諦閑大師遺集 第五編 特著 人生之目的
特著
人生之目的
人生之究竟目的何在。余亦未敢輕意說出。其必待爾痛切徹底研究一番。直須逼拶到山窮水盡。轉(zhuǎn)不得身。吐不得氣時候。始有商量余地。若匆匆隨便說出?謱碛辛R我日子。此非誑騙?烧堅囼灐H缙湫挪患拔艺Z。試向自己方寸之間。一毫端上。拈起放下。橫來豎去。親親切切。著眼覷看。如老鼠之入牛角。若果能一眼看得徹徹透透。?地一聲。如大夢覺。始信我語。并無絲毫相欺也。茲于人生目的。約因緣而說。亦非片言所能盡談。歷觀古來為大圣大賢。堯舜禹湯。周公孔子。鳴而起者有之。坐以待旦者有之。終宵不寐者有之。所謂發(fā)憤忘食。廢寢忘餐等。如果全無目的。勞而何為。孰不知堯舜禹湯等諸圣賢。皆是天民之先覺者也。斯則天民有待而能覺。圣人生知而先覺。此覺豈非吾人方寸間之性靈者乎。不聞孟子言乎。堯舜與人同耳。其所謂同者。即指此性靈是也。設(shè)使人人皆能覺此性靈。是則人人皆可以為堯舜矣。由此方寸間之性靈。在眼故能見。在耳故能聞。在鼻知香臭。在舌別言論。在手能執(zhí)捉。在足能趨奔。覺之稱明德。迷之曰靈魂。是故彼堯舜。眼見耳聞。與吾人之眼見耳聞。同一性靈發(fā)現(xiàn)。映用未嘗不同。故曰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惟古之大圣大賢。一生所忙生活。為有目的耶。抑無目的耶。如果都同我輩。終日竟夜。忙個無目的生活。則彼孔子終宵不寐。周公一坐待旦。大舜鳴而起。豈不是空消歲月。浪用精神乎。何以歷至今數(shù)千年以來。那一個人不稱他為大圣人。是則決有目的所在?蔁o疑矣。但今人之眼耳鼻舌手足。以及方寸間之性靈。既全與古人無異。何以所忙之生活。一有目的。一無目的。迥然不同耶。上不同于圣賢。下又異于禽獸。安所稱為萬物之靈哉。仔細三思。寧不愧然。嗟乎。大都舉世之人。拘于一隅之見。未遇明眼人指教。而求于未學。以耳食為至當。無怪乎茫然不知歸宿焉。
雖然。我前作如是說。豈真知最高目的耶。且此最高目的。并非理想所能究竟。亦非僅以空談所能研窮。譬如欲行千里之途。必由近處下足。要登九層之塔。必從低處上升。今說要達最高目的。勢亦必然。務須先發(fā)雄偉勇健之心。立定堅強不拔之志。以為基礎(chǔ)。此即以方寸間之性靈。以為主人翁。若主人不迷?筒坏帽。譬如一幢大屋。外開六門。門門各有一招待員。接納賓客。六招待者。為賓中之主。稱性靈者為主中之主也。且主中主者。固然要性靈。而賓中主者。亦不可模糊一點。所以云。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真實不虛。所言大屋者。指吾人之軀殼也。六門者。指眼耳鼻舌身意也。六招待者。指見聞嗅嘗覺知也。眼等之六。通名為根。見等之六?偡Q曰識。唯主中之主。稱之曰心。內(nèi)典有言。無明煩惱。使爾生生死死。無暫停息。唯汝六根。更非他物。經(jīng)又云。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我所以曉得。好亦六根。惡亦六根。除了六根。決無生死根本。如今欲達最高目的。必宜從六根為發(fā)軔之初步也。須知所招待之客。亦有六種名目不同。曰色聲香味觸法。名為六塵。言塵者。以染污為義。取其能染污根識的意思。其間染污與否。及功之與過。全在能招待者作得主宰。所以稱為賓中主也。如其招待得好?蔀楣χ。否則便為罪之首矣。雖然。功魁罪首。皆歸于能招待之者。其實還有主使者在。言主使者。即性靈也。是以為主人翁者。必先嚴定紀律。訂明賞罰。一味許其向好邊做去。莫論久近。不計歲月。久之又久。不怕不能達到最高之目的也。我今老實說。如今世風日下。人性刁怪。往往以自恃聰明。大生邪慢。胸含苦本。埋沒性靈。滋之以愛水。培之以欲泥。乃復以世智貢高。傲人凌物。爭兢氣概。將謂閻羅老子管束他不得。亦復不知有前因有后果。善惡報應等事。蓋由不識性靈。不知本法。于己躬腳跟下。最初一步。了無所知。徒自癡狂增長。夢想顛倒耳。我今且說大學中致知格物之格字。大概讀大學人多如牛毛。嘗其中滋味者。直如麟角。要知這個格字。正當作用。當明物是什么。物者即是身外之物。終日與我作對者也。我具有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彼作對者。便是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前之五塵是外對。后之法塵是內(nèi)對。外對的體質(zhì)粗。大家容易明白。內(nèi)對的體質(zhì)細?峙履銈冞不容易明白。前篇立喻。將六根取喻六門。以六塵喻六客。門門之內(nèi)。各有一招待者。名六識。為賓中主。所言格字。用得正當與不正當。其主宰之全權(quán)。操在內(nèi)一個招待員手里。若用得正當。稱為功之魁。否則便成罪之首也。前五個招待員。對外堪為賓中主。對內(nèi)仍是主中賓。若使招待賓客時。無內(nèi)招待來幫忙。便同泥塑木雕。所以從旦至暮。此內(nèi)招待。忙得不了。但亦全靠著屋里有一位主人翁為主持。惜乎歡喜磕睡。任憑內(nèi)招待一人作主宰。往往弄得顛顛倒倒。累得主人也跟他吃虧。是以內(nèi)典稱外六塵為劫功德賊。若使主人不迷?筒坏帽。則內(nèi)招待奉命施權(quán)。有外客來。能如法招待。而所稱為劫功德賊者。無一不是良民矣。故曰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那有巨寇之可言哉。這個物字。乃吾人視聽言動所取之境。能知此境者。即自性本明之智光。便是主人翁。妙覺不迷之大用也。須知這一個能知之知。乃迷悟之根源。迷則任識作宰。遂變真智為妄覺。故意不誠。意不誠則知不明。向外取妄境為可欲。故物不化。物不化。便成窒礙。是則這一個知字。便為內(nèi)外心境。真妄迷悟之根宗。古德云。知之一字。眾妙之門。亦眾禍之門。如今要使之撥亂反正。必內(nèi)仗真知之明。以消妄覺。外用真知之照。以融妄境。
且知既有真妄不同。所以作用亦異。今言格者。自有二義。一者捍格。二者感格。如以妄知角妄覺。故物與我相捍格。此格為?格之格。能以真知用至誠。故物與我相感通。此格乃感格之格。物化為知。與我為一。豈非為感格之格乎。或問。真知本無物可對。如何能感格于物。答。真知內(nèi)外洞徹。由來知物一如。而感物之理。不可思議。易云。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其寂然不動者。知之體也。天下之故者。對我之物也。感而遂通者。格物之理也。且真妄心境。原無兩立。須知物體本虛。以妄覺取者。乃成障礙。今以真知燭照。則觸處洞然。無物可當情矣。又立一喻。真知如白日。外物如黑暗。若白日一升。諸暗自消。乃約消化處則說感通耳。以寂然不動之真知。感本來體虛之幻物。斯則知不待感而自照。物不待通而自融。兩不相觸。其意幽微。非粗心妄覺所可擬議。思之思之。又重思之?芍髮W格物之格字。先圣教人用感格之格。近代大偉人提倡種種學說。無非標奇立異。用改革之革。一用妄覺。一用真知。勉強與自然。一易一難。相差何止千里萬里。其優(yōu)劣不待辨而自明矣。我前篇所謂不識性靈。不知本法。豈不昭然若揭已耶。仲尼不云乎。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試問。天下是一個什么東西。又言歸仁者。畢竟歸到那里去呢。須知這兩句話。即是真知格物的道理。請試會之。這一個己字。即指自己之身軀。以身為天下萬物之一小品。這一個克字。即用真知返照于自軀。則自體不待化而自化。復禮即格物也。天下歸仁。即物格也。謂以此格物。則萬物不待格而自格矣。豈非又是感格之格也耶。我前要你尋根究底。還出一個目的來。你既不能還。我且替你慢慢的尋。如上所言。乃是尋根之說。仍非究底之談。因究底的事業(yè)。就是稱為大圣大賢者?峙逻是辦不了。以其事業(yè)過大。目的太高。若不以千年萬年的時間。那里做得好呢。
夫以尼山之教。防學者之心。緣淺以及深。由近而至遠。此是圣人欲后來的人。不為虎狼禽獸之行也。乃以仁義禮智援之。姑使舍惡以從善。由物而入人。修先王之教。明賞罰之權(quán)。作春秋以明治亂之跡。正人心定上下。立君臣父子之分。以定人倫之概。其法嚴。其教切。近人情而易行。但當人欲橫流之際。故在彼猶汲汲而難之。故知于此時代。自非孔子設(shè)教。而人不為夷狄禽獸者幾希矣。雖然。切詳孔氏之?。固然如此。料其心。猶未盡然也。且彼明言之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察其濟世之心。如佛經(jīng)所謂。內(nèi)秘菩薩。示?人倫。作濟世之領(lǐng)袖。轉(zhuǎn)治世之*輪。稱為儒童菩薩。旨哉言也。而世之學者。不見圣人之心。將謂其道若斯而已。甚至執(zhí)先王之?。以樹功名。堅固我執(zhí)。肆貪欲而為主宰至操仁義。而為盜賊之資。啟攻?之禍者有之。是以老子愍之曰。斯尊圣用智之過也。如能絕圣棄智。則民利百倍。剖斗折衡。而民不爭也。甚矣。貪欲之害也。不見可欲。其心不亂。故老氏之教也。離欲清凈。以靜定持心。淡泊無為。不事于物。茍能切實依法修持。離人倫而漸升于天界。不亦樂乎。由其言深隱。學者難明。故得莊生起而大發(fā)揚之見莊子南華內(nèi)外篇。乃因人固執(zhí)也深。故其言也切。至于誹堯舜。薄湯武。非大言也。絕圣棄知之謂也。治推上古。道越羲皇非漫談也。甚言有為之害也。詆孔氏之?者也。且非真實之言。乃治執(zhí)病之良劑也。故指之曰寓言。至若精研世故。曲盡人情。破我執(zhí)之牢關(guān)。去生民之大弊。寓言漫衍。比事類辭。親切明顯。微妙玄通。深不可識。此其說人天之教。而具無礙之辯者也。由其二大老之教法以詮之?鬃。人倫之圣也。故奉天以治人。老氏天倫之圣也。故清凈絕欲。離人而入天。彼釋氏家。羅漢辟支。超人天之圣也。故高超三界。遠越四生。棄人天而不入。菩薩摩訶薩。更進一層。乃超二乘之圣也。故能出人天而入人天。往來三界。救度四生。出真而入俗。唯佛。則超圣凡之圣也。
故。能圣能凡。在天而天。在人而人。乃至異類分形。無往而不入。且夫能圣能凡者。豈圣凡所能哉。故佛所設(shè)之教。較前二教。尤見其不侔矣。據(jù)實而論。三教無非圣人。若人若法。統(tǒng)屬一心。若事若理。無障無礙。求其所說之法。雖圓融而不礙差別。雖差別而又不礙圓融者。其唯佛教歟。總之一際平等。一道齊平。又何彼此之分。是非之辨哉。唯這一位大圣人。可謂達到最高之目的。則靡有以加之矣?胺Q無上之目的。以上更無有目的地矣。亦名無等等之目的。以其無有目的能與等者也。其所化之儀。有頓漸秘密不定之差別。而所說之教。有藏通別圓之不同。所以有三乘一乘之倫類。圣凡大小之殊異也。開示修行之門。直是多多無量。指不勝屈。要之不外乎曰戒曰定曰慧。經(jīng)云。因戒生定。因定發(fā)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其所示之戒法有三種區(qū)別。一名攝律儀戒。無惡不斷也。二名攝善法戒。無善不修也。三攝眾生戒。無生不度也。其初步的功夫。必從六根門頭下手。要達最高之目的。例須先發(fā)四弘愿。持三聚戒。云何名為弘誓愿耶。第一知眾生無邊要誓愿度。第二知煩惱無盡要誓愿斷。第三知法門無量要誓愿學。第四知菩提無上要誓愿成。戒言三聚者。即向者三種區(qū)別之戒是也。吾人欲發(fā)心修此三戒。即于六根門頭。視聽言動時。步步留心。時時覺察。對于一切不正當境。止不愿行。即是攝律儀戒。行之名犯。對于一切正當境界。行不愿止。名攝善法戒。止之名犯。此二種戒愿。一是止持作犯。一是止犯作持。若為自度起見。于惡能止。無惡不斷也。于善能作。無善不修也。如為度他起見。凡有利于眾生。須見義勇為。便是攝眾生戒也。上篇四愿三戒之綱領(lǐng)。大概如是。向下將六根之戒愿。依次詳說。不必繁言。以視聽言動。所取之境不同故也。先說眼根戒愿。經(jīng)云。愿我自今日為始。至成佛為終。愿眼常不見貪欲無厭詐幻之色。不見諂諛曲媚佞吝之色。不見玄黃朱紫惑人之色。不見無謙無敬驕慢之色。不見邪慢貢高狂妄之色。此等即是攝律儀戒。無惡不斷也。又云。愿我常見十方常住法身。湛然之色。常見三十二相。紫磨金色。常見八十種好。隨形之色。常見諸仙諸天。奉寶來獻散花之色。常見口出五種色光。說法度生之色。常見分身散形。?滿十方之色。常見諸佛放光召于有緣。來會之色。常見十方菩薩。辟支羅漢。眾圣之色。常得與有緣眾生。觀佛之色。常見四眾圍繞。聽法渴仰之色。常見聞佛法大眾。贊法歡喜之色。常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之色。
常見靜默禪思。修習智慧之色。常見眾生獲無生忍。現(xiàn)前授記之色。常見眾生出家修行。成道說法之色。此等即是攝善法戒。所謂無善不修也。這是眼一門的法律。其中有戒便有一愿。有一愿即有一戒。斷惡則罪消。修善則福長。吾人在世做事。無論自度度他。總要于罪福交頭。認真注意。這是眼門中招待員。應負的責任。不可不嚴守法律。萬萬不可?忽也。眼家一門條例。大概如是。復次耳根戒愿。我從今日起。乃至菩提。愿耳常不聞啼哭愁嘆憂泣之聲。不聞地獄中受苦之聲。不聞鑊湯雷沸震響之聲。不聞刀山劍樹鋒刃割裂之聲。不聞地獄間隔。無量苦楚之聲。不聞餓鬼饑渴熱惱求食不得之聲。不聞餓鬼行動支節(jié)火燃之聲。不聞畜生身大五百由旬。為諸小蟲咬食苦痛之聲。不聞抵債不還。生駱駝騾驢牛馬中。身常負重鞭杖楚撻困苦之聲。不聞恩愛別離啼哭之聲。不聞冤家聚會。語言咒罵之聲。不聞產(chǎn)生不下。痛苦求救。叫喚哭泣之聲。不聞年老力衰行動哀嘆之聲。不聞疾病纏綿。久臥床枕。呻吟哀苦之聲。不聞惡人難死。風刀解體。求死不得之聲。不聞四百四病。苦報之聲。不聞一切諸惡報應。哀苦求脫之聲。不聞鐘鈴螺鼓。琴瑟琵琶。琳瑯玉佩惑人之聲。但愿常聞諸佛說法。清徹和雅之聲。常聞開示眾生。無常、苦、空、無我之聲。常聞說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之聲。常聞諸法假名。因緣和合之聲。常聞方等大乘。般若妙法之聲。
常聞一切生靈皆有佛性之聲。常聞法身常住。不生不滅之聲。常聞諸佛一音說法。眾生各得解悟之聲。常聞得無生解。善入佛慧。超出三界之聲。常聞帝釋為諸天演說般若之聲。常聞諸佛贊嘆一切眾生。皈依三寶。堅持五戒。勤行十善之聲。常聞稱揚贊嘆。誦經(jīng)念佛之聲。常聞厭生老病死等苦。發(fā)愿回向。求生凈土之聲。常聞辟支羅漢。四果四相。各得解脫之聲。常聞三賢大士。增進寂靜。覺法歡喜之聲。常聞十圣菩薩漸次破惑。增長法身怡樂之聲。常聞補處大士。道樹下成佛。梵釋諸天說偈。請轉(zhuǎn)*輪之聲。耳聞之愿。大概如是。門內(nèi)為招待者。不可不注意也。復次鼻根戒愿。愿我從今已往。鼻常不嗅殺生飲食滋味之氣。不嗅畋獵放火。燒害生靈之氣。不嗅蒸煮熬炙。生靈?膻之氣。不嗅革囊三十六物。?臊臭穢之氣。不嗅惡瘡膿血。腐爛穢污之氣。不嗅地獄剝裂焦爛之氣。不嗅餓鬼饑渴飲食糞穢之氣。不嗅畜生腥臊禿毛疥癩穢猛之氣。不嗅病臥席。無人看視。瘡壞難近之氣。不嗅屎尿臭穢之氣。不嗅死尸。?脹腫臃。蟲蟻?食之氣。但愿常聞牛頭。?檀無價妙香之氣。常聞優(yōu)曇羅。五色花香。常聞歡喜園中。諸樹花香之氣。常聞兜率天宮。說法時香。常聞妙法堂上。游戲時香。常聞人間眾生行五戒十善之香。常聞眾生念佛法僧。自然感報之香。常聞七方便。修十六觀行之香。常聞羅漢辟支。四果四向。眾德之香。常聞信住行向諸大士。證戒定慧解脫之香。常聞歡喜、離垢、發(fā)光、焰慧、難勝、現(xiàn)前、遠行、不動、善慧、法云之香。常聞金剛心大士。微妙五分法身之香。常聞諸佛妙極法身。常樂我凈四德之香。余不欲說。例上可知。照顧鼻孔者。宜注意也。復次口舌戒愿。宜立二種。一嘗味。二講說。先言嘗味。愿我從今以往。舌不嘗傷殺生靈身體之味。并不嘗一切自死之味。不嘗生類血髓之味。不嘗冤家對主毒藥之味。不嘗一切能生貪愛煩惱滋味之味。但愿恒嘗香積國香飯之味。恒嘗諸佛食畢。施于眾生之味。恒嘗法身戒定慧熏修所現(xiàn)法食之味。恒嘗禪悅為食。法喜充滿之味。恒嘗清凈功德。資持慧命之味。恒嘗解脫一味常味之味。恒嘗諸天奉獻妙。供佛及僧之味。恒嘗諸佛般涅槃時。最勝寂靜妙樂之味。余如上說。次言講說。愿我從今已往。口常不毀訾三寶。不謗弘揚大乘法師。不說他人長短過惡。不言作善不得樂報。不言作惡不得苦報。不言人死斷滅不復更生。不言無三世因果。不言無利益損人利己事。不說邪見人。所造的經(jīng)書不教人作十惡業(yè)。不教人作五逆罪。不稱揚人惡不言俗間無趣好嬉笑事。不教人僻信邪師鬼神。不評論人物好歹。不瞋罵父母師長。不誹謗善友知識。不勸人造罪。不阻人修福。但愿我口。常贊揚三寶。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常說光陰易去。善友難遇。常言萬物無常壽命有限。常勸人思地獄苦。發(fā)菩提心。常言人身已死。神靈不滅。常言善惡報應。不爽絲毫。常說因果昭彰。難逃報應。常勸人孝養(yǎng)父母。敬侍師長。常勸人皈依三寶。受持五戒。常教人修十善六念。常教人誦讀經(jīng)典。常說諸善事業(yè)。人天福報。常教人近善知識。遠惡知識。常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常說諸佛功德。不可思議。常說十方諸佛無量無邊。常說三教圣人。皆有無量功德。常說如來十二部經(jīng)。常稱揚凈土法門是徑路修行。常教人修凈土行。常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常教人修念佛三昧。常教人發(fā)愿回向。求生西方。常教人勤修善因。莊嚴凈土。常教人發(fā)心建立佛像。修諸供養(yǎng)。常勸人發(fā)心喜舍。救濟貧窮。常勸人矜孤恤寡。敬老憐貧。余如上說。復次身根戒愿。愿我從今日起。至于菩提。身不覺五欲邪媚之觸。不覺鑊湯爐炭寒冰等觸。不覺餓鬼頭上火燃。烊銅灌口。焦爛之觸。不覺畜生剝裂苦楚之觸。不覺四百四病諸苦惱之觸。不覺大寒大熱難耐之觸。不覺蚊蚋蚤虱諸蟲之觸。不覺刀杖毒藥之觸。不覺饑渴困苦等觸。愿身常覺諸天妙衣著身之觸。常覺自然甘露入口之觸。常覺清涼不寒熱之觸。常覺不饑不渴。無病無惱。休強之觸。常覺睡臥安穩(wěn)無諸憂怖之觸。常覺十方凈土。微風拂身之觸。常覺凈土七寶池中洗濯身心之觸。常覺無老病死諸苦之觸。常覺飛行自在。與諸菩薩聽法之觸。常覺隨佛入般涅槃。八大自在之觸。余如上說。以上五門如同外機關(guān)。唯獨最后一門。是一個內(nèi)機關(guān)。每一機關(guān)皆有主任及三十四個辦事員可惜這五位主任官。位位都像泥塑木雕的偶像。
好也不理他。歹也任他去。所以這五關(guān)的主權(quán)都歸內(nèi)機關(guān)。弄得外機關(guān)的人。一點主宰也沒有。故今須將內(nèi)機關(guān)戒愿切實做去。如云我從今以往。意常覺知貪欲、瞋、恚、愚、癡、為患。常知身口所作殺、盜、淫、妄言、綺語、兩舌、惡口之罪。常知謗佛法僧。不信因果。及十惡罪。皆是地獄業(yè)。常知慳貪鄙吝。不肯濟貧是餓鬼因。常知欠債不還。盜劫財物。是畜生業(yè)。常知人死投生。是酬償報。常知善惡因果。纖毫不爽。常知遠惡知識。親近善友。常知外道邪見。撥無因果之法為非。常知三漏、五蓋、十纏之法是障。常知刀途、火途、血途之處。甚可怖畏。愿意常知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常知諸佛大慈悲父。無上醫(yī)王。常知一切尊法。為諸眾生病之良藥。常知一切圣賢。為諸眾生看病之母。常知歸依三寶。受持五戒。勤行十善。能招天上人間勝報。常知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等法。是出世圣人所修。常知諸波羅蜜。能治八萬諸塵勞門。常知三賢十圣。高下品位。次第具足。常知以金剛心。斷無明暗。得無上果。常知體極一照。萬德圓備;祭鄱急M。成大涅槃。常知信愿持名念佛法門。能帶業(yè)往生。橫超三界。余如上說。以上六部。分前五者。為分辦的機關(guān)。各辦各事。不能逾越。并非不敢。實無能力可言。且如眼部。但能見色。不能聞聲。其耳部但能聞聲。不能見色。其余三部可例知。后一是總辦的機關(guān)。無論什么事業(yè)。均皆能辦。所以在外部事。若非內(nèi)部主使幫辦。其各機關(guān)當部的事情?峙乱厕k不了。是以內(nèi)部總辦事業(yè)既多。關(guān)員不可不加。故有五十一人辦事。而且從旦至暮。一息都沒有空。不但日間忙得不得了。到得夜里亦是非常匆忙。此事且暫不說。惟上來所說戒愿須認真做去。當行則行。不行名犯。宜止則止。不止亦名犯。果能如斯實行。安得不達到最高目的。又此戒愿與孔氏所說四條大綱。如云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四句話?梢园ㄒ磺小_@視聽言動四個字。亦可賅括六根。這個視字。即指眼部之能事。聽即耳部。言即舌部。動字賅鼻身意三部分之能事。若遇有非禮之色。故以勿字而誡之。倘逢是禮之色。便用不著勿字。宜以視之。當云是禮能視。余三亦然?芍^孔門釋氏。易地皆然。先圣后圣。其揆一也。釋迦牟尼世尊當初原是悉達太子。因觀生老病死苦決志出家。十九逾城。入山修道。以五年時間。?學外道。各得其奧。洞知皆非了生脫死之法。棄之不為。
復上雪山。習枯木定。日餐一一麥。甚至雀巢其頂。膝被蘆穿。以定資神。不搖不動。如是苦行六年。至三十歲道業(yè)成就。始證無上菩提。達到最高目的。然釋尊自出家后。到成佛止。不過一十二年功夫。能將究竟最高之目的。已經(jīng)完全達到?梢娨酂o什么了不得難處。殊不知釋迦于往昔甚大久遠。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以來。純依上所說內(nèi)外六部機關(guān)之戒愿。非禮之事業(yè)。絲毫不作。是禮之事業(yè)。纖塵不辭。事業(yè)莫論粗細。時間不規(guī)久近。不計春秋。不分晝夜。勇猛精進。悍勞忍苦。不惜身命。凡有益于自利利他者。雖教伊舍頭目髓腦。亦歡歡喜喜布施。不起一念戀愛之心。此外如國城七寶。象馬車乘。乃至妻子仆從等等。不待言矣。如此積功累德。曠劫栽培。所謂根深則果大。源遠必流長。乃千古不易之定論也。豈十多年功夫。便能達到究竟最高目的哉。但或有人見如是說。必生怯懼。而謂佛道長遠。久受勤苦。故又須知佛之性靈。與吾人之性靈。平等不二。無高無下。佛的見聞覺知。與吾人見聞覺知。同一性靈發(fā)現(xiàn)。映用一一無殊。古人云。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的確是真實不虛。非大言也。但我釋尊。自雖證于無上目的。而憐憫苦惱眾生。墮于水深火熱之中。沈淪三有。頭出頭沒。其出苦之期。尚不可得。復何能達到最高目的。為此特開方便。說出苦方法。先教他依法修持。離苦得樂。然后直達最高目的。以離苦在先。辦目的在后。大學所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其所言方便者。即念佛往生凈土法門也。如彌陀經(jīng)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xiàn)在說法。但能七日持名。一心不亂。即得往生。而達究竟覺地之最高目的。或問彼極樂國土。與此間娑婆世界。遠隔十萬億剎土。佛眼何以能見。答。此以唯心故十萬億佛剎。原不出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無外故。如鏡中照數(shù)十層山水樓閣。層數(shù)宛然。實無遠近。一照俱了。見無先后。佛已親證唯心之理。故三智圓明。五眼洞照。徹見河沙。了無罣礙。故雖遠在十萬億土外之極樂。所有依正莊嚴。鳥語花香等。無不洞徹也。惟眾生之眼。隔一紙窗。便不能見者。即迷此唯心耳。即如人類中。明目者能見明暗色空。彼瞎眼者。便不能見。其明眼者。目無病也。瞎眼者。目有病也。瞎既知是目病。迷則知是心病矣。迷者何。煩惱是也。煩惱有三。(一)見思煩惱。見思阻乎空寂。是凡夫心病。(二)塵沙煩惱。塵沙障乎化導。是二乘心病。(三)無明煩惱。無明翳乎法性。是菩薩心病。唯佛一人。三惑煩惱斷盡。心既無病。故能徹見。如彼瞎者。眚翳既凈。即能了見一切明暗色空矣。是以證到彼初果須陀洹。已除去見惑煩惱。能徹見四王天。證到四果阿羅漢。除去見思煩惱。能徹見三千大千世界。如證到初歡喜地菩薩。除去一分無明煩惱。能徹見一百三千大千。乃至第十法云地。每地進破一品無明。增十倍見量。證到等覺位。尚有一品極微細之生相無明。未盡其源。則見彼世界。猶隔羅見月。明未透徹。務必凈盡無明之源。匪惟十萬億土外之極樂世界。如視諸掌。乃至盡虛空界。亦徹見無遺矣。故知眼之明。即心之光。見之量。即心之體。并非見量有遠近。心體有大小。實煩惱有厚薄。迷垢有輕重。所以能去一分煩惱。即增一分心光。去一品無明。增十倍見量。直至無明凈盡。心體畢露。見量圓滿。證到妙覺佛果。所謂妙覺者。妙其自心本有之體耳。并無絲毫可得。故曰但復本時性。更無一法新。是故我此土釋迦世尊。以佛眼徹見彼國土。所有亭臺樓閣。行樹園林。衣食天然。無邊快樂。其所居人民。皆是蓮花化生。三明六通。相好具足。風吹水動。皆演法音。禽聲和雅。咸宣妙法。有如是等無邊樂趣。故特勸人發(fā)愿求生西方。彼國之彌陀慈父。亦以佛眼徹見此世界中。諸眾生等。沉淪苦海。無解脫期。故同觀音勢至。親垂接引。此兩土教主。皆度心內(nèi)之眾生。往生唯心樂國也;蛑^兩土教主。均度心內(nèi)之眾生。生惟心之國土。為生彌陀之惟心乎。抑生釋迦之惟心乎。曰佛心生心。平等不二。一而二。二而一也。例如爾我二人。同觀一物。爾眼見者。即爾心內(nèi)之物。我眼見者。說我惟心之物。不亦可乎。爾見我見。爾心我心。互?互攝。無在不在。迷之分自分他。悟之平等不二。一道齊平。有何彼此之分。譬如一室之中。一燈之光。周?一室。多燈之光。亦?一室。生心佛心。亦復如是。無可疑矣。佛見心內(nèi)之生。如是苦惱。而眾生心內(nèi)之佛。何忍不度。故最初發(fā)心時。一悟惟心之理。即發(fā)弘愿。如云。眾生無邊誓愿度。華嚴經(jīng)普賢愿云。眾生界盡。眾生業(yè)盡。眾生煩惱盡。我愿乃盡。又如地藏云。度盡眾生。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楞嚴經(jīng)。阿難在會聞法。隨聞入觀。悟證惟心之理。脫落見惑煩惱。遂發(fā)愿云。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泥洹即涅槃也。)足證親見惟心之士不忍不發(fā)大愿以度眾生。此上諸圣之愿。皆從同體大悲心中流出。真實不虛。有如是大愿。建立如是大行。愿如海。行如山。自非行山。不足以填愿海也。今復讀無量壽經(jīng)。則知彌陀之愿行。更無窮盡。愿如香水海。行若須彌山。其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八愿云。設(shè)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亦得往生。第十九愿云。設(shè)我得佛。十方眾生。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fā)愿。欲生我國。臨命終時。我與大眾,F(xiàn)其人前。親垂接引。往生我國。所以彌陀因中如是弘愿。果上乘愿度生。理所然也。我們國中自古至今?鄲辣娚。若男若女。念佛往生者。不計其數(shù)。如比丘比丘尼。王臣長者。宰官居士。往生西方者。且不必說。今但說一女生西事。以證彌陀之愿。果不虛說。宋時越國夫人王氏。荊王之妻也。專修凈業(yè)。晝夜無間。導諸妾婢。同志西方。中有一婢。懶惰偷安。夫人斥之曰不可以爾一人。壞我規(guī)矩。遂擯逐之。婢恐慌。乃發(fā)憤精進。久之弗倦。一日謂同事曰。吾行矣。至夜間。忽爾異香滿室。無病而終。經(jīng)宿。其同事者。告夫人曰。夜夢化去之婢。令致謝夫人。幸蒙訓責。得生西方感德無量。夫人曰。彼能入我夢。乃可信爾。其夕。夫人夢婢致謝如前。夫人問曰。西方可至乎。曰可。遂導夫人行。頃之見一大池。有蓮花大小間錯。或榮或悴。夫人乃問其故。答曰。世間修凈業(yè)者。纔發(fā)一念。此中便生一華。勤惰不同。榮悴頓異。精進者榮。怠廢者悴。若經(jīng)久不息。念熟觀成。形消神謝。決生其中。內(nèi)有一人。朝服而坐。寶冠瓔珞。莊嚴其身。問何人。答。此無為州人。姓楊。名杰也。又見一人亦朝服而坐。其華頗悴。問何人。曰。合肥人。馬仲玉也。又問我生何處。婢又導之行?蓴(shù)里。見一華臺。金碧晃耀。指曰。此是夫人生處。乃上品之金臺也。夫人既覺。悲喜交集。其年夫人生日。晨起焚香。望觀音而立。諸眷屬方趣前。為夫人壽。視之。則已立化矣。又唐時有一惡人。姓張名善和。一生屠牛為業(yè)。臨終見牛數(shù)十頭。作人言曰。汝殺我。我索汝命。和告妻曰。急即為我請僧念佛。僧至謂和曰。經(jīng)云。若有眾生。作不善業(yè)。應墮惡道。能至心十念。稱阿彌陀佛。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和隨口厲聲念佛。未滿十聲。遽云佛來也。已與我華座。言訖而逝。足證彌陀大慈。不論善惡男女。無不以大愿力而攝受之也;蛟弧H缟纤f之事。甚為難信。俗語謂女人欲求端正有相之男子身。猶不容易。況生凈土乎。又況得生上品金臺乎。又惡人教其轉(zhuǎn)惡遷善。尚是不易。況教求生凈土乎。答曰。嗟乎。無怪乎彌陀經(jīng)。釋迦如來告弟子舍利弗曰。此念佛求生凈土。乃世間難信之法門也。此等疑問。皆由不達佛心之理。不知佛與眾生。性理體同。并不知佛有同體大悲。能度心內(nèi)眾生故也;蛟。若言佛有同體大悲。能度心內(nèi)眾生者。按上所云。佛心廣大。橫遍十方。一切眾生。無一而非佛心內(nèi)之眾生。何僅度惡人。而不度善人乎。又何以善人一生念佛。未蒙親垂接引。惡人臨終未滿十念。便得感佛來迎耶。答曰。此在信心與否。及愿之切與不切。有極大關(guān)系。譬如吾人說一句淺近話。信者言如是。彼不信者便說不然。彼信心切者。依教奉行。其不切者。悠悠緩縱。彼依教奉行者得生。悠悠緩縱者不得生也。故彌陀經(jīng)要解云。得生與否。全憑信愿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是真實語也。其實生西方不唯人道得生。(即畜類傍生亦可。如唐時臺州)黃巖正等寺。觀公長老。養(yǎng)一只八八兒。初則教一佛字。繼則教一陀字。后則教阿彌陀佛四字。最后以南無六字。自教成后。彼能繼續(xù)常念六字。一經(jīng)三年。后于籠中立化。長老穴土葬之。經(jīng)七日忽見土上生紫蓮花一朵。挖視。華從舌端而發(fā)。又有宋元佑間。長沙人。養(yǎng)一亦即八八兒也。偶聞一僧念阿彌陀佛。即隨口稱念。旦暮佛不絕口。其人以之與僧。久之鳥亡。僧具棺葬之。俄爾口生蓮華一枝。后人以頌贊之曰。有一靈禽號八哥。解隨僧口念彌陀。死埋平地蓮花發(fā)。人不回頭怎奈何?芍^人而不如鳥乎。豈不大可哀哉。須知佛心平等。同體大悲。不分善惡。不擇人禽。但肯稱念佛名。必能蒙佛得度。其感應道交。真實不可思議。吾人對于凈土。不可不細心研究。要達到最高目的。不可不先求往生凈土。欲求往生凈土。不可不深信切愿。稱念彌陀。以凈土法門。是仗佛愿力攝受。橫超三界。帶業(yè)往生故也。所以彌陀經(jīng)。佛對舍利弗說極樂世界。行樹樓閣。蓮花寶池等。依報莊嚴。菩薩羅漢。諸天人民。壽命長生。衣食自然等。正報樂趣。令人心生信樂。然后勸其信愿往生。如云若有信者。應當發(fā)愿。生彼國土。又云我見是利。故說此言。此是佛眼親見境界。開示眾生。佛言不信。誰言可信。上文所說。善惡人禽。往生事跡。略見一斑。查凈土圣賢錄。往生諸輩。多多無量。難于備述。茲當再述近代一一所共同聞者。以證其實。在光緒十一年間。雁山凈明寺。時授謙老頭陀。領(lǐng)眾精修凈業(yè)。寺養(yǎng)白雞一只。早課時間。眾僧聞雞三唱。上殿諷經(jīng)。雞亦隨之。僧眾三餐粥飯。雞亦隨之食。及上晚課。雞亦隨僧旋繞經(jīng)行。如是者有年。一日午飯后。繞念畢。白雞展兩翼。躍登大殿窗檻上。向西翹一足。高聲一鳴而化。眾僧慚喜交并。僉謂雞生西方。聲聞四野。觀者如市。豈非奇聞。又于民國初元。溫屬泰順縣。華嚴寺澈權(quán)師之弟子。姓胡名亦辟。務農(nóng)為業(yè)。至三十歲。皈依三寶。茹素念佛。日間在家工作。早晚到寺焚修。一經(jīng)五年。時年三十五。一日忽患病。其念佛之心愈切。而念佛之聲愈高。經(jīng)數(shù)日。自知不起。萬緣放下。一意西歸。及至氣絕。眾聞佛音。從房中出。乘空而上。向西而去。眾皆寂默。但聞空中佛聲瑯瑯。有五六十聲之久。漸遠漸微。及至隱而不聞也。此亦所謂奇特事。足證凈土念佛法門。真不可思議也。故彌陀經(jīng)十方諸佛。出廣長舌。勸眾生起諸真信如云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jīng)。
又光緒年間。慈北鳴鶴場金仙寺。方丈從干和尚。有一剃徒。名為良修。鎮(zhèn)海人。年卅余。在俗時于鎮(zhèn)江信局中營生。一日厭世無常。時從師適在金陵。寶華山九蓮茅蓬中用功。良修素相認識。因之肩挑行李。登山求度。至冬遂于本山求戒。受具足后。一心念佛。決志往生。嗣后從師主席金仙。良亦隨之來甬。有護法葉鴻年居士。喜其道心堅固。另建小庵五楹。凡諸所需悉出葉氏供給。庵居有年。室無長物獨留草灰一堆。不知何故。設(shè)有人來。不甚接待。有一近侍老傭。為作炊烹。并不知其用何功也。至宣統(tǒng)初年。一日。來至場中。向葉氏請假云。吾當行矣。荷承照拂。將何圖報。愧甚愧甚。葉氏留以午餐。作別回庵。又經(jīng)一宿。次日早膳后。謂侍人曰。午飯你自吃。我不用矣。侍者以為師有公出外。乃至午上。未見外游。侍人照常炊爨。菜熟飯香。請師午餐。連喚數(shù)聲。未聞答話。但見室門半掩半開。乃推門而入。見其右手執(zhí)念珠于胸前。左手隨衣袖而下垂。呼之不應。推之不動。急奔報于葉氏。聲言良師已矣。并告以情狀。葉氏聞之。乃囑左右數(shù)人。相隨到庵。?其直立于室。巍然不動。此真罕見罕聞之事也。復揭其左袖。但見手中有物。出之是銀洋也。舒而數(shù)之。計三十元。復見手指有灰。始悟床前一堆灰。乃藏其一生所蓄之財產(chǎn)也。所以蓄此者。以為身后死葬。庶免累于他人也。如是用意?芍^良矣。如上略舉數(shù)端。以證事實?芍罘鸱ㄩT。真實不可思議。既得往生。便登不退。不同生諸欲界六天。乃至色無色界天。福盡定衰。終須墮落。古時有一外道。名郁頭藍弗。修非非想定。在山修時。因禽獸喧擾心起惡念。不得入定。心生煩惱。避到水邊。又聞水中。魚鱉作聲。亦起煩悶。乃發(fā)愿言。若我得定之后。設(shè)有神通。上山食禽獸。入水食魚鱉。以雪我今日之恨。后果勉力修成。乘此定力。生上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大劫。直至報盡命終。以宿愿力故。墮落下界。作飛貍身。果能上山入水。殺害生靈。造諸惡業(yè)。流轉(zhuǎn)惡道中。經(jīng)劫莫脫。其苦惱何如。所以古德偈云。六欲諸天有五衰。三禪難免大三災?v饒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歸去來。凡修念佛。求生凈土。七寶池中蓮花化生。上上品者。佛以金臺接引。不歷時間。即當見佛。登歡喜地。入無生忍。就可分身遍界;厝腈镀。廣度眾生。上中品。佛亦以金臺接引。經(jīng)宿華開。即得見佛。再經(jīng)七日。證歡喜地。余如前說例知。上下品者。佛以金臺接引。經(jīng)一日一夜蓮花乃開。七日之后。乃得見佛。惟于諸相好。心不明了。三七日后。乃能了見。經(jīng)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是為上三品往生之相也。中品上者。佛以銀臺接引生銀蓮花。蓮華尋開。見佛聞法。即得阿羅漢果。三明六通。悉皆具足。中品中者。接引同前。在寶池中。經(jīng)于七日。蓮華乃開。見佛聞法。得須陀洹果。經(jīng)半劫已。成阿羅漢。中品下者。接引同前。經(jīng)于七日。華開見佛得證初果。過一小劫。成阿羅漢。此即中三品往生之相。
下品上者化佛來迎。行者自見乘寶蓮花。隨化佛往生寶池中。經(jīng)七七日蓮華乃開。見觀世音及大勢至說法。聞法歡喜。即發(fā)菩提心。經(jīng)十小劫。得證初地。下品中者。此人一生不作眾善。亦無慚愧。唯有惡業(yè)。以自莊嚴。是人臨終。應墮惡道。地獄苦境現(xiàn)其人前。幸久遠劫前。植置善根。于適終時。宿種發(fā)現(xiàn)。得值善知識。以大慈悲開示凈土法門。教令念佛。其人以苦境逼身。迫使念佛。以念佛故。地獄猛火。化為清涼。即有化佛菩薩。來迎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nèi)。經(jīng)于六劫花開。見二大士說法教化。應時即發(fā)無上道心。得不退轉(zhuǎn)。下品下者。此人在生十惡五逆。無惡不造以惡業(yè)故。應墮惡道。經(jīng)歷多劫。受苦無窮。不意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安慰。并說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复四罘鹱饔^佛看。」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阿彌陀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于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于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始開。見二大士。以大悲音聲。為其說法。聞已歡喜。即發(fā)菩提之心。是下三品往生相也。具如觀無量壽佛經(jīng)。上品往生而趣入者。如我此方蓮宗諸祖。遠公、善導、永明、蓮池等諸大祖師。生到極樂。皆是登地以上諸大菩薩也。自古迄今。歷代宏宗諸尊宿。演教大法師。以及著書立說之大居士。得以上品往生者。皆是也。舉要言之。上三品生者。皆菩薩也。中三品生者。皆二乘圣人也。下三品生者。皆人民也。唐時臺州懷玉禪師。一生誦彌陀經(jīng)卅萬卷。日課佛號五萬聲。天寶元年。六月十九。見西方圣眾如恒沙之多。內(nèi)有一僧。手執(zhí)銀臺來迎。玉曰。我一生精進。誓取金臺。何為不然。圣眾遂隱。玉乃倍加精進。經(jīng)時忽聞空中聲曰。請趺坐結(jié)印。以俟佛來。越三日。異光滿室。玉曰。若聞異香。我報將盡。乃書偈云。清凈皎潔無塵垢。上品蓮臺為父母。一生苦行超十劫。永離娑婆歸凈土。時聞香氣盈室圣眾?滿。見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身紫金色。共御金臺來迎。玉含笑趺坐而化。郡太守段公懷然。說偈贊曰。我?guī)熞荒畹浅醯。佛國笙歌兩度來。唯有門前古槐樹。枝低只為掛金臺。此亦上品往生之相。又復當知一切眾生。無論上中下品。往生彼佛國土。皆于七寶池中。蓮華化生。所以無有女人。亦無?欲。且如我此方女人念佛。求生凈土。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入蓮華胎中。轉(zhuǎn)女成男。華開便為大丈夫相。乃至禽畜生彼。亦復如是。既生彼國。便得不退。以彼佛國土中。無有退轉(zhuǎn)境緣故也。所以彌陀經(jīng)云。眾生(生者皆是)阿?跋致。華言不退轉(zhuǎn)。其中多有一生補處。一生補處。能一生補佛之處。如此方之彌勒大士。補釋迦之處是也。又云。眾生聞者。應當發(fā)愿。愿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彼國指人為下善。羅漢辟支為中善。菩薩摩訶薩為上善。如此諸上善人。會聚一處。加之壽命永劫。那有退墮之緣。所以彼國稱為不退轉(zhuǎn)地也。如其不發(fā)愿往生。常住此土。不但升沉難保?v使肯發(fā)道心。勇猛精進;虮患膊±Юp;虮痪尘壸虜_。一遇逆境。便打退堂鼓了。加之壽命短促。朝不保暮。那有事業(yè)可辦。怎么能達到最高之目的。其精進者。尚然半途而廢者多。況悠悠緩縱者乎。如是一朝還復一朝。幾十年光陰。何能得到所作已辦。如是一生還復一生。何生達到最高目的呢。況復乘善業(yè)而上生天界。為五欲六塵之所牽纏。又不知修行。乘惡業(yè)而下墮惡道。為三途之所逼迫。又不能修行。天界樂久。惡道苦長。雖苦樂有異。障墮是同。即使生于人間。而又苦多樂少。何能一志修行。若不決意發(fā)愿往生。則往復升沈。難停片刻。俄焉而天。俄焉而人。俄焉而地獄、餓鬼、畜生、經(jīng)百千劫。故古德云。此土修行。其進道也難。彼國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難故累劫未成。是以往圣先賢。人人趣向。千經(jīng)萬論。處處指歸。末世修行。無越于此念佛發(fā)愿。往生凈土之法門也。然經(jīng)稱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其必多福德。多善根。乃得往生。言多福者。莫若執(zhí)持名號。言多善者。無過發(fā)廣大心。須知暫持佛號。勝得布施百年。一發(fā)大心。超過修行歷劫。蓋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發(fā)。雖念奚為。發(fā)心原為修行。凈土不生。雖發(fā)易退。下菩提種。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長。乘大愿船。入于凈土之海。西方?jīng)Q定得生。經(jīng)云。若有執(zhí)持名號。一日乃至七日。念到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F(xiàn)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且看懷玉禪師。臨終往生之相?蔀榇私(jīng)之明證也。自此經(jīng)翻譯到我國之后。開出這一種徑路修行之法門也。無論佛教中。四眾弟子。往生西方者。不計其數(shù)。即如王臣宰官居士長者。以及善信士女。中下品往生者。筆難備述。即上品往生者。亦指不勝屈也。茲復錄一事。唐之白香山。晚年一意西馳。棲神凈土。作念佛偈。以自警警人?芍^極有趣味。偈曰。吾年七十一。不復事吟哦?唇(jīng)費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聲阿彌陀。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v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日暮而途遠。吾生已蹉跎。旦夕清凈心。但念阿彌陀。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達又作么生。不達又如何。普勸法界眾。同念阿彌陀。此老以古稀之年。讀書多。積理富。閱歷深。遂毅然而趣于佛之凈土法門。故曰日暮而途遠。吾生已蹉跎。此其于他人之蹉跎者。已不勝其惋惜矣。是其以如來之苦心為心。又烏得不普勸法界眾生。同念阿彌陀佛也哉。所可惜者。后之君子。學香山之為詩。固不乏人。學香山之為人者。難得一見。則香山之苦心。仍不免隨風云霜露以俱泯矣。誠可為長太息者也。明代有三袁故事。不可不知。萬歷甲寅。十月十五日。袁中道居士。課畢趺坐。形神靜爽。忽瞑去如得定。俄焉魂出屋上。月正明。不覺飄然輕舉。疾如飛鳥。有二童子。駛呼之曰。隨我來。蓋西行也。下視山澤平疇城邑村落。若垤土杯水。蜂衙蟻穴。少墜穢不可聞。極力上振乃否。俄二童子。下至地曰。住。居士隨。下。見坦道如繩。平如掌。視其地。非沙石。光耀滑膩。逐路有渠。文石為砌。寬十余丈許。中五色蓮。芳香非常。渠岸有樹。枝葉晃耀。好鳥和鳴。間有金橋界渠。欄楯交羅。樹內(nèi)樓閣。整麗無比。樓中人。清美妍好。宛若仙子。皆睨之而笑。童子行(速追)之不及。乃大呼曰。可于金橋少待。童如言。始及之。共倚橋上寶欄少息。遂揖問曰。卿何人。此何處。幸為我言。童曰。予靈和先生侍者也。先生與卿有所晤言。曰。先生何人。曰。即令兄中郎先生。相見自為卿言。可疾往。于是隨行。又聞有無量樂器。演說法音。大小彌陀經(jīng)所載。十不得其秒忽耳。仰而睇之?罩袠情w。皆如云氣。既見乃兄中郎。謂曰。汝所見者。乃地居眾生之凈土也。過此為法身大士住處。其美妙千倍萬倍于此。吾以慧力游其間。不得住也。過此為十地(等覺)所居。吾亦不得而知。再過為妙覺居。唯佛與佛。乃能知之。語罷復至一處。無墻垣。有欄楯院宇。光耀非常。不知何物為之。覺黃金白玉。皆如土色。共坐一樓下少談。中郎曰。吾不圖樂(之至)此極也。使我生時。嚴持戒律。尚不止此。大都乘戒俱急。生品最高。次戒急。生最穩(wěn)。若有乘無戒多為業(yè)力所牽。流入八部鬼神中去。予(親所)見者多矣。弟般若氣分頗深。戒定力甚少。夫悟理不能生戒定。(亦狂)慧也。歸五濁。趁強健。實悟?qū)嵭蕖<娉謨粼。勤行方便。憐憫一切。不久當相晤。一入他途。可怖可畏。如不能持戒。有龍樹六齋法現(xiàn)存。遵而行之。殺戒尤急。寄語同學。未有日啟鸞刀?谪澴涛。而能生此土者也。雖說法如云如雨。何益于事。我與汝空王劫時。世為兄弟。乃至六道。莫不皆然。幸我(已得)善地?秩陦櫬。方便神力。攝汝至此。凈穢相隔。不得久留。時宗道已卒。因問其生處。宏道曰。生處亦佳。汝后自知。忽凌空而逝。中道起步池上。忽若墜水。一駭而醒。自為記如此。按袁氏本傳。名宏道字中郎。兄中道。字伯修。弟宗道。字少修。湖北公安人也。三人先后舉進士。皆好禪。萬歷中。宏道為吳江知縣。后為禮部主事。謝病歸。初學禪于李卓吾。信解通利。喜辯論。已而自驗曰。此空談。非實際也。遂回向凈土。晨夕課誦。兼持禁戒。因博采經(jīng)教。作西方合論。明一心三觀。圓融性相。入不二門。其論有五種行門。尤為切要。書成。宗道。中道。同樣發(fā)心。回向凈土。已而宏道起故官。再遷至稽勛司郎中。復移病歸。入荊州城。宿于僧寺。無疾而終。中道官南禮部郎中。乞休老于居。常勤于禮誦。萬歷四十二年。十月十五日。課畢神游凈土。歷覽凈境。如上所說。初中道有子曰登。十二歲病痞將終。語宏道曰。死矣。叔父何以救我。宏道曰。汝但念佛。即得往生佛國。此五濁世。不足戀也。遂合掌稱阿彌陀佛。諸眷屬同聲助之。頃之微笑云。見一蓮華。色微紅。俄而云華漸大。色鮮明。無與比者。俄而云佛至。相好光明。充滿一室。頃之氣促。宏道曰汝但稱佛字可也。登稱佛數(shù)聲。合掌而逝。出白蘇齋集。順治元年。皖屬青陽縣。有吳毛者。吳氏仆也。平時持齋誦佛名。兼修眾善。會左良玉率兵渡江。吳氏合家皆避去。毛獨居守。兵至中七鎗。及亂定。主人始返。毛復蘇曰。我以宿業(yè)。當受豬身七次。因今生持齋念佛。以七鎗解冤。今佛來接引。往生西方矣。語畢。合掌而逝。見果報聞見錄?梢娦迌魳I(yè)者。不論貴賤。不擇賢愚。信深則入。愿切則通。如吳毛者。本一平常人耳。一念志誠。頓超彼岸。半生念佛。免七世豬。從此永脫輪回。終身成佛。故知念佛有不可思議功德。實至簡至易之不二法門也。有志欲達最高目的者。宜由這一門入。幸毋忽焉。
- 上一篇:諦閑大師遺集 第五編 講義
- 下一篇:諦閑大師遺集 第五編 序疏
- 怎么才能至誠懇切的念佛?
- 為什么妄念多?因為正念提不起來
- 想要了卻生死大事 必須研究佛經(jīng)
- 怎樣念佛必定往生西方凈土
- 世間一切都逃不出因果二字
- 除生死大事外,其余都可商量
- 諦閑大師開示
- 因果報應貫通三世,善惡禍福絲毫不爽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拜佛時心不誠拜了也是白搭
- 佛法具備挽救世道人心的三大法寶
- 想要了卻生死大事必須研究佛經(jīng)
- 圓覺經(jīng)講義附親聞記
- 關(guān)于念佛的開示
- 諦閑大師遺集 卷首
- 諦閑大師遺集 總目次
- 諦閑大師遺集 第一編 妙法蓮華經(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義
- 諦閑大師遺集 第一編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
- 諦閑大師遺集 第一編 普賢十大愿王別釋
- 諦閑大師遺集 第一編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義附親聞記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