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雨集第四冊 一、契理契機(jī)之人間佛教 三 從印度佛教思想史論臺

  三 從印度佛教思想史論臺賢教判

  上來依印度佛教史所作的分判,與我國古德的判教是不同的。古德的判教,以天臺、賢首二家為最完善。但古德是以一切經(jīng)為佛說,依佛說的先后而判的,如古代的五時(shí)教,『華嚴(yán)經(jīng)』的三照,如作為出現(xiàn)于歷史的先后,那是不符實(shí)況的!然天臺所判的化法四教,賢首所判的五教(十宗),從義理上說,與印度佛教思想史的發(fā)展,倒是相當(dāng)接近的,試列表而再為解說:

  圖片

  天臺四教賢首五教四期

  藏教────小教────佛法

  通教────始教────初期大乘佛法

  ┌──┘└─┐

  別教─┴──終教─┼──后期大乘佛法

  頓教─┘

  圓教────圓教────秘密大乘佛法

  [P11]

  「佛法」,與天臺的藏教,賢首的小教相當(dāng)。天臺稱之為藏教,依經(jīng)、律、論立名。『法華經(jīng)』雖說到「小乘三藏」,但藏教不但是聲聞,也有菩薩,佛。菩薩大行,如南傳『小部』中的『本生』;漢譯『十誦律』等,也說到「五百本生」。佛,除經(jīng)律中釋尊的言行外,南傳『小部』中有『所行藏』,『佛譬喻』;在漢譯中,佛譬喻是編入『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中的!阜鸱ā辜韧ㄓ诼暵(緣覺)、菩薩、佛,稱之為「藏教」,應(yīng)該比「小教」好些。賢首的小教,就是十宗中的前六宗,從犢子部的「我法俱有宗」,到一說部的「諸法但名宗」。在這里可以看出:天臺的藏教,主要是依三藏說的;賢首的小教,重于佛教界的事實(shí)。小教──六宗是部派佛教,不能代表一味和合的原始佛教!感〗獭古c六宗,顯然的不如稱為「藏教」的好!

  天臺的「通教」與「別教」,與「初期大乘」及「后期大乘」相當(dāng)。天臺家用一「通」字,我覺得非常好!如般若波羅蜜是三乘共學(xué)的。阿羅漢所證,與菩薩的無生忍相當(dāng),只是菩薩悲愿深切,忍而不證吧了。大乘經(jīng)廣說空義,每以聲 [P12] 聞圣者的自證為例。『般若經(jīng)』說:聲聞而證入圣位的,不可能再發(fā)菩提心了,這是通前(藏教),只剩七番生死,不可能再歷劫修菩薩行。但接著說:「若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亦隨喜,終不斷其功德。所以者何?上人應(yīng)更求上法」。這是可以發(fā)心,應(yīng)該進(jìn)向大乘了。從思想發(fā)展來說:無我我所就是空;空、無相、無愿──三解脫門,是『阿含經(jīng)』所說的。部派中說:十方有現(xiàn)在佛;菩薩得決定(無生忍),能隨愿往生惡趣;證知滅(不生不滅)諦而一時(shí)通達(dá)四諦;人間成佛說法化身:「初期大乘」不是與「佛法」(藏教)無關(guān),而是從「佛法」引發(fā)而來的。發(fā)揚(yáng)大乘而含容傳統(tǒng)的三藏教法,正是大乘初興所采取的態(tài)度。「初期大乘」多說空義,而空的解說不同,如『涅槃經(jīng)』以空為佛性,這就是通于「別」「圓」了!竿ā故恰竿ㄇ安亟,通后別圓」,在印度佛教史上,初期大乘法,是從三乘共法而通向大乘不共法的關(guān)鍵。天臺所說的「別教」,是不共(二乘的)大乘,菩薩特有的行證。別說大乘不共的惑業(yè)苦:在見思惑外,別立無明住地;在有漏業(yè)外,別立無漏業(yè);在分段生死外,別立意生身與不可思 [P13] 議變易死,所以天臺宗有界內(nèi)生死、界外生死的安立!赋跗诖蟪恕拐f真諦與俗諦,緣起幻有即空性!负笃诖蟪恕拐f如來藏,自性清凈心,以空為有余(不了義)說,別說不空──中國所說的「妙有」,天臺稱之為中諦,那是別教了。這些,正是「后期大乘(經(jīng))佛法」的特色。

  賢首的五教,仰推杜順的五種觀門。第二「生即無生門」,第三「事理圓融門」,大體與天臺的「通教」、「別教」相近。五教與十宗相對論,始教是一切皆空宗,也與通教相同。但賢首于始教中,立始有──相始教,始空──空始教,這才與天臺不合了。天臺重于經(jīng)說;智者大師在陳、隋時(shí)代,那時(shí)的地論師說梨耶是真識,攝論師說梨耶通真妄,都是別教所攝的。賢首的時(shí)代,玄奘傳出的『成唯識論』(與『地論』、『攝論』本屬一系),對如來藏、自性清凈心、佛性,解說與經(jīng)義不同,賢首這才把唯識學(xué)納入始教,分始教為始有與始空。賢首的終教,是說一乘的,一切眾生有佛性的;而『成唯識論』說有定性二乘,還有無(圣)性的一闡提人,與賢首的終教不同。賢首的終教,多依『起信論』,真 [P14] 如受熏,也就是以真如為依而說明染凈因果;『成唯識論』的染凈因果,約生滅的依他起性說,這又是主要的不同。與終教不同,于是判玄奘的唯識學(xué)為「相始教」,還貶抑在「空始教」以前了。唯識學(xué)說:一切法空是不了義的,說依他、圓成實(shí)性的有性;『攝大乘論』立十種殊勝,也就是十事都與聲聞不同;一切唯識(心)所現(xiàn);二障,二種生死,三身(四身),四智,一切都是大乘不共法門。而且,不但說一切法空是不了義的,更說到如來藏為真如異名,心性本凈(即自性清凈心)約心真如說。在佛教思想史上,這無疑是「后期大乘佛法」,比一部分如來藏經(jīng),還要遲一些。不過,這一系的根本論──『瑜伽師地論』,申明三乘法義,推重『雜阿含』為佛法根本(如『攝事分』),與說一切有系──有部與經(jīng)部有關(guān);以生滅的「虛妄分別識」為染凈所依,不妨說離「佛法」不遠(yuǎn),判屬始教。如來藏、自性清凈心、佛性,這一系(終教)經(jīng)典的傳出,比無著、世親論要早得多;而「如來藏藏識心」,『寶性論』的「佛界、佛菩提、佛德、佛事業(yè)」,真常唯心大乘,恰是在虛妄唯識(心)論發(fā)展過程中完成的。所以, [P15] 如分「別教」為二類,真如不隨緣的,如虛妄唯識論;真如隨緣的,如真常唯心論,似乎比賢首的判虛妄唯識為始教,要來得恰當(dāng)些!

  賢首立「頓教」,只是重視唐代大興的禪宗,為禪宗留一地位。天臺與賢首,都是以「圓教」為最深妙的。天臺重『法華』與『涅槃經(jīng)』,賢首重『華嚴(yán)經(jīng)』。在印度佛教發(fā)展史上,『法華經(jīng)』的成立,應(yīng)該是「初期大乘佛法」的后期;天臺宗的圓義,也與『般若』空義有關(guān),當(dāng)然是通過了涅槃常住與佛性,也接受了『華嚴(yán)』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思想!喝A嚴(yán)經(jīng)』有「后期大乘佛法」的成分;賢首宗從(『華嚴(yán)』的)地論師發(fā)展而來,所以思想是重于唯心的。臺、賢所共同的,是「如來為本」。『法華經(jīng)』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論法是一乘,論人是如來,開跡顯本,表示佛的「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華嚴(yán)經(jīng)』顯示毗盧遮那的果德,說釋迦牟尼與悉達(dá)多,是毗盧遮那佛的異名。釋迦與毗盧遮那相即,『法華』與『華嚴(yán)』,還是不離釋迦而說毗盧遮那的。圓滿佛果的理想與信仰,本于大眾部系所說:佛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壽命無量 [P16] 。圓滿的佛果觀,在「大乘佛法」中,表顯于『法華』及『華嚴(yán)經(jīng)』中。圓滿佛德的信仰與理想,與「秘密大乘佛法」──「如來為本之天佛一如」,有一致的理趣。雖然天臺與賢首,接觸到的「秘密大乘佛法」,還只是「事續(xù)」,而意境上卻有相當(dāng)?shù)墓餐浴s玫郎f「闡提有佛性」;臺、賢都闡揚(yáng)「如來為本」的圓義,可說中國古德的卓越智慧,能遠(yuǎn)見佛法思想發(fā)展必然到來的境地!唐玄宗時(shí),善無畏、金剛智(及不空)傳來的秘密法門,從流傳于日本而可知的,「東密」是以賢首宗的圓義,「臺密」是以天臺宗的圓義來闡述的。不過臺、賢重于法義的理密(圓),與「秘密大乘」的重于事密,還有些距離,可見中國佛教到底還是以「大乘佛法」為主流的。賢首宗成立遲一些,最高的「事事無礙」,為元代西番僧(喇嘛)的「無上瑜伽」所引用。

  我分「大乘佛法」為三系:性空唯名,虛妄唯識,真常唯心,與太虛大師所判的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識宗,法界圓覺宗──三宗的次第相同。其實(shí),在唐圭峰宗密的教判中,已有法相宗,破相宗,法性宗(總攝終,頓,圓)的安立;永 [P17] 明延壽是稱為相宗,空宗,性宗的。這可見,在「大乘佛法」發(fā)展中的三系說,也與古德所說相通。次第的前后差異,是由于圭峰等是依賢首宗說的;真正差別的,那是抉擇取舍不同了。三系的次第差異如下:

  圖片

  性空唯名論──法性空慧宗─┐法相宗──相宗

  ┌─┼─┘

  虛妄唯識論──法相唯識宗└─破相宗──空宗

  真常唯心論──法界圓覺宗───法性宗──性宗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