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師《求法的態(tài)度》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今天是本年度新生訓練,我要向各位講幾句話。各位到這里來,主要是為了求學,也可說是為了求法,為了求道。大家都知道,做人有做人的態(tài)度,做事有做事的態(tài)度;同樣地,求學有求學的態(tài)度,求法也有求法的態(tài)度。具備了求學的態(tài)度,才像個求學的人;因此,求法的人,也必須具備求法的態(tài)度。
求法需要具備什么樣的態(tài)度呢?以下所講的雖然是老生常談,但是,如果能夠仔細思量,躬身力行,將受用不盡,獲益無窮。事實上,佛法是一個原則,是一個指標。四句偈如果肯用心去深刻思惟,將有無限的妙用。反之,再好的佛法,在你的心里不能生根,即使再好、再微妙,對各位仍然是無所增長。
那么,各位求法究竟應抱持什么樣的態(tài)度呢?最主要的,應該本著虔誠、恭敬、莊嚴的心。各位為了到這兒來求法,有的人辭去了優(yōu)厚的職業(yè);有的人和家庭作種種的奮斗,割愛辭親;有的人不惜千里跋涉,遠道而來;雖然大家來的方法不一樣,但是,各位所抱持的理想和目標卻是一致的。因此,大家要有‘為大事也,何惜身命’的志愿,為真理而奉獻,為佛教而犧牲,這才是求法者應有的態(tài)度。
大家既然有求法的志愿,現(xiàn)在我就和各位講‘求法’的愿望。普賢菩薩有十大愿,愿愿都是為了攝受眾生,莊嚴凈土,現(xiàn)在我也提出十愿與各位共勉:
第一愿:要坦誠大方。
第二愿:要感恩說好。
第三愿:要虛心下問。
第四愿:要改過遷善。
第五愿:要變化氣質(zhì)。
第六愿:要勤儉忍耐。
第七愿:要虔誠禮誦。
第八愿:要勇猛正見。
第九愿:要求真務實。
第十愿:要慈心悲愿。
以上十愿,再讓我逐條分析于后:
第一愿要坦誠大方
我時常感到今日僧青年,有些人不夠坦誠,該說的不說,不該說的卻又講了很多。譬如同學們寫周記,常常言不由衷,敷衍了事,不坦誠記事,不切實檢討,這樣的求法態(tài)度,將不能獲得實益。有些青年則不夠大方,譬如吃飯,本來可以放開肚皮吃飯,但當師長從旁邊走過,或者與師長同桌共餐時,則顯得靦腆不安,手足無措。也有些人于讀書時,心里常常念著某些未完成的事情,恐怕遭人非議;做事情時,則又想著有些功課沒有復習,結(jié)果,書未讀好,事情也做不好。所以,一個求法的人,不論待人、處事、讀書、修行,必須認真、專心、坦誠、大方。只要不過分,大方能適度,不犯目中無人,大言不慚,則沒有什么行不通的。
人與人之間所以有隔閡的產(chǎn)生,主要是缺乏坦誠,經(jīng)上說:‘直心是道場。’俗語也說:‘書無未曾經(jīng)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我們做的事,沒有一件不可以告訴人;我們說的話,沒有一句不可以讓人知道,胸懷坦蕩,態(tài)度誠懇,一切問心無愧,磊落大方,這樣的為人處事,求學求法,相信定能獲益良多。
第二愿要感恩說好
今天大家到這兒來求法,首先要感謝三寶恩,因為沒有三寶,我們好像迷失在黑暗中,見不到光明;沒有三寶,我們仿佛漂浮在大海中,沒有救生艇。三寶的慈悲光明,把我們接引到佛國凈土來,怎能不令我們感恩呢?
此外,于感謝三寶恩之同時,我們還要感謝師長恩,本院有很多位老師,遠從臺北趕來上課,旅途奔波,廢寢忘食,為了上幾個鐘頭的課,常常要花一兩天的時間去忙碌。老師們的用心良苦,老師們的精神毅力,我們能不感恩嗎?
往昔求法的人,為了求大德明師指示,千山萬水,不惜長途跋涉,有時抵達目的地,仍不蒙大德開示半句,甚至于如浮山法遠禪師的慈心結(jié)緣而遭遷單開除;有的長期勞役,聽不到一句佛法。因為是登門求師訪道,知道佛法得來不易,所以過去的青年學子,都能兢兢業(yè)業(yè),珍視愛惜;可是,現(xiàn)在情形不同,老師熱心教導,希望將佛法傳授給學子,因為得來太容易,反而不知珍貴。故凡學法明理的人,都應謹記‘飲水思源’、‘師恩如山’的古訓。懷著感恩的心,知識才能躍進,也才能得到佛法的樂趣。
平常對于一粥一縷,當思來處不易;雖然是一草一木,一磚一瓦,要經(jīng)過多少人工的辛勤、血汗的結(jié)晶,才能有適合的環(huán)境供給我們求學。對于恩惠不知感謝的人,是無法得道的;時下一般青年最大的缺點就是只希望‘別人為我’,卻不曉得‘我為別人’;只想社會能給我什么,卻從未想到我能給社會什么。
今天的時代,國家進步,社會繁榮,民心安定,物質(zhì)豐富,因此從事慈善工作的人很多,譬如獎學金的設(shè)置、各項活動的舉辦,同學們處處受人結(jié)緣布施?墒,一個真正的三寶弟子,不只是接受別人的布施,自己也要能夠付出。因為接受別人的布施,表示自己貧窮;惟有能夠付出,才表示自己富有。諸位到這兒來研究佛法,就是要學習為人設(shè)想的道理;蛟S有人會說:‘我們是個學生,功課繁重,哪有時間去研究如何為人?’事實上,只要你有力量就可以幫助別人。有人又說:‘我根本沒有什么力量,又如何幫助別人呢?’
沒有力量沒關(guān)系,總該有心吧!人不能沒有心,感恩者,要感恩于心,因為一個人總不能說我沒有心,既有心,凡事就必須用心,用心去實踐如何充實自己,如何推廣社會福利,如何與更多人結(jié)緣,如何讓更多眾生得度的等等問題?
有一位日本宗教家中島先生,曾經(jīng)到山上來演講,他說過這么一句話:‘我們?nèi)毡救?從小家中的父母、學校老師,甚至于社會長者,經(jīng)常教導我們一個“緣”道理,就是人與人之間經(jīng)常結(jié)緣,因為日本是一個佛教的國家,所以佛教的思想很普遍,大家一有機會就想幫助人,就想與人結(jié)緣,因此,緣就越結(jié)越廣,越結(jié)越深。’
諸位到這兒來學佛,也要學習廣結(jié)人緣,大家在思想上、行為上要互相切磋琢磨,要能認清自己為什么要出家?為什么要學佛?一個學佛的人,不但要能淡泊名利,要能斷除煩惱,還要能知因識果,要能行持精進,如此才能與真理相應,也才不枉入寶山。
佛法常講眾緣成就,任何一件事情不可能單獨存在。譬如諸位在學院求學,如果沒有師長,沒有其他同學,甚至于沒有講堂,沒有課桌椅,試問如何讀書呢?常住的成就學堂,師長的諄諄教誨,使每一個人能夠知書達禮,能夠理解佛法,有了這許多成就,大家就必須時常懷著感恩的心,努力精進。因為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對于這個世間上的一切,就不會感到不滿。譬如:當你佇立在窗前,微風輕輕地吹拂著,枝頭上的小鳥宛轉(zhuǎn)地歌唱著,庭院里不斷地飄過來陣陣花香,宇宙自然界多么地厚待我呀!我所擁有的是這么的多,我能不感恩嗎?時常懷著感恩的心,內(nèi)心會覺得更富有。
諸位生來都有一張能言的嘴巴,大家除了要有感恩的心以外,在言語上更要經(jīng)常贊美說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語言是傳達感情的工具,但若運用不當,則成為傷人的利器,我們說話能不謹慎嗎?一般人說話,常犯了幾個毛病:有的人講話‘話中帶刺’,喜歡別人稱贊自己,卻常以惡語傷害他人;有的人講話敷衍虛偽,不切實際;有的人講話信口開河,不負責任;有的人講話不經(jīng)過思考,話不得體;有的人講話東拉西扯,毫無意義。因此,佛經(jīng)中曾列九種譬喻,說明口業(yè)的得失:
一、口誦佛名如吐珠玉。
二、口宣教化如放光明。
三、口談無信如嚼木屑。
四、口好戲謔如掉刀劍。
五、口道穢語如流蛆蟲。
六、口說善事如噴清香。
七、口語誠實如舒布帛。
八、口言欺詐如蒙陷阱。
九、口出惡氣如聞臭味。
平常一個人在言語上最大的毛病,是建設(shè)性的、贊美別人的話說得太少,而無用的贅語、不滿的言論發(fā)表得太多。經(jīng)上記載:釋迦牟尼佛往昔因中與彌勒菩薩一同修行,因釋迦牟尼佛經(jīng)常贊嘆諸佛菩薩,以此贊嘆功德比彌勒菩薩早成正覺。
同學們到這兒來求法學道,也要學習知恩報恩,要隨時贊美說好,心里常懷著感恩的念頭,口里常說著贊美的言詞,將我們有限的生命領(lǐng)域擴大,奉獻自己一份熱忱的心力,以期共同完成佛教的使命。
第三愿要虛心下問
佛教的教育是重視有疑問的,譬如在禪堂里,主七和尚要我們提起‘疑情’來。有時問你:‘什么是佛?’‘什么是法?’或者問:‘什么是祖師西來的大意?’‘什么是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本來面目?’‘念佛者是誰?’一連串的疑問要你自己去參證,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這是告訴我們參學中先要有疑問,有了疑問后,再虛心去尋覓答案。
時下有些青年,有一種很奇怪的現(xiàn)象,他常常有問題來請教,用盡了種種方法替他解答了,他卻又不肯采納。譬如:
“老師!我應該怎么樣才能把書讀好?”
“從最淺近的基礎(chǔ)打起,字也要把它練好。”
“老師!我覺得學習英文似乎比較重要。”
“不錯!英文也重要,英文通達了,將來可以到國際去弘法。”
“老師!您說得不錯!但是研究佛法應該比學習英文重要。”
“……”
像這種情形,他似乎都比你高一等,不管你怎么說,他總是以‘不過……然而……但是……我覺得……’來否定你的意見。
記得有一次,一位大專學生用電話約好時間,告訴我他有問題來請教?墒,當我們見了面,他劈頭就說:大師!我有一個問題來請教您,我覺得這個問題……
他劈哩叭啦地講了二十幾分鐘,連讓我插嘴的余地都沒有,只有正襟危坐地聽他發(fā)表高論。又過了將近十分鐘,他看看腕表,忽然訝異地說道:“啊!對不起!今天打擾您了,我下面還有事情要辦,改天再來請教您,再見!”
“喔!再見!”
當我送走了他,才想起了他是有問題要來請教的,可是,自始至終我都沒說過一句話。
所以諸位要學佛,應該注意培養(yǎng)謙虛實證的態(tài)度,唯有虛心,才能獲得實益。譬如:茶杯里裝滿了臟東西,即使上面再添入甘美的食物,也是難以下咽的。如果個人過去舊有的習氣太重,執(zhí)著太深,那么,再好的道理,再新的觀念,也就無法莊嚴了。譬如一個人走路,后一步不肯放棄,如何能向前跨進一步呢?因此,具備虛懷若谷的態(tài)度,才是增進道德學問的根本。
諸位如果了解虛心的道理,平日便要多留意周遭的事物,發(fā)掘問題,有了問題,再進一步去尋求解答。所謂‘學問’,就是要學而能問。學而不問,不算是真正在學習。因為在學習的過程中,若沒有疑問,則表示‘學問’沒有進步,‘小疑小悟,大疑大悟’,知識學問就是在‘學’與‘問’中長成。若恥于問人,則疑情永遠不能解開,智能亦永遠停頓在某一階段,所以諸位不論求學或做事,皆要能虛心,要能不恥下問。
第四愿要改過遷善
現(xiàn)代的一般青年,普遍有種共通的毛病,就是有了過錯不肯改正,尤有甚者不肯接受批評。如果在大庭廣眾中指正他的缺點,就認為嚴重打擊了他的自尊心,使他在大眾面前抬不起頭來。其實,這是一個不懂佛法的觀念。在佛教中,不論誰有了過錯,必須在二部僧眾面前披露懺悔,一經(jīng)過懺悔,就能洗清過失,誰也不能再指摘你過去的不是。如果一再地遮掩隱藏自己的過錯,則永遠也沒有澄清的時候。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后種種譬如今日生。’一個人不怕有過錯,只怕不能改過,語云:‘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同學們彼此相處,坦誠對待,偶有過錯,互相規(guī)勸。把過去的觀念陋習改正,把內(nèi)心的無明煩惱去除;化心浮氣躁為慈悲祥和,導暴戾無理為柔順有禮;唯有能改過,才能受益;唯有從改過中,才能培養(yǎng)自己偉大的情操。
有一則寓意深長的故事說:佛殿中供奉著一尊大佛,是銅鑄成的;放在佛桌旁的大磬,也是銅鑄成的。
有一天,大磬向大佛提出了抗議,說道:“喂!大佛啊!你是銅鑄的,我也是銅鑄的,大家的身價相等,可是,當信徒來參拜時,他們都拿著香花、水果供養(yǎng)你,并且向你虔誠的頂禮膜拜,他們不但不供養(yǎng)、不禮拜我,反而拿起木槌重重地敲打在我的身上,打得我疼痛不已?”
大佛一聽,稍為沉思了一下,微笑著說:“大磬呀!讓我告訴你一個道理。當年我們從礦山被開采出來,都是同樣的一塊銅,可是當?shù)袼軒熼_始雕塑我們時,我忍耐了很多的苦痛,歷經(jīng)了很多的煎熬,譬如說:當他們發(fā)現(xiàn)我的眼睛太小時,就拿起鐵錘猛打、猛挖;發(fā)現(xiàn)我的鼻子太大時,就又敲又錘的,常常痛得我好難過,可是我毫無怨言,因為我知道雕塑錯了,必須再加以改正的,就這樣經(jīng)過千錘百煉,我終于成功地被塑成一尊佛像。而你呢?不加修飾的鑄成了大磐,稍稍在你身上敲一下,你就嗡嗡地大叫,所以沒有人供養(yǎng)你啊!”
這故事告訴我們,一件事情沒有能夠完全順利的,修正、改過是必經(jīng)的門路。同學們到這兒來求法,要把‘色身交給常住,性命付予龍?zhí)?rsquo;,蠲除自己的成見,讓師長來教導你,來雕塑你,學問道德才能增長,慈心愿力才能發(fā)揚,有朝一日,才能負荷如來弘法利生的使命。
第五愿要變化氣質(zhì)
讀書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變化氣質(zhì)。為什么要修行?也是為了變化氣質(zhì)。同學們到學院來念書,因為天天拜佛、念佛,自然地清秀莊嚴起來,這就是改變俗氣而成為高尚的氣質(zhì)之故。
有一位手藝精巧的雕塑師,經(jīng)常替人雕塑鬼怪魔像,久而久之,大家見了他,都覺得他一臉的猙獰相,甚為恐怖。后來,有位佛教徒請他雕塑佛菩薩像,他經(jīng)常沐浴在佛菩薩的慈悲法相中,觀想著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漸漸地這位雕塑師的容貌也改變了,給人的印象是慈和莊嚴,這是一個變化氣質(zhì)的最明顯的實例。
諸位上山來學佛,也要學習把世間的陋習改變成高尚的氣宇,把懈怠懶散的個性變化成勇猛精進。經(jīng)上說:‘心凈國土凈’、‘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變化氣質(zhì),是要靠自己的修持,靠自己的毅力,每一個人都是改造自己的工程師,自己想成為什么樣子,一切的取舍都在于自己。平日貪欲、嗔恚、嫉妒、自私、偏執(zhí)、驕傲的人,現(xiàn)在要把它改變成慈悲、喜舍、寬宏、中道、溫和、勇敢,唯有能自我反省、自我改造,才能出人頭地,因為要變化氣質(zhì),不是別人能夠幫助你的,必須自己有勇氣、有決心、有毅力,切實去實踐,所謂‘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就是這個道理。
第六愿要勤儉忍耐
佛光山是一個七眾弟子的道場,出家在家的男女僧青年都可以來求法;我們不是為了貪圖學位名利而學道的,也不是希望佛教給予我們榮華富貴而來的。佛光山的道風是樸素勤儉的、是行解并重的、是;雙修的,諸位到這兒來,要把佛光山優(yōu)良的道風維持下去,以勤儉忍耐來講,不但要勤于學習、勤于勞動、勤于做人、勤于修行,還要能忍耐、忍辱、忍苦、忍氣、忍難,如此方能見道。我個人曾經(jīng)從勤儉忍耐中深深體會到很多道理。
我在佛教叢林里生活了十年,十年之中,做了六年的行堂,兩年的香燈,一年半的司水,都是自愿發(fā)心為常住做事。當時生活簡單,似乎沒什么事可做,環(huán)境很干凈,也不必時常打掃。垃圾筒幾天才要倒一次,因為里面沒有東西,大家克勤克儉,絲毫不浪費,因此覺得生活上沒什么煩瑣的事情。為什么當時我要做六年的行堂呢?因為我常想:當一日和尚撞一日鐘,吃一天飯做一天事。俗語說:‘食人之祿,忠人之事;吃人茶飯,與人擔擔。’又說:‘得人錢財,與人消災。’百丈禪師也說:‘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我既然受惠于佛教,就要感恩圖報,做好一個出家人。時下有很多僧青年,不要說發(fā)心做六年行堂,即使六個月,或六星期都會受不了,甚至于打掃一個星期也會做不下去,想要馬上輪組調(diào)換。對于勤勞作務,不能耐煩的人,是不能有成就的。
由于現(xiàn)代物質(zhì)太豐富,人的欲望也隨著物質(zhì)在增加。但我個人始終不以為靠物質(zhì)便可滋養(yǎng)我們的身體,我認為滋養(yǎng)身體需要用佛法,所謂‘禪悅為食’,即是最好的證明。佛法雖然沒有禁止我們對物質(zhì)的需求,但是,佛法告訴我們,對于物質(zhì)的欲望要適當?shù)毓?jié)制,因為世間上不可能有喜歡什么就擁有什么的如意事,所謂‘不如意者十常八九’。所以希望大家不要養(yǎng)成浪費金錢、好吃零食的壞習慣,要從佛法中去體會禪味,以代替物質(zhì)的欲望。
其次講到忍耐,平時我們觀察一個人是否能成器,往往先看這個人有沒有忍耐力。世界上最大的力量就是忍耐的力量,忍的功夫可以成圣成賢,譬如忍餓、忍窮、忍貪、忍氣、忍苦、忍難、忍魔,這種忍的力量,實為禪定、持戒所不及,因為忍耐的功德很大,可以成就一切。
汾陽禪師在大雪紛飛的寒冬,為了求法,千里跋涉至遠方一寺院,到了山門,沒有人理睬他,直等到夜晚,一位知客師看他不肯離開,端過來一盆冷水便朝他身上潑,并且聲色俱厲地趕他走。但是,汾陽禪師平靜地說:‘大德!我為法不遠千里而來,豈是這一盆冷水就能趕得了的呢?’禪師抱著大志大愿而來,為了求法,不畏屈辱,終于成為一位偉大的禪師。
諸位也從各地遠道而來,大家能有這種忍耐的功夫嗎?學佛的人,要時時反省:能忍受工作的繁忙嗎?能忍受飲食的饑餓嗎?能忍受天氣的寒冷嗎?能忍受無理的氣憤嗎?人,是萬能的,只要我們有大愿心,有大智慧,難忍能忍,難行能行,以堅毅不拔的節(jié)操去求法,佛道就在眼前了。
第七愿要虔誠禮誦
一般社會上的求學只是求知識、謀技能,諸位到這兒來求法,必須;垭p修、行解并重。有些人到佛門中來,兜一圈又走了,連邊兒都沒沾上一點,原因何在呢?那是因為他沒有宗教生活的體驗,也沒有嘗到佛法修持的妙味,因此,這種人在佛門中就無法生根,如水上的浮萍,隨風飄蕩。如果,諸位想在佛教中安身立命,則必須虔誠禮誦,從禮誦中與佛法相契。
如果,一個人每天能念佛一支香,那么你的身心則能與阿彌陀佛合而為一;如果能禪坐一炷香,則會感到人格在升華,心胸在擴大;如果能虔誦一卷經(jīng),則能感覺飽餐法味,其樂無窮。在這種情形之下,假若有人要你離開佛教,相信你絕對不會離開,因為你已經(jīng)在佛法修持的體驗中得到了寶藏。
諸位天天進出佛殿,禮佛課誦,不知道大家把佛殿觀想成什么?現(xiàn)在我舉幾個譬喻以增加各位的信心。
一.把佛殿當做戰(zhàn)場
或許有人會說:佛殿是誦經(jīng)禮佛的地方,戰(zhàn)場是敵我廝殺的地方,這兩種怎能相提并論呢?殊不知我們禮佛誦經(jīng)是為了消除煩惱,要與妄想魔王作戰(zhàn),借著佛法的力量來驅(qū)逐煩惱魔王,我們新的生命才能產(chǎn)生。在與魔王廝殺時,不但要勇敢,而且要付出很大的力量,才能把煩惱魔軍驅(qū)除,所以說要把佛殿當做戰(zhàn)場。
二.把佛殿當做學堂
我們進入佛殿,是為了向佛學習,以佛為良師,學佛的慈心悲愿。我們要不斷地反躬自問:我們學習了多少佛的德行?所謂‘明佛之理’、‘合佛之心’、‘達佛之境’、‘成佛之道’、‘感佛之恩’、‘敬佛之德’、‘滿佛之愿’等,我究竟做到了幾分?所以我們要像個學生,在學堂里認真用功,認真學習。
三.把佛殿當做礦場
一般的礦場里有金、銀、銅、鐵、錫等能源,而我們的內(nèi)心也有很多智慧的寶藏。要開采這許多智慧的寶藏,必須在佛殿里,藉著誦經(jīng)禮佛的功德力才能開采出來。所以每個人都應該辛勤努力,做個勤勞的采礦者。
四.把佛殿當做電力公司
電力公司是一切燈光的來源,把電力公司的總開關(guān)一開,則街市、鄉(xiāng)村各地的電燈都能大放光明。至于要點亮我們心靈的燈光,則必須在佛殿里,從誦經(jīng)禮佛中開啟佛性的能源,心靈的燈光一亮,在精神的領(lǐng)域里,可與外界的電燈一樣的光明皎潔。
五.把佛殿當做自來水廠
自來水廠的水,供給我們?nèi)粘o嬘?而我們在佛殿中誦經(jīng)禮佛中所獲得的甘露法水,不但能洗滌內(nèi)心的貪嗔愚癡、無明煩惱的污垢,還能滋潤我們的菩提種子,令它發(fā)芽成長。
有甘露法水的滋潤,自能身心清凈,法喜充滿。
我們知道虔誠禮誦能獲得如此的妙處,大家應該好好去修持,從修持中增長道業(yè),令自己的人生觀臻于上境。
第八愿要勇猛正見
我常常覺得有些人缺乏正見,道聽涂說,人云亦云,明知道是歪理,卻由于缺乏正見,不能秉公處理,遂讓真理隱晦不明。我們學佛的人,都應該具備正知、正見的節(jié)操。
佛法講八正道,八正道中以正見為首。一個人如果不能具備正見,則無法契入佛法。《華嚴經(jīng)》上說:‘正見牢固,離諸妄見。’《勝鬘經(jīng)》也說:‘非顛倒見,是名正見。’有正知正見的人,對是非、善惡、真?zhèn)尾拍茏稣_的思惟,發(fā)諸于身口意才有正確的行為,長養(yǎng)善念慧命。所以正見對于修學佛道的人非常重要,有人學佛一輩子,仍無法與佛法相應,惟有去除邪知邪見,方能進入佛法的智慧大海。
有的人不信仰佛教,不了解佛法的精深奧妙,僅以一己的短見而認為佛教是迷信,這就是缺乏真知灼見;有的人初入佛門,尚未體驗佛法的禪味,僅見到一些佛教中的事情,就認為不過如此,遂生退轉(zhuǎn)之心,這就是缺乏勇猛精進。因此,我們有了正見之后,更要勇猛向前。經(jīng)上說:‘在家懶惰,失于俗利;出家懈怠,喪于法寶。’平常一個人如果想得到寶物,就要努力去挖掘;何況想獲得珍貴的佛法寶藏,更應盡心竭力,不畏艱鉅。
經(jīng)上記載:一位年老的比丘,因為掉舉昏睡,墮失正道,轉(zhuǎn)生為龍;而一位年僅八歲的小沙彌,卻因為精進禪定,當生證得阿羅漢果。所以一個人在修行的途中,賢愚長幼的不同,并不重要,主要在于知見的是否正確,行持的是否勇猛。
在佛教中,一個破戒的人,只要至誠懺悔,仍有重生的希望;而一個破見的人,則如病入膏肓,無藥可救。破戒,是個人行為上的過失;破見,是根本思想的偏邪。行為上的過失,可以醫(yī)治;而根本思想的偏邪,則真理無法再進入他的心中,永遠與佛道隔閡。因此,一個修學佛法的人,首先要培養(yǎng)正見;有了正當?shù)囊娊?才能勇猛精進,深入佛道。
第九愿要求真務實
求真務實是人性的本能,也是人性可貴的德行。一個人做人處世要求人格能夠達到真善美,信仰佛教也要求心靈能夠充滿真善美;寫文章的人要求內(nèi)容富有充實感,繪畫的人也希望描繪的畫面具有真實感;活躍于舞臺上的人物,其理想是‘實至名歸’,要求實際表現(xiàn)與名譽能夠一致。總之,這個世間上,無論有形無形,若事若理,求真求實是人類最大的愿望。所以諸位到這兒來求法,也必須要有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精神,按步循序地去發(fā)掘知識的真實相。
我常慨嘆同學們中,有人寫字寫了幾年,都不能把字寫好;有人讀書讀了幾年,也不能把文章作好。這都是不能求真務實,凡事敷衍了事,虛應故事一番,抱著這種心情,不論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成功;何況學佛求道這等大事,又豈是敷衍草率就能獲得實益的呢?所以一個求法的人,必須凡事謹慎,求真求實,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
第十愿要慈心悲愿
慈心悲愿是現(xiàn)代僧青年最重要的修養(yǎng),因為一個人有了慈悲心就不會生起嗔恨心,如大慈彌勒菩薩偈云:‘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任他自干了;他也省力氣,我也少煩惱。’乍看之下,似覺悲觀消極,其實,這是菩薩的大慈悲。維摩菩薩因眾生病而生病,地藏菩薩因眾生受苦而入地獄,有慈悲心,故能代眾生承擔一切痛苦,把慈悲心建立在般若智的基礎(chǔ)上,自然就能利益一切眾生,真正做到‘人我眾生,三無差別’的境界。
佛教中所謂的‘慈’,是給予快樂之意;‘悲’是拔除痛苦之意。譬如:自己生活物質(zhì)豐富的時候,會想到貧寒交迫的人;自己身體強健的時候,會想到病苦纏身的人;自己兒女繞膝,享受天倫之樂時,會想到鰥寡孤獨的人。如此推己及人,便是佛教所謂的‘慈悲’。平常一般人看到自己喜歡的人受苦時,比較容易生起悲心;但是,看到不喜歡的人得到利益時,則興不起歡喜心;其實,一個修學佛道的人,應該不論歡喜不歡喜,予樂拔苦平等施舍,甚至于對怨家仇人更應施予慈悲,以示修道者的無私風范。
以上我列舉十個愿望,今后大家學習的路線應該是:口才好的學習當教師,將來做一個布教家;文筆好的努力習作,將來為佛教著書立說,以文字弘法;富于慈悲心的人,將來從事佛教的慈善事業(yè),各人盡己所長,擔負弘法利生的重任。
我們求法的態(tài)度方法很多,昔時佛陀在因地修行時,曾懷著「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決心;玄奘大師西行求法時,也有‘寧向西天一步死,不回東土一步生’的愿望。此外,如曇無讖冒險患難的精神,密勒日巴吃苦耐勞的大志,這些事例都可以做為我們求法的模范,希望大家聽我講過這些話以后,能夠擇要而行,終生受用。大家剛上山來,必須經(jīng)得起時間的考驗,一心一意去求學,等待將來學有成就時,為佛教貢獻出一己的才能,希望大家多多自勵。
- 上一篇:星云大師《青年之病》
- 下一篇:星云大師《佛教的特質(zhì)是什么》
- 昔生未了今須了,此生度取累生身的解釋
- 心隨萬境轉(zhuǎn),轉(zhuǎn)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復無憂的解釋
- 幸為福田衣下僧,乾坤贏得一閑人的解釋
- 修橋鋪路又齋僧,戒殺放生第一因的解釋
- 滾滾紅塵古路長,不知何事走他鄉(xiāng)的解釋
- 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的解釋
- 金鴨香消錦繡幃,笙歌叢里醉扶歸的解釋
- 天地銷歸何處去,微塵幻現(xiàn)奈他何的解釋
- 人從巧計夸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的解釋
-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的解釋
- 性定伏魔朝朝樂,妄念不起處處安的解釋
- 多年古鏡要磨功,垢盡塵消始得融的解釋
- 夢里堆藏總是金,一場富貴喜難禁的解釋
- 人來謗我我何當?且忍三分也無妨的解釋
- 生死河邊箇破舟,七穿八落半浮沉的解釋
- 逆境來時順境因,人情疏處道情親的解釋
- 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云外有神仙的解釋
- 懷恨難入菩提道,應修寬恕及慈悲的解釋
- 閉關(guān)容易守關(guān)難,不肯修行總是閑的解釋
-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的意思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發(fā)愿后要做到不忘初心,不偏離目標
- 虛云老和尚:見佛、聞法、遇善知識之難
- 世上沒有壞人壞事會怎樣?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什么是誹謗正法?
- 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