諦閑大師遺集 第五編 跋記
跋記
隨自意三昧跋
如來出世。說法宗乎一心。列祖相傳。修行寶乎三昧。一心智也。三昧定也。智也者。破萬匯之昏迷也。定也者。息眾生之亂想也。破昏在乎智。息亂在乎定。定、解脫也。智、般若也。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本有之法身露矣。明乎此。眾生與諸佛相去幾何哉。我臺宗三祖思大禪師。靈山面稟。本證法身。華夏降靈。跡示苦行。一生造詣工夫。不可思議。孰得而知之者。經云。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爾時皆吐露于隨自意三昧中。教人如是念。如是思。如是修。不意竟流海外。七百年來。此間未之聞也。民國六年丁已。徐君蔚如于日本續(xù)藏經中搜出。囑周君紫垣校錄一過。大似昏夜出明星。迷途燃寶炬也。理宜壽之梨棗。以公天下。嗟乎。吾人于日用之中。所以不智者;杳砸。于方寸之間。所以不定者。亂想也。亂想不息。出苦無期;杳圆黄。自在焉得。是書乃我祖自受用之三昧。真濟世之摩尼也。有志于道者。誰不寶之哉。戊午夏四十三世孫諦閑敬跋。
普門品講義跋
民國己巳夏。予應吉林哈爾濱傳戒之請。適是夏南北兩方之酷暑炎蒸。熱度迥異常年。身居哈地。如入清涼境。內心甚快也。接弟子圣蓮函。乞予多延一月。以避暑氣。始信傳言不我欺也。至立秋后。始敢言旋。爰以歸途。道經大連。承施省之老居士。愍我年頹。憐我神疲。留寓休養(yǎng)。以疏其勞。荷蒙潘老維摩對鳧公。年逾佛壽。返老還童。宏法忱殷。度生念切。始而請飯香積。繼則問法毗耶。車駕頻來。殷勤三勸。待遇殷殷。辭不容已。乞講普門品。以結法緣。且斯品也。是潘大公子馨航總理。十年來之日課。甚至國務紛繁。所定課程。每日二?。一天不間。大似劫外優(yōu)曇。真難得也。當時隨侍尊公。請轉*輪。予乃心懷耿耿。竊思宏法利生。本衲僧應盡義務。遂首肯之。藉斯以作避暑之娛也。事既成。施老曰。此地向乏講經機會。今賴吾師。以開風氣。惟南北語音迥殊?致犝呶纯懊魑。獲益者微。請先出講義。俾彼目?耳聞。易入于耳。獲益者較多。吾師以為然乎。予即唯然印可。及至舉筆。見單行本上。有全經之題。宜循序趨進。惜施寓中?酂o經書參考。并無余方。可以借鏡。事弗獲已。乃將四十年前。寄習陳言。蘊于識田之間。逐漸搬運。竭盡精思。先講經題。以提全經綱要。次講品目。揭示大士因地修證功夫。后講譯人。撮略三藏歷史。俾知三藏是七佛以來之譯師。再來人也。然后隨文銷釋。融古人之言。為自資料。完全不是胸臆之談。所引證事。純向大士本?靈感頌中錄出。五日始脫稿。適值佛歡喜日。四明觀宗寺釋諦閑。跋于大連施公館之東窗。時年七十有二。
凈土貞節(jié)院跋
吾友高鶴年。偕其妻智氏。乘夙愿力。盡變祖遺。創(chuàng)造凈土貞節(jié)院。俾一類貞霜婦女。秉志修行。堪為國內唯一之模范。謹閱院章住約。執(zhí)規(guī)課程各若干條。實為完美盡善。益之精上求精?芍^善能立法者也。惟冀負執(zhí)者。當念人身難得。凈土易生。自度度人。調和大眾。同居者。須知光陰易過。再世難期。一寸時光。即一寸命光。信愿持名。求生樂國。遵循章約。恪守規(guī)繩。果能如是。上不負佛圣帡幪。天龍默佑。亦可令他方善信。依樣修持。尚祈 當?shù)篱L官。維持保護。則無邊法利。普沾未來。永永無盡矣。
血書華嚴經跋
大方廣佛華嚴經者。法界之大經也。以須彌為筆。四大海水為墨。歷阿僧祇劫之久。擬欲盡書此經。不可得也。以法界無盡故。今聞溫嶺縣所屬鄉(xiāng)間。在下河地方。其地有庵。名曰梵勝庵。中有尼號月桂者。發(fā)殊勝心。修希世業(yè)。以有限之光陰。作無邊之佛事。近幾年來。先持淡齋戒三年。然后以金刀劃開舌尖。流出鮮血?槍懭A嚴法界大經全部玄文。并繪觀音圣像千幅。以結凈緣。愿以此功德回向西方莊嚴凈土。老僧聞之。景仰贊嘆。謹述此以為千古不磨之券。四明老頭陀諦閑述于椒江西方寺之蓮心室。
戴氏追遠堂創(chuàng)設佛學會碑記
中國黨治戊辰秋。閑講普賢行愿品于滬上圓通寺。香港戴東培先生。持羅忍慈居士書。入室請安。宛如宿契。聆其談吐不凡。知其宿根深重。非直三四五佛之所由來也。于里后。購得廣廈兩座。以后座供奉戴氏本宗先遠昭穆。命名曰追遠堂。為世道報本計。慎終追遠意也。將前座供奉佛菩薩圣像。乃稱為女子佛學社。為出世菩提計。究竟常樂意也。以備善男信女。有志學佛者。或精研教乘。或念佛梵修。自他兼利。福智兩嚴?倸w以趨向樂邦為目的地。其經濟問題。均由先生另撥的款以供給。決不向外籌募也。設有信心樂輸津助。無論纖巨。悉作慈善之舉?芍^世出世間之道。一舉而兩得之矣。冬臘望。羅居士函乞主講寶靜法師索余文。壽貞石以垂永久。余曰港門乃萬國交通之巨埠。為文獻大雅之香風。戴氏能創(chuàng)辦佛學社。糾眾念佛。闡揚教乘。居然為一地涌祇園。具見山河大地。無一處不是道場。鱗介羽毛。無一物而非佛性。況香港為兩間之巨麗。人類為萬物之最靈。豈不頓現(xiàn)凈土。而見法身乎。回憶昔者。世尊與帝釋游行次。世尊偶指其地曰。此處宜建梵剎。乃我昔為燃燈布發(fā)掩泥之所。帝釋即拈一莖草插之曰。建剎已竟。時諸天在傍。皆合掌贊嘆。由是觀之。隨所行處。盡是如來培因之地。隨所施為。無非先佛植福之場。況乎供奉圣像。幡蓋莊嚴者乎。固在創(chuàng)辦與行道者何如耳。若創(chuàng)辦者不住于相。三輪如空。應量無邊。則功德不可思議。如是則一香一華。一草一木。皆法界性。與虛空等。否則。計功思益。雖施周沙界。適足以增有為業(yè)累。況無上福田為菩提種子乎。茍行道者不滯于?。念心似海。即唯心凈土。自性彌陀。行住無非圣道場地。如是則高巖深谷。樹下冢間。皆常寂光。否則。假我偷安。雖居兜率。住梵天。亦祗增生死業(yè)果。況能自他兼利。福智兩嚴乎。故知發(fā)心勝。則因果殊常。作事真。則人天感格。修行徑路。舍凈土則我將安歸。改過法門。非懺摩則人無自洗。居此社者。應起難遭之想。勿存輕忽之心。所冀、閱經行者。三昧成于現(xiàn)身。念佛道人。九品生于后世。然后再興悲愿。回入塵勞。始知翩翩大士。蕓蕓眾生。未始非從創(chuàng)辦者性海中之所流出也歟。
石浦福田庵碑記
大法引攝眾緣。若合殊流而歸巨海。故曰萬派朝宗。至海為極。乃者洪流巨浸。白浪滔天。爰有神禹。鑿龍門。開九域。引眾派。導百川。而歸之于海。逝者若斯。則治水之功。終古一脈耳。佛法自西竺東來。亦猶是也。竊觀我中國。名山僻野。市井城鄉(xiāng)。梵剎珠宮。叢林庵院。凡所以流通道脈。源源不絕者。豈直神禹而已哉。且禹之所治者。有為之?。況乃腓脛剝膚。三過其門而不入。必辛苦憔悴而后成功。足知其難也。今也吾人修梵剎。不其然乎。大力者。建叢林。固然不易。小力者。修庵院。尤覺倍難。石浦西城外福田庵。于前清光緒十三年。有比丘尼立富始。僅止五樓兩廂。經一紀之久。至二十四年。才能告竣。且內容器具。尚未置辦。矧齋田乎。又歷十五年。依然若洗?芍造之難矣。及至尼成達。續(xù)法支撐。勤劬經理。其所以建名福田庵者。殿上金像。佛寶也。經聲佛號。法寶也。安住比尼。僧寶也。意取三寶住世。永為眾生福田。將使往者過。來者息。各各同入法性海中。期為一方眾生。永永植福。成達之心。良亦苦矣。上仗 佛慈攝受。下賴檀信緣資。成達等心死誓。勇力而圖之。匪惟殿堂房廊。重為整葺。并置齋田若干畝。永作庵產。續(xù)焰?zhèn)鳠。繩繩恪守。祗聽增加。不許變動。成達首事于宣統(tǒng)元年己酉。圓成于民國十五年丙寅。風聲響應。百力駢臻。內外表里。燦然若新。托胞弟授松法師。乞文于予。勒之貞?。用垂不朽。爰述此以為未來住是庵者鑒
江蘇興化縣劉莊場凈土貞節(jié)院碑銘
今夫好施樂善。共仰高風。恤寡憐貧?皻J義舉。如劉莊場高恒松。字鶴年居士之建貞節(jié)佛院。尤足稱焉。居士雅好清修。夙禪悅。丁年入道。頻歲參方。四十年背井離鄉(xiāng)。頭陀行道。萬千里荒陬絕域。足跡都過。如普陀。峨嵋。五臺。九華。天臺。終南。諸名山。舉凡菩薩應化之區(qū)。僧伽隱修之所。莫不殷勤參訪。虔誠朝禮焉。迥超塵俗之標。進趣菩提之路。樂杜多而行腳。寧辭萬苦千辛。叩知識以明心。不憚梯山航海;蛉氚咨徶。或參黃蘗之禪;蛘f法以度人;蜻\悲而濟世。因之而反妄歸真。一心向化者。不可勝數(shù)。此居士自行化他之功。豈不難能而可貴也者乎。辛酉春。居士自滇之雞足山回。拜掃先塋后。擬結茆終南。永離塵網。而居士之賢內助智氏。亦已持齋念佛。勤修凈土。故將祖遺資產。悉數(shù)布施。呈報地方長官。建立貞節(jié)佛院。留養(yǎng)貞女?婦。延請道學兼深之女士。演講佛經。念佛行道。冰清玉潔。同勵松柏之操。暮鼓晨鐘。永結蓮華之會。閑聞之不勝歡喜。額手而為之銘曰。
鶴年居士。我道干城。行菩薩道。現(xiàn)居士身。皈佛法僧。戒殺盜淫。在塵不染。息妄求真。游歷名山。參訪高人。當頭一棒。頂門一針。玄提要。見性明心。功行超拔。凈業(yè)專精。得賢內助。亦表同情。因舍所有。呈報官紳。建立佛院。貞節(jié)為名。上宏佛法。下恤?貧。使沾慈光。引出迷津。財法二施。功德難倫。悲敬兩田。福業(yè)圓成。澤流永遠;菁皝斫。功原有自。事非無因。茲將義舉。勒諸貞?。天長地久。古流芬。
比丘顯明生西記
顯明。字然光。溫州瑞安人。在俗作葷廚糊口。年至天命。自覺一生所作罪業(yè)。如再不回首。墮落何疑。適余住持頭陀寺之次年。正月二十間。彼肩挑行囊。來山求度。自陳求度所以。余首肯之。乃示之曰。作葷原是造罪。作蔬可以求福。求得一分福。銷得一分罪。爾順我言。我當度爾。我方丈內有一客廚。為待客作菜。須湯藥師營辦。其余庫客各首領之晚餐。隨便蔬菜。只消行者出手。不必湯藥師上前。適今春湯藥責任。無人擔負。爾既發(fā)心投我出家。爾肯負擔此責。我則成全于爾。彼則唯唯受命。次早。為伊剃除須發(fā)。披緇色袍。作沙彌身。受湯藥職。一連二年。至光緒三十二年春。每日定彌陀經五卷。往生咒四十八遍。佛號六千聲為定課。是年春期開戒。求戒者足半千數(shù)。命其在初壇懺摩。入懺悔堂。至三壇戒畢。仍負此責。于光緒三十四年。余春間。在南京毗盧講法華。夏間。在寧波七塔講集注。秋間。以授謙老兄生西。遣人召回。八月。明子以病辭湯藥職。余許之命入如意寮調養(yǎng)。每日定課如常。并不間歇。至九月初。余每日課余。入如意寮。與彼說幾句警策的話。囑令懇切求生西方。多念阿彌陀佛。忽一日。早粥畢。彼令香燈師報告。今午生西。余即躬蒞其室。詢問其詳。見其色氣甚好。全無死狀。如果能往生。這是離苦得樂的事。佛力不可思議。非尋常人所比擬于萬一也。乃囑曰。顯明。爾今年運好。茍非授老人召我回來。恐怕我送不到你到西方。你如果要生西方。臨時早來報我。我請眾人助爾往生。彼則唯唯。挨至十句鐘。大眾過堂訖。登殿旋佛。我亦午。纔至一?飯下喉。彼令香燈師報告。生西方時到。代我請師父來。我遂放箸。直入其室。觀其神氣頗佳。乃呼之曰。顯明。彼應稱之曰。師父。我竊疑之?执藭r未必往生。乃告之曰。顯明。所言生西方者。若謂西向一方。虛空無邊。世界無數(shù)。爾往生者當依佛言。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一世界。名極樂國。其國有佛。號阿彌陀。今現(xiàn)說法。爾生西方。須到極樂國土。見阿彌陀佛。纔是。若未到極樂。與己過極樂。皆不是也。須信佛言。切記切記。又云。顯明。爾自能念佛。則更好。如自不能念佛。耳聽我念。心隨我念。彼則張目曰。師父念。我亦念。于時。乃將佛名。厲聲提起。念至二三十聲。適西方師大眾。下殿回來。經過?外。聽我念佛音聲。眾人擁到。有五六十人。異口同音。齊稱佛號。經半時間。寂然端坐而化。神色如常。至晚課畢。入殮。頂上猶溫。生年五十六。僧年僅六夏。戒年未滿三。
顯芳女士往生記
顯芳。溫州瑞安。洪氏女也。適本城葉南明居士為妻。育一男一女。光緒二十三年。年三十二歲。聞頭陀寺講彌陀疏鈔。邀同志二三人。航來聞法。每日對于經文。疏文。鈔文。均皆了解不疑。唯于稱理之文。未甚明晰。每座講罷。即入室請示。而所問者。皆稱理文也。具見其智種靈苗。勃然興發(fā)。經期畢。請假回家。有孜孜不舍之意。一入家中。遂呈白其夫曰。某與佛法有緣。聽經甚有趣味。吾欲另覓一女。為夫作妾。陪伴夫君。請爾成就吾志。使吾神修白業(yè)。將來道業(yè)圓成。爾的功德。不可限量。南明聞言掩口而笑曰。我非好色之徒。乃為宗嗣而娶妻也。今既子女俱有。無須娶妾。以增煩惱。爾既有志清修。我亦非常歡喜。爾隨爾便。我決不纏擾于爾。但家務不得全然不管。我攻我書。各辦各事如何。氏首肯之。當日搬被褥樓中。設榻于經堂隔壁。朝夕焚修。每早盥漱訖。即于佛前禮誦。不問家務。至午膳時下樓。午后料理家務如常。過中不飲食。及至夜間人靜后。登樓禮誦回向。定以為常。一日不間。忽忽十年。至光緒三十三年。年四十二歲。十月某日。六句鐘下樓。告家人曰。吾今日十點鐘生西方。爾諸人早飯后。不可他去。吾有交代的話。至八點鐘。集家中老幼于前。將家常所有要事。一一吩咐得清清楚楚。聽得九點鐘擊下。告眾曰。吾之語言。盡于茲矣。爾等暫去。待我少靜片時。少頃。忽稱南無阿彌陀佛。人聞念佛音聲。即集于前。見其喜形于色。雙目瞪視。問以見什么。答見光明。曰。什么光。曰。是佛光。曰。莫是日光么。曰。否。日光能照露地之上。不能照到室中。曰。莫是燈光么。曰。否。燈光刺眼。佛光清涼。故知一定是佛光。曰。既是佛光。何以唯爾一人見。余人不見。曰。佛度有緣人。有緣人見。無緣人不見。少頃又曰。圣眾來也。問什么圣眾。曰和尚。曰。有幾位。曰。多得很。不知其數(shù)。最后曰。佛來也。我去矣。遂合掌端坐而化。按其所見境界。中品上生?蔁o容疑。
比丘顯定往生記
然慧。字顯定。溫州平陽人。其子字能寶。是投本邑巖庵出家。聞余弘法于永嘉頭陀寺。遂負笈參方。始入頭陀。聽彌陀疏鈔。畢。即回奔俗家。引老父來求余披剃。時年六十矣。余喜其誠。乃許之。遂剃須發(fā)。服緇衣。是冬受具戒于平陽廣慧寺。次年。臺州海門白云山乏人管理。余乃囑之曰。爾年老福少。管理常住。亦是培植福德之事。非虛棄光陰也。日間照料門戶。早晚精修凈業(yè)。但肯至誠懇切。發(fā)愿求生西方。無一不是凈土莊嚴。況此山系我披緇之地。爾去代我管理。多則三年。少則一年。決不誤爾了生脫死之大事也。爾年雖六十。色體尚可勉力支撐。山中并無應法事。山上一片地。山下十畝田。地則自種蕃茹。山唯標樸柴草。田可把人?種。每日開門七事。俱可不用關心。只要爾行住坐臥。不離一句彌陀。大器何妨晚成。臨終保管受用。彼則唯命是從。時在光緒二十九年也。彼到山經理兩年。即有人接管。交退后。回入頭陀。余是年退席頭陀。彼至前銷假。乃白余曰。某遵師命經理白云常住。兩年之間。尚余有四十八塊錢。特來奉交師父。請師父指示弟子一個安身立命處。以了余生。余曰。我為爾溫州一班師弟兄。建修一所祖庭。在瑞安大興山上。取名凈慧寺。
爾可往彼處安身。專修凈業(yè)。斷不致累爾拖犁帶耙也。爾但一心念佛。了辦己躬大事。這幾塊錢。從爾辛苦中來。仍舊還爾。帶上山去。添補衣單。彼山上不比頭陀。頭陀尚有普佛齋。彼處分文無有來源。爾有這幾塊錢藏在身邊。其心則安。心安。則道隆。非虛語也。生死路頭。各自尋門走。我坐我的關。你了你的事。你去罷。彼從此禮別后。負笈入山。一住八年。未曾下山。每日除二時功課外。誦金剛經三卷。彌陀經六卷。往生咒百八遍。佛號三萬。至民國六年。七月三十日。乞師弟兄幫忙。將棺木移到房門前。彼乃搭衣持具。至大殿佛座前。展禮告假。復于諸兄弟前請假生西。諸兄弟戲言。生西方只恐無如是便宜。彼亦不語。將袈娑收下。但穿袍子。自入棺內右脅著席。吉祥而臥。至一句鐘未見佛來接引。彼又出棺。飲食如常。復經月余。又
如前告假入棺。諸兄弟俱皆稱善。從此則奄然而逝。兄弟見其久不起棺。視之。則竟已長往矣。于是齊聲稱佛。掩棺送行。生年七十四。僧臘十五夏。故知佛不負眾生。眾生所以不了生死者。乃自欺也。寧不哀歟。
- 上一篇:諦閑大師遺集 第五編 序疏
- 下一篇:諦閑大師遺集 第五編 贊頌
- 怎么才能至誠懇切的念佛?
- 為什么妄念多?因為正念提不起來
- 想要了卻生死大事 必須研究佛經
- 怎樣念佛必定往生西方凈土
- 世間一切都逃不出因果二字
- 除生死大事外,其余都可商量
- 諦閑大師開示
- 因果報應貫通三世,善惡禍福絲毫不爽
-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拜佛時心不誠拜了也是白搭
- 佛法具備挽救世道人心的三大法寶
- 想要了卻生死大事必須研究佛經
- 圓覺經講義附親聞記
- 關于念佛的開示
- 諦閑大師遺集 卷首
- 諦閑大師遺集 總目次
- 諦閑大師遺集 第一編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義
- 諦閑大師遺集 第一編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
- 諦閑大師遺集 第一編 普賢十大愿王別釋
- 諦閑大師遺集 第一編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