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律典探索佛教對動物的態(tài)度(上)
從律典探索佛教對動物的態(tài)度(上)
釋悟殷
壹、前言
動物,是旁生趣有情,佛教說那是惡趣眾生,生活充滿了苦痛與不自由。而在古代印度人的心目中,動物或鳥類,它們也能歡樂的歌頌生命,盡情揮灑生命的樂章,它們與人類的關系就像朋友般的親切。如在世尊本生談的故事里,鸚鵡王、象王、獼猴王、鹿王等等,它們不但會說話1,聰明有才華,又具有領袖群倫的氣質(zhì),平時帶領大家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一旦災難來臨時,會以自己有限的力量,盡可能救援自己的族群及其朋友,甚至因此喪失了生命。這樣崇高的德行,在人都是稀有難得了,卻在動物身上出現(xiàn),有時還超過自認是萬物之靈的人類。
佛教圣典經(jīng)、律、論三藏中,有非常豐富感人的動物故事,有許多與動物習性、動物生態(tài)有關的報導,可說是動物知識的寶庫。由于三藏的性質(zhì)不同,故出現(xiàn)的動物故事,形式體裁及要表達的目的(作用),也會不同。以聲聞律典來說,主要是有關佛弟子日常生活上止持和作持的規(guī)制;世尊制戒的事緣及制定的戒法,與動物有關的篇章不少,而律師在弘揚戒律時,也傳出許多德行高尚的動物說是世尊的前生,佛教與動物的關系,可見一斑。因此,筆者就以廣律的資料為主,藉以探索佛教對動物的態(tài)度。
本文,分六節(jié)來說明:
第一節(jié),奪人命、畜生命的罪罰。護生,是佛教最根本的精神。在廣律中,有關不殺生的戒法,分為殺人與殺旁生二類,殺人得“波羅夷”罪,殺畜生類則得“波逸提”罪。同樣是殺生,何故殺人與殺畜生的罪罰不同?而且,即使同為畜生類,世尊嚴謹制定僧眾不得喝蟲水、用蟲水澆地、墾土掘地、焚燒山林等傷慈行為,何故卻允許僧眾食用三凈肉呢?這些,都是值得留意的問題。
第二節(jié),斷畜生命與危害小蟲。佛教在“不殺生”的道德規(guī)范下,不但嚴禁殺人,并且不得故意殺害畜生,連水中有微細小蟲,還得用漉水囊過濾后才可使用,以免無故傷害了它們。不過,從世尊制殺人罪重于殺畜生,即透露了佛教慈忍護眾生的精神,在實踐上,還是先從人類做起。
第三節(jié),蠶絲與羊毛。蠶絲、皮革等的取得,會傷害到畜生命,比丘當然不得使用。律典中,用蠶絲及用黑羊毛、白羊毛作新臥具,皆是尼薩耆波逸提罪。蠶絲的取得,煮繭抽絲是殺生行為;羊毛的取得,只要剪羊身上的毛就可,不必殺羊取毛,何故罪罰卻相同?這得探源于世尊制“尼薩耆波逸提”的精神了。
第四節(jié),三凈肉與素食。畜生肉的來源,會傷害到畜生命,比丘理應不得吃肉。在“不殺生”的前提下,適應當時的乞食制度,世尊有三凈肉的規(guī)制。然律典中既有不得吃象馬獸肉及鳥禽肉的制限,也有吃三凈肉的隨宜,在自由采證下,于是形成肉食主義與素食主義的思想諍論,有的竟然拿世尊自己不斷肉食,作為滿足自己嗜食肉類習性的藉口,并且譏諷禁斷肉食者是提婆達多的徒裔,不是世尊的教徒。以佛教慈忍護眾生的精神來說,大乘經(jīng)典中明白的標示:吃肉是“斷大慈種”,強調(diào)不殺生的素食,才更合乎世尊慈護一切眾生的精神。
第五節(jié),放生與護世間。一、放生:僧眾不得圈養(yǎng)牲畜及籠系玩弄鳥禽,不吃彼類肉品,不穿皮草及使用皮革坐墊等,這是對畜生生命的關懷與尊重,及不忍畜生遭受殘殺危難的悲心;而為了解除它們受難招苦及生活的恐懼,釋放它們,讓它們回到自由的園地,也是護生的行為。二、護戒與護器世間:緣起世間,包括有情世間與器世間。世尊制戒,規(guī)范弟子護念有情世間,而堅持禁戒寧舍身命終不毀犯──護戒,也是護生。器世間上的森羅萬象,是一切眾生共依止共受用的公共財產(chǎn),不應任意破壞,則是護器世間。
第六節(jié),動物的德行。分三項說明:一、策發(fā)修行,世尊舉動物德行為例證,以警策弟子:旁生類有情都有這樣的德行,何況是修出世解脫的行者?二、動物的智商與懿行:律典的動物,有高尚的德行,有高度的智商,也有犧牲奉獻族群及朋友的熱誠。三、寺塔雕刻壁畫與動物:在寺院、佛塔雕刻彩繪動物圖像,藉由動物的特性詮釋教義,并作為通俗教化及接引信眾之初機。
貳、奪人命、畜生命的罪罰
護生,是護念眾生、不惱害眾生,這是佛教最根本的精神,學佛者在宣誓成為佛教徒時,就發(fā)愿遵守的道德規(guī)范2。這種精神的道德規(guī)范,從佛教緣起思想開展的眾生平等論來說,不僅護念人類有情而已,還應普及于一切有情眾生(五道,或說六道)。那么,佛弟子在日常生活,如何做到護念眾生、不惱害眾生?
在《雜阿含經(jīng)》中,世尊訶責婆羅門傳統(tǒng)的血祭說:“邪盛大會,系群少特牛、水特、水悖,及諸羊犢小小眾生,悉皆殺傷”,用此殘殺犧牲的大會來祈求生天享樂,不過是造惡生罪,豈有功德可言3。在廣律中,世尊就明確的制定:不得故意殺害畜生之生命;且標示出屠羊、魁膾、養(yǎng)豬、養(yǎng)雞、捕魚、獵師、網(wǎng)鳥、捕蟒、咒龍、獄吏、作賊、王家常差捕賊人等十二種事業(yè),以及養(yǎng)蠶煮繭等行為,都是惡律儀,是佛教徒不應該從事的工作4。
護生的最基本精神,先從“不殺生”做起。律典中,有關不殺生的戒法,分為殺人和殺畜生二類,殺人得“波羅夷”罪,殺畜生類則得波逸提,如故奪畜生命,知道水中有蟲,自澆泥澆草、令他人澆,或者飲用,自手墾土掘地,或令他人掘等,都是“波逸提”罪5。
這里,有一個問題:同樣是殺生,何故殺人得波羅夷、殺畜生卻只得波逸提呢?可以這么說,在印度的民俗里,雖然也有主張樹木、草木等有生命存在,若砍伐它即等于殺生的說法6,但是佛教的殺生,還是專約有情眾生來說;而且,人與被殺對象關系不同,殺生的罪過及判決的輕重,也就有了不同。如諸部廣律,在故斷人命的“犯相分別”,律師鉅細靡遺地分別在各種情況下殺人得罪輕重及犯與不犯之差別,殺害自己與殺害他人不同,蓄意殺人與誤殺不同,殺人與殺動物、蟲、鳥不同,殺人與殺鬼神不同等等7。殺人中,以殺害對自己、對人類有恩有德的父母、師長、圣賢等,得罪最重,是無間重罪。因為是無間重罪,所以律師更詳細演繹分別其犯與不犯的各類情況,這種現(xiàn)象,近似于論師推演分別的風格8,可見律師們的慎重!
殺生罪的構(gòu)成,如《僧只律》說:人、人想、興方便、殺心、斷命等五事具足,殺人命得波羅夷;畜生、畜生想、殺心、起身業(yè)、命根斷等五法成就,斷畜生命得波逸提9!妒b律》則分析說:
若為人作弶,人死者波羅夷,非人及畜生死者偷蘭遮;若為非人作弶,非人死者偷蘭遮,人及畜生死者突吉羅;若為畜生作弶,畜生死者波逸提,人及非人死者突吉羅;若不定為一事作,諸有來者皆令墮死,若人死者波羅夷,非人死者偷蘭遮,畜生死者波夜提,都不死者偷蘭遮、突吉羅。(《十誦律》,大正23.9上)
這是從蓄意殺卻誤殺了對象來論定罪罰。另外,有從殺心(善、惡、無記三性)去分別殺母、殺父、殺阿羅漢的罪罰,且論定說:比丘“若先破戒、若賊住、若先來白衣”,即使殺人也不得波羅夷罪10。顯然,律師認為:殺生罪的構(gòu)成及罪罰輕重,應綜合殺者的心境及殺害的對象來論定,誤殺或蓄意殺,惡意殺或無意殺,正常人或瘋狂人,人趣或旁生趣(或鬼趣),諸如此類等,罪罰輕重即有顯著差異。
律師的說法,有部論師也有相同意見,如《大毗婆沙論》說:殺生等十不善業(yè)中,每一個不善業(yè),都有由于貪、瞋、癡(邪見)而起決定殺害(盜、淫、妄乃至邪見)等的意欲11。如果在貪、瞋、癡等煩惱推動下而現(xiàn)起決定殺的意欲,殺人或殺畜生,其罪都蠻重的。殺生罪的構(gòu)成,必須具足二個因緣:起加行及果究竟。亦即假如有人想殺害自己的母親,拿起刀加以砍殺(起加行),結(jié)果母親真的被殺死(果究竟)。如此,就構(gòu)成殺母重罪;否則,即不成為殺母罪。
綜合殺者的心境及殺害的對象來論定罪罰輕重,這是律典、論典共有的意見。關于何故殺人罪最重的問題,以聲聞律典的精神來說,“人是善趣,害之重故”12,是較吻合于律師的意見。如《薩婆多毗尼毗婆沙》說:何故唯有殺人得波羅夷,其余諸趣不得呢?律師答道:“人中有三歸、五戒、波羅提木叉戒故,有沙門四果多在人中得,佛與辟支佛必在人中得漏盡故,是以害人得波羅夷,余道不得波羅夷!13又人有梵行、憶念、勇猛等三事勝,人有慚愧心,有父母、兄弟、姐妹等倫常觀念,畜生無慚愧心,無倫常觀念,無律儀戒等,故而殺人罪最重14。各部廣律,律師在不殺生戒條的“犯相分別”,或有落入太過煩冗推演的嫌疑,其形式與內(nèi)容也極不統(tǒng)一;不過,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理念:以殺者的心境及殺害的對象,作為論定其罪罰與輕重的依據(jù)。而且,從殺人得波羅夷、故殺畜生命得波逸提,也就說明了一個事實:佛教立足于“護生”的道德規(guī)范,心愿普及于一切眾生,這是一個崇高理想,在實行上,先從人類做起,漸次擴展,最后達到普及一切眾生的崇高理想。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必須解決:(如前文)何故唯有殺人得波羅夷的問題,律師回答:“人中有三歸、五戒、波羅提木叉戒故”。律師言下之意是,畜生等有情,無三歸、五戒、波羅提木叉戒。就以畜生(龍)來說,依據(jù)律典記載:伊羅缽龍王和那羅陀梵志,結(jié)伴同往鹿野苑聽世尊說法,世尊漸次為他們說“布施持戒生天之法,呵欲不凈,贊嘆出離為樂”,勸令發(fā)歡喜心。伊羅缽龍王聞法后,歡喜無限,世尊進而教導龍王學佛要先歸依佛法僧三寶。伊羅缽龍王隨即歸依,它是畜生有情最先受三自歸者15。有一善現(xiàn)龍王,是長壽龍,厭惡龍身,知道出家修行的功德益處,于是變化成青年外道,到僧團里求聽出家受具。善現(xiàn)龍王在睡眠時,現(xiàn)出原形,驚嚇了大眾。由此事緣,世尊制:“畜生者,于我法中無所長益,若未出家,不得與出家受具足戒;若已與出家受具足戒者,當滅擯!16又依據(jù)《菩薩本緣經(jīng)》記載,某龍王常為族群說法,勸修慈善,宣揚受持八齋戒法的殊勝,并親自受持八齋戒法17。伊羅缽龍王受三自歸,龍王自受持八關齋戒(近住律儀),顯然地,畜生(龍)得受三歸、八關齋戒,唯不得出家及受具足戒而已。那么,律師何故說畜生不得受五戒等呢?《薩婆多毗尼毗婆沙》解說:
凡受戒法,以勇猛心自誓決斷,然后得戒。諸天著樂心多,善心力弱,何由得戒?餓鬼以饑渴苦,身心焦然;地獄無量苦惱,種種楚毒,心意著痛,無緣得戒。畜生中以業(yè)障故,無所曉知,無受戒法。雖處處經(jīng)中說龍受齋法,以善心故而受八齋,一日一夜得善心功德,不得齋也,以業(yè)障故。以四天下而言,唯三天下閻浮提、瞿耶尼、弗婆提,及三天下中間海洲上人,一切得戒!蠖^之,愛佛法者蓋不足言,若天、若龍、若鬼神、若郁單越、若不男、二根種種罪人,盡得受三歸也。(大正23.509下)
依《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律師的解說,畜生類等得受三歸,但畜生類“以業(yè)障故,無所曉知,無受戒法”,故不得五戒、八齋戒、具足戒等;至于經(jīng)中龍王受八齋戒的事跡,律師解說是“以善心故而受八齋,一日一夜得善心功德,不得齋也,以業(yè)障故”。律師的說法,大同于有部論師的主張,如《大毗婆沙論》說:
問:近事律儀依何處有?答:依欲界有,非色、無色界;依人趣有,非余趣;依三洲有,除北洲。問:若此律儀唯依人趣,契經(jīng)所說當云何通?如契經(jīng)說:時天帝釋來詣佛所,作如是言:愿佛憶持,我是近事。我從今者,乃至命終,于其中間,護生歸凈。答:彼自顯示是信等流,非受律儀,不應為難。(大正27.647上)18
問:近住律儀依何處有?答唯依欲界有,非色、無色界;依人趣有,非余趣;依三洲有,除北洲。問:若此律儀唯依人趣,契經(jīng)所說當云何通?如契經(jīng)說:有海居龍,從大海出,于六齋日,受八戒齋,放舍身心,寂然而住,徐發(fā)吟韻,作如是言:今于世間,無所惱害。答:彼得妙行,不得律儀,自慶暫時離諸惡行。彼自憶念:昔在人中,受八戒齋,不能清凈,有毀犯故墮龍趣中。作是思惟:我本人趣,若能清凈持八戒齋,今應生天受諸快樂,何期毀犯墮斯惡趣。厭惡行故,數(shù)從海出,受八戒齋,吟韻自慶。然實彼龍唯得妙行,不得律儀。(大正27.648下)
有部論師主張:畜生類有情,無近事律儀,亦無近住律儀;對于經(jīng)中龍受八戒齋的事跡,解說是“唯得妙行,不得律儀”19。妙行,即身、口、意三妙行,屬于十善業(yè)道的范疇,是一種道德律。意思是說,龍王實行的是道德律,并不是得律儀,因為旁生非律儀器,不得律儀故。
以上,從殺人與殺畜生命,談及畜生是否得受律儀戒(三歸、五戒、八齋戒、具足戒)等相關問題。聲聞律典及部派論書,都一致主張:人是律儀器、畜生非律儀器,雖然諸天、鬼神、龍等諸趣有情也有愛樂佛法的,但是佛宣揚的是以人類為主的佛法。人生活在世間,人與人的互動最為密切,故殺生中以殺人罪最重。
參、斷畜生命與危害小蟲
世尊制:比丘故意損害畜生命,得波逸提。在這條制限下,所有會損害畜生類生命的行為,或者使用從畜生身上取得如蠶絲、皮革、骨牙等之類,都在禁止之列。以下,依次說明之。首先,說明斷畜生命與危害小蟲的制限。
佛教立本于“不殺生”的道德規(guī)范,不但嚴禁殺人,并且不得故意損害眾生命;連水中有微細小蟲,還得用漉水囊過濾后才可使用,以免無故傷害了它們。如律典記載:故意損害畜生命,畜生命斷,得波逸提;若無害心,只是誤殺,畜生死了,也是無罪。假如羊、馬、象等牲畜來到寺院佛塔,碰觸佛圖形像,毀壞花果樹木,可以用木棒、石頭等敲打地面發(fā)出聲音,讓它們自動離去20;飛鳥鳴叫吵雜,妨礙比丘坐禪讀經(jīng),可豎立欄楯、裝設羅網(wǎng),以阻擋鳥類進入21,但不得毀壞鳥巢,及任意破壞蜂巢22;即使蛇、老鼠、蜈蚣、蚰蜒等進入屋里,也只是把它趕走,或者用器物裝妥,遠送到無人來往處野放,不得任意傷害23。比丘游行教化時,要準備漉水囊,隨身攜帶,水先過濾后才可飲用;明知道水中有蟲,親自澆地、澆草,或令他人澆,皆得波逸提24。也不得用兜羅(柳華、白楊華、蒲梨華、睒婆華)貯作枕褥,因為這類植物“臭穢,好生諸蟲”,若使用,不但有殺生之虞,還招致“無有慈心,斷眾生命”的譏嫌25。如有比丘作織毛?〔肖+毛〕扇,多殺細蟲若草,就被譏嫌“無有慚愧,害眾生命”,于是世尊制定:不應畜如是?〔肖+毛〕扇26。曾有比丘親自作瓦屋,聚積材薪、牛糞,放火燃燒,世尊說:“焚燒,傷殺眾生”,無慈悲心;故不得放火燒諸草木,“若放火燒者,隨所殺得罪”;也不得無故露地燃火取暖,唯病苦除外27。印度民俗中,“草木中有命根想”,比丘墾土掘地,被譏嫌是“掘地,斷他命根”,故世尊遮止墾土掘地。夏天動輒驟雨,容易山洪爆發(fā),外出游行,一旦遇到暴雨,不但會飄失衣缽坐具;又“踐踏生草,奪諸蟲命”,也將招致“蹈殺生草木,斷他命根”的譏嫌,于是世尊制定:夏天得三月安居28。
以上,是律典中關于斷畜生命與飲用蟲水的制限。由此可知:佛教的慈忍護眾生,不得故意殺害畜生類生命,不管是如象、師子、老虎等大的野獸,或小鳥等飛禽,連微細的小蟲,都不忍傷害。世尊曾說:“若人有慈心,以米泔汁、若蕩滌汁,棄著不凈水蟲中,使彼蟲得此食氣,我說彼猶有福。”(大正22.872上)世尊慈護眾生的精神,從以上世尊規(guī)范弟子的制限中,深刻地傳達了出來。
另外,有部論師說:若殺害螞蟻的蟲卵而毫無懺悔心,此人是已斷善根者,因為“諸蟻卵于人,無過亦無所用,而故殺害尚無悔心,況復有過有用者,故知彼類已斷善根”。于是論師假設問答:
問:殺斷善人與害蟻卵,何者罪重?答:且依《施設論》說:若住等纏,其罪正等,所受異熟無差別故;若纏不等,罪隨有異。有作是說:害蟻卵者罪重,非斷善人,所以者何?蟻卵成就諸善根故。復有說者:殺斷善人得罪為重,所以者何?人是善趣,害之重故!舱撝鳌吃u曰:應作是說:若依罰罪,殺斷善人得罪為重,得邊罪故;若依業(yè)道,害蟻卵重,以彼成就諸善法故。(大正27.184下)
論中共有四種說法,論主評取的正義是:若以罪罰輕重來說,殺人得波羅夷(邊罪),殺旁生類得波逸提,當然是殺人罪為重;若依業(yè)道來論,蟻卵皆成就諸善法,自然是殺害蟻卵的罪較重。有部論主的解答,涵蓋了眾生平等的理念,亦符合于有部“有世間信根”的學理;然在論師極度推演下,漸有偏頗的發(fā)展,竟然出現(xiàn)蟻卵等類(旁生趣)勝過于斷善根者(人趣)的言論;《大般涅槃經(jīng)》甚至還說:“殺害蟻子猶得殺罪,殺一闡提無有殺罪”29。這樣的思想,顯然不同于聲聞律典以人類為本的精神,可以說已偏離佛教的根本思想了!
肆、蠶絲與羊毛
故意殺害畜生命得波逸提,比丘的衣服、臥具等日常用品,自然要避免使用殺生物,如不得用“雜野蠶綿”作新臥具。這里,有一個問題:在律典中,用“雜野蠶綿”作新臥具,或用“新純黑羺羊毛”、“新純白羊毛”作新臥具,皆是尼薩耆波逸提30!半s野蠶綿”臥具,是蠶絲和綿參雜而作成的臥具,如今之蠶絲被(非100%);“新純黑羺羊毛”、“新純白羊毛”臥具,是用黑羊毛、白羊毛作的臥具,即黑色羊毛被、白色羊毛被。蠶絲的取得,煮繭抽絲會殺害畜生(蟲)命;羊毛的取得,則只要剪羊身上的毛就可,不必殺羊就能取毛,何故都是尼薩耆波逸提?這問題,可從二方面來解說:
一、從世尊制戒的事緣來說,比丘之不得使用新野蠶棉作臥具,主要在于煮繭抽絲是一種殺生行為,如《僧只律》:比丘至養(yǎng)蠶家乞討絹絲,主人“持繭內(nèi)釜中,啾啾作聲”,主人嫌責:“我聞沙門瞿曇無數(shù)方便贊嘆不殺,毀呰殺者,云何沙門釋子故殺眾生,失沙門法,何道之有?”《五分律》:比丘親自煮繭,居士譏嫌說:“沙門釋子與我何異?此等常說慈忍眾生,而今親自煮繭,無沙門行,破沙門法”;居士在比丘前煮繭,蛹動作聲,比丘教他:按著湯中。居士即呵罵:“汝常說不殺生法,而今教人殺生,無沙門行,破沙門法!薄端姆致伞:比丘到養(yǎng)蠶家乞蠶絲,在旁邊看煮蠶繭,當“爆繭時,蠶蛹作聲”,居士們見了即說:“沙門釋子無有慚愧,害眾生命,外自稱言:我修正法,如是何有正法?求索蠶繭作新臥具。”《十誦律》說:拘睒彌比丘,作新憍施耶敷具,此國綿貴、縷貴、衣貴、繭貴,多殺蠶故。比丘數(shù)數(shù)乞,……擘治引貯,多事多務,妨廢讀經(jīng)坐禪行道!薄陡菊f一切有部毗奈耶》(以下簡稱《根有律》)亦說:新野蠶絲臥具,此物稀有難得,價錢昂貴,比丘們?yōu)闋I造故,妨廢正修讀誦作意;又數(shù)數(shù)向居士乞索,諸外道見了,即輕賤言:“諸人當知:此沙門釋子是殺生者,不舍害業(yè),自作、使人用新野蠶絲作臥具,若用此者,殺多有情,如何以好衣食施彼禿人斷物命者?”31
由此可見:比丘索乞絹絲及親自擘治引貯,不但妨廢讀經(jīng)坐禪行道的正行,而絹絲輕柔保暖物美價高,比丘若是貪圖物質(zhì)享受而索求蓄積,將增長對物欲的貪染,有違僧眾少欲知足之簡樸生活,更重要的是,煮繭抽絲是殺生傷慈的行為,違背佛教護生的根本精神,故律中規(guī)定:不得自用雜野蠶綿作新臥具,或語他人作,若作成者,尼薩耆波逸提。
至于比丘不得用“新純黑羺羊毛”、“純白羊毛”作臥具,廣律記載的事緣,與殺生無關,而是此類羊毛稀少不容易取得故價錢昂貴,或是使用此類羊毛被譏嫌其行儀與世俗人無異,不是修道者所應為,故律中制定:比丘若要作新臥具,“應用二分純黑羊毛、三分白、四分尨”作;若自己、或教他人用新純黑羺羊毛、純白羊毛作新臥具,得尼薩耆波逸提32。由此可知:蠶絲是殺生戒,純黑羊毛、純白羊毛是譏嫌戒。
二、尼薩耆波逸提,又名“舍墮”,犯此戒者,罪應懺悔,物則應舍。雖然同樣是“物應舍”,但是用蠶絲、或用黑、白羊毛作的臥具,物品在僧中舍后,處理物品的方式不同,如用“雜野蠶綿”作的臥具,在僧中作舍羯磨之后,不得還與舍比丘(物主),應以斧釿細細銼斬,和上泥巴,用來涂墻壁、或涂土埵;用“新純黑羺羊毛”、“純白羊毛”作的臥具,在僧中作舍羯磨以后,物品當還與舍比丘,不還則犯突吉羅。
考世尊制定尼薩耆波逸提戒(舍墮)的精神,如長衣、長缽等,要作凈施羯磨,主要是為了杜絕僧眾的私有欲和貪染心,故物品在僧中舍后,只是舍去所有權(quán),還擁有使用權(quán)33。以此精神來衡量蠶絲與羊毛品,就可發(fā)現(xiàn)世尊是嚴格管制蠶絲品,舍物比丘不僅不再擁有所有權(quán),連使用權(quán)也被剝除,這樣一來,要斷絕僧眾使用“雜野蠶綿”作的臥具,可說是徹底多了。蠶絲品要殺害畜生命才能取得,有違護生的道德規(guī)范,故禁止僧眾使用;純黑、純白羊毛品是譏嫌戒,為防世俗人譏嫌,故遮止使用此類羊毛,但可以用“二分純黑羊毛、三分白、四分尨”作。這就是世尊制戒的精神。
【下期待續(xù)】
注釋
[1] “古時畜生所以能語,今時畜生所以不語,謂劫初時,先有人天,未有三惡。初有三惡,盡從人天中來,以宿習近故,是以能語;今時畜生,多從三惡道中來,是以不語!(《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大正23.540上~中)
[2] “我某甲歸佛法僧,愿尊憶持,我是近事,我從今日乃至命終,護生歸凈!(《大毗婆沙論》,大正27.645下)“佛告大名:諸有在家白衣男子,男根成就,歸佛法僧。起殷凈心,發(fā)誠諦語自稱:我是鄔波索迦,愿尊憶持,慈悲護念!覐慕裾,乃至命終,護生!(《順正理論》,大正29.552下~553上)“白佛言: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唯愿世尊,聽為優(yōu)婆塞,自今已去,盡形壽不殺生,乃至不飲酒!(《四分律》,大正22.789下)
[3] 《雜阿含》,大正2.22下,24下。
[4] 這十二種事業(yè),也稱為“不律儀”,如《薩婆多毗尼毗婆沙》說:“十二惡律儀者,一者、屠羊;二者、魁膾;三者、養(yǎng)豬;四者、養(yǎng)雞;五者、捕魚;六者、獵師;七者、網(wǎng)鳥;八者、捕蟒;九者、咒龍;十者、獄吏;十一者、作賊;十二者、王家常差捕賊人:是為十二惡律儀。養(yǎng)蠶,皆不離惡律儀也!(大正23.510上)《大毗婆沙論》亦說有十二種不律儀,見(大正27.607上~中)。
[5] “若比丘故自手斷人命,持刀與人,嘆譽死,快勸死”,及用“種種方便嘆譽死,快勸死”,是比丘波羅夷不共住。(《四分律》,大正22.575下~577中)“若比丘斷畜生命者,波逸提!(676下~677中)“若比丘知水有蟲,若自澆泥若草、若教人澆者,波逸提!(646中~647上)“若比丘知水有蟲飲用者,波逸提”。(677中~下)“若比丘自手掘地、若教人掘者,波逸提!薄叭舯惹饓墓砩翊,波逸提。”(641上~642上)
[6] 《十誦律》:“有居士是外道弟子,說地中有命根”(大正23.117中);《四分律》說:比丘掘地,被譏嫌是“掘地斷他命根”,因為居士于“草木中有命根想”故(大正22.641上,830中)!渡宦伞:比丘建寺,掘地作地基,“佛語比丘:此中雖無命根,出家之人所不應作,當少事少務,莫為世人所譏!(大正22.385下)
[7] 不殺生的“犯相分別”,見《四分律》,大正22.576下~577中;《五分律》,大正22.8中~9上;《僧只律》,大正22.256上~257下;《十誦律》,大正23.8中~11上。《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大正660中~668下。
[8] 《十誦律》,大正23.375中~下,381中~382上;《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大正23.518中~519上;《薩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大正23.566下~567上;《大毗婆沙論》,大正27.619上~621上。
[9] 《僧只律》,大正22.257下,378上。
[10]《大毗婆沙論》:“由二因緣建立無間:一、背恩養(yǎng);二、壞福田。背恩養(yǎng)者,謂害母、害父。壞德田者,謂余三種。由二因緣得無間罪:一、起加行;二、果究竟!(大正27.619上)
b.《十誦律》從善惡無記三性去分析殺母殺父殺羅漢的罪與罰,見《十誦律》,大正23.375中~下。
c.“問:問頗比丘殺人不得波羅夷耶?答:有,若先破戒、若賊住、若先來白衣是。問:頗有不受具戒人殺人得波羅夷耶?答:有,與學沙彌是也!(382上)《四分律》亦說:“有三種斷人命,不犯波羅夷。人作非人想,若以身、若以口斷命,是為三種斷人命,不犯波羅夷。”(大正22.996上)
[11] 有部論師說:十不善業(yè)中,斷生命乃至邪見,皆有從貪、瞋、癡生的三種情形,見《大毗婆沙論》,大正27.605下~607上。
[12] “有說者:殺斷善人得罪為重,所以者何?人是善趣,害之重故。〔論主〕評曰:應作是說:若依罰罪,殺斷善人得罪為重,得邊罪故;若依業(yè)道,害蟻卵重,以彼成就諸善法故。(大正27.184下)
[13] 《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大正23.518中。
[14] 閻浮提人有三事勝諸州、諸趣,“一者、勇猛強記,能造業(yè)行;二者、勇猛強記,勤修梵行;三者、勇猛強記,佛出其土”(《長阿含·世紀經(jīng)》,大正1.135中~136上)。
b.“世尊告諸比丘:有二凈法,能護世間。何等為二?所謂慚、愧。假使世間無此二凈法者,世間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宗親、師長尊卑之序,顛倒渾亂,如畜生趣。以有二種凈法,所謂慚、愧,是故世間知有父母,乃至師長尊卑之序,則不渾亂如畜生趣!(《雜阿含經(jīng)》,大正2.340下;此經(jīng)內(nèi)容,《十誦律》亦有,見大正23.354中~下)
c.按:畜生無慚愧心,是就普遍性來說,畜生父母兄弟間,會互相殘殺淫亂等!洞笈派痴摗酚涊d:“問:諸旁生類殺害父母得無間不?答:不得。所以者何?彼身法爾志力微劣,不能作律儀,不律儀器故!蟮抡f言:諸傍生類殺害父母,于無間罪有得、不得。謂聰慧者得,非聰慧者不得。曾聞有聰慧龍馬,人貪其種,令與母合,馬后覺知,斷勢而死!(大正27.619中~下)大德傳說的“聰慧龍馬”,則是具有倫常及慚愧心的畜生。
[15] 畜生歸依三寶,如伊羅缽龍王,《四分律》,大正22.792下;《五分律》,大正22.106上~107上。
[16] 畜生不得與出家受具,見《四分律》,大正22.813上;大正22.117下;《十誦律》,大正23.154中。畜生不得出家受具,故當行者出家求受具足戒時,戒師問“十三遮難”,其中一項,即問“汝是非人否”(大正22.814下)。
[17] 《菩薩本緣經(jīng)》記載:龍王向同族說:“閻浮提人以八戒水洗浴其身,……汝當知之:若能受持如是八戒,雖無妙服而能得洗浴,雖無墻壁能遮怨賊,雖無父母而有貴姓,離諸瓔珞身自莊嚴,雖無珍寶巨富無量,雖無車馬亦名大乘,不依橋津而度惡道。受八戒者功德如是,汝今當知吾于處處常受持之!埻跫磳⒅T龍至寂靜處,遠離淫欲瞋恚之心,于諸眾生增修大慈,具足忍辱以自莊嚴,開菩提道自受八戒,清凈持齋經(jīng)歷多日!(大正3.69上~下)
[18] 關于“唯受三歸及缺減律儀,是否名為近事”,學派中有諍論,如論說:“健馱羅國諸論師言:唯受三歸及律儀缺減,悉成近事!葷駨浟_諸論師言:“無有唯受三歸及缺減律儀名為近事”(大正27.645下~646上)!盁o有唯受三歸及缺減律儀名為近事”,以及近事律儀“依人趣有,非余趣”。由此來說,則旁生類無近事律儀。
[19] “三妙行者,謂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云何身等妙行?如世尊說:何者身妙行?謂離斷生命,離不與取,離欲邪行。何者語妙行?謂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麤惡語,離雜穢語。何者意妙行?謂無貪、無瞋、正見!(《大毗婆沙論》,大正27.581上)
[20] “只桓園牛羊來入,無有禁限。佛言:掘作塹障!(《四分律》,大正22.941下)“若惡象、馬、牛、羊、狗,如是種種惡獸來,不得打,得捉杖木瓦石等打地作恐怖相。若畜生來入塔寺中,觸突形像,壞花果樹,亦得以杖木瓦石等打地恐怖令去!(《僧只律》,大正22.376上)
[21] 有鵝、雁、孔雀、鸚鵡等飛禽類出入鳴叫,妨諸比丘坐禪讀經(jīng),佛言應設欄楯、或網(wǎng)等阻隔。見《十誦律》,大正23.243中~下,278中;《五分律》,大正22.136中;《四分律》,大正22.955上。
[22] 不得蓄狗、豬、馬等走獸類旁生,見《四分律》(大正22.962下);不得蓄畜鸚鵡鳥、鴝鵒鳥等飛禽類旁生,見(大正22.961上)。不得壞鳥巢,見《十誦律》(大正23.431上)。蜂巢,“應撿看蟲及蜂窠,蜂若出窠,即應除去;兒若未出,應以線懸系置余處,長成自去!(《根有律·安居事》,大正23.1042上)
[23] 蛇的解放,《十誦律》,大正23.278下~279上;蛇、鼠、蜈蚣、蚰蜒,見《四分律》,大正22.870下。
[24] “若比丘知水有蟲,若自澆泥若草、若教人澆者,波逸提。”(大正22.646中~647上)“若比丘知水有蟲飲用者,波逸提。”(677中~下)“比丘不應無漉水囊行,乃至半由旬;若無,應以僧伽梨角漉水。”(954中)
[25] 《五分律》,大正22.70上~中;《四分律》,大正22.693中~下。
[26] 《四分律》,大正22.956上。
[27] a.焚燒傷殺眾生,《摩訶僧只律》,大正22.238中。放火燒諸草木,“若放火燒者,隨所殺得罪”,見《十誦律》,大正23.274中。
b.不得無病自燃火的事緣,諸部廣律記載,都是比丘燃材火,躲在木材中的蛇遇熱逃出,以致咬傷比丘。(大正22.64中~下;364下; 675上~下;大正23.104中~105上)應別作“燃火堂”,見(大正22.942下)。
[28] “若比丘自手掘地、若教人掘者,波逸提!(大正22.641上~中)比丘夏三月安居,見(《四分律》,大正22.746上,830中;《五分律》,大正22.129上;《十誦律》,大正23.173中)。
[29] 按:何以蟻卵成就善法呢?如《大般涅槃經(jīng)》云:“一闡提輩以何因緣無有善法?……一闡提輩斷善根故,眾生悉有信等五根,而一闡提輩永斷滅故。以是義故,殺害蟻子猶得殺罪,殺一闡提無有殺罪。”(大正12.562中)“眾生悉有信等五根”,螞蟻是眾生之一,故螞蟻也具有信等五根;由此理由,故說殺害蟻子得殺罪,殺一闡提無殺罪。從《大般涅槃經(jīng)》的解說,可以得知:有部論師說蟻卵“成就諸善法”,是符合于有部“信等五根通于有漏、無漏”(大正27.8上)——“有世間信根”(大正49.16中)的學理。
[30] a.“若比丘雜野蠶綿作新臥具”、“以新純黑羺羊毛作新臥具”,不用“二分純黑羊毛三分白四分尨”作,都是尼薩耆波逸提。(大正22.613下~615下)
b.印順導師在《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談到:“戒律五部中的波逸提,應包括《戒經(jīng)》八篇中的尼薩耆與單波逸提”(頁137)。佛弟子犯尼薩耆波逸提或波逸提,同樣的,罪應懺悔,只是尼薩耆多了物品應舍而已。
[31] 煮蠶絲是殺生行為,見《僧只律》,大正22.307下~308中;《五分律》,大正22.34下~35上;《四分律》,大正22.613下~614上;《銅鍱部律》,南傳1.380~382《十誦律》,大正23.47下~48上;《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大正23.735下~736上。
[32] a.用“新純黑羺羊毛作新臥具”,《四分律》說:毗舍離諸梨車子等多行邪淫,用純黑羺羊毛作氈被體夜行,使人不見,彼等見比丘用純黑羺羊毛作新臥具,皆共語言:我等在于愛欲,為淫欲故作黑羊毛氈,汝等作此純黑羊毛氈,何所為耶?(大正22.614上~中)《僧只律》:有居士具白舍利弗言:“毛大貴,或一錢得一兩,乃至二、三、四金錢得一兩,然此毛極細軟,觸眼睛不淚出,甚為難得。尊者!此羊毛出四大國:毗舍離國、弗迦羅國、得剎尸邏國、難提跋陀國。尊者!我夫主及諸親屬,為求是毛故,或時得還,或死不還。以毛難得,是故極貴,而諸比丘人人來乞,破我家業(yè),遂至窮乏。”(大正22.307上)《十誦律》說:“此國黑羊毛貴,黑羊毛縷貴,黑羊毛氈貴,諸比丘數(shù)數(shù)乞,……居士厭患呵責:諸沙門釋子自言善好有德,而以純黑羺羊毛作新敷具,此國黑羊毛貴,縷貴氈貴,比丘取是黑羊毛,擇擘布貯,多事多務,妨廢讀經(jīng)坐禪行道!(大正23.48上)
b.《四分律》說:比丘以純白羊毛作新臥具,諸居士見皆譏嫌言:“沙門釋子不知慚愧無有厭足,外自稱言我修正法,如是何有正法,作新白羊毛臥具似王若王大臣。”(大正22.615上)
c.另外,還有二條與羊毛有關的戒法:若比丘“使非親里比丘尼浣染擘羊毛”,“道路行得羊毛,若無人持得自持乃至三由旬,若無人持自持過三由旬”,都是尼薩耆波逸提。(大正22.617中~618下)
[33] 有關長衣的制限,見《四分律》(大正22.601下~603上);長缽的制限,見(621下~623上)。佛弟子犯尼薩耆波逸提,罪應懺悔,物品應舍,如何舍?舍給誰?舍后如何處理舍物?則端視物品是否生活上迫切的必須品,是否助長貪欲,傷物害生,和是否會遭來世人譏嫌而定。
- 上一篇:第一頁
- 下一篇:從〈點頭頑石話生公〉談道生法師之思想
- 佛教的醫(yī)療保健
- 讀《大毗婆沙論》札記
- 從律典探索佛教對動物的態(tài)度(中)
- 從律典探索佛教對動物的態(tài)度(下)
- 修證篇概論(上)
- 修證篇概論(下)
- 從〈點頭頑石話生公〉談道生法師之思想
- 讀《大毗婆沙論》札記 論師的輪回觀
- 中國佛教史略 原典資料匯編自序
- 《循流探源——印順導師印、中佛教史研究論集》自序
- 《循流探源——印順導師印、中佛教史研究論集》導論
- 研究部派思想之杰出比丘尼──悟殷法師訪談錄(邱敏捷)
- 記印順導師《印度之佛教》的特見——從聲聞部派到大乘二大唯心論
- 部派佛教中有關“異生不能斷諸煩惱”的討論
- 記《中國佛教史略》之特見——真空妙有與真常唯心(節(jié)錄版)
- 佛典中的杰出女中丈夫——以根本說一切有部毗那耶廣律為主
- 讀《大毗婆沙論》札記 論師的“時間”觀
- 讀《大毗婆沙論》札記 論師的業(yè)力觀(上)
- 讀《大毗婆沙論》札記 論師的業(yè)力觀(中)
- 讀《大毗婆沙論》札記 論師的業(yè)力觀(下)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