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jīng)

《六祖壇經(jīng)》,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jīng)》、《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夺岄T正統(tǒng)》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xué)沙門詮曉等再定經(jīng)錄,世所謂《六祖壇經(jīng)》、《寶林傳》等..[詳情]

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壇經(jīng)》講義(21)

  禪者智隍,初參五祖,自謂已得正受,庵居長坐,積二十年。師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聞隍之名,造庵問云:“汝在此作什么?”隍曰:“入定!辈咴啤叭暝迫攵,為有心入耶?無心入耶?若無心入者,一切無情草木瓦石,應(yīng)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議之流,亦應(yīng)得定。隍曰:“我正入定時(shí),不見有無之心!辈咴:“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即非大定。”隍無對。良久,問曰:“師嗣誰耶?”策云:“我?guī)煵芟妗!?/p>

  智隍禪師,最初參禮在五祖座下,自己認(rèn)為已經(jīng)悟得禪宗的真正受用了。也就是想心都息,緣慮并亡,于3日未相應(yīng)的禪定名為正受。所以曾居住在庵堂里長息靜生,長達(dá)20年之久。六祖大師的門徒玄策,云游到河北朔方時(shí),聽聞到智隍禪師的大名遠(yuǎn)播,就前去他所居住的庵堂造訪。問他說:“你在這里作什么呢?”智隍答說:“我在作入于正定的工夫!痹撇哂謫栒f:“你所說的入于禪定的境界,不知是有為心入呢?還是無為的心入呢?倘若說是無為心而入禪定的境界,不知是有為心入呢?還是無為的心入呢?倘若說是無為心而入禪定的話,那么一切沒有情識的腐草、朽木、瓦塊、碎石等無情之物,也應(yīng)該算是得入禪定相合了。如果說是有為心而入禪定的話,那就一切法界有情含識的眾生,也應(yīng)該算是得入禪定了!敝勤蛘f:“當(dāng)我正在入于神定的時(shí)候,實(shí)在是不曾見到有有心或無心的境界!毙哒f:“若是不見有‘有心無心\’的境界,就是常在禪定之中而如如不動,還有什么入定出定可說呢?若是有出入可說那就早不是大定了!敝勤驘o語相對。愣了好久,智隍又問說:“不知你是嗣承哪位明師的法呢?”玄策答說:“家?guī)熣遣芟婊菽艽髱。?/p>

  隍云:“六祖以何為禪定?”策云:“我?guī)熕f,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禪性無住,離住禪寂;禪性無生,離生禪想,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壁蚵勈钦f,徑來謁師。師問云:“仁者何來?”隍具述前緣。師云:“誠如所言,汝但心如虛空,不著空見,應(yīng)用無礙,動靜無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無不定時(shí)也!壁蛴谑谴笪,20年所得心,都無影響。其夜河北士庶聞空中有聲云:“隍禪師今日得道。”隍后禮辭,復(fù)歸河北,開化四眾。

  智隍說:“六祖大師是以什么為禪定呢?”玄策說:“家?guī)熕v的禪法是,真如自性的妙覺理體,湛然清凈而圓融常寂。諸法性體相同一如,但色受想行識五陽緣起而無自性性相。其性本來空無所有,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相不是實(shí)有,一念真心安然清凈本來無出而無入,也本無禪定無有散亂。禪體性空本無所住,遠(yuǎn)離二乘權(quán)教有住禪定沉空滯寂的境界。禪體性空本無所生,應(yīng)當(dāng)遠(yuǎn)離于有生禪想的心念。心猶如太虛空界,也沒有太虛空界的量可得!敝勤蚵犃诵叩闹v述,就直接前來參拜六祖大師。六祖大師問:“你是從什么地方來的呢?”智隍就把遇到玄策的前緣經(jīng)過完全述說一遍。六祖大師說:“誠然如其所說,你只要心如太虛空界那樣,卻不要有執(zhí)著虛空的空見,應(yīng)用之時(shí)清凈無染,接物之時(shí)自在無礙,動而常寂,靜而常動,動靜一如而無心起,轉(zhuǎn)凡成圣。凡情圣境都忘卻而具不可得,能緣之心與所緣的境了然不生,能所雙亡,心境俱泯,絕待圓融,靈光獨(dú)耀而性相一知,體露真常而元時(shí)不在,如如不動的那伽大定之中。”智隍就此大為開悟,回想20年來所修的是有所得的心,至此都無有任何影響。在智隍開悟的當(dāng)日夜晚,河北方面的名流學(xué)者百姓都聽聞到空中有聲音說:“智隍禪師現(xiàn)在已得道了!敝勤蚬Ь吹叵蛄娲髱燀禮拜辭別后,返回河北,大開方便之門,教化僧俗眾弟子甚多。

  一僧問師云:“黃梅間旨,什么人得?”師云:“會佛法人得。”僧云:“和尚還得否。”師云:“我不會佛法!

  師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無美泉。因至寺后五里許,見山林郁茂,瑞氣盤旋,師振錫舊地,泉應(yīng)手而出,積以為池,乃膝跪浣衣石上。忽有一僧來禮拜,云:“方辯是西蜀人。昨于南天竺國,見達(dá)摩大師,囑方辯速往唐土,吾傳大迦葉正法眼藏及僧伽梨,見傳六代,于韶州曹溪,汝去瞻禮。方辯遠(yuǎn)來,愿見我?guī)焸鱽硪吕。”師乃出?次問“上人攻何事業(yè)?”曰:“善塑”。師正色曰:“汝試塑看”。辯罔措。過數(shù)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盡其妙。師笑曰:“汝只解塑性,不解佛性!睅熓媸帜Ψ睫q頂,曰:“永為人天福田。”師仍以衣酬之。辯取衣分為三,一披塑像,一自留,一用棕里瘞地中。誓曰:“復(fù)得此衣,乃吾出世住持于此,重建殿宇!

  有一僧向六祖大師請教說:“黃梅五祖的佛法大意要旨究竟是被什么人得著了呢?”六祖大師答說:“至少是能會佛法大意的人得著!鄙謫栒f:“和尚有沒有得著?”六祖大師說:“我并不會佛法大意!

  有一天六祖大師想洗滌五祖所傳授的法衣,而找不到潔凈的泉水可以洗滌,因此就到寺后邊5里多的地方去,看見該處山林草木青翠茂盛,景色怡人而有祥瑞之氣繚繞,回旋于其中。六祖大師就舉起錫杖卓立此地,泉水立即應(yīng)乎涌出,漸漸成為清甘可愛潔凈水池。大師就此彎膝跪在洗衣的石塊上,卻忽然來了一位僧人頂禮默拜,自稱說名叫方辯,是西蜀地方的人!白蛉赵谀嫌《妊蟀菀娏诉_(dá)摩大師,吩咐我趕快前往中國,由達(dá)摩大師所傳的摩訶大迦葉尊者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和僧伽梨——二十五條大衣,是佛陀靈山會上密咐大迦葉尊者在中國現(xiàn)傳第六代,正在韶州曹溪地方讓我來瞻仰禮拜。”“因此。我是從很遠(yuǎn)的地方來,但愿能看到菩提達(dá)摩尊師傳來的衣缽!绷娲髱熅桶岩吕徴埑鰜斫o他看,接著就問方辯說:“您是專攻些什么有成就的事業(yè)呢?”方辯回答說:“善于塑像藝術(shù)!绷娲髱熣f:“請您試著塑看看!狈睫q當(dāng)時(shí)手足不知所措。過了幾天,他塑造了一尊六祖大師的真身法像,大約有七寸高,塑得曲盡其妙而形相逼真。六祖大師微笑著說:“你只了解塑像的藝術(shù)性,并不了解佛性!贝髱熒斐鍪謥頁嵛恐睫q的頭頂,并說:“愿您永遠(yuǎn)成為人天種植善根之福田!绷嬗靡挛锍曛x塑像之勞力,方辯接過衣來又分成為三份,一份披在所塑的六祖大師的真像上,一份自己留著,另一份用常綠喬木的棕毛包著埋藏在地中,發(fā)誓說:“以后修道的人若得到這衣物,就是我出世代表頓教禪法在這里住持道場,重新修建殿宇!钡搅怂纬斡影四陼r(shí),有一僧人法號惟先,重修此寺佛殿,因此掘地得寶,不料法寶——正是此法衣,仍如新的一般。也就是方辯祈禱發(fā)誓而愿必成的靈應(yīng)神跡,也證實(shí)了六祖大師為方辯摩頂授記的證據(jù)——永為人天福田。

  有僧舉臥輪禪師偈云:“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師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縛。”因示一偈曰:“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shù)起,菩提作么長?”

  有一僧舉述臥輪禪師所作的偈頌,臥輪自覺有很高的技能,并且能夠斷除掉百般的思維想象,對根識所皆的塵境心也不生起攀緣之念,菩提真性就像似在天天增長。六祖大師聽了,就對他說:“這首偈還沒有明了自己的心地,倘若依照著去實(shí)行的話等于是自束自縛,自系枷鎖!绷娲髱熞虼硕_示一偈頌說:“惠能沒有任何技能,更不用斷除百般思慮,對諸境界心性無住,而數(shù)數(shù)生起恒沙妙用,菩提妙性本來清凈如如不動,又怎么會增長呢?”我們依永嘉禪師所說的:“心境明,鑒無礙,廊然瑩徹周沙界。萬像森羅影現(xiàn)中,一顆圓光非內(nèi)外!庇纱俗匀幻髁溯喍U師偈頌真相,功夫到家沒到家就不言而語了。此禪師的事跡今天已經(jīng)無從考據(jù)了。

  頓漸品第八

  釋品題:這一品是講述南宋的頓悟和北宗的漸修,簡稱:“南頓北漸”。二宗門下徒眾不免有違言情形,總之都是善巧方便分導(dǎo)后學(xué)的修證方法。但是無論修學(xué)南宗的頓悟見性,還是北宗的漸次修行,其目的都是要圓成佛道。所以說方便有多門,歸原無二路。由此以“頓漸二宗”稱為品題。

  時(shí)祖師居曹溪寶林,神秀大師在荊南玉泉寺。于是兩宗盛化,人皆稱“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而學(xué)者莫知宗趣。師謂眾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比霍褐奖,往往譏南宗祖師,不識一字有何所長?秀曰:“他得無師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師五祖,親傳衣法,豈徒然哉!吾恨不能遠(yuǎn)去親近,虛受國恩,汝等諸人,毋滯于此,可往曹溪參決!

  一日,命門人志誠曰:“汝聽明多智,可為吾到曹溪聽法。若有所聞,盡心記取,還為吾說。”

  這一時(shí)期,五祖門下的惠能六祖大師居住在南方曹溪寶林寺,五祖門下的另一弟子神秀大師居住在北方荊南玉泉寺,就是現(xiàn)今湖北省當(dāng)陽縣。那時(shí)兩大宗派都弘化極盛,人人都稱為“南能北秀”。由此就有了南頓北漸二宗的分別,然而一般學(xué)者都不了解兩宗趣何在?六祖大師對大家說,“佛法本來就是一個(gè)宗,人雖然有南北之別殊,而佛法卻只有一切種智的一乘法。只因明悟見性的人遲緩和迅速的不同。那什么叫作頓和漸呢?佛法并沒有頓和漸的差別,所謂惟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只不過是人的根器有利根和鈍根,所以才有頓見悟性和漸修見性的名稱出現(xiàn)!比欢裥汩T下的眾弟子,卻常常譏笑諷刺南宗的六祖大師,說什么一個(gè)字也不認(rèn)識,還有什么可以稱道的長處呢?神秀聽了這話就向眾弟子們解釋說:“他已得無師自悟的一切種智了,甚深地徹悟到最上真乘的境界,我是比不上他的。況且自家尊師五祖,親自把衣法傳授給他,難道說尊師上人會看錯(cuò)人嗎?豈能是虛假之說?我自己恨不得能遠(yuǎn)道前去親近于他,只不過在這里枉受國家對我的恩寵罷了。你們不要留守在這里,最好前往曹溪參訪受決才是!

  有一天,神秀吩咐門徒志誠說:“你的天資聰明而富有才智,可以為我到曹溪去聽惠能大師的弘法。倘若有聞所未聞的奇特要盡心,注意記住吸取精要,然后回來再給我說明!

  這一段主要講明六祖大師說“只是一宗一種;”,顯然表明頓漸二宗,豈實(shí)在于“人有南北,根由利鈍,悟有遲速”,并非法有二殊,更沒有說北秀“師承是傍”。然神秀是說“南能實(shí)得五祖親傳,且居遙遠(yuǎn)而不能親近為恨”,便遣弟子代其前去曹溪聽法,其光明磊落,修養(yǎng)深邃,實(shí)為后人所難得。以博聞飽參的神秀,最后入室受五祖之明誨,仍甘為楞伽漸宗,當(dāng)有他的用心,在釋第一品時(shí)已經(jīng)講過。五祖道在當(dāng)時(shí)疑信半天下,楞枷之漸修正所得顯頓,本是相成而并不相悖,由此表明神秀的用心豈不令人敬佩?顯明兩宗紛爭之起因,都有門下徒眾所執(zhí)所為,究竟不是南能北秀之真意所在呀!

  志誠稟命至曹溪,隨眾參請,不言來處。時(shí)祖師告眾曰:“今有盜法之人,潛在此會。”志誠即出禮拜,具陳其事。師曰:“汝從玉泉來,應(yīng)是細(xì)作!睂υ:“不是”。師曰:“何得不是?”對曰:“未說即是,說了不是!睅熢:“汝師若為示眾!睂υ:“常指誨大眾,住心觀凈,長坐不臥!睅熢:“住心觀凈,是病非禪,常坐拘身,于理何益?”聽吾偈曰:“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

  志誠奉了神秀之命到曹溪去,就跟隨著大眾參禮請教,并沒有說明自己是從什么地方來的。意想不到就在那時(shí)六祖大師告訴大眾說:“現(xiàn)在暗中有想偷聽佛法的人,潛藏在這法會之中!敝菊\大吃一驚,連忙從大眾出來向六祖大師頂禮拜叩,從頭到尾說明將自己前來求法的原由經(jīng)過。六祖大師說:“你既然從當(dāng)陽玉泉寺負(fù)了特殊任務(wù)來此,應(yīng)該說是奸細(xì)吧!”志誠答說:“不是作奸細(xì)的”。六祖大師說:“怎么還說不是的呢?”志慶答說:“在沒有說明來意以前自然算是,既是如實(shí)說明那就不是了。”

  六祖大師說:“尊師是如何開示大眾的呢?”志誠答說:“家?guī)熃?jīng)常指導(dǎo)教誨大眾,心要常住一處,而恒觀清凈,長時(shí)間的靜坐并且要夜間持不倒單!绷娲髱熣f:“住著心性觀察清凈的方法,是一種禪病而不是真正的禪定。經(jīng)常靜坐徒然拘縛自己的身心,對于禪理又有什么益處可談呢?你不妨聽我的偈語:生出來經(jīng)常靜坐而沒有臥倒,死去時(shí)卻長臥而沒有靜坐。分明是一具腥臭的骨頭,為什么偏要立這長坐不臥的功課呢?”

  志誠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師處,學(xué)道9年,不得契悟,今聞和尚一說,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為教示!睅熢:“吾聞汝師教示學(xué)人戒定慧法,未審汝師說戒定慧行相如何?與吾說看!闭\曰:“秀大師說,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凈其意名為定,彼說如此,未審和尚以何法誨人!睅熢:“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誑汝,但其隨方解縛,假名三昧,如汝師所說戒定慧,實(shí)不可思議也。吾聽見戒定慧又別。”

  志誠再次向六祖大師頂禮說:“弟子在神秀大師那里,修行學(xué)道已有9年,始終沒有得到契入心性而明悟的境界?墒乾F(xiàn)在聽聞和尚一夕解說法要,就能契合本自心性而有所了悟,賜示真實(shí)義諦!绷娲髱熣f:“我聽說你的家?guī)熃陶d開示門人以戒定慧三學(xué)之法,但不知你的家?guī)熉犞v的戒定慧的行相是怎樣說的?你不妨說給我聽聽看!敝菊\說:“神秀大師一切惡事都不能作稱名為戒,一切善事一定要奉行稱名為慧,常自清凈自己的心意稱名為定。他所說的大概就是這樣,而不曉得和尚是用什么妙法來教誨學(xué)人的呢?”六祖大師說:“我如果說有佛法示給人的話,那就是在欺騙你,但是只有隨順方便而解除凡情的束縛而已,托個(gè)假名稱就叫作正定(三昧)。正如你的家?guī)熕f的戒定慧三無漏學(xué),實(shí)在是不可思議的事,但是我對戒定慧三無漏學(xué)的見解卻又有另一種說法。”

  志誠曰:“戒定慧只合一種,如何更別!睅熢:“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見有遲疾。汝聽吾說,與彼同否?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聽吾偈曰,心地?zé)o非自性戒,心地?zé)o癡自性慧,心地?zé)o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

  誠聞偈悔謝,乃呈一偈曰:“五蘊(yùn)幻身,幻何究竟?回趣真如,法還不凈!睅熑恢。

  志誠說:“戒定慧三無漏學(xué)應(yīng)該只有一種,怎么說還有別的一種呢?”六祖大師說:“你的家?guī)熕f的戒定慧三無漏學(xué)是接引大乘學(xué)人,而我說的定慧三無漏學(xué)是接引最上乘的學(xué)人。彼此所解所悟的境界不一樣,見自本性也有遲緩和快速的別殊,你諦聽我所說的和他所說的會有相同的嗎?我聽說的佛法,都不離開本自的真如覺性,如果離開了真如覺性的本體而說法,就稱名為著相說法。真如自性就被無明覆蓋而常常迷惑顛倒。因此必須要了知一切諸法都是從真如自性所起的妙用,這是真正的戒定慧三無漏學(xué)之法。再聽我說的偈頌:‘真心之中沒有妄執(zhí)就是本自覺性的凈戒,真心之中沒有愚癡就是本自覺性的智慧,真心之中沒有散亂就是本自覺性的正定。在圣沒有增加,在凡沒有減少的,就是本自學(xué)性的金剛不壞體。身去而不留痕跡,身來而無有蹤影,自由自在不住一切就是本自覺性三昧境界!菊\聽了偈頌后,并向六祖大師悔過謝恩,又呈上一首偈頌說:“五蘊(yùn)假合的幻化不實(shí)之身,如夢幻泡影怎么會成為究竟之法呢?回趣覺性真如體,倘猶著法還不凈!绷娲髱煼Q許道:“是的!

  復(fù)語誠曰:“汝師戒定慧,勸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勸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脫知見。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脫知見。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誚用隨作,應(yīng)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戲三昧,是名見性!敝菊\再啟師曰:“如何是不立義?”師曰:“自性無非、無癡、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自由自在,縱橫盡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頓悟頓修,亦無漸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諸法寂滅,有何次第?”志誠禮拜,愿為執(zhí)侍,朝夕不懈。

  六祖大師再次對志誠說:“你家?guī)熕f的戒定慧三學(xué)則是導(dǎo)小乘根性人的聲聞法。我所說的戒定慧三學(xué),是勸大乘根性之人的菩薩頓教法。倘若能悟見真如自性,也就不需要建立無上菩提和涅槃寂凈了。也更不需要建立得大解脫的覺之知見了,洞徹諸法事理而了無一法可得的清凈心靈,然后才能在真如自性上彰顯一切諸法之妙用。如果真能解得這真實(shí)的殊勝義諦,就可以稱名為是覺體,無上菩提,清凈涅槃,解脫知見等佛法的名稱。由此明心見性之行人,心性洞徹,要立這些佛法之名稱也不垢不凈,不立這些佛法名稱也不生不滅。如實(shí)證得,去無所去而來無所來,生無所生而死無所死,任運(yùn)逍遙而自由自在,無所滯塞無所障礙,應(yīng)現(xiàn)妙用隨緣而不變。應(yīng)機(jī)施教不變而隨緣,答說一切諸法妙理,普遍徹見千百億化身而所作答都未曾離開真如自性的本體,寂凈現(xiàn)前而得大解脫,神通妙用自在無窮,周游十方世界而不動道場,三味湛然,心性光明遍徹十方。洞然無物,體露真常。這就稱名為明心見性的境界!

  志誠又再請問六祖大師說:“什么才是不立的義理呢?”六祖大師說:“真如自性界內(nèi)無有任何妄執(zhí),無有任何癡迷,無有任何雜亂,念念清凈以般若智慧來觀照本自真心,并且能恒常遠(yuǎn)離一切諸法空相,無有妄執(zhí)染著,便能逍遙法外而自由自在清凈安然,縱窮三際,橫遍十方都能悠然自得。到了這步田地,還有什么可以建立的呢?況且一量打破無明桶底,徹見真如自性都是由自己覺悟境界而得,并非他得,是彈指超無學(xué)的頓時(shí)明悟、頓時(shí)修行證得。不需要漸次的階層,而是單刀直入的境地,因此就沒有必要來建立所有的萬法。所謂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還有什么次第依循可言呢?”聽了六祖大師的開示,當(dāng)時(shí)志誠敬佩不止,并頂禮拜謝,發(fā)誓作為六祖大師的左右執(zhí)侍,從早至晚精勤沒有懈怠。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