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jīng)
《金剛經(jīng)》是佛教重要經(jīng)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jīng)》,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剛經(jīng)》傳入中國后,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最為流行..[詳情]
《金剛經(jīng)》系列開示 58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jīng)系列開示
“佛告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
臉上無嗔真供養(yǎng),心無是非凈莊嚴(yán)。你的臉上充滿了歡喜喜悅的光彩是真正的供養(yǎng),你的心中藏滿了是非、充滿了分別是真正的污垢。
前面是講阿羅漢,接著就是講佛法身無所得,前面講的是菩薩,后面講的是如來的報身盡莊嚴(yán);尸棄佛時釋迦牟尼佛還沒有開悟,沒有證得無生法忍,到燃燈佛時證到無生法忍,燃燈佛才會給他授記將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釋迦牟尼佛得無生忍辱仙人,得無生法忍,才能得諸佛之授記。
如來無所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于燃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這個是破眾生知見,一破四果之見,四果人我空法了不可得,前面講過妄見不可得,這里講四果不可得,眾生就疑問:佛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是從哪里來的呢?在燃燈佛所授記,如來有所得不?佛陀知道眾生的疑惑,所以直接把眾生心給打開,“于意云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無住之心就是法身;其實如來得什么呢?眾生不知道如來的法身遍一切處;眾生不知道如來法身是盡未來際,是當(dāng)下這一念,它無得亦無失,無取無舍,沒有一個得,無住故。也沒有一個失,法界故。當(dāng)你悟到的時候,原來就在你的身邊,根本沒有離開過我們,無住之體,當(dāng)下就是法身。如果有得必定有失,有得有失即是有執(zhí)住心即是凡夫,如來無所得無所失,無得無失即是當(dāng)下無住法界本體真如,因為佛是無得無失,四果是無得無失,沒有得沒有失證明它是一體的,無得失體即是法身;而法身就是自解脫的體,對于阿羅漢叫自解脫,執(zhí)著于清凈法執(zhí),后面的叫他解脫。在自解脫體里面,破法執(zhí)空,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法無所得故,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于法有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四果阿羅漢就會想,佛有所得,我為什么就沒有得佛呢?于法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之心,眾生馬上會失去大利益。為什么呢?如來證到當(dāng)下的本體即佛而已,世尊證到的就是我們現(xiàn)在的當(dāng)下,我們的當(dāng)下跟世尊是沒有任何差別的,如果世尊得到的與眾生所得體有二種區(qū)別,證明佛有舍取的心,有取舍之心就有眾生不是佛,或者說須菩提與眾生之心是不相應(yīng)的,不是以無為佛性一體來安住的,因為“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只是世尊現(xiàn)果,阿羅漢菩薩現(xiàn)因而已;此因果、此相、此景應(yīng)該不相違背啊,因為四果里面是無得體,就是清凈體;有得不住故,就像阿羅漢,他以無住體,實無所得故,他不入色聲香味觸法而體無住,亦往來實無往來無住故,不來即不去,它也是不住,實無所得它也是無住;佛陀講到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是無住,他這個無住體與四果無住體是一不是二,證明世尊所證到的正好是四果,四果所體驗的其實就是佛。但是這些阿羅漢或者凡夫都有習(xí)氣,認(rèn)為世尊有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有一個法住啊,他有一個清凈要住啊,有個無住之執(zhí)要持啊;他認(rèn)為世尊可能是有得吧;乃至于代替凡夫來講。因為認(rèn)為有得,就一定會有得失,有成佛就有不成佛,就有來去,就是凡夫心,凡夫心就不能與無住心相應(yīng);不能跟無住心相應(yīng)怎么能與佛心相應(yīng)呢?
如來無所得之心是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來因無住之心是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和無住是一體的,阿羅漢也有無住心,他認(rèn)為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它只能是阿羅漢;如果他認(rèn)為他這個無住體就是如來最究竟處,他將來得的也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呢得而無得,無得而得,就是說沒有得的因,沒有無住之心,才能得大體之相,得真實之相,也就是告訴我們釋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這一切凈莊嚴(yán),為什么釋迦牟尼佛能夠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沒有障礙呢?為什么這些阿羅漢他有障礙呢?有障礙因為有得;沒有障礙因為因地?zé)o住故。我們凡夫看到釋迦牟尼佛得成佛,所以產(chǎn)生一種求,我也要得,產(chǎn)生一種好奇向往的心,是這個心障礙著你,須菩提為何不能成佛就是因為有佛可成,有眾生可度;有可攀有可取,雖然他修行達到無住,但這種暗藏的習(xí)氣還在;所以我們要徹底的把這種習(xí)氣拋掉,然后跟法相應(yīng),對我們凡夫而言,應(yīng)該怎么樣拋掉習(xí)氣呢?我們徹底的了悟般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誓成佛道當(dāng)體無住就是。大家想一想,我們一直在想啊哪個廟清凈啊,哪個師父好啊,這些都是有住之體,有了住、習(xí)氣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能相應(yīng);跟釋迦牟尼佛果地也是不相應(yīng)的,所以呢我們現(xiàn)在應(yīng)該無住,跟一切法相應(yīng)呢,此法亦是彼法,你現(xiàn)在一旦無住的時候,無住體就是你的佛心,一切法界就是你的身,因為佛無住身名為大身故,所以釋迦牟尼佛盡虛空遍法界與如來本體無取無舍的心是不二的,因為我們有住,你選擇一個住就有一個障礙,有一個法住,就有法的障礙;有一個廟住,就有一個廟的障礙;一個法師的住就有一個法師的障礙,你住在什么地方就障礙在什么地方;我們怎么樣把這個住去掉?釋迦牟尼佛講金剛經(jīng)就是講無住之心,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應(yīng)生無所住心,你有住心執(zhí)著,你就麻煩。如果你跟般若不相應(yīng)的話,你又住了,那就是徹底的凡夫。如果你不聞般若,你動用分別心執(zhí)空見,那個是叫狂見。只有在般若里面跟佛心相應(yīng),無住而住,說無住一切是無住,一切是處就是無住;為什么呢?一切境是我身,一切無住體是我心,徹底的超越我這個單執(zhí)著的身體,進入如來法身清凈無住體。度一切眾生而無眾生可度,為什么呢?無住之相就是無眾生可度,如來之身即眾生之本體,無住之心就是成無上佛道啊。十方諸佛心心相念,十方諸佛皆同一心,眾生無住之心就是十方諸佛之心,所以阿羅漢的無住之心與佛陀的無住之心是一,不是二。二者差別在于阿羅漢在因地上沒有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因為他沒有發(fā)無個的菩提心故;所以他自利利他的功德沒有;他的無住是安住在因地的無住。而佛陀的無住是果地的無住;果地?zé)o住,就沒有無住之名。阿羅漢還有無住的清凈體,還有小相。佛陀無住是盡虛空遍法界無有障礙,我現(xiàn)在講話跟佛陀的無住心都是相應(yīng)的,阿羅漢是不知道的,他也是無住的,住在他認(rèn)為的那個清凈里面。佛會知道,為什么佛會知道呢?佛陀無住之心跟一切法界相應(yīng)故,所以我現(xiàn)在的無住體是與佛陀的無住體是不二的,我現(xiàn)在講話的聲音與佛陀的無住之相是相應(yīng)的,所以我講話佛陀一定會心無二。為什么阿羅漢不知道呢?因為阿羅漢的因地上沒有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沒有發(fā)起自利利他的心,沒有自利利他,他不能在一切處無住,他只能在一個人我法上清凈無住而已,他安住在清凈的體。所以我講話凡夫更不知道了,我在想什么就更不知道了。我們應(yīng)該怎么住,我們在因地上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并不是說我們不發(fā)心了,弄錯了,我們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這個心一定要發(fā)出來,如果你不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就是阿羅漢嗎?阿羅漢認(rèn)為我無住,本來就是佛了嗎;不要發(fā)了;因為不要發(fā)了,他的果就是個阿羅漢而已。他也是因地的無住體所修出來的,所以他的果上面就是個阿羅漢,佛陀在果上面的無住為什么能夠盡虛空遍法界遍莊嚴(yán)呢?這里完全是講果不是講因啊,完全是講報身果,阿羅漢果,菩薩果,佛的果,它不是講因位,前面的一品全是講因位,破眾生的疑惑。這一品全部是講果,講果上面他是怎么得這個心。阿羅漢怎么得這個斯陀含呢?他無得之心無住之心才得各個果位的;佛陀也是無住之心無得之心為什么能夠盡虛空遍莊嚴(yán)呢?阿羅漢的遍莊嚴(yán)與佛陀的遍莊嚴(yán)有差別嗎?沒有差別,如果有差別的話還叫遍莊嚴(yán)嗎?如果有差別的話佛不就有來去嗎?有得失嗎?你把阿羅漢都失去了,還叫佛嗎?所以佛陀它是當(dāng)體無有得無有失,無有來無有去的無住之體,是在一切處安立的,佛陀身即是阿羅漢身,佛陀心就是阿羅漢的心;但是果上面不一樣。我們的身即是佛身,然而我們現(xiàn)在無住之心都沒有建立,我們徹底的住在妄體里面。因為我們的身我們的心本來無住故,我們的聞性本來無住故,所以我們的身也是無住之相,也是虛無之相,虛無之身無極之體。我見生之后產(chǎn)生一個妄見;我見到你,其實你是虛無的。在欏嚴(yán)經(jīng)里面破解很清楚,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都是虛無之體,我們不知道此身虛無。那我現(xiàn)在看到你是什么呢?是我們的妄心啊,是我們意識里面出來的,是我意識的妄見,是一體的不二的。但是我們有妄見在,你好啊你壞啊你善啊你惡啊,這個法師好啊哪個法師不好啊,都是一個妄見在作怪,我們抓住妄見不就是在六道輪回生死嗎?你想一想哪還叫無住之體嗎?如果你抓住這個妄見,你盡未來際修行,舍身舍命都沒有用;你把肉一塊塊的割下來,把你的肉舍到盡虛空遍法界那多,但還是不能成佛,與佛相隔千里萬里。但是你一旦悟到這個道理聞到般若,彈指之間就過去了。修行千辛萬苦,不如一念聞般若之心啊!聞般若是多么多么的重要。聞般若這一念,和你自搞的一套修行,要相距多遠啊!會修行者剎那間,不會修行者,如大千世界托在手上。你通達于般若,你就空掉了,你一空,大千世界也都融在你一念心體。
大家想一想,世間很多的假相,我現(xiàn)在覺得肚子好餓,你相信嗎?我從來不吃晚飯反而不餓;可是我剛才在外面吃過晚飯,現(xiàn)在肚子卻有好餓的感覺,為什么有這樣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呢?這個就是假餓,很多東西是假的,你以為是真的,你把這個假的東西抓住不放,只要你過去了就沒事了。這個就是假,是欺騙你,如果很多假的東西在我們的意識中老是放不下,我們就不能一剎那時間跟般若相應(yīng)。如來無所來無所去,什么叫無所來呢?法身故;無所去是什么?報身故;報身跟法身是一體的。此相無所來無所去的一念覺就是化身;法身是眾生的自性,報身是眾生的身,是佛身。佛身與我相應(yīng)故,法身與我相應(yīng)故,法身不取我妄,報身不舍我真,佛陀的化身就在我們心中的一念覺,如果法身把我拋棄了,報身把我舍掉了,那如來就是有取有舍,如來有得失取舍不是真如。
實無所得――得什么?如何現(xiàn)量獲得共一身?
如來昔在燃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边@告訴我們,實在是沒有一個可得。這里還有一個智慧在里面,大家仔細(xì)的思維一下“于法實無所得”是什么?是清凈體,“于法實無所得”是當(dāng)下,“于法實無所得”是無住,其實在暗里是有得,得的時候又是“無住”。實無所得的相反詞恰恰是釋迦牟尼佛與一切眾生共體故,與十方世界所有的眾生是共一個體,共一個心,共一個法界,共一個化身,你覺了就是共一個化身,如果你有所得,
金剛經(jīng)恰恰與別的法門不一樣。我們經(jīng)常會想,這個法師傳我一個法,那個法師傳我一個法,那不是法有所得嗎?過去開悟的祖師們開悟了,弄一張法倦證明你開悟,開什么悟啊,就是無所得故。如果你有一個有得法的心,什么這個法那個法,只要有法可得,按照金剛經(jīng)的說法那就是魔在做事。實在是沒有法可得,F(xiàn)在人動不動就傳一個什么法給您,眾生執(zhí)著于這個法。其實啊傳法是傳無相之法無住之法,是般若之法,并不是另外的法可得,現(xiàn)在給你講的般若,就是傳無相法,很簡單,把這個般若你聽懂了,心跟佛心相應(yīng)了,佛陀在無相中給你一個無相無住法,我傳實在是無有法可傳,我要有法可傳,不是我就有所得嗎?我有所法可傳就有得失,這個法是無相之法,是自己本來具足的,你一悟到即盡現(xiàn)在過去未來,遍法界,原來當(dāng)體即是。所以呢,六祖在五祖面前得到的是什么法呢?五祖沒有給六祖什么法,六祖拈起就是;你想一想,五祖四祖三祖乃至于初祖達摩大師,乃至于迦葉尊者拈花微笑,包括釋迦牟尼佛在燃燈佛全都是無法可得。如果那個法師什么有所得的法傳給您,你就是變成魔王的眷屬。
供養(yǎng)過程中如何能夠三輪體空?我們最危險的地方在哪里呢?
供養(yǎng)佛菩薩僧要三輪體空,對面的法師,供養(yǎng)的你及供養(yǎng)的錢全是無住體,就是佛心。佛心現(xiàn)前,心無住法,無住心,無住物,三輪體空,功德即不可思議。一念之間悟到了無住之體啊,無住之心,你把錢供養(yǎng)三寶的那一剎那,于法報化身都是相應(yīng)的。如果你供養(yǎng)法師,有法師可得,有錢可住,有這個心可立,能所不能雙亡,三輪不能體空,那就是魔的眷屬,就算你把身上的肉一塊一塊的割下來供養(yǎng),你又有什么利益呢?那一百元錢算什么?把你肉割下來也沒有用;不如一念之間拿一個小小的花朵,生起無住之心,供養(yǎng)三寶,認(rèn)為三寶盡虛空遍法界無住之體,認(rèn)為這個花是無住之相,才會真供養(yǎng);我現(xiàn)在拿到這個花我無住,我是無住之心,花是無住之相,佛是無住之體。三輪體空了才能拿花供養(yǎng)三寶;這個時候沒有任何分別之相,因為無住就是佛心,佛佛相念啊。你無住之心安住了,對方是無住體,你是無住心,心心相印。如果對方不是無住,你是無住的,對方不跟你相應(yīng),沒有關(guān)系的,為什么呢?他不跟你相應(yīng),你跟他相應(yīng),為什么呢?無住沒有我跟你的分別,相應(yīng)就像大海的水融在一塊兒那樣,水里起了一個泡泡,但是這個泡泡不跟水相應(yīng),水一定是跟泡泡相應(yīng)的,所以你跟泡泡相應(yīng)就可以了,泡泡不跟你相應(yīng),沒有關(guān)系。所以在這個世界上,你用這樣的心對待于別人,你是相融的,別人不一定會對你是這樣的,像水泡它有煩惱,它有我執(zhí),它有分別。但是我們眾生往往會有一個什么樣的差別呢?就是說你對我不好,那我馬上就動心,動什么心呢?我供養(yǎng)給你,如果你對我不好的話,我馬上就升起反對之心,心里不滿;我們最危險的地方在哪里呢?用情做事;用相做事,不能通達于般若,我們現(xiàn)在的眾生都是感情化,覺得那個法師好,我應(yīng)該對那個法師好一點;有這種心存在,就落入情見,而這種情見就像水上的波一樣,綿綿密密的,如果你越相續(xù),越快速,煩惱就越重;慢慢的般若就會離開你。
如何修苦而能立證三果?
所以我們把這個阿羅漢,四果羅漢就是我們的果報,看到四果的果報就知道你今天的果報?為什么他是四果呢?四果里面講:須陀洹果,證心忍;證到你心里面獲得一種歡喜,叫入流啊,你聽到般若之后,心里面產(chǎn)生一點歡喜,得到一些小小的忍,叫心忍;斯陀含叫法忍,見惑煩惱與思惑煩惱在你聞過般若之后,落于心而在實證中修,經(jīng)過觀察、思維,般若跟法相應(yīng),我們有時候聞到般若后,在清凈體里面安住一個清凈心,自己得到一些法忍,得到一些心忍;認(rèn)為這個地方就知足了。假如說苦里面,感受人生之苦啊,突然悟到苦空,苦的體就是你這個思維思量的體,苦是空的,你就會證入初果。過去不是有一對夫妻嗎,看到一個沙彌,沙彌不會說法,夫妻倆拉到家里去供養(yǎng),供養(yǎng)后長跪請沙彌說法,沙彌不會說法,急得滿頭是汗,說了一個字“苦”啊,沙彌就跑掉了,夫妻長拜不敢抬頭看沙彌,就不斷的在思維這“苦”啊“苦”啊,想起人生之苦,不斷的想苦苦苦,突然苦就空掉了,苦空后頓時就證初果。內(nèi)心生出一種喜悅與歡喜,對法生出了歡喜心,進入法流,抬頭一看,沙彌哪里去了?一看到沙彌空掉了,馬上證三果。然后他就很感激沙彌,他在法事相上面能夠證空,就可以證三果,你在心上面證空,只能證到初果。如果你心地上能夠證到空性了,一切人家罵你、說你、講你,你都能對般若上生出歡喜之心,在內(nèi)心中實在是沒有取舍了,沒有取舍的心,你內(nèi)心中很歡喜,不管你罵我、打我、說我,我內(nèi)心中都沒有念好動了,這種人還只是心忍而已,不是法忍。在法上面不起分別,才叫法忍。所以他一看那個沙彌沒有了,猛然自己那個上面空掉了,立即進入法忍證三果啊!但是他還有一項執(zhí)著,我要感謝那個沙彌;他就到廟里去找那個沙彌;那個沙彌躲在房間里不敢出來,他就推沙彌的門,推推推,拼命的在推,二面都在內(nèi)外推來推去,把那個沙彌一急,把自己心量就打開來了,也就證到三果羅漢。從這里可以看出,初果二果三果完全是心地上的法事上的一種忍。這個世界所有的相,在你心中沒有得失,都是圓形的,你就沒有這種分別了。
所以大家在寺廟里面一定要修無分別心。在家人完全可以證到三果。四果要斷思惑煩惱,斷思惑就斷淫欲啊,沒有男女之淫欲心,在家人有情啊,有情就有欲啊,這個欲并不是說你沒有丈夫了,就沒有欲了,不是這么回事,是你心中無情了,沒有世俗的這種自私自利的情了,沒有情才叫離欲。這個欲不是隨便就可以斷掉的,要斷思惑煩惱;思惑煩惱斷盡了,你才能夠斷淫欲。但是斷了淫欲還有習(xí)氣啊,有習(xí)氣還有法執(zhí)。在三果里面不在來了,不再來是無所不來,僅僅在當(dāng)下,你們在家人完全可以證到三果。出家梵行相四果世間人很難證到,三果應(yīng)該是沒有問題的。如果你勇猛精進很快就可以證到三果,三果不一定說已經(jīng)斷除欲;他還是有欲的心,到四果才真正的斷除男女之體。因為三果思惑沒有斷盡。證量上面講,他獲得法忍;只是沒有獲得無生法忍;沒有達到無所為,只要你在有所為,你都還是有執(zhí)著的,達到無所為才是斷淫的。所以生死之心沒有斷淫之前還是有的。證到三果了之后,你就會升到天上,但是不管是天上也好還是天下也好,都還在佛陀無住之體里面。還有這種習(xí)氣和煩惱,難道佛陀也有習(xí)氣和煩惱嗎?大家記住,只要有差別之相,都為眾生之心,眾生之心叫妄心,妄心了不可得,佛陀沒有眾生可度,沒有這個妄心之相。怎么可能會有這種相呢?佛陀無相,我們有相,有妄執(zhí)在那個地方;但是我們妄相執(zhí)著的這個體是佛,我們虛妄的執(zhí)著是眾生的心。佛陀看眾生都是佛,都是妙莊嚴(yán),都是法報化身;但是眾生看佛身,有佛可成,有莊嚴(yán)可得。你說我還是阿羅漢啊,我要成佛;有佛可成,有眾生可度,這中間是個雙重關(guān)系,你現(xiàn)在是般若之因,釋迦牟尼佛是般若之果,釋迦牟尼佛過去以無住因得現(xiàn)在之妙果啊;四果里還沒有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沒有無住之因,怎么得無上的妙果呢?他過去是有住之心,有住之因呢?所以他只能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他還是有無明。我們現(xiàn)在該怎么辦?以佛陀過去的無住之因去修行,那你將來不就是佛果了嗎?你干嗎要去得人天之果呢?要去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的果呢?大魔王還具備八地菩薩的功德呢,它可以把地球給推動,它有這么大的功德,我問你他的功德是從哪里來的呢?也就是說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住在哪里呢?就像世界很多的國王啊,大梵天王啊,這些人都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人,連阿羅漢都住在四果的體的上面,跟大梵天王住在一塊。你就是四果也脫不掉這種三界之報,也還沒有出六道輪回體啊。你雖然無住,你這個相上面有證,你以為得到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位就成佛了嗎?其實不是。這只是個果而已;要記住得四果只是個果而已。
佛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法可得否?實無法可得。我們要選擇因地,選佛陀的因地,還是阿羅漢的因地呢?要選擇無所得故,實無所得,不要有住相,在此世界建立一個無住相續(xù)。
到哪里會師父?到哪里看月亮?
過去我對我?guī)煾赣蟹N種的執(zhí)著,我現(xiàn)在就不會執(zhí)著了,為什么呢?我?guī)煾冈谀睦锬?在墻壁里?在虛空里?我?guī)煾傅男母沂峭还?我?guī)煾傅纳砼c法界是同一故,我?guī)煾冈谀睦锬?大家想一想,我現(xiàn)在要成佛,我要孝順我的師父,我不會到廟里去找了,過去我會到東林寺去我?guī)煾该媲鞍萆先?很感激他老人家度我,但是我現(xiàn)在知道了,我這樣做離我?guī)煾负苓h很遠,釋迦牟尼佛說你無住就在我身邊,但是你有住相故就離我很遠很遠。無住相故,我?guī)煾傅男脑谖倚睦锩?我無住就跟我?guī)煾感南鄳?yīng)了,我的相在法界里面,師父的相就在法界里面,我?guī)煾赶嗑驮诋?dāng)下,我?guī)煾傅男倪在當(dāng)下,而無住之心無住之相是我?guī)煾?我哪一天不跟我?guī)煾缸≡谝粔K兒呢?無住的心重要呢?還是有住的心重要呢?大家想一想,我們看著月亮,你到北京去看月亮還是到天津去看月亮?還是當(dāng)下看月亮呢?你以為北京是一個月亮,我們九江又是另外一個月亮嗎?你弄錯了,北京也是這個月亮,南京也是這個月亮,你到美國、朝鮮去還是這個月亮,原來是一不是二,如果你到處去找,那不是找妄的東西嗎?你有住之心,就算你證到大力魔王,但是你找的那個體還是錯的。所以有妄識就有障礙,有障礙你就是證到神通也沒有用,為什么呢?習(xí)氣能令你安住,阿羅漢就是一種習(xí)氣;所以安住在那個地方他不能出來。若我們還抓住那個習(xí)氣不放,不就麻煩了。我們抓住習(xí)氣不放,是不是我不到師父那邊去,就不孝順呢?我自知自明,我自己知道,何必要讓你知道呢?所以現(xiàn)在人呢,到師父面前痛哭流涕,叩頭啊,以為你這個叫孝順,你這是做給別人看的,生怕別人說你不孝。那么說你的師父就在當(dāng)下,你的心是無住之心,跟師父相應(yīng)了,無住之相跟佛相相應(yīng)了,你的師父佛陀無非當(dāng)下無住心。
如何隨手抓得住活佛?你來此世界只是示現(xiàn)而已嗎?
什么是活佛?活佛跟佛是相應(yīng)的,佛是遍法界的,我一手就抓住,活佛的手在哪里?你跑到西藏去尋找活佛,還不如當(dāng)下去尋找活佛,你說我對活佛不恭敬嗎?難道我這樣的無住心是對活佛不恭敬嗎?我內(nèi)心有無上的恭敬。如果我不恭敬我對般若不恭敬嗎?對般若不恭敬,我還是學(xué)佛者嗎?所以呢我們一個學(xué)佛的人,對般若感興趣的人,對當(dāng)下的無相法要無比的尊重,因為法界是我本身心,般若在一切處,這個時候活佛在哪里?遍法界故,當(dāng)體即是。他說活佛是阿彌陀佛的總持,我看阿彌陀佛是盡虛空遍法界無所障礙,那你的師父一定是盡虛空遍法界的,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一切的時候,那你的活佛不就在旁邊嗎?那你對你當(dāng)下的活佛你都不尊重,你都不尊敬,你非要跑那么遠去找,難道你活佛還有情嗎?還在乎你去見他嗎?如果在乎你去見他,有情的話,還叫活佛嗎,所以我們就不知道,真正的活佛跟智慧相應(yīng),不在乎這個的,他一定跟你是心心相應(yīng)啊。你的心相應(yīng)了,那你跟佛就是一體了。般若打開非常的重要。所以不管是那一宗,禪宗也好,密宗也好,凈土宗也好,都是跟般若相應(yīng)的。我們漢傳佛教跟般若相應(yīng)的那一剎那,真是一切經(jīng)典皆已解開,真正的全部打開來了。離開當(dāng)下,都是在頭上安頭,就在你當(dāng)下的本體實相真如顯現(xiàn),如果你聽懂了,你不是一佛二佛出世,你真正的在無量劫在佛面前已經(jīng)種了很大的善根,佛經(jīng)里面有授記的。無量,就是不可思議境界里面你種了很大的善根。就是過去世你已經(jīng)證果了,你證到無相之果了,證了無生之果了,只是在此世界來示現(xiàn)一下而已,聞到般若皆當(dāng)信解,聞到就會信解。立即放下我執(zhí),然后盡虛空邊法界變成你自己這個佛性,得無生法忍,燃燈佛與你授記,皆當(dāng)?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成什么佛,就會跟你授記的。所以你這一生中,一轉(zhuǎn)身就會跟你授記的,念南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跟你授記的。
如何現(xiàn)量獲得燃燈佛的授記?
所謂的授記。燃燈佛過去怎么修行呢?燃燈佛過去世是一個貧女,在佛面前對佛生起無上的信心,但是呢她太貧窮了,就剪去自己的頭發(fā)賣錢買油燈去供養(yǎng)佛,發(fā)了大愿愿一切眾生得大光大智慧,天魔作怪用大神通把所有的燈給滅了,結(jié)果呢那個貧女燈就是滅不掉,用很大的神力都滅不掉,后來有個弟子就來問佛是怎么回事。佛說這個燈不可思議啊,這個燈就是一個貧女發(fā)了廣大殊勝的愿,愿一切眾生能開大光明寶藏,所以這個燈不是一般的人所能滅掉的。當(dāng)時就給她授記,她將來要做燃燈佛,要點亮眾生心中的光明。這個光明就是無住之心,成佛之心。如果你現(xiàn)在會懂了,你這個燈就亮了,也就是燃燈佛跟你授記了。
所以我們于法實無所得,我們要對當(dāng)下,對我們現(xiàn)在要生信心,不要老是沉迷在自己個人的見解里,要如法修行,以此為實,以此般若為實際修行。我們不以此界生滅妄見為實,我們以什么為實呢?在世間迷失的人來講,以是非為實,以分別為實,有住為實,以貪嗔癡為實,F(xiàn)在我們要以佛陀講因果為實,以持戒無住為實,以無住福德法界為實,以無住為實,如果常常以我見為實,以我住為實,以我為根本,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以這個相為實,以這種實來修行,我們完全是違背佛經(jīng)了,你這樣的修行下去還有什么效果嗎?所以現(xiàn)在人修行為什么剛剛學(xué)佛的時候有勁,學(xué)了一段時間以后就沒有勁呢?因為他不知道般若的重要性。不斷的跟般若相應(yīng),聽師父的話才對。但你跟我們一塊學(xué)佛學(xué)了這么多年,跟般若一點都不相應(yīng),還希望我跟你玩。倒過來說師父現(xiàn)在貢高我慢了,師父跟以前不一樣了,好像名聲大了。他說我名聲大了,我在東林寺就出名了,我十年來在這個地方的名聲算什么,我在東林寺國外很多人都跟我在一塊呢,廣東那邊很多的名人,到處都有客人來見我,比我現(xiàn)在坐在這里天天跟一般的居士打打交道,比現(xiàn)在名聲不知道要大多少,我都不覺得驕傲,在這個地方我有什么驕傲呢?過去我就講,我到沙河來,只是來養(yǎng)德而已啊!我把自己藏在這個地方,養(yǎng)自己的道德啊,跟幾個人在一塊念念佛啊,打打坐啊,修修行啊,講講佛法啊,我沒有想把自己弄得張牙舞爪的在外面怎么搞,就在這個地方,能講法我就講一講,沒有緣的我不會出去攀緣的,連九江我都不去。有在這一塊我就足也;一般因緣不順的情況下,我都不會去的。所以沙河是我養(yǎng)德的地方,并不是我拋頭露面的地方。
所以我們要會到燃燈佛他為什么做燃燈佛,是因為一燈之供養(yǎng)啊,竟然有這么大的果報。證明這個心大!則慧大,量大!則福大!釋迦牟尼佛無住心大,所以他就量大,他獲得的果報就不可思議。當(dāng)我們心大的時候量就大了,遍法界跟所有的眾生都是相應(yīng)的,只要你無住,無住就是佛心啊,佛心跟一切眾生心相應(yīng),每個眾生都有佛性啊。你只要無住,跟所有的眾生的無住本心相應(yīng),就跟所有的眾生相應(yīng),就跟遍法界相應(yīng)。此相此體,凡夫以化身而應(yīng)之,菩薩以報身而應(yīng)之,諸佛以究竟無住心應(yīng)之。你得到無住心的話,你遍法界一切處都是相應(yīng)的。所以后面會講到報身的莊嚴(yán),現(xiàn)在講的是化身,釋迦牟尼佛跟我們凡夫這個化身,像釋迦牟尼佛、像阿羅漢都屬于是化身。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眾生啊,精進可以見到報身,但是化身體是見不到報身的。雖然是阿羅漢,證到阿羅漢也見不到報身。一切眾生發(fā)無上菩提心精進可以見到報身,為什么呢?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菩薩,在無住心里面安住著,在一切處安住著,不斷地去通達于般若。如果阿羅漢要是發(fā)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他也是不可思議的。但是他沒有發(fā)啊。這里的阿羅漢是還沒有發(fā)心的阿羅漢,但是講般若經(jīng)時這里的弟子們,是發(fā)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阿羅漢。這里面講的兩個意思,第一個我們發(fā)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后,應(yīng)該如是行;第二個,沒有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趕快這樣的發(fā)心,趕快這樣的行,所以我們要把心靜下來。如果你把般若搞懂了,你就有大丈夫之力,你心中會真正的像大丈夫,無牽無掛無執(zhí)的狀態(tài),并且你知道佛在哪里了。
佛在哪里?常福在哪里?如何在一切處安心?
佛在哪里?現(xiàn)在知道嗎?常福在哪里?你不需要在這個地方來找我,你找我就是魔,你找我就離佛很遠,你在哪個地方找?有的說,師父這樣說我聽可以,在這邊是聽師父的,一轉(zhuǎn)身又是聽魔王的。我叫你跟般若相應(yīng),永遠跟般若相應(yīng),并不是我說的你就聽我的。有的人,這個師父教我這個法,跑到那個師父那里學(xué)那個法。我叫你通達于般若之后,聞到的時候在你心中是永恒,你永遠住下去。師父在哪里?一手抓著就是,無住之體,此心此相,此法界是師父之相,此無住之心是師父之心,我的師父不就在這里嗎?你這樣跟我心就絕對的相應(yīng)。你不要看這無情事,卻有情,好像是無情,這里面才是真正的大覺有情。如果你到我這個地方來找,卻不通達于智慧,不了解師父在一切處,有情卻無情。你這個有情里面才是真正的無情,我們要在無情里面建立有情,不要在有情里面建無情。你有情,跑過來找?guī)煾?結(jié)果你失去了無情體。要在無情的法界里面找到我是有情的心啊!你要想把師父安住在你心里,你要在一切處要牢牢的安住啊,那是真正的在念師父啊。師父既然是你心中的總持,你要生佛想啊,因為師父是佛的總持啊。想到師父就想到般若,般若跟佛相應(yīng)啊,你跟佛相應(yīng)了,你處處不離開佛不離開師父又不離開般若,多好啊,這種修行多么的珍貴啊!是不是?所以要知道,在一切處安住此心,這個叫做直心,直心是道場。在一切處有這種直心的安立,你任何地方都不會偏,不會走火入魔。
我們不需要去崇拜某一個人,你要崇拜,究竟般若之崇拜,就以般若心來崇拜,跟法性相應(yīng)故。離開般若我就不信,就是說,你跟我講法可以,離開了般若我就不聽,但是呢我跟般若還是相應(yīng)的。我不聽你的偏見邪見魔見,但是呢我在般若里面不舍,為什么呢?此相是佛相,此心是佛心,沒有舍沒有取,還是無比的尊重,這個里面是一種雙重,不能夠偏。就是說,對于不正見的東西,妄的東西,我們可以放棄,因為一妄一切妄,所以呢,妄現(xiàn)前的時候,你把它放棄絕不會有過失。講魔法的人我不聽他,他會于會打我罵我害我懲罰我啊?你不要這樣想,跟般若相應(yīng)的人,是一個慈悲之體,他不但害不了你,你反而把他給降伏了,你在他面前做大丈夫,然后開導(dǎo)他,令他降伏,因為你是一個慈悲之體。伸手不打笑臉人,你心是慈悲的,人永遠傷害不了你。任何魔王他傷害不了我們的慈悲心。慈悲心不是落于情,是落于般若,才真正的叫慈悲啊。因為般若體里面,此相是佛相,此心是佛心,佛心我尊重故,無住體啊,你打我罵我我沒有住了,真正的般若出來。此相是佛相,因為無住,此相就清靜啊,清靜的體你還有什么分別呢?無住心生出來的時候,你罵我的體是清靜的,我再也聽不到你罵我的聲音,我聽到的永遠是般若之體,看到的是慈悲。因為你體會到無住法的珍貴,才顯示出你內(nèi)心的慈悲,慈悲是顯于法的珍貴。并不是說我來慈悲你啊,我來關(guān)心你啊,不是這樣的。是了解般若以后,內(nèi)心自然慈顏開笑,清靜生起,你的清靜的法,這個法上圓滿;清靜的心,心地上的圓滿。心與一切眾生心相應(yīng),都是無住之體,法是無為之法。無為之法,無住之心,它是相應(yīng)的體,哪有什么眾生可度,你跟他是一體的。
你不斷的用般若來觀照,想他是佛,想任何人都想這是佛,佛皆是一體,你就不會說別人家罵你了。所以呢,通達于般若,抓住般若你開悟了,悟到了,然后不斷的悟了以后漸修,要有漸修體。你有漸修,有證,證到以后是什么樣子的呢?悟修次第里面有一個分證,不斷的去證這個體,現(xiàn)量上可以得遍莊嚴(yán),就是可以見到報身,可以見到法身,可以見到佛的化身,你在一念的時候,就是見到佛的化身。但是呢,報身你見不到,但是你不斷的修行就可以見報身,報身其實就在你的當(dāng)下。就是這個相上面就有報身,絕對體就有報身,你在禪定里面就有報身,就是莊嚴(yán)里面就有報身。所以呢,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你自然就利他就有報身的顯現(xiàn),所以我們應(yīng)該如是實相的修行。如果你坐在火車上、走在路上,都有這種心,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建立佛想或者有師的傳承,有佛陀的總持,在你心中安立了,所以盡虛空遍法界在你心中安立了,你安住當(dāng)下,無住就是戒,大,F(xiàn)前,清靜。所以,有福有戒,在你里安住著,有戒護持你有福在護持你,那你的行為就非常正。這個時候你走到哪個地方,以戒福來安住著自己。戒就是無住之心,知道佛在哪里,你心中只要有佛就好辦。
如何能夠相續(xù)受用佛的總持及師父的總持?如何能夠自然放棄一切緣?
所以我們常常要念佛。念阿彌陀佛和你心中智慧般若那個佛,要念般若里面開的那個佛才是對的,我們念那個南無阿彌陀佛。你不要嘴巴上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見到什么東西就生煩惱了,無住之心,無為之相,相跟心合一,你這個佛在一切處,相在一切處,到處都可以見到師父在總持,可以見到佛陀在總持,佛陀總持于師父,師父總持于法界,你一直在被總持著,你心中知道師父在哪里了,天天跟佛心相應(yīng),然后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念的阿彌陀佛是跟佛心相應(yīng)的一剎那,到處都是這樣的,你不斷的這樣安住著,心中沒有任何取和舍。哪有取呢,哪有得呢,哪有失呢?說得吧,當(dāng)體即是,它沒有一個從外面得;說失吧,它盡現(xiàn)在過去未來,說得吧整個的空間都是。所以得失就是時間跟空間,從來沒有一個得沒有一個失,沒有現(xiàn)在過去未來,當(dāng)下這一念。這個時候,自然你會放棄一切緣,佛教講叫觀無緣。什么叫觀無緣?就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一切處無緣,沒有妄心了,哪有緣呢?沒有緣起了,沒有緣生,就沒有緣滅,沒有生滅,一切處都是平等的。任何一個地方都是佛的法身、報身。
何種漸修是錯?你內(nèi)心中大同是何意?如何達到?
如果你要悟到這個道理,從這個漸修上面,漸修而無修。什么叫漸修呢?其實呢?zé)o住就是漸修,有住那個漸修是錯的。無住之心叫漸修,漸修而無修,你認(rèn)為有個修行可修,那就麻煩了。保持你這個心,在任何地方你一直在保持著,不斷的保持著這個心,到處都是三昧,到處都是佛心,到處都是莊嚴(yán)之心。你一直這樣的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沒有這個相的,實無法所得當(dāng)體就是。什么叫法可得?不是另外有個法可得,當(dāng)體即是,無住實相就現(xiàn)前了,這個是絕對的體。一切處這樣的安住著,沒有另外一個法可得。實在沒有一個得到一個什么東西,所以叫無住之法,而這樣的不斷的下去,日夜的思維,思維解脫體。不是思維想啊我要記住這句話!不是這個意思。從現(xiàn)在開始,你悟了當(dāng)下明了了,那個清虛的境界就出來了。你內(nèi)心非常的清靜、莊嚴(yán),佛就在你身邊,有大恩之心。你感受到你內(nèi)心中在大同,心大同會于諸佛故,法大同會于眾生故,就是眾生大同、諸佛大同,大同于心啊。佛跟我們的心是大同于一體,眾生是大同一體,就是報身跟化身是大同一體,沒有一個我相可得,你一直這樣得安住著。
何謂般若之心?如何當(dāng)下無住?
所以在此世界任何地方抓住這個心不放,這就是般若之心。所以呢,不管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的心安住著,不斷的相續(xù),不斷的相續(xù),你安住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不斷的增加時間,安住體就是解脫體。并不是說你晚上在睡覺在思維在想在辨別,不是這個意思。是你當(dāng)下無住。這個床是什么?這就是我?guī)煾傅姆ㄉ?我睡在師父的身上,我睡在佛身上。這個世界就是一個佛身,就是我?guī)煾傅目偝?就是我們的般若之心。般若、師父和佛三者一定很重要,師父是傳承、是總持,佛是般若入法界的體,般若是智慧之心,你的心趨向般若要靠師父來傳承,師父傳承正好是跟般若相應(yīng)的這個法,所以此法跟心相應(yīng)了,就跟師父相應(yīng),跟佛相應(yīng),跟你心相應(yīng),這是一個同體的。所以呢經(jīng)過師父的傳承,入到法性里面去了。師父、佛跟般若是一體的,你這樣的感受以后呢,啊,這個床就是這樣的,這個吃飯就是這樣的,不要動心了。這一切處你一直這樣思維,在你動妄念的時候,馬上覺察到自己跟般若不相應(yīng)了;一想善惡好壞,咦,我怎么又跟般若有住了,有住馬上放棄,然后又跟無住體相應(yīng)。就是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在一切處。應(yīng)該把般若落到當(dāng)下。你吃飯、走路、睡覺,就跟這個相應(yīng)。你現(xiàn)在走出去,就要這樣的,啊,原來我走在師父身上,原來我走在佛的身上,啊原來我走在般若之上。不斷的安住,你不斷的這樣走,這樣的行住坐臥,這樣的住著,你做事情啊、上殿啊,一直用這樣的心,從早晨到晚上,你住一天看看是什么樣子的,你住一天你非常清靜自在。你也沒有離開過師父,你也沒有離開過佛,你也沒有離開過你的清靜,也沒有離開過你的莊嚴(yán),也沒有離開過你的解脫啊!你一天到晚想著兒子、孫子,想那么多干嘛呢?那不是想著痛苦的事嗎?
一講就講了很多,講得很羅嗦,但是你聽懂了不可思議,別的法師講法叫深入淺出,我這里講法叫做淺入深出,就是我講的這個道理很淺,但是會有深的法出來,很簡單的道理,但是你內(nèi)心可獲得不可思議的妙意,甚深之意。如果如是行者,把甚深的法、不可言談的佛法,從你心里面顯現(xiàn)出來,你就不可思議!南摩阿彌陀佛!
- 上一篇:《金剛經(jīng)》系列開示 57
- 下一篇:《金剛經(jīng)》系列開示 59
- 就讓我們慢慢地堅持下去……
- 念佛要持戒嗎
- 我們修行不是一件很苦的事情
- 用心來感受世界,你就會慈悲喜舍
- 西方凈土法門唯是念佛,唯阿彌陀念
- 真誠是與佛性相應(yīng)的
- 聞信阿彌陀佛即見如來實相
- 西方凈土法門唯是念佛
- 金剛經(jīng)的智慧不生煩惱降伏其心
- 讀誦《金剛經(jīng)》好處很多很多
- 為什么阿彌陀佛亦稱不斷光佛?
- 為什么阿彌陀佛亦稱難思光佛?
- 為什么阿彌陀佛亦稱智慧光佛?
- 為什么阿彌陀佛亦稱無礙光佛?
- 為什么阿彌陀佛亦稱無邊光佛?
- 為什么阿彌陀佛亦稱無對光佛?
- 為什么阿彌陀佛亦稱炎王光佛?
- 為什么阿彌陀佛亦稱清凈光佛?
- 為什么阿彌陀佛亦稱歡喜光佛?
- “一切法皆是佛法”這句話怎么理解?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