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尼傳 3 宋
景福寺慧果尼
譯文:
慧果,俗姓潘,淮南(今安徽壽縣)人。她安貧樂道,苦節(jié)自勵,不穿絲綿之衣,而熱哀佛門戒律,自覺秉持戒范,戒行瑩潔無染。因此,佛門內(nèi)外都很敬慕她,她的芳聲美譽也愈傳愈廣。宋青州(今山東益都)刺史北地(今屬甘肅)傅弘仁,對她十分嘆賞,贓施也相當豐厚。
宋武帝永初三年(公元四二二年),傅弘仁布施自己東面的宅第為她建了一座精舍,取名為景福寺。寺建成之后,圣讓慧果出任寺主。當時人們施給的物品很多,她全都用于佛事,不曾染有分毫。故而,景福寺事業(yè)興隆,寺內(nèi)大小也無不對她欣然折服。
宋文帝元嘉六年(公元四二九年),來了一位西域僧徒求那跋摩,慧果向他詢問說:「我們這里以前的尼僧,其受戒的程序,未按照佛經(jīng)上所要求的那樣做,如未從僧尼二眾受具足戒,受戒戒師不足十人。而推之于西域比丘尼始祖——佛陀的姨母大愛道,確實在受戒上有很嚴格的要求,如佛曾讓她行八敬法。但不知從她以后,戒法是否可以變通而有所不同?」
答曰:「不能有所變化。」
慧果又問道:「按照戒律的規(guī)定,戒師若有過失,為什么沒有什么不同呢?」
求那跋摩答道:「在眾多比丘尼的地方,戒師如不能授二歲學戒,戒法不全,這就是戒師的過失!
慧果進而又問:「我們這里以前沒有比丘尼,并不是世界上都沒有,也不是我們這里非佛光所照的地方,是不是?」
求那跋摩答道:「按照戒律規(guī)定,受具足戒必須要有十位授戒的比丘,所謂三師七證。但邊遠地方,因人煙稀少,地勢偏僻,為求方便,五位戒師也可授戒。但如果那里條件具備,比丘較多,就必須遵從十人受戒的戒法!
慧果又間:「那么多少里之外才可以算作邊地呢?」
求那跋摩說:「千里之外,關(guān)山重重,道路阻隔,那就叫做邊地!
聽了此言,慧果堅定了要重受具足戒的決心。宋元嘉九年(公元四三二年),她率領(lǐng)弟子慧燈等五人,從天竺戒師僧伽跋摩重受具足戒,并從此敬心奉法,謹守戒品,就像愛護自己的頭頂大腦一樣。
她享年七十多歲,宋元嘉十年(公元四三三年)逝世。
她的弟子慧意、慧鎧都能秉承師法,以恪守節(jié)戒聞名當時。
原典:
慧果,姓潘,淮南人也。常行苦節(jié),不衣綿纊①;篤好尾尼②,戒行清白。道俗欽羨,風譽遠聞。宋青州刺史北地傳③弘仁,雅相嘆賞,厚加賑給。
以永初三年,(曇宗④云:元嘉七年寺主弘安尼以起寺愿借券書見示永初三年)割宅東面為立精舍⑤,名曰景福寺。以果為綱紀⑥。(左貝右親)遺⑦之物,悉以入僧。眾業(yè)興隆,大小悅服。
到元嘉六年,西域沙門求耶跋摩⑧至,果問曰:「此土諸尼,先受戒者,未有本事⑨。推之愛道⑩,誠有高例⑾。未測厥后,得無異耶?」
答曰:「無異。」
又問:「就如律文,戒師⑿得罪⒀,何無異耶?」
答曰:「有尼眾處,不二歲學⒁,故言得罪耳!
又問:「乃可此國先未有尼,非閻、訜o也!
答曰:「律制十僧得受具戒⒃,邊地⒄五人亦得授之。正為有處,不可不如法耳!
又問:「幾許里為邊地?」
答曰:「千里之外,山海艱阻隔者是也!
九年,率弟子慧燈等五人,從僧伽跋摩⒅重受具戒,敬慎奉持,如愛頂腦。
春秋七十余,元嘉十年而卒。⒆
弟子慧意、慧鎧,并以篩行聞于時也。
注釋:
①綿纊:(纊,ㄎㄨㄤ音礦)絲綿絮,用以納之衣內(nèi)以御寒。這里用以代指質(zhì)地好的衣服。
②毘尼:或譯毘奈耶,梵文Vinaya的音譯,意為律藏!楞嚴經(jīng)》云:「嚴凈毘尼,弘范三界! (大正十九.頁一0六中)疏云:「毘尼,此云善治,亦即云律。」 (楞嚴經(jīng)正脈疏卷一)
、蹅鳎骸洞笳亍贰競鳌箲(yīng)為「傅」之訛。
、軙易冢核锡R(南朝)時沙門。曾著《京師塔寺記》,述及當時建康城內(nèi)寺廟數(shù)百所,為研究六朝寺院經(jīng)濟的重要資料。寶唱《比丘尼傳》于此書頗多取資。
、菥幔杭此略,修行的道場。
、蘧V紀:此指寺主,統(tǒng)管一寺之事。
、(左貝右親)遺:供養(yǎng)、(左貝右親)施。
、嗲竽前夏Γ簞⑺螘r著名佛經(jīng)譯者,中天竺系罽賓人。本剎帝利種,累世為王,經(jīng)由獅子國來中土,初至廣州,后宋文帝迎至京都,住祇洹寺,主持譯場,據(jù)《開元錄》載,其共譯經(jīng)十部、十八卷(大正五十五.頁五二六上)。
、岜臼拢佛教術(shù)語,原指佛陀及佛弟子在過去世之因緣事跡。這里指佛教戒律對比丘尼戒品的原來要求。如比丘尼受具足戒,必須先后從比丘、比丘尼二眾受戒,受戒戒師分別為十人等。《高僧傳》卷三,引求那跋摩云:「戒法本在大僧眾發(fā),設(shè)不本事,無妨得戒! (大正五十.頁三四一中)
⑩愛道:又名大愛道,乃釋迦牟尼佛之姨母。她是佛教中的第一個比丘尼,以她為中心,建立了第一個比丘尼僧團。后人將其推為比丘尼之始祖。
、险\有高例:據(jù)載,佛姨母大愛道求出家,佛不許,因為正法可千年,若度女人,則減五百年。阿難為大愛道三請,佛于是傳八敬法,使向姨母說,若能行之,則聽之出家。八敬法又稱八敬戒,一、百歲之比丘尼見新受戒之比丘,亦應(yīng)起身禮拜。二、比丘尼不得罵謗比丘。三、比丘尼不得說比丘過失,但比丘則可以說比丘尼過失。四、學法女應(yīng)從眾僧求受大戒。五、比丘尼犯僧殘罪,應(yīng)于半月內(nèi)在二部僧中行摩那埵。六、比丘尼當于半月中從僧求乞教授。七、比丘尼不應(yīng)于無比丘處夏安居。八、比丘尼夏安居畢,應(yīng)于比丘僧中求三事以自恣懺悔。后大愛道果然行此八敬戒法,佛允其出家。此處所言愛道之高例,即指此。
、薪鋷煟菏芙渲畮。比丘、比丘尼受具足戒要有十戒師,人稱三師七證,三師為:戒和尚、揭磨師、教授師,七證為證明受戒之七位蒞會比丘。
、训米铮褐赣腥笔А
、叶䴕q學:依《五分律》,比丘尼受具足戒之三百余戒品中,有二歲學戒。
、娱惛。夯蜃g閻浮提,乃梵文Jambudvipa之譯。在須彌山之南,其地盛產(chǎn)閻浮樹,因以為名。指我等所居住之世界。
、允芫呓洌杭词芫咦憬洹
、者叺兀罕惹稹⒈惹鹉崾芫咦憬浔赜腥龓熎咦C之十戒師。據(jù)《行事鈔》卷上三云:為求方便,邊地可以減少到三師二證,共五人。(大正四十.頁二十四下)
、稚ぐ夏Γ禾祗萌恕(jù)《高僧傳》卷三載,他于宋元嘉十年(公元四三三年)至京師,時號三藏法師,住道場寺,為當時著名戒師,京城僧尼從其受戒者達數(shù)百人。(大正五十.頁三四二中)
、钻P(guān)于慧果重受具足戒的時間,本尼傳謂于宋元嘉九年,「從僧伽跋摩重受具戒」,而本卷〈寶賢尼傳〉謂慧果、妙音「以元嘉十一年從僧伽跋摩于南林寺壇重受具戒」(大正五十.頁九四一上)。二處所記時間不一,必有一誤。宋贊寧《僧史略》卷上引〈薩婆多師資傳〉云:「宋元嘉十一年春,師子國尼鐵索羅等十人,于建康南林寺壇上,為景福寺尼慧果、妙音等二眾中受戒法事,十二日度三百余人,此方尼于二眾受戒,慧果為始也!勾艘嘀^元嘉十一年。據(jù)《高僧傳》卷三〈僧伽跋摩傳〉謂其于元嘉十年至京師(大正五十.頁三四二中),大規(guī)模為比丘尼受戒定在這之后。故本尼傳說慧果于元嘉九年從僧伽跋摩受戒,顯系誤記。而元嘉十一年較近其實。另,關(guān)于慧果卒年,本尼傳謂其于元嘉十年而卒」(大正五十.頁九三七下),而慧果于元嘉十一年重受具足戒,由此可斷定此卒年系誤記。
建福寺法盛尼
譯文:
法盛,俗姓聶,清河(今河北清河縣)人。因遭遇趙氏的禍亂,就避難到了金陵。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四年(公元四三七年),在建福寺出家修道。她超卓的才識、精湛的覺解,都是憑借獨具的敏悟而獲得。法盛自以為年邁之時,流徒寓居在京都,雖能欣逢王道隆盛、國泰民安,但故鄉(xiāng)之戀仍常在念中,因而唯有潛心探究佛教的玄機妙理,方能排遺憂念,忘卻老境。于是她就從道場寺偶法師受持菩薩戒。自此,她白天披閱佛典,晚上就清談佛理。漸漸有了一段時間,她便自感神情清朗,靈府遠廓,雖說已屆高年,卻無遲暮之衰,而是勝似壯年。
法盛常期愿生凈土。她曾對同修曇敬、曇愛說:「我立身行道。志在西方凈土!乖问(公元四三九年)九月二十七日,她在佛塔下做禮拜,晚上得了病,病情愈來愈重。同月的最后一天晚上,夜幕初張,她和衣小眠,恍惚之間,進入夢境。她夢見如來自空而降,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二菩薩講論大乘、小乘。不久又與諸圣賢乘芳氣、蹈云藹,飄然而下,來探望她的病情。一時間,靈光赫赫,大放光明,全寺尼僧,無不瞻睹。她們都來詢問法盛,這是何等靈異之光,法盛便詳述了夢中所見。說完之后,不久就入滅了,享年七十二歲。
豫章(今河南汝陽)太守吳郡(今江蘇蘇州)張辯,對法盛自來很崇敬,故為她傳述如上。
原典:
法盛,本姓聶,清河人也。遭趙氏亂①,避地金陵。以元嘉十四年,于建福寺出家。才識惠解,率由敏悟。自以桑榆之齒,流寓②皇邑③;雖復帝道隆寧,而猶懷舊土。唯有探賾玄宗④,乃可以遺憂忘老耳。遂從道場寺⑤偶法師⑥受菩薩戒⑦。晝則披陳玄素⑧,夕則清言味理。漸冉⑨積時,神情朋贍,雖曰暮齒,有逾壯年。
常愿生贍養(yǎng)⑩,謂同業(yè)⑾曇敬、曇愛曰:「吾立身行道⑿。志在西方!故昃旁露呷,塔下禮佛,晚因遇病,稍就綿篤⒀。其月晦夕,初宵假寐⒁,如來乘空而下。與二大士⒂論二乘⒃。俄與大眾⒄騰芳蹈藹,臨省盛疾,光明顯燭,一寺咸見。僉⒅來問盛,此何光色,盛具說之,言竟尋絕,年七十二。
豫章太守吳郡張辯,素所尊敬,為之傳述云。
注釋:
、仝w氏亂:此指石勒、石虎之亂。
、诹髟ⅲ涸⒕。
③皇邑:指京都建康。
④玄宗:玄妙之宗旨,一般用為佛教之代稱。
、莸缊鏊拢簳x宋時著名寺院,位于秣陵三橋門外斗場巷。當時名僧佛陀跋陀羅、慧觀、法顯等均于此譯經(jīng)。
、夼挤◣煟荷讲辉敗
、咂兴_戒:大乘佛教戒法,比丘可根據(jù)自愿受菩薩戒?偯麨三聚凈戒,分為二,一為梵網(wǎng)為宗之說,一為瑜伽秉承之說。中國佛教徒中也有不少受過此戒,比丘尼受此戒者,法盛為較早之人。
、嘈兀哼@里指佛教典籍。
、釢u冉:同「漸苒」,逐漸!三國志.蜀后主傳》景曜六年降表:「限分江漢,遇值深遠,干運犯冒,漸苒歷載,遂與京畿,悠隔萬里。」
、獍拆B(yǎng):為西方極樂世界之異名,于此極樂凈土中,可安心、養(yǎng)身,故稱安養(yǎng)。
、贤瑯I(yè):同志于佛道者。
、行械溃悍钚蟹鸬馈
、丫d篤:加重。
、壹倜拢汉鸵露。
、佣笫浚浩兴_稱為「大士」,此指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
⒃一乘:即大乘、小乘。
、沾蟊姡鸿笪腗ahasamgha的意譯,音譯為摩訶僧伽,此指除了佛之外的一切圣賢。
、謨L:皆也。
江陵牛牧寺慧玉尼
譯文:
慧玉,長安人。她精勤修煉自己的外在行為和內(nèi)在意念,又誦習經(jīng)籍、研閱戒律,學識很淵富。常游化各處,講經(jīng)說法,步履所及,教化廣布;每每言及佛家因果報應(yīng)的學說時,她總是熱忱講導,不避嚴寒酷暑。她曾南行到了荊楚,就居住在江陵牛牧精舍之中。在這里慧玉誦念《法華經(jīng)》、《首楞嚴經(jīng)》等典籍,不出十天,便能通解無礙。陜西的佛門內(nèi)外,無不對她虔恭禮敬。她日夜披覽經(jīng)典,潛心三藏,未嘗一日止息。
元嘉十四年(公元四三七年)十月,她做七日苦行齋,做齋前,曾立下誓言:「我篤誠奉齋,若蒙感應(yīng),我在舍身之后,定能見到佛土極樂世界。我愿七天之內(nèi),見到佛光朗照,使我性遍被光華!菇Y(jié)果七日齋做到第五天,便出現(xiàn)了感應(yīng)。那天夜半,在牛牧寺東邊的林木叢中,忽有靈光曜曜,明映中天。慧玉當即將此異事遍告眾尼。眾尼聽后,無不欣然而樂、油然生敬,對她更加誠心悅服。寺主法弘,后在靈光顯現(xiàn)的樹叢中別置禪室,以志靈驗。
當初,慧玉在長安時,曾在薛尚書寺見過紅白二色靈光,它輝耀左右,歷時十天才漸漸消失。此后,六重寺僧徒,也曾在四月八日,在靈光輝耀處發(fā)現(xiàn)一尊金彌勒像,像高一尺。
原典:
慧玉,長安人也。行業(yè)①勤修,經(jīng)戒②通備。常游行教化③,歷履邦邑;每屬機緣④,不避寒暑。南至荊楚,仍住江陵牛牧精舍,誦《法華》、《首楞嚴》⑤等經(jīng),旬日通利⑥。陜西道俗。皆歸敬禮。覲覽經(jīng)論⑦,未曾廢息。
元嘉十四年十月,為苦行齋⑧七日,乃立誓言:「若誠齋有感,舍身之后,必見佛土。愿于七日之內(nèi),見佛光明」。五日中宵,寺東林樹,靈光赫然。即以告眾,眾皆欣敬,加悅服焉。寺主法弘,后于光處起立禪室。
初玉在長安,于薛尚書寺。見紅白色光,燭曜左右。十日小歇。后六重寺沙門,四月八日,于光處得金彌勒像,高一尺云。
注釋:
、傩袠I(yè):指身、口、意所造作之行為,又作「作業(yè)」。
、诮(jīng)戒:經(jīng)義和戒行。
③教化:教,以善法教導他人;化,遠離惡法。為教導化育之意!斗ㄈA經(jīng).方便品》:「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大正九.頁七上)。
、軝C緣:機即根機,佛家認為,人之性曰根,性之發(fā)動曰機,人之修行,即于根機上下功夫。緣,即緣起,佛家認為,一切事物均待緣而起,有什么作業(yè),就有什么報應(yīng)。機緣主要涉及佛家之修行說和因果報應(yīng)學說。
、菔桌銍溃杭础妒桌銍三昧經(jīng)》凡二卷。后秦鳩摩羅什譯。內(nèi)容敘述堅意菩薩問能否疾證菩提三昧,佛乃為說首楞嚴三昧。(大正十五.頁六二九下)。
、尥ɡ贺炌ㄆ涞,而無阻礙!斗ㄈA經(jīng).化城喻品》云:「諸根通利!(大正九.頁二十五上)。
⑦經(jīng)論:此指代經(jīng)、律、論三藏。
、嗫嘈旋S:佛教齋戒修行法門之一。即斷除肉體欲望,堪忍諸種難忍之苦行,主要指印度諸外道為求生天而行的諸苦行。依北本《大般涅槃經(jīng)》載,諸外道苦行有自餓法、投淵赴火、自墜高巖、常翹一腳……等等。(大正十二.頁四六二上)此處苦行齋大約指默坐、短期絕食等。
建福寺道瑗尼
譯文:
道瑗,俗姓江,丹陽(今安徽宣城)人。十歲之后,就廣涉經(jīng)史;受戒出家后,又通曉經(jīng)、律、論三藏。她習道精勤,清苦自勵。晉孝武帝太元(公元三七六——三九六年)年間,褚皇后對她高尚的節(jié)操深為嘉許,故而她修善體道,大都依憑建福寺。而當時富貴女子,也無不競相與道瑗交游。
元嘉八年(公元四三一年),道瑗尼大造佛像,在京都各寺院予以安奉。其中彭城寺有金像二軀,坐于床帳,神情宛然;瓦官寺有彌勒像一軀,寶蓋輝煌,瓔珞楚楚;南建興寺有金像二軀,幡蓋相屬,氣度不凡。除此之外,在道瑗所居的建福寺,則建一臥佛像與殿堂,又造一普賢行像。凡所塑之像,無不妙相殊麗,造工精美。
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五年(公元四三八年),又造一金無量壽佛像。同年四月十一日,金像眉宇間忽放瑞光,輝耀寺內(nèi),使?jié)M寺之中,猶如鍍上了一片燦爛的金光。當時佛門內(nèi)外的信眾聽說此事之后,彼此相傳,共來修敬;瞻仰神輝,莫不嘆悅不已。
道瑗又用宋文帝元皇后施給之物,擴建了這座尼寺,她開拓寺的南面,另建了一座禪房。
原典:
道瑗,本姓江,丹陽人也。年十余,博涉經(jīng)史①。成戒已后,明達三藏②,精勤苦行。晉太元中,皇后③美其高行,凡所修福,多憑斯寺。富貴婦女,爭與之游。
以元嘉八年,大造形像,處處安置。彭城寺④金像二軀,帳座宛具;瓦官寺⑤彌勒行像一軀,寶蓋⑥瓔珞;南建興寺⑦金像二軀,雜事幡蓋⑧于建福寺造臥像并堂,又制普賢行像,供養(yǎng)之具⑨,靡不精麗。
又以元嘉十五年,造金無量壽像。以其年四月十一日,像放眉問相光,明照寺內(nèi),皆如金色。道俗相傳,咸來修敬,贍睹神輝,莫不嘆悅。
復以元皇后⑩遺物,開拓寺南。更造禪房云云。
注釋:
、俳(jīng)史:此指除佛家經(jīng)典之外的諸子百家之書和史傳著作。
、谌兀悍鸾探y(tǒng)稱經(jīng)、律、論為三藏。
③皇后:此指晉孝武帝皇后。信佛,京中尼寺,多得其資供。
、芘沓撬拢簽闀x彭城王司馬純所建,宋、齊、梁時為京中顯寺。
⑤瓦官寺:也作瓦棺寺。東晉興寧(公元三六三——三六五年)年間沙門慧力初在此立寺,當時僅有塔堂,后竺法汰居此講經(jīng),擴建之,從而成為當時著名尼寺。顧愷之曾為寺壁繪圖。
⑥寶蓋:佛、菩薩及講師讀師之高座上所懸之天蓋。
、吣辖ㄅd寺:晉、宋時京城中著名寺院。
、噌ιw:帳座上部之蓋。
、峁B(yǎng)之具:供佛的器具。
、庠屎螅核挝牡墼屎,名袁嫣,左光祿大夫袁湛庶女,后因皇帝寵幸潘淑妃,遂于元嘉十七郁郁而終。
江陵祇洹寺道壽尼
譯文:
道壽,不知道是何處人。她本性清和恬靜,以恭敬孝順聞名鄉(xiāng)里。年幼時,在家奉佛,受持五戒,不曾有所造犯。元嘉年間(公元四二四——四五三年),她遭逢父喪,因居喪時過于哀慟,遂得重病。此病雖無痛癢的感覺,但體貌卻枯黃消瘦不堪。病持續(xù)了好幾年,卻始終未見好轉(zhuǎn),雖經(jīng)多方醫(yī)治,但仍未能痊愈。她因此發(fā)愿:如疾病痊愈,就離俗出家。發(fā)愿之后,身體果然漸漸康復了。于是她如愿出家,居住在祇一洹寺中。
出家后,道壽執(zhí)操堅明,勤苦卓絕,誦習《法華經(jīng)》,竟達三千遍之多。由于她專心一念,悉心奉道,故精誠所至,常能瞻睹到祥光吉瑞。元嘉十六年(公元四三九年)九月七日,據(jù)說有人在夜里看到空中寶蓋垂覆在她的上面。
原典:
道壽,未詳何許人也。清和恬寂,以恭孝稱。幼受五戒,未嘗起犯。元嘉中,遭父憂,因毀遘①疾。自無痛癢。唯黃瘠骨立,經(jīng)歷年歲,諸治不瘳。因爾發(fā)愿,愿疾痙可得出家。立誓之后,漸得平復。如愿出俗,住祇洹寺②。
勤苦超絕,誦《法華經(jīng)》三千遍,常見光瑞③。元嘉十六年九月七日,夜見空中寶蓋④,垂覆其上云云。
注釋:
、馘埽河鲆病
、诘o洹寺:宋時著名寺院!陡呱畟鳌肪砥咻d:「宋永初元年,車騎范泰立祇洹寺。以(慧)義德為物宗,固請經(jīng)始。義以泰清信之至,因為指授儀則,時人以義方身子,泰比須達,故祇洹之稱,洹號存焉。后西域名僧,多投止此寺,或傳譯經(jīng)典,或訓授禪法!(大正五十.頁三六八下)。當時在此寺名僧如求那跋摩、求那跋陀羅,而
朝中之人也多往之,如彭城王劉義康、丞相南譙王劉義宣等。
、酃馊穑合槿鹬猓鹫f妙法,現(xiàn)祥瑞之光普照眾生。
④寶蓋:原指佛、菩薩等座上所懸之幡蓋,這里用以代指佛光臨。
吳太玄臺寺玄藻尼
譯文:
玄藻,俗姓路,吳郡(今江蘇蘇州)人。是安茍的女兒。她十幾歲時,染上了重病,雖服用了許多良藥,但病情卻逐日加劇,一點也沒有減輕。當時太玄臺寺法濟法師對她的父親安茍說:「你女兒的病恐怕是業(yè)緣所致,不是醫(yī)道所能消除的。根據(jù)佛經(jīng)上所說,凡是遭逢危險艱難之苦的人,倘能歸依三寶,懺悔求愿,都可以獲得濟度。眼下你若能與令媛一起去除邪心俗念,滌蕩內(nèi)心塵穢,專心一念,悉心奉佛,那么你女兒的病自當痊愈。」
安茍覺得他所言極是,便在屋子里設(shè)了觀音齋。父女倆清心凈意,竭誠敬仰,而玄藻強撐病體,叩首求拜,專心一念,念念相續(xù)。就這樣持續(xù)了七天,終于在第七天的初夜時分,在默念恍惚之中,她忽然見到高約一尺的金像,從頭到腳,反復加持她。於是,她感到體內(nèi)積病豁然消除。此時此刻,玄藻才真正感到佛法的高深。它即然在自己身上有了靈驗,自己又怎能不竭誠信奉它呢?于是她請求出家,并要求住在太玄臺寺。
出家后,她精勤自勵,從無懈怠,誦習《法華經(jīng)》,蔬食又長齋。三十七年來,她總是懸想注念于佛門正法,不敢一日廢頓;并發(fā)愿生兜率凈土。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公元四三九年),她赴京都造經(jīng),后不知所終。
原典:
玄藻,本姓路,吳郡人也,安茍女也。(《宣驗記》①云是即安茍也)藻年十余,身嬰重疾,良藥必進,日增無損。時太玄臺寺釋法濟語安茍曰:恐此病由業(yè)②,非醫(yī)所消。貧道案佛經(jīng)云,若履?,能歸依三寶,懺悔求愿者,皆擭甄濟。君能與女并捐棄邪俗,洗滌塵穢,專心一向③,當?shù)萌。?/p>
安茍然之。即于宅內(nèi)設(shè)觀世音齋④,澡心潔意,傾誠戴仰,扶疾稽顙,專念相續(xù)⑤。經(jīng)七日,初夜忽見金像高尺許,三摩其身,從首至足。即覺沈痾豁然消愈。既靈驗在躬,遂求出家,求住太玄臺寺。
精勤匪懈,誦《法華經(jīng)》,菜食長齋,三十七載。常翹心注想,愿生兜率⑥。
宋元嘉十六年,出都⑦造經(jīng),不測所終。
注釋:
、傩炗洠耗铣蝿⒘x慶撰,為雜記小說,其中涉及不少佛教傳說故事。
、跇I(yè):佛教名詞,梵文Kaman意譯。即造作。指內(nèi)心活動和思惟活動所發(fā)動的言語和行為,即由「思業(yè)」發(fā)動「思已業(yè)」,由此二義再開出身、口、意三業(yè)。業(yè)是佛教因果報應(yīng)說的基礎(chǔ)。此言玄藻非為體疾,乃為內(nèi)心業(yè)緣。
、垡幌颍阂鉃槟駥R唬瑹o余念,無散念之心!無量壽經(jīng)》下:「一向?qū)D,無量壽佛!(大正十二.頁二七二下)
、苡^世音齋:南北朝時崇奉觀世音菩薩興起,民間設(shè)觀世音菩薩像以禮拜,稱為觀世音齋。
⑤專念相續(xù):即念念相續(xù)。行者所起之心系住一處,聚而不散,后念續(xù)于前念,不雜他慮,秉心一貫。
、薅德剩阂鉃樯献、妙足、知足、喜足等義,處于夜摩天和樂變化天之間。此天有內(nèi)外兩院,其內(nèi)院為彌勒菩薩之凈土,其外院屬欲界天,為天眾之所居,享受欲樂。彌勒現(xiàn)為補處菩薩,于此官一說佛法,若住此天滿四千歲,即下生人間,成佛于龍華樹下。
、叱龆迹旱骄┒既。此為南北朝中習見之語,《顏氏家訓.勉學篇》:「世居江陵,后出揚都!贡緯赋龆肌,均是此意。
南永安寺慧瓊尼
譯文:
慧瓊,俗姓鍾,廣州(今屬廣東)人。她恪循佛道,志行高潔,安于貧素,不嗜魚肉。年近八十時,更是執(zhí)操嚴明,清苦自勵;常著麻衣布服,不穿絲綿綢緞。她出任南安寺寺主,總領(lǐng)寺內(nèi)諸事,又兼講經(jīng)說法,整日孜孜不倦。
她本來居住在廣陵(今江蘇揚州)南安寺。宋文帝元嘉十八年(公元四四一年),宋江夏王世于之母王氏,施舍地給她。她便在此修建寺廟,并取名為南永安寺。到了元嘉二十二年(公元四四五年),蘭陵蕭承之又替她建了一座外國塔。此前元嘉十五年(公元四三八年),慧瓊也興建了一座菩提寺,寺內(nèi)堂殿坊宇都莊嚴精美,氣概非凡。寺成之后,她移居其間,于是就把南永安寺施給了僧徒慧智。
元嘉二十四年(公元四四四年),慧瓊隨從孟顗前往會稽(今浙江紹興),及至把它施給眾生吃!
她死后,弟子不忍心這樣做,便向句容(今屬江蘇)縣府稟告?h府遂下令讓人用車把慧瓊的尸體載入山中,想讓鳥獸去吃她的尸體。誰知經(jīng)過了十多天,她的尸體仍宛然如故,其容貌也不改常態(tài)。于是縣府又下令讓鄰近村民把米粒散落在她的尸體旁,以招徠鳥獸。但誰料鳥把遠處的米粒全吃完了,而她尸體旁邊的米粒竟一粒不少。
慧瓊的弟子慧朗,在京城聽說以后,迅捷趕來奉迎她的遺體,就把她葬于高座寺前的山崗上,并在她的墳?zāi)股掀鸾艘蛔?/p>
原典:
慧瓊者,本姓鍾,廣州人也。履道高潔,不味魚肉。年垂八十,志業(yè)彌勤。常衣芻麻,不服綿纊。綱紀寺舍,兼行講說。
本經(jīng)住廣陵南安寺。元嘉十八年,宋江夏王①世子母王氏,以地施瓊。瓊修立為寺,號曰南永安寺。至二十二年,蘭陵蕭承之,為起外國塔。瓊以元嘉十五年,又造菩提寺,堂殿坊宇,皆悉嚴麗。因移住之,以南安施沙門慧智。
瓊以元嘉二十四年,隨孟顗②之會稽,至破岡卒。勅弟子云:「吾死后不須埋藏,可借人剝裂身體,以食眾生!
至于終盡,不忍屠割。乃告句容縣,輿③著山中,欲使鳥獸自就噉④之。經(jīng)十余日,儼然如故,顏色不異。令使村人以米散尸邊,鳥食遠處米盡,近尸之粒皆在。
弟子慧朋,在都聞之,奔馳奉迎,還葬高座寺⑤前崗,墳上起塔云。
注釋:
、俳耐酰簞⒘x恭,宋武帝子。封江夏文獻王,出為荊州刺史,兗州刺史等,又官司徒,錄尚書事,領(lǐng)太子太傅,后為廢帝所殺。崇佛,與佛門子弟多有來往。
②孟顗:劉宋居士,字彥重,安丘(今屬江蘇),與兄孟永并有令譽,時人稱為雙珠,初遷為東陽太守,后入為侍中,信仰佛教。
③輿:車子。
、車n:(ㄉㄢ,音淡)同「啖」,食也。
、莞咦拢簴|晉咸康年間(公元三三五——三四二年)建,本名戶梨蜜寺,因尸梨蜜多羅嘗在此石頭崗東修頭陀行,死后葬于此,后在此立寺。人稱尸梨蜜多羅為「高座」,故以此名寺。又因此寺中有甘露井,故另名甘露寺。
南皮張國寺普照尼
譯文:
普照,俗姓董,名徐悲,渤海安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人。年幼時就秉持高尚的志節(jié)和超凡的氣概。十七歲時,便出家解脫浮俗的牽累,居住在南皮張國寺。后又從師慧敬游學到廣陵(今江蘇揚州)建熙精舍。由于她篤誠修道,悉心奉佛,故而深受眾尼的贊譽。及至其師慧敬圓寂,她便停止了所有的慶弔應(yīng)酬活動,守素苦節(jié),超群拔類。
宋元嘉十八年(公元四四一年)十二月,她終因哀慟過度、踐行過苦而致勞疾。她病情雖逐日加重,但深情篤誠,全然不改;專心修行,晝夜未停。后因病重體衰不能下地,她便在枕頭上叩首懺悔;按時修習不改常規(guī),誦習《法華經(jīng)》每日三卷。
次年二月中旬的一天,她霍然逝世,但約兩餐飯的功夫,又蘇醒過來。蘇醒之后,她自述道:「我在如夢如幻的境界中向西行走,途中遇一寶塔,塔上有一僧人,正閉她自述道:「我在如蘿如幻的境界中向西行走,途中遇上一寶塔,塔上有一僧人,正閉目凝思。他驚詫地問我從何而來,我便二如實作答。我又詢問此處離某塔寺有幾里,他答曰五千萬里。此去一路上有鮮美的芳草、不絕的人群,都是我不熟悉的。當時風高云麗,區(qū)宇整潔,西面方向更是光明朗徹。我正欲前行,那位高僧卻阻止了我,不得已我只得掉轉(zhuǎn)方向往回走。就在這時,我大夢初醒,頓失向來的煙霞云物。」
此后七天,普照便圓寂了,世壽僅二十五歲。
原典:
普照,本姓董,名徐悲,渤海安陵人也。少秉節(jié)槩①,十七出家,住南皮張國寺。后從師游學廣陵建熙精舍。率心奉法,闔眾嘉之。及師慧敬亡,息于慶弔②,而苦行絕倫。
宋元嘉十八年十二月,因成勞疾,雖劇,而篤情深信,初自不改。專意祈誠,不舍日夜。不能下地,枕上叩頭懺悔,時息如常,誦《法華經(jīng)》,一日三卷。
到十九年二月中,忽然而絕,兩食頃蘇,云:「向西行,中道有一塔,塔中有一僧,閉眼思惟,驚問何來。答以其事。即問僧曰,此處去③某甲寺幾里。答曰五千萬里。路上有草及行人,皆無所識。時風云高靡,區(qū)墟嚴凈,西面尤明。意欲前進,僧乃不許。因爾回還;砣恍彦弧
后七日而卒,年二十五。
注釋:
、俟(jié)槩:節(jié)操。
、趹c弔:賀喜為慶,唁喪為弔。
、廴ィ合嗑啵x也。
粱郡筑弋村寺慧木尼
譯文:
慧木,俗姓傅,北地(今在甘肅境內(nèi))人。她十一歲時出家修道,師事慧超,從他受持十戒,居住在梁郡(今安徽陽山縣)筑弋村寺。她雖年幼,但一開始就誦念《大品般若經(jīng)》,每天誦習兩卷,又旁通其它佛門經(jīng)籍。她母親年邁多病,口中闊落無齒,慧木就先將食物嚼爛,再喂給母親吃,又擔心口中不潔凈,所以不愿受具足戒。她日夜精勤不怠,時時懺悔自律,防止俗念滋蔓。
一天,她正在懺悔時,忽然間看見戒壇與天渾然一片,都沐浴在金黃色之中。她抬頭仰望,但見南天燦然金光中,站著一位僧人。他身穿一件織繡的袈裟,繡的袈裟也一片金黃燦爛。此僧離她或近或遠,飄忽不定。他向慧木傳語道:「我已經(jīng)為你授過戒了!拐f完不久,他就頓然不見蹤影。對此奇遇,慧木一直緘口不言。此后,她又遇見了許多類似的靈異之事。
她的哥哥對此有所風聞,便想知道個究竟,于是他蒙騙慧木說:「你奉持佛法已有多年,可是至今竟然一點益處也沒有得到。你還不如就此還俗,蓄養(yǎng)頭發(fā),我當為你找個夫家!够勰韭犃T,頓生憂念,便向乃兄述說了她的種種神奇的遭遇。為了堅定自己的崇佛之心,也為了打消哥哥讓她還俗的意念,她準備就此稟受具足戒。臨近受戒的那天夜里,她做了一個夢,夢見有人向她口授戒本。等她受過了具足戒,她深感自己智慧大開,對戒本只須觀覽兩遍,即能成誦。
宋文帝元嘉年間,她興造了十方佛像,并將四部戒本和有關(guān)羯磨的佛典遍施給佛門四眾。
原典:
慧木,本姓傅,北地人。十一出家。師事慧超①,受持十戒,居梁郡筑弋村寺。始讀《大品》②,日誦兩卷,兼通雜經(jīng)③。木母老病,口中無齒,木但嚼鋪飴母。為口不凈,不受大戒④。日夜精勤,懺悔自業(yè)。
忽見戒壇⑤與天,皆黃金色。舉頭仰視,南見一人著襈⑥衣,衣色悉黃,去木或近或遠,語木曰:「我已授汝戒。」尋復不見。木不以語人。多諸感異。皆類此也。
木兄聞欲知,乃詐之曰:「汝為道積年,竟無所益。便可養(yǎng)發(fā),當為訪婿!鼓韭勑某睿蚴鏊,即受具戒。臨受戒夕,夢人口授戒本。及受戒竟,再覽便誦。
宋元嘉中,造十方佛像,并四部戒本⑦及羯磨⑧,廣施四眾云。
注釋:
、倩鄢荷轿丛敚伪惹。嘗游印度,探跡圣蹤,有《慧超往五天竺國傳》三卷,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卷一百訓其梵音。
、诖笃罚捍思础洞笃钒闳艚(jīng)》。又作《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摩訶般若經(jīng)》、《大口經(jīng)》。系大乘佛教初期說般若空觀之經(jīng)典。
③雜經(jīng):即正經(jīng)以外的其它別出、異名的經(jīng)籍,包括雜揉解說佛經(jīng)之作。
④大戒:指具足戒。
⑤戒壇:即受戒之所,古代僧尼出家受戒多在專門的戒壇進行。
、抟N:襈(ㄓㄨㄢ,音撰),衣服的袖緣、下緣等。
、咚牟拷浔荆悍鹜尤霚绾,僧團戒律分為五個部派,曇無德部將六十卷《律藏》分為四個部分,稱「四分律」,即四部戒本。
、圄赡ィ夯蜃g作業(yè),乃佛家授戒、懺悔的一種宣告儀式。此指有關(guān)羯磨的一些佛典。
吳縣南寺法勝尼
譯文:
法勝,不知是何處人。她住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南寺中,信奉佛法,恭敬虔誠,恪守戒范,從不廢怠,因而遠近聞名,很受崇敬。
宋文帝元嘉年間,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司馬隆任毘陵(今江蘇常州)副職,曾遭抄劫格斗而死。他的妻子山氏,因雙親早逝,沒有子女,加之年事已高,無處托身,就到吳縣去投歸法勝。法勝竭誠相待,宛似親人。后百余日,山氏得了疾病,歷時三年之久,幾度病況危急。法勝本來就沒有積蓄,所有贍養(yǎng)、醫(yī)藥費用都須仰仗乞食而得。但她不懼嚴寒酷暑,四處化緣求施,為山氏籌資治病。山氏的重病于是才得以痊愈,僧眾也因此而更加敬重法勝。
法勝后又游學到了京都,在那里修習禪學律學,廣博通達定慧之法,親身探抉佛道幽眇,并以此來開教垂示尼眾,有不肅而成之效。她動不求利,靜不沽名,潛心凝神,日日勤修,以普渡眾生為己任。
到了六十歲時,她身染疾病,拖了很長時間也未見好轉(zhuǎn)。她說自己的病已無法治好,家中親屬感到奇怪,就問她為何這樣說。法勝回答說:「我昨天夢見兩位僧徒,是他們告知我病已無法治好。」不久,法勝又說:「我又遇到了兩位僧徒,不是上次所見的那兩位。他倆袒露右臂,手執(zhí)花束,站在床后,又遠遠看見佛陀,正坐在蓮花之上,佛光明徹,遍照我身!
從此以后,她夜不成寐,就讓人給她念《法華經(jīng)》。到了后半夜,她氣息漸漸微弱,便下令停止念經(jīng),為她念佛,她自己也凝神念佛。天剛透亮時,她容顏不改常態(tài),很快便瞑目圓寂了。
原典:
法勝,不知何許人也。住吳縣南寺,恭信恪勤,眾所知識。
宋元嘉中,河內(nèi)司馬隆為毘陵丞,遇抄①戰(zhàn)亡。妻山氏,二親早沒,復無兒女,年又老大,入?yún)峭秳。勝接待如親。后目余日,山氏遇病,病涉三年,甚以危篤。勝本無蓄積,贍待醫(yī)藥,皆資乞告,不憚寒暑。山氏遂得愈。眾益稱貴之。
后游京師,進修禪律②,該通定慧,探索幽隱,訓誘眷屬,不肅而成。動不徇利,靜不求名。殷勤周至,莫非濟物③。
年造六十,疾病經(jīng)時,自言不差④。親屬怪間,答云:「昨見二沙門,道知如此!鬼曋脱裕骸敢姸惹,非前所見者。偏袒右肩,手各執(zhí)花,立其床后。遙見一佛,坐蓮華上。光照我身。」
從此已后,夕不復眠。令人為轉(zhuǎn)《法華經(jīng)》。至于后夜,氣息稍微,命令止經(jīng),為我稱佛,亦自稱佛。將欲平明,容貌不改,奄忽而終焉。
注釋:
、俪撼佟
、诙U律:禪學和律學。
③濟物:即濟人,普渡眾生。
、懿睿翰∮。《三國志.魏志.方伎傳》:「病者言已到,應(yīng)便拔針,病亦行差!
永安寺僧端尼
譯文:
僧端,廣陵(今江蘇揚州)人。世代崇奉佛法,她姊妹倆更是情堅意決,發(fā)愿出家,立志不受聘彩之禮。但她倆容貌的秀美,又早被鄉(xiāng)邑所共知。有一富貴之家前來提親,她的母親和兄長都已許諾。在迎親前三天,僧端趁夜里悄然出逃到一個佛寺中。寺主將她安置在別室,供給她所需之物,并讓她誦習《觀世音經(jīng)》。她兩日便能成誦,專心奉佛,流淚叩首,日夜不停。
三日之后,她在禮拜中,見佛像告訴她說:「你丈夫已經(jīng)絕命,你只管精勤修行,毋須憂思縈懷,終日愁悶不樂!沟诙,她的丈夫果然被牛抵觸而死,她也因此而得以出家。
出家后,她堅守戒律禁規(guī),摒除所有雜念,清心寡欲,凝神曠遠,狀如木訥,沈默寡言。而一旦辯析起佛法中權(quán)實妙法之關(guān)系,她又顯得清辯滔滔,勤勉不絕。她潛心誦習佛典巨著《大般涅槃經(jīng)》,五日一遍。
元嘉十年(公元四三三年),她南游到了京都,居住在永安寺中。她統(tǒng)管寺中諸多事務(wù),平等待人,廣具愛心,所以老老少少,都對她心悅而誠服,時間愈久而愈加尊敬。她享年七十余歲,宋文帝元嘉二十五年(公元四四八年)圓寂。
她的弟子普敬、普要,也都以苦行勵節(jié)揚名于世,又都精心誦習《法華經(jīng)》。
原典:
僧端,廣陵人也。門世①奉佛,姊妹篤信,誓愿出家,不當聘彩。而姿色之美,有聞鄉(xiāng)邑。富室湊之,母兄已許。臨迎之三日,宵遁佛寺。寺主置于別室,給其所須,并請《觀世音經(jīng)》②。二日能誦。雨淚稽顙,晝夜不休。
過三日后,于禮拜中,見佛像語云:「汝婿命盡,汝但精勤,勿懷憂念。」明日,其婿為牛所觸亡也。
因得出家,堅持禁戒,攝念③空閑④,似不能言,及辯析名實⑤,其辭畫亹疊。誦《大涅槃經(jīng)》⑥,五日一遍。
元嘉十年。南游上國⑦,住永安寺。綱紀眾務(wù),均愛等接,大小悅服,久而彌敬。年七十余,元嘉二十五年卒。
弟子普敬、普要,皆以苦行顯名,并誧《法華經(jīng)》。
注釋:
、匍T世:家世。
②觀世音經(jīng):見本卷前注。
③攝念:凝神于一。
④空閑:虛靜恬澹。
、菝麑崳悍鸾陶軐W討論的重要問題之一。即一切事物都有名有相,這是虛假,而其內(nèi)在的實性才是真實的。
⑥大涅槃經(jīng):或稱《大般涅槃經(jīng)》、《大本涅槃經(jīng)》,十三品,此經(jīng)義理精深,為佛學的重要經(jīng)典。當時流行的有三種譯本:一是曇無讖的四十卷本,稱「北本」;一是慧嚴、慧觀、謝靈運等的二十五品三十六卷本,稱「南本」;另有法顯的六卷本《大般泥洹經(jīng)》。
、呱蠂褐妇┒。唐劉長卿〈客舍贈別韋九建赴任河南〉:「頃南游上國,獨能光選曹!
廣陵中寺光靜尼
譯文:
光靜,俗姓胡,名道婢,吳興東遷(今浙江湖州境內(nèi))人。她年幼出家,隨師居住在廣陵中寺。
光靜年少時勵志修行,年長后又研習禪定之法,不食肥美之物。在將受具足戒時,她絕食谷物,只以松果充饑。受具足戒之后,經(jīng)時十五載,修身日深,心智朗徹,但體瘦力衰。每當她凝慮專一、悉心祈禱時,總感到體力不濟,而且這種情況常會持續(xù)很久。
法成比丘告訴她說:「飲食并非佛門看得太重的事,只要不飲酒葷食,也不一定非得吃松果不可!构忪o聽后,便改食谷物。她從此倍加精進,勤學不怠,體力也不感到勞頓。當時,隨她學習和觀贍的,常有百人左右。
宋文帝元嘉十八年(公元四四一年)五月,她得了疾病。她說道:「我厭苦此身,已由來已久。」于是她帶病懺悔,心口不離,心性恬澹明凈,神情怡然和悅。到了第二年元旦,她水漿谷粒都已斷絕,一心只系念著早登兜率凈土,所有的神思和念頭都集中在上面,而且持續(xù)不斷。到了四月八日夜間,忽有奇香異相,滿布空中。也就是這天夜里,她圓寂了。
原典:
光靜,本姓胡,名道婢,吳興東遷入也。幼出家,隨師住廣陵中寺。
靜少而厲行,長習禪思①,不食甘肥。將受大戒,絕谷餌②松。具戒之后,積十五年,雖心識鮮明,而體力贏憊。祈誠慊到,每輒感勞,動經(jīng)晦朔③。
沙門法成④謂曰:「服食非佛盛事⑤!轨o聞之,還食粳糧。倍加勇猛,精學不倦。從學觀⑥者,行常百許人。
元嘉十八年五月遇疾,曰:「我厭苦此身,其來久矣!」于是牽病懺悔,不離心口,性理恬明,神氣怡悅。至十九年歲旦⑦,飲粒皆絕,屬念兜率,心心相續(xù)⑧,如是不斷。至四月八日夜,殊香異相。滿虛空中。其夜命終。
注釋:
、俣U思:即禪定,凝神靜慮,坐悟禪機!稛o量壽經(jīng)》下:「禪思一心。」
、陴D:食用。
、刍匏罚恨r(nóng)歷每月的末一日叫晦,初一日叫朔。又指早晚。
、芊ǔ桑簞⑺伪惹穑瑳鲋萑,精禪法,并通戒律,不餌五谷,惟食松果,南游至蜀中,講經(jīng)說法,從學者甚眾。
⑤服貪非佛盛事:服食乃佛門大事,佛家諸戒法屢有所及,此處特指食松果而言。
、迣W觀:佛家強調(diào)學的作用,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分為七聚,其六為百眾學,認為人心處于善惡的浮沉中,故強調(diào)念之以學,恪守戒范。觀,《觀經(jīng)凈影疏》:「觀者,系念思察,說以為觀!狗鸺乙源炙紴橛X,細思曰觀,觀即洞觀真理。
、邭q旦:一歲之始,即農(nóng)歷元旦,亦稱歲朝!后漢書.周磬傳》:「歲朝會集諸生,講論終日。」注:「歲朝,歲旦。」
、嘈男南嗬m(xù):念念相續(xù),前念續(xù)於后念,未曾中斷。
蜀部善妙尼
譯文:
善妙,俗姓歐陽,繁縣(今四川新繁)人。她年幼時就脫俗出家。性情柔和,舉止溫恭,待人和善,鮮有喜情怒色,既不營求好衣,也不貪戀美食。她有個妹妹,喪偶寡居,因無依無靠,便攜著幼子寄住在她的房里。妹妹時常聽到她講經(jīng)說法,總是慨嘆自己活著的時候見不到佛,而每當言及于此,又總是流著眼淚,嗟嘆欷歐,悲不自已。
妹妹與她同住了四、五年,卻未嘗看見她吃東西。有時,妹妹做好飯菜,喊善妙共餐。善妙或是借口說:「我剛才在某處吃過了!够蚴峭仆械溃骸肝疑眢w欠佳,不想吃東西!惯@樣持續(xù)了好幾年。
妹妹對此深感遺憾,覺得很過意不去,便對姐姐說:「我丈夫福淺不幸早死,家中別無親人。我迫于無奈,攜子前來,寄寓在你的門下,對你佛門凈地多有穢染,你一定是嫌棄我,所以才不和我同餐共食!顾髦蹨I訴說,說罷就想離去。
善妙握著她的手,曉喻她說:「你錯解了我的意思,我在外面可以得到別人的供養(yǎng),又何必消耗家中的食物呢?你只管安心住在這里。我不久將要外出遠行,你當為我安守家中,萬勿生出別的想法,離我而去。」妹妹聽說后,也就打消了離去的念頭。
于是善妙自己緝麻織布,又買油數(shù)斛,盛在瓦缸之中,放置在庭中。她告訴妹妹說:「我正打算修行功德,你千萬別把瓦缸取走。」到了四月八日夜半時分,善妙用布纏繞自身,并燃火焚燒;鸷芸鞜搅祟^上,她便讓妹妹去喊寺廟維那敲磬,告訴她說:「我將要舍壽超升,可以遍告寺中尼眾,讓她們速來與我作別!
等到寺內(nèi)尼眾驚異地趕來時,她生命尚未絕斷。于是善妙對尼眾說道:「你們各自精勤修行吧!生死大苦海,誠然可畏,但出家人當求解脫超度,斷斷不可流徒于這苦海之中。我放棄此身供養(yǎng),已達二十七返,僅此一身,當?shù)贸豕!?/p>
原典:
善妙,本性歐陽,繁縣人也。少出家,性用柔和,少瞋喜,不營好衣,不食美食。有妹。婿亡孀居,無所依托。攜一稚子,寄其房內(nèi)。常聞妙法①,自慨生不值佛。每一言此,流涕欷歔,悲不能已。
同住四五年,未嘗見其食。妹作食熟,呼妙共食。妙云:「我適于某處食竟!够蛟疲骸杆拇蟛缓芒,未能食!
如此積年。妹甚愧恨③,白言:「無福婿亡,更無親屬。攜兒依姊,多所穢亂。姊當見厭。故不與共食耳!沽鳒I而言,言已欲去。
妙執(zhí)其手,喻之曰:「汝不解我意,我幸于外得他供養(yǎng),何須自損家中食。汝但安住,我尋遠行,汝當守屋,慎莫余去」 。妹聞此而止。
妙乃自績作布。買數(shù)斛④油,瓦坂⑤盛之,著庭中。語妹云:「欲擬作功德⑥,懼勿取也。」至四月八日夜半,以布自纏而燒其身。火已親頂,命其妹令呼維那⑦打磬,「我今舍壽,可遍告諸尼,速來共別!
比諸尼驚至,命猶未絕,語諸尼云:「各勤精進⑧。生死可畏,當求出離⑨。慎勿流轉(zhuǎn)⑩。我舍此身供養(yǎng)。已二十七返,止此一身。當?shù)贸豕!?問益土人,或云元嘉十七、八年燒身,或云孝建時,或言大明中,故備記之耳。)
注釋:
①妙法:即佛法。
②四大不好:佛家認為,人身由地、水、風、火四大部分組成,四大相協(xié)相和,維持身體平衡。四大不好,即體內(nèi)不調(diào)。
③愧恨:慚愧遺憾。
、荃(ㄏㄨ,音胡)量器名,古代以十斗為一斛,南宋末以五斗為一斛。
、萃(左土右瓦):即瓦缸。
⑥作功德:行善以求獲得果報!秳氽菍毧摺飞媳荆骸感薰λ茫拭Φ乱。」(大正三十七.頁十一中)
、呔S那:即羯磨維那。佛家寺院有三綱,即上座、寺主和維那,維那管理眾僧事務(wù)。
、嗑M:亦名精勤,佛教術(shù)語,指勇猛修善法,斷除惡念!唯識論》云:「于法無染曰精,念念趣求曰進!
、岢鲭x:解說
⑩流轉(zhuǎn):佛教術(shù)語。謂一切凡夫作善惡之業(yè),均有苦樂之感,輪回于六趣之中。流指相續(xù),轉(zhuǎn)乃于因果相續(xù)中轉(zhuǎn)生。
廣陵僧果尼
譯文:
僧果,俗姓趙,名法佑,汲郡修武(今河南汲縣西南)人。她因宿世廣植善根,故聞佛法頗能信解,信念堅貞不移,心境瑩潔自然。早在襁褓之年,就行有準的,循守戒規(guī),超過午時就停止進食,嚴守齋法。父母對她稱贊不迭,驚異不已。到了成年,她雖然心誠意到,但因緣分阻隔,志向一直難以實現(xiàn)。直到二十七歲時,方獲出家,順遂其愿,師事廣陵慧聰尼。
出家之后,她戒行堅定明確,禪觀潔凈無染,每當參禪入定時,總是泯然不知朝暮,精神遁入澄寂,形體宛如枯木。當時淺識之人,對此存有疑心,并因此詬病于她。
元嘉六年(公元四二九年),外國船主竺難提從師子國(今斯里蘭卡)載著比丘尼來到宋都建業(yè)(今江蘇南京),居住在景福寺中。來后不久,竺難提向僧果問道:「中土以前曾有外國比丘尼來過嗎?」
僧果答道:「沒有!
竺難提又問:「那么這里比丘尼受戒,又從哪里得到比丘、比丘尼二僧為戒師呢?」
僧果說:「沒有比丘尼戒師,只得從大僧處受戒。佛教受戒的本來意旨,只是在人們心中樹起戒范,使其以莊重嚴肅之心相待,而不在于具體的形式,這也是為求方便、易于施教的緣故。這就如同比丘尼之祖大愛道聽佛之意行八敬齋,而五百比丘尼以大愛道為和尚,這是一種較高的標準。她們既有此變通,我們這里自然也可有此變通。」
僧果話雖這樣說,心里卻頗生疑慮。于是便去問當時京都著名律師三藏法師僧伽跋摩求教。三藏同意她的看法。
僧果又問道:「你看是否有必要重受具足戒呢?」
僧伽跋摩回答說:「從佛門戒定慧三學來看,都要求從心靈的微妙處做起,若能重受大戒,使心空增明,當然更佳!
到了元嘉十年(公元四三年),外國船主應(yīng)求那跋摩之請,又從師子國載來鐵薩羅等十一個比丘尼,其中八位先到之比丘尼,已通曉宋地語言。此番來后,人們請戒師僧伽跋摩在南林寺立戒壇,為比丘尼重受具足戒,先后受戒者達三百多人,僧果便是其中的一個。
元嘉十八年(公元四四一年),僧果已三十四歲。一次,她兀然獨坐,悄然入定,持續(xù)幾天,還未出定。寺院維那有意去觸動她,她依然是紋絲不動。維那以為她已經(jīng)圓寂,便吃驚地去稟白寺主。寺主們趕來一看,發(fā)現(xiàn)她已通體冰涼,肌肉僵硬,只有些許氣息微微呼出。人們剛想把她抬走,她卻出入意料地睜開了眼睛,很快又談笑自如,不異往常,于是在場的人無不驚駭折服。以后,僧果竟不知所終。
原典:
僧果,本姓趙,名法佑,汲郡修武人也。宿植①信解②,純篤自然③。在孔哺④時,不過中食,父母嘉異。及其成人,心雖專到,緣礙參差。年二十七,方擭出家,師事廣陵慧聰尼。
果戒行堅明,禪觀清白。每天入定,輒移昏曉,綿神⑤凈境,形若枯木。淺識之徒,或生疑反。
元嘉六年,有外國舶主難提⑥,從師子國載比丘尼來至宋都,住景福寺。后少時,問果曰:「此國先來,已曾有外國尼未?」
答曰:「未有。」
又問:「先諸尼受戒,那得二僧⑦?」
答:「但從大僧受得本事⑧者,乃是發(fā)起戒人心,令生殷重,是方便⑨耳。故如大愛道八敬得戒⑩,五百釋⑾以愛道為和上,此其高例!
果雖答然,而如心有疑。具諮三藏⑿,三藏同其解也。
又諮曰:「得重受不?」
答曰:「戒定慧⒀品,從微之著⒁,更受益佳⒂!
到十年,舶主難提,復將師子國鐵薩羅等十一尼至。先達諸尼,已通宋語。請僧伽跋摩于南林寺⒃壇界,次第重受三百余人。⒄
十八年,年三十四矣。時宴坐⒅經(jīng)日,維那故觸,謂言⒆已死,驚告寺官。寺官共視,見果身冷肉強,唯氣息微傳。始欲舁徙。便自開眼,談笑尋常,于是遇者駭伏,不知所終。
注釋:
、偎拗玻核奘浪仓聘。
②信解:對佛法由初信到通解。又,鈍根為信,利根為解。
③自然:不事造作,純存天真。
、苋椴福翰赣龐雰。這里指幼兒時。
、菥d神:即念念相續(xù),逶迤不斷。
、揠y提:竺難提,外國船主。據(jù)《高僧傳》和《比丘尼傳》載,他元嘉六年(公元四二九年)曾從師子國載八位比丘尼至宋都。后于元嘉八年載印度高僧求那跋摩至京。求那跋摩以為西國尼年臘未登,又十人不滿,只好令先至之尼學宋語,另請竺難提從師子國載尼至京,竺難提于是于元嘉十年載鐵薩羅等十一尼至京。
⑦二僧:指比丘、比丘尼。依佛家戒律規(guī)定,比丘尼受大戒應(yīng)從二僧受戒,故難提有此問。
、啾臼拢骸椿酃醾鳌递d慧果云:「此土諸尼,先受戒者,未有本事,推之愛道,誠有高例! (大正五十.頁九三七中)
⑨方便:佛教術(shù)語,梵文Upaya的意譯。其意有數(shù)端:方者方法,便者便用,即適應(yīng)于一切眾生之機的方法;方者方正之理,便者巧妙言辭,以巧妙言辭和方正之理去應(yīng)契種種之機;方為眾之方域,便為教化,以佛法去教化來生之方便。這里所用乃第三義。
⑩八敬得戒:即八敬戒,佛令大愛道所守之戒法。具體為:㈠百歲之比丘尼見新受戒之比丘,亦應(yīng)親迎禮拜;㈡比丘尼不得罵比丘;㈢不得舉比丘之過失;㈣學法女受大戒應(yīng)從來僧求受;㈤比丘尼犯僧殘應(yīng)于半月中在比丘、比丘尼中行摩那埵;㈥比丘尼于半月內(nèi)于僧中求教授之人;㈦在比丘處不可夏安居;㈧夏訖,則當詣僧中求懺悔的人。
、衔灏籴屌阂源髳鄣罏橹行,五百釋女奉愛道為和尚。傳五百釋女不忍見佛之涅槃,便先佛涅槃,佛命阿難厚葬之。
、腥兀涸妇ń(jīng)、律、論三藏之法師,此指僧伽跋摩!陡呱畟鳌肪砣罕緜髦^其進京,時人稱為三藏法師。(大正五十.頁三四五上)
、呀涠ɑ郏悍鸾讨龑W,戒者防身之惡;定者靜心之散亂,六根涉緣,心不隨名;慧者,心境空明澄澈以去惑證理。三學均從心上著意。
、覐奈⒅杭丛谖⒚钐幱眯摹
、痈芤婕眩骸陡呱畟鳌肪砣辞竽前夏鳌递d慧果、凈音諸尼欲重受具戒,求那跋摩云:「善哉!茍欲增明,甚助隨喜!(大正五十.頁三四一中)
⒃南林寺:許嵩《建康實錄》云,在建康!冈嗡哪晁抉R梁造,在中興里,陳亡廢。」
、贞P(guān)于此次南林寺受戒事,《高僧傳》卷三云:「時景福寺慧果、凈音等共請跋摩云:『去六年,有師子國八尼至京,云宋地先未經(jīng)有尼,那得二眾受戒,恐戒品不全!拱夏υ疲骸航浞ū驹诖笊姲l(fā),設(shè)不本事,無妨得戒,如愛道之緣。』諸尼又恐年月不滿,苦欲更受。跋摩稱云:『善哉!茍欲增明,甚助隨喜。但西國尼年臘未登,又十人不滿,且分學宋語,別因西域居士,更請外國尼來,足滿十數(shù)!弧(大正五十.頁三四一上)
⒅宴坐:入定。
、字^言:認為。
山陽東鄉(xiāng)竹林寺靜稱尼
譯文:
靜稱,俗姓劉,名勝,譙郡梁(今安徽亳縣)人。她恪守戒律,蔬食苦節(jié),誦念佛經(jīng)達四十五萬言。所居之寺依傍靜寂的山林,沒有塵世的喧囂、雜染,她也得以陶思凝慮,參禪悟法,永絕浮俗的侵擾。
曾有人丟失一條牛,主人不斷四出追尋,夜里尋到了山中,遠遠望見寺林中光焰騰熾,可是趕到那兒,竟全然不見。山中有一虎,經(jīng)常出沒在靜稱左右,靜稱外出時,虎也隨她前去;若是坐禪時,虎便蹲伏在她左右。寺中尼眾若犯了過失而不按時懺悔,虎就會對她怒吼,等到懺悔完畢,虎又會欣然搖尾而去。
有一次,靜稱突然離山,途中遇見一位北方女子,彼此乍一交談,就欣然如同老友。這女子姓裘,名文姜,本是博平(今山東博平)人,她生性好佛,聽說南方宋地國運隆盛,就從北魏托身躲避到宋國,并就此出了家。既然她倆矢志修行,志同道合,便商定都絕食五谷,只用一些麻秫充饑而已。
不久,兩人的聲譽傳到北魏的都城,人們都認為她倆是圣人,所以不辭路遠遣使前來迎接她們。她倆不愿住在那異域邊城,因而就有意敗壞名聲,說話做事都頗為唐突。一次,北魏君主為她倆安排了精美的飯菜,她倆毫不回避地都取來吃了。國君因此輕視她們,也就不再拘留她們了。就這樣,她倆又返回了本寺。
靜稱享年九十三歲,后來無病而逝。
原典:
山陽①東鄉(xiāng)竹林寺靜稱尼
靜稱,本姓劉,名勝,譙郡梁人也。戒業(yè)精苦,誦經(jīng)四十五萬言。寺傍山林,無諸囂雜,游心禪默②,永絕塵勞。
曾有人失牛,推尋不已。夜至山中。望見寺林火光熾盛,及至都無。常有一虎,隨稱去來,稱若坐禪③,蹲踞左右。寺內(nèi)諸尼若犯罪失,不時懺悔者,虎即大怒,懺悔若竟,虎乃怡悅。
稱后暫④出山,道遇一北地⑤女人,造次問訊,欣然若舊。女姓裘,名文姜,本博平人也。性好佛法,聞南⑥國道富開,托避得至此土,因遂出家。既同苦篩,二人并不資五谷,餌麻術(shù)而已。
聲達虜都⑦,虜謂圣人,遠遺迎接。二人不樂邊境,故穢聲跡,危行言遜。虜主為設(shè)肴饍,皆悉進噉⑧。因此輕之,不復拘留。稱與文姜復還本寺。
稱年九十三,無疾而卒矣。
注釋:
①山陽:今屬江蘇淮安。當時屬劉宋政權(quán)統(tǒng)轄,這里距北魏統(tǒng)治區(qū)很近。
、诙U默:即禪定,禪家默然凝慮之法。
、圩U:謂之結(jié)跏趺坐,寂然而坐,以待禪機!吨嵌日摗吩疲骸钢T坐法中,結(jié)跏趺坐最安穩(wěn)不疲極」,若能持坐,「魔王見之,其心恐怖」。
④暫:倏然。陶淵明《與子儼等疏》:「遇涼風暫住。」
、荼钡兀捍酥副狈健
、弈希耗戏街畡⑺握䴔(quán)。
、咛敹迹罕蔽旱木┒。當時:文姜家鄉(xiāng)在北魏政權(quán)統(tǒng)治之下。
、鄧n:同「啖」,食也。
吳太玄臺寺法相尼
譯文:
法相,俗姓侯,敦煌(今甘肅疏勒河西南)人。操守清貞,才識過人。她篤志好學,不因貧窮而廢棄道業(yè);安貧樂道,不因榮達而移易心志。她嫁給傅姓人家,家道多變,適值苻堅戰(zhàn)敗,戰(zhàn)亂中親屬紛紛離散,于是就出家受持戒律。她對佛道的信仰和理解愈來愈深,常把好衣好食施給別人。
她住在惠宿尼的寺廟中,有一僧人勸告她道:「惠宿天性疏野,口不言佛家正法,心不念佛門經(jīng)律;想學禪定,又無良師訓導。她冥頑拙訥,只不過是個下等愚笨之人。你入門修道,為何不種上田,偏要修此下福?」
法相回答說:「子路好壞,只有孔圣人才知道。我既是凡庸之輩,又怎能確定我的取舍?遇上像這樣的施予,那和我立意修行有何關(guān)系呢?」
后惠宿建禪齋戒七日,到了第三天晚上,她與眾尼共坐,眾尼起身,惠宿卻長坐不起。大家上前一看,但見她穩(wěn)穩(wěn)實實地端坐在那里,儼然木石一般,任你牽扶她,她一動也不動。眾尼都認為她已經(jīng)入化。此后三天,她方出定起身,起身之后,又一如常態(tài)。眾尼這才對她驚異不已,也才悟出法相對她相契之深、領(lǐng)會之透。像這樣的事,前后后已出現(xiàn)了不止一次。
法相在晚年時,操行更是堅確。年至九十余歲,在元嘉末年去世。
原典:
法相,本姓侯,燉煌人。履操清貞,才識英拔。篤志好學,不以屢空①廢業(yè);情安貧窶②,不以榮達移心。出適傳氏,家道多故。苻堅敗績,眷屬散亡,出家持戒,信解彌深。常割衣食好者施人。
惠宿尼寺,僧諫曰:「惠宿資野③,言不出口。佛法經(jīng)律,曾未措心。欲學禪定,又無師范專頑拙訥,是下愚人耳。何以不種上田,而修此下福?」
答曰:「由④之勝負,唯圣乃知。我既凡人,寧立取舍?遇有如施,何關(guān)作意⑤耶?
惠宿后建禪齋七日⑥,至第三天日夜,與眾共坐,眾起不起。眾共觀之,堅如木石。牽持不動。咸謂⑦已死。后三日起,起后如常。眾方⑧異之,始悟法相深相領(lǐng)照矣。其如此類,前后非一。
相年達桑榆,操行彌篤。年九十余,元嘉末卒也。
注釋:
①屢空:貧困。《論語.先進》:「回也其庶乎,屢空!
、谪毟M:貧窮。
、圪Y野:天性疏野。
、苡桑鹤勇,字仲由,孔子弟子。
、葑饕猓悍鸾绦g(shù)語,心所之名。即突然警覺而將心投注某處以引起活動之精神作用。俱舍七十五法之一。《俱舍論》曰:「作意,謂能令人驚覺。」(大正二十九.頁四0上)
、薅U齋七日:即七日齋。凈土宗和禪宗均有七日齋儀式,禪宗又叫「打禪七」,一般在冬天舉行,于七日之中,靜坐參禪,以究心性的本原。
、咧^:認為!妒勒f新語.德行》:「后大聞之,甚驚,曰:『吾本謂卿多,故求耳!弧
、喾剑菏。江淹《雜體.左記室思詠史》:「終軍才始達,賈誼位方尊!
東青園寺業(yè)首尼
譯文:
業(yè)首,俗姓張,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她風儀高峻嚴整,戒行清白無染,深解大乘佛經(jīng),善構(gòu)玄妙之理;又深好禪定之法,心體寂靜,洞觀法理,即使在倉猝之間,也絕不懈怠。宋高祖武皇帝劉裕對她十分敬重。宋文帝劉義隆年幼時,曾從她受三歸,奉持佛、法、僧三寶。后居住在京中名寺永安寺內(nèi),人們布施給她的供品源源不斷,從沒有匱乏之感。
元嘉三年(公元四二六年),王景深的母親范氏,把侍中中書令王坦之以前的祠堂土地施給業(yè)首,修建起一座寺舍,取名為青園寺。她持戒甚嚴,整肅徒眾卓有成效,弟子無不甚有風規(guī)。因此,潘貴妃贊嘆說:「業(yè)首弘揚佛法,非常值得敬重!
于是潘貴妃在元嘉十五年(公元四三八年),為業(yè)首開拓寺舍西面,創(chuàng)建了一座佛殿;不久,又開拓了寺舍的北邊,為她造了一座僧房。同時,潘貴妃還不停地供養(yǎng)她所需的物品,使她的寺業(yè)日益昌隆。她領(lǐng)信徒二百人,法事綿綿不絕,蔚為一時之盛。
業(yè)首年事漸高,從道者愈來愈多,仰慕者也愈來愈盛。她多次以年邁為由,請求告退,但徒眾都執(zhí)意不允。她于孝武帝大明六年(公元四六二年)時圓寂,享年九十歲。
當時又有凈哀、寶英、法林三尼,都以持身清儉,揚名京都。其中凈哀尼久習禪定之法,處事清廉公允,卒于宋明帝泰始五年(公元四六九年)。寶英尼籌建佛塔五層,動于探究佛理,蔬食精進不怠,逝于泰始六年(公元四七0年)。法林尼則博覽經(jīng)律論三藏,愈老而愈不懈怠,歿于宋后廢帝元徽元年(公元四七三年)。
業(yè)首又有弟子曇夤,兼通禪定、戒律,不羨慕榮華富貴,不窺視名利場所,于元徽年間入化。
原典:
業(yè)首,本姓張,彭城人也。風觀①峻整,戒行②清白;深解大乘③,善構(gòu)妙理;彌好禪誦,造次④無怠。宋高祖武皇帝⑤雅相敬異。文帝⑥少時,從受三歸⑦,住永安寺⑧,供施相續(xù)。
元嘉三年,王景深母范氏,以王坦之⑨故祠堂地,施首起立寺舍,名曰青園⑩。齊肅⑾徒眾,甚有風規(guī)⑿。潘貴妃⒀嘆曰:「首尼弘振佛法。甚可敬重。」
以元嘉十五年。為首更廣寺西,創(chuàng)立佛殿。復拓寺北,造立僧房。賑給所須,寺業(yè)興顯。眾二百人。法事不絕。
春秋稍高,仰者彌盛。累以耆艾⒁自陳,眾咸不許。年九十,大明六年卒。
時又有凈哀、寶英,法林,并以治身清約,有聲京縣⒂。哀久習禪誦,任事清允,泰始五年卒。英建塔五層,閱理有勤,蔬食精進,泰始六年卒。林博覽經(jīng)律,老而不懈,元徽元年卒。
又有弟子曇夤,兼通禪律⒃,簡絕榮華,不問朝市⒄。元徽六年⒅卒。
注釋:
①風觀:風神儀表。
、诮湫校悍钍亟渎芍傩小
、鄞蟪耍悍鸺覍W說有大乘、小乘之分,傳入中國的主要是大乘佛學。
、茉齑危捍酥付虝r間。
⑤宋高祖武皇帝:宋武帝劉裕(公元三五六——四二二年)。彭城人,字德輿,小名寄奴。曾為東晉將領(lǐng),后擊敗桓玄,封晉公,元熙二年廢晉帝,建立宋王朝。
、尬牡郏核挝牡蹌⒘x隆,小字東兒,劉裕第三子,元嘉元年八月登基,改元,元嘉三十年歿,謚文帝,廟號太祖。
、呷龤w:即三歸依,又作三自歸。即歸投、依靠三寶,并請求救護,以永解脫一切苦。即指歸依佛、法、僧三寶。此系成為佛教徒所必經(jīng)之儀式。
、嘤腊菜拢杭春魏笏,元嘉十八年,宋江夏王劉義恭為惠瓊建南永安寺,原永安寺改稱北永安寺。
、嵬跆怪簳x侍中、中書令,樂善好施,供資佛寺,曾造臨秦寺和安樂寺等。
、馇鄨@:關(guān)于此寺之建造,唐許嵩《建康實錄》引《京師塔寺記》云:「駙馬王景深為母范氏,宋元嘉二年以王坦之祠堂地與比丘尼業(yè)首為精舍,十五年,潘淑儀施西營地以足之起殿,又有七佛殿二間,泥塑精絕,后代希有。」乃當時京都名寺,達官顯貴多出入此!端螘肪砭泡d宋后廢帝劉昱「乘露車,從二百許人,無復鹵簿羽儀,往青園尼寺」!督ǹ祵嶄洝肪硎囊噍d劉昱「往青園尼寺、新安寺偷狗,就曇度道人煮之飲酒。」
、淆R肅:專一虔誠。《國語.楚語下》:「古者民神不雜,民之精爽,不攜貳者,而又能齊肅衷正!惯@里是使動用法。
、酗L規(guī):風教、成規(guī)!独m(xù)高僧傳》卷六〈釋僧喬傳〉:「少秉高操,慕安泰之風規(guī),而弊衣蔬食,終身不改!
⒀潘貴妃:名潘淑儀,宋文帝貴妃,甚得寵幸,愛傾后宮。
、谊劝耗昀稀
、泳┛h:京都。
、远U律:此指禪定和戒律。
、粘校撼⑴c市肆,泛指名利場!史記.張儀傳》:「臣聞爭名者于朝,爭利者于市!
、衷樟辏核魏髲U帝元徽年號僅四年,此處乃誤記。
景福寺法辯尼
譯文:
法辯,丹陽(今屬安徽當涂)人。年幼時出家,是景福寺慧果尼的弟子。她天性誠實謹慎,操行清正無瑕,生活自來節(jié)儉,穿破衣,吃素食,不貪辛辣等五味。她高潔簡樸的美名,早就傳揚于京都。相州(河北臨漳縣境)刺史瑯琊王劉郁,對她素來很崇敬,優(yōu)禮有加。后隨道林寺外國僧徒畺良耶舍請教禪定之法的妙旨,并依法修行,精通其中的妙理。她每次參與眾坐,總是狀若入睡。
有一次,禪堂齋罷,她仍未起身,寺中維那頗感驚異,便去搖動她。誰知法辯形如木石,紋絲不動。維那便跑去喊尼眾,大家紛紛趕來圍觀。不久,她出定了,很快又言談如故。大家對她嘆服不已,倍加尊崇。孝武帝大明七年(公元四六三年)入滅,享年六十有余。
她入滅前一天,上定林寺超辯法師,曾夢見一座宮城,十分莊嚴華麗,其中服用玩賞的都光潔生輝,不是俗世所能見到的。服飾鮮明的善男信女,布滿宮城之內(nèi),只是見不到統(tǒng)領(lǐng)他們的人。超辯法師頗感驚異,便向他們詢問緣由。他們答道:「有景福寺尼僧法辯,將來我處做首領(lǐng),明天就應(yīng)抵達!
到了圓寂那天,法辯直感到肌肉在顫動,便預(yù)感到化期將至,于是就派人昭告徒眾,讓她們統(tǒng)統(tǒng)前來。尼眾集齊后,法辯說道:「有位神異之人已經(jīng)來到我的身旁,他或顯或隱,如影如云。」話剛說完,就坐著入滅了。
其后又有道照、僧辯,也是以精進勵節(jié)而聞名于世。其中道照,俗姓楊,北方徐縣(今江蘇北部)人。她食素誦經(jīng),被臨賀王奉養(yǎng)至終。
原典:
法辯,丹陽人也。少出家,為景福寺慧果尼弟子。忠謹清慎,雅有素儉,弊衣蔬食,不甘五辛。高簡之譽,早盛京邑。相州刺史瑯琊王郁,甚相敬禮。后從道林寺外國沙門畺良耶舍①諮稟禪觀,如法修行,通極精解。每預(yù)②眾席,恒如睡寐。
嘗在堂③齋散④不起,維那驚觸,如木石焉。馳以相告,皆來就視。須臾出定⑤,言語尋常。眾成嘆服,倍加崇重。大明七年而卒,年六十余。
先是一日,上定林寺⑥超辯⑦法師,夢一宮城,莊嚴顯麗,服玩光赫,非世所有,男女裝飾,充滿其中,唯不見有主。即問其故,答景福寺尼法辯,當來生⑧此,明日應(yīng)到。
辯至其日,唯覺肉戰(zhàn)。即遣告眾,大小皆集。自云:「有異人來我左右,乍顯乍晦,如影如云!寡杂欁^。
其后復有道照、僧辯,亦以精進知名。道照本姓楊,北地徐人也。飯蔬誦經(jīng),為臨賀王之所供養(yǎng)。
注釋:
①畺良耶舍:活動于南朝宋齊時期的著名禪師,當時京都很多比丘尼從之學習禪法!陡呱畟鳌酚袀。
②預(yù):參與。
、厶茫褐庚S堂,即食堂。
、荦S散:猶齋退。禪林之語,時在午齋之后。
、莩龆ǎ杭磸娜攵ǖ募澎o木然的狀態(tài)中清醒過來。
⑥上定林寺:當時宋都蔣山有上、下二定林寺。據(jù)唐許嵩《建康實錄》引曇宗《京師塔寺記》云:「元嘉元年,外國僧毘舍阇造又置下定林寺,東去縣城十五里!股隙炙,西南去縣十八里, 元嘉十六年,禪師竺法秀造,在下定林寺之上!
、叱q:宋齊時比丘,敦煌人,出家后居上定林寺,日誦《法華經(jīng)》一遍,居此寺三十余年不出戶,并應(yīng)請開庭講授《般若經(jīng)》、《法華經(jīng)》、《金光明經(jīng)》等,永明十年(公元四九二年)圓寂,時年七十三。
⑧生:疑為主之誤。
江陵三層寺道綜尼
譯文:
道綜,不知是何處人。她住在江陵(今湖北江陵)三層寺中。年幼時不求超群出眾,長大后不愿隨波逐流。她俯仰于賢愚之際,最終能歸依大道,去惡從善。她雖然隱晦人群中,不求顯達,但以自己的現(xiàn)身說法,使許多人去惡除邪,立登善果。
宋孝武帝大明七年(公元四六三年)三月十五日夜間,道綜自煉油火,焚身以求超脫;鹨褵令^額,耳目即將燒毀,她仍誦念不已。當時,無論是出家眾或在家眾,聽說的無不感嘆;無論是輕慢三寶者或正信佛子,聽聞的無不震驚;境域中人聞風之后,也都生發(fā)菩提之心。
宋隱士劉虬,對道綜向來很敬重,曾為她寫過偈語贊辭。
原典:
道綜,未詳何許人,住江陵三層寺。少不以出眾居心,長不以同物為污。汛①賢愚之際,從道而已。跡雖混成。所度②潛廣。
以來大明七年三月十五日夜,自練油火,關(guān)顙③既然。耳目就毀,誦詠不輟。道俗咨嗟。魔正同駭。率土聞風,皆發(fā)菩提心④。
宋征士劉虬⑤,雅相宗重,敬為制偈贊云。
注釋:
、傺矗阂蔀椤笟怪`。汎,同「泛」,即從容飄蕩。
、诙龋憾热藶樯。
③關(guān)顙:顙,指人的前額。關(guān)顙,泛指頭部。
、芷刑嵝模喝Q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求無上正覺菩提之心。菩提心為一切諸佛種子,凈法長養(yǎng)之良田,若發(fā)起此心勤行精進,當?shù)贸删蜔o上菩提。菩提心為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薩學之所依。大乘菩薩最初必須發(fā)起大心,稱為發(fā)菩提心。
、輨Ⅱ埃核锡R時荊州隱士,曾注《法華經(jīng)》、《無量義經(jīng)》,均佚,僅存〈無量義經(jīng)序〉于《佑錄》中。
竹園寺慧濬尼
譯文:
慧濬,俗姓陳,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她自幼穎悟,銳意精進,心智超群。晨起就焚香運思,久參禮拜;中午僅菜蔬一飯,不食鮮肥食品。雖是在家之人,卻儼然出家一般。父母不能改變她的志向,終于聽任她出家脫俗,時年十八歲。
她出家之后,對佛門內(nèi)外經(jīng)典,一覽便能成誦;對禪家靜觀之妙,無不志在深研。她靜寂無喧躁之心,和悅有溫恭之儀,待親朋、遇老友,也從未有過浪言戲語。宋太宰江夏王劉義恭,對她頗為推重,常以衣藥供養(yǎng)她,一年四季,從不間斷。她不蓄私財,凡有所得,無不用來營造寺舍。竹園寺的建立,正是仰仗她的功勞。
她津津味禪,陶然自樂,老而不衰。宋孝武帝大明八年(公元四六四年)圓寂,享年七十三歲。圓寂后,葬在傅山。
同寺又有僧化尼,聰穎出眾,勤誦三藏,蔬食苦節(jié),與慧濬齊名。
原典:
慧濬,本姓陳,山陰人也。幼而穎悟,精進邁群。旦輒燒香運想,禮敬移時;中則菜蔬一飯。鮮肥不食。雖在居家。有如出俗,父母不能割其志。及年十八,許之從道。
內(nèi)外墳典①,經(jīng)眼必誦;深禪秘觀②。無不必入。靜而無競,和而有篩;朋游舊狎③,未嘗戲言。宋太宰江夏王義恭④,雅相推敬,常給衣藥,四時無爽⑤。不畜私財,悉營寺舍。竹園成立,濬之功也。
禪味之樂,老而不衰。年七十三,宋大明八年卒葬于傅山。
同寺有僧化尼,聰穎卓秀⑥,多誦經(jīng)律,蔬食苦節(jié),與濬齊名。
注釋:
①墳典:伏羲、神農(nóng)、黃帝之書謂之「三墳」。墳典本指儒家經(jīng)典。這里所謂「內(nèi)外墳典」,指佛門內(nèi)外的一切經(jīng)籍。
、谏疃U秘觀:即禪悟的奧秘。
、叟f狎:故友。
、芰x恭:劉義康,宋武帝劉裕子,出為荊州刺史、后鎮(zhèn)領(lǐng)南徐、兗、揚三州,封江夏王,后為宋后廢帝殘殺。崇佛,對佛寺供(左貝右親)甚多,《高僧傳》慧益、曇穎、弘光傳,《績高僧傳.僧旻傳》以及《比丘尼傳》等均載其供佛行跡。
、菟菏А
、拮啃悖鹤咳恍愠觥
普賢寺寶賢尼
譯文:
寶賢,俗姓陳,陳郡(今河南項縣)人。十六歲時,母親去世,她于是三年不吃糧食,僅以葛芋充饑;又不穿絲綿,并按戒律規(guī)定,不坐床席。十九歲時,她離俗出家,住在建安寺中。
在這里,她精進修習佛道,廣通禪學戒律。宋文帝對她深為崇奉,優(yōu)禮有加,常以衣食供養(yǎng)她。至宋孝武帝時,對她也深加禮遇,每月以一萬錢供養(yǎng)她。宋明帝即位后,對她更是賞譽備至,供養(yǎng)尤為優(yōu)厚。泰始元年(公元四六五年),賜令她為普賢寺主。
泰始二年(公元四六六年),又勅令擢升她為都邑尼僧正,成為當時京城中最高的僧官。她視事頗有威儀,明斷宛如神授,又善究物理人情,使所有枉屈的人事定能得以開釋。她秉性剛正不阿,為人不折不撓。
當初,晉升平年間的凈檢尼,乃中土比丘尼之祖。她初受具足戒,僅從大僧受,而未從比丘尼。后景福寺慧果、凈音等,曾就此向求那跋摩討教。求那跋摩答道:「如果國家比丘、比丘尼二眾不齊備,尼僧受持具足戒也可以只從大僧受。」
慧果等尼僧后又遇到外國鐵薩羅尼等來到京都,便在元嘉十一年(公元四三四年),從僧伽跋摩在南林寺戒壇,又重受了具足戒。當然,這并不是說先前比丘尼僅從大僧處受戒不行,而是說通過重受具足戒這一儀式,可以增長持戒的善根。但到了后來,許多尚奇好異之人,對此盛相傳習,隨意求得重受具足戒,因而使比丘尼戒法漸漸有了虧損。
宋后廢帝永徽二年(公元四七四年),研究《十誦律》的專家法穎律師在晉興寺開講《十誦律》題,那天,約有十多個尼僧,趁開講時走下講座想重受具足戒。鑒于這種漫然無規(guī)的情況,寶賢便建了僧局。她持令來到講座,并鳴木宣令,告誡尼眾不得隨意重受戒律。倘若尼僧年歲確實未滿的,她的戒師應(yīng)事先聚眾,行懺悔禮拜,待懺悔完畢,然后再到僧局申請重受戒。等僧局許可,并派人審核之后,方才可以受戒。倘有違拒之人,便對她加以擯斥。從此以后,隨意重受戒律的矯競之風迅速得到了制止。寶賢在任極清簡,對寺院管理及研修義學二者均很擅能,又能愛護下屬,清心寡欲,故而世人愈益敬崇她。她于宋成帝升明元年(公元四七七年)圓寂,世壽七十七。
原典:
寶賢,本姓陳,陳郡人也。十六、倌笐n,三年不食谷,以葛芋自資,不衣續(xù)繒②。不坐床席。十九出家,住建安寺。
操行精修,博通禪律。宋文皇帝深加禮遇,供以衣食。及孝武雅相敬待,月給錢一萬。明帝即位,賞接彌崇。以泰始元年,勅為普賢寺主。
二年又勅為都邑僧正③。甚有威風,明斷如種;善論物理,群枉④必釋;秉性剛直。無所傾撓。
初,晉興平中⑤凈檢尼,是比丘尼之始也。初受具足,指⑥從大僧,景福寺惠果⑦、凈音等,以諮求那跋摩,求那跋摩云:「國土無二眾,但從大僧受得具戒。」
惠果等后遇外圍鐵薩羅尼等至,發(fā)元嘉十一年,從僧伽跋摩。于南林寺壇,重受具戎。非謂先受不得,謂是增長戒善⑧耳。后諸好異者,盛相傳習,典制⑨稍虧。
永徽二年,法穎⑩律師于晉興寺,開《十誦律》⑾題。其日有十余尼,因下講欲重受戒。賢乃建僧局⑿,齋⒀命到講座,鳴木宣令,諸尼不得輒復重受戒。若歲審⒁未滿者,其師光應(yīng)集眾懺悔竟,然后到僧局,僧局許可,請人鑒撿,方得受耳。若有違拒,即加擯斥。因茲已后,矯競暫⒂息。
在任清簡,才兼事義⒃,安眾惠下,肅然寡欲,世益高之。年七十七,升明元年卒。
注釋:
、俣。涸夥。
、诳兛暎捍酥溉A貴衣服。纊(ㄎㄨㄤ,音礦),絲綿衣?(ㄗㄥ,音曾),絲織物的總稱。
、鄱家厣荷橇瘯r的全國最高僧官,宋贊寧《僧史略》卷中:「所言僧正者何?正,政也。自正正人,克敷政令故云也。蓋以比丘無法,……漸染俗風,將乖雅則,故設(shè)有德望者,以法而繩之,令歸于正,故曰僧正也!挂蛏嘣诰┒,也稱都邑僧正,京邑大僧正。寶賢乃有史記載的第一位比丘尼僧正。(大正五十四.頁二四二下)。
、苋和鳎骸洞笳亍纷鳌盖鳌埂
、輹x興平中:疑晉升平中之訛誤。
、拗福旱o。
⑦惠果:應(yīng)為「慧果」,本卷〈慧果尼傳〉亦不作「惠」,考《高僧傳》、《僧史略》均作「慧果」。本卷〈慧果尼傳〉謂元嘉九年慧果從僧伽跋摩受戒,元嘉十年卒。而此傳云:「惠果等后遇外國鐵薩羅尼等至,以元嘉十一年,從僧伽跋摩于南林寺壇重受具足戒。」疑為誤記。
⑧戒善:持戒的善根。
、岬渲疲悍鸾陶f明戒的要義,分別有四,即戒法、戒體、戒行、戒相。戒法,指佛陀制定不可殺、盜、淫、妄等戒律,作為行者規(guī)范、禁戒之法。戒體,謂領(lǐng)受戒法后,于行者身心發(fā)得戒之體性。戒行,乃發(fā)得戒體后,護持身、口、意三業(yè)不失,持心而不散。戒相,隨其持戒,成就威儀之行,則一切舉止皆如法,美德光顯,故稱戒相。這里所說的「典制」指戒法。
⑩法穎:宋、齊時比丘,敦煌索氏子。出家后,初住涼州公府寺,精修律藏,于戒學深所貫通。元嘉末,往金陵新亭寺,宋孝武帝擢為都邑僧正,為京中著名律師。以元嘉四年(公元四八二年)圓寂,壽六十七。撰有《十誦戒本及羯磨文》。
⑾十誦律:佛逝世百年后,隨著部派的分裂,律藏分為五部,薩婆多(一切有)部,稱為十誦律,將六十一卷《律藏》,分十次誦出。
、猩郑汗芾砩岬牟块T,比丘尼建僧局,此為首見。
⒀赍:(ㄐー,音基)持。
、覍彛捍_實。南北朝時常用術(shù)語。
、訒海貉杆佟!洞耸贰肪砭攀葱熘艂鳌担骸傅勖堪l(fā)動,暫遣騎追之。」
、允铝x:事指處理具體事務(wù),義指佛法義理。
普賢寺法凈尼
譯文:
法凈,江北(泛指長江之北)人。二十歲時遭逢戰(zhàn)亂,就和她的父親一起避難到秣陵(即今江蘇南京)。因家門世代奉佛,法凈自幼就脫俗出家,居住在永福寺中。她戒行潔凈,明達事理,學思精懇,精研不輟,對佛法奧義,無不深究妙測,與寶賢尼名望輩分大致相等。
宋明帝十分敬重她,泰始元年(公元四六五年),賜令她居住在普賢寺;又在宮內(nèi)召見她,備盡事師和朋友的禮儀。泰始二年(公元四六六年)又令她為京邑都維那,職位之高僅次于寶賢尼。她任事公允,果斷而有膽識;隨方施教,德化宛如清流。故而荊楚尼眾以及大富家的女子,無不致書通好,遠送施供,爭著和她相識。她潛移默化的陶冶德風,大都是這樣。當時,向她求教戒律,或從她受戒的,共有七百多人。
她享年六十五,于宋后廢帝元徽元年(公元四七三年)辭世。
原典:
法凈,江北人也。年二十值亂,隨父避地秣陵。門修釋教,凈少出家,住永福寺。戒行清潔,明于事理;學思精研,深究義奧。與寶賢尼名輩①略齊。
宋明皇帝②異之。泰始元年,勅住普賢寺。宮內(nèi)接遇,禮兼師友。二年勅為京邑都維那③。在事公正,確然④殊絕,隨方引汲。德化如流。荊楚諸尼,及通家⑤婦女,莫不遠修書(左貝右親),求結(jié)知識⑥。其陶冶德風,皆此類也。諮其戒范⑦者七百人。
年六十五,元徽元年卒。
注釋:
、倜叄好、輩分。
、谒蚊骰实郏簞⒒颍中菥,小字榮期,宋文帝第十一子,初封淮陽王,后改封湘東王,大明九年即位,改元泰始,卒于泰豫元年。
③京邑都維那:當時全國最高僧官僧正的副職,助理僧正之事。又稱都維那。
④確然:果斷的樣子。
⑤通家:大家。
、拗R:相識、友好,此指有道行之朋友。
、咧J其戒范:咨詢有關(guān)戒律的知識,并從其受戒。
蜀郡永康寺惠曜尼
譯文:
惠曜,俗姓周,西平(今云南沾益)人。年幼時出家,常發(fā)愿要焚身供養(yǎng)三寶。宋明帝泰始末年(約公元四七一年),她向刺史劉亮談及此愿,劉亮起初表示同意。當時趙虔恩之妾王氏,有一甓塔,惠曜便請求在塔上燒身,王氏也表示贊同。
正月十五日夜間,她領(lǐng)著眾弟子,拿著油布,前往甓塔。她打扮裝束尚未完畢,劉亮就遺使前來告誡各位尼僧:「假使惠曜焚火燒身,那么永康一寺的尼眾,都將和她一起治以重罪!够蓐灼炔坏靡,只得停止燒身。
王氏見她燒身未成,大為瞋怒,說道:「惠曜尼不過是徼求名利,才假裝做出這眩人耳目的舉動,暗中買通了城里人,讓他們到時來加以制止。不然的話,夜半三更城內(nèi)的人又怎能知道他燒身呢?」
惠曜聽后,正言作答:「你不要妄生煩惱,舍身是我的事,別人又豈能知道?」于是她返回永康寺,從此絕食五谷,只服香油。
到了宋順帝升明元年(公元四七七年),她在永康寺中燃火燒身;鹨褵侥樕,她依然誦經(jīng)不停。她告訴眾尼說:「收拾我的遺骨,不過二升而已!够饻缰螅缙溲。
她舍身前個把月,曾有一西域僧人,年約二十歲,儀表端正,大腿上長滿黑毛,長六七尺,極細軟。人間其故,他答道:「我向來衣不蔽體,所以才生長出這些黑毛!
他對惠曜說:「我住在波羅奈國,到你們這里已有多日,聽說你要舍身,就特意送來一個銀罌!
惠曜頂禮膜拜一番,就收下了這個銀罌。她還沒來得及仔細了解這位僧人的情況,他就匆匆辭別而去。惠曜想派人把他追回留下,不料他剛一出門,就不見蹤影。到了惠曜死后,弟子就用這一銀罌盛其遺骨,結(jié)果不滿二合。
原典:
惠曜,本姓周,西平人也。少出家,常誓燒身供養(yǎng)三寶。泰始末。言于刺史劉亮①,亮初許之。有趙虔恩妾王氏甓塔②,曜請塔上燒身,王氏許諾。
正月十五日夜,將諸弟子,赍持油布,往至塔所。裝束未訖,劉亮遣信③語諸尼云:「若曜果燒身者。永康一寺,并與重罪!龟撞坏靡选S诖吮阃。
王氏大瞋云:「尼要④名利,詐現(xiàn)奇特,密貨內(nèi)人作如此事。不爾,夜半城內(nèi)那知?」
曜曰:「新婦勿橫生煩惱⑤。舍身關(guān)我,傍人豈知?」于是還寺,斷谷,服香油。
至升明元年,于寺燒身;饋碇撩妫b經(jīng)不輟。語諸尼云:「收我遺骨,止得二升。」及至火滅,果如其言。
未燒之前一月日許,有胡僧⑥,年可二十,形容端正,髀⑦生黑毛,長六七尺,極細軟。人間之,譯語答云:「從來不覆,是故生毛耳。」
謂曜曰:「我住波羅奈國⑧,至來數(shù)日,聞姊欲舍身。故送銀罌⑨相與!
曜即頂受⑩,未及委悉⑾匆匆辭去。遣人追留,出門便失。以此罌盛其舍利⑿,不滿二合⒀云云。
注釋:
、賱⒘粒骸南史》卷十七謂其「少工刀楯,以軍功封順陽縣侯,歷梁、益二州刺史。在任廉檢,所得公祿,悉以還官,宋明帝下詔褒美。亮在梁州忽服食,欲至長生,迎武當山道士孫懷道使合仙藥,藥成,服之而卒!
②甓塔:(甓,音ㄆ一)磚塔。
、坌牛菏拐摺!妒勒f新語.雅量篇》:「謝公與人圍棋,俄而謝玄淮上倍至!
④要:同「邀」。
、轃⿶溃河肿龌。使人身心發(fā)生惱、亂、煩惑、污等精神作用之總稱。人為達到我欲、我執(zhí)的目的,而常沈淪于苦樂的境域,而招致煩惱之束縛。煩惱通常分為根本煩惱及隨煩惱兩種。
、藓汉厣。胡是中原人對西域少數(shù)民族的稱呼。
、喵拢捍笸。
⑧波羅奈國:又譯波羅奈斯,在印度中部。
⑨罌:亦作「罌」、「甇」,小口大腹的盛酒器。
⑩頂受:頂禮膜拜以接受。
、衔褐!陡呱畟鳎寣氈尽罚骸复藢毠c江南者,未委是一人也兩人也!
⑿舍利:即死尸、遺骨之意。通常指佛陀之遺骨,而稱佛骨、佛含利,其后亦指高僧死后荼毘所遺之身骨。
、押希憾攘繂挝唬蠟橐簧。前說得「二升」,后作得「二合」疑似其中有一誤。
- 上一篇:比丘尼傳 5 梁
- 下一篇:1、關(guān)于住持的儀規(guī)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