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明月 13.煩惱與菩提

  煩惱菩提

  春節(jié)期間,因課暫停,故往山中,且避人煙。由于所住位于奇萊山區(qū),故上山時,順便帶著相機隨行,以備佳景現(xiàn)前,攝為紀念。

  大家都知,奇萊是臺灣山脈中,頂怪異的一峰;非但造形突出,更且云霧變化莫測。然也因于云霧變化,無常迅速,所以情景也才奇幻詭異,為人著迷。這里的云,有的是飄的、有的是走的、也有用趕的,也曾見有用跳的;有的如獨行俠,悠然孑往;有的如三兩好友,意態(tài)闌珊;也有的似驚濤駭浪,彌天漫地襲卷而來。站在兩千多公尺的山腰上,不管向下看、向上看、向遠看,還是向近看,經(jīng)常都似置身于太虛幻境之中。

  在攝影專題中,首先就是日出的景象。每朝晨起后,首先開窗遠眺奇萊山頭。如果山頭上烏云密布,則一定沒什么好彩頭。反之,萬里晴空,也未必有什么好看頭。最好的是,山頂上恰有幾片稀稀疏疏的自云;以云既不能太濃,也不能太大,濃得發(fā)黑,大得壓嶺,都是不行的。

  又,云也不能太逼近山頭,太逼近山頭,則太陽才出來就被吃掉了。云也不能隔山太遠,太遠則無法返照,光彩便不夠絢爛。唯有山頭上,既有幾朵稀稀疏疏的白云,又離山頭不近不遠,這時的光景,才夠燦爛輝煌,光彩耀目。

  早上看日出,傍晚看夕陽;等天黑之后,再看月上松岡。如此看了幾天以后,突然,我有個領悟:人都期待完美,期待那萬里晴空的境界;但萬里晴空,其實并不可愛呀!

  日出時萬里晴空,雖仍有一些光彩的變化,但比起略有云霧的光景,可就遜色多了。同樣,大白天里,夕陽西下時,明月初照間,總要略有云彩,才能烘云托月(日),顯現(xiàn)出日月光明的本質。

  云霧,在佛法中,常被譬喻成煩惱;我們要斷盡一切煩惱,修成無上菩提。不錯,云太厚了、云太大了、霧太濃了;或者云霧籠上山頭,使得天上、地下界限不明,都只令人厭煩。甚至又暗又冷,叫人心中焦慮發(fā)麻。因此,人生中煩惱太多、煩惱太重;或者對世事存有太多的疑惑,這人便要活得很辛苦了。

  但若煩惱并不很多,只是稀稀疏疏地點綴了一些;尤其又不近不遠地隔于山頭(心頭)。則在智慧的覺照中,反而會有一份清朗分明的覺受;而從地上的眾生看來,也會覺得其更光彩耀目,更親切宜人。

  經(jīng)典上說:「菩薩留惑潤生!谷鐝倪@點去意會,是相當有意思的。當然要成就一位菩薩,雖未必晴空萬里,但至少要有日月的光明,要有相當開闊的天空。否則云霧密布,又冷又黑,不只自己吃不完兜著走,也要叫人寒毛矗立,倒盡胃口。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