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十次課程 第二十講之:四次結集,紛爭日繁

  《入中論》第十次課程總第二十講之:四次結集,紛爭日繁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禪學

  時間:2009年5月30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理科1號樓1114室

  四次結集,紛爭日繁

  接著上節(jié)課上課。

  四部典籍的形成,其實就是四部宗派的形成過程,四部宗派形成又跟佛教經(jīng)、律、論三藏的四次結集有關:

  第一次經(jīng)典結集,阿阇世王作外護,在毗婆羅山七葉窟前面的精舍。這次結集遇到一個麻煩:富蘭那長老說,他親自聽佛說過一些事情,跟當時經(jīng)典結集公認的一些知見有出入。這次結集并沒有特別完善,就憑著迦葉尊者當時的威望,平息了一些小小的爭端。

  第二次經(jīng)典結集稱為“七百結集”,實際是一次不設辯論主席的大辯論。

  第二次結集導致了分裂,在此之前,佛教和合共住,即使有不同的寺院和僧團,但無派系之別。第二次結集討論了吃鹽、和合共住、受金錢供養(yǎng)等問題,其實是以僧團比丘生活細節(jié)為主,產生的一些辯論。

  這些辯論埋下了伏筆,因為表面看是些生活細節(jié)問題,實際它直接牽扯到一個比丘證果后的生活狀況。比如證阿羅漢果之后與之前的比丘,在這些生活細節(jié)上的需要。表面看來小,實際背后有著更大的問題。

  這次“十事非法”的辯論,也是形成一個簡單結論就停下了,并無統(tǒng)一意見。

  緊接著就到了第三次結集。這次結集,阿育王是最大的護法,他的信仰非常虔誠。他曾供養(yǎng)數(shù)萬比丘的齋飯,修建很多寺院,供養(yǎng)八萬四千座佛舍利塔。雖然阿育王早年曾破壞佛教,但他后來信仰佛教時,供養(yǎng)之心到什么程度呢?哪怕行為上并不能給佛教增光的臨時冒充比丘的人,他也供養(yǎng)。“不看佛面看袈裟”,只要穿上僧裝、乃至大量冒充僧人的乞丐,在他的供養(yǎng)場合,都能得到豐厚回報。

  第三次結集時,阿育王經(jīng)過長期的供養(yǎng),已形成了一個疑惑:“我的諸多供養(yǎng)中,經(jīng)常發(fā)生問題,你們自己無法管理好僧團,那能不能來討論這個問題:混跡在僧團中的假僧人,我該不該供養(yǎng)?可不可以把這個問題,作為這次結集的辯論主題?”當時的長老們就同意了,而且也想通過這一辯論,解決其他相關問題。

  想法雖好,但結果大出意料:造成了一千條完全不能統(tǒng)一的意見,五百條反對,五百條主張。但此時還沒有像《大毗婆沙論》一樣,集合眾多經(jīng)典的精要,組合一部論,來成立宗派。雖然出現(xiàn)了十四個部派,但此時它們都沒有獨立的論典。

  到第三次結集時,《大毗婆沙論》也沒有形成,十四個派別和一千條意見都留下了,于是促成了佛滅度后的第四次結集。

  第四次結集是一次更巨大的學術討論會,也可說是一次更猛烈的辯論會。這次辯論更無法統(tǒng)一,因為是在十四部派基礎上進行的一次大辯論,爭論雙方都是非常厲害的高手。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