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四(4)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四(4)
玄三、三苦
復(fù)有三苦。一、苦苦。二、行苦。三、壞苦。
這是第二科,廣悲無量。分三科,第一科是悲所緣。分兩科,第一科,百一十苦。分三科,第一科,總標。第二科是別列,分兩科。第一科,前五十五,分十科。第一科,一苦。第二科,二苦,F(xiàn)在是第三科,三苦。
「復(fù)有三苦」,又有三種的苦惱,第一個是「苦苦」。這個苦苦怎么講呢?這是兩個苦字。第一個是:能生起苦惱的因緣,這是苦。如是因緣所生法,又是一種苦,所以加起來是兩種苦。
第二是「行苦」。行苦,就是表面上也不苦、也不樂。就是不苦不樂的心行,心在不苦不樂的情況下,剎那剎那的向前進,這叫做行。它是不苦也不樂,為什么也稱之為苦呢?因為它有煩惱的粗重,一切時隨逐它!笩⿶赖拇种亍惯@句話怎么講?就是煩惱的種子。煩惱的種子稱之為粗重,這「粗」就是惡的意思。它不輕快,它很重。重的意思就是向下沉。惡法若出現(xiàn)的時候,不能夠使令人向上升,它向下墜、向下沉、向下墮落。向下墮落就是它沒有能力使令人作善法。這個粗重,它的功能就是不能令人做善事,所以叫做粗重。我們的心里邊有很多很多的煩惱種子隨逐,隨時會有煩惱的現(xiàn)行活動,使令我們苦惱,所以叫做行苦。
第三是「壞苦」。壞苦是什么?就是我們有安樂的感覺,感覺很快樂,但是,這種快樂的感覺不能常住,它隨時有不同的因緣的障礙,就會破壞了。破壞了,就感覺到苦惱了,所以叫做壞苦。這是三種苦。
玄四、四苦
復(fù)有四苦。一、別離苦。謂愛別離所生之苦。二、斷壞苦。謂由棄舍眾同分死所生之苦。三、相續(xù)苦。謂從此后,數(shù)數(shù)死生,展轉(zhuǎn)相續(xù),所生之苦。四、畢竟苦。謂定無有般涅槃法諸有情類,五取蘊苦。
「復(fù)有四苦」,還有四種苦惱。一個是「別離苦,謂愛別離所生之苦」?蓯鄣氖虑橥惴謩e了,你心里面感覺到苦惱,這就是別離苦。
「二、斷壞苦。謂由棄舍眾同分死所生之苦」,這個眾同分就是大家都一樣,你也有色受想行識、我也有色受想行識,你也是人、我也是人,大家是相同的,就是這個生命體了。這生命體死亡的時候所生起的苦惱,叫做斷壞苦。斷壞苦就是死亡的時候,和很多很多可愛的事情都分離了。人最可愛的就是自己的身體,這個身體結(jié)束了,所以叫斷壞苦。
「三、相續(xù)苦。謂從此后,數(shù)數(shù)死生,展轉(zhuǎn)相續(xù)所生之苦。」前面說斷壞苦只是一個時期的生命體結(jié)束了,結(jié)束了以后,繼續(xù)有生命的出現(xiàn),那就叫做相續(xù)苦。
「謂從此后」,從這個眾同分結(jié)束以后,數(shù)數(shù)地會有生命,又有死亡,展轉(zhuǎn)地相續(xù)下去所生之苦。
「四、畢竟苦。謂定無有般涅槃法諸有情類,五取蘊苦!怪^此有情決定沒有入涅槃的圣道。這個般涅槃的「般」字,中國話是「入」的意思。涅槃是不生不滅,入于第一義諦,這個法是沒有,他決定沒有這個法。就是這個有情他不能修學(xué)圣道,他的生死苦就是永久的相續(xù)下去而不能斷,所以叫做畢竟苦││究竟是苦。說是那個眾生有般涅槃法,他現(xiàn)在雖然有很多苦,但終究有一天苦會斷滅了,就不苦了,所以那些苦都不是畢竟苦。唯獨是不能相信佛法、不修學(xué)圣道的人,他的苦沒有辦法消滅,永久地苦了,所以叫做畢竟苦。
玄五、五苦
復(fù)有五苦。一、貪欲纏緣苦。二、瞋恚纏緣苦。三、惛沈睡眠纏緣苦。四、掉舉惡作纏緣苦。五、疑纏緣苦。
「復(fù)有五苦。一、貪欲纏緣苦」,有五種苦,就是貪欲煩惱纏繞著你,如是因緣令你苦。你有貪心,你就會苦。
二、瞋恚的因緣,纏繞你,由是因緣而有苦。
「三、是惛沉睡眠纏緣苦」,就是我們用功修止觀的時候,你有惛沉、睡眠的因緣障礙你,由是因緣,你的止觀修不成,這是苦。
「四、掉舉惡作纏緣苦」,掉舉惡作也是修止觀的障礙因緣。
「五、疑纏緣苦」,這個人沒有智慧,對于佛法僧常懷有疑惑,這樣的煩惱纏繞著你,因此而有苦。
玄六、六苦
復(fù)有六苦。一、因苦。習(xí)惡趣因故。二、果苦。生諸惡趣故。三、求財位苦。四、勤守護苦。五、無厭足苦。六、變壞苦。如是六種,總說為苦。
「復(fù)有六苦」。一是「因苦,習(xí)惡趣因故」!噶(xí)」,一次又一次地,數(shù)數(shù)地做壞事,做這種壞事為三惡趣的因,這因是苦,由如是因會得苦的。
「二、果苦,生諸惡趣故」,就是有惡趣因,終究有一天到三惡道去了,那就是果報上的苦惱。
「三、求財位苦」,常常地希望求得大富,求財?shù)臅r候也是苦惱。有財就有地位,當(dāng)然,財也有多少的不同。這個財是人之所欲,你去求的時候很辛苦。
「四、勤守護苦」,求得了財以后還要守護它,又恐怕被人搶去,所以也是很辛苦。
「五、無厭足苦」,求得了財以后,很多了還不滿足,還要繼續(xù)地求,那就是更苦了。
「六、變壞苦」,或者是沒有保護好,又失掉了,這時候很苦。
「如是六種,總說為苦」。
看《披尋記》一四八一頁:「如是六種總說為苦」,這個話什么意思呢?「此中六苦,總相宣說,非依自相與余苦別,故作是說!
「總相宣說」這句話,原來里邊有一個特別的意思的。就是不是依自相于余苦別,就是自相是苦。譬如說是:變壞苦,拿這個變壞苦說,你得到財以后,本身是心情快樂,所以在他本身來說,是樂而并不是苦;但是現(xiàn)在也說它是苦,就是不約它自己的相貌說的,就是約其他的原因說它是苦,你不知足,你就是苦。
玄七、七苦
復(fù)有七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怨憎會苦。六、愛別離苦。七、雖復(fù)希求而不得苦。
「復(fù)有七苦」,這里還有七種苦惱。一、「生苦」,生老病死這個「生」,人出生的時候,其實也不知道苦、也不知道樂。那么,怎么稱之為生苦呢?因為后面的老病死等苦,由生而有;若不生就沒有這些事,所以生是苦。這個就是不是約它自相說的。
「二、老苦」,就是身體各部分的機能衰退了,很多的事情都是不能了,所以老苦。
三是有病也是苦。
第四是死亡是苦。
五是怨憎會苦,有怨恨,彼此相憎惡,還不能分離,所以就是苦。這件事就是愚癡!你不要同他作怨恨嘛!你把它挽轉(zhuǎn)回來,變成好朋友,就不是怨憎會苦了嘛!但是人不能!恨哪!就是不能回轉(zhuǎn)。
六是愛別離苦。那若不愛,就沒有事了,就沒有愛別離了嘛!而人還是要愛、人還是要恨,所以就有苦。
「七、雖復(fù)希求而不得苦」,第七種苦,就是希求成就這件事,但是不能滿愿,所以也是苦惱。
《披尋記》一四八一頁:「復(fù)有七苦等者:此說七苦各由五相!姑恳环N苦有五個理由說它是苦的!溉纭礇Q擇分〉釋應(yīng)知!埂礇Q擇分〉上有解釋!(陵本六十一卷十四頁)」。
玄八、八苦
復(fù)有八苦。一、寒苦。二、熱苦。三、饑苦。四、渴苦。五、不自在苦。六、自逼惱苦。謂無系等諸外道類。七、他逼惱苦。謂遭遇他手塊等觸,蚊虻等觸。八、一類威儀多時住苦。
前面說完了七苦,這邊兒說八苦。一是寒苦,寒冷是苦。二,熱也是苦。第三是饑苦。第四是渴苦。沒有飯吃、沒有水飲,這是苦。
「五、不自在苦」,這個不自在,不能自己存在,就要依靠別人、依靠其他的因緣。依靠別的因緣,別的因緣也會有變化,所以你就苦了。
「六、自逼惱苦」,自己逼迫自己受諸苦惱。什么事情呢?「謂無系等諸外道類」,「無系」就是尼干子。佛在世的時候,有這樣的外道「尼干子」!笩o系」就是,不穿衣服,這些外道,他們五熱炙身,周圍四面都有火,上面還有個太陽,這樣來曬、來受苦,其實沒有人逼迫他做這個事,他自己要這樣做。所以叫做「無系等諸外道類」。他的原因,他認為苦惱是因為自己有罪,所以應(yīng)該去受苦,受苦就了苦了,這就叫做自逼惱苦。我感覺到這件事兒:「受苦就了苦」,這句話對不對?受苦真能了苦嗎?不是的!前面〈有尋有伺地〉那個地方,有個「不如理作意」那一段,說這件事:受苦就了苦,是邪知邪見。其實我們是學(xué)過了,我現(xiàn)在不要重說,你們想知道,去查一查就知道。
「七、他逼惱苦」,別人逼迫你受苦。什么呢?謂遭遇他或者是手、或者是塊等,來觸、來打擊你、來攻擊你;蛘呤俏抿档葋硪,這樣子有苦。這是他逼惱苦。
「八、一類威儀多時住苦」,就是一個威儀,時間久了,你也會感覺到苦。譬如說是你站在那里,短時間站幾分鐘,那沒有事兒;若站二十四個鐘頭,你試試!或者你是坐,我們沒有功夫的人,你坐它八小時,看怎么樣!所以,一類的威儀多時住也是苦。就是我們這個身體不是那么好。
《披尋記》一四八一頁:「不自在苦者:謂飲食等匱乏所作俱生之苦」,這些飲食等,你有所缺乏,就會造成你的苦。這苦是與生俱來的,這就叫做不自在苦。那若是得了禪定、得了色界定以上,就不飲食,那就沒有這個苦。
玄九、九苦
復(fù)有九苦。一、自衰損苦。二、他衰損苦。三、親屬衰損苦。四、財位衰損苦。五、無病衰損苦。六、戒衰損苦。七、見衰損苦。八、現(xiàn)法苦。九、后法苦。
九種苦!敢、自衰損苦」,這自衰損苦怎么講呢?就是你的智慧不夠,搞錯了事情,使令自己衰損、使令自己有很大的損失,你不能怨別人的呀!
「二、他衰損苦」,別人搞你使令你倒楣了,是他衰損苦。
「三、親屬衰損苦」,你親愛的人他有什么苦惱事情,你也就苦惱。
「四、財位衰損苦」,你的財富受到損失。
「五、無病衰損苦」,無病這句話什么意思?就是身體健康。你的健康衰損了,這是苦。
六是「戒衰損苦」,就是你受的戒,你現(xiàn)在破了戒,所以有很多苦惱。
「七、見衰損苦」,見,就是你的思想。你的思想有邪知邪見了,那會有很多的苦惱。有的人是戒衰損,見不衰損。有的人他有正知正見,思想很正確,但是戒不清凈;有的人戒清凈,見不清凈,見有問題。有的人戒也清凈、見也清凈。有的人戒也不清凈,見也不清凈,是各式各樣的。
「八、現(xiàn)法苦」,就是你現(xiàn)在的生命體里,你有很多苦惱。
「九、后法苦」,將來的生命也有很多苦。這是九苦,下邊有十苦。
玄十、十苦
復(fù)有十苦。一、諸食資具匱乏苦。二、諸飲資具匱乏苦。三、騎乘資具匱乏苦。四、衣服資具匱乏苦。五、莊嚴資具匱乏苦。六、器物資具匱乏苦。七、香鬘涂飾資具匱乏苦。八、歌舞妓樂資具匱乏苦。九、照明資具匱乏苦。十、男女給侍資具匱乏苦。
「復(fù)有十苦。一、諸食資具匱乏苦」,各式各樣的食是我們生命存在的資具,沒有這個資具,生命就不能存在呀!所以若是缺少了,這就感覺苦。
「二、諸飲資具匱乏苦」,所有的飲,這也是生命存在的資具,缺少了也是苦。
「三、騎乘資具匱乏苦」,或者是騎馬、或者是乘車,這也是資具,你匱乏也是苦。
「四、衣服資具匱乏苦」,沒有衣服也是不行!
「五、莊嚴資具匱乏苦」,莊嚴的資具匱乏也是苦。我們窮苦的人,不莊嚴也無所謂了;但是有的富貴人習(xí)氣很重,不莊嚴就不行!
「六、器物資具匱乏苦」,我們生活所需很多的器物,匱乏也是苦。
「七、香鬘涂飾資具匱乏苦」,香、或者鬘,把花織成鬘,或者還有一種涂飾的東西,這些資具匱乏苦。
「八、歌舞妓樂資具匱乏苦」,這都是人的貪瞋癡的境界,缺少了就是苦。
「九、照明資具匱乏苦」,燈的確也是很重要,這資具匱乏也是不行!
「十、男女給侍資具」也是「匱乏苦」。
這是從一苦,到現(xiàn)在第十苦,你計算起來正好是五十五苦。
地二、后五十五 (分二科)
玄一、總標列
當(dāng)知復(fù)有余九種苦。一、一切苦。二、廣大苦。三、一切門苦。四、邪行苦。五、流轉(zhuǎn)苦。六、不隨欲苦。七、違害苦。八、隨逐苦。九、一切種苦。
這下面第二科,后五十五種。分兩科,第一科,總標列。前邊五十五種苦,復(fù)有余九種苦。那九種?「一、一切苦。二、廣大苦。三、一切門苦。四、邪行苦。五、流轉(zhuǎn)苦。六、不隨欲苦。七、違害苦。八、隨逐苦。九、一切種苦!惯@是九種苦。這是標列,下面是隨別廣。分九科,第一科先解釋一切苦。
玄二、隨別廣 (分九科)
黃一、一切苦
一切苦中復(fù)有二苦。一、宿因所生苦。二、現(xiàn)緣所生苦。
「一切苦中復(fù)有二苦」,兩種苦。「一、宿因所生苦」,就是過去世造了罪過為因緣,現(xiàn)在有了苦惱,叫做宿因所生苦。
「二、現(xiàn)緣所生苦」,二是現(xiàn)在的因緣,不是過去世,F(xiàn)在的因緣你搞得不對勁兒了,又引起了很多的苦惱。這是約時間,過去和現(xiàn)在,分兩種,總合叫做一切苦。一切苦就是分這么兩類。
黃二、廣大苦
廣大苦中復(fù)有四苦。一、長時苦。二、猛利苦。三、雜類苦。四、無間苦。
一切苦解釋完了,現(xiàn)在說第二、廣大苦!笍V大苦中復(fù)有四種。一、長時苦」,這個苦沒有完,這「長時苦」。
「二、猛利苦」,這不是長時的;這因緣特別的重,使令你受很大的苦。
「三、雜類苦」,各式各樣的因緣受苦。有的時候飯菜沒作好,吃著不舒服;停電了,做事不方便,各式各樣的苦。
「四、無間苦」,不間斷的苦。這個無間苦和長時苦應(yīng)該是有差別。
黃三、一切門苦
一切門苦中,亦有四苦。一、那落迦苦。二、傍生苦。三、鬼世界苦。四、善趣所攝苦。
前邊廣大苦分成四種;現(xiàn)在這第三種是「一切門苦中亦有四苦。一、那落迦苦」,就是翻個苦器,就是地獄的苦。二是傍生世界,是畜生世界的苦。三是鬼世界的苦。第四是善趣所攝苦。你出離了三惡道,你在人的世界、你在天的世界,這是善趣。善趣也有苦,在人間的苦是更多。天上的苦,就是那種可愛的境界結(jié)束了,他心里也不舒服。這是一切門苦。
這一切門苦,從三惡道苦、善趣所攝苦,這樣解釋一切門苦。
黃四、邪行苦
邪行苦中復(fù)有五苦。一、于現(xiàn)法中,犯觸于他,他不饒益所發(fā)起苦。
下面第四:「邪行苦中復(fù)有五苦。一、于現(xiàn)法中,犯觸于他」,就是現(xiàn)在的行住坐臥日常生活里邊,或者你做什么事情里邊,你觸犯了人。「他不饒益」,那個人就要報復(fù)你,所以「所發(fā)起苦」。
《披尋記》一四八二頁:「于現(xiàn)法中觸犯于他等者:謂若于他若罵、若瞋、若打、若弄,名觸犯他。由是他罵、他瞋、他打、他弄,還報于自」這樣子,你觸惱他對方,對方要觸惱你,「是名他不饒益!怪挥佛教徒?jīng)]有這個苦,你觸惱我,我不觸惱你;我觸惱你、你不觸惱我,就沒有事嘛!就沒有這個苦。若是我觸惱你,你也觸惱我,這不是佛教徒,佛教徒不是這樣的。
二、受用種種不平等食,界不平等,所發(fā)起苦。
「受用種種不平等食」,我們受用種種不平等的飲食,就是不相應(yīng)的飲食。平等是相應(yīng)的意思,不平等就是不相應(yīng),明白一點說就是毒。∥覀兂缘娘嬍忱锩嬗卸。
「界不平等所發(fā)起苦」,所以,在我們的身體里邊的地水火風(fēng),里面就有變化,就有苦了。
《披尋記》一四八二頁:「受用種種不平等食等者:謂食極少」,你吃得極少;蛘呤车锰唷O多,這就是不平等!富蚴巢灰恕,食的東西與你不合適!富蚴巢幌梗粤艘院笏幌,「是名不平等食。由是因緣,令身饑羸」饑餓羸瘦,「或生疾病,是名界不平等!
三、即由現(xiàn)法苦所逼切,自然造作所發(fā)起苦。
「由現(xiàn)法苦」,你現(xiàn)在有苦,這苦惱逼迫你,像刀切似的!缸匀辉熳魉l(fā)起」的「苦」。這地方不大容易懂。
《披尋記》一四八二頁:「即由現(xiàn)法苦所逼切等者:此如宿作因論者」。宿作因論,所有的事情都是過去的業(yè)力所創(chuàng)作的,這樣的人「謂現(xiàn)所受苦皆由宿作為因」,我現(xiàn)在受的苦都由過去的業(yè)力為因而發(fā)起的!赣诂F(xiàn)法中極自苦行」,因為不明白因果的道理,就會:「我現(xiàn)在受苦都是過去的業(yè)力,那我多受苦,就把這個業(yè)力都消除了,就沒有苦了!顾沁@么講!赣诂F(xiàn)法中極自苦行」,就是使令自己受了很多、很大的苦惱,這叫做「自然造作所發(fā)起苦」,就是你自己要這樣做,沒有人逼迫你呀!「是故彼苦名邪行苦」。
我還是解釋一下。過去的業(yè)力、過去的罪業(yè)使令自己現(xiàn)在受苦,這句話也是對的。但是,你自己主動地找苦頭吃,那就是受冤枉苦了。因為你自己找苦頭吃,和那過去的業(yè)力令你受苦不一樣的。過去的業(yè)力令你現(xiàn)在苦,就是過去的業(yè)力發(fā)生作用了,你現(xiàn)在受苦。如果你自己主動去受苦,那不是過去的業(yè)力。那么,你受了苦,你這個苦不能消過去的罪業(yè)。過去的業(yè)力發(fā)生作用,你受苦的時候,那個業(yè)力就消除了,是這樣;但你主動去受苦,那不是過去的業(yè)力,所以你吃苦是白吃了。
可是,經(jīng)論上說出來一件事,他不是主要的說你要消過去的業(yè),他不是說這么句話。他是要你消煩惱、斷煩惱。你若想要除苦,你要斷煩惱,斷煩惱才能滅一切苦。滅一切苦的道理在那里呢?我們說是:「我有貪心、我有瞋心、我有各式各樣的煩惱,要斷煩惱。」但是,斷煩惱的時候,不是貪、不是瞋。是斷什么煩惱?斷那個執(zhí)著煩惱。言說法性是畢竟空,這一切法它本身畢竟空,你執(zhí)著它是有,這個執(zhí)著。你斷了這個執(zhí)著,貪心就不起了,瞋心、一切煩惱都不起了。這煩惱和業(yè)力有什么關(guān)系呢?有的業(yè)力是由煩惱的幫助,業(yè)力才能去得果報。所以,你若斷了煩惱,這個業(yè)力得不到煩惱的幫助,業(yè)力就不發(fā)生作用了。不發(fā)生作用呢,就沒事了,苦就沒有了,這是一個原因。
剛才說斷這個執(zhí)著,斷執(zhí)著的時候,簡單的說有兩種情形。就是:你斷這個煩惱的執(zhí)著,就是斷了煩惱的種子。斷了煩惱種子以后,你入定也好、你不入定也好,這個煩惱不能動,它不活動的。不活動的時候,除了少數(shù)的業(yè)力之外,業(yè)力也不活動。這是一種情形。
第二種情形,斷了煩惱種子的,那是圣人,他的心是自在的,外邊的煩惱境界不能影響他。他是自在,他愿意入定就入定,不愿意入定就不入定。他若入真如三昧的時候,這苦惱的境界不能夠苦惱他。因為這苦惱是在世俗諦,在世俗諦上有苦惱的境界;這個第一義諦沒有苦惱。所以,圣人的明了性的心,由于無分別智一現(xiàn)起,就入了第一義諦了。入了第一義諦,世俗的事情對他沒事情,就沒有苦惱了。
(按,有人發(fā)問:「院長慈悲,請解釋一下什么叫做自己主動去受苦?」)
自己主動去受苦,從外道來說,譬如剛才說那個尼干子,他就是脫光了衣服,周圍東西南北四面都是火,上面還有個太陽,就是受極度的熱來烤他,那自己要這樣做嘛!是這樣子。還有的苦就是持牛狗戒,跟狗學(xué)、跟牛學(xué)、跟雞學(xué)。那是自己找的苦惱嘛!是自己主動受苦。還有其他的一些事情,就是我們不隨順生活的習(xí)慣,他要特別地去受苦,那就是有問題。比如說打餓七,斷食。斷食,由醫(yī)生的引導(dǎo),它是能治病,這個應(yīng)該是合法的。如果自己不隨順這些生活的知識,自己:「我就要斷食,我斷它九九八十一天的不吃飯!鼓敲催@就是有問題嘛!說天氣熱,要少穿衣服,「我偏要多穿!」干什么呢?我就要忍耐這個苦。總而言之,就是自己找苦頭吃。這些事情,那就是有問題。自己找苦頭吃。
我們應(yīng)該也要學(xué)習(xí)經(jīng)論、也要學(xué)習(xí)律。這都是佛菩薩的智慧,我們從這里知道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不合法的。我們從這里去學(xué)習(xí)戒定慧,斷煩惱,就可以斷一切苦。如果不從這上去學(xué)習(xí)智慧,由自己的虛妄分別,那就有問題。這可見學(xué)習(xí)佛法很重要,學(xué)習(xí)佛法可以得到正見,得到正見以后就不會做錯誤事情。說不學(xué)習(xí)佛法,就不行!做錯了你都不知道!
這里是說:「于現(xiàn)法中極自苦行,是故彼苦名邪行苦」,那叫邪行苦,而不合乎緣起的道理,那就是愚癡了!
四、由多安住非理作意,所受煩惱、隨煩惱纏,所起諸苦。
這是第四種。「由多安住」,多數(shù)的,不是說完全。一大部分是安住在不合理的作意、不合理的思惟分別。因此而有很多的煩惱,你不如理作意的時候就會有很多煩惱。煩惱是重?zé)⿶,隨煩惱是輕煩惱,由這兩種煩惱纏繞你所起的苦。這是你自找的,你常常非理作意,你就會受這個苦。
我們心理的活動也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它不是決定的。比如說是,我們觀一切法空,你這么思惟的時候,按照經(jīng)論上所說的道理,你去思惟一切法空。思惟:色自性空,自性空中色不可得;受想行識是自性空,自性空中受想行識不可得。那么,觀一切法空的時候,受想行識不可得。你這樣思惟的時候,因色受想行識引起的煩惱都不起了,也就是「此有故彼有」。若是我們不這樣子思惟,我們偏要思惟:這個色是很美的、是很可愛的,受想行識很美、很可愛的。你這樣子思惟,你的貪瞋癡就會起來,這是非理作意了。你的貪瞋癡一起來的時候,就有苦。所以,「由多安住非理作意,所受煩惱、隨煩惱纏所起諸苦」,你要受這個苦。
我們佛教徒非常的幸運,就是能夠?qū)W習(xí)佛法。什么叫做佛法呢?就是有很多很多的法門,令我們遠離一切苦。但是,我們佛教徒不學(xué)習(xí)這些佛法;或者學(xué)習(xí)了而不肯做,那你就是要受苦,這苦來了,你不能排斥它,你不能拒絕的。因為,你沒有用這些法門時時地訓(xùn)練自己。你沒有訓(xùn)練自己,那你現(xiàn)在的分別心、貪瞋癡的心,就是原來樣。原來樣,那就遇見什么境界,你就得受著,不受不行的。所以「由多安住非理作意,所受煩惱、隨煩惱纏所起諸苦」。
五、由多發(fā)起諸身語意種種惡行,所受當(dāng)來諸惡趣苦。
這是第五種!赣啥喟l(fā)起」,倒不是說是全部的,多數(shù)是發(fā)動起來身語意的種種惡行,身的惡行、語惡行、意惡行,身語意的種種惡行就是十不善業(yè)。你發(fā)動了十不善業(yè),而這個業(yè)發(fā)動了以后,業(yè)是要感果的,「所受當(dāng)來諸惡趣苦」,這是你自己要這樣做嘛!「此有故彼有」,就是這樣子「此生故彼生」。
黃五、流轉(zhuǎn)苦 (分二科)
宇一、標列
流轉(zhuǎn)苦中,復(fù)有六種輪轉(zhuǎn)生死不定生苦。一、自身不定。二、父母不定。三、妻子不定。四、奴婢仆使不定。五、朋友宰官親屬不定。六、財位不定。
這是第五流轉(zhuǎn)苦。分兩科,第一科是標列。這流轉(zhuǎn)苦中還有六種流轉(zhuǎn)生死,流轉(zhuǎn)生死里邊有六種不決定的事情令你生苦。第一個是自身不定,第二是父母不定,第三是妻子不定,第四是奴婢、仆使不定,五、朋友、宰官親屬不定,六是財位不定。
這是標列出來,下邊第二科隨釋。分三科,第一科自身不定。
宇二、隨釋 (分三科)
宙一、自身不定
自身不定者:謂先為主,后為仆隸。
這自身不定怎么講呢?「謂先為主,后為仆隸」,就是原來你是作主人的,你是作皇帝的!负鬄槠碗`」,第二生就作了仆隸了,給人作奴婢了。你不是主了,變過來了。這是自身不定。
宙二、父母不定
父母等不定者:謂先為父母乃至親屬,后時輪轉(zhuǎn)反作怨害及惡知識。
「父母等不定者:謂先為父母」,原來是作父母的,乃至是親屬的!负髸r輪轉(zhuǎn)」,后來,生命變動了以后,「反作怨害及惡知識」。這可見,作怨害的人可能就是以前是親屬、以前是父母的,作惡知識了,不是好朋友了。
下邊妻子不定,沒有標出來,也放在這里了。下邊奴婢、仆使不定,朋友、宰官、親屬不定,也都在這里說了!阜醋髟购皭褐R」。
宙三、財位不定
財位不定者:謂先大富貴,后極貧賤。
「財位不定者」,謂先是大富貴的人,后來變成極貧賤的人了。這果報不同,就是因緣不同的關(guān)系。這是解釋第五科的流轉(zhuǎn)苦。
黃六、不隨欲苦
不隨欲苦中,復(fù)有七苦。一、欲求長壽,不隨所欲,生短壽苦。
欲求長壽,希望我的壽命長一點,但是沒能隨你所欲而變成壽命短了,這是一個事情。譬如經(jīng)論上告訴我們修學(xué)圣道、修八正道、修四念處,可以得圣道。能夠解除一切生死苦,這件事我不知道,我愿意放生。那一個人有什么困難來求我,我不知道。但是我愿意放魚、放鱉、放鳥,對于這些畜生呢,我愿意拿出很多錢去放生,每一個初一、十五到海里去放生。愿意做這件事,當(dāng)然這也是善事是好事,不是不好的事。但看出人的思想在什么地方,是愿意長壽,但若從佛法的理論上說呢?你若對人救護一點比救畜生的功德大,你會得長壽。我看就主要是出家人,出家人常常愿意放鳥、放生會得長壽。對于救人應(yīng)該得長壽,沒有說,沒有說就不知道,不知道所以就不做這個事。說那個地方,人有困難來求我,不行我沒有錢。這不是說在家人、居士,我們出家人的法師就這樣子。
所以「欲求長壽,不隨所欲,生短壽苦」,那怎回事呢?說我是做了一些放生的事情,那么應(yīng)該得長壽,為什么沒得到長壽呢?那怎回事?這是那樣子,什么事都是因緣。在《涅槃經(jīng)》上也說,其實《瑜伽師地論》也有說:譬如說是這個人做了很多惡事,死的時候應(yīng)該到三惡道去,但是到阿彌陀佛國去,那是因為什么呢?因為他有好朋友,臨命終的時候,有人幫他念阿彌陀佛,他也就能念阿彌陀佛,也愿意到阿彌陀佛國去,有信、有愿、有行,就到阿彌陀佛國去。
來生所得的果報和你現(xiàn)生行為不是一定一致的。這個我們佛教徒應(yīng)該多數(shù)同意這件事,因為現(xiàn)在佛教徒不修四念處,但是組織助念團,就是誰死的時候去助念,做這個事情,還是好,也比沒有做這個事好。但是從這件事也看出來第二件事,就是這一生做了很多功德,但是臨命終以后到三惡道去。會這樣子,那為什么呢?剛才說:我這一生做了很多惡事,臨命終的時候,遇了善知識;善知識其實是在你生存的時候,你的好朋友,你臨命終,才關(guān)心你,來助念,你就到阿彌陀佛國去。我平生做了很多的功德,我念很多佛。臨命終時候,有惡知識來,你的貪瞋癡出來了,原來念阿彌陀佛的信、愿、行沒有了,貪瞋癡來了跑到三惡道去。道理就是這樣子。說是「欲求長壽,不隨所欲,生短壽苦!梗瑔栴}就是這樣子,你有問題!
二、欲求端正,不隨所欲,生丑陋苦。
「欲求端正」,買花供佛,將來相貌會端嚴、會端正。但是不隨所欲,生丑陋的地方去了,道理都是一樣的。這相貌端正和不端正?瞋心大的人,多數(shù)不容易得到端正,瞋心大遇見不好因緣,不隨順自己所欲的因緣,這就憤怒,你若常這樣,想求端正就困難。若是你修四念處呢,言說法性是畢竟空,常作如是觀,就是有煩惱因緣出現(xiàn)你心不動。那就端正了,你不煩惱嘛,就是端正。
但是我不愿意做這個事,現(xiàn)在打板了到禪堂靜坐,我不去,你奈我何呢。你不靜坐,不修四念處,這些如意的事情不容易成就。還是隨順原來的習(xí)慣,我愿意怎么就怎么的。你想要求長壽、求端正,不行、不容易的。所以最根本的辦法斷煩惱,斷煩惱所有不如事都沒有,這個事很重要的。其實我們佛教徒,不是求長壽、也不是求端正,要求心里面沒有煩惱,這件事是根本的,你要希求這件事。希求沒有煩惱,只有修止觀、修四念處,非要這樣做才可以。你求端正、求長壽,這是枝末的事情,不行。實在都是苦惱的事情,求端正也是苦惱的事情、求長壽也是苦惱的事情。
我現(xiàn)在多說幾句喔,我們說漢高祖,他歡喜戚夫人。以前他那個呂后,是年輕時候結(jié)婚的,當(dāng)然年紀都大了。后來的戚夫人一定是年輕、一定是非常地美、一定是端正。戚夫人后來怎么樣?后來漢高祖死掉了,被呂后把她放在鹽缸里腌起來,把耳朵割掉、鼻子也割掉、手足通通割掉,放在鹽缸里腌起來。然后呂后叫他兒子惠帝來看看,一看就驚了,他兒子就死掉了。呂后就自己作十年皇帝,我們說呂后這個人,也不應(yīng)該是丑陋的人,但是看出來這個人是有點福報、有權(quán)力。戚夫人的相貌是端正,怎么樣?我認為很苦!端正好嗎!所以應(yīng)該想辦法多靜坐斷煩惱,這才能夠根本地解決一切苦,不然是不行的。
三、欲生上族,不隨所欲,生下族苦。
這是人的境界,我希望到有身份的人家、富貴的人家去。但是不能隨你所欲而生到貧賤的族性里面去了,當(dāng)然是苦惱。
四、欲求大富,不隨所欲,生貧窮苦。
是欲求大富,不隨所欲而生到貧窮人家去了。我再說一個故事,隋煬帝他的兒子很多,究竟有多少不知道。其中有一個兒子呢,當(dāng)時隋煬帝己經(jīng)死掉了,當(dāng)時是竇建德,還是那一個有地位的一個人?占有了一個廣大的地區(qū)想要做皇帝。先自己不做皇帝,先把隋煬帝的兒子,請他做皇帝,做了沒多久的時候。姑且說是竇建德吧,要殺掉他。他這個時候說先不要殺,他先拜佛三拜,拜佛三拜以后他說:「希望佛慈悲,我來生再不要到帝王家去。」,他可能說完這個話,瞌一個頭或三個頭,然后竇建德就把他殺掉了。
這上面說是「欲生上族,不隨所欲,生下族苦!,「欲求大富,不隨所欲,生貧窮苦。」,其實到貧窮家有好處,能容易放得下,可以出家當(dāng)和尚。若是大富貴你放得下出家嗎?現(xiàn)在若是請你做董事長,你還能出家!
五、欲求大力,不隨所欲,生羸劣苦。
這個人呢,他的想法是這樣子,他想要身體有力量。但是「不隨所欲,生羸劣苦」,沒有力量。「欲求大力」,應(yīng)該按佛法道理說,你怎么樣求大力?應(yīng)該做一點功德,然后你加以回向,將來就可以很好。
六、欲求了知所知境界,不隨所欲,愚癡無智現(xiàn)行生苦。
第六呢,就是這個人啊,他想要了知所知的一切境界。就希望有智慧,多知識,這樣子!覆浑S所欲,愚癡無智現(xiàn)行生苦!狗吹购苛,沒有智慧,糊涂的境界常常的出現(xiàn),這是一種苦。
七、欲求勝他,不隨所欲,反為他勝而生大苦。
想要勝過別人,我比你們都強,但結(jié)果呢,反被別人勝過去了,自己還不如人家就生大苦。
黃七、違害苦
違害苦中,復(fù)有八苦。
前面這是第六「不隨所欲」,這個苦,F(xiàn)在是第七「違害苦」,什么叫作「違害苦」呢?這里邊「復(fù)有八苦」。
一、諸在家者,妻子等事,損減生苦。
這叫作「違害苦」。
《披尋記》一四八三頁:「妻子等事?lián)p減生苦者:此即親屬衰損苦,財位衰損苦應(yīng)知。
就是妻子衰損了而生苦。財位衰損苦這也就是「違害苦」。
二、諸出家者,貪等煩惱,增益生苦。
這是違害苦,前面說在家人,這說出家人。出家人呢,什么叫作「違害苦」呢?貪等煩惱增益生苦者。
《披尋記》一四八三頁:「貪等煩惱增益生苦者:此即貪等五蓋及與貪等八種尋思應(yīng)知。
「此即貪等五蓋」,前面貪欲、瞋恚、昏沉睡眠等五蓋!讣芭c貪等八種尋思苦」,八種尋思有:欲尋思、恚尋思、害尋思,親里尋思、國土尋思、還有一個不死尋思、輕懱尋思、還有家勢尋思,這八種尋思。
三、饑儉逼惱之所生苦。
「饑儉」就是饑餓,生活所需的很少,由這個事情逼惱所生之苦。
四、怨敵逼惱之所生苦。
「怨敵」,就是你的敵人,同你有恨的人,他來逼迫你,使令你生苦!冈箶潮茞乐唷梗@實在就是智慧,不要豎敵、不要得罪別人,你忍一時,吃一點虧不要緊,你和他還維持一個正常的友誼關(guān)系,不要變成敵人,不要這樣子,不要說你能把我怎么的。不是這么回事,未來事情不知道的,你不要這樣講。不要豎敵,沒有敵人就沒有敵人逼惱所生苦,不是很好嗎?若不忍一時的不對勁,你不忍便造成一個敵人,長時期的苦惱,這個帳就沒算對。有的時候小小的不如意不忍受,造成一個極大的苦惱,人有這種事情。如果你算算這個帳呢,小小的事你忍,就很平安,大的苦惱沒出現(xiàn),不是很好嗎?但人就是不會算這個帳。
五、曠野險難迫迮逼惱之所生苦。
曠野中有很多的危險苦難、災(zāi)難的事情!钙儒拧,就是逼害你所生苦。
六、系屬于他之所生苦。
就是你沒有自主權(quán),要聽別人招呼,系屬于他所生之苦。
七、支節(jié)不具損惱生苦。
「支節(jié)」,就是你的眼睛、耳朵、鼻子、手足就是你的「支節(jié)」啊,不具足。由損惱所生之苦。
八、殺縛斫截捶打驅(qū)擯逼惱生苦。
或者是殺、或者是縛、或者是斫截、或者捶打、或者驅(qū)擯這些事情逼惱生苦。這是第七。
黃八、隨逐苦 (分三科)
宇一、標
隨逐苦中,復(fù)有九苦。
這是第八隨逐苦,分三科,第一科標,「復(fù)有九苦」,這是標。下面第二科是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是世法苦。
宇二、釋 (分二科)
宙一、世法苦
依世八法,有八種苦。
「世間上的八法」,就是世間人的這種事情,有八種苦。那八法呢?
壞法壞時苦。
就是那件事非要被破壞不可,不可能是永久的,但是它還沒到來,沒到來終究有一天到來壞了,所以你感覺苦惱。
盡法盡時苦。
「盡」,是滅,「壞」,還沒滅,壞到極點就是滅了,那就是盡的時候苦了。
老法老時苦。
前面「壞法」、「盡法」,應(yīng)該是身外之物,現(xiàn)在這下面「老法」,應(yīng)該指人的生命。我們這個身體啊,不是天上的人,他不老,人間的人是要老的。但老的時候是太苦,雖然要老,但是老還沒到來,到來時他就苦了,「老法老時苦!
病法病時苦。五、死法死時苦。六、無利苦。
「無利苦」,沒有利益。我有如意的色聲香味觸法,不是很好嗎?但是沒有,心里感覺苦。
七、無譽苦。
就是人家不贊嘆你,贊嘆別人,不贊嘆我,我心里感覺苦。
八、有譏苦。是名八苦。
人家當(dāng)你面來貶斥你叫作「譏」,譏諷你,這也很苦。是名叫作八苦。前面一是「世八苦」,這下面第二個是「希求苦」。
宙二、希求苦
九、希求苦。
你有所求,就是苦。
宇三、結(jié)
如是總說名隨逐苦。
這些苦都是隨逐著你,這是第三科結(jié)。下面第九科一切種苦,分三科。第一科標。
黃九、一切種苦 (分三科)
宇一、標
一切種苦中,復(fù)有十苦。
「十種苦」這是標,下面第二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五樂所治苦。
宇二、釋 (分二科)
宙一、五樂所治苦
謂如前說,五樂所治,有五種苦。一、因苦。二、受苦。三、唯無樂苦。四、受不斷苦。五、出離遠離寂靜菩提樂所對治,家欲界結(jié)尋異生苦。是名五苦。
「如前說」,如前面說,就是陵本三十五卷十九頁那里。如前說五種快樂所對治的苦,就有五種苦:「一、因苦」,他還沒有苦,但它是苦之因。
「二、受苦」,這是果苦。果報,實在來說,什么叫作果報呢?就是內(nèi)心的感覺。感覺苦,苦就是果報;感覺樂,樂就是果報。就是「受苦」。
三、唯無樂苦。
就是也沒有苦,但是沒有樂就是苦,這是一種苦。
受不斷苦。
就是苦、樂、憂、喜、舍這五種受,有受就是苦!覆粩唷,你沒有斷這個受,就是苦。
斷受是圣人,滅受想定就是圣人沒有受,沒有受就是樂。
五、出離遠離寂靜菩提樂所對治,家欲界結(jié)尋異生苦。是名五苦。
就是家是苦、欲界結(jié)是苦、尋是苦、異生是苦!赋鲭x」,就是出這個家,「家」是個苦惱的地方,從家這個地方出來了,「出離」,就是出家了;「遠離」,在未到地定里面修七種作意,斷除了欲,得初禪了,就是斷除欲界結(jié),「遠離」,就是得初禪;「寂靜」,是二禪以上沒有尋伺了,所以二禪以上叫作「寂靜樂」;出離樂、遠離樂、寂靜樂、還有菩提樂,「菩提樂」,就是斷除一切煩惱,通達第一義諦了,那就不是凡夫了,那就叫作「菩提樂」。是名叫作「五苦」:就是因苦、受苦、唯無樂苦、受不斷苦、出離遠離寂靜菩提樂所對治、家欲界結(jié)尋異生苦,是名五苦。
《披尋記》有詳細解釋。一四八三頁:「前說五樂所治等者:〈自他利品〉中說:菩薩安樂種類自利利他,略說應(yīng)知五樂所攝:「一者、因樂」,就是造作這樣的善法,將來會得到樂!付、受樂」,就是樂的果報來了,你就受樂了,這是「受樂」!溉、苦對治樂」,就是寒、熱、饑、渴這些苦惱,你對治了寒、熱、饑、渴,那么你就不苦了,就是「苦對治樂」。「四者、受斷樂」,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是有受的、都是苦。得了滅盡定以上,受就斷了,那是滅盡定的樂!肝逭、無惱害樂」,就是有四種:出離樂、遠離樂、寂靜樂、菩提樂。(陵本三十五卷十九頁)「今說彼五所治有五種苦」:就是五樂說有五種苦。「言因苦者:謂是苦因說名為苦」,它是苦的因,所以叫作「苦」,它本身還沒有苦,但是你做這種事情,將來會得苦。說是苦的因,說名為苦。
「此為因樂之所對治」,你若做善法,不做惡法,那么就對治了!秆允芸嗾撸杭纯嘧孕哉f名為苦,此為受樂之所對治!,「苦自性」,苦的本身。樂的境界出現(xiàn)了,你心里感覺樂,那就叫作「受樂」!肝o樂苦者:謂由寒熱饑渴等苦正現(xiàn)前時」,寒熱饑渴等苦正出現(xiàn)的時候,這叫作「苦」!复藶榭鄬χ螛分鶎χ巍梗隳軌虬押疅狃嚳实瓤鄬χ瘟,就沒有苦了。但是這時候?qū)嵲谝矝]有什么樂,可是苦對治了就感覺樂,是這樣的意思!甘懿粩嗫嗾撸褐^除滅想受定于余一切受不斷位說名為苦!,這個「受不斷苦」指誰說呢?就是除掉了滅盡定,把這個定除掉!赣谟嘁磺惺堋梗褪怯绲氖苣酥辽缢亩U、無色界四空定這都是受,就是苦、樂、憂、喜、舍這些受,這個受不斷的話,都叫作「苦」。這話怎么講呢?
「由依勝義諸所有受皆說為苦故」,由于圣人證悟了第一義諦的時候,是無受的。站在「無受」的立場來觀察所有受的境界的時候,都說是苦,那都是苦的境界。因為你不能解脫這個大苦,就是得了色界四禪、無色界四空定,還是不能離苦的!复藶槭軘鄻分鶎χ巍,就是滅盡定,也就是圣道了!笩o惱害樂復(fù)有四別」,有四種不同:一、出離樂,二、遠離樂,三、寂靜樂,四、菩提樂。亦如自他利品中說。(陵本三十五卷二十頁)。「由出離樂能治居家迫迮種種大苦!,「出離樂」,是指什么說呢?就是出家了到佛法中來修學(xué)圣道的人,它「能治居家迫迮種種大苦」,在家里面住啊,那境界非常狹小迫迮,因此而有種種苦惱。若出離這個家呢,猶如虛空得大自在!赣蛇h離樂能治欲界諸結(jié)之所生苦」,遠離樂就是初禪,初禪能遠離了欲界的苦,就有樂了。它能對治欲界的「諸結(jié)」,諸煩惱所生的苦。欲界主要的煩惱,就是欲,由欲而有苦,現(xiàn)在得到色界初禪的時候,就消滅了這個苦,所以叫作「遠離樂」。
「由寂靜樂能治欲恚害尋,及與出離無恚無害諸尋之所生苦」,寂靜樂就是二禪以上,二禪以上就叫作「寂靜樂」,能對治什么苦呢?「能治欲恚害尋」,能對治欲界的人,有欲尋、恚尋、害尋!讣芭c出離無恚無害諸尋之所生苦」,這個出離尋、無恚尋、無害尋就是初禪的尋思。初禪有五支:尋、伺、喜、樂、一心,它那尋思就是出離尋、無恚尋、無害尋,其實就是不凈觀。二禪的「寂靜樂」,不但是出離了欲界的欲、恚、害的分別心,初禪的出離尋、無恚尋、無害尋也解脫了,所以叫作「寂靜樂」!赣善刑針纺苤萎惿鬓D(zhuǎn)五趣之苦」,那就是得阿羅漢道、得辟支佛道、得無上菩提道,這是「菩提樂」,它能對治凡夫流轉(zhuǎn)五趣的苦,再沒有生死苦了!溉缡枪收f五樂所治有五種苦」。
宙二、逼迫等苦
復(fù)有五苦
后邊這個「一切種苦」是二個五種苦,前邊說這個五種苦說完了。下面說第二個五種苦。
一、逼迫苦。
你不受也要受,這是苦。
二、 眾具匱乏苦。三、界不平等苦。四、所愛變壞苦。五、三界煩惱品粗重苦。是名五苦。
煩惱的種子也是苦。
宇三、結(jié)
前五此五,總十種苦。當(dāng)知是名一切種苦。
這和前面總計起來到此也是五十五種苦,這是第三科結(jié),下面還二個結(jié)。
天三、總結(jié)
前五十五,今五十五,總有一百一十種苦,是菩薩悲所緣境界。緣此境故,諸菩薩悲,生起增長,修習(xí)圓滿。
「前五十五,今五十五,總有一百一十種苦,是菩薩悲所緣境界」,菩薩修悲無量心所觀察的境界,就是眾生很多苦!妇壌司彻,諸菩薩悲,生起增長,修習(xí)圓滿!,觀察這個境界,諸菩薩就生起,沒有會生起,有了以后會增長,增長以后會圓滿,使令這個悲心圓滿。
《披尋記》一四八四頁:「生起增長修習(xí)圓滿者:悲若未生,能令生起。悲若已生,能令增長,及修圓滿!
亥二、十九種苦 (分二科)
天一、標
又諸菩薩于大苦蘊,緣十九苦,發(fā)起大悲。
前面是一百一十種苦,現(xiàn)在第二科呢。還有十九種苦。分二科,第一科是標,「又諸菩薩于大苦蘊」,很廣大苦惱的集聚,「緣十九苦,發(fā)起大悲!梗^察十九種苦惱發(fā)起大悲心,這是標。下面第二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出種類,又分二科,第一科征 。
天二、釋 (分二科)
地一、出種類 (分二科)
玄一、征
何等名為十九種苦?
這是問,下面第二科是回答,列出十九種苦。
玄二、列
一、愚癡異熟苦。
前面講過!赣薨V異熟苦」,實在來說,這一句話是包括了一切的苦。
二、行苦所攝苦。
就是煩惱的種子,這是苦。
三、畢竟苦。
這前面也解釋過。
四、因苦。五、生苦。六、自作逼惱苦。七、戒衰損苦。八、見衰損苦。九、宿因苦。十、廣大苦。十一、那落迦苦。十二、善趣所攝苦。十三、一切邪行所生苦。十四、一切流轉(zhuǎn)苦。十五、無智苦。十六、增長苦。十七、隨逐苦。十八、受苦。十九、麤重苦。
這都是在前面一百一十種苦里面,重新提出來。意思應(yīng)該說這幾個比較重要。
《披尋記》一四八五頁:「緣十九苦發(fā)起大悲等者:此十九苦,即前一百一十種苦所攝少分」,一百一十種苦那里面提出來十九種苦,這是那里面的少分。「隨應(yīng)當(dāng)知」!赣纱丝嗑成跎钗⒓氹y了,是故能發(fā)菩薩大悲」,苦的境界也是很深奧的、很微細的,不容易明白!甘枪誓馨l(fā)菩薩大悲」,這不是一般的悲心!秆詿o智苦者:謂即前說欲求了知所知境界不隨所欲愚癡無智現(xiàn)行生苦!,這是指這個說的!秆栽鲩L苦者:謂即前說諸出家者貪等煩惱增益生苦。言麤重苦者:謂即前說三界煩惱品粗重苦。余易可知!
地二、釋大悲 (分二科)
玄一、總標
由四緣故,悲名大悲。
這下面第二科解釋「大悲」,前面是出種類。解釋「大悲」分二科,第一科總標,「由四緣故,悲名大悲!埂O旅娴诙屏嗅,分四科,第一科由緣甚深。
玄二、列釋 (分四科)
黃一、由緣甚深
一、緣甚深微細難了諸有情苦,為境生故。
第一個理由是觀察甚深、而且微細、不容易明了的諸有情苦為所緣境而生起悲心。所以這個「悲心」是大悲。這是一個意思。
《披尋記》一四八五頁:「甚深微細難了諸有情苦者:前說緣十九苦發(fā)起大悲,如是諸苦,說名甚深微細難了!
其中微細的呢,就是「愚癡異熟苦」,這個苦也就是比較微細。其次「諸所有受皆是苦」,只要你沒有證悟第一義諦一切都是苦,這也比較微細。
黃二、由長時習(xí)
二、于長時積習(xí)成故。謂諸菩薩,經(jīng)于無量百千大劫,積習(xí)所成。
「于長時積習(xí)成故」,第二個理由名之為大悲,由長時期地積集,修習(xí)這個悲心所成就,這就是「大悲」!钢^諸菩薩,經(jīng)于無量百千大劫,積習(xí)所成!梗e集、修習(xí)成就的大悲心,這個悲心不是暫時能成就的。
黃三、由猛利作意
三、于所緣猛利作意而發(fā)起故。
「于所緣猛利作意而發(fā)起故」,第三個是「由猛利作意」而成立大悲。什么道理呢?
謂諸菩薩,由是作意,悲所執(zhí)持,為息有情眾苦因緣。
「由是作意,悲所執(zhí)持」,「作意」,就是我們的明了心的心,它一活動的開始叫作「作意」。有如理作意、有不如理作意,各式各樣的作意。現(xiàn)在這個作意是由悲愍心所支持,就是這個明了心由悲心所控制。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為息有情眾苦因緣」,為了息滅一切眾生的苦惱因緣。
尚能棄舍百千身命,況一身命,及以資財。于一切種治罰大苦,為諸有情悉能堪忍。
這位菩薩為了息滅有情的眾苦因緣,「于一切種治罰大苦」,各式各樣的苦惱境界治罰大苦!笧橹T有情悉能堪忍」,為了息滅眾生的苦惱,菩薩都能忍受。這可見菩薩的偉大,誰愿意作菩薩!
黃四、由極清凈
四、極清凈故。謂諸菩薩,已到究竟菩薩清凈;若諸如來,已到佛地如來清凈。
第四個是極清凈的因緣,才能名之為「大悲」!钢^諸菩薩,已到究竟菩薩清凈」,不是初地菩薩。應(yīng)該是十地菩薩,十地菩薩到菩薩究竟的位子了!溉糁T如來,已到佛地如來清凈」,這個時候的大悲心,名之為大悲,才是極清凈的。這四種因緣名之為「大悲」。
- 上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四(3)
- 下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四(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8)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2)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xué)習(xí)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