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八節(jié) 如幻——即空即假之緣起

\

  第四章_龍樹──中道緣起與假名空性之統(tǒng)一

  第八節(jié) 如幻——即空即假之緣起(p.261~p.265)

  一、《般若經(jīng)》與《中論》以如幻等來譬喻一切法空(p.261)

  《中論》在論破異執(zhí)后,每舉譬喻來說明,譬喻是佛法教化的一種方便。

  (一)《摩訶般若經(jīng)》中,說幻等十喻。1

  (二)《中論》依《般若經(jīng)》說幻、化等譬喻,是為了表示一切法是空無自性的,如卷4說:

  色、聲、香、味、觸,及法體六種,皆空如炎、夢(mèng),如干闥婆城。如是六種中,何有凈、不凈?猶如幻化人,亦如鏡中像。(大正30,31 b16~19)

  色等六塵,可總攝眾生所知的一切法。在眾生心境中,這一切似乎確實(shí)如此。

  其實(shí)是虛誑顛倒,而并非真是那樣的。這是被譬喻為如陽焰,如夢(mèng)等的意趣;

  這些譬喻,是譬喻一切法空的。

  二、幻化等譬喻之意義(p.262~p.263)

  【(一)「不空論者」對(duì)幻化喻的解說】

  在無始慣習(xí)的意識(shí)中,雖多少知道虛假不實(shí),而總覺得「假必依實(shí)」,「依實(shí)立假」。

  對(duì)這些譬喻,也會(huì)這樣的解說,如幻化就分別為二,「幻化者」與「幻化事」。

  以為「幻化事」,當(dāng)然是虛假不實(shí)的,而能幻化的「幻化者」,不能說是沒有的。

  所以對(duì)幻化喻,就解說為幻化事──境相是空無有實(shí)的,能幻者──心識(shí)是不空的。2

  【(二)《中論》對(duì)幻化喻之解說】

  《般若經(jīng)》與龍樹,卻不是這樣解說的,如《中論》卷3說:

  如世尊神通,所作變化人;如是變化人,復(fù)變作化人。

  如初變化人,是名為作者;變化人所作,是則名為業(yè)。

  諸煩惱及業(yè),作者及果報(bào),皆如幻與夢(mèng),如炎亦如響。3

  從變化人再起變化人的譬喻,只是為了說明,能幻化者與所幻化事,一切都是幻化那樣;没绕┯,是譬喻眾緣所生法的;一切法是緣起的,所以一切如幻化── 一切皆空。

  【(三)《大智度論》對(duì)幻化等譬喻之解說】

  空是無自性的,也是假名有的,所以一切法如幻化等,不但是譬喻空的,也譬喻世俗有!洞笾嵌日摗氛f:

  是十喻,為解空法故。……諸法相雖空,亦有分別可見、不可見。譬如幻化象、馬及種種諸物,雖知無實(shí),然色可見、聲可聞,與六情相對(duì),不相錯(cuò)亂。諸法亦如是,雖空而可見、可聞,不相錯(cuò)亂。(卷5,大正25,101 c10~22)

  諸法雖空而有分別,有難解空,有易解空。今以(幻化等)易解空,喻(根、境、識(shí)等)難解空。……有人知十喻(是)誑惑耳目法,不知諸法空故,以此(十喻)喻諸法。若有人于十譬喻中,心著不解,種種難論,以此為有;是十譬喻不為其用,應(yīng)更為說余法門。(卷6,大正25,105c1~10)

  幻化等譬喻,表示一切法是無自性空的,然在世俗諦中,可見、可聞,是不會(huì)錯(cuò)亂的。世俗法中,因果、善惡、邪正,是歷然不亂的,不壞世間法相。4

  在世間所知中,知道有些是空無有實(shí)的,如幻化等;但有些卻不容易知道是空的,所以說易解空──十喻,比喻難解的虛偽不實(shí)。

  譬喻,應(yīng)該理解說譬喻者的意趣所在!5 所以對(duì)那些以為沒有幻事而有幻者,沒有夢(mèng)境而有夢(mèng)心;有的以為夢(mèng)境也是有的,不過錯(cuò)亂而已。6不能理會(huì)說譬喻者的用心,專在語文上辨析問難,譬喻也就無用了!

  三、一切法「如幻如化」與「不如幻如化」(p.263)

  【(一)為新學(xué)菩薩說:涅槃「不如幻如化」】

  一切法如幻如化,也有不如幻如化的嗎?依經(jīng)文,可以這么說,不過是不了義的!赌υX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26〈如化品〉說:

  佛告須菩提:若有法生滅相者,皆是變化。……若法無生無滅,是非變化;……不誑相涅槃,是法非變化。(大正8,416a2~6)

  諸法平等,非聲聞作,非辟支佛作,非諸菩薩摩訶薩作,非諸佛作,有佛無佛,諸法性?,性空即是涅槃。……若新發(fā)意菩薩7,聞是一切法畢竟性空,乃至涅槃亦皆如化,心則驚怖。為是新發(fā)意菩薩故,分別(說)生滅者如化,不生不滅者不如化。」(大正8,416a6~14)

  生滅法是如化的;不生不滅是不如化的,就是涅槃。大乘法也有這樣說的,那是為新學(xué)菩薩所說的不了義教。

  【(二)般若法門的究竟說:一切法如幻如化,涅槃亦如幻如化】

  如實(shí)的說,一切法平等性(法法如此的),自性常空,性空就是涅槃,涅槃當(dāng)然也是如化的!缎∑钒闳艚(jīng)》說一切法如幻如夢(mèng):「我說涅槃亦如幻如夢(mèng)。……設(shè)復(fù)有法過于涅槃,我亦說如幻如夢(mèng)。」8

  一切法性空,一切法如幻,是般若法門的究竟說。

  四、說「有為自性異無為自性」與「不離有為而有無為」之意趣(p.264~p.265)

  【(一)為新學(xué)者說:「有為自性異無為自性」】

  大乘法中,如對(duì)一切有為(生滅)法,說無為自性,無為自性與有為法異,那也是為新學(xué)者所作的不了義說。如《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10〈法稱品〉(大正8,292 b24~27)說:

  云何有為諸法相?……

  云何名為無為諸法相?若法無生無滅,無住無異,無垢無凈,無增無減,諸法自性。云何名諸法自性?諸法無所有性,是諸法自性,是名無為諸法相。

  這段經(jīng)文,分別有為法相(性) 與無為法相(性),無為法性就是諸法自性。

  有為法外別立的諸法自性,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與《入中論》9所立的勝義自性10相當(dāng)。

  【(二)般若、中觀的究竟說:「不離有為而有無為」】

  《大智度論》卷59解說(大正25,480c10~15)為:

  有為善法是行處,無為法是依止處,余無記、不善法,以舍離故不說;此是新發(fā)意菩薩所學(xué)。

  若得般若波羅蜜方便力,應(yīng)無生忍,則不愛行法,不憎舍法;不離有為法而有無為法,是故不依止涅槃(無為、諸法自性)。

  [Fig]

  佛為引導(dǎo)眾生,依二諦說法,說此說彼──生死與涅槃,有為與無為,緣起與空性。

  其實(shí),即有為為無為,即生死為涅槃,即緣起為空性。

  《中論》所說,只此無自性的如幻緣起,即是空性,即是假名,為般若法門的究竟說。

  注解

  ^1

  (1)《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1:

  解了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虛空、如響、如揵闥婆城、如夢(mèng)、如影、如鏡中像、如化。(大正8,217a21~23)

  (2)參見《空之探究》第三章?第九節(jié)〈法空如幻〉,p.196~p.197。

  (3)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734:

  「中品般若」集合為十喻:「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虛空、如響、如揵闥婆城、如夢(mèng)、如影、如鏡中像、如化」。在「唐譯本」中,「虛空」被改為「空華」。因?yàn)殍べW(xué)者,以空華比喻依他起性,虛空譬喻圓成實(shí)性,十喻是幻、化等為一類,所以不能說如虛空,而修正為空華了。然《般若經(jīng)》古義,沒有這樣的嚴(yán)格區(qū)別。以虛空比喻說法的無礙;比喻無眾生可度而度眾生;比喻般若的「隨事能作而無分別」;虛空是與幻所化人、影等為同類的。

  ^2參見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p.171~p.172。

  ^3

  (1)《中論》卷3〈觀業(yè)品第17〉(大正30,23 b27~c3)

  (2)參見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p.305~p.307:

  作者,作業(yè),受者,果報(bào),這都是世俗諦中現(xiàn)有的。論主已一一破斥有自性見的作者、作業(yè)、受者、受果,而正見的業(yè)果,需要成立。既可以答復(fù)外人,也可以免他人落于斷見,所以結(jié)顯正義。先說明緣起業(yè)的真相,后結(jié)歸到業(yè)力等是如幻如化。

  神通,不唯佛有,佛弟子中的羅漢圣者也有的,不過從化起化,是聲聞弟子所不能作到的。經(jīng)中說有六種神通,這里說的「世尊神通」,指神境通而說。由世尊神境通的力量,「作」出種種的「變化人」;由這所「變化」的「人,復(fù)」又「變作」各式各樣的變「化人」。此從化起化的比喻,即說明作者、作業(yè)的都如幻化!溉纭棺睢赋酢挂允雷馂楦舅缸兓钩鰜淼摹溉恕,是變化的,還能起化,所以譬喻本「作者」。那又由「變化人所」幻「作」出來的種種化人化事,是從幻起幻,如以無明愛而起作的「業(yè)」。

  此中有一問題,如幻如化,經(jīng)中所常說的。但執(zhí)有自性的學(xué)者,以為所幻化的,可以是假,但幻化到底要有能幻化者才能成立;此能幻化者,不能說是假有的。所以他們歸結(jié)到實(shí)有、自相有。這不但聲聞學(xué)者,即以大乘學(xué)者自居的唯識(shí)家,也還是如此。這本來自性見未盡,難以使他悟解一切皆空皆假名的。所以論主特出方便,以從化起化的事象,譬喻作者作業(yè)的一切空而一切假。讀者應(yīng)了解論主深意,勿執(zhí)著世尊是實(shí)有,否則如狗逐塊,終無了期!

  這「煩惱及業(yè),作者及果報(bào)」,沒有一法是有實(shí)自性的,一切都是「如幻、如夢(mèng)、如焰、如響」的;檬悄g(shù)所幻現(xiàn)的牛馬等相;夢(mèng)是夢(mèng)境;焰是陽焰,就是日光照到潮濕的地方,蒸發(fā)熱氣上升時(shí),現(xiàn)出一種水波的假相;響是谷響,是人在深山中發(fā)聲,這邊高聲大叫,那邊就有同樣的回響,并沒有真的人在那里發(fā)聲。這些,都是不實(shí)在的,(但)都是可聞可見而現(xiàn)有的。

  這比喻無自性空,但空不是完全沒有,而是有種種假相的;假使什么都沒有,也就不會(huì)舉這些做比喻,而應(yīng)該以石女兒等來做喻了。所以,如幻等喻,譬喻自性空,又譬喻假名有。也就因此,一切法即有即空的無礙,開示佛陀的中道。

  ^4印順法師《無諍之辯》p.26~p.27:

  一切的一切,如幻如化;没,也不是都無所有,龜毛兔角才是無的;没墙^無自性而宛然現(xiàn)的,如龍樹說:「幻相法爾,雖空而可聞可見!顾砸磺惺窍啻募倜,即一切是絕待的畢竟空。

  ^5印順法師《中觀今論》p.215~p.216:

  幻、化、水月、陽焰、谷響等等,人類所共見共聞,易于了解它的虛妄無自性,是「易解空」。經(jīng)中常以此為喻,以表示蘊(yùn)、處、界的「難解空」。

  ^6說一切有部對(duì)「夢(mèng)」的看法,參見《阿毗達(dá)磨大毗婆沙論》卷37(大正27,192a~194c)

  ^7印順法師《初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660 ~ p.661

  經(jīng)說學(xué)般若波羅蜜,應(yīng)親近善知識(shí),「漢譯本」與「吳譯本」,說到了「阿阇浮菩薩」。與此相當(dāng)?shù)?「唐譯初分本」、「唐譯二分本」作「初業(yè)」;「宋譯本」作「初學(xué)」;「放光本」、「大品本」,「唐譯三分本」、「四分本」、「五分本」,都作新學(xué);原語為ādikarmika,而「秦譯本」卻譯作「新發(fā)意」。「中品般若」的「放光本」說:深般若波羅蜜,「不當(dāng)于新學(xué)菩薩前說」。這里的「新學(xué)」,「唐譯初分本」、「二分本」、「三分本」,也譯為「新學(xué)」,而「大品本」也譯作「新發(fā)意」。在說到隨喜回向時(shí),「漢譯本」與「吳譯本」說到「新學(xué)」,「放光本」及「唐譯本」,也作「新學(xué)」,而「秦譯本」、「大品本」(及「宋譯本」),都譯為「新發(fā)意」。依上來對(duì)勘,可見鳩摩羅什所譯的「秦譯本」與「大品本」,都把「新學(xué)」誤譯作「新發(fā)意」了。

  ^8

  (1)《小品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1(大正8,540c14~18):

  須菩提言:我說佛法亦如幻如夢(mèng),我說涅槃亦如幻如夢(mèng)。諸天子言:大德須菩提亦說涅槃如幻如夢(mèng)耶?須菩提言:諸天子設(shè)復(fù)有法過于涅槃,我亦說如幻如夢(mèng)。諸天子!幻夢(mèng)、涅槃無二無別。

  (2)《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8〈幻聽品〉(大正8,276b1~9):

  諸天子!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如幻、如夢(mèng),須陀洹果如幻、如夢(mèng),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如幻如夢(mèng),諸天子,佛道如幻、如夢(mèng)。爾時(shí)諸天子問須菩提,汝說佛道如幻、如夢(mèng),汝說涅槃亦復(fù)如幻如夢(mèng)耶?須菩提語諸天子:我說佛道如幻如夢(mèng),我說涅槃亦如幻如夢(mèng)。若當(dāng)有法勝于涅槃?wù)?我說亦復(fù)如幻如夢(mèng)。何以故?諸天子!是幻夢(mèng)、涅槃不二不別。

  ^9月稱造 法尊譯《入中論》卷5(漢藏教理院刊本p.22~p.23):

  頌曰:『由本性爾故,眼由眼性空,如是耳鼻舌,身及意亦爾。

  非常非壞故,眼等內(nèi)六法,所有無自性,是名為內(nèi)空!

  《經(jīng)》云:「云何內(nèi)空?內(nèi)為內(nèi)法,即是眼耳鼻舌身意,當(dāng)知此中眼由眼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勾酥谐U咧^不舍本性,此復(fù)暫住即滅,非全壞故。此謂若法有自性,則應(yīng)是常,或永失壞。

  《中論》云:「性從因緣出,是事則不然,性從因緣出,即名為作法。性若有作者,云何有此義,性名為無作,不待異法成」。

  論師論中所說差別行相,如是本性,論師許有耶?

  曰:如薄伽梵說:「若佛出世、若不出世,諸法法性,恒常安住。」所說法性可許是有。

  此法性為何等?曰:即眼等之本性。

  眼等本性為何?曰:謂不造作,不觀待他,離無明翳慧所通達(dá)之本性。

  此性有耶?曰:誰云此無?此若無者,諸菩薩眾復(fù)為何義,修學(xué)波羅蜜多道。然諸菩薩為通達(dá)此法性故,如是勤修百千難行。如《經(jīng)》云:「善男子!當(dāng)知?jiǎng)倭x,不生、不滅、不住、不來、不去,非諸文字所能詮表,非諸文字所能解說,非諸戲論所能覺了。善男子!當(dāng)知?jiǎng)倭x,不可言說,唯是圣智各別內(nèi)證。善男子!當(dāng)知?jiǎng)倭x,若佛出世,若不出世,為何義故,諸菩薩眾剃除須發(fā),披著法服,知家非家,正信出家?既出家已,復(fù)為證得此法性故,勤發(fā)精進(jìn),如救頭然,安住不壞。善男子!若無勝義,則修梵行,徒勞無益,諸佛出世亦無有益。由有勝義,故諸菩薩名勝義善巧!

  ^10《空之探究》p.180 ~ p.181:

  《大智度論》』卷46說:「自性有二種:一者,如世間法(中)地堅(jiān)性等;二者,圣人(所)知如、法性[界]、實(shí)際!(大正25,396b)

  自性的第一類,是世間法中所說的,地堅(jiān)性,水濕性等。地以堅(jiān)為自性,水以濕為自性等,世俗法中是可以這樣說的。如求堅(jiān)等自性的實(shí)體,那是不可得的,也就是沒有自性──無自性了。

  自性的第二類,是圣人所證的真如,或名法界、實(shí)際等。這是本來如此,可以名之為自性的。

  《大智度論》卷67所說:「色性者,……所謂地堅(jiān)性等。復(fù)次、色實(shí)性,名法性」(大正25,528b),也就是這二類自性的分別。

  這二類自性,一是世俗自性:世間眾生以為自性有的,如地堅(jiān)性等,不符緣起的深義,所以要破斥而論證為沒有自性的。

  二是勝義自性,圣人所證見的真如、法界等,是圣人如實(shí)通達(dá)的,可以說是有的。所以《智論》說:「如、法性[界]、實(shí)際,世界故無,第一義故有」(卷1,大正25,59c);第一義就是勝義。第一義中有的自性,「下本般若」是一再說到的。

精彩推薦
推薦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