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毗婆沙論》札記 論師的圣果觀(四)
讀《大毗婆沙論》札記 論師的圣果觀(四)
釋悟殷
伍、經部師之預流果無退,阿羅漢亦無退
經部師之前身,是有部持經譬喻師,于西元二、三世紀間,脫離了有部,獨立成為經部譬喻師學派。此一學派主張:預流果無退,阿羅漢亦無退(大正29.129下--130上),會退的是二、三果圣者(711下)。
經部師的“定無退預流果”,是說圣果位不退,但還是承認根性會退,因為退法種性者修練根,所得思法、護法、安住法、堪達法之種性會退;原先即住思法等者則不會退(大正29.129下)。這種說法,同于有部論師。而“阿羅漢亦無退”,是說阿羅漢不會退失阿羅漢果位,但會退失“現(xiàn)法樂住”。如《俱舍論》言:
經部師說:“從阿羅漢亦無退義。”彼說應理,云何知然?由教、理故。如何由教?經言:“苾芻!圣慧斷惑,名為實斷!庇制踅浹:“我說有學應不放逸,非阿羅漢!彪m有經言:“佛告慶喜:我說利養(yǎng)等亦障阿羅漢,而不說退阿羅漢果,但說退失現(xiàn)法樂住!苯浹:“不動心解脫身作證,我定說無因緣從此退故!比糁^有退,由經說有“時愛解脫”,我亦許然。但應觀察彼之所退,為應果性,為靜慮等。……由此證知,諸阿羅漢果性解脫必是不動,然由利等擾亂過失,有余所得現(xiàn)法樂住,退失自在,謂諸鈍根。若諸利根則無退失。……如何由理?若阿羅漢有令煩惱畢竟不起治道已生,是則不應退起煩惱。若阿羅漢此道未生,未能永拔煩惱種,故應非漏盡;若非漏盡,寧說為應[指阿羅漢]!是名由理。(《俱舍論》,大正29.130上—下)
由上引文,可知經部師說“阿羅漢亦無退義”,是指不動種性阿羅漢而言。因不動種性阿羅漢已斷盡煩惱,已拔除煩惱種子,不會再現(xiàn)起煩惱而退了。但是時解脫阿羅漢(退法乃至堪達法)有退,退的是“根本靜慮等持”,也就是“所證之現(xiàn)法樂住”未常時現(xiàn)前;然“諸阿羅漢果性解脫必是不動”,所以圣果位是不退的。
雖然經部說阿羅漢無退,但是細分來說,亦可以說阿羅漢有退;因時解脫阿羅漢有退故。如此,似乎和有部相同:他們同樣認為不動種性阿羅漢不退,會退的是時解脫阿羅漢;時解脫在三種退中,有已得、未得、受用退(大正27.315下,大正29.130上)。但是,有部是“三世實有論”者,所以認為時解脫阿羅漢若遇退緣,已斷的煩惱還會現(xiàn)起而退。經部師是過未無體的“現(xiàn)在實有論”者,阿羅漢已斷盡煩惱,煩惱種子已去除,所以不可能再現(xiàn)起煩惱退。退,是退失根本靜慮——所證之現(xiàn)法樂住,因現(xiàn)法樂住要待時方現(xiàn)前故(大正29.130上)。有部說“時解脫有退”,是還會現(xiàn)起煩惱退;經部說“時解脫有退”,是退失現(xiàn)法樂住,這是他們思想上最根本的不同點。無怪乎《順正理論》主要以甚多篇幅破斥經部師說(大正29.711下--716上,破上座說,716上--718中)。
經部師認為預流者無退,阿羅漢亦無退,一來、不還果有退。為何有此差別?《順正理論》說:
經主意作如是言:“阿羅漢果亦無有退,一來、不還,世俗道得,容有退義!币涀C言:“圣慧斷惑,名為實斷!背、后二果,但由圣慧斷惑而證,故無退理。又契經言:“我說有學,應不放逸,非阿羅漢。”(《順正理論》,大正29.711下)
經部師認為:二、三果是由世俗道所證得的,故容許有退;初、后果由圣道力得(圣慧斷惑),所以無退。世俗道所證得的二、三果,也稱為“假名果”;初、后果由圣道力得,故稱“實義果”(大正27.340下)。何以世俗道力能證得二、三果?據(jù)《異部宗輪論》,有部認為“若先已入正性離生,依世俗道有證一來及不還果”(大正49.16中)。這是說,行者入正性離生——見道(初果),由圣道力,已離三界見所斷斷(見道所斷煩惱)。若以圣道力,離三界見所斷斷,及以世俗道力,離欲界修所斷斷(修道所斷惑)前五、六品染,名一來果;若以圣道力,離三界見所斷斷,及以世俗道力,離欲界修所斷斷前九品染,名不還果(大正27.340中--下)。然則,二、三果雖說是世俗道得,實是由圣道力和世俗道力相雜的作用。依偏重而言,二、三果由世俗道得;實際上,證二、三果還是要具足無漏圣道力的。
陸、阿羅漢與業(yè)
《異部宗輪論》說:有部主張“有阿羅漢猶受故業(yè)”,“有阿羅漢增長福業(yè)”,“亦有緣起支隨阿羅漢轉”(大正49.16中)。證得阿羅漢者,應斷的煩惱已斷,應證的智慧已證,所以經上說阿羅漢是:“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xiàn)法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大正2.10下)。然而何以煩惱已盡,已舍罪福,自知不受后有的阿羅漢,還會受故業(yè)報?又如何使其增長福業(yè)?復次,十二緣起支中,那些隨阿羅漢轉?以下擬分別探討之;至于詳細的“業(yè)”說,將于拙作〈論師的業(yè)力觀〉中進一步作討論。
一、有阿羅漢猶受故業(yè)
有情造業(yè),自作自受!凹倭罱洶俳,所作業(yè)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大正24.94上),這是最一般的說法。但是何以斷盡煩惱,不受后有的阿羅漢,也如一般有情,猶受故業(yè)?《大毗婆沙論》卷一二五,有二則阿羅漢猶受故業(yè)的事緣〔注26〕。有部律典,亦多處說到證得阿羅漢果之佛弟子,仍遭受故業(yè)罪報,乃至世尊都不例外〔注27〕。類似于有部“阿羅漢猶受故業(yè)”的說法,分別說部系的化地部,亦說是“宿對因緣”(大正22.1中)。而大眾部則解說是示現(xiàn)世間,啟示后學。如世尊身體不和,耆舊童子曰:
聞世尊不和,可服下藥,世尊雖不須,為眾生故,愿受此藥。使來世眾生開視法明,病者受藥,施者得福。(大正22.481上)
不過,值得留意的是:雖然阿羅漢猶受故業(yè),但是由于阿羅漢已得圣道,縱使身體受苦,也不同于凡夫眾生所受業(yè)苦。如目犍連尊者被外道毆打,遍體鱗傷,肢節(jié)爛碎,僅余殘命,是時尊者尚能“以神通力,息除苦痛”(大正24.288中)。嗢缽羅色尊者(蓮華色),被提婆達多打破頭顱,然尊者體悟諸法無我,寂靜涅槃,遂以種種神變,入無余依涅槃(大正24.148上)。又世尊于鞞蘭若安居,三月食馬麥,阿難悲苦啼泣,念言:世尊三大只劫,修諸善品,何以食斯馬食粗麥?世尊云:“如來凡所入口,皆為甘美,百味中勝”(大正24.47上,大正23.99中)。如上所述,可知已證圣果的阿羅漢,內心解脫自在,俱解脫阿羅漢如目犍連者,甚至具足深定神通之力,雖然仍受故業(yè)罪報,但是已不同于凡夫眾生所受苦楚。如此解說,方符合“自作自受”的業(yè)報理論,修道解脫也才不至于唐捐其功。
二、有阿羅漢增長福業(yè)
部派之中,有部主張“有阿羅漢增長福業(yè)”,安達羅派也說“有阿羅漢積集福業(yè)”(南傳58.311);但是化地部就主張“無阿羅漢增長福業(yè)”(大正49.16中,17上)。
阿羅漢如何使福業(yè)增長?據(jù)《大毗婆沙論》說:
阿羅漢成就神通,得心自在,以資生之具等布施,施已發(fā)愿,即入邊際第四靜慮。從定起已,心念口言:“諸我能感壽異熟業(yè),愿此轉招富異熟果!睍r彼能招壽異熟業(yè),即能轉招富異熟果。(大正27.656下)
據(jù)論文,阿羅漢由布施、發(fā)愿、入定的思業(yè)力量,“能招壽異熟業(yè),即轉能招富異熟果”。這即是阿羅漢“增長福業(yè)”的情形。何以由布施資身具、發(fā)愿、入定,能轉招富異熟業(yè)?論中引契經證成:
為舍壽行,以衣缽等施僧別人,依契經說。謂世尊說:諸福業(yè)事略有三種:一、施性福業(yè)事,二、戒性福業(yè)事,三、修性福業(yè)事。于施性事,若習若修,若多所作,感大富果!藢徲^察,為施僧眾當獲大果?為施別人?若見施僧當獲大果,便施與僧;若施別人當獲大果,便施別人。故于僧眾或別人所,以衣以缽,或以隨一沙門命緣眾具布施。施已發(fā)愿,即入邊際第四靜慮。從定起已,心念口言:“諸我能感壽異熟業(yè),愿此轉招富異熟果!睍r彼能招壽異熟業(yè),即轉能招富異熟果。(大正27.656下)
三種福業(yè)事中,由布施之功德,可以感富果;而阿羅漢由布施、發(fā)愿、入定之力,能轉去壽異熟業(yè),變?yōu)楦划愂鞓I(yè)。此富異熟業(yè),是由什么力量引發(fā)呢?有說由施,有說由定,論主說:
俱由二種。雖多行施,若不入定,彼終不能引富果故。雖數(shù)入定,若不行施,彼終不能引富果故。然施力能引,定力令決定,由此故言:俱由二種。(大正27.657上)
有部論者認為:諸阿羅漢由布施、發(fā)愿、修定的思業(yè)力量,“能招壽異熟業(yè),即轉能招富異熟果”,所以說“有阿羅漢增長福業(yè)”。同樣的,由布施、發(fā)愿、修定的思業(yè)力量,“能招富異熟業(yè),即轉能招壽異熟果”,所以阿羅漢也能增長“壽業(yè)”(大正27.656上)。
與有部相反,化地部認為:“無阿羅漢增長福業(yè)”,如《婆沙論》所說的布施、發(fā)愿、修定等思業(yè)力量,是不能增長阿羅漢的福業(yè)的。羅漢的留壽、舍壽,是由過去的業(yè)力,不是現(xiàn)在的思業(yè)力量,因為阿羅漢已斷盡一切煩惱,不再能令福業(yè)增長。
安達羅派說“有阿羅漢積集福業(yè)”,是就阿羅漢若布施衣食等資身之物,禮拜支提(塔)、獻華鬘、涂香、乃至右繞支提等而言,認為這都是積集福業(yè)的事。而《論事》論主則認為:若阿羅漢猶有積集福業(yè)事,那么,也應有積集非福業(yè)事;而阿羅漢是已舍離罪福者,所以不應說阿羅漢有積集福業(yè)事(南傳58.311--313)。
有部說阿羅漢由布施、發(fā)愿、入定之力量,能增長阿羅漢的福業(yè),這是阿羅漢可轉異熟業(yè)說。阿羅漢可轉業(yè),《婆沙論》中引《施設論》云:
頗有不受順后次〔次來生〕受異熟業(yè),而受順現(xiàn)法〔現(xiàn)生〕受業(yè)及順次生〔來生〕受業(yè)異熟現(xiàn)前耶?答:有。謂順后次受業(yè)異熟不現(xiàn)在前,順現(xiàn)法受業(yè)及順次生受業(yè)異熟現(xiàn)前。此要證得阿羅漢果,方有是事,非不得者。
問:有學、異生,亦應有如是事,何故彼〔施設〕論但說阿羅漢耶?答:唯阿羅漢有勝定慧薰修身,故有如是能,有學、異生無如是事。復次,唯阿羅漢能善知自業(yè)有近有遠,有可轉有不可轉;諸可轉者,以修力轉之,若不可轉者,引現(xiàn)前受,無后有故!杏鄮熣f:有業(yè)前生雖受異熟而有余殘,今時證得阿羅漢果,以勝修力及決擇力,引現(xiàn)前受。唯阿羅漢有如是能,故彼偏說。(大正27.103中--下)
論者說唯阿羅漢能善了知業(yè)力可轉、不可轉,“可轉者,以修力轉之,若不可轉者,引現(xiàn)前受,無后有故”。世友尊者也說:若證得阿羅漢果,由殊勝定慧薰修身故,能引地獄苦事人中受,此非諸有學及諸異生之所能(大正27.100上)。這都是“有阿羅漢猶受故業(yè)”的另類說明。然而阿羅漢何以能知業(yè)力可轉、不可轉呢?論主說:因為阿羅漢已成就“愿智”〔注28〕的緣故。而愿智唯有不時解脫阿羅漢,已“于定得自在,及相續(xù)不為煩惱所持”(大正27.896中),方能現(xiàn)起。所以,唯不時解脫阿羅漢可轉業(yè)力,時解脫者不能。然論主說業(yè)力有可轉的,有不可轉的,與譬喻師“以一切業(yè)皆可轉故,乃至無間業(yè)亦可令轉”(大正27.593中,359中,774上),有程度上的不同。
阿羅漢已斷、已證,已舍罪福,何以須求福業(yè)增長?據(jù)《增一阿含經》記載:阿那律聽法時睡眠,被佛呵斥,發(fā)憤精進,終日不眠,致雙眼失明。由于眼根已壞,雖得天眼,而欲以凡常之法縫衣時,因無法穿針引線,故呼求幫助。是時,世尊慈護,與縫衣服。阿那律言:“向所稱說者,謂諸世間欲求其福者,與我貫針!笔雷鹧:
“世間求福之人無復過我,如來于六法無有厭足。云何為六?一者、施,二者、教誡,三者、忍,四者、法說義說,五者、將護眾生,六者、求無上正真之道,是謂六。阿那律!如來于此六法,無有厭足!卑⒛锹稍:“如來身者,真法之身,復欲更求何法?如來已度生死苦海,又脫愛著,然今日故為求福之道!笔雷鸶嬖:“如是,阿那律!如汝所說,如來亦知此六法,為無厭足。若當眾生知罪惡之原、身口意所行者,終不墮三惡趣;以其眾生不知罪惡之原,故罪墜墮三惡趣中!睜枙r,世尊便說此偈:“世間所有力,游在天人中,福力最為勝,由福成佛道!(《增一阿含經》,大正2.719中)
世尊為盲比丘穿針縫衣,龍樹《大智度論》亦有記載。世尊說:功德果報甚深難量,我向求無厭足,故得以成佛,于今雖更無功德可得,我欲心亦不休。論中問:
問:如佛嘗斷一切善法中欲,今云何言欲無減?答:言斷一切善法中欲者,是未得欲得,得已欲增。佛無如是欲,佛一切功德具足,無不得者,亦無增益。今言欲者,如先說佛雖具得一切功德,欲心猶不息……佛智慧火亦如是,燒一切煩惱,照諸法已,智慧相應欲亦不盡。復次,佛雖一切善法功德滿足,眾生未盡,故欲度不息。(《大智度論》,大正25.249中)
綜合以上諸說,有部“有阿羅漢增長福業(yè)”,是否可能演變成如《增一阿含》所說的“福力最為勝,由福成佛道”?或是否有演變成如《大智度論》所說的,“佛雖一切善法功德滿足,眾生未盡,故欲度不息”之可能?筆者不得而知,不過,當時部派中的說假部,已說“由福故得圣道”(大正49.16上),安達羅學派也已以布施、禮拜、供養(yǎng)佛塔,為積集福業(yè)事了!
三、亦有緣起支隨阿羅漢轉
《婆沙論》說:“一切有情皆具有十二支緣起,從無始來乃至證得無學果位”;“三界皆具十二有支”(大正27.118上,下)。所以,緣起遍三界,三界有情皆具有十二支。凡夫眾生,流轉生死,具有十二支,然而無學圣者斷盡一切煩惱,不受后有,是否仍具足十二緣起支?有部說“亦有緣起支隨阿羅漢轉”(大正49.16中)。那么,是那幾支隨阿羅漢轉呢?
據(jù)窺基法師《異部宗輪論述記》云:
“亦有緣起支隨阿羅漢”者,幾支隨轉耶?答:無明、愛、取是,或生、老死,在未來定無。若中有中得阿羅漢果,是生支方便,容許有生;若于識支不得果者,以一念故,其受支中亦得果,定不隨轉。名色、六處、觸三支中,有說:亦得果,先生已修習,今至名色識容起圣道故。若作此說,名色、六處、觸中入涅槃,名生般;受中,分有行、無行。有說:名色、六處、觸三支,猶根未明,即非但不能起圣道,無得果理。唯在受愛支之中,分三種般。若依前釋,即四支隨阿羅漢轉;后釋,即一支。其業(yè)已得果,行分攝,未得果,有分攝,更無異有支隨阿羅漢轉。(窺基《異部宗輪論述記》,卍續(xù)83.457上--下)
窺基法師意說:阿羅漢已斷盡煩惱,不受后有了,所以,定無有“無明、愛、取”三支。若有情在中有位,證得阿羅漢果,此中有是生支方便,這樣就有“生”支;又阿羅漢未涅槃前,有“老死”支,因為不受后有,所以未來定無“生、老死”。識支,是轉世投胎的主體,只是一剎那,所以無得阿羅漢果,由受支方得。所以“識”支不隨阿羅漢轉,“受”支隨轉!懊⒘、觸”三支,有二說:一、“名色、六處、觸”,隨阿羅漢轉。因為過去生中,已修集資糧,現(xiàn)生至名色、六處,或觸支時,生起圣道而般涅槃——生般涅槃;在“受”中,分有行般、無行般涅槃〔注29〕。二、名色、六處、觸三支,根尚暗混昧鈍,不能起圣道,以證阿羅漢。唯有在“受”支分三種涅槃——生般、有行般、無行般,所以“受”支隨阿羅漢轉。
至于“行、有”二支,則分為已得果和未得果二種。如《婆沙論》說:
問:阿羅漢所造業(yè),為名無明緣行,為名取緣有耶?答:不名無明緣行,不名取緣有,阿羅漢無“無明”,亦無“取”故。然彼業(yè)已與果者,當知攝在“行”支分中;未與果者,當知攝在“有”支分中,是彼類故,然非十二有支所攝。(大正27.126下)
如此,已招感今羅漢身的與果業(yè),攝在過去行支中,故不在現(xiàn)身中轉;未與果業(yè),則攝在感未來果的有支中,阿羅漢已得無生,不受后有,故亦不隨轉。如此,可說“行”、“有”二支都不隨阿羅漢轉。
總之,“亦有緣起支隨阿羅漢”,有二解:一是說十二緣起支的“生”一分、“名色、六處、觸、受支”,隨阿羅漢轉;一是只有“受”支隨阿羅漢轉。
柒、齊頂阿羅漢
四禪八定中,經說:依七依定——初、二、三、四靜慮,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處,能盡諸漏。又說:比丘依四靜慮,乃至三無色定,能起智斷煩惱,修道盡漏(大正27.929中)。于是有部說:修道斷煩惱必依定滅。然而化地部卻說:“亦有齊首補特伽羅”(大正49.17上),“有諸煩惱不依定滅”(大正27.310下)。
何謂“齊首補特伽羅”?齊首補特伽羅,即是齊頂阿羅漢。如《舍利弗阿毗曇論》云:
云何(齊)首等人?若人未行道,若有漏、若壽命,一時俱斷;復次,斷漏無間命即斷,是名(齊)首等人。(《舍利弗阿毗曇論》,大正28.589中)
《大毗婆沙論》云:
分別論者:有諸煩惱不依定滅。彼作是說:“若有圣者生在非想非非想處,彼無圣道現(xiàn)在前義,壽量盡時,煩惱亦盡,成阿羅漢,名為齊頂!(大正27.310下,929中)
分別論者——化地部,認為:斷欲界九品修惑的三果圣者,若生在非想非非想處,彼處無有無漏圣道生起,用以斷惑證無學果,但是將命終時,自能拔盡一切煩惱,得阿羅漢果,入般涅槃。亦即:三果圣者不由圣道,亦得阿羅漢果(大正27.929中),因煩惱不一定依七依定方能滅除故。
有部論者則認為:無有“齊頂阿羅漢”。三果圣者生在非想非非想處,是依“無所有處”之無漏圣道,得阿羅漢,因無所有處最靠近有頂故(大正27.929中)。亦即生在非想非非想處的三果,必須依無所有處起無漏圣道,斷煩惱,方能證得阿羅漢果,因煩惱必須依定才能滅除故。論中問:七依定中,以下諸地亦有鄰近下地無漏,何故不說依之盡漏,而但說生有頂者耶?論主答道:
答:下諸地中有自地惑,上地圣道易可現(xiàn)前,非于下地,以下地系善皆已舍故,圣道難起,由此無有起現(xiàn)前者。生有頂不爾,自地無圣道,又無上地可依,不可不由圣道而能盡漏。是故下地雖難而起,然彼圣道由因力強,非加行,暫起現(xiàn)前斷余煩惱,得阿羅漢果已,設更住壽經八萬劫,終不重起,以無用故。(大正27.929中)
分別論者有“齊首(頂)補特伽羅”,是說煩惱不必定由無漏圣道及根本定,才能斷除;而有部論主則認為:一定是要由無漏圣道及根本定,方能斷除。他們的歧異點,在于定、慧偏重不同的緣故。有部論師中,亦有這種情形。如
尊者侍毗羅作如是言:……如是永斷,是圣者,非異生;是圣道能,非世俗道。所以者何?因《七依經》造此論故。彼經唯說七根本地,謂四靜慮、下三無色。非根本地有世俗道能斷煩惱。故知唯圣者用無漏道斷。
尊者瞿沙伐摩作如是說:……如是永斷,是圣者,亦異生;是圣道能,亦世俗道!フ呒爸T異生,依七根本及八邊地,起圣、世俗道,俱能永斷結。
〔婆沙論者:〕如是二說,俱得善通;此本論文,容二義故。(大正27.311上)
此中,侍毗羅說:圣者唯依七根本定,無漏圣道,才能斷盡煩惱,顯示尊者是重慧者。瞿沙伐摩主張圣者、異生依七根本及八邊地,圣道、世俗道,都能盡除煩惱,表示尊者是重定者。而《婆沙論》者的意見是:“如是二說,俱得善通;此本論文,容二義故”。如此,何以有部論者質疑問難分別論者“齊首補特伽羅”之主張呢?從另一則來看:
尊者時毗羅,偏稱贊慧;尊者寠沙伐摩,偏稱贊滅定。時毗羅作如是說:慧勝非滅定,慧有所緣,滅定無所緣故。寠沙伐摩作如是說:滅定勝非慧,滅定唯圣者有,慧通異生有故!财派痴撜:〕此二所說,俱唐捐其功;于文無益,于義無益。(大正27.734下)
此二尊者,被論主批評為“唐捐其功”,主要因為:定、慧都是佛法中的重要項目,偏于任一邊,都非所恰當。然而,若以此一角度來看分別論者之“齊頂阿羅漢”:二百卷的《婆沙論》中,破斥分別論者之“齊頂阿羅漢”的,有二個地方:一、“為遮彼執(zhí),顯無煩惱不依定滅”(310下);二、“為止彼意,顯盡〔煩惱〕非俱,必由圣道”(929中)。此二說“無煩惱不依定滅”、“盡〔煩惱〕非俱,必由圣道”,近于侍毗羅說。如此,分別論者和有部論主,亦只是各得一邊而已。所幸《婆沙論》主是“此本論文,容二義故”(311上),采取二義并容的態(tài)度,否則豈不是自相矛盾!不過,由此亦顯示所謂“無煩惱不依定滅”之“定”,是有漏,還是無漏?從《發(fā)智論》至《婆沙論》以來,并未給于明確界定〔注30〕,致有如上情況出現(xiàn)。
注釋
注26:1.有一阿羅漢在寺自染袈裟,城中失牛犢者,見衣似牛皮,染汁如血,煮札似肉,器如牛頭,以為偷牛賊,加以鞭撻,縛送王所,禁閉牢獄。由彼業(yè)力故,囚禁多時,門人無人知曉,待業(yè)力盡,方省救出。
2.有一阿羅漢未關門戶而入深靜慮,城中有離家出走之婦女投寺,藏匿彼床下,為夫捉得,疑其共作不凈,與以鞭撻,縛送王所,由業(yè)力故,囚禁多時。(大正27.654下--655中)
注27:1.阿羅漢受故業(yè)報,如神通第一之目犍連,被外道毆打(大正24.287上--289下)。
2.世尊還受故業(yè)報。如《十誦律》,大正23.98下,98中--99中,187中--188中,263上--264中!陡菊f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大正24.45上--50中,94上—97上。
注28:問:愿智云何?答:如阿羅漢成就神通,得心自在,隨欲知義,發(fā)正愿已,便入邊際第四靜慮;從定起已,如愿皆知隨欲知義者。(大正27.895上--中)
注29: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見《大毗婆沙論》,大正27.874中--875中。
注30:1.《發(fā)智論》:問: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依何定滅?答:三結或依四,或依未至滅!攀穗S眠中,欲界三十六,依未至滅;色界三十一,及無色界見所斷,或依四,或依未至滅;無色界修所斷,或依七,或依未至滅。(大正26.939中--下)
2.《大毗婆沙論》:問:三結乃至九十八隨眠,依何定滅?問:何故作此論?答:欲顯諸佛出現(xiàn)世時有勝事故。……為遮分別論者“有諸煩惱不依定滅”!瓰檎诒藞(zhí),顯“無煩惱不依定滅”。此中“定”者,顯對治道。謂對治道,或說為定,或說為道,或名對治,或名作意,或說為行。言雖有異,其義無別。(大正27.310下)
- 佛教的醫(yī)療保健
- 讀《大毗婆沙論》札記
- 從律典探索佛教對動物的態(tài)度(上)
- 從律典探索佛教對動物的態(tài)度(中)
- 從律典探索佛教對動物的態(tài)度(下)
- 修證篇概論(上)
- 修證篇概論(下)
- 從〈點頭頑石話生公〉談道生法師之思想
- 讀《大毗婆沙論》札記 論師的輪回觀
- 中國佛教史略 原典資料匯編自序
- 《循流探源——印順導師印、中佛教史研究論集》自序
- 《循流探源——印順導師印、中佛教史研究論集》導論
- 研究部派思想之杰出比丘尼──悟殷法師訪談錄(邱敏捷)
- 記印順導師《印度之佛教》的特見——從聲聞部派到大乘二大唯心論
- 部派佛教中有關“異生不能斷諸煩惱”的討論
- 記《中國佛教史略》之特見——真空妙有與真常唯心(節(jié)錄版)
- 佛典中的杰出女中丈夫——以根本說一切有部毗那耶廣律為主
- 讀《大毗婆沙論》札記 論師的“時間”觀
- 讀《大毗婆沙論》札記 論師的業(yè)力觀(上)
- 讀《大毗婆沙論》札記 論師的業(yè)力觀(中)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