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明月 14.茫忙與恬閑

  茫忙與恬閑

  在講這題目之前,首先來想一個問題:自從工業(yè)革命之后,用機器代替手工、用動力代替人力。既皆如此,則愈工業(yè)化的國家,人民應愈清閑才對!因為一該做的事都給機器做完了,人還要做什么呢?但愈開發(fā)的國家,是否愈清閑呢?你覺得臺灣二、三十年前和現(xiàn)在相比,是那個悠閑那個忙碌呢?現(xiàn)在忙碌!既然許多工作都已被機器代替,人還在忙什么?過去臺灣要開始實施自動化時,許多人擔心自動化之后將有許多人失業(yè),結果不但沒有失業(yè),反而還更忙碌!為什么工業(yè)化之后,大家反而更忙碌?這問題你曾否好好想過!現(xiàn)代人究竟在忙些什么?

  快慢之間

  現(xiàn)在我們先用一個大家都了解的例子來說明:譬如汽車,很多人都有汽車,因為汽車可幫助人走路,一般人一小時可走四公里,快的話可走五公里,但汽車呢?在一般市區(qū)是一小時五十公里,高速公路可走一百廿公里,至于飚車的話可達一百八十。就涵蓄一點,以每小時五十公里比較步行之一小時五公里吧!如此以車代步便可節(jié)省十分之九的時間,然為什么現(xiàn)代人反而更忙呢?再如小時候煮一頓飯,要先劈材、生火,臉都熏黑了,而火未必旺起來。而現(xiàn)在的瓦斯爐「啪」的一聲,火就很旺了,但現(xiàn)代人還是很忙,竟忙些什么呢?

  現(xiàn)還是用汽車說明:汽車并非跟著人,一樣由娘胎生出來,也不是上帝造好等人來用,汽車是要人類自己去造。用什么造呢?主要以鋼鐵居多,其他還有塑膠、橡膠等。鋼鐵也不像石頭一樣隨處可撿,它得來不易:首先要人去采礦,再接著去鍛煉,煉成鋼后才好造汽車。等汽車造好之后,我們也非直接到汽車廠去買,還要透過許多經(jīng)銷商、銷售員。汽車要汽油才能發(fā)動,于是又需大量的人力去開采汽油;而有了汽油后,又要有加油站;汽車要有馬路才能走,所以又有許多人應命去開馬路、做維修;還有人充當教練教人如何開汽車......如此繁多,說也說不完!這些人本來都可沒事做的,但為了要使時速由五公里變成五十公里,所以才變得很忙碌──忙著為另一些人省時間。

  同樣飲食、穿衣等亦然。今天我們不必動手耕種,因有人專職于耕種;甚至不必動手煮飯,亦有人專門煮飯給人吃。衣服,更有的是成衣。很多本來該自己做的事,現(xiàn)在都有人分擔了。這是從「省時間」的觀點來說的,那省下的時間做什么?是在家里翻報紙、看電視嗎?

  分擔與集中

  省下來的時間事實上是去忙別人的事,在座當中有會計師專門記帳,自家的帳有多少呢?不!從年初做到年尾都作別人的帳。亦有人專門替人蓋房子,自己的住家小小的,但替人蓋房子,一棟又一棟;亦有人專門接電話......別人忙著為我省時間,而我也不得不忙著為別人省時間。

  所以我們最初以為工業(yè)化之后會比較清閑,但其實沒有,只是全部相加之后,再分配出去而已──總工作量一點也未減少,甚至還將增加。故現(xiàn)在的生活中,有一種「分擔和集中」的趨勢。分擔是把自己份內(nèi)的事分擔出去,煮飯、洗衣皆有他人代勞。然把原本是自己的事分擔出去后,卻集中去做別人的事,譬如專門替人記帳等,各行各業(yè)皆專門處理某些事。這其中有一只無形的手在指揮、控制,你知道它是怎樣的一只手嗎?它就是鈔票的手,但鈔票的問題今天不談,只談分擔和集中。

  專精與無能

  把份內(nèi)的事分擔出去后,再集中處理一些專業(yè)的事,于是又形成第二種傾向:即專精與無能。對份內(nèi)的事變得很無能,以一切倚賴他人故也。以前女孩子長到十三、四歲,必定學裁縫、刺繡,否則便嫁不出去;而現(xiàn)在到二、三十歲,還沒拿過針線的人仍多得是。自己份內(nèi)的事不專精,卻專精于某類身外的事。

  于是這當中又形成一特殊的情結:就是意愿與疏離。人對于自己的事會比較有意愿,因為是你需要嘛!肚子餓了自然想去弄飯吃!然若做別人的事,就必須透過另一個關系──就是錢的關系,才勉強去做。故那工作便與我們生命隔了一層。尤其現(xiàn)今的社會分工很細,而分工太細便愈沒有成就感。煮的飯好不好吃自己清楚,做成的衣服好不好看心里明白,但分工太細往往看不到辛苦的成果,而導致疏離感。所以現(xiàn)代人多不喜歡工作,覺得工作是負擔。

  從如意到不如意

  以工作是負擔,故負擔過后就要娛樂。從前的人可以說工作就是消遣,以既做自己的事,當能照自己的想法、進度去做;而現(xiàn)在一切工作既有進度,更無法照自己的意思去做,有上司或客戶的種種要求,使我們一切不如意。

  于是我們可以看到,在分擔和集中的過程里,一方面要浪費很多時間,不管分擔出去,或集中進來,都必須發(fā)時間去協(xié)調(diào)、等待、配合。二方面更要花費精神,因為溝通協(xié)調(diào)往往不是那么容易。譬如到餐館點菜,趕快告訴服務生:不能太油、太咸……講一大堆不怕他覺得這客人真啰唆,但等菜一端上來,嗨!怎么香菇這么多!我才不喜歡吃香菇哩!本來自己處理還簡單迅速多了,而現(xiàn)在花錢花時間還不滿意!有人想上班的工作太無奈,被壓榨剝削光了,干脆創(chuàng)業(yè)去吧!然若自己當老板,就不需要溝通協(xié)調(diào)嗎?仍要和客戶溝通協(xié)調(diào),而那也不見得容易。以前天塌下來,有高個兒頂,現(xiàn)在自己去頂吧!

  剛才說總工作量并沒有減少,只是將之集中起來再分配出去而已!但若加上分擔和集中所花的時間、力氣以及溝通協(xié)調(diào)所花費的精神,則何怪乎現(xiàn)代人都既忙又累!

  資訊流通的反效果

  這個時代所發(fā)明的交通工具,不論火車、汽車,甚至許多資訊設備,如電話、傳真機、大哥大等,且問各位:這是叫人更閑還是更忙?照想象應該更閑才是,因為本來必須跑出去處理的事,現(xiàn)在打電話就解決了,不是該更閑嗎?其實非也!因為這只有將分擔和集中的趨勢更極端化,本來分擔不出去的事自己權且做一做,而現(xiàn)在可以打電話就分擔出去,則有誰能不受誘惑呢?分擔如此,集中亦然,因此,資訊愈發(fā)達的社會,人就愈忙。關于這一點我早就看得很清楚,因此,曾有人要幫我在山上裝電話,我說免了吧!對方說:「不必擔心錢的問題。」我說:「我不是怕沒錢而是怕沒命!如果裝了電話,你們就有機會把山下的垃圾往山上倒,到時我還能『高山頂頂立』,到一邊涼快嗎?」

  最初我們以為發(fā)明了這么多機器和資訊設備,人應該愈來愈悠閑才對,但事實上剛好相反,人愈來愈忙。今天我們可以吃到美國進口的面包,覺得很方便,如果一個人必需自己到美國買,那要花多少時間和金錢呢?但從美國運送到這里,已花費了多少人力、物力,我們是算不出來的!至于因為溝通協(xié)調(diào)而產(chǎn)生的情緒,更不知道有多少!現(xiàn)在的人都拚命打廣告促銷,為什么呢?都集中到我這里來好了!我是法律專家,所有法律的事全委托我吧!不得不廣告,因若不廣告,人家的事便不會集中到我這里來;而賺了許多錢,花了許多時間,卻也只為把自己份內(nèi)的事分擔出去而已!

  服務業(yè)的偏高

  我們常說一個國家開發(fā)的程度,可以拿其服務業(yè)的比例來衡量,現(xiàn)在臺灣服務業(yè)的比率已超過百分之五十了嗎?我過去一直不了解,為何有那么多事好服務的?尤其在山上住一段時日后,已習慣山居目中無人的生活,待下山時坐車回到紅塵,看滿街都是商店,覺得好奇怪,怎么有那么多東西好賣,實在是因出了家,不然就將很好奇地去探他們竟都在賣什么?你賣給我,我賣給他,整天的生活就如此買來賣去,而且竟然每家生意都很好。這情形想一想,就是分擔和集中而已!你們要的東西我這里有,全到我這里買吧!我要的呢?再到別人那里去買!不斷的分擔和集中,分擔得愈光,集中得愈專,社會就愈發(fā)達。

  國民所得的假相

  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上常講一個觀念──即國民所得。其實國民所得的提高只是假相!我們可以簡單講幾個例子:我們在家自己種田自家吃,這就沒有國民所得!但如種稻自己不吃而賣給別人;然后再買別人的東西吃,這就有雙重的國民所得。一個媽媽有了小孩后在家看小孩,這也沒有國民所得;但如果她出外上班,而把小孩交給育幼院、托兒所之類的機構教養(yǎng),那也有雙倍的國民所得。所以國民所得的提高,只是代表人和人之間的依倚程度愈高,代表分擔和集中的趨勢愈極端化,代表錢財?shù)牧鲃铀俣扔鷣碛?而不代表我們能自由支配的錢增加了。一筆剛進來馬上又流出去了,曾聽說臺北一個家庭一個月要花上五、六萬,七、八萬,但就幸?鞓穯?很多人還是長期透支者呢(分期付款)!

  安身立命

  現(xiàn)代人一方面緊張忙碌,一方面又有很多情緒、煩惱,這都來自于分擔和集中的過程中所產(chǎn)生出來的忙!忙得很無奈,忙得很迷惑。過去我住山時,曾有人問:「住山要有什么條件?」我說:「住山?jīng)]什么了不起啊!原始人和野獸不都住在山上嗎?為什么人就不能住呢?」但愈文明的人反愈不能住山,以愈文明的人份內(nèi)的事都不會做,而會做的事到山上卻都用不著。

  這也就是說,雖在社會型態(tài)上,分擔和集中的趨勢,將愈來愈極端化,但這與我們的本性或安身立命的前提是不相應的。因此,我們?nèi)粝M硇哪馨捕鋵?就必須從分工合作的社會型態(tài),走回過去自給自足的時代。當然這不是一下子能做到的,但我們必須往那個方向去努力,把份內(nèi)的事拿回來自己做。而不必再忙著做別人的事,忙著做一連串的溝通協(xié)調(diào)!

  自給自足

  要慢慢地使自己達于自給自足,在座的大德中有許多人認為我滿有福報的,但其實我并沒有比各位多得到什么呀!甚至我還不必申報所得稅,因為我既是個低收入者,也是個低支出者!而別人之所以認為我有福報,那是因為我早已覺悟到一個世間的真理──人為求自在,就要先能自足,而自足又得從自力更生作起。從那時起,我就訓練自己盡可能讓生活的事情簡單些,能自已處理的盡可能自己處理。我絶不讓自己變成一個事事無能的人,連燈泡壞了也要請人來修理。這些生活常事,如果自己能作,也許三分鐘就修復了;但如自己不能修,電話一通又一通的請人來,工人還不一定愿意來!等修好之后獅子大開口要你五百元,你說才三分鐘的工作怎么這么貴呢?他說:「如果我自己送上門來,那可便宜多了!而現(xiàn)在卻是你三番兩次催我來的嘛!所以不能不貴一些!」

  自在與依賴

  佛法常講「自在」,然現(xiàn)代人怎夠資格講自在呢?因為現(xiàn)代人都必須與他人同在,彼此依賴共存。如真只一個人在,可就要生存不下去了!我們都生活在互相依賴的社會中,既互相成就,也互相干擾妨害。所以現(xiàn)代人有許多氣好受的,開口沒多少好話,都在彼此抱怨。既要自在必先能自足,而要自足又必先能自立,因此,對個人食、衣、住、行等基本需求,應從分擔的社會型態(tài),慢慢收回成自給自足的狀態(tài),這是第一點:生活的自立。

  其次是情感的自立。剛才說到這個社會經(jīng)常需要溝通協(xié)調(diào),所以滋生很多情緒,所謂「不平則鳴」,常需要找個人去傾吐。生活上能比較獨立,對外界的倚賴必將減少,則情緒的問題也將漸減少!尤其已經(jīng)學佛修行,更要用佛法的觀念和知見,來調(diào)理自己的情緒,而不再像以前常嘆「心事有誰知」!如果我們經(jīng)常處在這種狀態(tài)中,則怎么可能安穩(wěn)呢?整天就像皮球一樣蹦來跳去。所謂情感的獨立,就是要用平淡的心,來看一切世間的事。

  最后講到思想的獨立自在。現(xiàn)在的社會百家爭鳴,徒然制造了許多分岐,所以很多時候大家都很茫然!我們要先建立知見的基礎,然后再用正見去厘清許多現(xiàn)實的問題,這樣在思想上才能慢慢走向自立獨明的目標。

  坦然無礙

  現(xiàn)代人生活既不能獨立,感情思想也不能獨立,這怎么能自在呢?因此,今天的問題,是如何使我們在生活、情感、思想上都能慢慢步上自力更生的境界,盡量減少對外界的依賴。然這并不是要把自己關起來,變成孤獨老人,變成山頂洞人。而是因自己對別人并沒有要求期許,反更能坦誠相處!只有無事人才能真推心置腹、肝膽相照。

  總之,今天所講的重點,如何從茫忙到恬閑,主要在于我們能否從分擔和集中的社會型態(tài),走向自給自足,走向自在、坦然的生命型態(tài),而其中的關鍵更在于培養(yǎng)生活的自立,情感的自立和思想的自立。

  民國八十三年三月二十八日,講于龍善寺禪三,丘玲釧整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