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正道】 正覺解脫的正道,經中雖說到種種的項目,但八正道是根本的,是一切圣賢所必由的。 關于八正道,經中有不同的敘述:一、從修行的目標說,得正定才能離惑證真;而要得正定,應先修正見到正念,所以前七支即是正定的根基、助緣。如『雜含』(卷二八七五四經)說:「于此七道分為基業(yè)已,得一其心,是名賢圣等(正)三昧根本、眾具」(參中含圣道經)。二、從修行的先導說,正見是德行的根本。 > 如『雜含』(卷二八七五0經)說:「諸善法生,一切皆以(慧)明為根本。……如實知者," />

雜阿含經選集 二十四、八正道

  二十四、 八正道

  >

  【八正道】

  正覺解脫的正道,經中雖說到種種的項目,但八正道是根本的,是一切圣賢所必由的。

  關于八正道,經中有不同的敘述:一、從修行的目標說,得正定才能離惑證真;而要得正定,應先修正見正念,所以前七支即是正定的根基、助緣。如『雜含』(卷二八‧七五四經)說:「于此七道分為基業(yè)已,得一其心,是名賢圣等(正)三昧根本、眾具」(參中含圣道經)。二、從修行的先導說,正見是德行的根本。

  >

  如『雜含』(卷二八‧七五0經)說:「諸善法生,一切皆以(慧)明為根本!鐚嵵,是則正見,正見者,能起正志……正定」。正見即明慧,是修行的攝導,如行路需要眼目,航海需要羅盤一樣。所以說:「如是五根(信、進、念、定、慧),慧為其首,以攝持故」(雜含卷二六‧六五四經)。正見對于德行的重要性,是超過一般的,所以說:「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雖復百千生,終不墮惡趣」(雜含卷二八‧七八八經)。大乘的重視般若,也即是這一意義的強化。而菩薩的大慧、深慧,不怕生死流轉而能于生死中敎化眾生,也即是這正見──般若的大力。三、以正見為首,以正精進、正念為助而進修。如正見,專心一意于正見,努力于正見的修學。又從正見中了解正志,專心一意于正志,努力于正志的修學。像這樣,正語、正業(yè)、正命也如此。這樣的正見為主,正精進、正念為助,「以此七支習助具,善趣向心得一者,是謂圣正定」(中含圣道經)。這是重視精進與專心,而看作遍助一切支的。這三說,并沒有什么矛盾。

  佛法的修學,以正覺解脫為目標,到達這一目標,要先有聞、思、修慧!刚姟,最先是聞慧,即對因果、事理、四諦、三法印等,從聽聞正法而得正確深切的信解;理解佛法,以佛法為自己的見地

  正見是分別邪正、真妄的,知邪是邪,知正是正,舍邪惡而信受純正的(參中含圣道經)。這是「于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雜含卷二八‧七八五經)的抉擇正見。如正見善惡因果,生死的相續(xù)與解脫,還是世間的正見,能「轉向善道」而不能出世。如對于四諦真理的如實知見,「依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那才是向解脫的出世正見。這樣的正見,并不是浮淺的印象,要精進的努力,正念的專一,才能成就。

  得了佛法的正見,即應引發(fā)「正志」──奘譯正思惟。這是化正見為自己的理想,而立意去實現的審慮、決定、發(fā)動思。從理智方面說,這是思慧──如理思惟,作深密的思考,達到更深的悟解。從情意方面說,這是經思考而立意去實現,所以正志是「分別、自決、意解、計數、立意」。思慧不僅是內心的思考,必有立志去實現的行為,使自己的三業(yè)合理,與正見相應。

  所以正志同時,即有見于身體力行的戒學,這即是「正業(yè)」、「正語」、「正命」。正語是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及一切的愛語、法語。正業(yè)是不殺、不盜、不淫,與一切合理的行動。正命是合理的經濟生活。

  佛法以智慧為本的修行,決不但是理觀。理解佛法而不能見于實際生活,這是不合佛法常道的!刚M」是離惡向善,止惡行善的努力,遍通一切道支。如專從止惡行善說,即戒的總相。以正見為眼目,以正志所行的正戒為基礎,以正精進為努力,這才從自他和樂的止惡行善,深化到自凈其心的解脫。

  「正念」是對正見所確認,而正志立意求他實現的真理,念念不忘的憶持現前。念是定的方便,因念的系念不忘而得一心,即「正定」。

  由于一心的湛寂,如實正智能依之現前。正念與正定,即修慧階段。由修慧──與定相應的正見而發(fā)無漏慧,才能完成正覺的解脫。

  八正道的修行,即戒、定、慧三學的次第增進,也是聞、思、修三慧的始終過程,為圣者解脫道的正軌。

  【道的必然性與完整性】

  八正道是向上向解脫所必經的正軌,有他的必然性。中道的德行,是不能與他相違反的。出家眾依此向解脫,在家眾也如此。

  佛敎信眾的解脫行,固然非依此不可;即使沒有出離心,沒有解脫慧的一般世間行,也不能與八正道相違。

  八正道有二類:有「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的,有「圣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的(雜含卷二八‧七八五經)。這二者的差別,根本在正見。如是因果、善惡、流轉、解脫的正見,以此為本而立志、實行,這是世俗的人天正行。如是四諦理的正見,再本著正見而正志、修行,即是能向出世而成為無漏的。

  佛法以八正道為德行的總綱,這不是孤立的、片面的,是完整的、關聯的,是相續(xù)發(fā)展、相依共存的,是知與行、志向與工作、自他和樂與身心清凈的統一。

  佛法的德行,貫徹于正確的正見中;由知見來指導行為,又從行為而完成知見:這是知行的統一。依正見確立正志──向于究竟至善的志愿,有志愿更要有實際工作。沒有志向,實行即漫無目的;但也不能徒有志愿,惟有實踐才能完成志愿:這是志向與工作的統一。

  釋尊隨機說法,或說此,或說彼,但人類完善的德行,向解脫的德行,決不能忽略這德行的完整性。否則,重這個,修那個,即成為支離破碎,不合于德行的常軌了。

  【道的抉擇】

  「八正道行入涅槃」,是唯一而不許別異的正道。所以佛臨滅時,對須跋陀羅說:「若諸法中無八圣道者,則無第一沙門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門果。以諸法中有八圣道故,便有第一沙門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門果」(長含游行經)。這是怎樣明確的開示!

  如來雖說有許多德行的項目,都是不出于八圣道的。如「四念處」即正念的內容;「四正斷」是正精進的內容;「四圣種」是正命的內容;「四神足」是正定起通的內容。五根與五力:信(信解)即正見、正志相應的凈心;精進即含攝得戒學的正精進;念即正念;定即正定;慧即依定而得解脫的正見。五根、五力與八圣道的次第內容,大體是一致的!钙哂X支」,偏于定慧的說明。佛法道支的總體,或說為三增上學(雜含卷二九‧八一七經)。

  >

  第979 (759) 經﹙中375﹚斷三受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受,無常,有為,心所緣生。何等為三?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諸比丘白佛:「世尊!有道、有跡,修習、多修習,斷此三受不」?佛告比丘:「有道、有跡,修習、多修習,斷此三受」!负蔚葹榈?何等為跡?修習、多修習,斷此三受」?佛告比丘:「謂八圣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yè),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980 (760) 經﹙中375﹚斷老、病、死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有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何等為三?謂老,病,死。此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世間若無此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者,無有如來、應、等正覺出于世間,世間亦不知有如來說法,敎誡敎授。以世間有此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故,如來、應、等正覺出于世間,世間知有如來說法,敎誡敎授」。諸比丘白佛:「有道、有跡,斷此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者不」?佛告比丘:「有道、有跡、修習、多修習、斷此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何等為道?何等為跡?修習、多修習,斷此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謂八圣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yè),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985 (764) 經﹙中377﹚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修八圣道,諦聽,善思。何等為修八圣道?是比丘修正見,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修正志;正語;正業(yè);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是名修八圣道」。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1042 (785) 經﹙中390﹚八正道內容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何等為正見?謂正見有二種:有正見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見是圣、出世間、無漏、無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見有漏、有取,向于善趣?若彼見有施,有說,乃至知世間有阿羅漢,不受后有,是名世間正見,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何等為正見是圣、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圣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于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是名正見,是圣、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志?謂正志有二種:有正志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有正志是圣、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志有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謂正志出要覺,無恚覺,不害覺,是名正志,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何等為正志是圣、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圣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心法,分別、自決、意解、計數、立意,是名正志是圣、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語?正語有二種:有正語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有正語是圣、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語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謂正語離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是名正語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何等正語是圣、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圣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除邪命貪?谒膼盒,諸余口惡行離,于彼無漏遠離不著。固守攝持不犯,不度時節(jié),不越限防,是名正語是圣、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業(yè)?正業(yè)有二種:有正業(yè)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有正業(yè)是圣、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業(yè),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謂離殺、盜、淫,是名正業(yè)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何等為正業(yè)是圣、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圣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除邪命貪身三惡行,諸余身惡行數,無漏心不樂著,固守執(zhí)持不犯,不度時節(jié),不越限防,是名正業(yè)是圣、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命?正命有二種:有正命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命是圣、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命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謂如法求衣食、臥具,隨病湯藥,非不如法,是名正命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何等為正命是圣、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圣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于諸邪命,無漏不樂著,固守執(zhí)持不犯,不越時節(jié),不度限防,是名正命是圣、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方便?正方便有二種:有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方便是圣、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謂欲精進,方便超出,堅固建立,堪能造作,精進心法攝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何等為正方便是圣、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圣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憶念相應心法,欲精進方便,勤踴超出,建立堅固,堪能造作,精進心法攝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是圣、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念?正念有二種:有正念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念是圣、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念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若念、隨念、重念、憶念,不妄不虛,是名正念世俗、有漏、有取、正向善趣。何等為正念是圣、出世間、無漏、不取、轉向苦邊?謂圣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若念、隨念、重念、憶念,不妄不虛,是名正念是圣、出世間、無漏、不取、轉向苦邊。何等為正定?正定有二種:有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定是圣、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若心住不亂不動,攝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何等為正定是圣、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圣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心法,住不亂不散,攝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是圣、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1067 (797) 經﹙中399﹚沙門法及沙門果﹙四果﹚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沙門法及沙門果。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沙門法?謂八圣道,正見乃至正定。何等為沙門果?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何等為須陀洹果?謂三結斷。何等為斯陀含果?謂三結斷,貪、恚、癡薄。何等為阿那含果?謂五下分結盡。何等為阿羅漢果?謂貪、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13320 (979) 經﹙下681﹚最后之敎說﹙須跋陀羅﹚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俱夷那竭國力士生處堅固雙樹林中。爾時、世尊涅槃時至,告尊者阿難:「汝為世尊于雙樹間,敷繩床,北首,如來今日中夜,于無余涅槃而般涅槃」。爾時、尊者阿難奉敎,于雙樹間,敷繩床,北首訖,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已于雙樹間,敷繩床,北首」。爾時、世尊詣雙樹間,于繩床上北首,右脅而臥,足足相累,系念明想,正念、正智。時俱夷那竭國,有須跋陀羅外道出家,百二十歲,年耆根熟,為俱夷那竭國人,恭敬供養(yǎng)如阿羅漢。彼須跋陀羅出家,聞世尊今日中夜,當于無余涅槃而般涅槃。然我有所疑,希望而住。沙門瞿曇有力能開覺我,我今當詣沙門瞿曇,問其所疑。即出俱夷那竭,詣世尊所。爾時、尊者阿難于園門外經行。時須跋陀羅語阿難言:「我聞沙門瞿曇,今日中夜,于無余涅槃而般涅槃。我有所疑,希望而住,沙門瞿曇有力能開覺我,若阿難不憚勞者,為我往白瞿曇,少有閑暇,答我所問」。阿難答言:「莫逼世尊,世尊疲極」。如是須跋陀羅再三請尊者阿難,尊者阿難亦再三不許。須跋陀羅言:「我聞古昔出家耆年大師所說:久久乃有如來、應、等正覺出于世間,如優(yōu)曇缽華,而今如來中夜,當于無余涅槃界而般涅槃,我今于法疑,信心而住,沙門瞿曇有力能開覺我,若阿難不憚勞者,為我白沙門瞿曇」!阿難復答言:「須跋陀羅!莫逼世尊,世尊今日疲極」。

  爾時、世尊以天耳,聞阿難與須跋陀羅共語來往,而告尊者阿難:「莫遮外道出家須跋陀羅,令入問其所疑。所以者何?此是最后與外道出家論議,此是最后得證聲聞善來比丘,所謂須跋陀羅」。爾時、須跋陀羅,聞世尊為開善根,歡喜增上,詣世尊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凡世間入處,謂富蘭那迦葉等六師,各作如是宗:此是沙門,此是沙門。云何瞿曇!為實各各有是宗不」?爾時、世尊即為說偈言:

  「始年二十九,出家修善道,成道至于今,經五十余年。

  三昧明行具,常修于凈戒,離斯少道分,此外無沙門」。

  佛告須跋陀羅:「于此正法律,不得八正道者,亦不得初沙門,亦不得第二、第三、第四沙門。須跋陀羅!于此法律得八正道者,得初沙門,得第二、第三、第四沙門。除此已,于外道無沙門,斯則異道之師,空沙門、婆羅門耳。是故我今于眾中作師子吼」。

  說是法時,須跋陀羅外道出家,遠塵、離垢,得法眼凈。爾時、須跋陀羅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狐、疑,不由他信,不由他度,于正法律得無所畏。從坐起,整衣服,右膝者地,白尊者阿難:「汝得善利!汝得大師!為大師弟子,為大師雨雨灌其頂。我今若得于正法律出家,受具足、得比丘分者,亦當得斯善利」!時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是須跋陀羅外道出家,今求于正法律出家、受具足,得比丘分」。爾時、世尊告須跋陀羅:「此比丘來修行梵行」!彼尊者須跋陀羅,即于爾時出家,即是受具足,成比丘分。如是思惟,乃至心善解脫,得阿羅漢。時尊者須跋陀羅得阿羅漢,解脫樂。覺知已,作是念:我不忍見佛般涅槃,我當先般涅槃。時尊者須跋陀羅先般涅槃已,然后世尊般涅槃。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