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根據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督饎偨洝穫魅胫袊,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詳情]

解讀《金剛經》第一講

  佛光禪師解讀《金剛經》第一講

  我們學習佛法呢,從基礎概念開始,到明白道理、明白佛法,有“生起次第”的一種感受。何謂“生起次第”?我們對佛法從信、解、行、證,這四個步驟一步一步地去延伸,把佛法真理跟我們現實的生命現象完全契合,相融到一起,這是我們學習佛法的漸入的過程。 從佛陀四十九年的教法當中,我們可以觀察得到,它的核心是般若,它能夠從最完整的角度,最完善的體系,最圓滿的一種證量和結論,去揭示我們真實生命現象以及本有的那種功德、妙力,種種的生命奇跡。

  佛陀用了整整二十二年講授般若,而這般若到底是什么?《心經》短短二百六十多個字,它究竟是個什么樣的含義?我們跟著經文去看,去感受,產生了很多很多的疑問。而當我們明白般若的時候,就知道了佛陀真實的心地和用意所在。

  要想成就佛法真實的功德,無非要從聽、聞、解、脫這四個步驟進行。聽是什么呢?是我們接受佛法的開始。聞,是依著真理去不斷地熏染,不斷地聞熏聞修,這是第二個步驟,相當于修行的過程。解是什么?因為你通過修行而得到與之相應的功德力,把現象界的束縛解開了,我們對現象界的執(zhí)著從而得到解放,開解。脫是什么呢?脫是完全離開相對而進入絕對的境界,脫離一切相的束縛,到達最圓滿究竟覺的境界。這是修學般若法門的四個進程。

  聽聞解脫四個進程從《金剛經》里最能體會得到!缎慕洝繁容^概括,相當的濃縮,《金剛經》是相當詳細的。過去我在講述的時候也曾經給你們說過佛法的大體輪廓,《心經》、《金剛經》、《楞嚴經》,再往下《華嚴經》、《大般若經》,象金塔似的。

  關鍵在于我們如何能把如此縝密的一種真理系統(tǒng)跟自己的生命結合起來?因為佛法太深奧太玄妙,跟我們現實生活、現實生命現象結合不起來的時候,它等于沒有用。這個道理非常簡單,一件很好的器物在你這不適用,便不能體現它的價值。我們現象界生命當中所存在的問題,能不能通過學修佛法這些經典教義而得到解脫,這是我們關鍵的問題所在。佛陀有二十二年去講授般若,可見它是最實際的一種概括,你拿起來就可以用,靈靈活活的、無處不在。

  我們從第一段經文就可以看到,佛法這么完美、精深的道理,能否跟我們現象界的生命去結合、契入?般若就解決契入的問題。它是通過聽、聞教你契入的真理,契入法身絕對的狀態(tài),這是我們修學般若,學習佛法核心的目的。 今天我們利用這個機會,這個非常殊勝的地方,去學修般若波羅蜜。它不是信仰,是一種絕對的真理。一般人都認為宗教是一種“信仰”,佛法也是一種“宗教”,不是那樣的。

  信仰是什么呢?信仰是從內心深處對世界的觀察,對生命的解釋,從而產生他自己的觀念,這叫信仰主義。佛法不同。佛法不是告訴你主觀思想的觀念,而是告訴你“如是”。

  何為如是?絕對符合真實狀態(tài),就是“如是”的那種狀況。這是般若的基礎,它直截了當地直示我們生命當中的絕對。般若法門殊勝無比,教會我們去觀察現象、看待問題,我們能通過現象進入絕對的狀態(tài)。

  般若法門又稱為“諸佛之母”,三世諸佛無不是以此法而進入絕對解脫的境界。所以說我們要想究竟成就佛法真實的功德和受用,就必須得去修行六波羅蜜,六波羅蜜最重要的一個是般若波羅蜜。前五種波羅蜜哪怕你修行得很精進很清凈,修行無量劫,若沒有般若波羅蜜,叫有漏福報,有漏的善根。而般若波羅蜜是直接叫你從有漏的凡夫狀態(tài),進入絕對的無漏的清凈的圣人解脫狀態(tài)。所以說修學般若波羅蜜是非常重要的。

  《金剛經》教你從現象界直接契入法身本體,直截了當得很。所以說達摩祖師來到中國傳揚禪宗法門的時候,他是以《楞伽經》作為印證法的依據,從四祖以后基本上是以《金剛經》來印證是否得道,尤其五祖大師最為推崇的是《金剛經》。而《金剛經》呢,佛祖講得很清楚,是“為發(fā)大乘者說,為發(fā)最上乘者說”。

  何謂最上乘者呢?就是要成佛的人,發(fā)心要絕對成就無上正等菩提的人,發(fā)心要出離一切輪回而成就自在解脫的人。所以說要聽授般若法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必須得有廣大的心量和福德與之相應。

  我們現在看經題 “金剛般若波羅蜜”,常有人這樣解釋:金剛,是比喻,般若,是一種空性,波羅蜜是到彼岸,大概是這么一個意思。金剛般若波羅蜜是佛教教法當中的一個術語。般若,就是直接告訴我們這個本體,這里講的般若就是空性?招,是我們真實的生命狀態(tài),就是法身、佛性。般若這個佛性,具有什么樣的特征呢?特性是什么?就象金剛一樣。金剛是什么?金中之剛,是最堅硬的一種基礎,它能壞一切,而不被一切所壞,般若這個體象就是如此。我們空性的體象,具有不壞的一種特性。我們這個身體要壞,但是我們這個般若本體性不壞,就象金剛一樣。波羅蜜是它的作用,能解脫一切煩惱。因為啥?它能夠改變一切而不被一切所變化,能到彼岸。如果它不能解決一切,就到不了彼岸,明白這意思嗎?

  那如何能夠在我們這個現象界的生命當中去觀察般若這個特性的存在呢?順著師父這個思路去想,你就能夠感受到般若本體的存在。你看啊,我們一天,有好的心情,有壞的心情,你別管好的心情和壞的心情,到頭來自然會消亡。好心情和壞心情能在一個作用體里消亡,是不是?容受好壞的那個東西是什么?有沒有想過?這個道理我詳細地再分析一下。你看,虛空有明有暗,對不對?別管天黑天亮,虛空是容受它的,只是明暗的變化而已,對吧?虛空沒有變,虛空對于所有的一切來說,它從來不變的,是不是?符合金剛之性嗎?它是不壞的,對不對?我們容受好壞心情的 “那個東西”呢,我們不知道啥東西,它也是不壞的。我們好心情的時候,我們也清楚,我今天很高興,你清楚能清楚自己高興的那東西它不會被高興所感染到,是不是?你今天很生氣,你也很清楚自己很生氣,你能清楚生氣的“那個東西”呢,也不會被生氣所感染到。包括你睡覺的時候那個迷迷糊糊狀態(tài),你也清楚得很,對不對?這個你去細細觀察,“這個東西”就叫“般若”。

  能夠容受好壞的“那個東西”。你看,它符合金剛波羅蜜,其性不壞,其體不壞,它在好的心情里頭,是圓滿的作用,在壞的心情里頭,還是那個作用,是不是?所以說它能壞一切而不被一切所壞,所有的一切現象在它面前統(tǒng)統(tǒng)都要消融。它首先符合金剛特性。而般若空性呢,我們那個覺性沒有體相、沒有形狀,但是它能叫你解脫到彼岸。別管好壞都會過去,是這道理嗎?你說它是不是就象虛空一樣從來不變的?只是你看來看去看不住,動不動就被境界轉掉啦,因為你習慣于對境界的執(zhí)著和攀緣,不習慣空性的那種正覺感受,你習慣于對境界,所謂的那種法相的執(zhí)著,所謂緣起法的一種概念。你對那個緣起法太敏感了,一下子就執(zhí)著到里頭去了,又產生如幻的生命現象出來。其實你想想你的心情的變化,它根本跟你那個心就沒關系。

  分析“心情”這兩個字,心是那個作用體,情是執(zhí)著那種現象,因為你的心對現象有一種執(zhí)著,所以就有變化,生滅如幻的生命。你去想想,我們的覺性智慧是本具有的吧?它不是外邊修得的吧?每個人都有的。沒有人教你解脫,你也要解脫呀,再難受你也要解脫,尋找不難受的,是不是?什么東西在讓你不難受?就是般若本體的那個體性,只是你把主人翁忘掉啦,你被現象迷惑啦。

  經題的意思,用現代我們能理解的話來講,就是“我們真實生命體的那種形體和作用力”、亦即“形象和作用”,從文字意義上講這是《金剛經》所要揭示的。

  從教義上講,又分世間般若和出世間的解脫般若。世間的般若是我們通過對現象的觀察,從理性上認識它,從而擺脫對現象的執(zhí)著,不被我們所見的一切生命現象中理性的東西所束縛,這屬于世間般若的核心。

  出世間解脫般若的核心是什么呢?就是通過我們心靈世界的微細變化,從而能達到跟所有一切世界、生活空間當中一切真如自在合二為一的那種狀態(tài),這是出世間般若思想的核心。從究竟了義上講,這兩個部分是相融相通的,通過世間般若的修習,能夠直接進入到絕對的解脫般若的狀態(tài)。

  世間般若和出世間般若解脫的目的不一樣,它對于現象界不存在改變的能力,也不去起現行的改變,是隨因緣法而轉變,它通過內心對現象的觀察,而去運用本體那種絕對的法身力量,隨著因緣法而改變現象,但并不是去直截了當的從現象界去改變,是順應緣起法的改變。這也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福德、因緣、善根,善根、福德、因緣,是世間般若。

  出世間解脫道,唯有諸佛的心印相傳下來。是不立文字的,代代相傳。為何佛祖一再講“佛法難聞”?這個佛法是難聞,不容易聽得到的!出世間的般若思想,你一聽一聞就解脫了!

  通常世間人認為自己得修行,得“修“出來一個東西。并不認為是開啟契入那種佛性狀態(tài)。就這一個契機觀念就已跟佛陀的正統(tǒng)思想完全相背了。所以一再強調的善根、福德和因緣,又是兩層天的境界。

  善根是什么?在出世間解脫思想中,一切眾生善根具足!福德是什么呢?有正確的觀念,用行為去增上,行為完全和信念統(tǒng)一。善根和福德的聚合,叫因緣。善根叫因,福德叫緣,這兩個東西聚合了,就叫因緣具足了,于是一切萬法建立。這樣就能跟現象界的生命搭上鉤了。

  佛陀告訴我們自性具足,我們?yōu)槭裁达@現不出來呢?方法不對!所以顯現不出來。善根具足,我們空性本體當中,善根是具足的不壞的,是不是?就象金剛一樣。福德是什么?我們增上的行為,跟我們認識真理的標準的增上行為統(tǒng)一起來。

  怎么加強你的觀念認識呢?沒有行為去實踐它是不可能的。所以這兩種現象的發(fā)生,就叫因緣聚合。這個道理你從現象生命里一想就想得通:你有一個想法出現了,你不去做行不行?不去做絕對不行。你會說:“有時候做不成!弊霾怀烧f明什么?因為你那個信念建立得不堅固,你自己就打鼓,這事玄不玄啊?你沒有真正發(fā)出來你的善根力。

  而什么樣的狀態(tài)是善根具足呢?完全是自己從心里流露出來的對你自己想法的那種執(zhí)著,對自己觀念的執(zhí)著,完全是從內心當中流露出來的,這個才叫善根具足!督饎偘闳舨_蜜經》是非常原版地解釋我們本體生命狀態(tài)和形象的一部經。

  般若思想就象人世間的根本法則一樣,它是法身建立的基礎,換句話說,你想開啟法身般若本性的妙用,那種本體具足的功德和受用,必須得修學般若,必須得修學空性思想。修跟學是增上的一種行為。想得到完美的人生,也得有這個東西,否則不可能實現。所以說佛陀以他的親身示教告訴我們,般若存在于我們生活現象里頭。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wèi)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我們讀過很多經典,很多經典中佛祖一講經,就要干嘛干嘛,反正弄一大通折騰。而這部經,沒有這個現象。恰恰以一天生活的真實寫照來告訴我們一個真理的存在性。這個真理存在于我們的生活現象里,我們要通過生活現象的觀察而進入絕對的法身狀態(tài)。

  第一段蘊含三個概念,第一個告訴我們:什么是佛。我們天天學佛、念佛,到底什么是佛?真理與行持相無二分別,不起二念,絕對一真法界,是為佛。“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整篇告訴我們,這就是佛的一種狀態(tài),佛祖就是這樣子的,如是之見。

  啥叫如是之見?佛祖吃飯和我們吃飯不一樣,我們會產生很多很多想法,這個味道怎么樣啊,那個味道怎么樣啊,會有很多所謂因緣種性的生起,緣起法的建立。佛祖沒有這個狀態(tài), “爾時,世尊食時”,到吃飯的時候了,該做那種程序了,他不起心,是無心的狀態(tài)在做。“爾時,世尊食時”,到那個時候,他就不用去想嘛,是不加執(zhí)著分別的,這就告訴我們什么是佛。

  什么是佛?一切真實就是佛。不是我們心目中所想像的那個佛,哎喲,無量光明啊,放光動地啊,我們要看到佛的真實的一面。為什么?因為只有你見到佛跟我們能夠相溝通、有相同的東西,我們對佛才有信心的建立。他天天三十二相、紫磨金身,我們嚇死啦,我們絕對不敢相信我們能跟他一樣。這從另一個層面告訴我們,我們跟他生活在同樣一個空間,生活在同樣一個氛圍里頭,所以說我們也有機會,也有因緣跟他一樣。真實是佛,平等是佛,無二分別就是佛。

  佛在哪兒呢?佛在一切處,就在你的生活現象里頭。如果你一天當中的生活境界能夠完全跟《金剛經》第一篇寫照相應了,好,你是佛。你相應了,你就是佛。那你說:“成佛了有什么好處呢?”成了你就知道了。

  第二個概念告訴我們:佛從哪去得?到日常生活里頭去。把我們對日常生活現象的執(zhí)著,去還歸本體空性當中去,消融的過程,也就是成佛的過程。我們對現象那種執(zhí)著和迷惘,回歸本體般若那種空性,這就是佛。這就是所謂修行成佛,所謂的“修行”成佛的過程。

  第三個概念告訴我們:心、佛、眾生三類平等,心、佛、眾生絕對平等。心是什么,佛祖這一天的行為,這就叫心,這個心,跟我們的心是一樣的,我們餓了也知道吃去,但是我們因為餓了而吃,佛祖就不同。而且你看佛祖次第乞食,他是表示平等性,那么尊貴的佛陀,自己去洗碗去,這就表現的平等性的存在。

  《金剛經》是最有意思的,為什么?它能夠教我們“有用”。教我們去離開所謂的幻想境界,進入絕對真實狀態(tài),這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薄拔ㄈ!世尊!愿樂欲聞!

  這段從文字意義上看很簡單,好象是另一個開篇跟上面沒什么聯(lián)絡,其實不盡然。如果沒有上面完美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須菩提不會發(fā)了這種問題來。

  須菩提是佛陀的十大弟子, “解空”第一。他對空性本體的那種生命狀態(tài)的理解,在所有弟子水平里頭是超出的。但只是解空第一,證空性的功德還差一些,為什么呢?因為他成阿羅漢了,不是佛。

  “長老”的意思,指在僧團之中戒臘增長的人,這個戒臘不是指出家多少年,而是指受戒多少年。在結夏安居的時候,作一個蠟人,代表自己,結夏的時候犯一個戒,相應的部位就殘缺,證明戒體不全,比如犯一個根本性戒,腦袋就沒了,沒得頭了,要是一個結夏下來,這個蠟人完好,叫一個臘。十年以上的戒臘,稱為長老。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大眾是他的常隨眾,佛陀有一千二百五十長隨眾,那也是相當浩大的聲勢,一個團的兵力,“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偏袒右肩(袈裟的圍飾方法),須菩提通過觀察佛陀這么多年的生活狀態(tài),發(fā)現佛陀是生活在另一個世界里的人。因為佛陀內心那種解脫境界,是他所感受不到的。他通過這么多年的觀察,發(fā)現佛陀在另一種生命狀態(tài)下,保持絕對清醒的一種信念,所以稱為“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如來是什么?如來是本體生命運行的軌跡,是本體生命(或叫絕對生命)那種狀態(tài)運行的時候所產生的規(guī)律,稱為如來。如來在經文里“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它沒有所來處,也沒有所滅處,所謂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正是你本體生命運行的軌跡,這種軌跡就導致在一切生活境界之中,絕對是清醒和覺悟的,不糊涂的。

  根據他這句話來觀察我們自己的生命現象是不是這樣,你在任何狀態(tài)下都是清醒的,對不對?那個清醒的覺體是什么呢?是你的信念。

  你看,“善護念諸菩薩”,“諸菩薩”是什么意思呢?——在一切境界之中的覺悟。明白嗎,不是說諸大菩薩!白o念”是什么呢,絕對的本體對一切境界的覺悟絕對是呵護有加的,絕對沒讓你有絲毫的迷惑。再濫的人,他也知道他做那事不好,為什么呢?善護念諸菩薩。

  為啥加個“善付囑諸菩薩”呢?他護念的同時,就教給你怎么做。你想你自己那個生命現象是不是這樣子?你明白的時候絕對知道怎么做,是不是“善付囑諸菩薩”?甚至來說,你不明白的時候,你也知道怎么做。這個明白和不明白,是你意識層面的東西,而你這個本體,是超出你這個意思層面的東西。

  而我們生活中的生命現象是什么?是在意識層面當中去影響、去作用的。這個絕對的本體,在意識層面里頭起絕對的作用。記住啊,它是起“絕對”的指導作用,“絕對”的控制作用。它不但在你這個生活層面里頭是這樣,而且是超越現象生活的。所以說這叫“真如自性”。真如自性它入世間,又不入世間。所以稱為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須菩提發(fā)現佛陀通過他實踐的東西,把本有的解脫狀態(tài)完全的展現出來了,處處行,處處圓滿,發(fā)現佛陀了不得。他就問佛陀,我們也想跟你一樣,無上正等正覺,怎么能夠讓我們這個有漏不完美的生命現象活動變成跟您一樣呢?“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怎么能夠把我們心態(tài)擺正,能夠叫我們的行為規(guī)范,跟您一樣——正覺?你所發(fā)現的那個軌跡我們也去運行一下。

  佛就說:“善哉!善哉!”為啥說善哉呢?佛贊嘆他,太好了,你終于發(fā)現了,如汝所說,正象你說所的,你說的沒有錯啊,我就是處在這種絕對的狀態(tài)當中,所以說我一切生命的軌跡都顯得非常圓滿,佛認可他的那種感悟。是啊,正象你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佛陀是從覺悟的狀態(tài)下明確的告訴我們,這個絕對的生命狀態(tài)對我們現象生活一定是這個樣子的,所以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這兩句話有兩個不同的角度,從佛陀的角度來說,就是這個樣子。從須菩提的角度來說呢,他有所疑問,是不是那個樣子?

  汝今諦聽,你仔細聽著,我給你解釋,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想發(fā)明本體心性絕對作用力,想發(fā)現利用起來這種絕對作用力,這種認識從哪兒開始運行呢?應該用你的直覺去認知周圍的一切,不加二念分別。《楞嚴經》有一句“直心是道場”,什么叫直心是道場?你那個心,用你那個直覺性。

  我們這個生命體有三種東西可以作用——根、塵、識。根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塵是色聲香味觸法,識是六根對六塵產生的一種認識,這三種東西在了義經典教義上講,我們的根,勝義根是遍布虛空遍布法界的,而我們現的就叫浮塵根,啥叫浮塵根?他是那種根的影子,我們本來生命那種根的影子,它不是真實的根。

  我們怎樣解釋這個“應”字呢?因為我們本有那個覺性是遍虛空法界的,所以這個覺性的作用稱為“應”,感應的應,它有感應之機,感應那種作用,這種覺性作用應該怎樣去作用呢?“如是”作用就好。就是要在絕對的真理狀態(tài)下,不摻雜任何東西,真如之性所在之處,依真如本性所在,而起的一切所謂的正覺。應如是住,以這種心相,直覺的心相來觀察一切就OK了。啥叫直覺的心相呢?這是一個什么,它就是個什么,你再加一個種種的現象,那就是你自己的了。你能明白的話,那就于一切境界中不生二念想,如是降伏其心就好了!拔ㄈ!世尊!愿樂欲聞”,他還不清楚呢,他希望佛祖給他再解釋。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