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jīng)

《金剛經(jīng)》是佛教重要經(jīng)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jīng)》,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剛經(jīng)》傳入中國后,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最為流行..[詳情]

《金剛經(jīng)》系列開示 41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jīng)系列開示

  四相由何而來?自性如何迷失?打坐時如何由痛體悟空性?如何體證煩惱的空性?

  經(jīng)云:“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我們眾生無量劫流轉(zhuǎn)生死,就是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相從哪里來的呢?從妄見中生。我們無始以來,迷失了我們本來的自性,是怎么樣迷失的呢?就是妄見,有妄見就有我相,有我相就有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妄見是怎么生出來的呢?妄見來自于無明。無明的體就像云沒有根一樣,看似有實是無。很多人都問:妄想從哪里來呢?我們本來就是佛,為什么還有迷呢?還有煩惱呢?煩惱從哪里出來的呢?這是個虛妄之相。其實煩惱從哪里出來的,你真找他的時候找不到。打坐的時候腳很痛,那你自己靜下來,看看你這個痛在哪里?你在找的時候,他痛是沒有體的,就是因為你認(rèn)為痛有體,才有煩惱;當(dāng)你找不到這個痛的時候,發(fā)現(xiàn)這個痛給您產(chǎn)生個距離,這是我們過去在東林寺打坐的時候常常觀照的這個體。打坐很痛,宣化上人告訴我們:你痛時就靜下來,不斷的找痛,痛在肉里面?痛在骨頭里面?痛在心里面?痛在血里面?痛在眼睛里?耳朵里?鼻子里?香味觸法里面?還在六根里面?六塵里面?到處找到處找,發(fā)現(xiàn)沒有痛的體。所以就為這個名言“痛”,總認(rèn)為自己痛,但當(dāng)你發(fā)現(xiàn)痛沒有體的時候,就猛然不痛了;痛原來是個虛妄之體,你執(zhí)著于痛,你越痛越厲害;如果你找痛的本體,大家就可以見到空相,這個是很奇妙的,如果你真正發(fā)心去找他,他有不可思議的妙相顯現(xiàn),也就是空相,如果你不在乎這個痛,這個痛就可以空掉。所以我們都不知道這個痛是從哪里來的,人家罵你一下,你就會痛苦,你看一看,為什么會痛苦呢?無非你執(zhí)著故。如果你不執(zhí)著,你罵我跟我有什么關(guān)系?你不就沒有痛苦了嗎?你要死,你心里就難過痛苦啊,這種煩惱從哪里出來的呢?是對方給你的嗎?你觀察一下對方,痛在哪里呢?只要你進(jìn)去一找,煩惱就沒有了;也就是說,他本來是一個虛妄體,根本沒有產(chǎn)生過的東西。所以我們清凈的體他根本沒有染著過,只因為我們對妄見的執(zhí)著,有妄見就有我相,有我相就有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現(xiàn)前,必然會有煩惱;如果要對治煩惱,你必須要回光返照;如果你不會回光返照,那你就隨業(yè)流轉(zhuǎn);

  出家人與在家人究竟有何區(qū)別呢?見性見塵在哪一念上?能說三界無非一念,圣凡無非一念,修行無非一念嗎?

  今天上午給居士聊天聊到:眾生跟佛菩薩的差別在哪里?出家人與在家人究竟有何區(qū)別呢?難道出家人真的沒有七情六欲了嗎?難道你不是人嗎?他用人的思想,和我們現(xiàn)在出家人的思想,絕對是不一樣的。你想一想,在家人睜開眼睛,妄心就生起來了,妄心的本體是無住,無住的本體是就是你的覺性;而這個覺性打開以后,見到相就生妄識;然后在妄識上面下功夫、起分別;所以耳朵聽音在音上面起分別,眼睛看色在色上面起分別;鼻舌身意香味觸法方面都同樣的。迷的人他的六根與六塵一接觸就染著,我們這個出家人就不一樣,出家人是內(nèi)找,在家人是外尋,我們出家人以無住之心安住其心,所以在你的覺性和妄境生起的一剎那時間,他內(nèi)行不住,不住之體就不染著就見性,染著就見塵。所以見塵見性,無非這一念;所以我們出家修道的人常常見性,那些不修道的人常常見塵,心向外覓;我們出家人都是向內(nèi)尋不可能向外覓;什么叫內(nèi)尋啊,不住就是內(nèi)尋,達(dá)到內(nèi)尋的狀態(tài),如果住了,那就是向外覓了,叫妄尋。不住的時候,你的覺性就起來了,就見性,就生善法,就為菩薩。菩薩發(fā)大心,這句話是對前面來講的。而菩薩有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什么意思呢?在前面講胎卵濕化四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這一段話其實從果上面來講,就是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有我人眾生壽者,就是我們現(xiàn)在的果,這個果就是住,我們住在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里面。

  無住而不離有是謂空,有相而不住是謂無相嗎?能說三界由妄而起,由執(zhí)而有,由住而成,由空而轉(zhuǎn)成如來清凈國土嗎?

  釋迦牟尼佛為什么不直接說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可以了呢?為什么要先說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呢?因為我們眾生不了解因故,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建立一個法住,佛陀從這個根本因上面,讓我們了知感應(yīng)道交;他說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就是告訴你:此相是空;所謂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這一切本體是空。什么是空呢?空就是無住而不離有。你直接講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進(jìn)入偏空的那一面去了,執(zhí)著于偏空也是錯,偏有就三界現(xiàn)前;不管是偏空還是偏有,都還在妄這邊,你還是都不能離開根本因。所以說說前面: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也就是三界六識,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六識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識臨受六塵之境就是三界,執(zhí)著臨受三界之境,三界執(zhí)著就是果報。我們現(xiàn)在所得到的三界,那是什么來的呢?都是我們第七意識過去的因所感召而來,此因為什么會感召三界呢?為什么不是一而有三呢?我們臨受六塵,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臨受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產(chǎn)生識,迷者產(chǎn)生幻有,就抓住幻有為真,三界就是一個有現(xiàn)在過去未來的妄體。眼睛看色形成“識”,這個識里面有沒有三界呢?這個眼識是沒有三界的。也就是說我們現(xiàn)在當(dāng)下的色聲香味觸法,這個識是沒有三界的,為什么呢?因為他是色聲香味觸法產(chǎn)生的一個心識出來,一個現(xiàn)在過去未來不真實的妄體,但是是你第七識過去的造作產(chǎn)生三界。三界其實就是一個因,一個因能現(xiàn)三界,同樣一個因,但我們生到的地方不一樣。比如說,我們現(xiàn)在共同在這個地方,但是你接觸了塵境,你也見到了色聲香味觸法,我也見到了色聲香味觸法,這中間大家都在接受,但果報方面絕對都不是這個識的果報,因為這是幻覺。我現(xiàn)在看到房子的這個識,這個識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果報呢?不會有的;是第七意識的執(zhí)著,產(chǎn)生了分別,分別善惡、好壞、是這種分別的果報;也就是第七意識的果報,產(chǎn)生三界。從識的果報里面認(rèn)識到一個什么樣的東西呢?這個識是絕對不會跟你走的,因為當(dāng)下即滅;它是妄的體,是本來不存在的東西,像水里的月亮一樣,你撈啊撈啊,撈不到你拼命撈,撈不到的時候就叫做妄識,抓著一個不是真實的東西,我們內(nèi)心的第七意識不斷的攀求,我要撈出來我要撈出來,不斷的想要把那個撈出來。由此就造了善業(yè)和惡業(yè),你這個本來的自性就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后果呢?并不是你撈不到月亮的那個月亮變成三界,是你自性中有一個偉大的體,就是你的自性產(chǎn)生了一個不一樣的體,而這個不一樣的體是變化的無住的,因為無住而有無量的變化,所以三界是一個變化,就是我們的佛性。你迷了,你的覺性就轉(zhuǎn)為了三界,如果你覺悟了,三界就不真實了。所以你現(xiàn)在的六道輪回的生死,是你覺性安住在迷上面,你的覺性現(xiàn)出了三界之體,所以三界都是你心里面變現(xiàn)出來的,并非是“識”這個妄體中變現(xiàn)出來的,并且你還是用識在其中不斷的攀緣執(zhí)著,絞著糾纏。這個識體一直在變化,你現(xiàn)在第七意識執(zhí)著的臨受告訴我們一個什么樣的問題呢?能變化必不可住。我們不見性之時,不了解變化的體是一,我們只認(rèn)多不認(rèn)一;你認(rèn)多就是認(rèn)妄了,認(rèn)一就認(rèn)真了。我們不知道哪個真啊,我們認(rèn)多而多是變化的是無住的,但是我們認(rèn)為不是無住的認(rèn)為是住,所以我們住在色聲香味觸法上面,也就是住在三界之中,住妄不住真,住生滅的體把生滅當(dāng)成真的。比如飛機(jī)在天上飛,已經(jīng)飛過去了,飛機(jī)已經(jīng)無住了,但是我們心中老是有一個名言,飛機(jī)在飛----飛機(jī)在飛,你的意識中老是有個飛機(jī)在那個地方,所以你就產(chǎn)生攀緣,把那個妄體當(dāng)真了。飛機(jī)早就走了,但你還是住在那個飛機(jī)上,所以這個飛機(jī)就變成了一個妄體,變成了一個攀緣的對象,攀緣到等你一轉(zhuǎn)身的時候,就不一定是飛機(jī)了,也可能變成別的東西了。你在住妄境的時候,見色見聲見香見味見觸見法,本來他們是無住的體,你執(zhí)著了住了,識善者得善,識惡者得惡,但是善惡都是無住的體,一旦你悟了,善惡不生,善惡都是無住的。這個世界本來就有共業(yè)的體,有共業(yè)的感召,處同一感召之下,相上同,你不能說他是一;各人的業(yè)報不一樣,所接受的感召也不一樣。唯有降伏我們的心,才能從各種感召中解脫出來,要不然一定會象磁鐵吸鐵沙一樣被吸過去的。

  因果上告訴我們,萬物無住,無住才有因果,因果是怎么來的,就是般若。沒有般若一定有住,一定感召因果。無住就是佛性,一切變化就是一個佛性,佛性就是我的自性,萬物從自性中出,要悟到這個道理。迷了以后,就變成妄有不真體,變成三界。一念悟三界空;一念迷三界生。三界都是個妄體,不管是多大的東西,在里面是怎么樣的變化,都是個妄體。一旦太陽出來了,就斷掉了,什么幻體都沒有了。所以我們要悟到無住。

  釋迦牟尼佛的化身是誰想成的?你相信是你的想所成的嗎?你相信你就是釋迦牟尼佛的一個化身嗎?你現(xiàn)量上有切身感受你正處于釋迦牟尼佛的法界當(dāng)中嗎?為什么我們老習(xí)慣于置身局外(明明無時無處無事不在受到佛陀的攝受,就是沒有被攝受的感覺)呢?如何從胎卵濕化中真正解脫呢?

  何以胎生?想也,胎由色而想,由色而受,由受而想,由想而行,由行而識,就是五蘊(yùn)魔。為什么照見五蘊(yùn)皆空呢?色就是外面的色相,色在面前就是根塵相應(yīng)的一剎那,眼睛看到東西叫色,耳朵聽到聲音也叫色,鼻子聞到味道還叫色,就是根塵相應(yīng),相應(yīng)產(chǎn)生受,有受就有想,有想就有行,有行就有識,有識就有胎卵濕化。為什么會有胎卵濕化呢?胎卵濕化后面有受,受而有想,有受就建立妄見,建立妄見就有想啊,有想就進(jìn)入胎卵濕化生。你做人也好做豬也好,在三界之中種種變化,都叫胎卵濕化,不管在哪一界都在胎卵濕化當(dāng)中,除非你進(jìn)入無生狀態(tài)。無生者無生滅也,是佛菩薩化生的境界,那個化是從無生中出來的化。我們這個凡夫三界的化生是妄里面的化,跟佛菩薩的無生之體----化而無化、無化而化是不同的,后者事實上是沒有化的。釋迦如來的化身都是由眾生的心想而成的,事實上沒有眾生就不會有化生,像水里的月亮,我問你沒有水有月亮嗎?天上的月亮?xí)䲟Q一個出來到水里面去嗎?千江有水千江月,千江有水代表眾生的心,沒有眾生作水,月亮也不會映到里面去;你認(rèn)為有一個單獨的化身存在,那就麻煩了。所以有眾生就有化,現(xiàn)在我們都在化里面,我們有胎卵濕化的體現(xiàn)前,就會三界現(xiàn)前。

  四相即妄執(zhí)的體,破執(zhí)則除四相,離四相自然離一切執(zhí);離執(zhí)即無住,不生即解脫,有生即有滅,有生滅即有四相,有四相即有三界。三界的顯現(xiàn)只在于迷悟之間,離四相即離三界。有佛可成有眾生可度皆屬四相具足。

  無生和有生是二個體,有生就有滅,生滅無住即無生,你想一想,你沒有生的原因是什么呢?沒有妄故。沒有妄,哪來的胎卵濕化呢?沒有胎卵濕化哪有三界呢?三界不立哪來的識的生起呢?不會再有流轉(zhuǎn)三界的體了。所以我們要從生和無生的差別,生滅無生,生滅本體是無生的,不生即解脫。我們要看到這個迷和悟;這個就告訴我們,在你了解無生的時候就是無住,無住什么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都從住里面出來了,有我住人住眾生住壽者住都是從妄里面顯現(xiàn)出來的,四相是我們眾生妄執(zhí)的本體。我們現(xiàn)在要不就是我見,由我見生人見;由人見生眾生見壽者見,有了四相就有事重?zé)⿶?迷者見四相,菩薩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在你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就是沒有我的妄體的時候,哪有三界的顯現(xiàn)呢?菩薩度一切眾生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令一切眾生皆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后面講一句話:“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句話是對“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個體來講的,因為我們眾生度眾生,有眾生可度妄見即立,有佛可成也是妄見,我要成佛,我見出來了,要成的哪個佛就是人見;我要度無量眾生成佛,就是眾生見,只要有佛可成,則四相具足了;你要度眾生也好,成佛也好,都是四相范圍之內(nèi);眾生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怎么會有我要成佛的我呢?為什么又有要成佛的佛呢?那么說我們?yōu)槭裁匆缺娚谋娚?那么說為什么還有現(xiàn)在過去未來無盡的眾生呢?為什么還要相續(xù)呢?還有為什么我現(xiàn)在不能成佛,還要等到什么時間什么時間成佛呢?又為什么就不能現(xiàn)在當(dāng)下即作佛呢?這個就叫壽者相。

  何謂大菩提心?菩提與無上菩提的區(qū)別?阿羅漢發(fā)心與菩薩發(fā)心有何不同?為什么要發(fā)大心呢,誓度一切眾生呢?什么時候才可以真正度眾生?如何將眾生所有的生滅的境界變成是我的境界?無余涅槃的余何解?為何說離四相,在無住的體里面才能真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在眾生生滅之處可以建立無住嗎?這與阿羅漢在心上面建立無住有何區(qū)別?我們要求福求慧嗎?求福求慧屬于有住還是無住呢?我們?nèi)绾尾拍鼙橐磺刑幠?

  “令一切眾生皆入無余涅槃”就是大菩提心,“實無一眾生得滅度者”那是菩提心的果;沒有此果此因就不能成就:要“令一切眾生皆入無余涅槃”嗎,就必須知道“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如果你不知道“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就是四相具足,四相具足,則“令一切眾生皆入無余涅槃”無有是處。你發(fā)的這個心“令一切眾生皆入無余涅槃”,無余涅槃是果,無余涅槃是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生死即是涅槃,涅槃即是生死;進(jìn)入般若之體啊。你四相具足,哪來的涅槃可證,有生死可斷呢?那叫有余涅磐了。阿羅漢有余涅磐還有妄見。無余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啊。如果你還有眾生可度,在你心中要度無盡眾生,在你心中一直在產(chǎn)生這個體,你一直處于四相當(dāng)中,不可能“令一眾生入無余涅槃”的。所以經(jīng)典上講,自己不知道的情況下,或者沒有覺悟的情況下,或者說有相的話,你自己有我相,你就沒有資格度眾生了。有我相者四相已經(jīng)具足,四相一旦具足了,你就是在妄見里邊,你就在三界里邊,你要令眾生入無余涅槃有可能嗎?你本身就不在無余涅槃當(dāng)中,不知無余涅槃何物,你本身已經(jīng)把三界把妄識當(dāng)成真實了,把妄見當(dāng)成真實了,把這個迷當(dāng)成真實了,所以你要度眾生就不可能了。所以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菩薩叫菩提薩陲,菩提者心空,薩陲者為法空;法空是十方眾生,心空是十方諸佛,法空即心空,心空即法空;心空是法空之體,法空是心空之相,心空與法空之間無有我所得,就是菩薩,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時候就是無余涅槃。無余涅槃就是下度無盡眾生,實無一眾生可度,上成佛道,不見一佛可成;這樣一個體才是菩薩。菩提薩陲:心空會于十方諸佛,心空是無住之體啊,無住才心空啊;無住即無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沒有我人眾生壽者就遍一切處。無住是在哪個地方都是無住體。是生滅本體無住與實相相應(yīng);跟實相相應(yīng)的那個體叫做無住。什么叫實相?生滅無住即是實相。生滅有住即非實相。迷者就不叫心空了,如果你獨立說自己空掉了,那個空叫斷空,自己坐在那個地方,什么都不想了,那個叫做斷空,是自己獨立的一個情景,與眾生心不能相應(yīng),你有獨立的涅槃出來,屬于妄見。你必須要以眾生的生滅為無住之體,把眾生所有的生滅的境界變成是我的境界,這個時候無住之體就起來了,因為你去到眾生的心里面去了;把眾生的生滅變成是你的無住。為什么要發(fā)大心,誓度一切眾生呢?一定要發(fā)出來,誓度一切眾生就是要你到眾生心中去,你只要是心空,無住之體顯現(xiàn)出來,你法就一定空;心不空等于你有住。在法上無住和阿羅漢心中無住是二回事;阿羅漢是在心上無住,不是在法上無住;阿羅漢的心空是不愿意住在眾生心中的無住體,不能到眾生心中去廣度眾生;不能行六度萬行,布施忍辱持戒精進(jìn)禪定等等,種種般若智慧不能現(xiàn)前;眾生他不住無住的體,住有住,就在三界之中。阿羅漢雖然出了三界,還是安住在一念無明當(dāng)中,還有習(xí)性或名言放不下來;菩薩還有微細(xì)的四相現(xiàn)前,后面會說。要認(rèn)識到這個無住體,離開四相,在無住的體里面才能發(fā)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菩薩無住之體必有薩陲;為什么呢?在法上無住和心上無住;阿羅漢只能在心上無住,只叫菩提沒有薩陲,不能法空。菩薩不一樣,是在一切法上無住,只要在法上無住就是菩薩;如果你自己清靜了,空掉了,不在有里面空(眾生心之有),是在心里面空;這個只有菩提,沒有薩陲;不是無上菩提,不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什么叫菩提呢?就是自己覺了不能利他不能在有上面;不能成就一切智;不能成就無量化生;不能成就圓滿報身,報身是利他的;不能成就化生,不能實現(xiàn)六度波羅蜜;不能在眾生心想處得一切智;不能在眾生心中現(xiàn)32相,不能在眾生心中現(xiàn)清凈體,不能在這個世界行住坐臥、四大威儀,這些阿羅漢都沒有。為什么呢?他不能在眾生生滅之處建立無住之體,只能在自己心上面建立無住之體,所以他只能證菩提,不是無上菩提。菩薩是無上菩提。前面我們講過:你對福田,對智不感興趣的話,都是個麻煩事情,我們要有求福的心,求智的心,怎么樣求福求智呢?以無住心來求福,以無住心來求智;如果你沒有求那就麻煩了,無所求根本因沒有,對果也不會感興趣。

  聞金剛經(jīng)即是大福大慧嗎?眾生見到佛哪么難成如何能成呢?眾生哪么多哪里度得盡呢?佛是一念成就的嗎?

  就像豬一樣,本來有很多的金子在那個地方,你跟他講金子如何好如何好,對他一點用也沒有;如果你根本不想求解脫,也不想求智身,也不想成佛,福德之身也就是32相80好嗎?叫智身,這是利益眾生的,你不想要智身清凈體,也不想要莊嚴(yán)度眾生的體,在此世界具足行住坐臥、四大威儀相好莊嚴(yán)在外面清凈的走路;這種體都是叫智慧之身;是佛菩薩在因地行菩薩道都來的;他有福有慧。 所以說我們一定要有;之心,如果你聞到了金剛經(jīng),哇,原來這個地方有大福啊,原來這個地方有大慧啊;只要無住就大福大慧啊,無住大慧現(xiàn)前叫菩提。無住大慧現(xiàn)前,32相80種好現(xiàn)前;大智與大福,菩提薩陲是什么?是佛陀報身里面出來的,是報身莊嚴(yán),是利他的;如果你在相上不能去修行,你不能夠成就化身,同時不能成就報身法身;不能成就法報化者就是迷者。這個里面是一切眾生所要的。如果眾生不要你想一下,這個你要是不能相應(yīng)的話:唯上會于十方諸佛與智相應(yīng),下會于十方眾生與悲相應(yīng),悲智雙運之體,離開此菩薩行,眾生都不能成就。所以發(fā)廣大的菩提心,一般都不敢,認(rèn)為佛那么難成如何能成呢?眾生那么多哪里度得盡呢?其實心生無住就可以了,無住即佛已成就,眾生已度盡;只要剎那時間就可成就。原來成佛是你一念明了的心,如六祖所言:悟者即佛,迷者即是凡夫啊!你覺悟了,你就是佛;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跟佛沒有什么差別嗎?你懂得這個道理,你就知道發(fā)菩提心無四相非常的重要。

  無我相即無我的清凈與煩惱,沒有妄執(zhí)生起,無住之心你就不會生出我相的煩惱。比如說我要度眾生,等一下子度不了眾生的時候,我就生煩惱了;你在一切生滅里面不住,你自然會滅除生滅之體,因為了知生滅無住,即是無住之心,無住之心即是佛心,你當(dāng)體就跟佛心相應(yīng),人人是佛就無眾生可度;所以你到外面去,度一切眾生,實無眾生可度。

  思量具體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tài)?思量與聞法的不同何在?聽法后,如何觀照到實相?以大家看到一個房子和看到對面的常福為例,說明何者是實相,何者是妄識,妄見何以為假?為什么我們一直都以此假為真?常福也有無量化身嗎?我們一直以來習(xí)慣于安住,不住此即住彼,無時不住,如此頑住能夠自滅嗎?一切善法都因無住而生嗎?

  我們不是聽過就算了,先要聞到這個法,然后要起觀照,觀照什么呢?你能夠觀照到實相上面來;你不能夠我這樣子聽下去算了,出去以后還是那個樣子,這種聞法沒有任何意義,就變成思量了,你用狹小的心態(tài),用妄識的思維,出門就全都忘掉了。你要從這個地方馬上看到離我相的這個體,妄起即生我相,只要你在這個生滅里面,這個我相是怎么來的,你不要以為我相真的有,非要除我相的這個體。比如大家都看到這個房子,我們大家都看到這個房子,房子只有一個只有一個體,它是無生之體,但是每個人心中都建立一個相,這個相就是“識”,我們見境生心即識;就是我建立了;我出來了而我得我失我生我滅我喜我惡都叫我,咦,看到了,又都消失掉了;有生有滅都是個我執(zhí),你看到外面有黃色的、紅色的、青色的、白色的,都是叫我的,怎么去找那個我呢?這個我并不是在外面,也不是在里面,就是那個妄識;比如說你不能說那個我在墻壁里面,也不能這個我呢在我自性里面,你不能說生滅里面有個我吧,外面有昨天今天明天,昨天里面有沒有我?今天里面有沒有我?明天里面有沒有我?就是過去現(xiàn)在未來沒有我;走了以后有沒有我?當(dāng)下沒有一個我過去了,也沒有一個我從哪個地方來,那個我到底安在哪里呢?我看哪個西在生啊滅啊,生啊滅啊,你看到生滅里面沒有我;我們這個生滅里面全是妄見;但是我們進(jìn)入到眾生心中去就不一樣了。同樣一個東西,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東西只有一個,但在我們心中都能建立一個像;這個像就是我,這個我跟對面沒有關(guān)系,跟我們的自性也沒有關(guān)系,跟那個房子也沒有關(guān)系,那我是什么呢?你能找得到嗎?就是妄識!!(法師用手彈一下指發(fā)出啪的一聲說)就像這個聲音一樣,這個聲音有嗎?所以說我們現(xiàn)在這個我,是一個妄識里面顯現(xiàn)出來的這個體。就是我現(xiàn)在看到你,大家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常福,但我問你,你心中的那個常福是什么?是一個是二個?如果常福只有一個,為什么你們心中都有常福呢?你心中都有常福,那常福不有無量的化身嗎?我很清楚不是我化出來的,因你心中有妄識見境生心而已啊,見境后你生出一個我,這個我與你那個我是同時的,你心中的那個常福到底是誰呢?就是我見就叫我。你那個就叫妄的體,妄識是妄生;其實你是將你所看到在心中的常福與真的常福當(dāng)成一個人了,其實你現(xiàn)在完全是妄,你就是你,我就是我,你中間心里面看到的那個常福一定是假的,是不真實的,但你現(xiàn)在看到的那個常福,你認(rèn)為是千真萬確的,就是我見,常福坐在對面,完全是你的我見。我見到大家,我心里面有個大家的識叫我見;好的壞的善的惡的都叫做我相。菩薩是無我相,了知你現(xiàn)在這個識是無住之體,絕對住不下來的,無住你就不住他,你現(xiàn)在看到我,你不要住在個識上面去了,所以你現(xiàn)在看到我,全部是用識來住,你一切都不住的時候,他自滅,因為他無住之體。你走到哪個地方都安住在無住的體里面,如果你有住你就有生死存在,就有我相存在,就有生滅,有了生滅就有青黃赤白,有高低長短,有現(xiàn)在過去未來。你心中明了非常清晰了,剩下的就是名言和習(xí)氣。我們有個習(xí)氣在就是現(xiàn)在過去未來如何如何?現(xiàn)在明了了,知道只是個名言而已;你還有習(xí)氣,知道自己在做一件過失的事情;發(fā)菩提心的人要住在無住的體里面,自然對我執(zhí)很清晰的放下來。對不發(fā)菩提心的人來說,他喜歡妄不喜歡真,如果你舍真取妄的話,就還是在迷里面。所以我們修行修什么呢?就修這個。修到把這個無住的體已經(jīng)住到你心上面去了,一切都無住,包括自己也是無住體;你一天到晚在外面走路,根本看不到自己走路,因為無住體。你自己都是無住體,一切法界都是無住的體,就你一個人了,無住即無生,無生即佛心,菩薩是無住的,做一切善法他都不會住的,無住就是善法,一旦你無住了,你的善法就生起來了。

  什么叫人相?人相存在的根源是什么?住于境會如何?無住之體在境還是在心?如何安于心上呢?

  什么叫人相呢?有了我的生和滅,就來分別他人的生滅善惡好壞,有分別有舍有取叫人相。眾生都在人相上面下功夫,我喜歡這個不喜歡那個,我喜歡那個不喜歡這個,有舍取之體都叫人相;你嘴巴上面講我已經(jīng)沒有人相了,但你的行為還在人相上。所以我們要從心地上面有個觀照,也就是說要住于心,不可住于境;住于境就變成妄見。如果我們自己對立了,然后說外面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那是你自己的一個大框子,是畫了一幅圖紙然后告訴別人說,我已經(jīng)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其實這只是一個畫圖紙而已;其實你是住境了,把你住境的這個體當(dāng)作是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了,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要住心,無我是我的心,無住之體是我心的話,你想一下,一切無住那不一切都是我的心嗎?一切無心才能住于心,如果住于境認(rèn)為境是變化的,境是無住的,你心里面有獨立一個我出來了,我的妄見里面說境是無住的,那不是自欺欺人嗎?但是我就怕你們有這個錯覺出來,總認(rèn)為境是無住的,認(rèn)為無境就是佛心,好像外面都是佛,其實是你心里面的妄見認(rèn)為:這個都是佛,遍法界都是佛;那個是不對的知道吧?真正所有的無住之體已經(jīng)進(jìn)入到你的心了,一切真正的無住了,你心無住,所謂“以無住為心,以有生滅為身”,此心此身一切變化是我心的變化,一切心本來清凈,一切身本來具足變化,這才是無住。所以何其自性本來具足,何其自性本來自在,何其自性本來清凈,本來清凈就是無住的,本來自在就是自由的,本來具足就是諸法的變化,如果你明白了這個道理,就安在心上面去了;這個心跟法相應(yīng)的才對。所以般若是開我們心的,開我們心中的智慧;并不是開境上的智慧,知道嗎?那個所知障是很難破的。你說不懂吧,他講出來的全是佛法全是般若,但是這個心不落到心里面去,就變成文字般若了;對此我們一定要清晰明白,否則落入一種邊見、邪見,這是非?膳碌;你本身就認(rèn)為有個般若可得,四相具足。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