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積經(jīng)講記 正行勝利—得大藏

  主題:寶積經(jīng)第9-1集

  主講人:普獻(xiàn)法師

  接著我們要講的是正行勝利,就是說修這種菩薩的正行以后,得到哪些有意義的事情?第一個是得大藏。我們看經(jīng)文:

  【復(fù)次,迦葉!菩薩有四大藏。何謂為四?若有菩薩值遇諸佛。能聞六波羅蜜及其義解。以無礙心視說法者。樂遠(yuǎn)離行,心無懈怠。迦葉!是為菩薩有四大藏!

  講到寶藏,一般人認(rèn)為這個寶藏就是金銀珠寶。對一個信佛學(xué)佛的人,什么是寶藏?這個地方講到四個寶藏了,就是按照上面所說的正行來去修的話,就能夠得到許許多多的好處。第一個是得到大寶藏。「藏」就是好象一個倉庫,無盡無盡的這種寶在里邊。

  第一個是「若有菩薩值遇諸佛」。因為按照佛菩薩所開示的方法去修去學(xué)的話,生生世世到處都能夠逢遇到佛,每一生每一世都能夠見佛,然后聽聞佛法也能夠去修供養(yǎng),也按照佛陀所說的方法來修行,所以就用不著去擔(dān)心會墮落;你看這個有多大的福德善根。

  就是我們按照佛陀開示的戒定慧、六波羅蜜、三十七道品、八正道這些來修的話,然后發(fā)菩提心來利益眾生的話,有這個悲心、有愿力、有智慧,自自然然的生生世世都能夠見佛聞法,然后去修正行,這個是多么大的善根,多么深厚的福德。

  這是第一個寶藏,而不是我們世間人類金銀珠寶這個寶藏了。世間的人沒有智慧,金銀寶藏說不定成為禍害。這個算命學(xué)怎么寫?叫做財多傷身。

  舉個例子來講吧!這是發(fā)生在最近,在美國有一對夫妻異想天開的,五年前就用三萬塊美金去買這個樂透,三萬塊美金投資下去,真的被他中到樂透獎了?鄣羲靡院,換一換他們要領(lǐng)現(xiàn)金了,大約等于我們臺幣有十二億。這個丈夫比較強(qiáng)勢就拿了七億(臺幣計算),太太就拿了五億。一個拿五億、一個拿七億,這么大的數(shù)目金錢,異想天開了,夫妻就說「你走你的陽關(guān)道,我走我的獨木橋,我們這一生當(dāng)中從此你用不著管我、我用不著理你,你愛過什么生活你也可以過一輩子了!固@么想,丈夫也這么想。好了,就分手了。

  結(jié)果很不幸的是,他們有了錢可是沒有智慧、沒有悲心,就吃喝唱跳、吃喝唱跳,染上了毒癮,然后跟人家打架惹事生非。有錢了都是會這個作怪了。結(jié)果五年后,今年兩夫妻死了。錢是怎么花的?去吃喝唱跳,吃這個嗎啡毒品,交到壞朋友,到處炫耀虛榮,一天到晚就是惹事生非的。所以我們眾生沒有智慧、沒有悲心,真的是很可憐很可憐。

  如果我們有善知識、佛菩薩來引導(dǎo)我們走向善的光明的,那你錢越多越好,你可以去布施、去做善事,你絕對不會說為個人的享受來吃喝唱跳過日子。我們會愛惜我們所有的一切精神體力物質(zhì),我們會惜福惜緣,然后未成佛道先廣結(jié)善緣,先結(jié)人緣。

  所以一個人沒有智慧沒有悲心,這個算命學(xué)叫什么?有財無庫。得到這個財?shù)遣夭蛔?不但藏不住而且是財多傷身,因為沒有悲心沒有智慧。菩薩就不同了;因為有悲心有智慧,跟佛菩薩相應(yīng),所以生生世世自然就能夠義氣相投,每一生每一世就有機(jī)緣來見佛聞法,來利益眾生,繼續(xù)的培養(yǎng)福德智慧。這是一種善性的循環(huán)。

  善性循環(huán):因為有悲心有智慧,自然就能夠遇到佛;然后見佛聞法以后,又培養(yǎng)了智慧悲心,讓這個悲心智慧越滾越大了,利上滾利了。

  但是眾生就不同了,有點福報就開始造惡業(yè)了;造了惡業(yè)墮落了就窮困;窮困的時候人窮志不窮,又開始奮斗了;奮斗以后有錢了,又開始享受了。所以貧窮就努力,努力變成有錢,有錢造業(yè)又受困,這個是眾生的惡性循環(huán)。惡性循環(huán)就是缺乏悲心、缺乏智慧。

  如果我們按照佛菩薩告訴我們布施、持戒、忍辱、精進(jìn)、禪定、智慧、菩提心、關(guān)懷眾生這么學(xué)的話呢?我們就能夠生生世世有這么一個機(jī)會,讓我們見佛聞法。為什么?這叫等流作用。比如說我們這個車子開時速一百公里的話,你突然不加油了,可是這個車子還是往前沖。我們生生世世有信佛學(xué)佛、利益眾生這個念頭,很自然的他就有一種力量,繼續(xù)會見佛聞法。所以第一個寶藏就是能夠值遇諸佛。

  第二個是「能聞六波羅蜜及其義解」。我們見到佛,聽聞佛法,佛自然就會為我們開示提升生命的六種方法,讓生命得到升華凈化的方法。這六種是什么呢?布施、持戒、忍辱、精進(jìn)、禪定、智慧六種波羅蜜。我們每一生每一世聽聞以后,很自然的就會樂于接受,然后去修去實踐,就不斷在培養(yǎng)悲心智慧福德,就不會墮落了。

  我們聽聞了六波羅蜜,了解它的義理非這樣做不可,那個叫做勝解,殊勝的理解。在殊勝的理解當(dāng)中產(chǎn)生了一種信仰,產(chǎn)生了一種力量,很自然的就會去布施持戒忍辱精進(jìn)禪定智慧。我們繼續(xù)修這六個學(xué)分的話,我們的悲心、福德、菩提心就慢慢的增長,就不要去考慮說我怎么墮落了。

  我們來檢討一下子,佛為什么說這個六個法門,不多說第七法門、第八個法門呢?它有道理的。第一個是講布施,而且布施為什么放在持戒的前面,這是值得我們研究的一個問題。因為適應(yīng)眾生的這種根性。如果你說我們一信佛學(xué)佛就要持戒,這個不能做、那這個不能做,眾生一聽就不想了。如果告訴他說,「你布施,來世會大富大貴,來生會很好,你的生活衣食豐!,眾生聽起來好啊!我要修道嘛,我先去做一些善事。

  拿錢去布施、救濟(jì)貧窮,這個對眾生來講,他覺得這個比較好做。你說一下子要他持戒,生活很嚴(yán)謹(jǐn),眾生一聽就不想信佛,不想學(xué)佛。所以佛菩薩講六度的時候先講布施。布施可以得大福報,甚至布施可以生天,布施可以得到衣食豐足,結(jié)善緣;這個是布施擺在第一個的理由。

  但是眾生會布施就好了嗎?佛陀說最重要的要保住人身,得到人身。人的身體是比什么都好的,人的身是一寶器。那怎么去保住這個身體呢?就是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然后五戒十善,這個是讓眾生能夠保住人身。眾生聽到這個很重要,不是一定要出家,所以就持這個五戒了。

  但是能夠布施、能夠持戒,可是眾生老是會跟我們搗蛋,我們好心有的時候還會被人家誤解,以為我們有什么企圖,我們想做善事卻有許多障礙,所以必須修忍辱。忍辱不是說阿Q,什么事情就是躲避不見,眼不見為凈,不是這個意思。

  佛法里面講的忍辱,是說能夠解決問題、化解問題,問題來了能夠雙贏,能夠用智慧來解決,不起沖突,這個才是真正的忍辱。我們一般人講的忍辱是,別人罵我們,我們躲起來,我們也不要爭辯;這是錯了。該說話的時候,和顏悅色的解釋清楚,讓對方了解不要誤解。

  所以解決問題才是忍辱;如果不能解決問題,一味的只是這么躲躲藏藏,這不叫忍辱,這是折磨自己。因為你有一個被侮辱的我,有一個侮辱我的人,這個能所不忘。所以忍氣吞聲最后是生病了;一生病以后,這一個報復(fù)心就產(chǎn)生了,冤結(jié)心產(chǎn)生了;這個不叫忍辱。

  我們布施、持戒、忍辱還不夠,還要精進(jìn),所以精進(jìn)擺在禪定的面前。我們之所以懶懶散散,就是這個心很亂;這心一亂就沒有辦法做事了。但是我們要修禪定就必須持續(xù)不斷的,每天固定的時刻、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專心的去修禪定的功夫。有禪定的功夫,就知道眾生根器千差萬別,該說什么法門清清楚楚;如果沒有禪定的話,就不能分辨眾生的根機(jī),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

  如果我們做了布施,做一件布施就有一件布施的功德存在,做一件算一件,除非你去享受了,這個福報就沒有了。所以布施并不會說我今天不布施,昨天的功德就沒有了。但是禪定就不同了。假如我們修禪定,修了十天八天、一年兩年,突然間我們懶了不修,過去所修的禪定功夫整個都退光光。

  這個是講到禪定之前必須有精進(jìn),有了精進(jìn)禪定才修的成。修禪定的目的不是為了神通,是為了什么?智慧。因為在定心當(dāng)中去觀察身心的無常無我,才能引發(fā)無我的智慧。

  佛陀講六波羅蜜有他的次第,也是提升我們生命的六種必修的學(xué)分,這六種擴(kuò)充起來的就是無量無邊的六度萬行。我們信佛學(xué)佛的人能夠聽聞六波羅蜜,這是很大的福氣。

  第三個寶藏「以無礙心視說法者」。娑婆世界眾生是耳根最聰利了,所以佛菩薩來攝化眾生,佛菩薩的道理直接就是透過語言文字來讓我們理解,是以音聲來做佛事。

  「娑婆真教體,清凈在音聞」,也就是說這個娑婆世界眾生的耳根特別的利。我們來可以比較一下子,我們的眼睛如果是隔一個墻、隔一張紙就看不到對方了。可是我們在睡覺的時候,隔壁有人有出聲音,我們睡不著覺,聲音影響我們比較大。

  耳根跟眼睛比較起來的話,一個是有一千二百功的,一個是八百功的,也就是說聲音是最直接讓我們了解義理的一個方法。所以我們平時有一句話說「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聽善知識開示道理一個小時下來,比我們自己讀書十個小時,甚至我們讀幾年都不了解,一席話下來我們能夠把這些疑惑都解決的。

  所以這個娑婆世界是以音聲作佛事。佛菩薩來到這個世間,說種種眾生可以理解的法來攝化眾生。

  「菩薩當(dāng)于五明中求」,五明當(dāng)中,除了「內(nèi)明」以外,還有「因明」,是一種辯論邏輯;還有「聲明」,就是通達(dá)種種的語言;然后有「醫(yī)方明」、「工巧明」。菩薩就必須通達(dá)種種的醫(yī)學(xué)、科技、邏輯、辯論、醫(yī)藥、內(nèi)明。一個修學(xué)菩薩道的修道者,必須通種種的語言才能去表達(dá)這種思想觀念,讓眾生來分享、認(rèn)識了解佛陀的智慧以及修行的方法。

  我們按照佛陀所開示的戒定慧、六波羅蜜去修學(xué),我們就能夠「以無礙心來視說法者」,就是佛菩薩對我們所說的法,我們都能夠隨順而沒有成見、沒有隔礙、沒有異想,這樣才能夠隨順師意,才能夠如理的思惟大乘法義,成就大乘思所成慧。

  講到智慧,有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聞、思、修。我們自己能夠看經(jīng)典,這是聞慧;聽別人演講,這是聞慧。聽懂別人演講還不夠,要進(jìn)一步的去思惟,就變成思所成慧了。思所成慧成就的時候,必定會嚴(yán)持凈戒。聞慧成就的時候,是信成就;思慧成就的時候,是戒成就。信智一如——所相信的可以用智慧來證明。

  修所成慧呢?就是斷煩惱。我們一般人讀了許多的佛經(jīng),了解許多的道理,可是煩惱還是煩惱,因為這是聞所成慧,如果更近一步的話是思所成慧。經(jīng)過如理思惟,然后嚴(yán)持凈戒,戒成就了,我們說聞慧、思慧成就了。如果能夠把煩惱斷除了,我們說這個是修慧成就了。

  所以聞思修,我們依佛法的戒定慧去聞思修,對身心世界的無常無我殊勝的理解,自然跟說法者就沒有什么隔礙。說法者所說的,也就是說身心世界的無常無我、信空如幻而又因果業(yè)報不失。這樣子就是能夠成就大乘佛法所說的思所成慧。這是第三個寶藏:「以無礙心視說法者」。

  第四個寶藏「樂遠(yuǎn)離行,心無懈怠」!笜贰刮覀兡畛伞敢花喋c」。我們之所以聽經(jīng)聞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樂遠(yuǎn)離行、心無懈怠。

  我們眾生就像蒼蠅貪著那些食物,有一點腥膻的東西,一大堆蒼蠅就聚集在一起。社會上也是如此,有一點名利大家就聚集在一起,你搶我奪的。我們信佛學(xué)佛的人了解到人生不是僅僅衣食的溫飽,如果是單單衣食溫飽,那跟動物沒有什么差別。

  我們?nèi)诉會去想到生命觀、價值觀,人生的意義價值是什么,所以不會去貪求這個名利。畢竟我們一生當(dāng)中吃的穿的用的,的確是非常有限。不要去替別人保管這么多,這一生當(dāng)中吃不到、用不到、穿不到的東西,然后不擇手段的去做一些不好的事情,造了許許多多的業(yè)力。

  所以修學(xué)菩薩道的人叫做修遠(yuǎn)離行——遠(yuǎn)離五塵六欲。遠(yuǎn)離這種五塵六欲,而不是說我們不吃不喝不睡,不是這樣子的。因為五塵六欲是長養(yǎng)我們的色身,維持生命的條件,沒有衣食住行生命會死亡。所以同樣的吃,同樣的這么過日子,一個圣者吃只是維持生命,而去做些有意義的工作。但是凡夫吃是為了什么呢?最主要是為了享受,為了維持生命又能夠繼續(xù)的享受。

  所以同樣的吃、同樣的過日子,有些人是為了吃、為了過日子而吃,有些人是為了工作,而維持生命的一個條件而已,這想法是不同的。

  有一次有人去問蘇格拉底:「蘇格拉底!你是一個偉大的哲學(xué)家,你要不要吃飯?你要不要大小便啊?」蘇格拉底說:「有啊!我每天一樣吃,也是要大小便啊!」那人說:「那你活著跟我們沒什么差別!」

  蘇格拉底說:「有啊!我活著不是為了吃,您活著是為了吃。您活著是為了吃更多,享受更多;我吃是為了能夠活著,去做一些思考、一些有意義的工作。」一個是吃是為了活;一個是活是為了吃;大不相同。

  菩薩來修學(xué)這些善法,不是為了有福報,能夠享受更多的五塵六欲,不是。他聽聞佛菩薩的道理,就是能夠遠(yuǎn)離這些耗掉我們生命能量的,放棄追求我們一生一世享受不到的這些名利,放棄它,所以就叫做遠(yuǎn)離行,遠(yuǎn)離這些種種境界的束縛。

  而我們世間的人所追求的,就是許許多多的五塵六欲,來滿足我們的愿望,所以一輩子都是做妄念的奴隸。妄想欲望的奴隸就叫做欲奴。

  所以修道并不是說我們不吃不喝不睡,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溫飽還是要有;如果不能溫飽的話那就死亡了。但是我們又不能把整個生命,為了追求溫飽及更好的享受,而去盲目的去追尋,那個真的是很不值得的。我們維持了溫飽,能夠去思考利益眾生的種種的工作。同樣的活,層次是不同的。

  菩薩因為生生世世發(fā)這個大悲愿,所以聽聞佛法而能夠遠(yuǎn)離五塵六欲的這種束縛,心能夠解脫自在,不會跟煩惱作伴,這個叫真正的遠(yuǎn)離。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