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jīng)
《金剛經(jīng)》是佛教重要經(jīng)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jīng)》,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剛經(jīng)》傳入中國后,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最為流行..[詳情]
《金剛經(jīng)》系列開示 63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jīng)系列開示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jīng),我等云何奉持?”這句話是佛陀把眾生的相、眾生的心、眾生的妄執(zhí),全部顯露出來。須菩提內心非常的感激,內心中對般若生起無上的信心。對須菩提自己來講,受持非難,但是呢,為了眾生,他就問這部金剛經(jīng)的名字。
從前面到現(xiàn)在,佛陀講我們的心是妄心,講法是非法,又怎么立名呢?這個名肯定也是非名,它肯定有不可思議的講法。我們眾生往往對名字非常的執(zhí)著,有名言就有法執(zhí),有法執(zhí)就有無明,有了無明就會生見思煩惱。我們久遠劫來,所有的名字,安住在我們大腦中變成幻境。山、水、山河大地、父母、兄弟姐妹……都叫名,就這些名字,想一想你都會生無明煩惱。因為這個妄名、非名,也可以說它真實,這個妄名在我們心中建立以后,就產(chǎn)生一個執(zhí)著。所以佛陀講這個名,也關系到我們眾生無始以來所執(zhí)著之名,我們六道輪回的生死,其實都是執(zhí)妄名而來。明明是個假的東西,它可以使我們牽掛,它使我們會記住很多東西,它使我們回憶過去很多很多的事情。就因為這個名言,說貪心中就有貪的煩惱,說瞋心中就有瞋的煩惱,說癡就會想到很多癡的煩惱,不是別人癡就是你自己癡,不是別人的貪就是你自己的貪,不是別人的瞋就是你的瞋。所有這些名言,都會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反應。所以佛陀講的這個名言,是非常的重要的,要用現(xiàn)生中的這些名言把它解開。什么叫名?這個名以解我心中的名。如果此名是非名,一切法界名都變成非名,也就破解我們心中的名執(zhí),對名言的執(zhí)著。
昨天講到眾生本空,佛果無住,度一切眾生無眾生可度?吹椒鹜尤喟耸N好眾生心中疑惑,以為有佛可得,是故佛陀又破眾生對佛的這種執(zhí)著。就告訴眾生,佛相非住,有住就不是真相。你看到這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其實佛陀是無住的。因為無住即法身,眾生執(zhí)著于相,不了解如來有法身故,法身報身才有化身,我們見到的這個相,是我們心中的名言的執(zhí)著,相上的執(zhí)著,卻不知道佛陀這個相是來自于他的大相,是無住之心,叫報身。無住之身遍一切處,但是我們執(zhí)著于我見,認為我有住佛就有住,認為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事實上呢,佛陀的相是來自于無住之心。因為無住,此相大故,與一切眾生沒有障礙。因為我們心有住故,所以我們跟佛有障礙。佛無住故,跟眾生是沒有障礙。沒有障礙就沒有取,沒有舍,無取無舍當體即佛。但是眾生有取,因為有住就有取,有取就有舍,就是說你是佛我不是佛,認為佛陀才是佛,我不是佛。這個心從哪里來呢?從有住之心出來的。所以佛陀給我們示現(xiàn),他說我這個相是無住,就了知我們本來的法身。如果你通達于佛陀無住之智慧、般若啊,你和佛陀就沒有障礙了。因為沒有障礙就沒有取舍,與般若相應故,與佛相應故,此果變成因地空故。
佛陀無住,你了知此般若,果位上空了,其實你因地上已經(jīng)空了。因為因地上的相正是佛陀果位上的空。因為他的無住的空,和眾生這個相是一體的,所以呢,你要會于佛陀果位上的空,那“我”就沒有了,那就會于佛、般若之智。如果你認為我是眾生、佛是佛,產(chǎn)生距離,這是眾生的妄執(zhí)。講般若智慧就是開顯我們的智慧,了知這個世界是沒有我的。我是佛嗎?不能說。我是眾生嗎?也不可以說。為什么呢?根本沒有我相的,哪有佛可成呢?哪有眾生可度呢?
沒有我所證之智,沒有我所成之佛啊,沒有我所度之眾生。后面微細的破我們這個相。所以我們心一定要細下來。立名本身就是一個總持,見名而識相,見名而識智,就是看到這個名字,你的智慧就開了。如果前面不聞,那此名就立名了。如果你搞懂了,一聽說名,就心開意解。所以我們思維佛這個無住之果,在你很緊密的思維到佛果無住的那一剎那,無住佛身就大故,佛身大你已經(jīng)就是佛陀的無住果,因地就空掉了,果地上本體是空。并不是我空掉了,果地本來是空。無住體不是我無住,它本來無住。在你通達無住的那一剎那,你因地也就空掉了,跟究竟的果跟真如是相應的體。跟真如相應的體就是法身。法身沒有我相,不能說我是法身,不能這樣說。法身是一切處,本來體,無來無去,是大身,是一切眾生根本處。
佛都不說自己是如來啊,佛陀說自己是如來,那佛陀不是還有我見嗎?有我相嗎?因為佛陀這個如來和眾生的如來無二故,如來是無住故。佛也是無住體,眾生也是無住體,所以如來通達一切,跟眾生心是一體的。所以呢,果位上空,因位上就空。因位上的空,果位上照樣不能空,因為因位上的空是斷空。斷空沒有識果故,你不了解果的這個體,不了解無住之因。無住之果沒有現(xiàn)前,因位上的這個體也不會空。這是第二,如來為了說佛果這個無住體。
第三個,因為眾生有執(zhí)著啊,布施啊,嚴凈國土啊,所以佛陀再說布施的體空。而持戒、修福的體是什么呢?無住就是法界,莊嚴體。佛陀法身是無住,佛陀住在哪里啊?住在法空里面,法在哪里佛就在哪里。法身無相故,報身就無相,只有菩薩才看到無相的報身,我們眾生看到的是有生有滅的化身;黼S眾生的業(yè)力而顯,是眾生的心感召出來的,無始以來的迷惑里面顯現(xiàn)出來的。我們看到佛陀在對面,但是佛陀的報身跟我們是不二,你只要心空,你就可以看到佛陀的報身跟你是一體的。但如果你心不空,你有住,佛陀跟你就對立了。有住就有取有舍,就有得和失,那你跟佛陀就有距離。而你無住體顯現(xiàn)出來,佛陀是無住的,所以他遍法界心,所以講報身。但是我們眾生執(zhí)著于這個化身,以為這個是如來,卻不知道他有報身、有法身,法身無住,報身無相。無相無不相,就是說他沒有一個像我們看到取舍之相。佛陀的相是平等,盡虛空遍法界之相,他的相是不可思議。如來法身相不離持戒,能遍法界故,持戒就是空。因為他空故,是故生福,佛陀的福德是盡虛空遍法界,就是說,你現(xiàn)在看到三千大千世界都是佛陀的福。這個福從哪里來的呢?從布施中來。怎么布施呢?以無住心布施。無住是大布施。持戒里有大福。以無住心做一切善法,就能得大福,因為無住是法身故,能遍法界故,所以他的報身也能遍法界。
那么釋迦牟尼佛住在哪里呢?法身無住,報身遍法界無相,所以呢,無住無相是如來住處。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面前,這個相是我們眾生心中的相,住在我們心里面。我們沒有心了,我們也就看不見了。所以呢,這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只是應眾生的心而顯現(xiàn)出來的。眾生有色,可以看到佛陀的色相莊嚴;有耳朵,就可以聽到佛陀講話優(yōu)美的聲音;有鼻子,可以聞到佛陀身上的香味;有嘴巴,就可以知道佛陀講話的妙音;有身體,就可以看到釋迦牟尼佛跟我們接觸的慈悲之身;我們有意念,就可以看到釋迦牟尼佛莊嚴啊、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都是我們心,我們這個心一斷,這個相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這個相是從眾生心里出來的。它住在哪里呢?就住在我們心里面,所以呢,法由心生。你看到所有的法,都是由心生。為什么生出這樣的法呢?是因為你是眾生。什么叫眾生呢?有取有舍。什么叫取舍?就是住。你有住了,你就覺得有取有舍的體,有得有失,你就感覺到他圓寂了,出來了。如果你做了大菩薩以后啊,你看到不是眾生心中出來的,沒有住了,你可以看如來報身。原來化身也不離開眾生心,報身亦不離開眾生心,法身又不離開眾生心。法身無住體,眾生皆已俱足;報身無相體,也不離開眾生的心;化生還是眾生的心。證明眾生的心俱足三身。如果你現(xiàn)在沒有盡虛空遍法界的如來法身,如果釋迦牟尼佛的這個法身不住在我們的這個無住體里面,那就肯定是邪見、不正見。報身沒有取舍,相遍法界,無住之心就有無住之相,所以也不會取舍任何一個眾生。因為不舍任何一個眾生,所以眾生只要無住,就通達于如來相,這個相叫報身相。報身相也沒有取舍,是故眾生與它同體,如果眾生不與它同體,它有舍有取,不為如來報身。
釋迦牟尼佛化身是由眾生心顯現(xiàn)出來的。如果如來和我們眾生的相如果不相應,怎么會示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呢?他不會舍離眾生的。
三寶有常住三寶、住持三寶、自性三寶。佛法僧是常住三寶,常教化眾生,開顯我們的福,徹底的超越我這個體。有無相之法身,有無相之報身,亦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這個化身。隨時可以在我們面前示現(xiàn)。我們在妄執(zhí)的時候,它常住在我們面前。若人精進故,常住三寶會顯現(xiàn)出來。住持三寶是生福生樂,令眾生快樂,令眾生增長善根,令眾生增長福報,就是眾生執(zhí)著的相,包括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個石頭像、木頭像、水泥像,叫佛寶。雖然有分別,它有福報啊,它能給我們帶來快樂。經(jīng)典給我們生善根,給我們種下慧根。僧寶出家人,令眾生看到出家人得到大福報。住持三寶只能令眾生修福,得福德。常住三寶是令眾生得般若智慧的。如果你把常住三寶找到了,你的般若智慧就已經(jīng)開了。常住三寶就是沒有我的意思。開顯自性三寶,就是你成佛的時候,你聞般若開顯你自己的寶藏的時候,你自己沒有了,你自性的三寶就出來了。講自性三寶無非是轉迷成覺啊。
這三寶又是一又是三。常住三寶就是住持三寶,住持三寶就是自性三寶,自性三寶又是我們的住持三寶。我們迷了,就有三;我們覺了,就是一。覺悟了就是一,但是迷惑了方便說三。
佛陀告訴我們,布施這個體是空的,能遍莊嚴故。講布施是要眾生持戒修福故。講佛土莊嚴是心地莊嚴,我們無住之心才能生出真正的莊嚴。不舍前面的布施持戒,但是無住故,就是說心地莊嚴。我們平時做善事都在心外去做,不知道心內去做。我們布施持戒雖然無住,但是我們執(zhí)著于名言也是錯啊。布施持戒是你心地之法,是你心里面本來具有的功德,是具有的寶藏,它是我們心里面本來有的東西,那為什么生出這些污垢、煩惱、分別、執(zhí)著呢,因為你有住啊。我們布施持戒叫你無住,你好像以為真的在外面無住了,我們以為布施將來得好報,就是你無住還是想將來得大報,還有這個心在,我為了成佛我無住啊,卻不知道是我本來心地啊,這是我們的國土莊嚴啊,這是你自己心地上本來俱足的東西。
無住就是你心中的國土自莊嚴,就是清靜心而做一切善法,修一切善法不住于相。菩薩莊嚴國土應生清靜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這個才是色聲香味觸法里面生清靜心,這個就是國土莊嚴,是你心中本來的國土。因為你國土不莊嚴的原因,是因為你心中不清靜故,清靜則生清靜莊嚴。所以呢,心凈則土凈,我們心怎么凈呢?與般若相應。你念幾聲阿彌陀佛那個清靜了有什么用啊?你要了知般若,了知現(xiàn)前的一切持戒當下體,就是你自己心中本來的莊嚴。它是無住體,它不是外面的東西,是你本來的心。我們?yōu)槭裁匆纸淠?戒是體,持是善,此善是體的光,你在做善事的時候是你心中的光。“萬法是心光,諸緣唯心曉,本無迷悟人,只要今日了!蹦悻F(xiàn)在做善事是你本體自性中的一個善光而已,但是呢,我們只了光而不了體。只知道我們現(xiàn)在做善事將來得善果,在這上面去無住,卻不知道它本來就是無住,是我們心中本來的體。你在做善事,你說我不要住啊不要住啊,不要住無非是讓你回復到你自己本來的清靜,并不是說我要得到什么大的果報,是你本來你清靜心里面生出來的東西,是你本來的清凈體里面出來的。戒是體,為什么“持此一戒”呢?一切善法都在這個戒體里面,光里面出來,三千大千世界都是我們心中之光。你不執(zhí)著了,就是心中的清靜光。你執(zhí)著了,這個世界就變成分別、執(zhí)著、取舍,就變成妄見。妄見就是不識心故,外面的東西變成煩惱。如果你靜下來了,了解了這個般若無住體,這個叫國土莊嚴。報身無相,法身無住。
前面講了那么多,統(tǒng)攝在這聲名。從眾生、從佛果、從布施、從國土莊嚴、從心地莊嚴,報身無相,法身無住的體,眾生應該了解這個法界的真實一面了。
我們眾生心粗,不知道如何能表達我們的心。就像看到媽媽慈悲喜舍全部表達出來以后呢,我們看到媽媽的這種慈悲、愛心、忍辱,無言以表達。所以呢,須菩提就問,我用什么言辭才能表達我對媽媽的這種感覺呢?沒有媽媽名字的時候啊。只有佛陀才能說啊,須菩提也沒辦法說啊。就像我們說無量壽佛一樣,西方極樂世界法藏比丘在發(fā)大誓愿的時候,把四十八愿說出來以后,立名無量壽。在你這聲南無阿彌陀佛念下去,真正的感受到四十八愿的聞性,聞到阿彌陀佛才有執(zhí)持名號。你沒有聞到阿彌陀佛四十八愿的真實慈悲,真實體相,真正無住之心、無住之體、無相之相,在法界里面妙用之用,眾生用什么心來感受阿彌陀佛呢?因為眾生心散,心亂,他沒辦法總持啊,用一句話來總持佛陀的全部啊。所以如果沒有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或者說沒有金剛般若波羅蜜這幾個字,我們實在難以總持。我現(xiàn)在把這個體給你了,然后你回家去想,你沒辦法總持,因為我們心散亂。它沒辦法把我們這個心總持在一塊。
佛陀的智慧簡直是不可思議,他就知道我們眾生的心的散亂,他知道我們眾生不能總持他講的法。每尊佛都有自己的咒子,而這個咒子就是總持他的功德。你聞到了總持才對。如果你沒有聞到,只能是善根,相當于是在迷信之中。
“佛告須菩提,是經(jīng)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笨偝值拿,經(jīng)名。這是前問后答。前面須菩提問:“世尊,當何名此經(jīng),我等云何奉持!表毱刑岬玫椒ㄒ掳,他悲喜交加,無法用言辭表達,才問出這樣的話出來。就像一個人內心中非常感慨,內心中非常悲切體會到了,這個時候他痛哭流涕,他想我應該怎么去表達呢?我云何去奉持呢?請求佛陀來給他總持,使他內心中能夠有所表達。佛陀就告訴須菩提,此經(jīng)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什么叫金剛呢?有各種說法,有人說金剛為喻,有人說金剛為法,法身就是真如,就是如來,無所來無所去,就是無住之體。立名金剛,我們看似有名,是佛在告訴我們,但是其實是離言說相。大千世界是一個離言說相之如來,不能用言辭表達,是有大相存在,有相的體。因為佛陀有果證,如來證什么呢?證如來,證真如,如來是體性,佛是果德。果德和本性是兩回事。因為佛是由人而成,但是如來,無來無去。所以佛所證之如來,叫釋迦牟尼如來、阿彌陀如來……所以,佛是一個尊稱,是一個圣人,有證量。但是如來證什么呢?證無所來無所去,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無有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佛。是名,就是名而無相,有名而無相,無相就是性德。而得到這個性德,把它取個名字,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這個性呢,是無性之性,就像如來無所來無所去。有所得,就不叫如來了,也就不叫佛了。所以呢,此經(jīng)名金剛般若波羅蜜。所以,金剛為喻,金剛是破煩惱。我們眾生就好比是佛性,煩惱能壞佛性。佛性在那個地方,但是煩惱能令我們的佛性變成妄識。就像金子放在牛屎里面包了以后呢,我們就看不見了,外面的牛屎把它障礙了。但是如果把牛屎扒掉,金子出來,這個金子就好比是金剛。如果你識金,煩惱就沒有了,煩惱本來就是虛幻的。
般若也是一種比喻的說法,你不要以為真的有個般若存在。我們常常在佛面前求開智慧啊,這個是有相的,有相的智慧不是真正的智慧,那是叫聰明,智慧是通過前面的文字,在你心中建立觀照,叫觀照般若。般若翻譯成中文叫智慧,但是它有多義,所以不翻成智慧,而音譯為般若。慧能大師說:常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就是以大智慧到彼岸,不是一般的小智慧。大智慧就是金剛智慧,佛的智慧,大乘的智慧,也就是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才能夠得。因為我們通過這個文字,就是實相,開顯我們心中的智慧,要經(jīng)過思。佛教講叫聞思修。思,就是觀照之意。觀照并不是在想。觀照,無住之心,法界之體,滅除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你像你念南無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只能是聞,你在聞到這聲阿彌陀佛要跟實相相應。如果你聞到的這聲阿彌陀佛不能把前面這個打開。金剛是代表法性,就是前面講的那個體。無住之心,平等之相,無相之相,無住之體,無住之莊嚴,沒有眾生可度,佛果大故,布施無住,莊嚴無相,報身無相,法身無住。這個體你觀察不到,就等于不是金剛,金剛是實相,法報化是一體的,金剛是表佛性,表我們的自性,般若是通達于法性的,金剛代表我們法性,以這種心通達于般若通達于金剛,這個法性是無來無去無前無后,是我們本來的這個自性啊,是一切諸佛所安住,菩薩所安住,一切眾生所安住;法報化所統(tǒng)攝的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一切法;般若是眾生心中的智,就是說你與金剛相應的那一剎那,這叫做般若;如果與金剛不相應,就不等于般若;我們無緣無故的講般若你說怎么講呢?
你說什么叫般若?不知道什么叫般若,嘴巴上說般若,實際真正不知道。不說金剛只說般若可以嗎?你要是講智慧就是般若,這個太狹小了;金剛的心在我們心中安住了,無二了,這叫般若。般若無相,如果有相就麻煩了,所以我們要親證于般若,親證于金剛,以般若立名,以般若才可以到彼岸,沒有金剛般若怎么達到彼岸呢?般若是解脫之意,波羅蜜就是彼岸的意思,以大智慧到彼岸。金剛是破煩惱,我們眾生有見惑煩惱、思惑煩惱、無明煩惱;見惑煩惱是在貪嗔癡慢疑范圍之內,一般是粗惑煩惱;細惑煩惱,是在內心里面種種知見啊,邊見、見取見、不正見、生執(zhí)、我執(zhí)。五陰色受想行識為我,色聲香味觸法及眼耳鼻舌身意中間產(chǎn)生的這個識,這個識就是魔;它由色受想行識所統(tǒng)攝,色受想行識轉掉了就變成智了,這個識也叫做煩惱;還有個我執(zhí)法執(zhí),我執(zhí)四相即生,法執(zhí) 這些都是煩惱的體,以金剛般若皆當破之;金剛般若波羅蜜出來,彈指就破掉了;
所以這個金剛是我們的法性,金剛般若搞懂了,我們要少走很多很多的路,我們修行過程中你要把那個唯識觀點學完的話,最起碼你要學一二年才能學得完,如果你金剛經(jīng)搞懂了,他全部破掉了,很快的。一些講法只是為了方便,把我們的煩惱給他說出來而已;百法明門論里面,一百個法就代表我們一百個煩惱;這個名詞代表著我們內心的煩惱,但是呢?金剛是破煩惱的體,煩惱跟金剛是相對而言的,他二個就像冤家一樣,有此無彼,對立而存。
佛陀說: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果立名者,勸起精進故,以金剛般若波羅蜜,來立我們的智,來破除什么呢?我們眾生在因地的時候呢,因地所修難做到真持,你在因地沒有智慧的話,沒有果德來加持你,憑我們的因地來修,您就是摸不著邊,不知道怎么去修行,你不知道前面一段話,你不知道眾生是無住的,你不了解無住之體,那么你在妄里面怎么去修行啊,是不是?你在妄里面三界,你要破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從那個胎卵濕化里面那個時候,你已經(jīng)迷了,然后再欲界色界和無色界里面種種煩惱,你在這里面怎么修?一念無住當體三界即破。如果你沒有般若體,你在里面怎么搞都在三界之中;你念佛也好參禪打座也好,都跟般若不相應,你起心動念都在這個罪里面,你沒有辦法;你在這個妄識里面怎么修行?像撈月亮,你老是把水里的月亮搞來搞去怎么修行啊?大家很多人就不知道般若是我們初信呢!過去祖師講過,文殊菩薩就是談般若;文殊菩薩視為初生嬰兒,而普賢菩薩視為長子,連文殊菩薩你都沒有得到,連初生嬰兒都不是,你還怎么修行呢?離開了般若,你沒有般若,就是沒有走進佛門,你還在門外面跑來跑去?
所以離開般若你所做的任何事情就是妄執(zhí);就是你到西方極樂世界邊地疑城你還是要聞般若。為什么講花開見佛悟無生呢?花開的一剎那就是般若的顯現(xiàn),如果你把這個般若搞懂了,你花就已經(jīng)開了,花開就見佛;如果你般若不開,你到邊地疑城還是要等花開,如果你現(xiàn)在念阿彌陀佛,又能聞般若,現(xiàn)在就花開,花開見佛,自然會念佛的,F(xiàn)在念佛,聞般若并不障礙,般若是佛,花開還是見佛;難道聞般若跟念佛有障礙嗎?如果有障礙花開見佛不是有障礙嗎?所以聞金剛經(jīng)和念佛是一點障礙都沒有;所以呢?花開還是要見佛就是要聞般若;在邊地疑城花開見佛的一剎那,就是跟般若相應的那一剎那。
那么說我們在此世界,一方面來念佛,一方面專研究般若之義,因為念佛又通達于般若,是謂長子之心。如果你是念佛又跟般若相應了,此人為普賢菩薩,為什么呢?般若遍法界故,一念就是萬念;你了解般若這個體的話,在此世界做任何事情你都是歡喜的。你念阿彌陀佛就是念而無念,為什么呢般若就是佛,是故你肯定是念佛的,因為般若遍法界故,是故你念佛就是遍法界,一切事跟你的理是相應的,所以念阿彌陀佛跟般若相應的那一剎那,無相啊,無住啊,莊嚴啊,般若啊,剎那時間就顯現(xiàn),十方諸佛都在此無所障礙,為什么呢?佛與佛有障礙嗎?佛陀與眾生有障礙嗎?佛陀無住之法性有障礙嗎?佛陀無住之法界報身相有障礙嗎?佛陀的化生在眾生心想中生,有障礙嗎?都是沒有障礙的,是故呢?此般若就是念佛,為什么許多祖師到后來要念佛?念佛就是般若波羅蜜,為什么單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就是要念佛啊,念佛就是持般若波羅蜜。
過去講過,念佛就是大智慧,你不聞般若,那你念佛跟般若有障礙,你不跟般若相應,不跟第一義諦相應,那不就麻煩了;所以呢你念那個佛跟般若相應了,無住不是我要無住,本來跟無住相應的,此佛身就是法界,法界就是佛身。
這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念下去,是何等的開心啊,在此世界持戒、做善事,那就是無住之相啊!本來是無住的,我們過去在執(zhí)著,現(xiàn)在聞到般若你就不執(zhí)著了,了解法界與佛相通故,無住之體相通故,佛陀跟我們的心是相通的,無住之相跟我們所做的事情是相通的,既然相通就無住,有執(zhí)著就是我執(zhí),所以把般若搞懂了,這聲佛號念的才是實在,真實。如果你跟般若不相應,那就很難真實,與般若不相應,我們在此世界做就困難啊,與般若不相應,你不知道無住之法是我們的自性,我們的法身遍莊嚴清凈處。原來我無住之法界,我的心在那里就是法身,我的相在那里就是報身,我的化身是智身,智身即佛,或顯或不顯,你不一定要顯出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在我們心里邊。為什么我們會看到三十二相,你以為三十二相不再來,我們心里就沒有了,如果我心里沒有了,為什么看到三十二相呢?我們看是對立的,但是佛沒有跟你對立啊,這個三十二相就在我們心里邊啊,但是你會到了三十二相就在你心里邊,你會到的那一剎那,你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為什么妙法蓮華經(jīng)里面,龍女還有常不輕菩薩,頓時就在空中現(xiàn)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問你,這三十二相是從空中出來的呢?還是從哪里出來的呢?是從他心里面出來的,他心里面本來就具有的,你不能說龍女叫三十二相,也不能說常不輕菩薩叫三十二相,但是他舍去這個肉體的時候,他三十二相就從空中出來了,成佛去了,其實我們也具足了,念阿彌陀佛,一了解般若的時候,不顯之相在你心中,什么時候顯呢?等機緣成熟吧,但是你要相信它。
所以佛,釋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在哪里?就在我們心中,當下這一念當中,所以我們三十二相或顯或無顯,無顯的三十二相,和有顯的三十二相,我們看到的有顯的三十二相是個機緣關系,所以呢佛陀與我們是沒有相對的,是我們跟佛相對了,如果佛陀跟我們相對,釋迦牟尼佛跟我們相對,佛陀就有舍有取,有舍有得不名法身,不名報身;法身報身不得,化身就是不得;化身就是迷了,假設他的相跟我心不相應的話,那么說他的法身報身也是假的,那釋迦牟尼佛一代教法全部變成虛妄的了。所以釋迦牟尼佛講法金剛經(jīng)真是妙不可言啊,真是不可思議,把我們的心能夠徹底的安撫,這叫降伏其心!應如是住,什么如是住呢?如是佛住,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們在因地上做難,果地上做易,果能當機立斷,如果我們聞到般若波羅蜜,因為前面聞到了,而般若波羅蜜佛陀以名言立相說,前面的相已經(jīng)說了,名字已經(jīng)立了,聞名即得相,就是只要你聞到名字的時候,你的觀照就會出來;你觀照一出來,你的實相就會現(xiàn)前。所以經(jīng)典講“所謂說法,實無可說”如果你把密義會通,成為一個體的時候,你一聞金剛般若波羅蜜,你就心開了;也就是說一個名字,就把所有的事情都解決了,如果要看里面的這個相,我們很難辨別的,所以我們需要在其中記住好多東西,只要聞名心就開。你心解開了,但是別人還在罵你,說你、講你,此人本來是要墮地獄的,這里面有不可思議的妙語啊。佛陀不這樣講要化解眾生,罵你應該忍辱啊等等,所以這個金剛經(jīng)它句句都破相啊。不是說你罵我是我前生的業(yè)啊,就當做消業(yè)好了,或者說你罵我我要忍啊,對方壞沒有關系啊,就把對方當做狗看待好了,狗可以咬人人不可以咬狗的,這種說法在金剛經(jīng)里是永遠找不到的,這里面完全是以實相來安住我們的心,它不以對面的人來對照,它以實相來對照;以實相來建立我們的心,這個金剛般若不可思議。
念佛中的般若智慧及正確的念佛方法
我們念佛或者是觀般若不得力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沒有聞到般若,因為我們只是聞那個名字,我看很多人在那里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但是呢我們沒有感覺他心很清凈,也沒有感到他真正的心無所得,我也沒有感到盡虛空遍法界在他心中隨其自然,不是法爾自然;那么說他天天在念“阿彌陀佛”但是內心沒有自在感,在念的時候就得自在,不念的時候就煩惱,他這個念和般若不相應故,他的這個名字跟般若不相應,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跟48愿不相應,所以他在那里天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得確實有點清凈,但是出來跟人家一講話,馬上就迷了,因為他要那個名,他不是立名實相,他不是想著這個名字,立即心開意解,他不是這樣的。所以我們一再強調這個原因,佛號不是一天到晚在念,一定要聽到這個名字,心就歡喜,所以過去有人早晨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天都歡喜;然后晚上再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晚上睡覺就非常的安心。那么你就是這樣的,一天念二聲,然后你就一天非常安心;你每天住在阿彌陀佛名號里邊,住在般若智里邊。那為什么我們住不下去呢?因為你把這個名字執(zhí)著了,執(zhí)著于這個名字了,天天念媽媽,可媽媽在你面前也看不見。廟里本來要守住清凈的,我們在房間念佛就可以了,有時候我坐在那個地方,我就聽著別人在念“阿彌陀佛”,我自己想念“阿彌陀佛”都念不下去了。你就輕輕的念大家異口同聲的在那里念,要不就是過堂一起念,要不大家在上殿堂的時候一起念,異口同聲,大家要步調一致;不要獨立的去找一個自己的東西出來。因為自己的獨立出來,這個念一下“阿彌陀佛”,那個叫一下“阿彌陀佛”,這個叫一聲那個叫一聲,我不知道廟里是搞什么東西,廟里是一種清凈的體。還有人搞個流行歌曲唱起來了,我那天早晨打坐的時候,本來是清凈的念“阿彌陀佛”的,本來就想睡覺,念阿彌陀佛也念不下去。那個叫做什么法師的,我最不喜歡聽她的歌,那個女人好高騖遠,唱的歌給人好高騖遠的感覺,根本就與實相不相應,起的那個聲音往起飄,人的中氣要下行,她那個飄的聲音,完全顯示的是貢高我慢,一唱歌我就知道她貢高我慢。那個歌有什么聽頭呢?大家還把她當做寶,好聽啊好聽;那么個貢高我慢的聲音都聽不出來?真正的聲音是一種梵音,是一種中腔,是一種下音腔;不是那一種飄腔;所以人清凈不清凈只要一念佛就可以看得到。所以人念阿彌陀佛用中氣念,用下腔念,用輕聲念,往心里流,這樣呢很清凈,就像水往心里面流,不要扯著喉嚨去叫。我們也在念佛,哪個不在念佛呢?我們打坐坐在那兒不也是在念佛嗎?我們開車子也曉得念阿彌陀佛呢?但是我也沒有出那么大聲音念佛啊,好像我們不知道你在念佛一樣,你是不是怕我們不念佛來教導一下?過去東林寺有個法師,每天大聲念阿彌陀佛,念的廟里煩的很,沒辦法就把他請到一線臺去了,從那以后再也沒有聽到他念佛的聲音,他在山上他就不念了,在底下拼命的念,一個人在那個地方從來沒有看到他念,為什么不念,他就要念給別人聽,生怕別人不知道念佛,就他一個人最講修行一樣,一個人到山上去他就不念了,一個人沒有人知道他在念佛了,所以一個人就不念了,所以給他一個好的環(huán)境,給一個山給他住,給他念;那個時候念不下去了,疲倦了。人要襯托啊,沒有襯托他就念不下去了,所以呢念佛大家還是步調一致為好;寺廟一定要像軍隊一樣步調一致,吃飯的時候大家全部吃飯,睡覺的時候大家全部睡覺,念佛的時候大家全部來念佛;做事的時候大家全部去做事;這樣步調一致去做,大家就非常的清凈,所以不要這個扯一下,那個扯一下,那絕對扯不好。所以最重要的名號他是要把我們的般若給顯現(xiàn)出來;要花開見佛啊!我們講了這么多天,心中要打開我們的智慧,要了解、要放下你心中的執(zhí)著,要般若相應,不要講了這么多天一點反應也沒有。不說你是六祖再來,最起碼聽到以后你知道什么叫佛法了,什么叫無住了什么叫清凈了,什么叫莊嚴了。哇,原來生清凈心即是莊嚴,原來莊嚴和我同體故,法身與我無二故,國土就是心地清凈故,所以你就安住在這個體里面如佛不二故,沒有我了,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了,你不斷的在這里面安住著,在里面非常的自在,你罵我說我講我,你守住這個般若,守住一個念佛的心,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你無念這個心是清凈的,有念是相,此相此體不二故,所以呢,你要念到無念才是真念,你念到無念的體得清凈的時候,后來你把佛號丟掉,你自己還在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還在念,那個不是名號了,是實相了。那個是無念的體啊,到處都是個大阿彌陀佛,大般若智慧。我們人生沒有聞到般若之前,一心的來念“南無阿彌陀佛”肯定是非常的好了。在我們這個地方,能夠把握三支香念阿彌陀佛,要怎么念得好呢?你要把握當下阿彌陀佛這個無念體里面“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緊緊的抓住無念體,如果你一個半小時能夠念下來,就非常了不起了。一般人念幾聲就打妄想,不能夠進入到這個體里面去,如果真念阿彌陀佛,你一個小時就可以得到利益,為什么念了這么多年得不到利益呢?因為我們沒有重視這一個小時,你只曉得我這一生就念阿彌陀佛就可以了,你不知道這一個小時非常急迫的,這一個小時是重要的一個小時,不在于多,在于跟般若相應的那一剎那,所以這一個小時非常的重要,把握這一個小時的機會來把般若實相顯現(xiàn)出來;如果這一小時你重視了,你認真了,就對了。名號是當機立斷的。
以是名字,汝當奉持。你應當去持啊,持什么呢?須菩提一聞到正法,實相與他心相應了,名字已經(jīng)安立了,就告訴須菩提,這個名字,你應當奉持;也就是叫他要傳授給眾生,要讓眾生知道這件事情,要眾生知道這個名字,要奉持。如果你沒有聞到般若,念這個名字有沒有用處呢?也有用,因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念“摩訶般若波羅蜜”我們每天早晨都唱這一句,你念的時候你有一個心在,求佛加持,懺悔業(yè)障,祈請佛陀令我生般若智慧,就是說你有這個求愿之心,有求愿就是發(fā)愿的意思,沒有信體還有愿體,你沒有愿體可以跟信體相應啊,如果你愿的體沒有的話,那就變成迷信了。為什么?沒有愿體就沒有力量啊。比如說我不想成佛我能成佛嗎?你想成佛的一剎那的這個念頭也能成佛啊,這個愿去就能去,你不愿意去就不能去了。所以唱我愿得摩訶般若波羅蜜,比如每天早晨拜,我愿得善知識,將來真的就能得到善知識。但是我們現(xiàn)在不能變成形式化,隨隨便便的念一下我愿意得到善知識,而生活中對善知識根本就不感興趣,這個就是假的。我們眾生往往如此,這邊在念“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到這邊還在傷害眾生呢?往往跟經(jīng)典不相應,本來我們上早晚殿,它就是給我們一個啟示,開示;如果你開啟般若智慧,你以無住相而住了,當然更好了;如果你沒有開般若智慧的話,你就當求之。以勇猛的心來求之。
如果你沒有求的愿望自然會對般若不感興趣;就像我現(xiàn)在講般若,你不一定感興趣;你可以隨時的放棄;比如講我今天講般若,有智慧的人不會舍得離開的,為什么呢?般若是真實的,是你的法性啊,是你的本來面目啊,怎么舍得丟呢?你得到般若了,全部大事已了;你出家學佛不就是為這件事而來嗎?為什么輕而易舉的就離開呢?因為他對般若不感興趣故。就像一個出家人贊美我,你出家這么多年怎么還這么精進呢,我出家只想得個戒碟而已,有戒碟好出去朝山啊,他就是這種想法,也就是說沒有多大的愿望。
出家時間長了以后,對般若智慧變得無所謂了,很多人就是這樣,像北京佛學院的那些學生,出家以后學到后來他般若心沒有出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沒有出來,學了一肚子的知見;寫文章寫得非常的好,但是叫他會于實意的時候,一點辦法也沒有;最后還俗了。因聞經(jīng)典你不會于般若,沒有愿力,你不想成佛,你對于實相已經(jīng)失去興趣,把我們的書變成文字,那后來你就覺得出家沒有意義了。就像社會人賺了錢后為什么還吃喝嫖賭?他覺得錢沒有利益啊,覺得吃喝嫖賭才是利益;所以我們看書再多,于我們沒有利益的話,這個書看了以后干什么呢?所以剛剛學佛的時候,覺得哎這個學佛很好,他把心慢慢磨平了;很多人磨平了以后就感覺不到煩惱了,佛陀把他心給磨平了,磨平了以后很快樂,快樂之后又生煩惱,煩惱之后又去造業(yè),他把過去的煩惱全部給忘記了,就是把佛恩給忘記了;所以得到這種福報就不知道珍惜這種福報,他不知道去求無上的道,時間久了,磨平了,又不肯上進,所以老是停在那個地方,停在那個地方就生苦惱,生什么苦惱呢?人不進則退,人只要不精進,他一定往后面退的,所以人在這里面般若沒有得到之前,對經(jīng)典只是當做學問的話,他的這個身體和這個心停留在哪個地方,不可能進步的,他只能退。人的欲望,就像石頭扔在天上會掉下來不?如果你不往上走,一定要往下掉的,不可能停在那個地方;人不進步,就一定會后退。所以人一定要不斷的精進,不能夠停止下來。一個人不修行想得到解脫,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一定要精進;只有精進,才能勝出。就像爬山一樣,爬了一半就不爬了,就在臺階上坐了,有的人上一下子就想坐一下,上一下子又想坐一下,這個人越坐越累越坐越累,到最后根本不想走了。走就要走下去不要停止,那就走下去了;所以我就掌握這個經(jīng)驗,我每一次朝山的時候,我就走一直走一直走,不會停止的,再累也不會停止,因為人越坐越懶越坐越懶,到最后面一點都不想走了。所以人就這樣子的,修行的時候,如果你休息一下,到后面根本不愿意修行了,再到后面一聽到修行二個字他都恐怖,他害怕;所以一定要勇猛精進,不能夠停止下來。我們要在佛面前祈愿,一定要有愿,沒有愿力只好行。
信的體是最重要的,愿的體是為了得信;法上唯信獨達,真正的究竟處是由信才能達到的,愿是達到信,由行達信的話,一般的像是六祖大師,一聞到金剛經(jīng),馬上就理事圓融,就通達了;他不需要經(jīng)過愿的,是過去大菩薩再來。我們一般的人都要通過愿,大乘菩薩法都是為了立我們的愿,這個愿干什么呢?通達于信、般若;這個愿是我們到般若的一個臺階,如果你沒有這個愿,般若就不能通達。有的小孩子他不怎么需要你考慮,一年級二年級,就讀到大學里面去了;有的小孩子,你要不斷的給他講,你要發(fā)愿呢,你要如何如何,你將來要賺很多錢啊,種種誘導,慢慢的把他哄到了大學,有人是這樣的把他哄到大學里去了;有人不需要父母考慮,他自己就上去了。根基比較好的人,不需要通過愿的,但是根基不好的人必須要通過愿,才能夠通達于般若,到西方極樂世界為什么要通過愿呢?就是一種方便,令我們這些鈍根的人通過這個愿力,通達于般若。我們現(xiàn)在聞金剛經(jīng),如果你不通過任何愿力,事實上你過去已經(jīng)通過了愿力,因為聞到般若智慧,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是無量劫前在佛面前種大善根的人,才有今天通達于般若的機會;就是說我過去已經(jīng)修行過,不然今天哪來的般若體會,能夠當下承當,你很自在了,沒有通過多大的力量就可以達到愿力,就跟般若智慧相應。我們過去出家的時候都有很多的愿力,凈土法門有一個特別的殊勝在哪里呢?其實凈土法門聞般若應該是很容易的,為什么呢?就是因為沒有人在凈土法門開顯般若,因為般若好像是難行道,不要懂我們發(fā)愿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可以了,但是你不知道,無量壽經(jīng)就是般若這個體啊,在這里面講般若,實在是太快了,我們有這個愿力發(fā)愿到西方極樂世界,有這個愿力安住了我們的心,再來聞般若很快就通達了的,如果你在這個愿力等待的體里面,除非你沒有發(fā)愿,真正的發(fā)愿到西方極樂世界,聞般若他就是很快。
我的愿體
我講金剛經(jīng),過去也沒有講過,但是我知道他的意思,我講的這個意思完全是來自于無量壽經(jīng),來自于這個愿的體。我一出家我就發(fā)愿到西方極樂世界,然后想法設法的看很多經(jīng)典,有很多愿望,都希望得到佛菩薩的神力加持,求地藏菩薩,求文殊菩薩,步行到五臺山,三步一拜到九華山,到峨眉山就跑了二三次,甚至可以舍身到峨眉山,在峨眉山我想舍身。在這里面有這種愿力,有想成佛的這個愿力,想得到般若智慧的愿力。過去還不知道要得般若智慧,我只知道發(fā)愿要做大菩薩,或者說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我要到他方國土,或者我要在此世界做大菩薩;發(fā)愿度眾生,過去這個心我是常常發(fā)的,我出家的時候,這種心很堅固的。以前我也準備上佛學院的,為了上中國佛學院,把一個自行車搞丟掉了,把我?guī)煾竾槈牧?是為了到書店里去買書啊,發(fā)心要廣度眾生學無量的法門,我是真真實實的有這個心。因為過去有這個心在,所以今天能跟般若相應,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你沒有愿就念南無阿彌陀佛,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有這個愿,這個愿跟你心也有些相應,也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今天講般若經(jīng),本身就是要把我們這個愿打開,見般若。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彼哉吆?為什么要奉持“摩訶般若波羅蜜”呢?如何而斷,從何而斷,持“摩訶般若波羅蜜”起什么作用呢?就是與實相相應故,不持“摩訶般若波羅蜜”你就會離開般若,離開般若你就會離開實相,一個人到西方極樂世界,常不念阿彌陀佛會有什么感覺呢?你不念阿彌陀佛,你不管是嘴上念還是心里念,你還是要念啊,就是講,這個世界都是阿彌陀佛,那么阿彌陀佛就出來了,都是阿彌陀佛,那不就是阿彌陀佛嗎?我不念阿彌陀佛,我心中有阿彌陀佛,這個世界光明是阿彌陀佛無量光,壽命是阿彌陀佛無量壽,都是阿彌陀佛啊,就是晝夜六時,常念阿彌陀佛、誦菩薩戒;念菩薩戒就是我的心地金剛光明寶戒,就是心行善法。善者是戒的相,體者是戒的體;戒體無相,相而無相,無相而相,所謂相者一切善生,所謂體者,有相則無相;無相為體叫戒體,無相之相是謂戒相,戒相戒體是謂金剛光明寶戒。舍相而取體者是謂偏頗,舍體而取相者是謂情執(zhí);此體此相不二故,是謂圓融是謂戒體,晝夜六時持此相者,是謂戒體圓融,此人就是大菩薩,就是佛,就是無所住,就是上無佛求,戒體是佛;下無眾生可度,此戒之相盡莊嚴故,持此戒者,就是持之于佛,持之于寶藏,持之于眾生,一念持故。
一念善法一切眾生都在善法當中,不生惡念。眾生惡時,我以善而會之;此善滅惡故,不生惡想,為什么只要你是善,就是菩提之相,就是戒之相,哪有我呢?此相盡虛空遍法界故,中間沒有我執(zhí),所以度一切眾生沒我所度,此相自然而度,法爾自然;法本來是自然的,眾生為什么有偏執(zhí)呢?我執(zhí),我在度眾生,加一個我相;其實呢不應當住,不住而行一切善法,那是不可思議教法。我們要當下承擔這個體,這個善法遍一切處,你一天到晚度眾生,實相就是體沒有我在,你天天在度眾生,沒有眾生可度;為什么呢?度眾生這個相就是個圓滿的相,眾生被度的那個相還是圓滿的相,所以呢眾生惡時此沒有善相,眾生被度時全是善相,善相和惡相是不二故,沒有眾生可度,此相與佛相相應故,沒有我在,相是戒就是佛之相,沒有眾生。
斷我見,如何斷?應當持此名號,能斷我見,能斷三界故,能斷妄識,就是我們的意識分別;我們要斷我執(zhí)的心,要斷法界的相,法界的境,能斷我執(zhí)與法執(zhí),持“摩訶般若波羅蜜”就能夠斷除我執(zhí)與法執(zhí)的體。持此金剛故,它是一種秘密的觀照,持者離言之境,如果你持金剛般若波羅蜜,說斷者無斷,就是說離開了你的言辭,盡虛空遍法界,此佛此相和此意,是化身,是智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此相是你的報身是絕對的善的體,此法身是無住就是空,空、有和意是化身,這是個真正的大我。你沒有什么斷和不斷,持此金剛般若波羅蜜就是你本身,金剛般若波羅蜜就是我,我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為什么不說佛是我,我是佛呢?那不生貢高我慢嗎;為什么不說眾生呢?眾生生起下賤故;為什么不立相呢?立相眾生之相故。摩訶般若波羅蜜,這就是我!澳蠠o阿彌陀佛”連三十二相都不要了,我們現(xiàn)在還搞一個阿彌陀佛的像在這里,還是錯誤的,三十二相這個是48大愿中的21愿啊,你單純的把21愿立在那個地方可以嗎?不可以的。
西方極樂世界十方諸佛來接引你的時候呢?哪佛是什么樣子的呢?絕對不是我們現(xiàn)在所想象的32相,他這個盡虛空遍法界佛來,那個佛是你心中顯現(xiàn)出來的32相,F(xiàn)在這種32相是我們眾生心里面顯現(xiàn)出來的,是分別心里面出來的,認為有一個佛像跟我們對立的。佛陀相不對立,那我就是那32相的話,應該我自己是32相,要不你就現(xiàn)報身相,要不現(xiàn)法身相。法身相來接引,那你就進入空,報身相來接引,那你就進入遍莊嚴;極樂世界彈指之間就顯現(xiàn)出來了;如果化身相來接引的話,你自己就化現(xiàn)32相;蓮花一開,你就見佛了,見佛不是見外面的佛,是見你的自性佛,是你般若打開的那一剎那,你自己就跟佛相應了,這個體是不可思議的妙境。所以西方極樂世界都是一樣的相,講的很清楚,全部是一樣的,沒有什么出家人在家人,沒有這個體,還有這個差別相嗎?分別相嗎?同等一相,都是金色之相,金色之相代表珍貴,代表法的究竟的意思;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有差別相,阿彌陀佛就不成佛了。那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見佛就是見自性呢?自性就是見佛,32相也是自性中的32相,報身相也是你自性中的報身凈莊嚴相,自性的莊嚴是什么莊嚴?是極樂世界的莊嚴。
你在此世界講自性,在彼世界就沒有自性這個名詞,這個人就服他了。這個是我自性中的相,因為我們有對立才講自性中的相,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你真的變成他了,那就沒有自性的這個名詞的存在;所以方便立名,你根本沒有我,那有什么自性呢?自性也是一種執(zhí)著啊,所以呢這個名字不要執(zhí)著,最重要的是到西方極樂世界,見32相也好,見報身遍莊嚴相也好,見法身空性也好,無非是常寂光土、實報莊嚴凈土、方便有余凈土。所以斷而無斷,實在是無斷之體。
稱金剛般若波羅蜜就像稱南無阿彌陀佛;所以有人很聰明的話把一聲南無阿彌陀佛貼在那里,什么像都不要掛了。我過去就這樣想的,想在大雄寶殿搞,居士有意見,沒辦法,F(xiàn)在準備在山門那里搞一個,用金邊把他護起來,下面搞個蓮花座;你家里面供佛像不方便,就供一張南無阿彌陀佛,貼在那里就可以了;一看到南摩阿彌陀佛,就凈莊嚴,凈法界,32相80種隨形好,都在這個南無阿彌陀佛名號里面了,所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法界,法界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這個阿彌陀佛就是含攝世界,盡虛空遍法界都是南無阿彌陀佛;要講大阿彌陀佛我們看不見,我們心量太小了,看不到真正的阿彌陀佛;佛陀他就能看得到,整個虛空就是一個,印到十方諸佛的心里面去了,最后還是印眾生心里都是南摩阿彌陀佛,絕對不是這六個字最么簡單。
我所夢到的大阿彌陀佛
我過去在做夢時就夢到阿彌陀佛,盡虛空遍法界的相,我看到的就是一個南無阿彌陀佛說法的相,我不知道怎么想的,在我心中念的就是一個南無阿彌陀佛大相;但是現(xiàn)在很難說出個長短高低,我怎么想也沒有辦法把他畫出來;整個阿彌陀佛相根本沒有辦法畫出來;你得用心會,心能會得到,畫就畫不出來了;怎么畫也畫不出來;目前真正還沒有人造出阿彌陀佛的相,真正的大阿彌陀佛還沒有造出來;現(xiàn)在我們造的相都是32相,是個應身像;就是十方諸佛的應身像,真正的阿彌陀佛像,是不可以畫出來的,必須由心來會;就是六個字,六個字展開,南無阿彌陀佛,就盡虛空遍法界,但是我們的心量太小,只能搞一個南無阿彌陀佛。如果你會會心者,一念阿彌陀佛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大阿彌陀佛;絕對不會把這六個字當成是阿彌陀佛,但是你也絕對不會離開南無阿彌陀佛;這里面大家要用心會,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無念于法界,有念于阿彌陀佛名號;所以這個名號印到心里邊,十方諸佛皆知道南無阿彌陀佛,他也曉得南無阿彌陀佛。十方諸佛所依止叫“南無”,法界就是阿彌陀佛,十方諸佛共為一體,法報化三身共為一體,所以叫做阿彌陀佛。為什么要持,以觀實相故,稱何斷體呢?無來無去,本來真實故。依何因而斷呢?未斷我見,不為佛子;不如是觀者,違背佛陀的宗旨,佛陀一代教法無非是這個,如果您不這樣的去觀,您就違背佛旨,與佛不相應,完全是我見;大家想一想,如是信佛,我們相信阿彌陀佛,唯信獨達,如果你沒有此信,這個信你要是沒有得到的話,就等于你是迷信者;跟佛號沒有相應,還被五陰魔所控制著,所以我們應當奉持!南摩阿彌陀佛。
- 上一篇:《金剛經(jīng)》系列開示 62
- 下一篇:《金剛經(jīng)》系列開示 64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