去思惟去。前面「依外」,是說內(nèi)心里面有想顛倒,就是取這九想觀的不凈相,來破心里面的想顛倒,這是「依外」。這個「依內(nèi)」就是自身、他身,就是一般性的修不凈觀,是這樣意思。
午三、釋第四頌(分二科) 未一、初半頌(分二科)
申一、觀苦(分二科) 酉一、征
云何觀察非妙諸行以之為苦?
這是第三科解「釋第四頌」,第二科是解「釋第三頌」,F(xiàn)在是第三科解「釋第四頌」,就是「觀非妙諸行,為苦為無我,亦系念于身,多修習厭離」。這第四個頌,分兩科,第一科是「初半頌」,先解釋初半頌。分兩科,第一科先「觀苦」,先問。
「云何觀察非妙諸行以之為苦?」我們想要修不凈觀,修這四念處,我們應該怎么樣在內(nèi)心里面思惟「非妙諸行以之為苦」?就是不好的,不是好的東西,這個色受想行識是苦,怎么觀察它是苦?怎么樣修這個苦觀?
酉二、釋
謂如有一,作是思惟:見少盛色應可愛樂諸母邑已,所生貪愛受用希望,即是集諦,為眾苦因。由此故生,生已老死,愁嘆憂苦,種種擾惱從此而生。
「謂如有一,作是思惟」,這是第二科解「釋」,心里面「作是思惟:見少盛色應可愛樂諸母邑已,所生貪愛受用希望」,這個受用愛和這個希望愛!讣词羌B,為眾苦因」,你心里面有這樣的愛,在四諦里面就是集諦,這是眾苦發(fā)生的一個原因,要這樣思惟。
《披尋記》六二九頁:
所生貪愛受用希望者:此中貪愛,唯說淫欲淫貪。于此若起有相分別,親昵分別,喜樂分別,侵逼分別,極親昵分別,名受用愛。若起引發(fā)分別,覺悟分別,合結分別,名希望愛。
「所生貪愛受用希望者:此中貪愛,唯說淫欲淫貪」,欲是所貪,貪是能貪,這么意思!赣诖巳羝鹩邢喾謩e」,思惟一切相!赣H昵分別,喜樂分別,侵逼分別,極親昵分別,名受用愛」,這是受用愛!溉羝鹨l(fā)分別,覺悟分別,合結分別,名希望愛」,愛分這么兩種。思惟這個愛是集諦,是眾苦因,這是一種思惟觀察。
由此故生,生已老死,愁嘆憂苦,種種擾惱,從此而生。
「由此故生,生已老死」,由此眾苦之因的愛,所以我們這個生命體就出現(xiàn)了,「由此故生」!干牙纤馈,這個生命體出現(xiàn)了以后,就必然的會有老病死,這樣子!赋顕@憂苦,種種擾惱從此而生」,這個「生已」,出現(xiàn)了這個生命體之后,就有老病死,就會有愁,這個「愁」是什么?就是所愛的境界有無常的變化了,就是有「愁」。這個「嘆」是發(fā)言,發(fā)出來語言,就是表示他的愁,這叫做「嘆」!笐n」這個字怎么講?就是所愛的境界不能滿足了,就心里面有恨,懷恨在心,叫做「憂」。這個「苦」,就是自己會苦惱自己,后面《瑜伽師地論》的文有詳細的解釋。
「種種擾惱」,有愁的苦惱,嘆、憂、苦,種種的擾亂自己,使令自己智慧都失掉了,迷亂了,所以叫做「惱」。「從此而生」,就是從這么多的煩惱里面,生出來這么多的問題。。
《披尋記》六三○頁:
由此故生生已老死等者:此中生老死苦,謂由內(nèi)身變異所引。愁嘆憂苦,種種擾惱,謂由境界變異所引。愁等差別,如〈攝事分〉別釋應知。(陵本八十八卷四頁)
「由此故生生已老死等者:此中生老死苦,謂由內(nèi)身變異所引」,這個身體的變化,這個老病、老死,是身體的變化,所現(xiàn)出來的現(xiàn)象。「愁嘆憂苦,種種擾惱,謂由境界變異所引」,當然也包括老病死,但是也有其他種種的問題,有的人還沒有老,但是有很多苦惱的事情。所以謂由境界的變化,在心理上引起這個愁嘆憂苦差別。如〈攝事分〉別釋應知。
申二、觀無我(分二科) 酉一、征
云何觀察非妙諸行以為無我?
前面是觀察「苦」,觀察苦這樣觀,先觀眾苦之因,然后再觀察種種的苦,由愛生的苦。這底下第二科觀察這「無我」,修無我觀,第一科是問。
「云何觀察非妙諸行以為無我?」觀察這個色受想行識是無我的,怎么觀察法?下面解釋。
酉二、釋
謂如有一,作是思惟:于我身形女身形中,都無有我及有情等,誰能受用、誰所受用;唯是諸行,唯是諸法,從眾緣生。
「謂如有一,作是思惟」,說這個修行人,在奢摩他里面這樣思惟:「于我身形女身形中,都無有我」,這個色受想行識,有老病死的變化,剎那剎那的變化,里面沒有個常恒住不變異的我。是「及有情等」,及有男女的這些差別,這里面沒有男女的差別。「誰能受用、誰所受用」,在受用上來說,誰是能、誰是所,都是虛妄分別,這里面沒有我。若執(zhí)著有我的時候,有能受用,有所受用的分別;但是觀我不可得,是能受用不可得,所受用也不可得了。
「唯是諸行」,只是色受想行識,剎那剎那的諸行法而已,這有為法而已!肝ㄊ侵T法,從眾緣生」,唯是色受想行識,老病死苦,從眾多的因緣生,只此而已,我不可得。
未二、后半頌(分二科) 申一、征
云何系念于身多修厭離?
這底下第二科解釋「后半頌」,前面是「觀非妙諸行,唯苦、唯無我」,修苦觀、修無我觀,這個解釋完了。下面的半頌,「亦系念于身,多修習厭離」,解釋這兩句。
「云何系念于身多修厭離?」這句話怎么講?是問。底下解釋,解釋分兩科,第一科「依貪行補特伽羅辨」,分三科,第一科是「標種類」。
申二、釋(分二科) 酉一、依貪行補特伽羅辨(分三科) 戌一、標種類
謂如有一,性是猛盛欲貪種類。
謂如有一個人,他的心,「性」者心也。他這個心性是猛盛,很猛烈、很旺盛欲貪的這一類,雖然都有欲,但是有的人輕微,但是這個人,他的欲心非常的重,是屬于這一類的,這是先說這個類。
下面第二科「出損壞」。
戌二、出損壞
由是猛盛欲貪類故,雖攝諸根,然被貪欲損壞其心;雖復作意思惟不凈苦及無我,亦為欲貪損壞其心。
「由是猛盛欲貪類故」,由于這個人是猛盛欲貪心的這一類,屬于這一類的人,不是輕微的!鸽m攝諸根,然被貪欲損壞其心」,說這個人還是有道心的人,所以遇見這種境界,心里面也貪心動了的時候,他還是能趕快的覺悟,要收攝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諸根,不要在境界上虛妄分別。雖然是這樣子做了,「然被貪欲損壞其心」,他的貪心不能停下來,還是破壞了他的清凈心了。
「雖復作意思惟不凈苦及無我,亦為欲貪損壞其心」,雖然他內(nèi)心,他很努力的注意思惟這個不凈,這個青瘀、膿爛、膨脹、爛壞的,為狐狼咬壞了,都散壞了,一個骨頭節(jié)、一個骨頭節(jié),都是白骨,修這個無我觀、修苦觀,但是他的內(nèi)心,還是為欲貪所損壞他的清凈心,欲貪心還停不下來。
戌三、明修斷(分二科) 亥一、舉方便
由此因緣,彼依不凈或苦無我,作意思惟,權時厭毀,違逆不順,于身念住,系念在前。
這底下第三科「明修斷」,前面這個二科「出損壞」,就是他這樣用功,清凈心還是被他的染污心破壞了,那可怎么辦?第三科說出個方法來,「修斷」。分兩科,第一科是「舉方便」,舉出個方法來。
「由此因緣,彼依不凈」,由于前面這個人,他的欲心特別盛,雖然依據(jù)這么多的法門去修行,他還是很困難。那么怎么辦?有辦法,「彼依不凈或苦無我,作意思惟」,你還是依據(jù)這個不凈觀的方法,苦觀的方法,無我觀的方法,還是這樣作意思惟!笝鄷r厭毀,違逆不順,于身念住,系念在前」,很困難,這個很困難,這句話是暫時的。所以這時候,這個欲心很強,用這個清凈的法門不能調(diào)伏,不能調(diào)伏是暫時的。所以那么怎么辦?你還是繼續(xù)的、方便的,「權時」就是方便的,也是暫時的,暫時的你自己生出個厭毀的心情!高`逆不順」,違逆你這個貪欲心,不要隨順它。「于身念住,系念在前」,就是修這個身念住,四念住這個身念住,把這個不凈觀還是系念在前,雖然是不能夠破壞這個貪心,你還是繼續(xù)這樣修,這是佛菩薩這樣開示我們這個辦法。
《披尋記》六三○頁:
權時厭毀違逆不順者:厭毀,謂于已生貪欲;違逆,謂于正生貪欲;不順,謂于當生貪欲。如是三世差別應知。
「權時厭毀違逆不順者」,這個「權」這個字,或者是方便講,或者是當暫時講;或者是這個「權」,作個什么講?就是把握住。雖然是無效,不能夠把這個貪欲心扭轉過來,但是你還是把握住這個不凈觀,還是生「厭毀心,違逆不順,于身念住,系念在前」。「權」這個字,就是不放舍,不放舍這個不凈觀,這樣意思,可以這么講。
「厭毀」怎么講?謂于已生貪欲厭毀,這個厭、厭惡,破壞已生的貪欲。這個「違逆」這句話怎么講?「謂于正生貪欲」,正生的貪欲,你不要隨順這個貪欲,要違背它,不順于它!覆豁槨怪^什么?「謂于當生貪欲」,不要順它!溉缡侨啦顒e應知」,這三句話,用三世來解釋。
親近修習,若多修習。彼由多住如是行故,便能斷此猛盛欲貪。若攝諸根,不為欲貪損壞其心;若復作意思惟不凈苦及無我,亦不貪欲損壞其心。
「親近修習,若多修習。彼由多住如是行故,便能斷此猛盛欲貪」,這個地方說出來了,暫時的,你不能夠把貪欲心停下來,你不要就放舍不凈觀,你還繼續(xù)的修不凈觀,來親近這個不凈觀,修習這個不凈觀,多修習這個不凈觀,這樣辦法!副擞啥嘧∪缡切泄省,彼那位修行人,他能夠多時,就是時間多一點,安住在這個不凈觀里面,你能這樣修行,「便能斷此猛盛欲貪」,這個猛盛的欲貪就被消滅了。
「若攝諸根,不為欲貪損壞其心」,你能這樣做的時候,你「攝諸根」,把這個眼耳鼻舌身意收回來,就不會為欲貪損壞你的清凈心了。「若復作意思惟,不凈苦及無我,亦不貪欲損壞其心」,你修不凈觀、修苦觀、修無我觀,也是有效了,會「損壞其心」。
亥二、簡斷相
彼由修習如是行故,諸欲貪纏,但現(xiàn)行斷,非隨眠斷。
這是第二科「簡斷相」。「彼由修習」,彼那個修行人,由于你能這樣修行四念處,「諸欲貪纏,但現(xiàn)行斷,非隨眠斷」,這個諸欲,諸欲貪的煩惱的活動,就停下來了。但是這個停下來,你不要誤會,只是現(xiàn)行斷,這個欲貪的煩惱活動的現(xiàn)象,是停下來。「非隨眠斷」,不是它的種子斷,這個不凈觀不能斷種子的,只能夠降伏現(xiàn)行。
我們在外凡位的人,我們修不凈觀,修種種的觀,都是一時一時的,你發(fā)這個誠心,也是一時的,你說永遠的有誠懇心,你辦不到。你發(fā)這個道心,也是一時的;但是你的煩惱,也是一時的,說這時候煩惱很強,它不會永久的,它就這一個短時間,它很強,但你過一個時候,它就停下來了。所以佛菩薩看這個煩惱的情形是這樣子,所以我們凡夫修不凈觀的時候,你要知道這件事。說我想要調(diào)伏,調(diào)伏不來,不是調(diào)伏不來,你稍為忍耐一會兒,一會兒就沒事了,原來是這么回事情。所以不要因為暫時的困難,就放舍,不要這樣子。
酉二、依凡圣一切相續(xù)辨(分三科) 戌一、標
又此欲貪纏及隨眠,略于二種補特伽羅相續(xù)可得。
這個《大莊嚴經(jīng)論》上,有一個迦旃延尊者,他有一個徒弟,是做國王出家的。出了家在寂靜處修不凈觀、修四念處的時候,那個當?shù)氐膰,也是帶領他宮里面的人到山上來游玩,就是遇見了這個比丘,大家有了衡突,就把這個比丘打得全身出血。然后這個比丘,當然他只是一個人,那國王力量大,所以他就受這個苦,就回來向摩訶迦旃延尊者告假,我要還俗,我要調(diào)動軍隊來報仇。這個比丘,也是年少壯的時候,瞋心很大,這摩訶迦旃延尊者也是用這個辦法,是緩兵計。說是你今天不要還俗,等明天再還俗,在這里休息一夜,那他同意了。這休息的這一夜,給他做個夢,做夢的時候,回去調(diào)動軍隊和國王作戰(zhàn),打敗仗了,被那個國王綁起來,放在柱子上要殺的時候,這時候就看見摩訶迦旃延尊者過去,他就招呼,師父!師父!實在這時候已經(jīng)醒了,但是這個煩惱重,他不知道他是醒覺了,不知道這是夢。摩訶迦旃延尊者說是,你現(xiàn)在在那里?他還招呼救命呀,這時候摩訶迦旃延尊者,從手指頭放光,說你現(xiàn)在看看,這是什么地方?回答他是寺廟,并不是和人家打仗,被人家綁起來要殺,才醒了,哦!這是作夢。那么迦旃延尊者給他開示了一段佛法, 這個瞋心就停下來,就告訴他,說你真若是還俗去打仗,你非要打敗仗的,所以你還是忍下來吧!
所以這個事情,也是和這個意思一樣,就是要緩一下,這問題就解決了。但是我們出家人,不管是比丘尼也好,是比丘,多數(shù)不知道這件事,就是一時有問題的時候,感覺到有問題,就要變動,其實你稍緩和一下,這個問題自然就解決了,沒有事情。
「又此欲貪纏及隨眠,略于二種補特伽羅相續(xù)可得」,這前面第一科「依貪行補特伽羅辨」,這下面第二科「依凡圣一切相續(xù)辨」,「相續(xù)」就是它的生命體,就是色受想行識,來說明這件事。分三科,第一科是「標」。
「又此欲貪纏」,「纏」是現(xiàn)行,現(xiàn)行的煩惱;「隨眠」它是指種子。略于兩種人的生命體里面可得。有貪纏,有這個欲貪纏的隨眠的。
這是「標」,下面是「列」。
戌二、列
一、于異生相續(xù)可得,二于有學相續(xù)可得。
「一、于異生相續(xù)可得」,這凡夫的生命體里面,可以有這種欲貪纏及隨眠!付、于有學相續(xù)可得」,就是初果、二果、三果,在他的生命體里面,也是有欲貪纏這件事,
有這欲貪的。
這是「列」,下面第三科是「辨」,分兩科,第一科「明有學」。
戌三、辨(分二科) 亥一、明有學
雖有一分有學身中,亦不可得;然于下貪,由永斷故,已得安隱;上貪未斷,不得安穩(wěn)。
「雖有一分有學身中,亦不可得;然于下貪,由永斷故,已得安隱」,雖然「有一分有學身中」,「一分有學」,這個有學,初果、二果、三果都是有學,F(xiàn)在在有學里面,只是「一分有學身中,亦不可得」,沒有這個欲貪了。但是「然于下貪」,下貪就是欲界,是色界、無色界的以下的,就叫做「下貪」,就是欲界這個貪!赣捎罃喙剩训冒卜(wěn)」,他把欲界的欲貪,完全的消滅了,他心里面寂靜住了,沒有這種貪纏的擾亂!干县澪磾唷,就是色界的貪,無色界的貪,他還沒有斷,所以這一部份,他還是沒有能夠安隱,還是不自在的。
亥二、簡無學
無學身中,中界、妙界所有欲貪,尚不可得,何況劣界。以無學者,下上貪斷,于一切分已得安隱。
這是第二科「簡無學」。前面這「一分有學身中」,是指三果說的。這下面說到四果阿羅漢。
「無學身中,中界、妙界所有欲貪」,「中界」就是色界;「妙界」就是無色界!杆杏,尚不可得」,色界、無色界的欲貪尚且都不可得!负螞r劣界」,是欲界,欲界的欲貪,更是沒有了!敢詿o學者,下上貪斷」,因為這個無學的四果阿羅漢,是下界欲界的貪和上界的貪,全面的都消滅了!赣谝磺蟹郑训冒卜(wěn)」,不管在什么境界,他心里面都是安靜的。你這個欲貪一活動,你心里就不安隱,但是阿羅漢可不是,阿羅漢于一切時,是心安隱的。
午四、第五頌(分二科) 未一、顯義(分二科)
申一、壞慢隨眠(分二科) 酉一、由了知
了知是已,未離欲貪一分學者,于后無學心生愿樂,見般涅槃寂靜功德。
這是第四科,解釋第五個頌,第五個頌就是「修習于無相,壞慢及隨眠;由于慢現(xiàn)觀,當證苦邊際」,最后這個頌,就是第五個頌。分兩科,第一科是「顯義」,顯示它的大義。分兩科,第一科是「壞慢隨眠」,又分兩科,第一科是「由了知」。
「了知是已」,就是這個修行人,他知道前面說的這個道理,他都明白了。「未離欲貪一分學者」,也是指三果說,他沒有遠離色界的欲貪,這一分三果阿那含學者!赣诤鬅o學心生愿樂」,對于后面四果阿羅漢,那種一切分,已得安隱的境界,他心里面愿樂,羨慕那個境界好!敢姲隳鶚劶澎o功德」,他能見到,若入了涅槃的境界,一切煩惱都寂靜了的殊勝功德了,他生一種仰慕的心。
酉二、由修習
不復思惟一切相故;恒正思惟無相界故。
這底下「由修習」,前面說這個三果圣人,他還是對四果有欣慕心,那他怎么辦?就是「不復思惟一切相故」,這個欲界的境界,他已經(jīng)成功了,已經(jīng)放舍了;但是色界天、無色界天,這種禪定的境界,在他心里面還是有執(zhí)著的,F(xiàn)在他羨慕四果阿羅漢內(nèi)心的境界,所以他要怎么修行?「不復思惟一切相故」,他不再思惟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乃至到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非想處,這些相他不再思惟。
「恒正思惟無相界故」,他長時期的正思惟無相的境界,離一切相的境界,思惟這無相的境界,他這么樣的修行。
《披尋記》六三一頁:
不復思惟一切相故等者:此說入無相定二種因緣。云何無相定?謂即于彼諸取蘊滅,思惟寂靜,心住一緣。如〈三摩呬多地〉釋。(陵本十二卷九頁)由見涅槃寂靜功德,是故思惟入無相定。
「不復思惟一切相故等者:此說入無相定有二種因緣。云何無相定?謂即于彼諸取蘊滅,思惟寂靜,心住一緣」,就是彼色界天、無色界天的蘊,他不思惟!杆嘉┘澎o」,因為這些蘊,都是剎那剎那生滅的不寂靜,現(xiàn)在思惟這個不生不滅的境界,「思惟寂靜」,心安住在這個境界上。如〈三摩呬多地〉解釋!赣梢娔鶚劶澎o功德,是故思惟入無相定」,我們以前講過這個地方。
于無相定勤修學故
這個我們平常的人,我們對于一種境界,若是覺悟了的話,不要去思惟這個境界,有的時候你能辨得到,但有的時候辨不到。但是你若是常靜坐的人,奢摩他止的功夫能好一點,就能辨得到,我不思惟,就不思惟,就能辦得到。但是你奢摩他的功夫不夠,你作不得主,你不高興思惟,但是偏要思惟,這個心意識是你的,不是別人的,但是你不能自主。那是什么原因?就是你這個煩惱的力量,這個欲、這個貪、貪瞋癡纏繞其心,你沒有辦法能夠解脫出來,這是一個苦惱,F(xiàn)在這個修行人,他「不復思惟一切相故,恒正思惟無相界故」,他能做到。
《披尋記》六三二頁:
于無相定勤修學故者:修無相定有二差別:一者、方便,二、方便果。言方便者:數(shù)數(shù)策勵,思擇安立,于彼諸相未能解脫,由隨相識,于時時中擾亂心故。彼復數(shù)數(shù)自策自勵,思擇安立,方能取果解脫隨相。于此解脫又解脫故,不自策勵,思擇而住,是故名為極善解脫。如〈三摩呬多地〉說。(陵本十二卷九頁)是名于無相定勤修差別。
「于無相定勤修學故者:修無相定有二差別」:一者是方便,二者是方便果,第一個方便就是因,第二個方便果就是果了!秆苑奖阏撸簲(shù)數(shù)策勵」,這個三果圣人,他修無相心三摩地,他還是有這個問題,還要數(shù)數(shù)的策勵,警策自己,自己要努力,這樣子勉勵自己!杆紦癜擦ⅰ,思惟這個道理來安立,把自己的心安立在無相中!赣诒酥T相未能解脫」,就是你原來的時候,這個心里面,你不能解脫這個相,這個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相,你費了多大的辛苦你成就了,你要放,還不容易放下去,是「未能解脫」!赣呻S相識,于時時中纏繞心故」,就是你這個心,隨著這個相去活動,時時中纏繞你的心。你想放棄還不容易,你成就也不容易,成就了以后,你要放也不容易。
「彼復數(shù)數(shù)自策自勵,思擇安立,方能取果解脫隨相」,你才能得到這個無相的果,得到這個無相三昧的時候,就把一切相解脫了!覆慌c萬法為伴侶」,這句話很容易說,你做,你看看,試一試,很不容易!赣诖私饷撚纸饷摴剩蛔圆邉,思擇而住」,「于此解脫又解脫故」,這是第二件事了,你這樣子,用這個方法來解脫這隨相識,又再進一步的解脫。怎么樣呢?就是「不自策勵思擇而住,是故名為極善解脫」,這前面解釋過,是這樣子。如〈三摩呬多地〉說!甘敲跓o相定勤修差別!
又即于此多修習故,永斷三界修斷我慢。
又這位修行人,即于此無相三昧多修習的關系,最后成功了,就是「永斷三界修斷我慢」,把三界的,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相都棄舍了。棄舍了,但是特別的提到我慢,提到「我慢」是什么?就是所有的我不高興的東西都棄舍了,最后還有我還存在,最后我在存在的時候,你還沒能成就這個圣道,你沒能成就圣道,F(xiàn)在是因為到三果了,不說我見,說我慢。因為初果,他修這個四念處,已經(jīng)感覺到是無我的,但是有我慢存在,就是你沒有修行,我有修行,就還是有這種高慢心。那么初果有、二果有、三果有,到四果阿羅漢的時候,沒有了,把這個慢取消了,是有這件事。
申二、證苦邊際
由此斷故,說明無學離三界欲,上下貪斷,已得安隱。一切苦因,皆舍離故,證得一切眾苦邊際。
「由此斷故,說明無學」,把這個我慢沒有了,所以叫做「無學」,得阿羅漢果了!鸽x三界欲,上下貪斷,已得安隱」,色界、無色界的貪斷了,欲界的貪也斷了,這時候心里面安隱,得自在了。
「一切苦因,皆舍離故」,一切苦惱的因,其實就是愛,就是欲,完全棄舍了!缸C得一切眾苦邊際」,一切苦到此為止,過了這個境界,再也沒有苦了,所以叫做苦的邊際。
未二、結頌
如是故言:修習于無相,壞慢及隨眠;由于慢現(xiàn)觀,當證苦邊際。
這第二科是「結頌」。「如是故言:修習于無相,壞慢及隨眠;由于慢現(xiàn)觀,當證苦邊際」,你能夠對治這個我慢,用無我來對治這個慢,能這樣現(xiàn)前的觀察,時時的觀察,「當證苦邊際」,你就能證到苦的最后邊際,沒有苦了。
巳二、略辨義(分二科) 午一、標
復次今當略辯上所說義。謂顯貪欲由是而生,由是寂靜,及彼寂靜,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前面是解釋這幾個頌,這底下又略辨它的大義,分兩科,先是「標」!附癞斅员嫔纤f義」,這是第一科「標」。底下第二科解「釋」,分三科,第一科是「貪欲由是生」,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謂顯貪欲由是而生,由是寂靜,及彼寂靜」,這是「標」!府斨敲酥新粤x」,是這樣子。
底下第二科是解「釋」,分三科,第一科是「貪欲由是生」。
午二、釋(分三科) 未一、貪欲由是生(分三科) 申一、征
云何貪欲由是而生?
這句話怎么講?下面第二科「標」。
申二、標
謂五因故。
由五個原因,這個貪欲會現(xiàn)起。
申三、列
一、由凈妙想。二、由欣樂樂。三、由有情想。四、由猛盛貪。五、由隨眠有余未盡。
「一、由凈妙想」,你不修不凈觀,你思惟那個是美妙的,于是那個貪心就起來了!付、由欣樂樂」,由于你欣樂這個五欲的樂,所以你這個貪心也會起來,這個貪欲由是而生!溉、由有情想」,由于你有男女的分別,你就會有這種貪欲由是而生。「四、由猛盛貪」,就是這個貪欲心特別重!肝、由隨眠有余未盡」,就是你這個貪心的種子,還沒有完全取消,所以你這個貪心就會起來。這是由五個理由,這句話解釋完了。
現(xiàn)在解釋第二句話,「貪欲由是寂靜」,底下是「征」。
未二、貪欲由是寂靜(分三科) 申一、征
云何欲貪生已,由是寂靜?
由此因緣而貪,不貪了。怎么會寂靜了?底下第二科是「標」。
申二、標
謂五因故。
這個貪欲心寂靜了。
申三、列
一、由作意思惟不凈。二、由作意思惟于苦。三、由作意思惟無我。四、由系念多修厭離。五、由隨眠無余永滅。
「一、由作意思惟不凈」,你就寂靜了,思惟不凈的時候,這貪心就不動了!付、由作意思惟于苦」,這個貪心也會靜下來!溉、由作意思惟無我」,這個貪欲也會寂靜下來!杆、由系念多修厭離」,這個地方有點不同的地方,就是時間要多,專心的修這個四念處,修這個不凈觀,修這個厭離心,貪欲就會寂靜下來!肝濉⒂呻S眠無余永滅」,沒有剩余的,完全息滅了,那么貪心由是而寂靜了。這里說出來五個理由。
未三、貪欲寂靜(分四科) 申一、征
云何寂靜?
這底下第三科是「貪欲寂靜」,分四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做寂靜?這第二科。
申二、標
謂此寂靜略有二種。
謂此寂靜略有二種不同。底下第三科是「列」出來。
申三、列
一者、現(xiàn)行寂靜。二者、永斷隨眠當來不起。
「一者、現(xiàn)行寂靜。二者、永斷隨眠當來不起」的寂靜。就是這兩種寂靜。
底下第四科是「配」。
申四、配
由前四種寂靜因緣,成初寂靜。由第五因,第二成就。
「由前四種寂靜因緣,成初寂靜」,前面的四種因緣,就是前面那個貪欲由是寂靜,這一共是五個。前四個:「作意思惟不凈,作意思惟于苦,作意思惟無我,系念多修厭離」,那么得到「現(xiàn)行寂靜」。
「由第五因,第二成就」,第五因,「由隨眠無余永滅」,所以就得到第二個,「永斷隨眠當來不起」。
- 上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七(6)
- 下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七(8)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8)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2)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