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小止觀》講記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我們把總論再講一下,就是剛才講到為什么要學(xué)靜坐?靜坐能產(chǎn)生如何的功效?我們還是用書的方式,把這觀念重新消一下:正文P.1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我們想這句話,很多人都聽過了!現(xiàn)在很多人,我們勸他學(xué)佛修行,他回答:心好就好!為什么一定要歸依?為什么一定要吃素?為什么一定要學(xué)佛打坐呢?心好就好了!這句話雖然沒錯,但我們可以反問他一句話:心好!如何才叫做好呢?
¨ 何謂心好?
每個人對好的定義不一樣,那些殺人犯也認(rèn)為他殺得理直氣壯的,他也不覺得他錯,而認(rèn)為是他該作的事情,這事情好不好?牽涉到我們個人的判斷。就像:基督教所認(rèn)為的好,就是要信天主才是好,其它的都不好!世間人認(rèn)為要賺錢,賺愈多愈好!所以怎樣叫做好?你要有正確的佛法的知見,才知道它怎樣叫做好。
自凈其意的凈,我們簡單講:就是一般人講的心好。心怎么才叫做好?如果沒有經(jīng)過一種很深刻的思考甚至深刻的體驗,我們不知道怎樣才叫好?第二個更現(xiàn)實是:你知道何謂好,就好了嗎?那更遙遠哩!對不對?我們知道不要生氣,結(jié)果你還是生氣;知道不應(yīng)該貪,結(jié)果貪心就是沒辦法把它擺下!所以說心好就好,我們承認(rèn)!但你知道何謂好嗎?你能夠真的叫你自己好嗎?不可能!所以好,要有好的理論作引導(dǎo),而且要有好的方法去修正,才有可能慢慢好的。
所以如果不經(jīng)過佛法智慧的引導(dǎo),不經(jīng)過深切扎實的修行,要心好!只是一種口號,沒有意義也!要真正下過功夫,才知道何謂好!所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沒有錯,壞事不要做,好事多做,真正要做得到,要有佛法的正確觀念與知見以及修行的功夫,這樣才是所謂的佛教。
所以自凈其意,可以講得比較淺,也可以講得很深,講的深─像大乘、空宗、有宗、小乘、天臺、華嚴(yán)愈講愈深。你要說好,不是那么容易定義能夠掌握的,要經(jīng)過很深刻的修行才能確定。其次我們看:
夫泥洹真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
泥洹就是佛法最后所求的目的,或者翻譯為涅槃,涅槃平常我們是翻譯作圓寂。圓是圓滿;寂是寂滅。很多人了解到涅槃,只是了解到寂滅,而沒有了解到圓滿;要圓滿而寂滅,才叫做涅槃;所以圓滿是要在理、事都能夠做得很圓滿,這以后我們會再詳細的了解。要達到佛法最后的目的,也就是剛才所講的禪定靜坐,最初禪坐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止觀二法。
所以然者,止則伏結(jié)之初門,觀則斷惑之正要。
¨ 止觀
結(jié)就是煩惱障的意思,我們剛才說到,有人身體狀況不好,氣血不順,他就會有很多情緒,對不對?所以我們常講:這個人打結(jié)了,而且這個結(jié)可能在身體的某個地方。有人說:這個人頭腦好象不通了。真的就是不通,線路不通,就是想不出來。所以用打坐的方法,能夠把煩惱結(jié)、身體的結(jié)疏通,因為身體有結(jié),所以心里也有結(jié);因為心里有結(jié),所以身體也有障礙,身心是互相影響的。所以要用定、用靜的方法來疏通這個結(jié),來使剛才所講的業(yè)障習(xí)氣像水中這些沙子能夠沈淀,沉淀之后身心才能靜,才能清楚明亮。
觀,其實就是指智慧。眾生的煩惱,其實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貪瞋癡的煩惱;一種是知見上的迷惑,所謂的常、樂、我、凈,這些觀念上的錯誤,因為觀念上的錯誤,才會產(chǎn)生不好的行為;因為不好的行為,才會造成身心上種種的結(jié)。因此佛法最重要的,是在于澄清一些基本的觀念,觀念清楚,結(jié)就自然能夠慢慢消掉,而煩惱亦會慢慢消掉。
佛稱為覺悟。覺悟到什么?覺悟到我們這個迷惑的根本。這也就說:止觀是指定慧而言,有止有觀才能使定慧能夠圓滿成就。正文P.1
止則愛養(yǎng)心識之善質(zhì)
剛才講到修定對五蘊─色、受、想、行、識都能有所助益。愛養(yǎng)心識之善質(zhì),我們可以從剛才所講受、想、行、識的變化去分析,「受」能夠讓情緒能夠穩(wěn)定;「想」讓思想、記憶、判斷能夠圓滿;「行、識」─使意志能夠集中,智慧能夠增長,這是從正面講的,對不對?伏結(jié)之初門,只是消極說能夠把這些煩惱結(jié)消掉;愛養(yǎng)心識,是指從正面能得到如何的好處而講的。
¨ 觀則策發(fā)神解之妙術(shù)
觀則策發(fā)神解之妙術(shù)跟斷惑之正要,剛好是一正一反,反的能夠斷,正的這些正見才能體會出來,也就說當(dāng)我們心如止水、心如明鏡的時候,才能看到這世界的真相;如果一盆水很臟或水很不穩(wěn)定,所有世界的景相在里面都產(chǎn)生偏差而變形了,我們就看不到這世間的真相!所以觀是策發(fā)神解之妙術(shù),這是止之后觀照這個理,觀照事就能夠看得清楚、客觀而公正!
止是禪定之勝因,觀即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他,法皆具足。
止是禪定是勝因,觀即智慧之由藉。是指定慧二門,所以對修行而言,不出定慧二法,有人也許會問:佛法不是講,戒定慧嗎?其實可以用定慧來說明。我們現(xiàn)在花一點時間,把戒定慧三學(xué)的關(guān)系說明一下。有一種說法,說由戒生定,由定發(fā)慧,這種講法很普遍,但這種講法并不是很圓滿的。
¨ 三學(xué)關(guān)系
我們現(xiàn)在以戒開始先講:
(一)戒為何能生定?心能夠定,最重要的是我們心中要能夠問心無愧,以佛法最重要而言,就是問心無愧,心才能定。我們常講:『平日不做虧心事,夜半敲門心不驚』一個人如果虧心事做多,一忙的時候還不覺得,一靜下來的時候,他就會自己不安了,所以人如果沒有好好守戒,你心真的要定,業(yè)障就來了!過去所做的這些壞事,影像就不斷地出現(xiàn),你就沒辦法安坐,也有很多人希望好好修行,但是他的業(yè)障就現(xiàn)行了;所以要有戒的基礎(chǔ),才能修定,這是從戒而講定。再從戒而講慧,慧就是沒有煩惱。戒行不好者,心不能安,心不能安,怎么可能沒有煩惱,所以要有戒才能成就定慧。這是以戒為基礎(chǔ),講定慧。
(二)以定為基礎(chǔ)講戒跟慧:有時候我們心里也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但如果業(yè)障習(xí)氣一來,你就做不得主,對不對?剛剛說:我們對佛法的了解其實也算不少,為何不能表現(xiàn)得很好?因為有業(yè)障在,所以要用定的方法,才能降伏業(yè)障習(xí)氣,才能守好該守的戒。所以這時候反而是由定來成就戒,人在定中是不可能犯戒的,在定中沒有貪瞋癡的煩惱,當(dāng)然不可能犯戒的,所以講到定共戒,講到道共戒,由定而能夠守戒;由定發(fā)慧,這我們剛才已講過了!
(三)以慧而言講戒:無智慧者,根本不知道什么事該做,什么不該做;釋迦牟尼佛是成道之后才開始制戒的,再為后來這些比丘、比丘尼定戒,所以戒是什么?就是遵守智慧的原則,表現(xiàn)我們的身心行為,沒有智慧引導(dǎo),根本就沒有一個標(biāo)準(zhǔn)。所以要有慧才能真正的守戒,否則那種戒就變成為一種束縛。不能從內(nèi)在體會這些法,只是從戒去守,就變成束縛,很多人就覺得變成很不自在,所以要有慧才能有真正的戒。
那由慧而能夠定呢?有很多人常問:我的心要怎么收攝?我說:你要收到那里呢?收到口袋里嗎?要收在什么地方?其實就禪而言,心沒有收攝的問題,只是不要攀緣、不打妄想就好了!
佛法所講的,心本來就是心包太虛,心遍一切處!所以沒有要把它收在什么地方的問題,只是我們一直處于妄想執(zhí)著里打轉(zhuǎn),所以要暫時把這些境界隔開,使我們不要產(chǎn)生攀緣。反之,如果你的心不攀緣,心放在哪里就不是問題。所以一個有智慧者知道,世間本來是如夢如幻的!就不會產(chǎn)生一些妄想,自然就不會產(chǎn)生攀緣,所以在任何狀況心都能夠在定中,這是由慧講到定。三學(xué)─不管是從何開始或從定慧入門,最后一定是三個都能夠圓滿,才是所謂的佛法。偏于定、偏于慧、或者偏于戒,都不是圓滿的。
所以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他,法皆具足。
所以真正能夠成就定跟慧,才能對自己有幫助,才能去幫助別人。
故法華經(jīng)云: 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莊嚴(yán) 以此度眾生,當(dāng)知!此之二法,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若偏修習(xí),即墮邪倒。
我想這文字很清楚!
故經(jīng)云:偏修禪定福德,不學(xué)智慧,名之曰愚;偏學(xué)智慧,不修禪定福德,名之曰狂。
¨ 如果放眼看今天的臺灣佛教:
(1)修信愿者多,尤其表現(xiàn)在凈土法門;就是要信佛、拜佛、拜懺,在很多的儀軌上花很多時間,重信愿的,在整個佛教占了很大的部份;但信愿不足以表現(xiàn)佛法的特色,因為其它的宗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他們一樣是有信愿。你說:你是到天堂去,我們是到極樂世界去!他們說一樣嘛!還是有地方去,還是有主可以依嘛!所以單單強調(diào)信愿,不是佛法的特色。
(2)另外有一些人是偏重于福德方面的培養(yǎng),是說做一些善事,善事其它的人,其它的宗教也在做,所以也不足以表現(xiàn)佛法的特色。
(3)所以只有真正的定,尤其是智慧,這才是真正的佛法。
所以我們看目前在整個臺灣佛教,因為偏重于修信愿、修福德者很多,所以好象佛教徒有很多;但真正有正知正見的不會太多;有正知正見,以及找到正確的修行法門的人就更少!所以我們要學(xué)佛,尤其已經(jīng)出家了,要真正掌握我們該努力地方向。我們信愿其實已有了,如果沒有真正的信愿,你不可能到佛學(xué)院念書,不可能出家,有了信愿之后,就要進一步修定慧;如果你只有信愿,沒有修定慧,等于只是把根扎下去而已,不進一步求開花結(jié)果,所以真正入了佛門之后,在于修定慧,定慧成就了,可莊嚴(yán)自己又可度眾生。
所以這句話『偏修禪定福德,不學(xué)智慧,名之曰愚;偏學(xué)智慧,不修禪定福德,名之曰狂!环凑际瞧畹。我們剛才又講到:福德,如果沒有智慧而修福德,是有漏的福德;我們今天也看到很多人,他們也做善事但人家討厭他,對不對?他做了很多事情,他家還怨他,為什么?他自己也做了很辛苦。為什么?因為沒有智慧!因為他都用自己的觀念去做善事,認(rèn)為你這個人應(yīng)該吃什么藥?他不吃。〕缘煤苄量;你這人應(yīng)該做什么事情,應(yīng)該如何?我們剛才講到,因為自我中心太重!雖說善事,但不能很細心的了解別人真正的需要是什么?所以不能做好善事,或者做過之后,就有這種我已經(jīng)替你做善事!我對你有恩、對你有德,對你怎樣子!這樣的觀念會造成別人的負(fù)擔(dān)。
所以如果沒有真正的定慧要修福德,即使修的很辛苦,還是很有限的,因為是有漏的;反之,有定慧成就者,不用刻意修福德,他的福德很自然就愈來愈多!為什么?因為福德的大小跟心量有很大的關(guān)系,心量愈大的人,福德自然就廣。那么,心量如何才能廣大?跟觀念有關(guān);觀念清楚了!業(yè)障消除了!心量就自然能夠大、能夠廣。所以就我的觀念而言,我們常說要福慧雙修,;垭p修沒有錯!但福慧,不是各別來修的,說現(xiàn)在修福,等一下修慧,不是這樣子!有智慧者,自然能夠以他的智慧去成就他的福德,因為有智慧者,自然能夠表現(xiàn)出慈悲,自然能夠表現(xiàn)出對眾生的關(guān)懷,而且他所做所為,一定對人家有幫助,所以自然能使福德慢慢圓滿,也就說;垭p修是一個大原則,但下手處,我認(rèn)為還是從定慧里去下手,比較根本。
愚狂之過,雖小不同,邪見輪轉(zhuǎn),蓋無差。別若不均等,此則可乖圓備,何能疾登極果!
真正的佛法是講中道;偏于定或偏于慧、偏修福德、偏修信愿,都是偏一邊!真正的佛法要使這些都能圓滿而統(tǒng)一,這才是真正的佛,才是真正的果。
故經(jīng)云:『聲聞之人,定力多故,不見佛性,十住菩薩,智慧力多,雖見佛性,而不明了,諸佛如來,定慧力等,是故了了,見于佛性!
¨ 定、慧、果位、之間
聲聞如果就原始的意義來講:是指聽聞佛法者,都是聲聞,大乘菩薩其實也是聲聞,因為也是聽聞佛法的。為什么講聲聞之人,定力多故?因為在傳統(tǒng)上認(rèn)為小乘人都是比較自私的、比較封閉,所以不見佛性;何謂佛性?恐怕各家各派的說法不太一樣!但我們可以說見不到圓滿的果位,因為他只有定,不能夠證圓滿的果位稱為不見佛性;十住菩薩智慧力多,雖見佛性,而不明了!十住,我想各位都可以了解何謂十住菩薩。我們常講: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我們以佛法所講的信解行證來了解何謂: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信─十信:指信心。
解─十住:住是指住于理,我們對佛法有深切的信心是不夠的,進一步要能夠了解這個理,而且使這個理住在心中;如果這個理能夠住在心中,表示這個理能夠掌握的很清楚,而且不會忘失,不會退轉(zhuǎn),這才叫做住。有時候我們好象懂了,過了一段時間又不懂了,這不叫住。所以我們講到真正的住,剛才講解有兩種:一是解慧,一是證慧,此指解慧而言,十住。
行─十行、十回向:我們最初修行大部份是以自修、自利為出發(fā)點,如果只是單單自修而言,不可能證得圓滿的果位,一定要從自而他,從理而事,才能圓滿,所以回向─我們知道是回自向他、回理向事。這樣才能慢慢圓滿。所以十行,十回向,都是指行而言;但前者偏重于自修、自利;后者偏重于利他。
證─十地就是證的意思。我們常講:『見一分佛性,證一分法身』,就是初地;見二分佛性,證二分法身,就是二地。證得愈圓滿,就是從初地可以慢慢到十地,一到十,只是圓滿層次的差別,也就說從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到十地剛好可以用信解行證來說明得蠻清楚的。
所以十住菩薩是解,對佛理能夠解,但因為修行的力量不夠,所以雖見佛性,而不明了。知道有佛、有圓滿,但因為修行不夠,所以不能親自體悟,而不明了!最后諸佛如來,定慧力等,是故了了,見于佛性,要定慧等持,有定有慧。從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慢慢到了十地,才能定慧等持,才能了了,見于佛性,見于佛果。
此而推之,止觀豈非泥洹大果之要門也,行人修因之勝路,眾德圓滿之旨歸,無上極果之正體也。
這也就說,真正的學(xué)佛,真正修行,一定是從止觀去入門的。
若如是知者,止觀法門,實非淺故,欲接引始學(xué)之流輩,開蒙冥而進道。說易行難!豈可廣論深妙。今略明十意,以示初心行人,登正道之階梯,入泥洹之等級。
所以,止觀法門,可以講得很淺,也可以講得很深。講的深─到最后成佛才算圓滿;講淺─剛開始如何盤腿?如何調(diào)身?如何調(diào)心?我們這次的《小止觀》是從淺,從最基本的講起。
尋者,當(dāng)愧為行之難成,毋鄙斯文之淺近也!
真正的佛法是行的功夫比較難,要了解佛法其實并不難。以我個人所體驗的,佛法其實很單純,沒有我們想象那么復(fù)雜,可是你要做的好,不簡單!我常說:就像我們投籃一樣!我們都知道籃框就在哪里!但沒有經(jīng)過很深刻的練習(xí),你就是一投,還是在外面打轉(zhuǎn);佛法常講得很簡單:放下!提起,就是幾句話,你還是放不下,提不起功夫。所以真正難的,不在于佛理的明了,而在于我們行持的功夫不夠!我個人為什么后來會修禪,會以靜坐作為我個人主要的行門功課,這牽涉到我個人修學(xué)的歷程。
在我大學(xué)的時候,就開始看經(jīng)、看論、看到后來我覺得說,再看下去也沒有用,因為觀念大概差不多了,到某種地步之后,好象在文字里面,且已形成一個系統(tǒng),但沒辦法做更進一步的突破,我再看很多經(jīng),好象也沒多大的用處,所以我想現(xiàn)在再做其它的事情,不是光靠看經(jīng)就可以的,一定要從實修下手。最初我看到人家在打坐、念佛,我都說盲修瞎練!盲修瞎練!你什么也不懂跟人家坐,裝模作樣,就像我們常說葫蘆,很多人都像依樣畫葫蘆一樣,葫蘆里面到底賣的是什么東西?只是一個殼子而已!如果我們真的不能夠深入佛理,就在這些地方做,真的依樣畫葫蘆;但如果對于理下了一番功夫之后,你覺得理已經(jīng)把握住,不能再進步,就是行持的功夫不夠!
因此我才會想,應(yīng)該比較專心做行持的功夫,因此才能親近家?guī)煟缓髮W(xué)打坐,進禪堂。當(dāng)然,在經(jīng)過一番的打坐、參禪之后,所感受到的佛法跟以前感受不一樣!以前也可以講得很多、很圓滿!但感覺上重點比較沒辦法抓得很穩(wěn)。經(jīng)過打坐之后,會感受到的更清楚,剛才講到是:很多人的知見聽了很多,但一盤散沙,對不對?為什么?因為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它去沉淀、結(jié)晶;沉淀結(jié)晶的功夫是靠定,不是靠動,很多人用思考,想、想、想!你再怎么思考,都是在片斷里作功夫,要用靜的方法,讓它自然沉淀、讓它自然的去結(jié)合、去統(tǒng)合;所以當(dāng)經(jīng)過修行的方法,使我們片斷的對佛法的這些名相、知識,經(jīng)過統(tǒng)合之后,所見到的佛法絕對會不一樣!我也常跟人家講:我看的佛經(jīng)、佛論,不算很多;比一般有些人專門看佛經(jīng)的,不算很多;但我自認(rèn)為比別人好一點的是能夠通、能夠化。主要是從修行上的體驗,而能夠通、能夠化。所以我還是希望,我們既然能夠?qū)W佛出家,應(yīng)該在自己的行持上,多下一點功夫!
若心稱言旨于一瞬間,則智斷難量,神解莫側(cè)!
如果一瞬間能夠跟佛法相應(yīng),那你的智慧就能無窮無盡了!我們很多人說佛經(jīng)有六千多卷,這么多啊!但我們可以回想一個問題,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頓悟,也只是一瞬間而已,你為什么不去學(xué)那一瞬間,而要去學(xué)那六千多卷,多么累!其實他真正了解的一瞬間,就能把世間法跟佛法統(tǒng)合起來!智證無量,經(jīng)過行持,然后才能統(tǒng)合,所以其實佛法不是很復(fù)雜,對不對?因為一瞬間就知道的事情,我們?yōu)槭裁椿诉@么多的時間,而不知道呢?所以我們今天為止,還有經(jīng)、論,還有善知識,跟釋迦牟尼佛當(dāng)時一個人,好象已經(jīng)好很多了;可是事實上我們還是不知道,所以這里講到:在一瞬間跟佛法相應(yīng),對于整個佛法能夠掌握住,你看什么經(jīng)論都好象在說你自己家中的事一樣!當(dāng)然就很清楚,很貼切!
若虛構(gòu)文言,情乖所說,空延歲月,取證無由,事等貧人數(shù)他財寶,于已何益者哉!
所以真正的佛法是要自己去修行、去證、去悟的。所以我們提到一些修行的觀念,打坐─很多人很希望在打坐的時候得到一些比較特殊的感受變化,但我常說:如果你在蒲團上坐得很好,這不是真功夫;因為一下坐就不見了,下次你再打坐時,不知道到那里去了。所以很多人喜歡追求這些神秘的體驗,沒有也煩惱─別人有我沒有;有也煩惱─為什么?因為一下子就不見了;真正的功夫,是打坐一年、半年之后,我們的身心起變化了!我們?nèi)魏我粋時刻,好象都不覺得進步,但經(jīng)過半年、一年之后,會覺得我們的情緒比較穩(wěn)定了,觀念比較開朗了,這樣的進步,才是真進步!因為不會一下子不見了!反而是更穩(wěn)定、更現(xiàn)實的;這也就說真正修行的功夫,真的是日積月累的,我們現(xiàn)代人,都希望快餐、速成,講什么頓悟,這最后都是害人的,因為不肯老實去做功夫,只是想頓悟,很多時候很容易被這些鬼、神所利用。所以我們也不要想,我打坐老半天,沒有什么變化,便以為不是這根器,其實不會,如果你老實坐上半年、一年之后,身心慢慢變化,那種變化是不知不覺的,這樣過一些時日,我們慢慢就能有佛法的一些體會跟體驗。
今天主要是就觀念而言,下次在廿五方便中,直接講調(diào)和,講打坐的基本姿勢、打坐的方法,打坐要注意的。第一具緣,第二呵欲,第三去蓋這也是屬于觀念的問題,慢慢講沒有關(guān)系。也就說我希望能把基本的觀念講清楚之后,就講一些坐的基本的方法,坐的姿勢,在下次講過之后,大家就可以自己坐了,慢慢坐,會有一些問題,我們再慢慢深入、討論。所以下一次上課,我們是在禪堂里面講,基本的東西─蒲團、毛巾稍微準(zhǔn)備一下!大家下次上課之前,請先把調(diào)和第四的部分看一下!這樣講課,會順一點!
具緣第一 呵欲第二 棄蓋第三 調(diào)和第四
方便行第五 正修行第六 善根發(fā)第七 覺知魔事第八
治病患第九 證果第十
今略舉此十意,以明修止觀者,此是初心學(xué)坐禪之急要!若能善取其意而行之,可以安心免難,發(fā)生定解,證于無漏之圣果也!
- 上一篇:《天臺小止觀》講記 禪定靜坐的觀念
- 下一篇:《天臺小止觀》講記 打坐之姿勢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