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jīng)

佛教經(jīng)典。亦稱《小無量壽經(jīng)》,簡稱《小經(jīng)》。與《無量壽經(jīng)》、《觀無量壽經(jīng)》合稱凈土三經(jīng)。一般認為在1~2世紀印度貴霜王朝時期已流行于犍陀羅地區(qū)!栋浲咏(jīng)》是釋迦牟尼佛在憍薩羅國舍衛(wèi)城的南方祇園精舍,與長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薩以及諸多佛弟子而說的經(jīng)典。..[詳情]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要解》講義 三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要解》講義(三)

  【第二辨體!

  體,是一部經(jīng)典所依循的理論依據(jù)。

  【大乘經(jīng)皆以實相為正體!

  我們聽到大乘馬上會想到小乘,一般所理解的小乘就是從自利角度講的;大乘不但自利而且利他,注重度眾生。那么有人提出問題:其他宗教的教職人員不也是在度化眾生嗎,他們也能稱作大乘嗎?答案是否定的。真正的發(fā)了大乘心度眾生,必須是在洞明實相道理的前提下才有意義的。

  什么是實相呢?實相即非妄想之相,它是一切事物本來的真實之相。依我們的心性來講,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依照天臺宗真諦、俗諦、中道第一義諦當中的真諦來講,實相是離一切虛妄之相,所以是無相。依照俗諦來講,由心又能變化種種虛幻諸法,森羅萬象,所以又稱為無不相。所以說實相無相無不相。不執(zhí)真俗二邊即是中道。天臺稱之為中道實相。

  所以,大乘經(jīng)典的理論依據(jù)就是一實相印。小乘經(jīng)典的理論依據(jù)是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小乘果位的圣人只見無常,不見恒常的佛性;只知道世間沒有我,而忽略了真我;只知道世間有涅槃可住,卻不知道生死涅槃本是一體。

  現(xiàn)在許多修學凈土法門的同修陷入一個誤區(qū),把凈土法門退變成小乘思想。只重出世而忽略了入世,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對世間的一切漠不關(guān)心,放棄家庭,放棄工作,放棄親朋好友,認為這是修行的障礙,產(chǎn)生了消極厭世的思想。這是非常可怕的,不但不利于修行,而且對佛教的本身也產(chǎn)生了不良的影響。六祖惠能大師告訴我們,“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佛也在本經(jīng)中告訴我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福德從什么地方來?就是在我們當下的生活中去求,生活中的一切人事物,都是我們培養(yǎng)福德的因緣。生活就是道場,一切順逆境都是成就我們的。順境不起貪心、癡心。逆境修忍辱、修禪定。穿衣、吃飯皆是修行,皆可以成為我們往生西方的資糧,只要把這些統(tǒng)統(tǒng)發(fā)愿回向西方。大家要明白,往生西方在于我們的回向發(fā)愿心。我們有些同修不明佛理,遇到了逆境就會退心,理想往往被現(xiàn)實無情擊潰,這是什么原因呢?信念不夠堅定,對佛理不夠了解。特別是出家人,更要發(fā)大乘心。為什么呢?出家人接受十方供養(yǎng),人天師范,就更加有責任去幫助一切眾生,度化一切眾生。

  【吾人現(xiàn)前一念心性,不在內(nèi),不在外,不在中間。非過去,非現(xiàn)在,非未來。非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非香,非味,非觸,非法!

  吾人一念心性,就是指我們清凈的佛心。我們要去尋找它,從空間角度講,它不在我們身體內(nèi),也不在身體外,也不在皮肉之間。從時間的角度講,這顆真心不在過去,不在現(xiàn)在,也不在未來。從色相來講,看不到任何顏色,也看不到任何相狀。從六塵角度講,也沒有聲音、味道等等之感覺(此地省去聲塵)。

  【覓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無!

  這顆真心找不到,但不能說它沒有。永嘉云:夢里明明有六趣,覺后空空無大千。

  【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

  百界千如,這個詞大家可能不熟悉,這是天臺宗的專有名詞。在此地簡單地向大家介紹一下。界,就是指十法界,從四圣法界到六凡法界。每一法界又具足十法界。比如人道的眾生,一個人酗酒,我們叫他酒鬼,當下他就是鬼道的眾生;一個人做了畜生事情,就罵他豬狗不如,就是畜生道的眾生;一個人發(fā)起菩提心,那就是佛道眾生。十法界每一界各具十法界,就變成了百界。每一界當中又具足十如是。分別是:如是相,外形的相;如是性,內(nèi)具的理性;如是體,萬物具有的體質(zhì);如是力,由體所產(chǎn)生的勢力;如是作,所造作的善惡業(yè);如是因,身口意所造之因;如是緣,令因生果的助緣;如是果,由緣催生的果實;如是報,由因招致的報應(yīng);如是本末究竟,以前面的如是相為本,如是報為末,最后的歸趣即為究竟。每一界都有十如是,百法界即有千如,這就是百界千如的含義。這百界千如都是一念真心所造,但你也不能說其有。為什么呢?百界千如皆是幻化。所以我們不能執(zhí)著于空,也不能執(zhí)著于幻化的假相的有。不落空,也不落有,全歸中道,這就是天臺中道實相的意義。

  【離一切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而緣慮分別,語言文字,非離此別有自性!

  那這顆真心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呢?不是用意識心去思維分別的,也不是能夠用語言文字去描述它的相狀的。因為這顆心離一切虛妄之相,不能用虛妄之法來表達。緣慮分別,包括語言文字并不是別有自性,也是從這顆真心變化出來的。

  【要之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

  總而言之,這顆真心是離一切虛妄之相的,是無相的(天臺講的真諦)。然而這一切相又是一切法,心性能夠生萬法,具造百界千如,森羅萬象,無不相(天臺講的俗諦)。所以講這一顆心是無相而無不相,勉強給它一個名字叫實相。

  【實相之體,非寂非照,而復寂而恒照,照而恒寂。】

  寂是體,體是不動的。照是用,起作用。舉例說明幫助大家理解。比如面粉,它可以做成油條,也可以做成饅頭,還可以做成面條。形狀有所不同,但是它的本性未改,都是面粉。不同形狀就是照在起作用。“實相之體”就是指的我們這顆真心。你說它寂,但是它能夠起種種的萬象,百界千如。所以非寂。你說它照,但是它無始劫來從來沒動過。正如《心經(jīng)》所云:不增不減。在圣不增,在凡不減。所以非照。寂又含有不變的意思,照又含有隨緣變化的意思。寂而恒照,就是真如本性不變,但是能夠隨順因緣而變化,以不變順應(yīng)萬變。照而恒寂,是在萬變的幻化中,真如本性始終不會改變,萬變中始終保持不變。

  【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強名清凈法身!

  清凈法身與常寂光凈土是如來的身土。都是實相之體。常寂光凈土是諸佛如來證得常樂我凈所安住的果地。身土作比較,土偏重于寂。所以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凈土。清凈法身是諸佛如來的法身,真如本性保持不變,能夠隨順眾生的心性而變化。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山河大地以及宇宙萬法皆是佛的法身。身偏重于照,所以寂而照,強名清凈法身。

  【又照寂強名法身,寂照強名報身。】

  這是拿法身與報身做比較。法身與報身皆是實相之體,不同之處,在于無相與有相的區(qū)別。法身清凈寂滅無相,而報身是佛證得實相之后,顯現(xiàn)的受用身,有微塵相,非是凡夫、二乘所能見的。十地以上大菩薩才能見到佛的受用身。從有相無相的角度來看,法身偏重于寂,報身偏重于照。故照寂強名法身,寂照強名報身。

  【又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寂照名報身!

  性德是眾生本來所具有的佛性。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悟道的時候講到:“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zhí)著不能證得!比鐏碇腔鄣孪嗉词欠鸬男缘。所以性德是不假造修,眾生本來具有,因為妄想執(zhí)著覆蓋于上,必須通過修德,去除妄想執(zhí)著才能顯現(xiàn)性德。舉個簡單的例子,好比一面鏡子,上面布滿了灰塵,只有把覆蓋在上面的灰塵擦除,才能顯現(xiàn)鏡子本具的反光作用。本具的反光作用好比清凈的佛性,就是本具的性德,覆蓋的灰塵好比妄想執(zhí)著,開始擦就是開始修行了,修德起作用了。擦干凈了,清凈光明顯現(xiàn),就是修德圓滿,性德顯現(xiàn)。得清凈莊嚴的法身。故性德寂照名法身。擦灰塵的過程是有相的,所以修德有相,必能感受微塵相好,萬德莊嚴的報身。修行是依照始覺之理(屬于寂)的始覺之智(屬于照)開始覺悟修持,惑斷智圓,方顯圓滿智圓的報身,所以修德寂照名報身。

  【又修德照寂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應(yīng)化身!

  受用身即是佛的報身,應(yīng)化身是佛為了度化眾生,示現(xiàn)到不同世間度化眾生的佛身。報身與應(yīng)化身皆是從佛的修德中流露出來的。修德圓滿即會顯現(xiàn)出佛的受用身,即是報身。十地以上的大菩薩才能見到佛的圓滿報身。佛安住于報身之中(寂),能夠見到眾生在六道苦海中受苦,佛具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眾生受苦即是自己受苦。于是觀察眾生得度因緣成熟了,就會示現(xiàn)到世間來度眾生(照),這即是應(yīng)化身。應(yīng)化身當中又分生化身,比如釋迦佛為了度眾生,示現(xiàn)的八相成道。一種叫現(xiàn)化身,比如有時天空中顯現(xiàn)出佛的瑞相,或者我們做夢當中夢到佛的相好莊嚴,即是佛的現(xiàn)化身,F(xiàn)化身當中又分勝應(yīng)身與劣應(yīng)身。勝應(yīng)身相好莊嚴,劣應(yīng)身是凡夫小乘所見之身!普門品》當中講到,諸佛菩薩慈悲,眾生應(yīng)以何身得度,佛菩薩就現(xiàn)何身,這也是應(yīng)化身。法身、報身、應(yīng)化身是佛的三身。應(yīng)化身是為度化眾生的。所以修德寂照名應(yīng)化身。

  【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應(yīng)不二,無非實相。實相無二,亦無不二!

  我們看寂照不二。寂與照是相互依存的關(guān)系,寂是體,照是用。所以不但能寂而且要能照。阿羅漢斷見思惑,破我執(zhí),證入偏證涅槃,生到色界的五凈居天,視生死如牢獄,不愿意度化眾生。所以這是寂而不照,破不了法執(zhí),不能見佛性,成不了佛。單有照沒有寂也不行。我們?nèi)ザ缺娚?滾滾紅塵中,自己沒定力說不定被眾生度化走。所以寂照不能分離。寂是照的體,照是寂的用。寂即是照,照即是寂。寂照不二。

  身土不二。身,即是佛的清凈法身。土,即是佛果安住的常樂我凈的凈土。例如: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法身顯現(xiàn)出來的,故身土不二。

  性修不二。性德,是本覺之理。修德,是始覺之智。本覺之理與始覺之智是一不是二。故性德與修德不二。

  真應(yīng)不二。真,即是佛的報身。應(yīng),是佛的應(yīng)化身。應(yīng)化身即是佛的報身所現(xiàn),佛為了度眾生,只要眾生至誠稱念佛的名號,佛就會千百億化身來救度眾生。所謂光中化佛無數(shù)億即是這個道理。所以真身與應(yīng)化身是一不二。

  前面這些無非都是中道實相,實相的本質(zhì)都是一樣的,無有二法,所以不二。但實相的本體又能示現(xiàn)諸多幻化相,比如山河大地等等萬法。所以亦無不二。再舉例說明,比如面粉可以做成油條、面包、面條等等。雖然相狀不一,但本質(zhì)皆是面粉沒有改變(實相不二),相狀不同(亦無不二)。

  【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

  是故,是承上啟下的作用。上述實相不二的道理,再舉體,就是舉實相之體。

  作依作正。正,是正報,比如娑婆世界中,眾生的身心世界即是正報。身心世界以外的一切山河大地,花草樹木等等皆是依報。再比如,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依報,阿彌陀佛是正報。法藏比丘在因地經(jīng)過無量劫的修行,成就無量相好的報身,以及萬德莊嚴的極樂國土。正報依報皆是實相所現(xiàn)。我們凡夫的依報與正報雖然是生滅法,但我們的真心與佛無異,只要我們至誠稱念佛的名號,當下娑婆即是極樂。凈土即此方,此方即凈土。所以成佛即是吾人一念心性。十方世界依報正報皆是實相所現(xiàn)。

  作法作報。法,即是法身,報,是報身。法身與報身皆以實相為體,應(yīng)化身也是實相為體。

  凈土法門是二力法門,即是自力與阿彌陀佛的四十八愿的大愿力。只要我們信愿具足自然與阿彌陀佛感應(yīng)道交,必能蒙佛接引。佛性與我心其實是一體,皆是實相所現(xiàn)。

  【乃至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贊所贊,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

  能說所說。能說,指宣說本經(jīng)的釋迦佛。所說,指所介紹的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

  能度所度。能度,指發(fā)四十八大愿度眾生的阿彌陀佛。所度,指阿彌陀佛所度化的眾生。

  能信所信。能信,信我們自己有能力往生。所信,相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大愿力。

  能愿所愿。能愿,指的是我們這些業(yè)障凡夫要能夠愿離娑婆。所愿,即是要愿生極樂。

  能持所持。能持,指我們身口意三業(yè)要與彌陀圣號相應(yīng)。所持,指持誦阿彌陀佛名號以及名號的功德。

  能生所生。能生,指我們要具足三資糧。所生,是指西方極樂世界的四土。

  能贊所贊。能贊的,是十方諸佛。所贊的,是阿彌陀佛大愿力,以及依正莊嚴的西方極樂世界。

  以上所說皆是中道實相。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