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jīng)

《圓覺經(jīng)》,佛教大乘經(jīng)典,一卷,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具名《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又作《大方廣圓覺經(jīng)》、《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圓覺了義經(jīng)》。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冊。是唐、宋、明以來教(賢首、天臺)、禪各宗盛行講習的經(jīng)典。..[詳情]

第十一章 圓覺菩薩

  第十一章 圓覺菩薩

  如何安居修此圓覺清凈境界

  三種凈觀以何為首

  可以隨便閉關(guān)

  為何要懺悔罪業(yè)

  【于是圓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接著是圓覺菩薩出場提問題。圓覺菩薩的名號與本經(jīng)的經(jīng)題相同,本經(jīng)的重點也在這里。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凈覺種種方便,令末世眾生,有大增益!

  大慈大悲的佛啊!您已經(jīng)為我們講了十種問答,解答了十位菩薩所提的問題,講述了如何使我們悟道,如何凈化一切煩惱覺悟成佛的種種方法,使將來的眾生得到最大的利益。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開悟,若佛滅后,末世眾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圓覺清凈境界?此圓覺中,三種凈觀,以何為首?唯愿大悲,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施大饒益!

  我們聽了佛的開示之后,已經(jīng)明白開悟了。假如佛走了以后,末世的眾生也要學佛,但是沒有開悟,如何安居?如何找一個清凈道場住下來修?為什么要蓋廟子?給出家人安居修道之用。安居很難,例如大家都有房子住,請問那一位對自己所住的地方感到百分之百滿意?有沒有?我看一千個之中只有一兩個。一般人組成家庭之后,都會存錢買房子,為什么?為的是安居。所以,中國人講‘安居樂業(yè)’,管你什么主義,只要你讓我‘安居樂業(yè)’,讓我有個工作,好好的干,有口飯吃,有個地方住,少來干擾就好了。再加上八個字‘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這就是政治上最高的理想了。安居很難,不只是自己一個人能夠安居,天下一切眾生都能夠安居。如此的話,就不用去殺豬、殺牛。人造業(yè)造得很大,你看!河里的魚不曉得犯了什么罪?刮了鱗,還要加上蔥花。牛也不曉得犯了什么罪?我們喝它的奶,吃他的肉,牛皮還拿來做鞋子穿。假如一切眾生都能安居的話,那就是現(xiàn)成的極樂世界。如何安居是個大問題,所以,圓覺菩薩在這里問如何安居好好修道。

  圓覺菩薩再問:‘此圓覺中,三種凈觀,以何為首?’記。A覺之路是沒有先后的,‘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這是如來禪的頓悟法門,大家還記得嗎?很重要喔!假如不懂的話,把它背下來,當咒子念,總有一天念通。再其次,假如不能做到頓悟,則有三種漸修法門,那三種?修止、修觀、修禪那。此三種配合起來,一共廿五種。這三種修法,以那一種開始呢?‘唯愿大悲,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施大饒益’,為我們現(xiàn)場大眾以及未來的眾生,指示一條路,讓大家得到大利益。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講完了,五體投地,跪下來拜,如是再三行禮。

  【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問于如來如是方便,以大饒益施諸眾生,汝令諦聽,當為汝說。】

  此時,釋迦牟尼佛告訴圓覺菩薩說:好的,好的,你們能夠詢問這些問題,來幫助眾生得到大利益,你們現(xiàn)在好好注意聽,我來為你們解說。

  【時圓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圓覺菩薩聽到佛愿意解答,非常高興,其他大眾也都靜默耹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若佛住世,若佛滅后,若法末時,有諸眾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圓覺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藍,安居徒眾,有緣事故,隨分思察,如我已說!

  佛說一切眾生,不只是我們?nèi)祟,包括禽獸游魚在內(nèi),在佛活著的時候,所謂正法時代;或者,在佛涅槃以后,所謂像法時代,經(jīng)教佛像還在;或者,在末法時代,一切經(jīng)典佛像都沒有了。到了最后末法時代,末法盡管末法,佛法的正法仍然存在,眾生一樣有佛性,也一樣有了不起的人。‘有諸眾生具大乘性’,具備了大乘道的根性,‘信佛秘密大圓覺心’,‘圓覺經(jīng)’是不是密宗?這里又沒有傳個咒子。什么是秘密?禪宗六祖講得很清楚,‘密在汝邊’,秘密在你自己那里,怎么說呢?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佛性在那里?在你那里,但是,找不出來,這就是大秘密。天下最大的秘密就是沒有秘密,明白告訴你,可是你不懂,這就是大秘密。佛在這里說,圓覺法門就是大密宗。

  假如有心想修行的人,‘若在伽藍’,伽藍就是清凈道場,另外有個名稱‘阿蘭若’也是清凈道場,單獨住茅棚的叫阿蘭若,團體共修的叫伽藍。‘安居徒眾’,大家住在伽藍里好好共同修行,早晚課中稱為‘伽藍圣眾’,徒眾包括四眾弟子,即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若再加上沙彌及近事男、近事女,則稱為七眾弟子。剛出家的叫作沙彌,即使一百歲,也是同樣的稱呼;在家人中受過五戒,介于沙彌與居士之間叫作近事男、近事女。‘有緣事故’,心中有所緣,例如想發(fā)愿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或者想即生成就。‘隨分思察’,很多人學佛都搞錯了,以為學佛修行就是什么思想念頭都不要有,那是學豬,不是學佛。什么都不想,最高的成就是外道無想定,差一點的成就就是畜生道,我說的是真的,不是開玩笑,很嚴重喔!真正學佛是用智慧,叫作正思惟修,禪那的意思是正思惟,‘瑜伽師地論’里說周遍尋思,周遍伺察,禪宗就叫作‘參’,參并不是不用心、不用思想。如何尋思呢?‘如我已說’,佛前面已經(jīng)講過了。

  【若復無有他事因緣,即建道場,當立期限,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凈居!

  假如沒有其他的事情,就馬上建立修道的場所,而且應當立下一個期限,如果是長期的話,以一百二十天為標準,中期一百天,短期八十天,安靜下來修行用功,以求證果。

  【若佛現(xiàn)在,當正思惟。若佛滅后,施設形像,心存日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懸諸幡花,經(jīng)三七日,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求哀懺悔,遇善境界,得心輕安,過三七日,一向攝念。】

  假如佛在世的時候,只要聽佛說法,好好去研究,用‘正思惟’修。若佛逝世以后,就要設置佛像,這并不是崇拜偶像,而是因他立我,利用佛像使自己起恭敬心、謙卑心、慈悲心。‘心存日想’,心中作日輪觀,在心窩與肚臍之間觀想一個太陽,在日輪中加上一尊坐姿或立姿之佛也可以。‘生正憶念’,就是時時刻刻心中有佛,心中想著一個佛,這就是真正念佛,不是嘴巴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這一切的修行就如同佛還在世間一般,如同中國儒家所謂的‘敬神如神在’,拜佛的時候,就如同佛活生生地在前面一樣,一念至誠,自他相應。以前有個外國朋友過世,我叫一個同學給他買一部紙棚的汽車,還有冰箱,洋房也要。另外一個朋友問我,你也相信這一套?我說你不信。课倚诺煤,燒完就不信了,燒的時候,絕對相信,一念至誠,自他相應,過后即空。你說這是紙做的,真有用?就有用,誠則靈。假如你拜佛的時候,心不恭敬不誠懇,當作是運動,即使拜一萬次也沒有用,千萬注意!道理就在一個‘誠’一個‘敬’。

  ‘懸諸幡花’,香、花、燈、水、果、茶、食、寶、珠、衣十種供養(yǎng),樣樣俱全。衣服、臥具、飲食、湯藥都可以拿來供養(yǎng)。注意!供佛也要像剛才所講的誠懇恭敬,如同泡一杯茶給我最敬愛的爸爸媽媽,不可以隨隨便便。否則,不要供,沒有用,不但沒有用,還有罪過。‘經(jīng)三七日’,經(jīng)過二十一天,‘稽首十方諸佛名字’,頂禮膜拜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誠誠懇懇,恭恭敬敬。‘求哀懺悔’,誠誠懇懇地懺悔以前的一切罪過,洗凈自己以前所造的污垢,凈化自己的心靈,如此日日夜夜誠敬禮拜懺悔,持續(xù)二十一天。注意!要專心,晝夜都在干。Σ黄!這句話不恭敬,應該說晝夜都在拜!(眾笑),我隨便慣了,先向諸位求懺悔。‘遇善境界,得心輕安’,如此誠敬禮拜懺悔,身心自然起反應,并與諸佛菩薩感應,頭頂發(fā)生清涼,百病消除,而且覺得有光自頂上灌過來。佛在別的經(jīng)典告訴我們,假如佛過世以后,找不到一個善知識的話,你就皈依佛,佛親自給你灌頂,給你清涼灌頂,給你光明灌頂。‘過三七日,一向攝念’,再過二十一天,收攝身心,修行止觀法門。

  【若經(jīng)夏首,三月安居,當為清凈菩薩住止,心離聲聞,不假徒眾!

  在佛教出家眾有個名稱叫作‘結(jié)夏安居’,就是在夏天的時候,大家集中在一起共同修行,不能出門。尤其在印度,夏季就是雨季,出家人出去化緣不方便,而且在雨季也是萬物生長的季節(jié),出去化緣容易踩死許多小生命,所以,佛規(guī)定在這個時候結(jié)夏安居。

  現(xiàn)在,在這里正是講到結(jié)夏安居,為期三個月,應當與清凈的大菩薩們一起專修,‘心離聲聞’,為什么呢?聲聞是小乘道,菩薩道是大乘道,大乘道并不是不要小乘,而是包括了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學佛的第一步是先學做人,人做好了之后,行一切善,止一切惡,達到天人境界。雖然到達了天人境界,但是,仍然沒有跳出三界外。因此,要修跳出三界外的法門,那就是聲聞道,甚至要完全出世,出世的話,當然最好是出家,出家就是離情棄欲,杜絕拖累。這樣專修,證得四禪八定,乃至于永遠在清凈無為中,這還是屬于聲聞緣覺小乘道。

  大乘菩薩則不然,不離人間,甚至,不離三惡道,菩薩愿意來做畜生,愿意來做惡鬼,愿意下地獄,以一切眾生相來度一切眾生。所以,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觀世音菩薩以三十二應化身度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xiàn)何身而為說法。譬如說這個人喜歡打牌,菩薩度眾生,先要學會打牌,應以打牌身得度者,即現(xiàn)打牌身而為說法。菩薩要有這種本事,又如應以王者身得度者,你就要現(xiàn)王者身而為說法,你是總統(tǒng),我也是總統(tǒng),而且我這個總統(tǒng)還比你高明一點。普門品有三十二應化身,密宗也有二十一度母,例如白度母,紅度母、綠度母......等等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原理相同。

  這是最偉大的教育,依一切眾生性向的不同,而顯現(xiàn)不同的性向,與他共事,因此影響他、教化他,使他成道。所以,大乘菩薩道不是那么簡單,這是非常痛苦,非常艱難的事。大乘菩薩不只以一個方式度眾生,你喜歡什么,他會什么;你懂什么,他也懂什么,而且,總比你高明一點,讓你跟他走。所以,菩薩要具備五明,那五明呢?第一是因明,就是邏輯,一切理論的學問無所不懂。第二是聲明,不管中文、英文、日文都要懂。第三是醫(yī)方明,菩薩要懂得醫(yī)理醫(yī)藥,隨手可以救人。第四是工巧明,就是一切科學技術(shù)都要會。第五是內(nèi)明,內(nèi)明最重要,內(nèi)明就是明心見性悟道;不悟道的話,以上四明學得再好,還是世間法。此處所說的清凈菩薩,就是指得內(nèi)明的菩薩。

  若要進一步了解這些菩薩的境界,就要參考‘維摩經(jīng)’,維摩詰居士所說經(jīng),出家佛是釋迦牟尼佛,在家佛就是維摩詰,他所講的是入世在家菩薩的修行,雖有妻子,常修梵行。同時要參考‘法華經(jīng)’,以及‘瑜伽師地論’的菩薩地。菩薩的一切作為不是為自己,絕對的利他,絕對的清凈。例如禪宗的藥山禪師告訴李翱:‘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最偉大最崇高的成就,最普通最平凡的行為。‘中庸’也講‘極高明而道中庸’,最高明的人,他的行為做法是最平凡的,是最合適的,而不是古怪奇特,奇特與古怪不是大乘道的行為。

  再說,這一段講結(jié)夏安居三個月,等于是閉關(guān)。閉關(guān)這兩個字是出自于‘易經(jīng)’——先王以至閉關(guān),什么是至呢?日子到了就去閉關(guān),不是這么解釋。中國歷法有二至,夏至與冬至,夏至一陰生,冬至一陽生。冬至是在陰歷的十一月之間,冬至一陽生,陽氣初生,屬于復卦,一陽來復,恢復生機的意思。二陽是在十二月,到了三陽則是正月歲首,所謂三陽開泰,地天泰卦,又稱為三羊開泰,羊是吉祥的意思。我們現(xiàn)在陰歷以正月為歲首,這是周代文化,周代上一朝的殷商,則以十二月丑月為歲首;再上一朝的夏朝則以十一月為歲首,取冬至一陽生之意。

  中國的老祖宗先王閉關(guān)做什么呢?齋戒沐浴。持齋不是吃素,吃素不是持齋。其實,吃素也不能叫作吃素,什么是素?很難講,素者白色干凈,應該說不吃肉最準確。更不能講成持齋,齋者清凈謂之齋,真正持齋的意思是‘洗心退藏于密’,把自己的心洗得干干凈凈,一念不生,什么思想都沒有了,空了,找不到了,所以,叫作退藏于密。

  后來,佛教思想進入中國,用了‘閉關(guān)’這個名詞。你們學佛可不要輕易談閉關(guān),禪宗有兩句話:‘不破本參不入山,不到重關(guān)不閉關(guān)。’沒有悟道以前,還沒有資格到山里住,因為你身心的煩惱還沒有清凈,即使到了最清凈的地方,你還是有煩惱,要悟了道,破了本參,破了初關(guān),明心見性,才有資格入山。初關(guān)是見空不見有,到了重關(guān)是起有而修,此時,晝夜都在定中。真正的閉關(guān)不是在拜佛、看經(jīng),關(guān)房里什么都沒有,一個蒲團,一個水壺,非常簡單幾樣東西。到了現(xiàn)在,把門一鎖都閉關(guān)了,你閉什么關(guān)?觀音關(guān),拜經(jīng)關(guān),都是關(guān)。

  我們講了半天,是解釋‘清凈菩薩住止’,千萬注意,大乘菩薩不止于內(nèi)明,不止于悟道,更重要的是行愿,你的行為是不是真正的利世利人?光想修道,青菜蘿卜吃得很好,萬事不管,那不是菩薩道。

  ‘圓覺經(jīng)’在這里說,結(jié)夏安居的時候,必須找這么一位清凈菩薩大善知識共同進修。剛才提到閉關(guān),有些同學要去閉關(guān),你憑什么閉關(guān)?我想去專修一下,你憑什么修呀?你拿什么來修?你知道修行的路嗎?有方法嗎?到了這個境界,下一個境界如何,你知道嗎?不知道,你怎么修?例如打坐搖起來了,搖起來又怎么樣?搖到那里去?你說氣脈通了,通到什么程度?通到那里去?這些都不懂,你如何專修?你如何閉關(guān)?古人閉關(guān)是依止明師而修的呀!照應你閉關(guān)的是老師,真正護關(guān)護法的是善知識,隨時告訴你下一步怎么辦。我有幾位年紀大的老朋友說要去閉關(guān),誰去照應你呀?我有學生,我有徒弟,好吧!你去關(guān)吧!

  ‘心離聲聞,不假徒眾’。結(jié)夏安居,修的是大乘佛法,不是聲聞乘。‘不假徒眾’,假就是藉,借用;決不依靠徒眾。

  【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同入清凈實相住持,以大圓覺為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無系屬故,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系徒眾。】

  至安居日,道場布置好了,日子確定了。布置道場并不一定要花很多錢,乃至于你沒有錢買佛像,寫一個‘佛’字掛在那里也可以。即使不掛‘佛’字也可以,佛在那里?佛在心中,內(nèi)心莊嚴就可以了。以前的印光法師,他的寮房里沒有佛像,也沒有供一個‘佛’字,只有‘死’字,念死,隨時想到死,所以,趕緊修。我把一切安頓好,等到后天再來修行,死!明天有沒有你還不知道呢!還有后天?常常有同學問:老師!年底打七不打七呀?我說我!明天在不在還不知道,還到年底?人世無常。但是,你要布置一個佛的壇場就要莊嚴了,香、花、燈、水、果一應俱全,敬佛如佛在。

  道場布置好了,跪在佛前,告訴佛說:我比丘某某。假如是男居士就說我優(yōu)婆塞某某某。然后就是發(fā)愿,發(fā)什么愿?這是上乘禪的修法,也是無上密的修法,假如是真心至誠發(fā)愿的話,愿力到了,功夫也到了,初發(fā)心即成正覺。‘踞菩薩乘’,我要修的是大乘道。修大乘道,先要求證內(nèi)明,就是寂滅行,一切念,一切行,了不可得。

  ‘同入清凈實相住持’。同入,與誰同入?與諸大菩薩同入,包括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同入什么呢?清凈實相。什么是清凈實相?智慧的成就——般若實相,般若波羅蜜多。此實相般若不假修持,自然清凈。‘住持’,住持正法,以實相般若為主持。

  ‘以大圓覺為我伽藍’,以大圓覺境界為我的道場,盡虛空、遍法界均是我的道場。‘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我相沒有了,一切眾生與我性相平等,同一本體,沒有差別。為什么呢?‘涅槃自性無系屬故’,因為一切眾生與諸佛的本性本來清凈,本來解脫無所系,本來平等無所屬。

  ‘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我現(xiàn)在請十方一切佛與一切大乘菩薩,與我同在,與我共同修行。

  ‘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系徒眾’。因此,在這樣一個莊嚴的道場,十方一切佛與菩薩都與你同在,自己的身心隨時要清凈,以求得無上妙覺,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徹大悟。在此大因緣下,當然不系徒眾。

  【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xiàn)安居,過三期日,隨往無礙!

  不管是出家的比丘或是在家的居士,如此專修三個月,如何專修呢?就是遵照剛才的發(fā)愿內(nèi)容而修,修寂滅行,晝夜都在清凈實相中,身心安居平等性智,如此經(jīng)過三個月,‘隨住無礙’,得大自在大解脫。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眾生,求菩薩道入三期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佛又再吩咐,末世時代修行的眾生。修行的眾生不只指出家眾,包括在家眾,想求得菩薩道,以三個月為一期努力專修。‘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意思就是說一切境界來的時候,都不要抓住,不要執(zhí)著,一執(zhí)著就入魔道了。有許多人打坐修行,慢慢地會聽到一些聲音,聲音告訴他什么都對了,哦!這是菩薩指示我。全錯了,早就著相了,非著魔不可,這決不是神通,而是神經(jīng)。記住。〈藭r要記住‘金剛經(jīng)’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佛在這里特別作原則性的叮嚀吩咐,‘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修行上的障礙,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眼睛看到什么了,以為是得眼通了;另一種是耳朵會聽到聲音,或者聽到美妙的音樂。記。∵@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于一身至一世界,亦復如是!

  佛又慈悲再三吩咐。假定在這三期修行期間,要修什么呢?‘修奢摩他’,就是修止。我們的思想念頭像流水一般,修奢摩他就是把它止在一點上,系心一緣,所有一切的修行,第一步都是先求得止,不管是那一宗,甚至是道家、儒家,都是一樣。思想、念頭、情緒安定不下來,止都得不到,你說功夫有多好,不是自欺,就是欺人。

  所以佛說‘先取至靜’,我們學習打坐,打坐是練習如何養(yǎng)靜,靜還不能說是止。你們打坐靜靜坐在那里,但是,內(nèi)心的思想七上八下,并未得止。你說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地念,有沒有止呢?沒有。如何先取至靜呢?‘不起思念’。不起思念并不是把念頭壓下去,不準想,如此的話,非出毛病不可。那么,如何不起思念呢?有什么方法可以不起思念呢?對不起!沒有方法。若還有方法,已經(jīng)不是至靜,還在鬧中。如何先取至靜?——不起思念。如何不起思念?——先取至靜。就是這個樣子,不可說,猶如雪竇禪師的詩:‘太湖三萬六千頃,月在波心說向誰?’

  ‘靜極便覺’,靜到了極點,智慧開了,悟道了。‘楞嚴徑’上說:‘凈極光通達’,這句話不是比喻,是實際上的功夫,此光不是有相之光,而是自性之光,智慧之光。

  ‘如是初靜’,對不起,到達這個境界,還是初靜,再進一步,‘從于一身至一世界,亦復如是’。由自己身心清凈,再擴大到整個宇宙世界都在清凈圓覺中,都在你的心量中,你的心與整個宇宙融和在一起,那便由‘凈極光通達’達到‘寂照含虛空’了。

  【善男子,若覺遍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十世界亦復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到達了這個地步,清凈覺性遍滿一世界,所有眾生只要動一個念頭,都能清清楚楚地知道。我們舉一個故事,對這件事稍作說明。清朝中興名將胡林翼,雖是儒家,也一樣靜坐,只是沒有盤腿罷了。中國的儒家也一樣講求靜定的功夫。有一次夜里扎營,大家都休息了,他在營里靜坐。到了半夜,突然下令部隊緊急集合,有敵人偷襲,部隊馬上開往西北方十里外溝渠。到了目的地,果然發(fā)現(xiàn)一批敵人,結(jié)果打了勝仗。全軍官兵歡欣鼓舞,不在話下。當然,有將領(lǐng)就問胡林翼:‘大帥!你怎么知道有敵人來偷襲?’他說:‘我夜里靜坐,靜到了極點,方圓十里外的聲音都聽得清清楚楚,敵人經(jīng)過水溝,驚動了蘆葦下的野鴨與雁子,這些聲音我都聽到了。’在這里,只是隨便舉個例子,佛菩薩的境界當然更大,不只聲音聽得見,心念只要一動就知道了。

  ‘百千世界亦復如是’,大菩薩的境界就更大了,不只一世界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復能知。‘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假如我們凡夫也能知悉眾生的心念,那可有得忙了,這個想發(fā)財,那個想害人,怎么辦?這一切有如過眼云煙,一切皆不妨礙自性之清凈。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三摩缽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廣發(fā)大愿,自熏成種,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上面講的是修止,現(xiàn)在講的是修觀。若有眾生其根性適合修三摩缽提,適合修觀,‘先當憶想’,注意這個‘憶’字,憶就是回憶、記住的意思,隨時掛念著。‘憶想十方如來’,釋迦牟尼佛在這里并沒有指定要念那個佛,隨你挑選,西方有阿彌陀佛,東方有藥師如來。每個佛各有不同的愿力,阿彌陀佛有四十八愿,藥師如來有十二大愿,你看看那尊佛的愿力與你有緣,就憶念那尊佛。即使不憶念佛,憶想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也可以,例如密宗黃教觀想大威德金剛——文殊菩薩的化身,或者是紅度母、綠度母——觀世音菩薩的化身。重點在憶想兩個字,講到憶想,宋代詩人黃山谷有兩句詩:

  ‘五更歸夢三千里,一日思親十二時。’

  夜里五更作夢,夢到回到相隔三千里外的家,一天十二個時辰都在思念著親人。若能做到一日思佛十二時,那就成功了。憶想十方如來十方菩薩,必須做到如此地步,才會有所成就。

  ‘依種種門’,憶想的方法有很多,例如修念佛法門,就必須熟悉‘觀無量壽經(jīng)’里的各種觀想方法,如日想、水想、華座想、像想......等等。再說觀佛的形像,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在心中顯現(xiàn)出來。假如觀不起來,只觀佛眉間的白毫光也可以,或是觀佛胸口的卍字也可以。假如有人心量廣大,智慧廣大,功德廣大,一觀,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乃至整個極樂世界全體顯現(xiàn)。我們心量小的人,就觀小一點吧!小人修小法。

  ‘漸次修行勤苦三昧’,一步一步地觀,觀想不是那么容易成就,所以要勤苦三昧漸次修行。觀想成就的話,隨時隨地都在觀想境界中,并不一定要專修、閉關(guān)、禪坐才能做到,在一切行、住、坐、臥日用之間,觀想境界非常明顯地現(xiàn)前,也不需要閉眼睛,開眼閉眼都現(xiàn)前,那你說是眼睛看到佛菩薩了,倒也不是,是心意識的境界。

  ‘廣發(fā)大愿’,還要發(fā)愿,發(fā)什么愿?譬如修念佛法門,你必須知道阿彌陀佛的四十八愿。愿是舍己為人,是利他,而不是自私的欲望。愿不只是心愿,還要變成行為,才是真正發(fā)愿。若不廣發(fā)大愿,觀想不會成就。

  觀想的道理在那里呢?為什么要觀想呢?‘自熏成種’。觀想是利用第六意識來觀,例如觀想四臂觀音,先在意識上有個模模糊糊的影像就可以,慢慢地讓他越來越清楚,如同真的菩薩在前面,再進一步,把自己觀想成四臂觀音,四臂觀音就是我,無二無別。利用第六意識觀想來慢慢熏習第八阿賴耶識,這就是觀想自熏成種的道理,利用第六意識的現(xiàn)行,形成第八阿賴耶識的種性,死后生生世世,以前所觀想的佛菩薩仍然現(xiàn)前。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如果以觀想憶念法門修行的人,因為這種修法是有相的修法,如果不通教理,盲目迷信,很容易走上岔路,走上神經(jīng)之路。不合教理的一切境界,終不可取。要明白什么道理呢?能觀者是我,所觀者是佛,即使真佛來到前面,與我講話,都不予理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假如忘了能觀者是我,看到佛菩薩現(xiàn)前,自己忘了我,那就著魔了。

  這一段所講的修觀,與上一段所講的修止,有什么不同呢?有很大的不同。修止是讓第六意識止在一點上,不去想像;修觀想憶念法門是讓六意識去想像造作,同時止在這個觀想境界上。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于禪那,先取數(shù)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劑頭數(shù)。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shù),無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接下來講的是禪那,禪那是正思惟修,與所謂的禪定有所不同。禪定有四禪八定、九次第定,禪定也是共法,與外道共有的法門;修止、修觀、修禪那其中都有禪定,功夫?qū)哟紊顪\不同。那么,這里所講的禪那是不是中國的禪宗呢?也不是。禪宗又稱為心宗,諸佛法門中心的中心,又叫作心中心法。密宗里也有心中心的修法,有其咒語及手印,做到了也可以悟道。這種心中心的修法都屬于禪那,禪那的最高境界就是寂滅清凈,清凈圓明,這是‘如來禪’的境界,與中國禪宗同中有異。所以,禪那與修止、修觀有所不同。

  修習禪那如何修呢?佛在這里告訴我們,‘先取數(shù)門’,這里所講的數(shù)不是天臺宗的數(shù)息法,而是觀心法門。觀什么心呢?觀后天妄想心,在靜中反觀自己的起心動念,每一個思想,每一個念頭,一個一個都很清楚,心中了知‘生住滅念’。我不曉得諸位的經(jīng)驗如何?真正的修行沒有不觀心的,對自己的思想念頭來去要清清楚楚才是修行。有很多人記憶力不好,修觀心法門,記憶力一定會好起來,越放松,影像越容易留;越空越容易裝下東西。

  修行人要做到心念隨時空,禪宗祖師教我們修行要‘無心于事,無事于心。’心中不求什么事。常常有人告訴我明天要怎么樣怎么樣,我煩起來,就告訴他:你好多余,明天有沒有我還不知道呢!管他明天干嘛?這就是無心于事。還要無事于心,所有的事不裝到心里頭,過了就算,發(fā)脾氣,要發(fā)就發(fā),我發(fā)起脾氣比誰都大,一邊發(fā)脾氣一邊心里還在笑。有同學問我某人這件事怎么處理,我說罵都罵了,還要怎么處理?罵他就是處理了嘛!你還要他怎么樣?錯了已經(jīng)錯了,你打死他也錯了,錯了還挽得回呀?

  ‘分劑頭數(shù)’,對于每一個念頭還須懂得分辨善惡,劑就是排列歸類,對于自己心中的每一個思想都念念清楚,在‘瑜伽師地論’里稱為周遍尋思、周遍伺察,這就是修心、修行。許多人學佛修行對于自己講的話都搞不清楚,都沒有好好的觀心,都不曉得觀照自己的內(nèi)心。念念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才是正修行之路。你們想求智慧,求福德,要如此修法。為什么呢?把心觀察清楚,這就是智慧;假如對自己的心念不清楚,那是細昏沉,因為落在細昏沉中,所以智慧發(fā)不起來。怎么說這也是修福德呢?對于自己心念的是非善惡都清清楚楚,把惡念拿掉,善念增加,功德自然增長。所以,觀心法門有如此重要,尤其號稱學禪的朋友們,特別注意這個法門,連這個最基本的都做不到,還談什么禪?不要自欺欺人。

  ‘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shù),無不了知。’無論行、住、坐、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對于自己的心念都清清楚楚,甚至在睡覺中,對自己的夢也清清楚楚。更進一步,在夢中還可以作主,變個山來玩玩就變出一個山來,如此的話,修行才算稍有成就,死了嘛,才不會迷糊,不會被業(yè)力牽著走,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動念就去了。

  講到作夢,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四、五十年前,我有一位一起學禪的朋友,他的太太也想一起來學,他這位太太很嬌,也很折磨丈夫,很愛丈夫,拿感情折磨丈夫。有一天她來看我們的袁老師,袁老師對她很不客氣,胡子一抹,問她:‘你來干嘛?’‘我跟劍秋來,(他的丈夫名叫劍秋),想先生收我作徒弟。’袁老師眉毛一橫,頭一歪,說:‘我這里不收女人的!’我們在旁邊看到,擔心死了,不要回去吃安眠藥!趕緊跟在后面送她出去,‘大嫂!不要難過!先生脾氣就是這樣。’‘我不難過,我不難過。’她態(tài)度表現(xiàn)很好。

  她回到家里,氣了,這糟老頭有什么了不起,擺臭架子,我就成佛給你看看!于是,自己弄個蒲團,打起坐來。拚命用功,飯也少吃,覺也少睡,想馬上成佛,腿痛也強忍下來,搞了幾天,病倒了,發(fā)高燒。剛好碰上家里沒有錢,她先生急了,不曉得怎么辦?只好守在太太旁邊,求觀世音菩薩幫忙。平時叫他念佛,打死也不干,F(xiàn)在太太病了,家里又沒錢,只好念佛,他一口氣念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圣號,念了五個鐘頭。

  到了黎明,他太太突然坐起來,一把抓住先生的手說:‘劍秋!我信了。’這下可把我那位朋友嚇了一跳,以為她發(fā)高燒,燒過了頭,發(fā)瘋了。問她:‘你信了什么?’她說:‘你是菩薩,你的老師是佛。’這么一答,更加令人莫名其妙。‘怎么了?你怎么這樣講呢?’她說:‘我病好了。’這樣一說,他才放心。‘那倒底怎么回事?’他太太說:‘我病得好難過!好痛苦!我叫你拿水給我喝,看到你全身都是金光,金光照到我身上,就清涼了,痛苦全消,然后就睡著了。醒來以后,燒也退了,病也好了。所以說你是菩薩。’第二天,我這位朋友跑到維摩精舍來說給大家聽,大家都笑,袁先生也笑,大家等著看她下一步會怎么樣?

  她還是繼續(xù)用功,天天打坐。有一天夜里作個夢,她自己也知道要作夢了,就讓它作吧!她心里想:好,要作夢嘛!就作個大夢,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看看。她的念頭這么一動,就看到一尊大佛,光芒四射,她就跪下來,向佛磕頭。她說她一邊磕頭,一邊心里還在想:袁老師!你這個糟老頭!嗯!我現(xiàn)在看到佛了。她向佛說:‘佛。∧阋任,我要回去跟那位老頭子比一下。’阿彌陀佛對她笑一笑,也不講她什么,對她說:‘你餓了吧?’‘對呀!我餓了。’地上就冒出一張桌子出來,什么好吃的東西都有。吃完之后,佛問她:‘你到這里來,還想看什么?’她說:‘佛!你這里有沒有跳舞的呀?’佛說:‘有。’佛將手一比,馬上出來一群美女,那些女的真漂亮呀!她說我根本就無法跟她們比?赐炅颂瑁鹩謱λ,她問佛:‘佛!你這里有沒有電影?’佛說:‘有。’馬上電影銀幕就出來了,反正,要想看什么就有什么。過了一段時間,她想一想,我在作夢,不要夢太久了,假如丈夫以為我死了,把我抬去埋了可不好。于是,她跪下來向佛說:‘謝謝!我要回去。’佛說:‘好,你回去吧!’

  故事還沒有完,她拜別了阿彌陀佛,就走回家。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堆墳墓,從墳墓里走出一位女鬼,這女鬼很兇惡,要抓她。她趕緊打坐,把心定下來,向女鬼說:‘你不要抓我,有冤也好,有仇也好,有愛有恨也好,我剛從阿彌陀佛那里回來,等我成佛以后,我?guī)愕轿鞣綐O樂世界去,而且,我喜歡漂亮,你那么丑,我不怕你。’她這么一說,那女鬼羞答答鉆回墳墓里去。

  然后,她就繼續(xù)往前走。走沒有多久,出來一位男鬼,這位男鬼真漂亮,比以前所見過的男人都漂亮,向她百般挑逗,她心里知道這個男鬼就是那個女鬼變的,她告訴這個鬼:‘你少來這一套,我剛從西方極樂世界回來,什么好看的都看過了,你這一套迷不住我。’這個時候,這個漂亮的男鬼突然變成青面撩牙的厲鬼,這下子把她嚇住了,她拚命跑,拚命往家里跑,跑到家門前,踩到一塊踏板,一滾,滾到床上,出了一身冷汗。

  她就這樣醒了,醒來之后,楞了半天,坐起來,看看丈夫還在睡覺,于是將丈夫搖起來。她丈夫問她:‘你干什么?’—,‘我悟了!’她丈夫說:‘你不要發(fā)神經(jīng)。’她說:‘我真的悟了。’她丈夫看她說得那么正經(jīng),說:‘怎么回事?你講給我聽聽。’她說:‘夢的也是我,阿彌陀佛也是我,西方境界也是我,那個女鬼也是我,男鬼也是我,那可怕的厲鬼也是我。我愛你愛得要死,其實,愛的是我自己。從此以后,我不再愛你了,以后我們是道友。我不再被自己騙了。’

  她的丈夫聽了很高興,告訴她:‘好了,你真悟了,現(xiàn)在我也解脫了,老實說你這樣死愛我,我被你纏得也受不了。你現(xiàn)在悟了,我很高興,我來皈依你。’她的丈夫就在床上跟她磕頭。第二天清晨,兩人一齊去見袁老師,袁老師也怪,一進門就叫她跪下磕三個頭,這下我收你作徒弟了。她說:‘袁老師,今天你不收我也沒有用,我已經(jīng)打好主意,一進門就要向您磕頭了’。袁老師說:‘好!好!我都知道了。’

  我們講了一個作夢的故事。夢中能夠作主,生死才有把握。所以,平時在行、住、坐、臥之間,自己心中的分別念數(shù),無不了知。若有一念不知,便是昏沉,便是無明。所以,你們天天在無明中,迷迷糊糊,不是密宗的呼圖克圖,而是糊涂可土。這怎么得了?一定要無不了知,清清楚楚。

  然后,‘漸次增進’,一步一步地進步,‘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而,猶如目睹所受用物’。由自己的心念清清楚楚,而至于一切眾生的心念也清清楚楚。佛在這里以百千世界的一滴之雨來作比方,因為雨的數(shù)目太多,數(shù)不清,但是,你都很清楚,猶如目睹所受用物,猶如親目看見,都在心中清清楚楚。一面又吩咐,到了這個境界不要得意,這只是修禪那的初步,沒什么了不起,其間還有很多變化,甚至十方諸佛與你摩頂授記等等,這些都不要理會,‘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以上所講的是修止、修觀、修禪那初步開始的方法。

  【是名三觀初首方便!

  這就是最初修止、修觀、修禪那三觀的方便法門。

  【若諸眾生遍修三觀,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xiàn)于世!

  假如有眾生修止、修觀、修禪那,能夠非常認真勤快,不斷求進步,等于佛再來住世。

  【若復末世鈍根眾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yè)障,當勤懺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妒諂曲,求勝上心,三種凈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復修彼觀,心不放舍,漸次求證!

  假如將來末世的鈍根眾生,所謂鈍根就是很笨,不能快刀斬亂麻。鈍根眾生想要求道學佛,修什么都不得成就,例如在中國流行的凈土法門,非常簡單,只要念一句佛號,念到一心不亂,可是,很少人能夠做到一心不亂。不要認為打個坐,念個咒子;然后,閉起眼睛看到了什么,或是心里有什么靈感,以為這就是成就,千萬不要搞錯,所謂成就就是要證得果位。

  為什么不得成就呢?‘由昔業(yè)障’,由于被過去生所造的業(yè)力所障礙了。業(yè)障的問題,講起來很多,可另作專題討論,在這里不詳細講。

  那么,被自己的業(yè)力所障礙,不能證得道果,怎么辦呢?‘當勤懺悔’。懺悔這兩個字,我們很熟,尤其是我們學佛的人,動不動就懺悔。到佛菩薩前面磕幾個頭,拜一拜,哭一場,唉呀!我在懺悔,事情過掉以后,又是我行我素。這樣是不是懺悔呢?這不是懺悔,這是作假、自欺。所謂懺悔,就是停止以前所做的錯誤,永遠不再犯,以后的行為只起善不起惡。

  佛在這里告訴了我們懺悔的辦法,‘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妒諂曲’。常常生起希望斷除業(yè)障之心,先斷除憎心與愛心,憎是討厭,愛是喜歡,正反兩面。憎是由嗔心而來,是一種仇恨的心理,討厭這個人,討厭那個人,埋怨這件事,埋怨那件事,怨天尤人。我們仔細觀察人的心理,很好玩!一個人做錯了事,剛開始,臉紅一下,過幾秒鐘,紅就退了。想了一想,我還是沒有錯,錯的是他,或是別的什么原因才促使我這樣。甚至歸咎于社會問題,不是你的錯,也不是我的錯,是社會的錯。不要忘了社會也是人組成的,歸咎于社會問題,這是推托之辭,不負責任的行為。把錯誤推給人家,把責任推開,或是排斥一切,這種心理是憎。

  憎的反面是愛,愛不只是男女之間的愛欲,包括了廣義的貪愛。愛就是執(zhí)著、占有。假如把自私的貪愛反轉(zhuǎn)過來,變成犧牲自我,愛護別人,就是慈悲。

  嫉妒的心理屬于嗔,嫉妒的心理也有很多種,發(fā)生在感情方面比較多、比較明顯。因為求之不得,貪之不足,所以產(chǎn)生嗔恨,見不得別人比你好,也因為智慧不明了,自己的心結(jié)解不開,佛學稱為結(jié)使,小乘佛法歸納為九十八個結(jié)使。修行就是去除這些結(jié)使,把這些結(jié)使一個一個解開來,就是修行的成果,例如一個內(nèi)心充滿仇恨的人,經(jīng)過修行,變成非常慈悲,或是一個愚笨的人,經(jīng)過修行,變得聰明開通。但是,很多人學佛的結(jié)果,變得越來越笨,脾氣越來越大;信了教以后,越來越脫離現(xiàn)實生活,變得神經(jīng)兮兮,古里古怪,幾乎每個宗教都是如此,看了真使人害怕。再說,宗教徒彼此之間互相排斥,也是嫉妒;不管男女老幼都有嫉妒的心理,你的學問比他好,他會嫉妒;你的事業(yè)比他好,他會嫉妒;你長得比他好,他會嫉妒。你在街上多看女人一眼,夫妻回家保證吵架,女人在小地方很仔細,比較愛吃醋。有些人對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很好,對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不理,其實,這就是嫉妒心理的反面,你為什么要有所差別?能平等對待就好了,他不能平等。修行要從這個地方檢查自己,不是說我去學了一個法,又會打坐,又會念咒,又會結(jié)手印,這就可以修成佛了。

  還有諂曲,諂曲就是圓滑,轉(zhuǎn)個彎。講話拐彎抹角,內(nèi)心打主意想計謀,都是諂曲。諂是諂媚,在外表上討你喜歡;曲就是彎曲,掩飾作假,所以佛說:‘直心是道場。’你說:‘我要罵他就當面罵他’,這就是真心嗎?不是,這是嗔心。

  佛告訴我們,懺悔要去除切斷憎愛嫉妒諂曲這些心理,把內(nèi)心洗刷干凈,這才是懺悔。并不是跑到佛堂哭一場,就是懺悔了?奘乔榫w的發(fā)泄,哭過以后,心情很平靜,那是哭累了,別的事情想不起來了。你不要以為在佛(或是上帝)前一跪,一哭,懺悔之后覺得好安詳!得到上帝的靈感!得到菩薩的加庇啊!那是累啦!不是佛菩薩的感應。不信,再過幾個鐘頭,吃飽了,體力足了,他的脾氣又來啦!注意!什么是真懺悔要搞清楚。

  懺悔之后,內(nèi)心洗刷干凈之后,再來修止、修觀、修禪那,‘求勝上心’。但是,我們一般人相反,不求懺悔,就想修止、修觀、修禪那;結(jié)果,越修,心越亂,止也止不了,靜也靜不下。先求懺悔,內(nèi)心純善,到了善的境界,中國人講‘為善最樂’,心理產(chǎn)生喜悅,生理發(fā)起輕安,再來求定,那就容易了。

  在修止、修觀、修禪那三種法門中,‘隨學一事’,隨你選擇一種修習。但是,選定之后,就不要隨便更換,須易觀時再改。一門深入,心不放舍,專心一志,全力以赴,‘漸次求證’,一步一步進步,一步一步求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這個時候,佛歸納以上所講的要點,作成偈語。

  【圓覺汝當知,一切諸眾生,欲求無上道,先當結(jié)三期

  懺悔無始業(yè),經(jīng)于三七日,然后正思惟,非彼所聞境

  畢竟不可取,奢摩他至靜,三摩正憶持,禪那名數(shù)門

  是名三凈觀,若能勤修習,是名佛出世,鈍根未成者

  常當勤心悔,無始一切罪,諸障若消滅,佛境便現(xiàn)前】

  圓覺汝當知——圓覺菩薩,你應當知道,

  一切諸眾生——所有一切的眾生,

  欲求無上道——想要求得成佛無上大道,

  先當結(jié)三期——先要準備長期、中期、短期專修,

  懺悔無始業(yè)——懺侮自己無始以來的業(yè)障。

  經(jīng)于三七日——經(jīng)過了二十一天的專修,

  然后正思惟——然后見地思想正確,

  非彼所聞境——不是自己理上所懂得的境界,

  畢竟不可取——都不可以去執(zhí)著。

  奢摩他至靜——奢摩他就是修止,先取至靜,不起思念,

  三摩正憶持——三摩缽提就是修觀,憶想十方如來,

  禪那名數(shù)門——禪那是了知自己的心念,

  是名三凈觀——修止、修觀、修禪那是為三觀。

  若能勤修習——若能勤苦修習這三種法門,

  是名佛出世——等于佛再來世間。

  鈍根未成者——鈍根修法不得成就者,

  常當勤心悔——應當努力求懺悔。

  無始一切罪——懺悔過去無始以來一切業(yè)障,

  諸障若消滅——所有業(yè)障結(jié)使都消除了,

  佛境便現(xiàn)前——佛的境界便一一現(xiàn)前。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