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必經(jīng)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門愿 (四)世間布施相的修
1.布施有三種學習層次
任何人學布施,一定從三種次第開始學習:一是物施,二是供養(yǎng)恭敬施,三是法施。
(1)什么是物施?
包括用珍寶、衣食、頭目腦髓等一切內(nèi)外所有身物,盡以布施,就叫做物施。
(2)什么是供養(yǎng)恭敬施?
凡是對三寶發(fā)出希欲、迎請、恭送、敬仰、贊嘆、繞佛、供養(yǎng)等信心清凈、虔敬禮拜的行為,就叫做供養(yǎng)恭敬施。
(3)什么是法施?
凡是有關傳授佛道的語言、論議、誦讀、講說、除疑、問答、授人戒法等種種施舍行為,就稱為法施。
每一個人欲行布施,皆是從最易做到的‘物施\’開始行施。物施的第一步,便是‘食施\’,次是‘衣物施\’。而此‘食施\’與‘衣物施\’又稱為‘外布施\’。頭目、腦髓、身軀等雖亦稱為‘物施\’,但是屬于眾生的‘身內(nèi)之物\’,遠比身外之物布施為難,所以又稱‘內(nèi)布施\’。(本文先說明外布施,后續(xù)‘布施圓滿愿\’將對‘內(nèi)布施\’有詳細說明。)(智度論卷十二)
第一的‘食施\’與‘衣物施\’是世間上任何人都能做到的。第二的‘供養(yǎng)恭敬施\’就必須是皈依入門的佛弟子‘才有希望\’做到。第三的‘法施\’則是必須明了佛理的‘善知識\’才能實踐。當這三種布施,都能做到圓滿的程度,便稱為布施波羅蜜滿足。因布施波羅蜜滿足,而渡布施河到達成佛的彼岸。而如何證明修行者依布施修持次第的學習,確實顯發(fā)‘布施圓滿相\’,抵達成佛的彼岸呢?這是下一個愿(二十四—布施圓滿愿)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本篇旨在說明與世間的布施法門善報相應的學習次第(但并不與佛道相應)。
2.與布施福德相應的初步修行條件
而凡夫眾生要如何發(fā)心布施—行物施,才能稱為布施的福德果報相應的初步修行條件呢?一定要三種因緣具足,才能稱為布施因緣成就。
(1)當你對布施的發(fā)心產(chǎn)生清凈信心的時候。
(2)當你有財物而不貪執(zhí)財物的時候。
(3)當對方是‘清凈福田者\’,而你亦認定對方能讓你培植清凈福田的時候。
任何人在布施時,這三種因緣具備,才能令我們成就最初的布施功德果報。
由此想見,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的布施者,都未踏入布施的大門,與布施的福德之門毫不相應。
3.世間人布施發(fā)心的引進次第
當我們布施時,因布施的對象不同,而使布施的發(fā)心也不同,一般人布施的心態(tài),大體上可區(qū)分為三種引進次第:
(1)憐愍施
當我們布施貧窮、下賤之人及惡道畜生時,一定會生出憐愍之心行施舍。而此惠施貧賤者,亦是世間人認為最有意義,最歡喜行施的對象。
(2)恭敬憐愍施
當我們布施的對象是衰老或貧病的阿羅漢或辟支佛乃至修行者時,心中的感受一定是憐愍與恭敬交加,所以稱為恭敬憐愍施。這是世間人及佛弟子發(fā)心布施時共有的現(xiàn)象。
(3)恭敬施
當我們布施的對象是佛及成就法身菩薩等圣人及二乘修行人時,一定會生出非常恭敬的心行供養(yǎng)。此是佛弟子才肯發(fā)心及把握機會去做。
由此可知,凡夫因布施的對象不同,而使布施時的心態(tài)受影響,而產(chǎn)生三種布施我心的引進次第:因布施時的心態(tài)隨人而異,所以雖然是布施同樣一個人,而使得布施的果報產(chǎn)生千差萬別的不同。
(4)父母親人應該以何種心情供養(yǎng)已出家的兒女?
增一阿含經(jīng)卷三十二曾載,在過去印度有一個蜜絺羅國,其國太子發(fā)心出家學道,得證辟支佛果。證果后,欲度父母信佛,便返回本國王宮,住在父王造立的園館中,受父王供養(yǎng)。辟支佛太子涅槃后,父王將其尸身荼毗,重新建筑一座大神祠供養(yǎng)舍利,又將太子故居園館重新整修,紀念太子。由此供養(yǎng)辟支佛因緣,國王死后數(shù)百千生投生為轉(zhuǎn)輪圣王及轉(zhuǎn)生為欲界帝釋天王乃至色界梵天王。
當時國王不知其兒已證辟支佛果,乃是以愛兒心供養(yǎng)辟支佛。若其父知兒子已證辟支佛果,發(fā)恭敬心供養(yǎng),其福德果報更是不可限量。
這是將圣人當作愛子,發(fā)愛兒心供養(yǎng)的特殊例于。由此可知,供養(yǎng)者‘一念發(fā)心\’不同,便會形成相當差距的福德果報。亦正是警惕現(xiàn)代的布施者,應該相當注意自己供養(yǎng)三寶的‘發(fā)心\’,是出自恭敬心?或是憐愍心?抑是恭敬又憐愍的‘復雜情緒\’供養(yǎng)修行人呢?若是自己有親人出家,絕對不可再將他當作俗家親眷般的態(tài)度來供養(yǎng)他,這是有損自己來世福德及制造與出家子女來世再結情緣的機會,致使雙方在親情的糾纏中,不得解脫。你愿意制造令自己的出家親人來世再次淪為塵世俗人的業(yè)報嗎?這是一個學佛者最好調(diào)整以‘俗心\’供養(yǎng)出家親人的考驗時刻!
(5)供養(yǎng)修行人時為何不可發(fā)愿與他結為夫妻?
還有一種特殊情形,就是在供養(yǎng)修行人時,發(fā)愿要與受施者生生世世結為夫婦,這亦是‘恭敬又憐愛\’的布施發(fā)心之一種。
如增一阿含經(jīng)卷十一曾載,釋迦牟尼佛自述,過去修行時,曾出生在錠光佛出世的時代,投生為一位梵志。有一天,梵志欲發(fā)心供養(yǎng)佛,但當時國王有令:凡販賣香華者,定以重罰處之。梵志苦無鮮花供佛,偶然看見一名叫做善味的婆羅門女,手上拿著五枚香華,正要插入水瓶中,于是向善味買花供佛。善味以大王有嚴教,不得賣花為拒。梵志便向善味介紹錠光如來的無量功德修證之理。
善味女反問:‘如果供佛有功德,你欲求何等福德?’
梵志回答:‘愿以供佛功德,來世如錠光如來一樣的獲得定慧具足的果報!
善味于是對梵志生出愛幕之意說:‘如果你愿意與我生生世世結為夫婦,我便將這五枚鮮花送給你供佛!
梵志不肯。善味乃強調(diào)說:‘我不是想今生做你的妻子,而是來世與你結為夫妻!
梵志表明心意說:‘我是修離欲行的菩薩行者,當知菩薩所行,無有愛惜,你若發(fā)愿做我妻子,必壞我菩薩行愿!
善味堅定地說:‘雖然我發(fā)愿做你的妻子,但絕封不會毀壞你布施之意。就算你將我施與他人,我也不會恨你!
說完此話,梵志默許。于是以五百金錢向善味買了五枚鮮花。就在與其共同發(fā)愿,結為夫婦后,各自離去。
這是布施者供養(yǎng)修行人時,另一種特殊的發(fā)愿情形。這種咒愿,以現(xiàn)在的凡夫眾生來說,萬萬使不得。因為我們宿世已經(jīng)與無數(shù)眾生結下牽扯不清的情種纏緣,未來都會一一現(xiàn)前、報應,牽纏不休。何況是現(xiàn)在及未來再發(fā)愿、再纏結的父母、兒女、夫妻情緣,更是不可計數(shù),甚難了斷。尤其在末法的今天供養(yǎng)修行人,更不可發(fā)愿要做他的妻子、丈夫、兒女十父母……去糾纏他,擾亂他修行。因為現(xiàn)在的修行人,心志不似古時修道人般的堅定、清凈,施主只能發(fā)愿將此布施供養(yǎng)功德,回向佛道,或回向凈土,從此超脫女人身、煩惱身、情欲身,踏上佛道解脫之路,才是凡夫?qū)W布施發(fā)心的正途,而進入‘本愿\’菩薩因地學布施的正門。
若是布施者發(fā)心供養(yǎng)時,內(nèi)心存有絲毫的愛幕、憐惜受施者的念頭,都已經(jīng)與受施者未來結下不清凈的‘凡夫情緣\’?刹簧髟!(按大菩薩證無生法忍時,無量有善根的眾生,皆發(fā)愿做菩薩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眷屬、知識、朋友,那是另當別論,后續(xù)愿中將有說明,見大般若經(jīng)卷四。)
4.凡夫?qū)W菩薩布施對象的先后次序
凡夫欲學菩薩行布施,惠施對象的先后次序,首先依獲福的深淺而發(fā)心修學,這是任何人發(fā)心學布施的常法。如智度論卷八十七說:‘初學菩薩布施一定先供養(yǎng)諸佛、大菩薩、辟支佛、阿羅漢及諸圣人;若是生無逢遇圣人出世,就以布施正在持戒、精進、禪定,具有智慧、離欲、清凈的圣人為對象;倘若生無此等圣人出世,便以布施一切正在出家的佛弟子為對象;若是生無出家僧伽出世,就以布施正在持五戒、行十善,受持一日戒法及皈依佛門的弟子為對象;倘若生無此等人出世,便以布施不正不邪的中庸人為對象;倘若生無此人,乃以布施五逆惡人及所有畜生為對象。佛弟子只要生逢有眾生在世間,便不可一日不修布施之行,間斷學習菩薩用布施攝受一切眾生向善向道的慈心悲愿!
5.佛從未說過不可布施外道
過去佛陀住在印度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時,曾經(jīng)有一位名叫尸利掘的長者前來皈依佛陀。皈依之時,在聞法當下,即證初果。于是稟白佛說:‘我從今以后,不再轉(zhuǎn)信外道異學所說言教,不再供養(yǎng)外道在家、出家行者!
佛言:‘不可有這種想法,長者雖然依佛門得度,但對有德的外道行者,仍應供養(yǎng),難道你未曾聽過布施畜生,福報難量,何況布施人類?’(增一阿含經(jīng)卷四十一)
又有一次,佛陀率領僧眾居住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外道見佛多受供養(yǎng),嫉妒在心,到處散播謠言,誹謗佛說:‘沙門瞿曇(佛的名字),為了多得供養(yǎng),詆誹外教修行者,常常為他的在家弟子及當?shù)厝嗣褡鞑粚?a href="/remen/shuofa.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說法:認為自己修道有成,其他的外教行者沒有德行,教導人民應該布施佛及佛弟子,必然得福無量,如果布施他教修行者,不能獲福。’
波斯匿王聽到尼干子外道散布的謠言,始終不信其言。因為他深知佛陀從來不用傲慢心稱譽自己,也不詆毀他人。于是來到佛陀住所,請佛辟謠。
佛陀回答說:‘我從來沒有說過這種話:施我者得福多,布施外道不得福。只要佛弟子將缽里吃剩的殘食,以清凈心,倒入凈水中,作這樣的祝愿:愿此處凈水中有形的生物,皆能吃到我倒入的殘食,獲得溫飽……即獲福無量。如果有人學習佛弟子,以這種清凈布施蟲類殘食之心,利益惡道眾生,便能得福甚多,何況是布施需要濟助的人類?乃至正在修持清凈梵行的外道修行人,更是獲福不淺。
大王!“布施持戒的求道者,獲福無邊!边@是我曾經(jīng)說過的話。就像一個種田的農(nóng)夫,如果在經(jīng)過整理、肥沃的田地中播種上好的谷子,就能回收豐碩的米糧,這是同樣的道理……!
波斯匿王轉(zhuǎn)佛釋疑后,心解意開,贊嘆佛說:‘干尼子外道誹謗佛陀,佛猶嘆譽外道修行者中也有修行清凈的梵行者,應該布施植福。誠如佛所說:布施蟲蟻、貧人、外道行者猶獲福無數(shù),何況是布施依佛律法、精進修行的佛弟子?從今以后,無論外道凈行者、佛門修行者、貧人……來我住處求索,皆當遵佛所教,隨時依乞者所需,施給衣被、飲食、床鋪、臥具……,不逆其意,以廣結善緣……。說罷,波斯匿王因有國事待辦,頂禮佛足,歡喜而去。(增一阿含經(jīng)卷五十一)
6.佛依布施的對象說明得福的多寡
雖然佛從未說過不可布施外道,但卻依布施的對象,說明得福多寡的問題。如佛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波斯匿王曾在佛前表白說:佛曾經(jīng)開示過,若布施畜生飲食,獲福不少(以百倍為喻);布施犯戒人食物,獲福千倍;布施持戒人飲食,獲福萬倍;布施斷欲仙人食物,獲福億倍;布施正在修初果行者飲食,獲福不可稱計,何況布施證初果者;向二果者,得二果人;向三果者,得三果人;向四果者,得四果人;向辟支佛者,得辟支佛人;向如來者,得成佛者等食物,所獲功德更是層層轉(zhuǎn)進,不可思議。(增一阿含經(jīng)卷十三)
而佛依布施對象說明得福多寡進一層的意義何在呢?這個問題將在下一篇‘施者與受者之間獲福最大的情形\’來做說明。
7.凡夫?qū)W布施不能平等發(fā)心的原因
從另一個觀點來說,凡夫行者發(fā)心布施之所以會從佛、菩薩、阿羅漢等有修有證的圣者先行供養(yǎng),正說明其‘分別心重\’的現(xiàn)象,內(nèi)心貪著諸佛有無量的功德回向力用,可令其獲得廣大福德果報。其心量雖因貪著佛身而狹小,但的確可因有無上定慧功德圣者的回向力量,使其獲得無量的富貴果報。
又有一類初學菩薩因多生累劫以來,發(fā)大慈悲心度眾生,學布施時,自然先以貧者、惡人為對象。這種因憐憫眾生,而先利益貧人的發(fā)心,雖然布施的對象不是良福田,但卻可因其廣大慈悲心的惠施力量,獲得未來無邊的富貴果報。
而現(xiàn)代人布施的發(fā)心,也絕對不出這兩種,不是書看得大多及修定心(空定心)重而使慈悲心減弱,就是跑道場太多后,變得‘分別心重\’。再則真正能發(fā)慈悲心惠施貧者的施主,又對佛菩薩無量功德力量所形成的修證過程少有認識,一直停留在‘佛門外\’觀望、徘徊,不能進步!
就因為凡夫?qū)W布施不是分別心深,便是慈悲心重,所以縱然經(jīng)過了多生累劫的行布施,仍然不能進入菩薩修布施行的核心目的,獲證‘無生法忍\’。這亦是明示了任何一個菩薩行者,在未證無生法忍前,皆停留在慈悲心強或分別心重偏向一邊的布施發(fā)心,離佛道遠矣。
凡夫行者為何要學菩薩對一切眾生平等布施呢?目的就是在糾正我們無始以來這顆太濁太重的‘分別心\’與固執(zhí)一邊的‘憐憫心\’。而當凡夫行者因?qū)W布施而使自己這顆妄動的分別心與憐愛心,逐漸趨向平等、無分別的大慈悲心量時,就證明你已經(jīng)能在任何布施的情況下,不著布施相,視一切受施者如‘未來佛\’,心得無邊自在,進入菩薩修證無生法忍的行列了。
8.人中最大的富貴果報是什么?
智度論卷四十六說:‘眾生因布施、持戒因緣故,人中富貴,作轉(zhuǎn)輪圣王,余波羅蜜或作梵王,或作法身菩薩!
轉(zhuǎn)輪圣王是人中廣行布施者所獲得的最大福報。人間眾生雖行布施,但在布施時,心不恭敬,或者這顆清凈布施心不能常久保持下去,來世續(xù)生人中,自然投生在富貴人家。若是布施的發(fā)心,念念虔誠、凈潔,一生持續(xù)下去,臨終這顆恭敬的布施心仍能自然憶念起來,回向天上,死后便可轉(zhuǎn)生天界。若是只為布施而行布施,別無作愿,生生世世布施不斷,便可因布施福德的累積,在人壽增至八萬四千歲時,獲得人中最大的輪王善報,七寶具足,眷屬眾多,以十善法統(tǒng)領四天下。(長阿含經(jīng)卷六)
任何一個菩薩行者從初發(fā)愿學布施因緣以來,因發(fā)心正確,終不墮三惡道:又因布施的深厚功德果報所感,常作轉(zhuǎn)輪圣王。以輪王身份,化導眾生令入佛道(智度論卷九十一)。因此累積了無邊的福德善報,逢遇無量千萬尊佛出世,皆作轉(zhuǎn)輪圣王,對諸佛供養(yǎng)、恭敬、尊重、贊嘆?v然菩薩布施時不發(fā)愿得輪王之報,亦因福德因緣牽引,常得輪王善報,以布施、持戒之法,教化眾生。(智度論卷三十九)
反觀現(xiàn)在的人布施,少有生天者,大都因‘雜心布施\’,投生人間富貴人家,吝施心重。生而富貴卻不知布施,這種富貴又何足恃呢!正顯露出是因不凈施獲得富貴果報,轉(zhuǎn)生即失。一個欲學菩薩布施的學佛者,若只看在眼前的現(xiàn)實利益,而忽略未來的因果報應,還有資格自稱為三寶弟子嗎?
9.布施果報為何有種種不同?
(1)布施福報有四種區(qū)別
據(jù)諸法要集經(jīng)卷十所載,布施的果報,因布施發(fā)心與布施對象的不同,形成四種不同受報情形。是那四種呢?
甲、施多得福少的情形
我們經(jīng)?吹揭话闳硕嘁燥嬀、歌舞等俗事互相應酬、取樂(布施)于人,花費既多,又無福報,只能換取一時的解悶、享樂而已。
乙、施少得福少的情形
世界各地的人們,絕大多數(shù)都是信仰多神教,其中不乏邪見外道者。若是用慳貪之心布施邪見外道之人,布施財物既少,得福亦少。
丙、施少得福多的情形
現(xiàn)代人若是能以慈敬心供養(yǎng)有德行之人,使其精進學道,布施的財物雖少,但福報彌大。
丁、施多得福多的情形
世界上要找到一個了悟世間無常苦空之人,以向道心發(fā)心施舍錢財,造立塔寺,供養(yǎng)三寶,真是不容易呀!這種情形,施物既多,所獲福報亦如恒河流沙那么多!
布施的發(fā)心,是依吾人知見的正確與否而漸進正軌的;因此形成由少而多的福樂受報情形。捫心自問:‘我真的已經(jīng)脫離施多得福少的果報嗎?’
可以肯定的,現(xiàn)代大多數(shù)的佛弟子都停留在‘施多得福少\’或‘施少得福少\’的階段。而且對布施的果報問題,沒有深入去研究,猶以為自己已經(jīng)培植了不少福德果報。
當知我們用善心布施時,因施物不同,對象不同,獲得的果報,必然有異,F(xiàn)在就來為讀者分辨善心布施的果報問題。
(2)凡夫善心布施的程種果報
依智度論說,凡夫善心惠施的果報,不勝枚舉,茲略舉六種為代表:
甲、布施飲食的果報
如果受施者得此飲食后,能令身色強健,樂觀進取,奮發(fā)向上,造福人群,乃至向道修善;惠施者未來便能獲得身色有力,乃至具有生命活力,樂觀向上之回報。
乙、布施衣服的果報
如果受施者得此衣服后,生出慚槐、知足之心,以此受施知足之心,奮勉自強,修善向道;布施者未來便能獲得慚愧有德,身心威嚴的安樂果報。
丙、布施井池、泉水、種種好漿的果報
如果受施者得此泉池好漿后(古時用語),身心安泰,利人利己;布施者未來便能獲得無饑無渴,五欲具全的安樂果報。
丁、布施橋船、履屣的果報
如果受施者得此施物后,小心愛護,益己善人,布施者未來便能獲得生具種種車馬的富足果報。
戊、布施園林的果報
如果受施者得此施物后,種瓜種果,接濟貧民,從善如流;布施者未來便能獲得受身端正,心樂無憂,應有盡有的富豪尊貴之報。
己、布施房舍的果報
如果受施者得此房舍后,辦道修行,慈善濟世;布施者未來便能上升天界,獲得種種七寶宮殿,自然而有,以及五欲自娛的天樂果報。
只要我們用一顆善良的心布施,必能獲得福德善報,這是可以肯定的。但是布施的果報,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是一成不變的。一方面牽涉布施者的心態(tài),受施者的心態(tài)與受施者的受用情形,乃至施物的來源、大小、多寡、優(yōu)劣……,因時、因地、因人、因物種種不同,而形成不可預知與層層改變及層層轉(zhuǎn)進的無量差別果報,不是凡夫智識所能辨知的。
(3)為何布施得時、得地、得人、得物果報增多?
佛說,世間人能發(fā)至誠心布施,本身就是一種福德,但是若更能得時、得地、得人、得物,施其所需,施得其所,果報便會相對增加。什么是得時、得地、得人、得物呢?現(xiàn)在加以說明:
甲、什么是得時?
當你正逢遠游之人、遠來之人、生病之人、看病之人,在路上或他處遭遇風寒、饑餓、痛苦、危險眾難之時,若能適時給予所需,安其苦難,必然因受施者感恩心重、報答心重及自己憐憫心或恭敬心重,而使果報增加。
乙、什么是得地?
當你正逢當?shù)亟ㄔO所需,利益人民,譬如造橋、鋪路……等,因人群的銘記感恩,而布施者福德加重。或者在貧人、修行者必經(jīng)的路旁,隨時依其所需,施食、施水、施衣……,廣結善緣,必然使布施者福報增加。
丙、什么是得人?
如果受施者是非常有善心之心或者正是出家修行人,或者施者、受者皆是有德有福之人。布施者以種種恭敬、迎送之禮,供養(yǎng)有德圣者,必然使施者未來福報增加。
丁、什么是得物?
布施者以自己辛苦工作賺得的種種財、物,毫不吝惜地布施,或者自覺今生貧窮,乃是前世不知修福所致,因此將自己以畢生精力換取來多年累積的難得財物,無有慳吝地經(jīng)常布施出家修行人,以求來世福田。以此難得之物,用最誠意恭敬的布施心供養(yǎng)有德有修的正道僧寶,得福最多。乃至將身家所有之物,盡用布施,絕不貪惜,以此功德,果報無量。
現(xiàn)代人布施,多不能得時、得地、得人、得物,大都一窩蜂地供養(yǎng)名寺、名僧、名人,而忽略了施其所需,施得其所,才是獲得無量福德的主因。了解了這個道理,你是否對你布施的發(fā)心有所反省呢?
(4)三種因緣具足罷令施主得大福德
一般來說,若是三種因緣具足,能令我們在布施時,獲得廣大的福德果報。這是繼前述所說布施福德由淺入深的受報情形,進一步進入獲得廣大福報的修學領域,需要探討的問題。是那三種呢?
甲、大福從心生
如果布施者是一個修行人,平素已經(jīng)成就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或者已證念佛三昧,甚至已經(jīng)了脫生死;以這種平素修行的心態(tài)來布施,一定會獲得廣大的福德果報,但不一定與佛道相應;因四無量心通外道,念佛三昧依其所證程度而定。大體來說,修得愈好,布施時所獲福報愈大。
如佛在世時,有一次舍利弗用一缽飯供養(yǎng)佛,佛立即將這缽飯布施狗,問舍利弗:‘你用飯布施我,我同樣用飯回施狗,你與我誰得福比較多?’
舍利弗答:‘以我解佛所說的深入法義,當然是佛布施狗比我布施佛得福多!(智度論卷三十二)
這是說明舍利弗的道心行愿去佛甚遠,縱然發(fā)千萬億倍的供佛心,都不及佛以清凈心布施狗的功德大。由此解答了‘良田雖復得福多,而不如心的力量大’之義。
乙、大福從良田生
倘若布施之人有修有證,布施對象又是佛或已證法身菩薩或者是阿羅漢及辟支佛,仗著圣人不可思議的祝愿力,能令施者獲得無量的福德果報。
(甲)臨終供佛轉(zhuǎn)地獄火成生天福報
如佛在羅閱城迦蘭竹園時,有一位叫做毗舍羅先的長者,生平不種善根,無戒無信,邪見熾心,崇敬邪神,認為布施或為惡沒有善惡果報,沒有三世因果,無有修證之事。優(yōu)頭槃比丘以宿命通獲知此長者壽命將盡,死后當生啼哭地獄,心生悲憫,欲度長者,便以種種神通之力善方便引渡長者,令其發(fā)至誠心以香湯供養(yǎng)佛……。經(jīng)過五日,長者果然死去。因臨終強有力的供佛功德力所感,上升四天王天,再依次轉(zhuǎn)生他化自在天,又重生四天王天,于六十劫中,不墮三惡道。最后下生人間,剃除須發(fā),出家學道,證辟支佛果。(增一阿含經(jīng)卷二十七)
(乙)供佛舍利福德無盡
又過去劫中,有一名叫做億耳的阿羅漢,他于宿世曾經(jīng)用一朵鮮花發(fā)至誠心供養(yǎng)佛的舍利塔,死后九十一劫中往返人間、天上,受樂不盡。又以此剩余福德因緣,在發(fā)心修道時,衣食無慮,得證阿羅漢果(智度論卷三十二)。由供佛舍利,而做所得福德力,令施者證阿羅漢果,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啟示。此亦明示‘大福從良田生\’的道理。(又以恭敬心供養(yǎng)阿羅漢、辟支佛等圣人舍利,命終之后,亦可往返天上、人間,愛樂匪淺,此例繁多,不錄,如增一阿含經(jīng)卷四十九、雜寶藏經(jīng)處處記載)。
丙、大福從妙物生
妙物即施物清凈之義。所施之物,不是搶奪而來,也不是偷竊而來,也不是詐騙、貪污、枉法、拾遺、賭博……等等不正當行為而來,并且要適時而施,施得其所,不求勝名,不求利養(yǎng),如此行施,符合‘妙物施\’的原理,必獲人天尊貴富樂善果。
如果布施者、受惠者、所施物皆如以上所說三種因緣清凈成就,自能招感廣大的福德果報,不可思議。
然而現(xiàn)在的人布施,不是布施者心不凈,就是惠施者意不凈,否則便是施物不凈,甚少有施者、受者、施物三者具足清凈的時候,因此現(xiàn)代人布施的果報,大多大起大落,易得易失,處處可見。
而以上所述種種施者、受者獲福情形,乃是與人天果報相應的現(xiàn)象,尚未進入布施波羅蜜的修學階段,也就是說與佛道并未相應?v然獲得多生多世的人天尊貴果報;然而一旦福樂享盡,依然隨業(yè)受生,沉淪生死苦海中,不得出離。亦與本愿所說的,正在步入成佛之路,具備布施波羅蜜修因的菩薩行者,因聽聞佛名所獲得的尊貴富庶果報毫不相應。那么究竟應當發(fā)什么心態(tài)‘學布施\’,才能真正的與佛道相應,走向成佛之路呢?以下首先來約略說明布施者的發(fā)心有八個引進次第,做為步入成佛之路之前導,俟進入后續(xù)‘由世間施導入出世間布施行的修學次第\’單元再做詳細說明。
10·布施者的發(fā)心有八個引進次第
每一個人學布施,一定是先由自己發(fā)心布施開始起步,發(fā)心深入了,才會鼓勵人家也學習布施之樂。自己因為行持布施,而在‘修心\’間,使貪吝、嫉妒、狹小的心量逐漸打開了,親身體會到布施的現(xiàn)實功德利益,才會向人贊嘆布施的功德益處;而當我們在‘修心\’間,進一步啟開菩薩自利、利人的隨喜功德心時,便會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誠,歡喜地贊嘆周遭一切正在學習布施的向善者。
而當一個施者的發(fā)心,已經(jīng)達到由贊譽周遭的布施者,擴充至隨喜贊嘆一切正在行施的眾生時,就證明你已經(jīng)因?qū)W布施而深入地拔除慳貪的劣根性,從此一心契入布施的領域。你將會發(fā)現(xiàn):平等、慈悲的幼苗,逐漸在你布施的深廣心田中顯現(xiàn)、成長……。
這是啟示布施者的發(fā)心,有一定的循序漸進的層次,千萬不可‘錯用心\’,偏離正道的布施,否則便會事倍功半,遠離佛道。也就是說明了佛弟子學布施,若不能從1.自行施2.教人行施3.贊嘆施功德4.歡喜贊嘆行施者5.拔除慳貪根6.深愛布施7.慈悲眾生,這七個發(fā)心次第,引導而進,便絕不能與成佛的布施法門相應;不能與布施波羅蜜相應,就不能達到布施的最終目的—8.通達諸法實相,徹底正見佛道的彼岸。佛弟子唯有遵循這八個發(fā)心循序而進,才能真正踏上佛道布施之路的正途。
11·現(xiàn)在人布施為何遠離佛道布施之路?
現(xiàn)代的人學布施,離以上所述的八個發(fā)心次第遠矣。你是否有好好反省過,自己布施的發(fā)心,到底停留在什么程度呢?是經(jīng)常親自布施,但卻沒有進一步發(fā)心鼓勵人家也行布施嗎?或者偶而發(fā)心布施一次?是什么原因不能讓我們量力而為地歡喜布施呢?如果找到自己不肯發(fā)心布施及不鼓勵、不贊嘆別人布施的‘原因\’,你愿意痛下決心去改嗎?
我們可以經(jīng)常看到,有的人自己不愿發(fā)心布施,但卻在人家向他化緣時,四處開口教人出錢或出力,為什么自己不肯布施,卻會歡喜教人布施呢?
有的人會對人贊嘆布施有大功德,勸人布施,自己卻不發(fā)心布施,為什么?
有的人會自動發(fā)心布施,也會教人布施,對人稱贊布施功德,但真正見到人家布施時,卻不會歡喜贊嘆;或者雖然贊嘆,卻言不由衷,為什么?
有的人雖然肯親手布施,卻對布施之事不會歡喜、贊嘆……,為什么?
布施的發(fā)心,雖然有百千種不同,但絕對有其循序漸進的脈絡可尋。發(fā)心的進展次第,也絕對不會因人而異。無論勸人布施,贊嘆人布施,自己卻不發(fā)心布施,或者自己發(fā)心布施,看見別人布施,卻不喜見聞……,這種‘怪現(xiàn)象\’,不是現(xiàn)代人‘慳貪心、嫉妒心深重\’的表相嗎?我們不承認嗎?(按由禮懺法門先學菩薩發(fā)隨喜功德心,再進入布施法門的學習,乃是另一種修行引進之路。請參閱‘從禮懺法門開啟—發(fā)隨喜功德心比布施更難的修持問題\’之單元)。
如果您愿敞開慳貪的心,從此學習與佛道相應的‘布施發(fā)心\’。就從今天開始,仔細體會本文所說布施發(fā)心的八個由淺入深的修學次第,試著去做吧!
- 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重點介紹
- 寫給初入佛門之人
- 佛教學戒的意義
- 成佛必經(jīng)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 死后助念難生凈土的實例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重點介紹 1.如何讀誦阿彌陀經(jīng)才能啟發(fā)菩提心?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重點介紹 2.同誦阿彌陀經(jīng)念佛往生品位為何有高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重點介紹 3.注意阿彌陀經(jīng)所說「七日念佛」的正知見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重點介紹 4.《阿彌陀經(jīng)》所說「七日念佛」有兩
- 臨終、中陰身、作七、度亡開示(如何對往生的親友臨終開示)
- 在這個世界上有幾個人在臨終有因緣念佛?
- 如何證明臨終往生凈土?
- 地藏菩薩連地獄都去救渡,末法的人道眾生更易救渡,這些大菩薩為
- 無間地獄罪刑求一念間息苦暫住不得,除非業(yè)盡方得受生,地藏菩薩
- 地藏菩薩之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介紹
-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廣釋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
-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廣釋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
- 菩薩修行次第上冊 自序 目錄
- 彌陀成佛大愿的重心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成佛必經(jīng)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引言
- 成佛必經(jīng)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門愿
- 成佛必經(jīng)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門愿 (一)重視自己學佛的
- 成佛必經(jīng)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門愿 (二)世間人發(fā)心學布
- 成佛必經(jīng)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門愿 (三)現(xiàn)代人布施的態(tài)
- 成佛必經(jīng)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門愿 (四)世間布施相的修
- 成佛必經(jīng)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門愿 (五)施者與受者之間
- 成佛必經(jīng)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門愿 (六)如何由世間施導
- 成佛必經(jīng)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門愿 (七)由法施引導財施
- 成佛必經(jīng)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二、布施圓滿愿
- 成佛必經(jīng)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二、布施圓滿愿 (一)認識大悲菩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