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法語

\

  1、一個人要改變只有他自己想要改變,所以你的目的就是怎么樣?使令他改變,而這個時候你的善巧就很重要。諸位要記住不是你讓他改變,你是創(chuàng)造一個色聲香味觸法,讓他自己改變。

  2、在求法的過程當中很重要的一個心態(tài)就是善法欲。佛法是你要主動去追求的,你才能得到利益,而不是被動地配合。

  3、在修學佛法的因緣當中,親近善知識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善知識有方便力,他能夠幫助我們破惡生善。而所有的善知識最殊勝的就是佛陀。

  4、修行的性格要帶一點鋼骨,但不要帶鋼氣。

  5、面對煩惱不要藕斷絲連,愛斷不斷的。

  6、龍樹菩薩說,無我智是一個如實的觀察。就是說,并不是本來有一個我,佛陀硬生生要我們修觀把這個我消滅掉。而是本來就沒有我,佛陀只是要我們恢復本來面目而已。這是如實觀。

  7、《楞嚴經(jīng)》它不對治妄想,它認為對治妄想產(chǎn)生一種對立,不好。你只要保持清楚的覺照,觀察你的本性是清凈的,何其自性本自清凈,根本就沒有妄想。

  8、在大乘的修心法門當中,天臺宗是去找他的過去,凈土宗是找他的未來,這個地方大家要把心地法門抓到。凈土宗是既往不究,它不管過去的,但是你未來很重要。

  9、空性是一個生命的總相,不管是快樂,不管是痛苦,它的本質(zhì)都是無常無我的,都是畢竟空、無我無我所。

  10、我們剛開始學習佛法不會平等,平等你就沒辦法修學。我們剛開始的時候面對惡念,是要善法來對治的,以善破惡。

  11、一切法是染凈和合的,看你用什么因緣來面對,往往危機也就是一個轉(zhuǎn)機。所以這當中就使令整個菩薩的法執(zhí)慢慢地淡薄,用平等心來面對一切。

  12、一個初學者來到僧團,跟你講道理也沒有用,干什么?拜佛去。拜佛,嘴巴贊嘆佛陀,內(nèi)心觀想佛陀。為什么?栽培善根。讓你這個明了的心跟三寶關(guān)系慢慢地密切,就好像一個木材先把它烘干,總有一天圣道的火就可以把它點燃。

  13、我們對因果的態(tài)度,應該是從果報中反省自己的因地,這稱為“觀果知因”。反省自己今生的果報中,有哪些是滿意的,你就可以知道,自己曾經(jīng)有這樣習慣性的善業(yè);有哪些果報是不滿意的,這也可以看出自己的心中,有一些是你習慣性的罪業(yè),這些應該要處理修正的。

  14、所以修行的內(nèi)涵,不是每個人都相同的,佛陀宣說眾多的教法,并非要每一個人都去修,而是要針對自己比較弱的部分去補強,若某方面做得很好,就不用再加強。

  15、在修學的方法上,有的經(jīng)典是屬于破壞性的,如《般若經(jīng)》專門破執(zhí),你講一個東西,它就來破,破到最后就無有少法可得;有的經(jīng)典則是建設(shè)性的,它要你這件事要做,那件事也要做,這是屬于有相行。

  16、在滅惡方面,惡法雖有很多,但哪些惡法絕不能觸犯,若觸犯馬上會障道;在生善方面,善法雖也眾多,佛陀告訴我們哪些功德一定要先成就,否則將一事無成。佛陀在臨命終時,對滅惡生善的內(nèi)涵已沒有時間廣說,只能抓住重點宣說,諸位在讀《佛遺教經(jīng)》時,你將能體會佛陀的徹底悲心……

  17、聲聞法對菩薩來說是共學的,聲聞法主要是對治三界的見思煩惱,所以對凡夫是比較實際一點,因我們現(xiàn)在經(jīng)常所起的煩惱都是三界的見思煩惱,所以如果能善加利用聲聞法,對我們現(xiàn)前的環(huán)境來說特別扼要。

  18、精進與不忘念之間的差別,精進的體性是勇悍,所以偏重在身、口的行動力,如往生咒、大悲咒一天持幾百遍,這是精進,對所修的法門能專一相續(xù)不斷的用功;不忘念則偏重在內(nèi)心智慧的觀照力。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