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學佛法的基本綱領

\

  ——2007年8月9日在北京佛教居士林開示——

  尊敬的夏林長,各位護法居士:

  我這次從重慶出來,經(jīng)由北京到五臺山,參加五臺山廣宗寺修建的法尊法師紀念館落成開光典禮。法尊法師是我的親教師,我從16歲到21歲,在北碚縉云山讀書,他任代院長,給我們講課,主要講宗喀巴大師編撰的《菩提道次第廣論》,這一部論著法尊法師給我們講了兩年。在法尊法師的講授之下我得益很大,領會很深,為我終身堅持走菩提道路奠定了基礎,所以我很感謝我的親教師法尊上人。

  參加開光法會回到北京以后,夏林長請我跟大家見面,結結法緣,我很高興。我在兩年前到居士林來講過一次,今天是第二次,可以說我跟居士林、夏林長及各位居士,有甚深的法緣,這是很殊勝的,很難得,希望大家尊重這個殊勝的因緣。

  我今天的講題是:修學佛法的基本綱領。

  提綱

一、建立正確的人生

  (一)四念住與六如

  (二)念四難

  (三)求四種轉化

二、正確的信仰

  (一)信三寶功德

  (二)信佛法的真理

  (三)信業(yè)報真實

  (四)信無上菩提可修可證

三、學佛之行

  (一)善趣之行

  (二)解脫之行

  (三)大士之行

四、以佛法指導生活

  (一)保持日常功課

  (二)與戒定道相應

  (三)修慈悲心

  (四)促進社會和諧,實現(xiàn)人間凈土

  佛法修行的基本綱領,涉及三藏十二部教典,內容很多,與居士們修行有很深的關系,今天由于時間比較緊迫,只能提個大綱,希望大家認真聽講。

一、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一般世俗人,是背覺合塵,整日為油鹽柴米醬醋茶、功名利祿、是非得失,忙碌一生,不知生從何處來,死到何處去,不曉得如何正確對待現(xiàn)在的人生。我們學了佛,那就是背塵合覺,就應該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宇宙觀,人生應如何度過才有意義?宇宙又是怎么形成的?對于這些問題,都要有一個正確的看法,才能引起道心。

  (一)四念住與六如

  四念住是佛在涅槃前答復阿難的提問。當時,阿難共問了三問,其中有一問是:佛在世,我們依佛而住,同佛共住,佛去世以后我們應該怎樣住,應該依何為住?佛答復阿難說,我滅度后,你們(弟子)應該依四念住而住。

  四念住是什么呢?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從本體到世間,要存在這幾種觀點。拿人的這個五蘊之身來講,五蘊之身是不干凈的,七竅:兩眼、兩耳、兩鼻、嘴巴及毛孔、大小便,排的東西都是不干凈的,說明我們身體內臟裝的都是不干凈的東西。祖師講,修行就是要把臭皮囊改成蓮花身、金剛身,那就干凈了。一般人就是執(zhí)著這個身體,一切為我,為我的身體,于是就發(fā)生貪嗔癡,損人利己,造業(yè)無邊,結果害人終害己,也使自己永遠在生死中不得解脫。

  觀受是苦,我們從生下來以后,所領受的一切都是痛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蘊熾盛八種苦!瑜伽師地論》上還講了一百零八種苦。念珠為何是一百零八顆?寓意是要以念佛修定來消滅一百零八種煩惱和痛苦。世間有些事情比如家庭聚會呀,大家在一起吃吃喝喝啊,親友聚會呀,升官發(fā)財呀等等,看起來像是好事、快樂的事情,實際上在變,變了就是苦,叫壞苦。所以說人自生下來以后,所領受的一切無不是苦。

  觀心無常,就是說心法能生萬物,心法是剎那剎那轉變、沒有實體的,一切萬物、萬象森羅,也在剎那剎那轉變中。人體是一個小宇宙,細胞每時每刻都在變化,進行新陳代謝;世界呢,也在成住壞空變化中;星球也是如此,這個星球壞了又到那個星球。從小宇宙到大宇宙,都是由成到住、由住到壞、由壞到空的過程,都在瞬時變化中。知心法是變化的、無常的,沒有實體,就不要執(zhí)著。

  觀法無我,法代表一切精神現(xiàn)象、物質現(xiàn)象,包括一切社會現(xiàn)象。一切法如幻如化,在演戲,像海市蜃樓,沒有個我體,既無五蘊我,也無法我。

  以上就是四念住。從這個內容可以知曉佛法對于人生宇宙的基本看法。我們學佛人要以四念住而住。

  另外是六如,六如是《金剛經(jīng)》講的最后一首偈: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這個四句偈是《金剛經(jīng)》的扼要,是緣起性空的精髓,你能夠了解一切有為法、緣生法,它的變化如夢幻泡影,就可以去掉我執(zhí),達到真空境界。了解緣起性空的道理后,才有決心和勇氣把身心放下,離一切相,修一切善,全心全意去救度眾生。

  (二)念四難

  四難是什么呢?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中國難生,善友難遇。

  人身是難得的,依經(jīng)上講,人死了以后要再得人身,很困難,而墮落三惡道的,那就多得很,像大地的塵垢一樣。得了人身都是由于過去的善根,有功德、有善根才得人身,宗喀巴大師取名叫增上生。什么是增上?人生是苦樂參半,也可以在苦中走正道、修行。你能夠走正道修行,死了以后起碼不墮入三惡道,這對于修道是一種增上的因緣。古人講一失人身,萬劫難復。

  佛法難聞,在八難之中的人聞不到佛法。什么叫八難呢?地獄、惡鬼、畜生是三難,佛前佛后第四難,盲聾喑啞第五難,世智辯聰?shù)诹y,長壽天第七難,邊地是第八難。

  你們想想,地獄、惡鬼、畜生,哪里聞得到佛法?不停地忙著受苦。佛前佛后,是生在佛之前或者生在佛之后,沒有佛說法或者沒有正法。不像現(xiàn)在還有正法,還可以聽法,還可以修行。盲聾喑啞,指殘疾的人,眼睛看不到,耳朵聽不到,什么都不方便,有佛像不能看,有佛經(jīng)不能讀,有佛法不能聽,都是難啊!世智辯聰,指那種世間上頭腦很聰明的人,他不信三寶,也不信因果,不知道生前死后的問題,他嘴巴能說會道,但說的世間法、世俗法,不解決生死問題,這也是苦難啊!長壽天,指那些修神仙的,想長生不老,想活萬年萬萬年。邊地,就是偏僻的山區(qū),交通不方便,文化很落后,沒有寺廟,沒有法師,怎樣聽法?

  在以上這八難中是聽不到佛法的,所以佛法難聞啊!

  中國難生,為什么說中國難生?因為中國是佛教的第二祖國,佛教的大乘小乘,包括般若法相、戒律、密宗等各宗派,都是說明佛的教誡、教授。現(xiàn)在國外都在向中國學習佛法,為什么?因為中國保持了佛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保持了道風、戒律,保持了完整的教義。所以對于佛法來說,中國是第二祖國。

  善友難遇,就是善知識、善朋友不容易碰到。你假若遇到邪師邪友傳邪教,像什么*輪功、觀音菩薩修行法門、本愿法門、圓頓法門等,你就走上邪路,會跌到懸崖下面?膳碌煤!你們在居士林,都是善友在一起,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經(jīng)常聽經(jīng)聞法,是很不容易的。

  因此要念四難: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中國難生、善友難遇。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三)求四種轉化

  明了以上的道理后,作為一個學佛人就要求四種轉化。哪四種?轉惡為善,轉邪為正,轉識成智,轉染成凈。

  轉惡為善,善以利他為前提,惡以害他為前提。必須要利于人,廣修一切善法,做好事,不管小善、大善都要做,培功德。

  轉邪為正,就是不要走邪道,要走正道。邪師邪友不要親近,邪說不要聽聞。要走正道,只有學佛才是正道。

  轉識成智,八種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識,在眾生境界中叫染污識,由于染污識的作用,使眾生永遠都在流轉痛苦中,必須修學佛法,在阿賴耶識中熏習善法種子、清凈種子,逐步去掉惡種子、染污種子,把阿賴耶識轉成如來藏、真如,就可以得到最高的智慧。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就可達到佛的智慧。

  轉染成凈,就是把染污的煩惱除掉,去掉虛妄分別、種種顛倒妄想。去掉煩惱以后,就可以得到涅槃。涅槃就是清凈,你們不要以為死了才叫涅槃,你在當前一念中能夠去掉妄想、消除煩惱,沒有貪嗔癡,就在涅槃境界中,涅槃可以現(xiàn)證,死了才叫涅槃是個錯誤的看法。

二、正確的信仰

  (一)信三寶的功德

  三寶就是佛寶、法寶、僧寶。佛在印度語叫做佛陀,就是覺悟的圣者。佛陀在因位中、果位中有很大的功德,我們應該學習。在因位中的佛為了求無上菩提度眾生,受種種痛苦,甚至舍棄頭目髓腦,舍棄家庭,舍棄國家,舍棄一切;果位中的佛,證了菩提以后,盡管在法身中、在常寂光中,但是要現(xiàn)報身為地上菩薩說法,以悲心又現(xiàn)化身為地前菩薩、凡夫、二乘說法,以悲心度眾。這些都是他的功德,佛具大悲、大智、大愿、大行、大力。打個比方,佛就像大海中航船的舵手,假若沒有舵手掌握方向,船在大海中就要沉沒,只能靠舵手把舵掌好,方向正確,我們才可由此岸到達彼岸,所以我們要信佛的功德。

  法寶就代表佛說的法,三藏十二部經(jīng)典、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廣明因果,指示正道的。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的煩惱、痛苦。世間有法寶,就有了光明,這是眾生的福報。打個比方,法寶就像長夜中的明燈,沒有明燈,長夜就永遠都是黑暗,有了法寶,我們就可以看到光明,看到前途,走上正道。

  僧寶,代表僧眾,出家僧眾。僧眾叫和合眾,以戒為師,組織六合僧團,成為道德典范。這個功能好像醫(yī)院的看護,給病人打針吃藥,送茶送水,很愛護眾生。

  以上,就是三寶的功德。作為一名居士,一定要相信三寶的功德。依佛轉迷為覺,依法轉邪為正,依僧轉惡為善、轉染成凈,這也是我們?yōu)槭裁匆?a href="/foxue/keben/299/10389.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皈依三寶的原因。

  (二)信佛法的真理

  佛法是佛親口宣揚的道理,是佛教最高的哲學,精深博大。緣起性空、萬法唯心、法界緣起、一念三千、六大緣起等等,都是佛法真理。其中緣起性空和萬法唯心,為大乘佛教的兩大系統(tǒng)。

  緣起性空講真空,西藏中觀叫真空見,但是要得真空見必須要了解緣起,緣起是如幻如化,從如幻如化的緣起中達到無我的境界,就進入真空,所以,真空不離妙有,妙有不離真空!心經(jīng)》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有不二。了解空,就可以離一切相,而積極行一切善。這是大乘般若系統(tǒng)的內容。

  大乘佛教的第二個系統(tǒng)就是法相唯識,講萬法唯心。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是佛教從世出世間、生死輪回到佛陀境界的根本理論。眾生世界是由染污心、阿賴耶識心而形成,佛土世界、清凈世界是佛的清凈心、廣大心、平等心、慈悲心而形成。人盡管軀殼不在,但是阿賴耶識在,去后來先做主公。眾生在因緣中,這個主人公受業(yè)所障礙,顛顛倒倒,迷迷糊糊。若能夠修習正法種子、善法種子,把它轉過來,熏成清凈種子,就可以逐步走上正道,證得佛果,進入佛國世界。一切唯心,認識一切事物離不開心,萬法生起,離不開心。這個心從過去世到現(xiàn)在世、未來世,都相續(xù)不斷。

  過去歐洲的哲學家萊布尼茨,他承認這個心的相續(xù)而提倡單子論。他有這樣的觀點:一個生命從另一個生命得來,一個生命從另一個生命繼續(xù)而來,等于物質的運動,一個運動繼前一個運動而來,有前面的運動就有后面的運動,運動相續(xù),因此,有前面的心就有現(xiàn)在的心,有現(xiàn)在的心就有未來的心,心心相續(xù),生命不斷。所以佛教講必須要改造我們的心,凈化我們的心,才能改變我們的生命,才能把染污的色殼子轉成清凈的蓮花身、金剛身。

  大乘佛教的這兩個系統(tǒng):緣起性空的般若和萬法唯心的唯識法相,這是佛法真理,說透了宇宙人生的一切真理。

  (三)信業(yè)報真實

  業(yè)報論也是佛教的基本觀點。你學習佛法,假若不信仰業(yè)報,不信仰六道輪回的話,那你這個信建立不起來。佛學者和學佛者是有很大區(qū)別的。研究佛學,把佛教作為知識研究,不相信業(yè)報,不皈依三寶,只能說是佛學者,對于佛法甚深真理很難真實契入。學佛者就不同,學佛者真誠地皈依三寶,相信因果,相信業(yè)報,就能真正建立道心,才能修學佛法,得到體悟。

  (四)信無上菩提可修可證

  無上菩提就是佛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經(jīng)講,眾生佛性平等,不管種族、貴賤、老幼,佛性一律平等,不是只有佛是唯一的一個佛,其他的都不能成佛。佛是已成佛,眾生是未成佛。

  《法華經(jīng)》上有一個常不輕菩薩,見人就拜,他說過兩句話:我不敢輕于汝等,汝等皆當作佛。有人取笑他、罵他,他還是磕頭說:我不敢輕于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別人打他,他就遠遠避開,還是給他磕頭:我不敢輕于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呵呵,八風吹不動。這是常不輕菩薩,尊重眾生,佛性平等。

  眾生是未成佛,我們應該視大地眾生都是未成佛。要尊重一切眾生,愛護一切眾生,不要擾亂一切眾生,不要使眾生受痛苦,要使眾生得到安樂。所以我們應該有這個信心,眾生可以成佛,我也可以成佛,逐步修、逐步證,從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到究竟位就可證得。這是唯識法相上講的五位次第。《華嚴經(jīng)》叫五十二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從資糧位到修道位都叫做修,十地以上進入等覺到妙覺,就是證。

  無上菩提可修可證。中國古語講:“彼即丈夫我亦爾,不應自輕而退屈。”他是丈夫,我也是丈夫,我只要好好做,好好修,我就是丈夫。佛就是大丈夫,我可以學佛,可以證得佛果。

三、學佛之行

  學佛之行包括善趣之行、解脫之行、大士之行。拿《菩提道次第廣論》來講,善趣之行是下士道,解脫之行是中士道,大士之行是上士道。

  (一)善趣之行

  善趣之行就是要保持人身,哪怕死了以后沒生極樂世界、沒得到解脫,我也要保持下一世得到人身,才能修善,這是善趣之行,其中包括要皈敬三寶、明白因果、修五戒十善。五戒是:不殺、不盜、不妄語、不邪淫、不飲酒。進而就是十善:對身的要求是不殺、不盜、不邪淫;對言語的要求是不妄語、不粗惡語、不綺語、不離間語;對意的要求是不貪、不嗔、不癡。修五戒得人身,修十善可升天,起碼在五凈居天,可以繼續(xù)修行,這就是善趣之行。

  (二)解脫之行

  解脫之行就是要達到生死解脫,對世俗要有厭離心,《菩提道次第廣論》上也叫出離心。你若貪戀家庭兒女、榮華富貴、功名利祿,是得不到解脫的。修解脫之行的內容就包括三學八正道。三學就是戒定慧三學,要持戒、修定、修慧。對于你們居士來講要好好持五戒,結合修定,每天靜一下,在靜中觀察就可以得慧,修戒定慧才能獲得解脫。

三學的內容發(fā)揮出來就是八正道:

  1.正見,要有正確的見解,見解要符合緣起性空之見,要有相信因果之見。

  2.正思維,你的意識、思維不要邪思維,不要落入斷見,不要落入常見,要落入中道之見。人的起心動念就是思維,我們要有正確的思維。一般人的思維邏輯離不開功名利祿,離不開是是非非。佛法的邏輯叫正思維,符合正道的、有利于眾生的、明因果的、不違反緣起性空的都叫正思維。

  3.正語,要說正確的語言,不妄語、不粗惡語、不綺語、不離間語,要說誠實語、正直語、柔軟語、和合語,這是我們佛教的語言。

  4.正業(yè),正業(yè)就是正確的行動。不要殺,不要盜,不要邪淫。

  5.正命,就是以正法而活命,不要以邪法而活命。居士需要工作來養(yǎng)活自己和家人,那就要好好工作,多做有利于國家人民、有利于大眾的事情,以此過生活都叫做正命。

  6.正精進,就是精于修善法,遇到困難不退,百年如一日。遇到任何困難都不退,叫正精進。

  7.正念,就是每個念頭都保持增善,念佛、念法、念僧,你就要相續(xù)念下去,念念相續(xù)。

  8.正定,正念相續(xù)叫正定。

  (三)大士之行

  大士之行就是菩薩行,菩薩稱之為大士。文殊菩薩、觀音菩薩、彌勒菩薩、普賢菩薩都是大士。什么叫大士呢?能夠發(fā)大心度眾生,這種菩薩都叫做大士。

  1.要發(fā)菩提心

  菩提心以悲心為主。《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中講:“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yǎng)諸佛。若于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于眾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學菩薩就要以悲心為主,發(fā)廣大心,上成佛道,下化眾生。具體來講,菩提心的內容有三種:一是正直心,佛心就是正直心,你的心要合佛心,廣大正直,沒有偏私;二是深善心,你的心應該深廣,像大海一樣修一切善法,以利于眾生為前提;三是廣大回向心,你不要將一切功德?lián)䴙樗接?你的功德應該向所有眾生回向,愿一切眾生得一切樂離一切苦。

  祖師講,要為菩提心而念佛。凈土三經(jīng)有:《無量壽經(jīng)》、《觀無量壽經(jīng)》、《阿彌陀經(jīng)》,其中《觀無量壽經(jīng)》講要以三心來念佛,此三心就是菩提心,不是你念佛一個人解脫就算了,那要不得,要發(fā)菩提心念佛才可以。你生凈土以后,繼續(xù)修行,具足條件以后再下來度眾生,這就是菩提心,而不是我解脫了就算了,那就不行,那樣不能成佛。

  為什么要發(fā)菩提心?

  第一,為懺悔消除眾罪故發(fā)菩提心。我們要懺悔,懺悔業(yè)障。我們的業(yè)障多生累劫以來,假如有形體的話,堆成須彌山那么多,難以計數(shù)。人人都有重罪,我們要靠佛力加持,靠智慧加持,就要發(fā)菩提心,就像冰山雖然又大又堅硬,但太陽一出來,它就慢慢溶化了。太陽光在佛家來講就是智慧的光明、福德的光明。你能發(fā)菩提心就可得到佛的加持,具備智慧福德,哪怕一座冰山也可以消融。

  第二,為念眾生苦故發(fā)菩提心。眾生在苦難中、輪回六道中受苦無窮,我們?yōu)榫榷缺娚l(fā)菩提心。一般來講歷代祖師開悟以后,明心見性以后,想到眾生會大哭一番,為什么?眾生在苦難中需要救度!

  第三,由知眾生恩而發(fā)菩提心。由眾生恩想到父母恩,回報父母恩故發(fā)菩提心。憶念父母恩、報答父母恩,知恩報恩必須發(fā)菩提心。

  第四,為弘法利生求正法久住故發(fā)菩提心。我們要弘揚佛法真理,利益眾生,使正法久住,不發(fā)菩提心是不行的。不發(fā)菩提心就不能夠報答眾生,而報答眾生的唯一途徑就是說法、弘法。若不說法度眾生,畢竟無有報恩者。

  第五,為求無上菩提故發(fā)菩提心。要求證無上菩提,你不發(fā)菩提心就不能證佛果,你是小乘心就不行。

  以上就是作為一名佛子,必須發(fā)菩提心的五種原因。

  《金剛經(jīng)》上講了五種菩提:發(fā)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道菩提、究竟菩提。整個《金剛經(jīng)》的內容就是說明這五種菩提。

  發(fā)心菩提,就是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我都要度它,使它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就叫發(fā)心菩提。

  伏心菩提呢,要度眾生,首先要消除我執(zhí)煩惱,遣除我相、法相,與佛心相應!督饎偨(jīng)》第一段就提到,要降伏其心。怎樣降伏呢,就要把相遣除,把我相、法相遣除。

  明心菩提,就是到了明心見性后,入于見道,內心的一顆明珠顯發(fā)光明,真如體現(xiàn)!督饎偨(jīng)》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就是不住,不住于相。而生其心,生大悲心、大智慧心、大愿心、大行心,生起這種“悲智愿行”心,叫明心菩提。

  第四種叫出道菩提,什么叫出道菩提?使眾生都能出離苦海到達彼岸。在行動上修六度四攝,六度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四攝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修六度四攝之行,叫出道菩提。

  究竟菩提就是圓成佛果了,由等覺到妙覺,已經(jīng)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圓成佛果的三身四智,叫究竟菩提。

  2.要修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是根本,哪四無量心?慈、悲、喜、舍。慈能與樂,悲能拔苦,見善隨喜。舍是什么?就是救度眾生平等不要分別,無緣慈、同體悲。

  3.要發(fā)心受菩薩戒

  具體在行動上,要發(fā)心受菩薩戒。菩薩戒叫三聚凈戒,具體表現(xiàn)在四弘誓愿里面。四弘誓愿是四種宏大的誓愿: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眾生無邊誓愿度,代表饒益有情戒。煩惱無盡誓愿斷,代表攝律儀戒。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代表攝善法戒。

  菩薩戒本有好幾種,《梵網(wǎng)菩薩戒》是十重四十八輕,《瑜伽菩薩戒》是四重四十三輕,《在家優(yōu)婆塞菩薩戒》是六重二十八輕。這些都要學習。菩薩戒不管出家在家,都包括三聚凈戒,都要發(fā)四弘誓愿。你們在行持過程中,既要懺悔,又要回向,也要發(fā)愿。懺悔、發(fā)愿、回向三結合。

四、以佛法指導生活

  不管是出家,還是在家,都可以佛法來指導生活。在家學佛并不妨礙工作,在你的生活工作中,能夠以佛法思想來指導,那就走上了正道,人生就不辜負,也就是學佛。學佛不單是坐下念佛,在生活中以佛法思想來指導都叫做學佛,都是履行正道!斗ㄈA經(jīng)》有這么幾句:若說俗間經(jīng)書、治世語言、資生業(yè)等,皆順正法。世間上經(jīng)書哪怕儒家、道家、馬列主義等經(jīng)書;治世語言就是能夠治理世間的,使家庭、社會、國家都有秩序的語言;資生事業(yè)指工業(yè)、商業(yè)、農業(yè)。這些皆順正法。所以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你在生活、工作中,以佛法思想來指導,就是正道,都是正法。

  (一)保持日常功課

  你們大家保持日常功課沒有?不管禪門日誦,還是凈土日誦,都不要間斷,要保持禮佛、念佛、拜佛,不要時冷時熱。

  (二)與戒定道相應

  思想行動言語必須與戒定道相應。受什么戒就守什么戒,居士五戒,好好守,結合每天靜一下,定中生慧,就與正道相應,與菩提道相應。所以戒定道要相應。

  (三)修慈悲心

  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心是無上妙法。發(fā)菩提心就以悲心為主,不能脫離慈悲心。要消滅嗔恨心、貪心、癡心。人的嗔恨心特別不容易消,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就引起世間爭斗,痛苦不已,災難不息。一切災難無不由殺生引起,五戒、菩薩戒首重不殺生,提倡戒殺放生。人害怪病、短命以及其他災難,無不是殺生業(yè),世界上的水災、火災、風災、地震災等也是殺生引起的。這個因果很可怕!吃素最好,不能吃素的話,一定要戒殺。

  殺氣重災難就重?箲(zhàn)期間日軍的飛機炸重慶,我當時是學生,為了躲飛機跑到獅子峰,爬到最高的地方,在崖邊站著,遠望朝天門。朝天門是重慶很出名的一個碼頭,只見飛機旋到朝天門頂上,要丟炸彈之前,一股黑氣,一片烏云,是我親眼看到的。黑氣、烏云出現(xiàn)以后,才聽到炸彈掉下去。你以為殺生是好事情嗎?不祥之氣。有些家庭,逢年過節(jié)、紅白喜事,殺豬宰羊來慶賀,不好。若把那個豬、羊當成你的六親眷屬、當成人來看,你是什么想法呀?

  二要憐貧惜苦,尊老愛幼。對苦難人、貧窮人要愛護他、憐愍他,要給予布施,解決他的困難;對老年人要尊重;對于幼年兒童要愛護,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尊老愛幼,如孟子所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就是仁愛呀!是德政。

  三要利行公益慈善事業(yè),救濟貧困兒童,救濟下崗母親、貧困母親,救濟貧苦人、殘疾人。我們就要多參加這些工作,出力出錢。對于很多困難問題,政府沒有辦法解決,也號召搞各種形式的公益慈善。邊遠地方與城市生活是天壤之別,是兩個世界,那種貧窮落后、困苦需要救濟,使其能夠自力更生。

  (四)促進社會和諧,實現(xiàn)人間凈土

  社會和諧,如何促進?就要以佛法的思想,弘揚佛法。不管大乘空宗般若還是有宗唯識,不管講的緣起性空觀還是法界觀,都是以佛陀的真實心、廣大心、平等心、慈悲心來融攝,使世界得到和諧,使眾生得到和諧,證得安樂。

  佛法中心就是講和諧。今天來講,就是要發(fā)揚佛教文化,多宣傳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使人人都能凈化心靈,人人都能夠有正確的行動,走正道。人人能如此,從家庭到國家到社會,整個世界都成為人間凈土,就可以使災難不生,戰(zhàn)爭不起,就可以永保和平,永保人類的和諧。進而達到生物和諧、自然和諧,就可以消除一切染污,人心染污、社會染污、空氣染污、水源染污、地質染污都可以消滅。2001年8月,中國佛教協(xié)會在普陀山舉辦“佛教與環(huán)保”講演會,就是這個中心。

  佛教徒既要提倡環(huán)保綠化,搞綠化,搞生態(tài)平衡,同時更重要的要發(fā)揮佛教文化,發(fā)揚佛教真理。人心和諧,社會就和諧。心凈國土凈,心染國土染!督饎偨(jīng)》講:“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不是形式的莊嚴而是內心的莊嚴,由內心的莊嚴到形式的莊嚴這才是真正的莊嚴。這不但是我們一直努力的方向,也是我們的任務,這個任務是正大的、光明的。這樣子才能荷擔如來家業(yè),使正法久住,才能使眾生脫離痛苦,這是我們的愿望。希望在座的出家眾、在家眾,團結起來,為實現(xiàn)這個愿望共同努力!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