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七(3)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七(3)

  丑二、方便善巧 (分二科)   寅一、征

  云何菩薩方便善巧?

  「別辨其相」分四科,第一科「善修事業(yè)」,這一科已經(jīng)學習過了,現(xiàn)在是第二科「方便善巧」。這一科分兩科,第一科是「征」。

  「云何菩薩方便善巧?」菩薩弘揚佛法、普度眾生,要有很多的方法和智慧,才能夠弘揚佛法、度化眾生的。但是究竟什么叫做菩薩的方便善巧呢?這是征問,下面第二科解釋,分兩科,第一科「舉種類」,又分四科,第一科是「標」。

  寅二、釋 (分二科)   卯一、舉種類 (分四科)   辰一、標

  當知如是方便善巧略有十種。

  這彌勒菩薩告訴我們,應(yīng)該知道菩薩所具有的,這樣的方便善巧,簡要的說有十種不同。這就是種類,有這么多的差別。下面第二科是「征」。

  辰二、征

  何等為十?

  這十種方便善巧是什么呢?下面第三科列出來。

  辰三、列

  一者、憎背圣教有情,除其恚惱方便善巧。

  就是世界里面的眾生,相信佛法的還是少數(shù)的,很多的眾生對于佛法是不置可否的,只有一少部分「憎背圣教」,就是他憎恨、不高興佛法,這樣的有情怎么辦法使令他相信佛法呢?要「除其恚惱」,先要除滅他內(nèi)心對于佛法的憎恨,這一方面的「方便善巧」,這是一種。

  二者、處中有情,令其趣入方便善巧。

  「處中」,就是對于佛法并不憎背、并不恚惱,但是也不相信佛法,他是處在中間的這樣的人。菩薩能有方便善巧「令其趣入」,能教化他,使令他相信佛法。這個「趣入」,說個白話,就是能來到佛法里面。那是什么情形呢?就是對于佛法有了信心,就叫做「趣入」。這樣的「方便善巧」,這是一類。

  三者、已趣入者,令其成熟方便善巧。

  這是第三種。已經(jīng)相信佛法的人,使令他在佛法里面栽培的善根能達到成熟的階段。這個「成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在佛法里面栽培的信、戒、聞、舍、慧,這樣的善根達到可以得圣道的程度了,那就叫做「成熟」。能這樣教化眾生的方法,那就叫做「方便善巧」,這又是一類。

  四者、已成熟者,令得解脫方便善巧。

  第四種。說這一類的眾生在佛法里面的修學,他已經(jīng)達到可以得圣道了,可以由凡入圣,達到這個程度。達到這個程度,也不是他自己能得圣道的,還需要佛菩薩方便善巧來教化他,他才能得圣道。得圣道,就叫做「得解脫」。

  這個「解脫」就是對系縛說的,我們在生死流轉(zhuǎn)的眾生,有種種的煩惱,還有各式各樣的貪瞋癡的煩惱。這個煩惱是什么呢?就是內(nèi)心的分別。你這個時候心里面有貪心,這個時候心里面有瞋心,有各式各樣的煩惱的時候,你的心就被煩惱所系縛住了。這個只要是眾生,心里面都是有煩惱的,但是煩惱有的時候活動,有的時候不活動。不活動的時候,就好像沒有煩惱似的。這個煩惱不活動的人,如果你若注意煩惱正在活動的人,你才知道煩惱的相貌,你才知道。那個時候,他的那個明了性的心,那個靈明的心被煩惱系縛住了,被這個貪心或者瞋心困擾住了,他不能解脫。這個我們煩惱沒有活動的時候,心情比較平和,好像沒有煩惱一樣,但是煩惱的種子,煩惱的潛在的力量還是在你心里面的,你心里面還是有煩惱的。

  現(xiàn)在說「令得解脫」,就是煩惱的種子也不系縛你了,你能修學戒定慧把內(nèi)心里面的煩惱種子也消滅了,那個時候就永遠也不會再有煩惱了,那就是圣人,所以「令得解脫方便善巧」。

  這個我們已經(jīng)相信佛法的人,用功修行才知道什么是煩惱、什么是煩惱的系縛的情況,才知道。有的時候,若是這一位佛教徒他肯努力地修學戒定慧呢,能使令煩惱不活動,煩惱就好像沒有煩惱似的。如果達到這個程度的時候,一口氣不來就死掉了,死掉了,因為這個人是有修行的人,他不會到三惡道去,有可能再來人間,也可能到天上去,也可能會到佛世界去。如果來到人間的話,做人呢,他生來就是一個品德很高尚的人,他生來就是這樣子。生來這樣子,因為前生在佛法里面栽培過,所以今生還容易相信佛教,他還能夠?qū)W習佛法,也應(yīng)該能夠修學圣道的。修學圣道,如果他若學習經(jīng)論的話,他有可能繼續(xù)地修學戒定慧。但是若不學習經(jīng)論,那可能會有其它的問題。

  現(xiàn)在這里面告訴我們一件事,就是你的善根成熟,接近得圣道的時候,你還是不能自己自然地得解脫,還需要佛菩薩的方便善巧來度化你,你才能夠得圣道的。所以這第四個「已成熟者,令得解脫方便善巧」。

  五者、于諸世間一切異論方便善巧。

  一共是十種善巧,現(xiàn)在說到第五個!赣谥T世間一切異論」,這個佛法在世間,佛菩薩的大智慧也會發(fā)表很多的方便善巧的論議,但是非佛教徒他也會有各式各樣的論,那就是「異論」,和佛法的議論不一樣,那叫做「異論」。這些異論,佛菩薩也有方便善巧,這個方便善巧是什么呢?佛菩薩也通達眾生不同于佛法的異論,也通達,叫做「方便善巧」,通達這個世間的異論。

  六者、于諸菩薩凈戒律受持毀犯,能正觀察方便善巧。

  這第六種!赣谥T菩薩」,就是佛為菩薩所制定的毗奈耶,這個「凈戒律儀」,能夠使令你的身口意清凈,不毀犯這個清凈的律儀,這叫「凈戒律儀」,所規(guī)定的。但是這個是屬于菩薩的。這個佛法的戒律,有優(yōu)婆塞戒、優(yōu)婆夷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現(xiàn)在是說菩薩的凈戒律儀,通于四眾弟子,也通于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就是通于七眾弟子的,那就是菩薩戒。

  這樣的菩薩戒「受持毀犯」,怎么叫做受持菩薩的凈戒律儀?怎么叫做毀犯菩薩的凈戒律儀?「能正觀察」,這一位佛教徒對于佛為我們開示的菩薩凈戒律儀,能夠努力的學習!改苷^察」,能夠努力地去學習,就通達了受持、毀犯的差別,這也叫做方便善巧。你要通達,要經(jīng)過學習。

  七者、于諸正愿方便善巧。

  第七種「于諸正愿方便善巧」,這個「愿」就是我們的希望。我們希望做醫(yī)生,我希望發(fā)無上菩提心,我希望做律師,我希望做建筑師,各式各樣的希望。但是現(xiàn)在這里說的「愿」,是「正」,就是符合佛法的道理的愿;發(fā)無上菩提心、修學圣道,這都是正愿!赣谥T正愿方便善巧」,他也有智慧通達這件事,通達正愿的。

  八者、于聲聞乘方便善巧。九者、于獨覺乘方便善巧。十者、于其大乘方便善巧。

  后面這八、九、十是屬于三乘圣道。前面這個「于諸正愿」,正愿這里面主要的是說,感覺到人生是苦,在生死里面流轉(zhuǎn)不是好事,想要出離生死苦。出離生死苦,你建立了這樣的意愿,那就叫做正愿。但是這件事有三種不同:第一種是聲聞乘的方便善巧,就是他沒有大悲心,但是自己愿意出離生死得涅槃,這也是有信、解、行、證的不同。聲聞的這樣的方便善巧,肯努力地去學習、也肯努力地去修行。

  「九者、于獨覺乘方便善巧」,這是另有一種人,他也是學習聲聞乘的佛法,但是他有高慢心,他的意愿想要在沒有佛、沒有佛法的世間得圣道!肝也恍枰欣蠋熃虒,我自然地就得圣道了,無師自悟」,這是一個高慢的態(tài)度。但是這種人最初也是能遇見很多的佛,聽佛說法栽培善根,他的福德、智慧高過了聲聞乘,他栽培善根栽培得非常的殊勝,所以能夠出無佛世、無師自悟。這又是一類的佛教徒。

  「十者、于其大乘方便善巧」,這第十種。這位是高過聲聞乘、也高過獨覺乘,他有大慈悲心愿意普度眾生齊成佛道的,這種人。那他是屬于大乘。

  這個「乘」其實就是車的意思,這個車能夠運輸,能夠從甲地運到乙地,從這個地方運到另外一個地方去,那叫做大乘。這個聲聞乘、獨覺乘也都有運轉(zhuǎn)的意思,都是從生死的地方、從苦惱的地方,運到?jīng)]有苦惱的涅槃那里去。但是這個大乘,不但自己到無上菩提,還度化一切眾生到涅槃、到無上菩提那里去,他運載的人多,所以就是大車了。

  這里面的意思,就是他的大悲心特別的強,聲聞和獨覺這兩類的人,他的大悲心不是那么強,所以有大小的不同。

  辰四、指

  如是一切方便善巧,如前即此菩薩地中,隨彼彼處已廣分別,如應(yīng)當知。

  這是第四科,是「指」。「如是一切方便善巧」,像前面說的一共有十種方便善巧,這十種方便善巧里面的意義應(yīng)該加以解釋的!溉缜凹创似兴_地中」,就是如前面的文已經(jīng)講過了。究竟是那一段文呢?「即此菩薩地中」,現(xiàn)在的文在《瑜伽師地論》里面屬于〈菩薩地〉,〈菩薩地〉前面是〈聲聞地〉!讣创似兴_地」,就是從三十五卷開始,一直到現(xiàn)在這里,都是〈菩薩地〉,一共到五十卷,現(xiàn)在是四十七卷。「隨彼彼處」,隨順那段文的意義,一個地方一個地方「已廣分別」,已經(jīng)詳細地解釋了這十種方便!溉鐟(yīng)當知」,如其所應(yīng),你已經(jīng)學習過了,你應(yīng)該知道的。

  《披尋記》一五五六頁:

  「隨彼彼處已廣分別如應(yīng)當知者:此中前四方便善巧,如前〈菩提分品〉說有六種成熟有情方便應(yīng)知。(陵本四十五卷五頁)又說善知諸論。(陵本四十四卷十七頁)即此第五方便善巧。又〈戒品〉說菩薩戒波羅密多。(陵本四十卷一頁)即此第六方便善巧。又〈菩提分品〉中說:菩薩所修正愿。(陵本四十五卷十六頁)即此第七方便善巧!功德品〉說乘施設(shè)建立。(陵本四十六卷十四頁)即此后三方便善巧。」

  「隨彼彼處已廣分別如應(yīng)當知者:此中前四方便善巧,如前〈菩提分品〉說」,這十種善巧里面,前面的四種善巧,「如前〈菩提分品〉」,在那一品里面已經(jīng)講說了。那里說「有六種成熟有情方便應(yīng)知」,那個六種里面就有這四種!(陵本四十五卷五頁)」,在那地方說的。

  「又說善知諸論。(陵本四十四卷十七頁)」那個地方說!讣创说谖宸奖闵魄伞梗@里是第五,第五個「于諸世間一切異論方便善巧」,在那個地方已經(jīng)講過了。

  「又〈戒品〉說菩薩戒波羅密多。(陵本四十卷一頁)」,說到這個戒波羅密多的受持、或者毀犯的差別!讣创说诹奖闵魄伞埂

  「又〈菩提分品〉中說:菩薩所修正愿。(陵本四十五卷十六頁)」,那里已經(jīng)說了,這個菩薩正愿是怎么回事!讣创说谄叻奖闵魄伞埂

  「〈功德品〉說乘施設(shè)建立。(陵本四十六卷十四頁)即此后三方便善巧」。這個指出來這十種善巧在前面的文里面,一個地方一個地方已經(jīng)說過了。

  卯二、明作業(yè) (分三科)  辰一、標

  如是十種菩薩所有方便善巧,能作五事。

  這是第二科「明作業(yè)」,說明這十種善巧的作用,它有什么好處呢?這里分三科,第一科是「標」。

  「如是十種菩薩所有方便善巧,能作五」種「事」情,這是標出來。下面第二科解釋,分五科,第一科「由前四種善巧」。

  辰二、釋 (分五科)  巳一、由前四種善巧

  謂由前四種方便善巧,令諸菩薩能正安立所化有情于自義利。

  謂由前面十種善巧的前面四種方便善巧,「令諸菩薩能正安立所化有情」,那四種方便善巧的方法能令諸菩薩,很多的菩薩用這個方法教化眾生的時候。「能正安立所化有情于自義利」,就是教化所化的眾生于「自義利」這個地方有成就,不是他義利。

  這個「自義利」和「他義利」有什么不同呢?「他義利」,那個人的利益,那個人的利益是與佛法相對的;就是在煩惱里面活動所成就的事情,叫做「他義利」。這個煩惱所活動的情況,如果明白一點說呢,我們凡夫的情形,有的時候我們煩惱的活動造作了傷害人的事情,那么就到三惡道去得到一些義利。若是有的時候,我們凡夫還是煩惱,但是做一些利益人的事情,那就在人間、天上得到一些義利。這兩方面的義利,都叫做「他義利」,不是自義利。

  現(xiàn)在菩薩用這四種方便善巧教化眾生的時候,使令眾生「于自義利」有成就,就是在圣道,出離世間得圣道的義利有成就,就是這樣意思。這個出離世間的煩惱的境界,那就是三乘圣道:就是聲聞乘、獨覺乘、和大乘(或者說是一佛乘),在這里面有成就。這里面有成就,是完全是沒有煩惱的,有清凈的大智慧,永久的安樂自在的。當然這件事,我感覺還是少數(shù)人,少數(shù)人愿意學習這件事。在佛教徒里面,多數(shù)還是歡喜「我內(nèi)心里有煩惱,你不要管,你不要管我這件事。我心里有煩惱,我做一些善事,這就很好。你不要改變我的思想」,這樣的佛教徒比較多。我們?nèi)魵g喜學習佛法,學習四念處,斷除去我們內(nèi)心的貪瞋癡,歡喜做這件事的人不多。就是出家人都算在內(nèi),不歡喜修四念處,你叫我參話頭還可以,你叫我修四念處我不歡喜,我們今天的佛教徒就是這樣子。

  但是在這一段文呢,已經(jīng)分類了,就是「由前四種方便善巧」,這四種方便善巧當然也是佛陀開示我們的一種方法,所以它能「令諸菩薩能正安立」,這也還是要有程度的菩薩,他能用這個方便善巧「安立所化有情」。這個「安立」,或者是這樣說,就是使令他進步到這個程度,叫做「安立」。就是能夠依據(jù)佛菩薩的教導,叫做「正」。「安立所化有情」,就是提高所化眾生的程度,達到什么地方了呢?「于自義利」,使令他成就三乘圣道,就是這樣意思。「令諸菩薩能正安立所化有情」,用這個方法教化這個所化有情!赴擦ⅰ,或者說教化的意思也可以。教化所教化的眾生,使令他們修學三乘圣道,叫做「自義利」。

  這個「義利」這兩個字,如果純在善法中說,煩惱的活動是例外的,純在善法中說呢,現(xiàn)在得到的利益叫做義,將來得到的利益叫做利;一個現(xiàn),一個未,這樣分別。或者說,這個義是世間的利益,這個利是出世間的利益。我們修學圣道的人,你不可能一下子就是圣人的境界,不可能這樣子。就是先成就世間的利益,再進一步成就出世間的利益。若是舉一個例子來說呢,我們常常的修學戒定慧的話呢,這個人的身口意,他內(nèi)心的思想就不會那么粗暴,就比較調(diào)柔,他的貪心輕微了,瞋心也輕微了。我不修學圣道的時候,我的煩惱很厲害。我常常的靜坐止觀的時候,心情調(diào)柔了。但是這個時候不是圣人的境界,因為你內(nèi)心里面你還有煩惱的,只是沒有發(fā)作就是了,所以這個是屬于世間的利益。但是你繼續(xù)地修學戒定慧的時候,你這個定慧的功夫高深了,能消滅內(nèi)心潛在的煩惱,這個時候就是圣人了,那個時候就是出世間的利益了。所以按時間上說,有現(xiàn)、有未的不同;蛘哒f有世間、出世間的不同;蛘哒f:你得到福德,叫做義;得到大智慧,得到般若的時候叫做利,或者這么分別。

  巳二、由第五種善巧

  由于世間一切異論方便善巧,令諸菩薩善能摧伏一切異論。

  這是第二科,由第五種方便善巧!赣捎谑篱g一切異論方便善巧」,由于這位菩薩他不但是學習佛法,他也學習了世間的一切異論方便善巧。但是我們從經(jīng)論上看,佛教徒,或者發(fā)無上菩提心的菩薩,應(yīng)該是得無生法忍以后學習世間的異論,不是一開始就學習世間的異論。或者說是有大智慧的人,他雖然沒得圣道,但是智慧很高,他的記憶力也特別好,他的一天有兩分的時間修學圣道,一分的時間學習世間的異論。學習世間不同于佛法思想的這些書論,做什么呢?「令諸菩薩善能摧伏一切異論」,你這樣學習的結(jié)果,有這樣的好處:諸菩薩善能夠摧伏一切異論,摧伏一切邪知邪見的思想,使令他們改邪歸正,有這樣的好處。

  巳三、由第六種善巧

  由于菩薩凈戒律儀受持毀犯能正觀察方便善巧,令諸菩薩不犯所犯。犯已速疾如法悔除;于善清凈菩薩所受凈戒律儀,能善修瑩。

  這是第三科,由第六種方便善巧!赣捎谄兴_凈戒律儀受持毀犯能正觀察」,由于這位菩薩他不只是學習定慧,同時他也學習戒,所以對于菩薩的凈戒律儀受持、毀犯「能正觀察」,能夠?qū)W習的很圓滿,他能善巧的觀察,有這樣的方便善巧的智慧!噶钪T菩薩不犯所犯」,你學習了菩薩的律儀的時候呢,你就得到一種好處,就是「不犯所犯」,不會違犯所犯的菩薩戒,就不會犯戒了!阜敢阉偌病梗蛘哒f他一時的失掉了正念,犯了這條戒,但是他會很快的「如法悔除」,就是依據(jù)律法里面的規(guī)定,能夠懺悔,除滅所犯的罪過。

  「于善清凈菩薩所受凈戒律儀,能善修瑩」,對于善清凈的菩薩所受凈戒,這個「善清凈」是說菩薩所受的凈戒律儀的功能,你能受持菩薩的戒法呢,能使令你心清凈、口清凈、身清凈,它有這個作用。這個所受凈戒律儀,「能善修瑩」,你有這個能力能很好的使令它清凈無染,清凈、沒有染污。

  《披尋記》一五五七頁:

  「于善清凈等者:善凈意樂,名善清凈。此說菩薩堪能受戒自性功德,由此堪受菩薩所受凈戒律儀。今說由彼方便善巧令戒清凈,名善修瑩!

  「于善清凈等者:善凈意樂,名善清凈」,這個「意樂」就是你的意愿,你內(nèi)心里邊所希望什么。我們沒得圣道的人、也不修學圣道的人,我們內(nèi)心的意愿多數(shù)是染污的。若是發(fā)了無上菩提心、修學圣道的人,但是沒得無生法忍,你還不能夠那么樣的完美。那么現(xiàn)在你學習佛法,常常修學戒定慧呢,就是「善凈意樂」,善者能也,能清凈你的意愿。清凈的意愿,我們一般的說,你最初的時候你建立一個意愿,那是一種情形。其實這個「善凈意樂」是說我們的內(nèi)心與境界接觸,就最初的一剎那,要叫它清凈,那叫做善凈意愿。我現(xiàn)在看見一個大蓮花,你心里面受到這個大蓮花的影響,你心里面怎么樣反應(yīng)?我看見一個毒蛇的時候,你心里面怎么反應(yīng)?

  現(xiàn)在這里是說,你若常常地修學戒定慧呢,「善凈意樂」,就是最初的一剎那就讓它清凈。這不容易!所以是「善凈意樂,名善清凈」,你時時的使令你內(nèi)心里面的舉心動念讓它清凈,能與圣道相應(yīng),這叫做「善清凈」。

  「此說菩薩堪能受戒自性功德」,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菩薩堪能」,堪者能也,你受了菩薩戒的時候,「自性功德」,就是你自心的功德,你自心要有清凈的功德,你內(nèi)心清凈。這個只要是出家的佛教徒,我看比丘也是一樣,和菩薩一樣,要保護內(nèi)心的清凈。但是在佛法里面用這個字的時候,有一點差別:佛法里面說比丘是指學習小乘佛法的人,說菩薩是學習大乘佛法的人。但是菩薩里面也有比丘,菩薩比丘,F(xiàn)在這里說,這個菩薩比丘,「此說菩薩堪能受戒自性功德」,就是你內(nèi)心里面的功德,你表現(xiàn)于外的以內(nèi)心為根本。我外面表現(xiàn)的很清凈、很如法,但是你內(nèi)心也是這樣子嗎?但是現(xiàn)在菩薩戒里面是說,你內(nèi)心一定要清凈!缚澳苁芙渥孕怨Φ隆梗阕孕睦锩娴墓Φ。

  「由此堪受菩薩所受凈戒律儀」,由于你能夠善清凈,善凈意樂,你就可以受菩薩所受的凈戒律儀。

  「今說由彼方便善巧令戒清凈,名善修瑩」,現(xiàn)在這里的文的大意,是說「由彼方便善巧」,那就是你受了菩薩戒,也還是常常的要修止觀。這時候就是戒能增上定,定能增上慧,但是慧也能增上定,定也能增上戒,它是互相幫助的,不是一方面的,互相都有幫助!赣杀朔奖闵魄闪罱淝鍍簟,就使令你所受的菩薩戒清凈沒有染污,所以叫做「善修瑩」!脯摗,也就是清凈的意思。

  巳四、由第七種善巧

  由于正愿方便善巧,令諸菩薩能證當來一切所愛事義圓滿。

  這是第四科,由第七種善巧!赣捎谡阜奖闵魄伞,由于這位菩薩他有智慧,他建立了正愿,就是在佛法里面發(fā)無上菩提心、能夠修學佛法、修止觀這些事情!噶钪T菩薩能證當來」,由于你有正愿,所以使「令諸菩薩能證當來」,這個證就是成就,能夠成就,不是現(xiàn)在,是將來!敢磺兴鶒凼铝x圓滿」,一切所愛樂的事情都能夠圓滿的成就!甘铝x圓滿」是果。這個愿,愿能導行,你有這樣的意愿,你就會向前進去修學圣道,修學圣道就屬于行。由行而得果,就叫做「所愛事義圓滿」,那就是愿、行、果。這個行、果要有愿的領(lǐng)導,你才能成就的,所以先應(yīng)該有正愿。

  《披尋記》一五五七頁:

  「能證當來所受一切事義圓滿者:謂自證得無上菩提,能作有情一切義利,是名一切所愛事義圓滿。」

  這是說這位菩薩不斷地精進修學圣道,他「自證得無上菩提」,他自己成就了一切種智。成就一切種智之后,「能作有情一切義利」,他才能夠成辦一切眾生的圣道的義利。我們說得無生法忍的菩薩,他能夠有力量自己修學圣道,也有力量教化眾生了。那么初得無生法忍就是初地,然后二地、三地、四地、乃至第十地都是菩薩,超過第十地之上就是佛了,F(xiàn)在這文上說,你成佛以后你才有能力去教化一切眾生得圣道的,唯有佛能圓滿的教化一切眾生的。這就叫做「一切所愛事義圓滿」。

  巳五、由后三種善巧

  由于三乘方便善巧,令諸菩薩于諸有情,隨其種性根及勝解,說相稱法、說順正理。

  這是第五科「由后三種善巧」!赣捎谌朔奖闵魄伞,由于這位菩薩對于三種佛法都能方便善巧的學習,有這樣的智慧!噶钪T菩薩于諸有情」,這樣子就能使令諸菩薩對于一切眾生「隨其種性根及勝解」,他為眾生宣揚佛法的時候,能隨順那個眾生的種性、隨順眾生的根性、隨順眾生的勝解,為他宣說佛法。

  這個「隨其種性」,是說眾生心里面有這樣的無漏的善根。不管你相信佛法、不相信佛法,你內(nèi)心里面本來就有這種善根,那叫做「種性」。說這個人的種性是聲聞乘,這個人的種性是辟支佛乘,這個人的種性是成佛的種性,有三種不同。這個「根」呢,就是你接觸了佛法以后,你在佛法里面栽培的善根;信、戒、聞、舍、慧,或者是信、進、念、定、慧,那這就是善根。這個「種性」,你還沒有修行以前,你就具足的。「根」,是你相信佛法以后,已經(jīng)栽培成就的功德。這個「種性」和「根」有點不同。

  「及勝解」,這個「勝解」是什么呢?這個「勝解」可以作兩種解釋:就是你原來你還沒有相信佛法,但是你對于這件事,你有特別的知識。就是他這個人是個醫(yī)生,他對于醫(yī)生的事情,這個眾生有什么病,應(yīng)該用什么藥來治療,那他對于這件事有特別的知識,那就叫「勝解」。說你對于或者醫(yī)藥,或者是對于法律,或者對于建筑,各式各樣的知識,那也叫做「勝解」。那么這是一種解釋。其次是對于佛法,你在佛法里面你有勝解,或者你在小乘佛法里面有勝解,或者是在大乘佛法里有勝解。在佛法里面也有各式各樣的法門,你對某一種法門有勝解,某一種法門沒有勝解,這是也是各式各樣的差別的。

  現(xiàn)在這位菩薩為眾生說法的時候,這位菩薩對于聲聞乘、辟支佛乘、或者是大乘,他都是學習到圓滿的程度了,所以為眾生說法的時候能夠「說相稱法」,與你的種性、與你的善根、與你的勝解相適合,能相應(yīng)的佛法,「說相稱法」。

  「說順正理」,眾生的種性和根性和勝解是各式各樣的,菩薩為他宣揚的佛法也不一樣,但是其中有一樣就是「說順正理」,為他宣說的佛法一定是合乎佛法的真理的,和佛法的正理是相契合的,不會違背佛法的。為什么這位菩薩能達到這個程度呢?就是因為他對于三乘佛法都能夠有方便善巧的智慧,通達無礙的關(guān)系。

  辰三、結(jié)

  是名十種方便善巧,令諸菩薩能作五事。

  這是總結(jié)前面這一段文。這十種方便善巧,如果菩薩能夠通達無礙的話,就使令諸菩薩能夠成辦這五種事情。

  由此五事,能令菩薩現(xiàn)法當來一切事義,皆得究竟。

  若能做這五事呢,「由此五事」,能令菩薩現(xiàn)法一切事義皆得究竟、能令菩薩當來一切事義皆得究竟,就是這樣意思!脯F(xiàn)法」,就是現(xiàn)在的,你現(xiàn)在的眼耳鼻舌身意,你現(xiàn)在的色受想行識里面,你就能夠有這種能力令一切事義皆得究竟;蛘呤菍恚攣砭褪菍,將來這一切事義皆得究竟。這就是看這位菩薩的善根,他的六波羅蜜的功德的深淺,功夫的深淺了。

  丑三、饒益于他 (分三科)   寅一、征

  云何菩薩饒益于他?

  前面是說「方便善巧」,是第二科。現(xiàn)在是第三科「饒益于他」,就是很多很多的功德利益一切眾生,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云何菩薩饒益于他?」菩薩發(fā)無上菩提心,這個大悲心非常的勇猛,他就是要利益一切眾生,那怎么樣利益一切眾生呢?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釋。

  寅二、釋

  謂諸菩薩依四攝事,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菩薩利益一切眾生是有方法的,就是「依四攝事」,他就是學習,這個「依」可以當學習講,就是學習這四種事來引導眾生。這個「攝」是個引導,用這四種事來引導眾生學習佛法,所以叫「四攝事」。這樣就可以饒益于他了。哪四種事呢?「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四種事。

  這個「布施」,這里主要是指財?shù)牟际,也包括法的布施。用財(shù)牟际﹣眇堃姹娚臅r候,和眾生建立一個良好的感情!笎壅Z」,建立了良好的關(guān)系之后,就可以為他宣說佛法;宣說佛法,叫做「愛語」!咐小梗f佛法的愛語呢,使令眾生相信了佛法、通達了佛法。這個「利行」呢,就勸導眾生去修學佛法,修學圣道,叫做「利行」,這個就是有利益的行動。我們?nèi)糇鍪篱g的善法,我們也會得到利益。我們造一個醫(yī)院,或者造一個學校,或者做種種的慈善事業(yè),但是你若沒發(fā)菩提心的時候,不名之為「利行」。因為你做這個功德也能得到好的果報,或者是得人間的富貴,或者是到天上去享天福,但是這件事是無常的;蛘呤悄阕隽艘蝗f年的皇帝,我今生做了一百年的皇帝,然后再又做一百年的皇帝,或者再又做一千年的皇帝,總而言之你這個功德使令你享受一萬年的人間的富貴。這一萬年,這時間一剎那一剎那的,終究有一天就結(jié)束了,再就沒有了,就結(jié)束了,等于零了。這世間的善法的功德就是這樣子。但是你若學習佛法栽培的善根不是這樣,在佛法里栽培善根,修學戒定慧,修學圣道,你得到利益是永久無窮無盡的,所以叫做「利行」。這是說菩薩用財布施與眾生建立了友誼關(guān)系,然后為他說愛語,講解佛法,然后勸他修學圣道,這叫「利行」。

  「同事」,菩薩叫你修學圣道,菩薩自己也修學圣道。不是我叫你修行,我不修行,不是那樣。用這四個方法來引導眾生。

  能與一分有情利益;能與一分有情安樂;能與一分所化有情利益安樂。是名略說菩薩所有饒益于他。

  「能與一分有情利益」,菩薩用這四種方法教化眾生的時候,不是完全如意的,有的眾生接受菩薩的教化,有的眾生不接受。這個接受這一方面是怎么情形呢?有的眾生他的理智高一點,那么菩薩能給他作利益的事情。這什么叫做「利益」?就是改變你的思想,就是令你有智慧通達什么是善、通達什么是惡,通達什么是世間的善法、什么是出世間的善法,他接受了這樣的教導。他從這么以后,他就不做那些有損害的事情,于人有損的事情不敢做,那就是菩薩與一分有情的利益。這樣子的人是有智慧的人。

  第二種呢,「能與一分有情安樂」,這一類的眾生他沒有智慧,他只能你給他錢他能接受,你給他智慧他不接受。你為他講解佛法、講經(jīng)論,「我不聽,你給我鈔票我可以接受」,這就叫做「能與一分有情安樂」。能令他生活上的問題得到解決,他這個事接受。但是他的思想還是貪瞋癡的活動,「你不可以管我這個事情。你為我造房子,這我可以同意;你給我買個汽車,這可以。你要改善我的思想,你不要搞這個事情。我不愿意聽經(jīng)聞法,我不搞這個事情」。所以「能與一分有情利益」,這是有智慧的眾生,有智慧的眾生能夠接受佛法的思想;「能與一分有情安樂」,這一類的眾生他不接受佛法,你講佛法他不聽,你給他世間的利益他同意的。

  「能與一分所化有情利益安樂」,這一類眾生不同,這個菩薩所教化的有情,你給他利益他也接受,給他安樂他也接受。這三種人,三種人不同。

  「是名略說菩薩所有饒益于他」,前面是說菩薩用這四種方法教化眾生的時候,情形就是這樣子,菩薩能這樣利益眾生,這是簡略的說這樣子。

  寅三、指

  廣說如前自他利品,應(yīng)知其相。

  這里是略說,若「廣說」,詳細的解說,前面有個〈自他利品〉,那里面說的比較詳細,「應(yīng)知其相」。

  《披尋記》一五五七頁:

  「能與一分有情利益等者:此中初二有情,但言一分,不言所化,當知此說不住種性有情。與下一分所化有情有別。前說所調(diào)伏界無量當知此名所化有情于彼一切授與善法。名與利益。授與饒益,名與安樂!

  「能與一分有情利益等者:此中初二有情,但言一分」,前面這是三種有情,第一個一分有情利益,第二個一分有情安樂!赋醵星,但言一分,不言所化」,只是說一分有情怎么怎么地,沒有說是菩薩所化,沒有這句字樣!府斨苏f不住種性有情」,這兩個有情,你應(yīng)該知道是說這個眾生他心里面沒有種性的,就是沒有出世間圣道的善根的人,是這樣子!概c下一分所化有情有別」,下面那個「能與一分所化有情」,這上有一個所化的文句,是有差別的!盖罢f所調(diào)伏界無量,當知此名所化有情」,前面有五無量,五種無量里面有一個所調(diào)伏界無量,你應(yīng)該知道那就是這里說的所化有情,是所教化的眾生,那個是有善根的人。

  「于彼一切授與善法,名與利益。授與饒益,名與安樂」,這地方解釋什么叫做利益,什么叫做安樂!赣诒艘磺惺谂c善法」,對于那么多的眾生,能給他善法。你不要做惡事,你要修學善法,那么這就是「授與善法」。若是給你三皈五戒、又要修學十善法,那就叫「授與善法」。授與善法,叫做利益,你得到利益。

  「授與饒益,名與安樂」,給你一些生活所需的,冬天冷了我給你一點棉衣服,你餓了我給你面包,那叫做饒益,這叫做安樂。

  丑四、無倒回向 (分二科)   寅一、征

  云何菩薩無倒回向?

  這是第四科。前面是「饒益于他」,是第三科。現(xiàn)在第四科是「無倒回向」,分二科,第一科是「征」。

  「云何菩薩無倒回向?」怎么叫做菩薩無顛倒的回向呢?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釋。

  寅二、釋

  謂諸菩薩三門積集所有善根,即善修事業(yè)、方便善巧、饒益于他。

  謂諸菩薩由這三種門,從三方面積集的善根。三種門是什么呢?就是「善修事業(yè)」,前面解釋就是六波羅密。「方便善巧」,就是那十種方便善巧!葛堃嬗谒,就是現(xiàn)在這個四攝。這三種門:從善修事業(yè)積集的善根,從方便善巧積集的善根,從饒益于他積集的善根。

  去來今世一切攝取,以淳一味妙凈信心,回求無上正等菩提。

  「去來今世一切攝取」,這個「去」就是過去世你善修事業(yè)、方便善巧、饒益于他;「來」是將來,將來的時候你也善修事業(yè)、方便善巧、饒益于他;「今世」就是現(xiàn)在,也是有這三門的積集善根。這么多的三門積集所有善根,「一切攝取」,完全的把它統(tǒng)一了!敢源疽晃睹顑粜判幕厍鬅o上正等菩提」,這個「淳」是精淳,沒有其他的污染夾雜在里面,所以叫做「淳」。「一味」,就是全是清凈的!该顑粜判摹,這是不可思議清凈的信心。這個「妙凈信心」,這個「妙」有個好的意思,妙者好也,也就是清凈的意思。這「淳一味妙」就是清凈的意思,清凈的信心。這個不清凈的信心,不清凈的信心是什么呢?就是我歡喜世間上的榮華富貴,你有這樣的信心的話,在這里說就是顛倒的回向;蛘呶也粴g喜人間,我歡喜天上的富樂,那在這里說也叫做顛倒的回向,有這個意思。

  現(xiàn)在你沒有這樣染污的回向,你有這樣的出世間的圣道的信心,「回求無上正等菩提」,這個回者轉(zhuǎn)也,回轉(zhuǎn)的意思。這個地方可以兩個意思講:一個是我做這個功德的時候,我并不停留在這里,我回轉(zhuǎn)這個功德做這個用途,就是求得無上正等菩提,愿以此功德:就是善修事業(yè)的功德、方便善巧的功德、饒益于他的功德,用這個功德求得無上正等菩提,做這個事情。這個「回」,回者轉(zhuǎn)也,是這么解釋。

  其次一個解釋呢,就是和「淳一味妙凈」相違反的,就是剛才說我做了很多的功德,我希望我將來做皇帝,享受人間的富貴,我做這樣的回向。這樣說就是不回轉(zhuǎn)了。我們原來的人,我們?nèi)碎g的一般人的思想,就是歡喜世間的榮華富貴嘛!現(xiàn)在我做佛教徒,我相信了佛法,我轉(zhuǎn)變這個思想,我不求人間的富貴,我希望得無上菩提,這叫做「回」,這個「回」字這么講,回者轉(zhuǎn)也,「回求無上正等菩提」。

  終不用此所集善根,希求世間余果異熟;唯除無上正等菩提。

  「終不用此所集善根,希求世間余果異熟」,「終不用此」,這個「終」,從開始到最后我的內(nèi)心都是這樣子,是怎么樣呢?「不用此所集善根,希求世間余果異熟」,我不希望我用我現(xiàn)在做的功德,將來得人間的榮華富貴,我不做這件事,我不歡喜這樣子!附K不用此所集善根,希求世間余果異熟」,就像我現(xiàn)在有很多的錢,我用這個錢去買樓去,我用這個錢去買車去,那這也就是回向,F(xiàn)在我不做這樣的回向,我希望得無上菩提,得圣道。但是我們學習過佛法的人,但是沒有畢業(yè),我學習,學習的一知半解的情形;或者是我根本也沒有學習過佛法,我的思想從來沒有改變過,我們的心情是怎么樣呢?我就感覺到做皇帝好,我就想要做皇帝,享受人間的富貴,或者到天上去享天福,就是歡喜這樣子。

  那么現(xiàn)在這上說「終不用此所集善根,希求世間余果異熟」,為什么違反了人的思想?為什么要違反這個思想,我們要得無上菩提呢?得無上菩提有什么好呢?有什么好?其實我以前是說過的,但是我現(xiàn)在再重復,我再說一說。為什么我們做了利益人的事情,我們用這個功德求無上菩提、求得圣道,我不愿意得人間的富貴呢?為什么要這樣做呢?這個得人間的富貴,也不能完全否認它一點樂沒有,還是有一點樂的。那么為什么要改變呢?我不要求人間的富貴呢?為什么要這樣子?求人間的富貴有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也還是我們的思想,我們認為人間的富貴心情快樂,我們拿到這個富貴的時候心情快樂,就是這樣子。但是真實快樂嗎?我看不見得快樂。你現(xiàn)在拿到人間的富貴,做個國王,我看若這樣的心情,多數(shù)是小國王,不是大國王。大國王應(yīng)該是轉(zhuǎn)輪圣王,就是金輪王是大國王。當然你在人世間做功德、修學十善法很多很多,有可能做轉(zhuǎn)輪圣王,這是一種。

  一種情形呢,是得無生法忍的菩薩他做金輪王,這個得無生法忍的菩薩做轉(zhuǎn)輪圣王,那這個我們不論,我們說凡夫做轉(zhuǎn)輪圣王。凡夫做轉(zhuǎn)輪圣王有什么事情呢?就是你內(nèi)心的貪瞋癡還在,你以前做的功德也是用貪瞋癡做的,后來享受善法的果報,還是貪瞋癡;你做功德的時候也是貪瞋癡造的,你享受果報的時候還是貪瞋癡。你若有貪瞋癡的時候,你遇見的一切境界不會完全如意的,一定還有敵人,一定是有敵人的。有敵人的時候呢,你就會繼續(xù)地造罪,繼續(xù)地做惡事,敵人來攻擊你,你一定要報復,不可能說我忍受,我不報復,不可能是這樣子。你若是去殺害敵人的時候,你又造罪了;造罪,你將來還要到三惡道去的。所以你愿意得人間的富貴,就是你還有機會你會造惡,會做這個事的。

  若是你想要得無上菩提、得圣道,得三乘圣道的時候,心里面沒有貪瞋癡。沒有貪瞋癡的時候,不管是遇見什么境界,不會做惡事。圣人和凡夫不同的地方,就是圣人無論如何不做惡事,你怎么樣傷害他,而這個圣人沒有煩惱,他不會做惡事,所以他永遠不會去受惡果報,不會受惡報的,他永久是清凈自在的。但是凡夫不是的,凡夫一不如意他就要造惡,所以他將來一定要受惡報。所以你只看見了榮華富貴是可愛的,你沒有看見他還會造惡的,沒有看見這件事。但是佛菩薩的大智慧看見這一點了,說:「你不要做皇帝,你不要當皇帝,你去修學圣道,你去得圣道。得圣道以后,你心里沒有貪瞋癡以后,可以做皇帝!挂驗樽龌实鬯粫鰫菏侣,所以永久不會去受惡果報。并不是說你成就圣道以后,什么事沒有了,不是,你要發(fā)無上菩提心,還要度化眾生的。度化眾生,但是他不做惡事,所以他將來的命運永久是安樂自在的。

  這樣說呢,你一點也沒有吃虧。∧闳粝胍敢源斯Φ碌脽o上菩提,你還可以做皇帝的。而我們凡夫多數(shù)不歡喜這樣子,我還是愿意做皇帝,做惡就做惡嘛!但是做惡就要下地獄了。

  所以這上面說:「以淳一味妙凈信心,回求無上正等菩提。終不用此所集善根,希求世間余果異熟」,這個「余果」就是得無上菩提其他的,其他的果報,「異熟」就是果報。我不愿意得其他的果報,我只愿意得無上菩提,就是這個意思。

  「唯除無上正等菩提」,這個「無上菩提」是我所希求的,其他我不希求,是這個意思。這上面說無上菩提是說得非常圓滿的,圓滿的圣道。但是我們做種種功德,若希望得圓滿的無上菩提,當然是應(yīng)該這樣回向?墒沁@個圓滿的無上菩提之前,那個淺一點的圣道是你最初獲得的。初得無生法忍和無上菩提不能相比,初得無生法忍那照無上菩提來說很微少了,所以應(yīng)該先做種種功德加以回向的時候,應(yīng)該先得無生法忍,應(yīng)該是先做這樣事,先成就這個功德。成就這個功德的時候,沒有無上菩提那么樣的圓滿,但是他內(nèi)心里面已經(jīng)開始斷了煩惱,煩惱不能做主,他的智慧做主了,所以也是最吉祥的事情,應(yīng)該先得無生法忍是這樣子。

  《披尋記》一五五八頁:

  「去來今世一切攝取者:謂一切時,于彼善根攝受增長串習成性故!

  這個「去來今世一切攝取」這句話什么意思呢?「謂一切時」,時間只有三種:一個是過去,一個是未來,一個是現(xiàn)在。所以這一切時間,「于彼善根攝受增長」,對于這個善法的成就,你不會錯過機會的。栽培這個善法,「攝受」,一定是在這個機會來成就這個善根的。成就以后,不是就做一次,還要繼續(xù)地做這樣的善事,使令這個善根增長,力量能夠廣大。「串習」,就是不斷地來學習這件事,一直地來栽培善根。栽培善根,最后「成性故」,成不退轉(zhuǎn)性,就再不退轉(zhuǎn)了。

  我們凡夫的時候,你讓他栽培善法,做一次就可以了,第二次不愿意做了,頂多做一次、做兩次、做三次、做四次,就停下來了,F(xiàn)在這上面說「一切時,于彼善根攝受增長串習」,就是沒有止盡的,一直地學習善法,這是這樣意思。

  這下面第二科「明攝一切」。前面是「別辨其相」,這一科說完了,F(xiàn)在是第二科「明攝一切」,分三科,第一科是「標所應(yīng)學」。

  子二、明攝一切 (分三科)   丑一、標所應(yīng)學

  世尊所有為在家分或出家分諸菩薩說所應(yīng)學法,當知一切此四所攝。謂善修事業(yè)、方便善巧、饒益于他、無倒回向。

  「世尊所有為在家分或出家分諸菩薩說所應(yīng)學法,當知一切此四所攝」,這是彌勒菩薩稱佛為「世尊」!杆小,佛為眾生說法、為菩薩說法,所有的這些佛法。為在家分的菩薩或者是出家分的菩薩,就是菩薩分兩部分:一個是在家的菩薩,一個是出家的菩薩。佛為這兩類的菩薩,為諸菩薩「說所應(yīng)學法」,宣說所應(yīng)該學的佛法!府斨磺写怂乃鶖z」,我們應(yīng)該知道這么多的菩薩所學的佛法,「此四所攝」,就這四種全面的統(tǒng)攝了,都包括在內(nèi)了。

  這「四」是哪四呢?「謂善修事業(yè)、方便善巧、饒益于他、無倒回向」,就這四種。這四種包括了佛為一切菩薩所宣說的、所學習的佛法。

  丑二、近證大果

  是故如是善修事業(yè)、方便善巧、饒益于他、無倒回向,諸菩薩眾親近鄰逼難得難證無上菩提。

  這是第二科「近證大果」!甘枪省,就是所以!溉缡恰,這個在出菩薩、出家的菩薩,「如是」,就是這樣子。善修事業(yè)的功德、方便善巧的功德、饒益于他的功德、無倒回向的功德!钢T菩薩眾親近鄰逼」,能夠修學這樣所學的善法的這些諸菩薩眾,他這樣子修行的時候,「親近鄰逼」,就是親近無上菩提,就一直地向無上菩提那里接近,這叫親近。你親近這四種法,這四個門去栽培善根,常接近這四種法,與這四種法相親近而不遠離。「鄰逼」,就是你這樣子你的善根、你的功德越來越多、越來越多。鄰者近也,逼近,逼也是近。和誰相接近呢?和「難得難證」的「無上菩提」相接近了,你就是接近要成佛了。這個「難得難證」是贊嘆「無上菩提」,無上菩提的功德太高深了,你不容易得,你不容易證。這個「證」是無分別智,「得」是有分別智,從這兩方面來贊嘆「無上菩提」。

  丑三、結(jié)無過增

  當知過去未來現(xiàn)在所有菩薩,或在家分或出家分精勤修學,于其無上正等菩提曾當現(xiàn)證,一切皆由如是四法。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當知過去未來現(xiàn)在所有菩薩,或在家分或出家分」,這是第三科「結(jié)無過增」。當知道過去的所有菩薩,未來、現(xiàn)在所有的菩薩,這么多的菩薩里面,或者是在家分,或者是出家分。這個有的菩薩歡喜出家做比丘,有的菩薩還是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表現(xiàn)于外的相貌有在家、出家的分別。但是這兩類菩薩都是要「精勤修學,于其無上正等菩提」,「精勤」,精進勇猛而不懈怠的修學圣道,在家菩薩也是這樣子,出家菩薩也是這樣子。這個在家菩薩也可能是凡夫菩薩,也可能是圣位的菩薩;出家的菩薩也可能是凡夫,也可能是圣人,都是通于凡圣的。但是總而言之是「精勤修學,于其無上正等菩提曾當現(xiàn)證」,或者「曾」,就是過去已經(jīng)證悟無上菩提,或者是當來,或者是現(xiàn)在證得無上菩提。「一切皆由如是四法」,不管你是「曾」,是「當」,是「現(xiàn)」,一切都是由這四種門而得無上菩提的!赋,無有若過若增」,離開了這四種法,不可能還有一個第五法,或者「增」,超過了,或者再增加一點,沒有了,就是這么多。

  子三、較量勝劣 (分四科)   丑一、標

  又諸菩薩或在家分或出家分,雖復同于如是四法正勤修學;而出家者于在家者甚大殊異,甚大高勝。

  這是「較量勝劣」,在家菩薩和出家菩薩來對比一下,分四科,第一科是「標」。

  又諸菩薩,或者是在家分,或者是出家分,「雖復同于如是四法正勤修學」,雖然一樣的在這四種門這里「正勤修學」,是依佛圣教精勤的修學六波羅密!付黾艺哂谠诩艺呱醮笫猱悺,可是出家菩薩和在家菩薩有很大的不同!干醮蟾邉佟梗黾移兴_比較高尚,功德特別殊勝,是在家菩薩所不能及的。這是「標」,下面是「征」。

  丑二、征

  所以者何?

  它的原因是什么呢?這是「征」。下面第三科解釋,分五科,第一科「于攝受眷屬」。

  丑三、釋 (分五科)    寅一、于攝受眷屬

  當知一切出家菩薩,于其父母、妻子、親屬攝受過患,皆得解脫。在家菩薩,則不如是。

  你應(yīng)該知道一切的已經(jīng)出了家的菩薩比丘、比丘尼,「于其父母、妻子、親屬攝受」的「過患」,這個「攝受」就是愛,愛著。你在家的時候,父母愛你,你愛父母,和愛妻子還有其他的親屬,互相愛著的這個過患!附缘媒饷摗,出家的菩薩沒有這個事情了,沒有愛著的過患,那你就很多的時間修學圣道,「皆得解脫」。

  「在家菩薩,則不如是」,沒有出家,還在家里面,你不能解脫這個愛著的過患。所以這一點呢,你在家菩薩不如出家菩薩。

  寅二、于遽務(wù)憂苦

  又復一切出家菩薩,于為攝受父母親屬,營農(nóng)商賈事王業(yè)等種種艱辛遽務(wù)憂苦,皆得解脫。在家菩薩,則不如是。

  「又復一切出家菩薩」,這是第二科「于遽務(wù)憂苦」。又復一切出家的菩薩,「于為攝受父母親屬,營農(nóng)商賈事王業(yè)等種種艱辛遽務(wù)憂苦,皆得解脫」,這個出家菩薩對于……「為攝受父母」,為你供養(yǎng)父母,愛父母,愛親屬,你怎么樣來做這件事呢?你要營農(nóng),或者是營商、賈,做生意,或者「事王」,就是在政府里做事,就是社會上各式各樣的行業(yè),「等」。「種種艱辛遽務(wù)憂苦」,各式各樣的事情很辛苦啊!「遽務(wù)」,那個事務(wù)很忙!你時間都不夠用!你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你內(nèi)心里面有憂苦,有憂愁苦惱。出家菩薩沒有這件事,所以解脫了這一切的憂苦。

  「在家菩薩,則不如是」,在家菩薩你一定要做這些事情;做這些事情呢,你修學圣道的時間就被占去了,所以你的功德不能和出家菩薩相比。

  下面第三科「于鉤鎖梵行」。

  寅三、于鉤鎖梵行

  又復一切出家菩薩,一向能行鉤鎖梵行。在家菩薩,則不如是。

  又復一切出家的菩薩,「一向能行鉤鎖梵行」,就是所有的菩薩完全都是這樣的,叫做「一向」。是什么呢?「能行鉤鎖梵行」,他能修學圣道,圣道就是戒定慧。頭一條是戒,這個戒就是這樣就是清凈的,這樣就是犯戒了,你不可以違犯,就像一個鉤、像一個鎖似的把你控制住了,你一定要修學梵行。

  「在家菩薩,則不如是」,在家菩薩他沒有鎖,他的空間是自由的,我今天愿意這樣子就這樣子,愿意那樣就那樣子,他是自由的。這樣子你的圣道就有所不足了。

  寅四、于菩提分法

  又復一切出家菩薩,普于一切菩提分法速證通慧,隨所造修彼彼善法,皆能疾疾到于究竟。在家菩薩,則不如是。

  「又復一切出家菩薩,普于一切菩提分法速證通慧」,這是第四科「于菩提分法」。又復一切的出家的菩薩,「普于一切菩提分法」,普遍地對于六波羅密、對于三十七道品。「菩提分」,菩提是果,分是因,由因而得果。一切的圣道的因果法,「速證通慧」,因為你出家了,你的時間很多很多都去修學圣道,所以你身清凈、口清凈、心清凈,你很快地就能夠得神通,就能夠成就般若波羅密,很快地就會成就圣道,就是這樣子。「隨所造修彼彼善法,皆能疾疾到于究竟」,隨你內(nèi)心的努力,你所「造修」,所努力的修行的,不管是哪一個法門,你歡喜華嚴法門,歡喜法華法門,般若法門,這一切的功德!附阅芗布驳接诰烤埂,不管修學哪一個法門,你都能很快地達到圓滿的境界。

  「在家菩薩,則不如是」,在家菩薩,國王現(xiàn)在有緊急的事情要開會,你不可以不去的,國王下命令你去做這件事,你不可以不去,哪有時間修學圣道呢?「在家菩薩,則不如是」。∠旅娴谖蹇啤赣诎沧÷蓛x」。

  寅五、于安住律儀

  又復一切出家菩薩,安住決定清凈律儀,凡所發(fā)言眾咸信奉。在家菩薩,則不如是。

  由于一切出家菩薩「安住決定清凈律儀」,他的身口意是安住在決定清凈的戒法里面,你決定要清凈,不可以違犯的。因為你本身有嚴格的戒來軌范你,你有這樣的功德!阜菜l(fā)言眾咸信奉」,你不管是宣揚哪一個法門,宣說佛法的時候,大眾都會信奉你的法語而這樣做,相信你的法語。這個「奉」,就是依據(jù)你的法語這樣做,信受奉行。

  「在家菩薩,則不如是」,你在家菩薩一定要開緣,說是在家菩薩你不能守這條戒,守這條戒我這十萬美鈔不能賺了,我一定要開緣。這也開緣,那也開緣,那「則不如是」,你說出來的話就沒有這種威力了,「則不如是」。

  《披尋記》一五五九頁:

  「安住決定清凈律儀者:于戒波羅密多決定修作,無罪修作,是名決定及與清凈。」

  「安住決定清凈律儀者:于戒波羅密多決定修作」,這個不能開緣的,你一定要這樣受持清凈的!笩o罪修作」,不可以犯戒,你若犯戒就是有罪了,不可以犯罪,這樣子修學圣道!甘敲麤Q定及與清凈」。

  丑四、結(jié)

  如是等類無量善法,當知一切出家菩薩于在家者,甚大殊異,甚大高勝。

  這是第四科結(jié)束!溉缡堑阮悺,前面說是這五類!笩o量善法」,很多很多的功德!府斨磺谐黾移兴_于在家」菩薩有很大的差別,所以出家的菩薩的功德是高勝過在家菩薩的。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