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苦之道 六、道品 三
三、
爾時,世尊至十五日說戒時于眾僧前坐,告尊者阿難:「何因何緣諸比丘轉(zhuǎn)少轉(zhuǎn)減轉(zhuǎn)盡?」
阿難白佛言:「世尊為諸比丘說修不凈觀、贊嘆不凈觀,諸比丘修不凈觀已,極厭患身。廣說乃至殺六十比丘。世尊!以是因緣故令諸比丘轉(zhuǎn)少轉(zhuǎn)減轉(zhuǎn)盡。唯愿世尊,更說余法,令諸比丘聞已,勤修智慧,樂受正法,樂住正法!
佛告阿難:「是故我今次第說住微細住,隨順開覺,已起、未起惡不善法速令休息。如天大雨,起、未起塵能令休息。如是,比丘!修微細住,諸起、未起惡不善法能令休息。阿難!何等為微細住多修習隨順開覺,已起、未起惡不善法能令休息。謂安那般那念住!埂酒踅(jīng) 道品誦】
起初,佛陀為諸比丘說不凈觀,贊嘆不凈觀言:「諸比丘!修不凈觀多修習者,得大果大福利!挂驗樾薏粌粲^心與不凈俱,便不會戀棧五欲功德充滿誘惑力的美好意象,而得以專心修念覺分。不凈觀是四念處的前方便,所以修不凈觀能得大果大福利。此外佛陀也稱嘆過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或空入處、安那般那念等多項修禪定的業(yè)處能得大果大福利,原因也都在于它們修習成就之后能起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但最終,佛陀所稱揚的禪修所緣仍以安般念為主。
放棄不凈觀的理由相當?shù)闹苯恿水?它意外地引發(fā)了不幸事件,原本修不凈觀是要讓比丘心生厭離,厭離欲愛乃至色愛、無色愛,可是不凈觀令比丘們太震撼了,他們因而嫌惡自己的身體而以錯誤、極端的手段求取解脫。于是佛陀改以本身不俱企圖卻有助內(nèi)心平靜的安般念作為比丘修禪所緣。
無論是修不凈觀、四無量心、空入處、光明想或其他禪觀所緣的業(yè)處,皆屬世間法,只能算是出世間正道的前方便而不入道品,其作用僅限于幫助修行者排除妄想雜念,心專于一,以修四念處?墒蔷腿绮粌粲^的副作用,它轉(zhuǎn)移了禪觀對象與修行者的目標,原本只是暫且用來排除妄想雜念的前方便,卻喧賓奪主地成了禪修的主題,禪修者太過執(zhí)著觀想所呈現(xiàn)的境相,陷于其中而不可自拔,以后見之明來看,這樣的人會用了斷性命來「達成」道業(yè),的確不教人感到意外。不凈觀本身并沒有什么神奇、不可取代的特殊功能,其他安般念、無常想、無欲想、滅想等,也一樣能得大果大功德。既然不凈觀會造成嚴重的不良后果,佛陀也就毫不惋惜地棄之不用了。
除了不凈觀以外,慈心觀會導致禪觀者將目標放到對眾生的慈愍上;空入處、光明想等禪觀也都有反客為主的潛力,它們不是不好,端看禪修者懂不懂得正確應(yīng)用它們。不凈觀有止息貪欲(特別是淫欲)的功用、慈心觀則能平息瞋恚、光明想對治惛沉、空入處止息掉悔,而這些效果安般念一應(yīng)俱全。無論如何,總之佛陀最后只提倡安般念,它安全、有效、無副作用,安般念就是讓人沒辦法拿來;ㄕ、搞把戲、想入非非。
若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者,得身、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酒踅(jīng) 道品誦】
安那般那念簡稱為安般念,意為念出入息,又叫做觀呼吸。安般念可說是修禪的基本功課,它讓修行者得身、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
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修安般念的目的在于幫助修行者保持客觀、清明的覺照,避免在面對環(huán)境、人事等情境中陷入主觀情緒的障蔽,成為受貪、瞋、癡操縱而難以自主的傀儡。一般不曾受過禪修訓練的人很難覺察到自己大半輩子都渾渾噩噩地僅靠欲貪的本能反應(yīng)周旋于日,嵤,這樣的心暗鈍、軟弱、易受外境擺布,既無能分析哪些是真正有益的事,也無力處理迫切重要的任務(wù)。
安般念能令疲勞轟炸式的感官刺激平息下來,使身、心都得到靜養(yǎng),并藉由不間斷地觀察呼吸來訓練綿密的覺觀能力,渙散的妄念被驅(qū)除之后心得寂靜、專一,使令生活中一切作息都能處于清晰、敏銳的覺觀狀態(tài),這般了了明明的心境是不受無明煩惱各種蒙蔽、蠱惑的技倆所撼動的。
當修安那般那念。安那般那念修習多修習者斷諸覺想。云何安那般那念修習多修習斷諸覺想?若比丘依止聚落、城邑住,晨朝著衣持缽,入村乞食。善護其身,守諸根門,善系心住。乞食已還住處,舉衣缽、洗足已,或入林中、閑房、樹下,或空露地,端身正坐,系念面前。斷世貪愛,離欲清凈,瞋恚、睡眠、掉悔、疑斷,度諸疑惑,于諸善法心得決定。遠離五蓋煩惱于心,令慧力羸,為障礙分,不趣涅槃!酒踅(jīng) 道品誦】
有心禪修,就得從日常生活中安排起,沒有任何禪修者能在一天的其他時刻縱情放逸諸根,然后盤起腿來馬上全然轉(zhuǎn)變?yōu)閿z念一心,那是絕不可能辦到的。中國古諺以逆水行舟來形容求學,其實用以譬喻禪修才真見其精妙傳神,有經(jīng)驗的禪修者一定深知放逸之后要再攝念是多么困難,只消和他人聊上半小時的閑話,或跑去看上一節(jié)電視節(jié)目,包管嘗到兵敗如山倒的潰決,其立竿見影之神速絕非事后一點一滴收拾散心妄念的功夫所能望其項背。所以佛陀要求弟子在平日就必須保持簡單、樸實的生活模式,標準的僧團作息只有在入村乞食時會受到世間五欲功德的干擾誘惑,所以在乞食過程中要特別善護其身,守諸根門,善系心住。乞食之外的時間,修行者必須找一個能夠安靜獨處的地方禪坐,遠離所有世間法的干擾障礙。
熟練的禪修經(jīng)驗很容易應(yīng)用到日常生活,禪坐時心能穩(wěn)固到不受五受陰左右,下座后心就能得到足夠的免疫力抵御世間法的誘惑。這是一種良性循環(huán),好的生活習慣支持禪修、禪修又進一步支持好的生活習慣,安般念正是這種良性循環(huán)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讓修行者的身心得以完全融入「于諸善法心得決定。遠離五蓋煩惱于心、令慧力羸、為障礙分、不趣涅槃」的清凈梵行。
有五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何等為五?住于凈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具足,于微細罪能生怖畏,受持學戒,是名第一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
復次,比丘!少欲、少事、少務(wù),是名二法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
復次,比丘!飲食知量,多少得中,不為飲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是名三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
復次,比丘!初夜、后夜不著睡眠,精勤思惟,是名四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
復次,比丘!空閑林中,離諸憒鬧,是名五法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酒踅(jīng) 道品誦】
欲成就安般念要先做好五項準備工作:第一、持戒清凈。戒律是身口的規(guī)范,身口二業(yè)比意業(yè)更為粗猛,既然連身、口都不能檢點,哪里還有攝持心住的指望?
第二、少欲、少事、少務(wù)。即使不違律犯戒,多欲、多事、多務(wù)也只會徒然擾亂心念,要想能夠?qū)P牡赜^察出入息,就不能讓沒必要的欲、事、務(wù)介入修道生活。
第三、飲食知量。要有足夠的健康與體力才能用功辦道,佛陀當然反對無益的斷食、節(jié)食,可是貪圖口腹之欲本就增長欲貪,多食飽脹更是令心遲鈍直接障礙禪修。
第四、不著睡眠。睡眠要適中,睡眠不足只會影響禪修的品質(zhì),而睡眠過度更是懶惰的標志,睡太久不會使人更清醒,反而感到頭昏腦漲茫茫然。
第五、空閑林中,離諸憒鬧。禪修的人獨處靜慮是很重要的,身處喧囂的環(huán)境,時時受到周遭環(huán)境的干擾怎可能令心寂定?
這五法其實都只是很瑣碎的生活規(guī)約,它們相當平凡、平實,完全談不上心的修煉?伤鼌s是安般念的基礎(chǔ)、安般念又是道品的基礎(chǔ)、道品又是解脫涅槃的唯一途徑。萬丈高樓從地起,既要踏上修行這條路就必須抱定務(wù)實、不躐等的決心。正法律之所以能夠讓修行者確實掌握、實際操作,原因正在于它是這般地次第嚴明、因果昭然,絕不僅是個架空的憧憬、眩人的神話。
有一法令四法滿足,四法滿足已七法滿足,七法滿足已二法滿足。何等為一法?謂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能令四念處滿足,四念處滿足已七覺分滿足,七覺分滿足已明、解脫滿足!酒踅(jīng) 道品誦】
這段經(jīng)文明示安般念與道品、解脫的關(guān)系。何以安般念竟有如此神效?那得先了解成就安般念是什么樣的情形。
首先盤起腿來靜坐時,心念要能緊隨著每一個吸氣與每一個呼氣,氣息是長是短都得清清楚楚。在座上已能達到專心一意無有掉亂后,就要開始訓練下座后的一切身行息善學,身體的一切行動無論是穿衣、吃飯、行走、揀拾物品、大小便都還是要時時刻刻住念于呼吸,就和盤腿靜坐時沒兩樣,別擔心觀呼吸過馬路時會出車禍,如果在散亂妄想的情況下都能顧及交通安全,心念專一時只會令六根更加敏銳、應(yīng)變能力更加精準精確。
身行的覺知熟練之后開始注意到心行時的出入息,「心行」可不是允許心掉亂地東西妄想,人是不能一心二用的,東想西想就無法關(guān)照到呼吸,所謂心行息覺知是由于心的敏銳度已達到越來越細密的程度,即使心中升起微弱細致的喜、樂等任何情感,也會馬上就被偵察出來。并且在覺知所有心行時,仍未放舍對呼吸的觀察:覺知心、覺知心悅、覺知心定、覺知心解脫(出入)息善學。一個能讓心如此沉著敏銳的人,完全不會發(fā)生沖動、失序、混亂的狀況。
之后再觀察無常、觀察斷、觀察無欲、觀察滅,于觀察(出)入息滅善學等等。試想,修習安般念能達到這般境地,當然也就能令四念處滿足。安那般那念修習多修習者必得大果大福利,這是無庸置疑的,該操心的倒是修學者肯不肯將心念安住在這呆板無趣的出入息上,孜孜不倦地下功夫修習多修習。
- 上一篇:滅苦之道 六、道品 二
- 下一篇:滅苦之道 六、道品 四
- 滅苦之道 四、白衣
- 滅苦之道 序(真華長老)
- 滅苦之道 出版序(法遵)
- 滅苦之道 前言
- 滅苦之道 一、苦圣諦 一、正法
- 滅苦之道 一、苦圣諦 二、諸行
- 滅苦之道 一、苦圣諦 三、慢
- 滅苦之道 一、苦圣諦 四、世間
- 滅苦之道 一、苦圣諦 五、五受陰
- 滅苦之道 一、苦圣諦 六、六入處
- 滅苦之道 一、苦圣諦 七、緣生法
- 滅苦之道 一、苦圣諦 八、苦
- 滅苦之道 一、苦集圣諦 一、集起
- 滅苦之道 一、苦集圣諦 二、輪回
- 滅苦之道 一、苦集圣諦 三、業(yè)力
- 滅苦之道 一、苦集圣諦 四、四食
- 滅苦之道 一、苦集圣諦 五、識
- 滅苦之道 一、苦集圣諦 六、緣起法
- 滅苦之道 一、苦集圣諦 七、欲貪
- 滅苦之道 一、苦滅圣諦 一、究竟苦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