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毗婆沙論》札記 論師的佛陀觀(三)
讀《大毗婆沙論》札記 論師的佛陀觀(三)
釋悟殷
參、佛語(言教)
一、轉(zhuǎn)*輪
據(jù)《異部宗輪論》記載,大眾部等主張:“諸如來語皆轉(zhuǎn)*輪”,而有部則主張“八支圣道是正*輪”19。
關(guān)于*輪的問題,《大毗婆沙論》卷一八二,論中以相當(dāng)大的篇幅分別:何謂*輪?何故名*輪?何種情況是轉(zhuǎn)*輪等等,并介紹相關(guān)或引申而來的問題。如說:
云何*輪?答:八支圣道。若兼相應(yīng)隨轉(zhuǎn),則五蘊性,此是*輪自性。(大正27.911中)
問:何故名*輪?答:此輪是法所成,法為自性,故名*輪。如世間輪,金等所成,金等為性,名金等輪,此亦如是。有說:此輪于諸法性,能簡擇極簡擇,能覺悟極覺悟,現(xiàn)觀作證,故名*輪。有說:此輪能凈圣慧法眼,故名*輪。有說:此輪能治非*輪,故名*輪。非*輪者,謂布刺拏等六師所轉(zhuǎn)八邪支輪。(大正27.911中)
問:何故名輪?輪是何義?答:動轉(zhuǎn)不住義是輪義;舍此趣彼義是輪義;能伏怨敵義是輪義。由斯等義,故名為輪。(大正27.911中)
《大毗婆沙論》解釋了*輪以后,就針對大眾部的“諸如來語皆轉(zhuǎn)*輪”,和自宗主張的“八支圣道是正*輪,非如來語皆為轉(zhuǎn)*輪”,展開精采的論辯。大眾部認(rèn)為:“諸如來語皆轉(zhuǎn)*輪”,故“*輪語為自性,一切佛語都是*輪。若謂圣道是*輪者,則菩提樹下已轉(zhuǎn)*輪,何故至婆羅尼斯方名轉(zhuǎn)*輪?”(大正27.912中)所以,佛陀的一切語言,都是轉(zhuǎn)*輪。例如:佛陀問阿難:外面是否下雨?阿難聽了,即精進用功。
婆沙論者(有部)則認(rèn)為“八支圣道是正*輪,非如來語皆為轉(zhuǎn)*輪”,所以“*輪是八支圣道,若兼相應(yīng)隨轉(zhuǎn),則五蘊性,此是*輪自性”(大正27.911中)。亦即:“*輪體但是圣道,非佛語性。若是佛語者,則應(yīng)菩提樹邊為商人說法,已名轉(zhuǎn)*輪,何故后至婆羅尼斯國,乃言轉(zhuǎn)*輪耶”?故知:在婆羅尼斯度五比丘,爾時“令他身中有圣道起,方名轉(zhuǎn)*輪。*輪,圣道為體,故說齊阿若多憍陣那見法,名佛轉(zhuǎn)*輪!(大正27.912中)
而且佛的言教(身口意),有時是善,有時是無記。阿毗達磨、素怛纜藏,多分是善;毗柰耶藏,多分無記。如世尊說:門應(yīng)關(guān)閉,衣缽應(yīng)置竹架龍牙,如此都是無記。又若為教化而說,應(yīng)知是善;若為余事說,應(yīng)知是無記。所以叫阿難往觀下雨否?園中何故高聲大聲?這些都是無記(大正27.659中)。況且世尊問阿難外面是否下雨,是為解阿難睡夢心故(77下),所以不能說是*輪。
其后,《大毗婆沙論》就著佛初轉(zhuǎn)*輪,初轉(zhuǎn)*輪地等等,繁復(fù)的加以推理闡釋,這些不過是論師善于分別的風(fēng)格使然。
從以上的說明,可知大眾部和有部之間的歧異。而以有部婆沙論者的“*輪是八支圣道”來說,可演申為:若佛弟子不以八正道自行化他,即是破*輪了。
二、如義不如義
世尊說法是如義?是不如義?《異部宗輪論》分二種來說:一、世尊說法是否都如義?二、經(jīng)典是否都是了義說?
首先,世尊說法是否都如義?大眾部主張“世尊所說無不如義”;有部認(rèn)為“世尊亦有不如義言”20。其次,經(jīng)典是否都是了義說?大眾部說:“佛所說經(jīng)皆是了義”;而有部說:“佛所說經(jīng)非皆了義,佛自說有不了義經(jīng)”21。
關(guān)于世尊說法是否都如義?此“義”,有二種解釋:一、是真實不虛,又合乎義理,任何責(zé)難,都動搖不了他的立論。二、是義利(利益),佛所說法,對眾生都有益處——為饒益眾生而說。
一、真實不虛,合乎義理:
如經(jīng)說:
如來從昔夜覺無上正盡之覺,至于今日夜于無余涅槃界當(dāng)取滅訖,于其中間,若如來口有所言說,有所應(yīng)對者,彼一切是真諦不虛,不離于如,亦非顛倒,真諦審實。若說師子者,當(dāng)知說如來。所以者何?如來在眾,有所講說,謂師子吼。一切世間,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如來是梵有,如來至冷有,無煩亦無熱,真諦不虛有。(《中阿含》,大正1.645中)
世尊說法不僅如法如義,真實不虛,亦合情合理,外界的任何折難,都動搖不了。如經(jīng)中記載,摩揭國那羅聚落刀師聚落主,受尼犍子外道慫恿,以“蒺藜論”問難世尊,欲令世尊“不得語,不得不語”,經(jīng)世尊善巧說明,刀師聚落主皤然省悟,歡喜懺悔而去22。由此可見:佛所說法,都是如義——如法如義,合情合理,真實不虛。
二、義利、利益:
如經(jīng)說:
我今出世成佛,十號具足,我今“自饒益,亦饒益他,饒益多人,愍傷世間,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中阿含》,大正1.496上)。又說:“如來應(yīng)等正覺,為大醫(yī)王,成就四德(如實知苦集滅道四圣諦),療眾生病”(《雜阿含》,大正2.105上--中)。
如此,說明了佛陀出世說法,都是為了饒益眾生,對眾生都有大利益。
有部認(rèn)為佛陀說法非皆如義,因為佛陀說話,有時是善,有時是無記。如問阿難天下雨否?園中何故大聲喧嚷?門應(yīng)關(guān)閉,衣缽應(yīng)置竹架龍牙等,這些都是無記(大正27.659中;23),所以“世尊亦有不如義言”。
雖然如此,但有部也認(rèn)為世尊說法,皆能令有情獲大利益24。不過,世尊說法有時是方便說,是有余說(有別意趣),不能依文釋義。如說“殺父、殺母”,是說除貪愛母、殺煩惱父,并不是真的殺害父母,若果殺害父母,則犯五無間罪了25。
以上,是關(guān)于佛陀說法如義或不如義的問題。其次,將探討佛陀所說經(jīng)典是否了義的問題。
所謂“了義”,有二種說法:一、依言教說:一句話說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沒有一點含糊不清,即是“了義”。二、依義理說:一個道理已顯示得徹底究竟,沒有絲毫保留,是為“了義”;若所顯義理,并未徹底究竟,還可再發(fā)揮,是“不了義”。此下依第二(“究竟義”名“了義”)而作分辨。
《異部宗輪論》說:大眾部主張“佛所說經(jīng)皆是了義”;有部則主張“佛所說經(jīng)非皆了義,佛自說有不了義經(jīng)”26。據(jù)窺基法師的說法,大眾部主張“諸如來語皆轉(zhuǎn)*輪”,又勸人依了義經(jīng),不依不了義教等,故知“佛所說法都是了義”,都是真實不虛。經(jīng)中說殺害父母等,乃因有情長因恚、愛生,說二結(jié)為父母,此皆契合正理,所以佛所說經(jīng)皆是了義27。
有部以佛自說應(yīng)“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故以為亦有不了義教。因為有時經(jīng)中詮釋義理,并不完全,故有阿毗達磨之出;而“一切阿毗達磨,皆為解釋契經(jīng)”(大正27.236中)。又經(jīng)典有應(yīng)時、應(yīng)機的方便,不能依文而解,若彼“經(jīng)是不了義,是假施設(shè),有別意趣”(大正27.431下),經(jīng)典內(nèi)容或現(xiàn)觀次第違義時,則“應(yīng)求此經(jīng)意趣”,不可“輒回此經(jīng)文字”28。
有關(guān)佛所說經(jīng)典是了義或不了義的問題,大眾部和有部不同主張的癥結(jié)點還是在于:一、大眾部主張“諸如來語皆轉(zhuǎn)*輪”,“世尊所說無不如義”,當(dāng)然“佛所說經(jīng)皆是了義”了。二、有部主張“八支圣道是正*輪,非如來語皆轉(zhuǎn)*輪”,“世尊亦有不如義言”,所以“佛所說經(jīng)非皆了義,佛自說有不了義經(jīng)”了。
大乘佛法時代,如龍樹、無著等,對于經(jīng)典之了義與否,亦有精辟的解釋。如龍樹菩薩說:
佛經(jīng)有二義:有易了義,有深遠(yuǎn)難解義。如佛欲入涅槃時語諸比丘:“從今日應(yīng)依法不依人,應(yīng)依義不依語,應(yīng)依智不依識,應(yīng)依了義經(jīng),不依未了義!币婪ㄕ,法有十二部,應(yīng)隨此法,不應(yīng)隨人。依義者,義中無諍好惡罪福虛實,故語已得義,義非語也。如人以指指月,以示惑者,惑者視指而不視月,人語之言:“我以指指月,令汝知之,汝何看指,而不視月?”此亦如是,語為義指,語非義也,是以故不應(yīng)依語。依智者,智能酬量,分別善惡,識常求樂,不入正要,是故言不應(yīng)依識。依了義經(jīng)者,有一切智人佛第一,一切諸經(jīng)書中佛法第一,一切眾生中比丘僧第一,布施得大富,持戒得生天,如是等是了義經(jīng)。如說:“法師說法有五種利:一者大富,二者人所愛,三者端正,四者名聲,五者后得涅槃。”是為未了義。云何未了?施得大富是為了,了可解;說法無財施而言得富,得富者,說法人種種贊施,破人慳心,亦自除慳,以是因緣得富,是故言未了,是多持經(jīng)〔者〕方便說,非實義。(《大智度論》,大正25.125上--中)
龍樹菩薩以佛經(jīng)有“易了義”,和“深遠(yuǎn)難解義”,說明世尊為應(yīng)機設(shè)教的方便,故佛經(jīng)有了義說和不了義說;因此龍樹立了四種悉檀,通攝當(dāng)時的佛說29。而無著菩薩亦有相同看法,如說:“復(fù)有四種意趣,四種祕密,一切佛言應(yīng)隨決了。”30
這兩位菩薩,應(yīng)是有見于當(dāng)時佛教流行的現(xiàn)象,故爾提出抉擇貫攝所有經(jīng)教的方法,若佛教學(xué)人能善解其義,定能維護佛法的純正,以及僧伽清凈的形象。而大眾部的說法,則易流演至“一切世間真實善語,微妙好語,皆入佛法中”(大正25.66中)的結(jié)論,乃至把世尊應(yīng)機設(shè)教的方便,也都當(dāng)作真實,如此,則后期大乘佛法流于“佛梵一如”,也不是沒有軌跡可循的!
三、一音說法
《異部宗輪論》說:大眾部主張“佛以一音說一切法”;有部則認(rèn)為“非佛一音能說一切法”31。
有部的婆沙論者舉《毗奈耶》中,世尊為四天王說法事為例:佛先以圣語說四圣諦,四天王中,二天王得解,二天王不解。佛更為二天王以南印度邊國語言說四圣諦,二天王中,一得解,一不解。佛復(fù)作蔑戾車語說,時四天王盡得解(大正27.410上;32)。所以,有部認(rèn)為:“非佛一音能說一切法”,佛陀說法時,是視與會大眾的語言不同,而以各種語言說法的。又佛陀善識機宜,知眾生的“意樂”不同,所以能以不同語言說法教化。何況“世尊雖有自在神力,而于境界不能改越,如不能令耳見諸色,眼聞聲”(410中)等。
依有部的說法,可見佛陀是語言專家,擅長各種語言,而且佛陀言語捷利,聲韻無過,詞辯第一,“一剎那心能起一語,一剎那語能說一字”(大正27.72中)。所以說法時,能依著與會大眾的地域不同,而以各種語言說法,大眾因此各得領(lǐng)解33。
大眾部的“佛以一音說一切法”,由于文獻所提有限,不大明白其意旨,但或許可以由鳩摩羅什法師的解釋,得到消息。羅什云:
如以一音,而眾生隨意所聞,或有聞佛音聲,崇濡微妙,如迦陵頻伽鳥、白鵠之聲,如獅子吼聲,如野牛王聲,如大鼓之聲,如大雷聲,如梵王聲等,種種不同。有于音聲中,或聞?wù)f布施,或聞?wù)f持戒、禪定、智慧、解脫大乘等,各各自謂為我說法。(《大乘大義章》大正45.125下)
這是說,世尊為大眾說法時,與會的大眾,隨各人的欲樂、根機,聽到的各各不同,似乎世尊專為自己說法似的。這樣,和《婆沙論》所引的“伽他”相通。如: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皆謂世尊同其語,獨為我說種種義。(大正27.410上)
《婆沙論》中,解釋“一音”的含義是:
一音者,謂梵音。若至那人來在會坐,謂佛為說至那音義;如是礫迦、葉筏那、達刺陀、……博喝羅等人來在會坐,各各謂佛獨為我說自國音義,聞已隨類各得領(lǐng)解。又貪行者來在會坐,聞佛為說不凈觀義;若瞋行者來在會坐,聞佛為說慈悲觀義;若癡行者來在會坐,聞佛為說緣起觀義;憍慢行等,類此應(yīng)知。(大正27.410上)
依于此義,世尊說法時,雖然用一種語言說法,但是與會的大眾,每個都是當(dāng)機眾,世尊好像專為他而說法似的。雖然《婆沙論》未明說此是大眾部義,不過依據(jù)窺基法師解說大眾部的“佛一音說一切法”34,和婆沙論者所引“伽他”相同,所以“伽他”也許正是大眾部的說法。
總之,佛陀是否“一音說法”?大眾部和有部之不同在于:大眾部認(rèn)為:佛陀以“一音”說法,與會大眾聽到的是:“世尊用我的語言,專為我說法。”而有部則認(rèn)為:佛陀是語言學(xué)專家,通曉各種語言,說法時,是視與會大眾之不同,而以各種語言說法。印度幅員廣闊,方言眾多,世尊通曉各種語言,律典中除了上面所引之《十誦律》外,尚有類似記載。如阿盤提的億耳,從西南邊地來禮敬世尊時,以阿盤提語贊誦經(jīng)典,世尊云:
善哉比丘!汝善贊法。汝能以阿盤地語聲贊誦,了了清凈,盡易解。比丘!汝好學(xué),好誦!(《十誦律》,大正23.181中)
我弟子中,捷疾解悟,億耳第一。(《僧只律》,大正22.416上)
又,有人批評:“我諸圣者不閑聲韻,逐句隨文,猶如瀉棗,置之異器”(大正24.223上),世尊仍只叮嚀弟子:“聽隨國音讀誦,但不得違失佛意!(大正22.174中;955上)。如佛說“聽隨國音讀誦”,可見當(dāng)時佛教界未有統(tǒng)一語言。雖不敢確定世尊通曉印度全部的方言,但最起碼是通曉數(shù)種語言。
四、如來答問不待思惟
大眾部中,和“佛一音說一切法”有關(guān)的,尚有“如來答問不待思惟”;“佛一切時不說名等,常在定故,然諸有情謂說名等,歡喜踴躍!(大正49.15下)“如來答問不待思惟”,這是說:世尊回答問題時,都不須經(jīng)過思惟,就能自然而然任運的解答問題!胺鹨磺袝r不說名等”,是說世尊“常在定”中,所以一切時中,世尊都未有說法,也未思惟“名(句、文)等”,然而眾生卻都認(rèn)為世尊在說法,而且是經(jīng)過精思熟慮,方為他們說法而“歡喜踴躍”。
不過,有部則有論師認(rèn)為:“佛過去無量劫前,應(yīng)得滅度,所以經(jīng)于三無數(shù)劫修習(xí)百千難行苦行,但為利他。夫利他者,必于名身、句身、文身,皆得善巧;以善巧故,能為他說蘊、處、界等,令得涅槃,究竟饒益”;“佛善達名、句、文身,能為眾生說法無盡”;“于名等,唯佛善知”35。雖然也認(rèn)為佛“善達名、句、文身”,但并不認(rèn)為“如來答問不待思惟”。
總上四項,是佛陀語言(言教)的相關(guān)問題,接下來要探討的是佛陀的智慧。
~未完待續(xù)~
注釋
注19:《異部宗輪論》,大正49.15中;16下。
注20:《異部宗輪論》,大正49.15下;16下。
注21:《雜阿含》卷三二,摩揭陀國那羅聚落的刀師聚落主,受尼犍外道的慫恿,問難世尊。作蒺藜論,“令沙門瞿曇不得語,不得不語”。
1.問世尊常愿諸家福利具足增長否?若是否定,則與凡夫無異;若肯定,何故饑饉災(zāi)荒之年,游行人間,帶領(lǐng)千二百五十比丘,千優(yōu)婆塞,五百乞殘食人,從城至城,從村至村,捐費世間?如大雨雹,雨已乃是減損,非增益也。世尊答:我憶九十億劫以來,不見一人施一比丘有盡有減。由長夜好施,真實寂止,致招富有,多錢財、眷屬、仆從。而由九因緣令人損減福利:王所逼、賊所劫、火所焚、水所漂、藏自消減、抵債不還、怨憎殘破、惡子費用、以及無常。(《雜阿含》,大正2.230中--下)
2.問:世尊不常欲安慰一切眾生,贊嘆安慰一切眾生耶?若否定,則與凡夫有何異?若肯定,常欲安慰一切眾生,何故或為一種人說法,不為某一種人說法?世尊答:譬如農(nóng)夫耕田,先耕土壤肥澤之上田,次耕中田,后耕貧瘠之下田。世尊亦如是,比丘、比丘尼是肥澤上田,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是中田,諸外道異學(xué)、尼犍子輩為下田,此等上中下田,我都常為彼演說正法,初中后善,善義善味,純一滿凈,梵行清白,開示顯現(xiàn)。然彼眾等,于我善說法中得一句法,知其義者,亦復(fù)長夜以義饒益安隱樂住。(《雜阿含》,大正2.230下--231下)
3.蒺藜論,即是兩難問題,如人魚骨哽在喉嚨,吐不出,也吞不下,非常難過,所以說“令沙門瞿曇不得語,不得不語”。(大正2.230中)
注22:1.問:佛教當(dāng)言善耶?無記耶?答:或善,或無記。云何善?謂佛善心法所發(fā)語言乃至語表。云何無記?謂佛無記心發(fā)語言乃至語表。(大正27.659中)
2.問:于佛教中,何者善?何者無記?答:a.阿毗達磨、素怛纜藏多分是善;毗奈耶藏多分無記。如世尊說:門應(yīng)關(guān)閉,衣缽應(yīng)置竹架龍牙,如是等言,皆無記故。b.佛教若為所化說,應(yīng)知是善;若為余事說,是則無記。如世尊告阿難陀言:汝往觀天,為雨不雨?園中何故高聲大聲?如是等言,皆無記故。c.佛教若用功說,應(yīng)知是善;若任運說,是則無記。d.佛教力無畏等所攝受者,應(yīng)知是善;力無畏等不攝受者,是則無記。(大正27.659中)
注23:世尊說法非全無因,或少因故。……世尊永離無義言故,所說稱量,必饒益故。依田、依器,雨法雨故,有大因緣乃說法故。由此世尊所有言說,皆使有情獲大利樂。(大正27.173下)
注24:1.問:頗有比丘殺母得大福,不得罪耶?答:有。愛名為母,若殺得大福,不得罪也。
2.問:頗有比丘殺父得大福,不得罪耶?答:有。漏名為父,殺得大福,不得罪也。(《十誦律》卷五二,大正23.381中)
注25:《異部宗輪論》,大正49.15下;16下。
注26:《異部宗輪論述記》,卍續(xù)83.225上。
注27:如契經(jīng)說:佛告比丘:此苦圣諦我昔未聞,于此法中如理作意,由此便生眼智明覺。此苦圣諦慧應(yīng)遍知,我昔未聞乃至廣說。……此苦圣諦我昔未聞等,顯未知當(dāng)知根,此苦圣諦慧應(yīng)遍知等,顯已知根,此苦圣諦慧已遍知等,顯具知根。集滅道諦各顯三根,應(yīng)知亦爾。
大德法救作如是說:“我思此經(jīng),舉身毛豎,以佛所說,必不違義,定有次第。今此契經(jīng),越次第說具知根,后復(fù)說未知當(dāng)知根故。非佛獨覺及諸聲聞,得有如是觀行次第,具知根后如何復(fù)起初無漏根?若舍此經(jīng),必不應(yīng)理,佛初說故;以五比丘而為上首,八萬諸天聞此所說,皆證法故。若欲不舍,復(fù)違次第,故思此經(jīng),舉身毛豎!(大德不舍經(jīng),但回經(jīng)文)
阿毗達磨諸論師:“不應(yīng)輒回此經(jīng)文句,過去無量諸大論師,利根多聞過于大德,尚不敢回此經(jīng)文句,況今大德而可輒回!但應(yīng)尋求此經(jīng)意趣!(大正27.410下--411上)
注28:《大智度論》,大正25.59中--60上;《印度佛教思想史》,pp.126--127。
注29:《攝大乘論本》,大正31.141上。
注30:《異部宗輪論》,大正49.15中;16下。
注31:《異部宗輪論》,大正49.15中;16下。
注32:《十誦律》:四大天王與無數(shù)眷屬來禮佛陀,聽佛說法。爾時“佛以圣語說四諦法苦集滅道,二天王解得道,二天王不解。佛更為二天王以馱婆羅語說法……是二天王一解一不解。佛復(fù)作彌梨車語……四天王盡解”(大正23.193上)。
注33:問:佛以圣語說四圣諦,能令所化皆得解不?設(shè)爾何失?
答:1.佛以圣語說四圣諦,能令一切所化有情皆得領(lǐng)解。問:若爾,何故后二天王聞圣語說而不能解?答:a.世尊隨四天王之意樂而說。四大天王意樂有異,為滿彼意,故佛異說……。b.世尊為破疑,欲顯于諸言音皆能善解!鹨苑N種語言說法,顯于諸方言音,皆得自在。c.所化根性不同,有依佛不變形音而得受化者,佛若變形音說法,彼即不懂;依佛轉(zhuǎn)變形音說法者,若佛不變形音,彼即不懂。是故世尊以三種語,為四天王說四圣諦。(大正27.410上--中)
2.佛以一音說四圣諦,不令一切所化有情皆得領(lǐng)解。世尊雖有自在神力,而于境界不能改越,如不能令耳見諸色,眼聞聲等。問:若如此,如何通釋“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皆為世尊同其語,獨為我說種種義”?答:a.不必須通,非三藏故。諸贊佛頌,言多過實。如分別論者,贊說世尊心常在定,善安住念,及正知故;又贊說佛恒不睡眠,離諸蓋故。如彼贊佛,實不及言,前頌亦然,故不須釋。b.如來言音,遍諸聲境,隨所欲語,皆能作之。佛若用至那國語,勝在至那國中生者,乃至若用博喝羅語,勝在彼國中生者。以佛言音遍諸聲境,故彼伽他作是說。c.佛語輕利,速疾回轉(zhuǎn),雖種種語,而謂一時。佛用至那語已,無間復(fù)作礫迦國語……乃至復(fù)作博喝羅語。以速轉(zhuǎn)故,皆為一時。如旋火輪,非輪輪想。前頌依此,故亦無違。d.如來言音雖有多種,而同有益,故說一音。(大正27.410中--下)
注34:佛經(jīng)多時修習(xí)圓滿,功德神力非所思議,以一音聲說一名字,令一切有情聞法別解,除自塵勞。即由一音中能說一切法故,令諸聞?wù)呓詣e領(lǐng)解麤細(xì)義故。(窺基《異部宗輪論述記》,卍續(xù)83.442下--443上)
注35:《大毗婆沙論》,大正27.70上。
- 佛教的醫(yī)療保健
- 讀《大毗婆沙論》札記
- 從律典探索佛教對動物的態(tài)度(上)
- 從律典探索佛教對動物的態(tài)度(中)
- 從律典探索佛教對動物的態(tài)度(下)
- 修證篇概論(上)
- 修證篇概論(下)
- 從〈點頭頑石話生公〉談道生法師之思想
- 讀《大毗婆沙論》札記 論師的輪回觀
- 中國佛教史略 原典資料匯編自序
- 《循流探源——印順導(dǎo)師印、中佛教史研究論集》自序
- 《循流探源——印順導(dǎo)師印、中佛教史研究論集》導(dǎo)論
- 研究部派思想之杰出比丘尼──悟殷法師訪談錄(邱敏捷)
- 記印順導(dǎo)師《印度之佛教》的特見——從聲聞部派到大乘二大唯心論
- 部派佛教中有關(guān)“異生不能斷諸煩惱”的討論
- 記《中國佛教史略》之特見——真空妙有與真常唯心(節(jié)錄版)
- 佛典中的杰出女中丈夫——以根本說一切有部毗那耶廣律為主
- 讀《大毗婆沙論》札記 論師的“時間”觀
- 讀《大毗婆沙論》札記 論師的業(yè)力觀(上)
- 讀《大毗婆沙論》札記 論師的業(yè)力觀(中)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