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心賦卷第二
注心賦卷第二
宋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逆順同歸。行住不離。雨寶而摩尼絕意。演教而天鼓無私。
摩尼天鼓。皆無功用。無私成事。并況真心寂用無滯也。如還源觀云。定光顯現(xiàn)無念觀者。謂一乘教中。白凈寶網(wǎng)。萬字輪王之寶珠。此珠體性明徹。十方齊照。無私成事。念者皆從。雖現(xiàn)奇功。心無念慮。若人入此大妙止觀門中。無思念慮。任運成事。如彼寶珠。遠近齊照。分明顯現(xiàn)。廓徹虛空。如華嚴(yán)經(jīng)云。時天鼓中出聲告言。諸天子。菩薩摩訶薩。非此命終而生彼間。但以神通。隨諸眾生心之所宜。令其得見。諸天子。如我今者非眼所見。而能出聲。如普賢行愿序云。圓音非扣而長演。果海離念而心傳。萬行忘照而齊修。漸頓無礙而雙入。
重重而理事相須。恒體恒用。一一而有空齊現(xiàn)。常寂常知。
理因心成。事從理顯。體冥於理。用興於事。即體之用體不失。即用之體用不亡。故云恒體恒用。又有從心作?諒男默F(xiàn)?展食<。有故常知。即寂而知。知不失寂。即知而寂。寂不失知。故云常寂常知。所以云。有為法從心生。無為法從心現(xiàn)。
迎之弗前。隨之不后。匿纖芥而非無。展十方而曷有。旋轉(zhuǎn)陀羅之內(nèi)。常當(dāng)大士之心。
法華經(jīng)云。爾時受持讀誦法華經(jīng)者。得見我身。甚大歡喜。轉(zhuǎn)復(fù)精進。以見我故。即得三昧。名為旋陀羅尼。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此法華經(jīng)。是為一大事因緣。出現(xiàn)於世。直於眾生心中。開佛知見。佛知見者。即是一切眾生真心。若持此經(jīng)。即大心菩薩。故云常當(dāng)大士之心。
嚬呻三昧之中。不墮二乘之手。
師子嚬呻三昧者。此明如來以即用之體。無非法界。即體之用。緣起萬差。其理事皆無障礙。名師子嚬呻。如華嚴(yán)經(jīng)云。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大悲為首。入師子嚬呻三昧。時逝多林菩薩大眾悉見一切盡法界虛空界一切佛剎。乃至或入佛所住三昧無差別大神變。即頓證逝多林中。而諸聲聞等。不知不見。如聾如盲。
一理當(dāng)鋒。萬境皆融。囊括智源之底。冠擎法海之宗。
諦了一心。無事不達。無理不通。該古括今。收無不盡。如寶藏論中。本際虛玄品云。經(jīng)云。佛性平等。廣大難量。凡圣不二。一切圓滿。咸備草木。周遍螻蟻。乃至微塵毛發(fā)。莫不含一而有。故云能了知一。萬事畢也。是以一切眾生。皆乘一而生。故為一乘。若迷故則異。覺故則一。故云前念是凡。后念即圣。又云一念知一切法也。是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知以一知法。功成萬像。故經(jīng)云。一切若有心即迷。一切若無心即遍十方。故真一萬差。萬差真一。譬如海涌千波。千波即海。一切皆無有異也。夫言一者。對彼異情。情既非異。一亦非一。非一不一。假號真一。夫言一者。非名字所統(tǒng)也。是以一非見一。若有所見。則有二也。不得名為真一也。
如睹鏡中,F(xiàn)千重之影像。猶窺牗隙。見無際之虛。
此并況一心具斯大用。如見波諳海。見土知山。
萬匯雖分。還歸一總。
此一心法。舒遍法界。卷入一塵。則心賦指歸。至萬法源底。一切智慧之本。無邊行愿之宗。不達斯文。無路成佛。出必由戶。斯之謂歟。諸大乘詮。證明非一。皆云。鏡一心之玄極。囊萬法之根由。如華嚴(yán)經(jīng)云。菩薩知一切法皆是自心。又云。解了世間皆如變化。明達眾生唯是一法。又頌云。有數(shù)無數(shù)一切劫。菩薩了知即一念。於此善入菩提行。常勤修習(xí)不退轉(zhuǎn)。又頌云。諸佛隨宜所作業(yè)。無量無邊等法界。智者能以一方便。一切了知無不盡。
渤澥之潤同濫觴。十方之空齊芥孔。
濕性與空性。俱無大小。盡況平等真心。無有勝劣。
其猶今古之日。照無異明。仍侔過現(xiàn)之風(fēng)。鼓無二動。
日光無私。動性不二。皆表真心之德也。
履實際地。沖涅盤天。掘眾生之乾土。涌善逝之智泉。
法華經(jīng)云。譬如有人渴乏須水。於彼高原穿鑿求之。猶見乾土。知水尚遠。施功不已。轉(zhuǎn)見濕土。遂漸至泥。其心決定知水必近。眾生如乾土。聲聞如濕土。菩薩如泥。諸佛如水。
聲聞之焦芽蕊綻。
凈名經(jīng)云。二乘如焦芽敗種。不能發(fā)無上道心。后於法華會中。深入一乘。得受真記。重發(fā)圓信之芽。結(jié)菩提之果。
華王之極果功圓。
眾生之心。是諸佛果源。故華嚴(yán)疏云。十方諸佛。證眾生之體。用眾生之用。又經(jīng)云。十方諸佛。於一小眾生心念中。念念成正覺。轉(zhuǎn)法輪。而眾生不覺不知。
如得返魂之香。枯荄再發(fā)。似服還丹之藥。寒焰重燃。
如返魂之香。力善起死尸。猶還丹之藥。功能換凡骨。況一心之功力。處凡身而成圣體。即生死而入涅盤。亦如枯樹生華。寒灰發(fā)焰矣。如聲聞於法華會上。見如來性。得受佛記。則如焦谷生芽。盲聾視聽。死尸再起。寒焰重燃。
了達無疑。何勞科判。駕牛車而立至祇林。乘慈舟而坐升彼岸。
但信自心。他疑頓斷。故信心銘云。狐疑凈盡。正信調(diào)直。又若信心。即不信一切法。如古德云。謂自心智信。還信自心。的非心外別有能信之者。又信若不信自心。不名正信。心即體也。此則體信不二。故起信論云。自信己心。知心妄動。修遠離法。是知所說一切理智等事。并不離心。是故我等悉皆有分。
千年暗室而破在一燈。無始樊籠而唯憑妙觀。
千年暗室。一燈能破。無始結(jié)業(yè)。實觀能消。實觀者即是正觀。正觀者即是觀心。故云。若自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臨法國土。無小境而不降。靜佛邊疆。豈一塵而作亂。
華嚴(yán)經(jīng)云。三界唯心。三世唯心。則豈有一境一塵而相違背。又如華嚴(yán)經(jīng)頌云。覺悟法王真實法。於中無著亦無縛。如是自在心無礙。未曾見有一法起。
超情絕解。對此無言。旨冥真極。道契玄源。
夫直了一心。非真非妄。不即不離。何者。真妄無性。常契一源。豈有二心。而互相即。以性源無染。妄不可得。如勾刀不能斫石。若霧不能染空。為不了一心之人。所以說即。如臺教問云。無明即法性。無復(fù)無明。與誰相即。答。為不識冰人。指水是冰。指水是冰。但有名字。寧復(fù)有二物相即耶。是知時節(jié)有異。融結(jié)隨緣。濕性常在。未曾變動。乃至即凡即圣。亦復(fù)如是。凡圣但名。一體無異。故先德釋華嚴(yán)經(jīng)云。一世界盡法界亦如是者。知一眼如。一切眼如皆然。舉譬如一人身有手足。一切人皆有手足。是知不了此一心。皆成二見。若凡夫執(zhí)著此心。造輪回業(yè)。二乘厭棄此心。求灰斷果。又凡夫無眼。將菩提智照。成煩惱火燒。如大富盲兒。坐寶藏中。舉動掛礙。為寶所傷。二乘將如來四德秘藏。為無常五陰。謂是賊虎龍蛇。怕怖馳走?`脫雖殊。取舍俱失。若諦了通達之者。不起不滅。無得無生。了此妄心念念無體。從何起執(zhí)。念念自離。不須斷滅。尚不得一。何況二乎。故知諸法順如證圓成。而情無理有。群情違旨執(zhí)遍計。而情有理無。順常在違。一道而何曾失體。情不乖理。千途而未暫分岐。洞之而情理絕名。了之而順違無地。是以法法盡合無言之道。念念皆歸無得之宗。天真自然。非干造作。
二諦推而莫知。理中第一。三際求而罔得。法內(nèi)稱尊。
此一心法。非俗不離俗。非真不離真。又雖非真非俗。而能真能俗。即不可以俗諦求。真諦取。故云二諦推而莫知。又此一心。非過去法。不住前際。非未來法。不住后際。非現(xiàn)在法。不住中際。故云三際求而罔得。若不信心。萬行虛設(shè)。故大智度論云。若不知諸法無差別相。至於三歸五戒亦不成就。為不了諸行根本故。不知諸法體性故。不明諸境真實故。是以先德云。菩薩初悟一切法自性平等。云何平等。入於諸法真實性故。謂真實性中。無差別相。無種種相。無無量相。萬法一如。何有不等。此真實性依何立故。復(fù)次明證無依法。所謂不依於色。不依於空。若萬法依空?諢o所依。今萬法依真。真無所依。即無依印法門故。舍離世間。世間即有種種差別。斯則性常不立。何況於相。亦不依空立色。亦不依色立空。亦無異無不異。無即無不即斯見即絕。強名內(nèi)證。所以華嚴(yán)頌云。設(shè)於念念中。供養(yǎng)無量佛。未知真實法。不名為供養(yǎng)。又頌云。雖盡未來際。遍游諸佛剎。不求此妙法。終不成菩提。又頌云。設(shè)於無數(shù)劫。財寶施於佛。不知佛實相。此亦不名施。故知六度萬行。若不直了一心。無一行門而得成就。
覺樹根株。教門頭首。
此一心法。諸佛成道之本。菩薩悟入之初。如大集經(jīng)云。佛告賢護。我念往昔有佛世尊。號須波日。時有一人行值曠野。饑渴困苦。遂即睡眠。夢中具得諸種上妙美食。食之既飽。無復(fù)饑虛。從是寤已。還復(fù)饑渴。是人因此即自思惟。如是諸法。皆空無實。猶夢所見。本自非真。如是觀時。悟無生忍。得不退轉(zhuǎn)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如人以寶倚瑠璃上。影現(xiàn)其中。亦如比丘觀骨。起種種光。此無持來者。無有是骨。是意作耳。又大方等大集經(jīng)云。復(fù)次賢護。譬如比丘修不凈觀。見新死尸形色始變。或青或黃或黑或赤。乃至觀骨離散。而彼骨散。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唯心所作。還見自心。又如鏡中像。不外來。不中生。以鏡凈故。自見其形。行人色清凈。所見者清凈。欲見佛。即見佛。見即問。問即報。聞經(jīng)大歡喜。自念佛從何所來。我亦無所至。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見佛。心是佛。心是我。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為癡。心無想是泥洹。是法無可示者。皆念所為。設(shè)有其念。亦了無所有空耳。是名佛印。
安詳作象王之行。決定成師之吼。
象王行威儀安詳。表普賢之行。師子吼者。師子吼有四義。一百獸腦裂。喻菩薩說法百法俱破。二香象降伏。喻菩薩說法天魔降伏。三飛鳥墮落。喻外道邪見墮落。四水族潛藏。喻煩惱潛藏。又涅盤經(jīng)云。師子吼者決定說。一切眾生有佛性。又云。但有心者。皆得成佛。又云。有所得。野干鳴。無所得。師子吼。以心外無法。即無所得。
欲薦默傳之法。合在言前。將陳秘密之。門寧思機后。
達磨西來。默傳心印。唯默知之一字。若機緣不逗。終不顯揚。直候親承。爾乃印可。此是自證法門。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可言說。又悟落第二頭。機前無教。教后無實矣。
圓宗焰火。手觸應(yīng)難。
論云。般若波羅蜜。猶如大火聚。四面不可觸。觸即燒手。若說有。說無。說亦有亦無。說非有非無四句。乃至復(fù)四句。具足四句。及絕言等。皆謗般若。如觸火四邊。皆燒著手。故云離四句絕百非。若得四悉檀意。了之如清涼池。四門可入。皆總得道。
驅(qū)四句於虛無之外。殄百非於寂寞之間。
墮落四句。皆成邊見。若見一法。盡處百非。若能頓了心宗。見網(wǎng)自然迥出。隨處得道。舉念皆宗。故云一色一香。無非中道。華嚴(yán)經(jīng)云。遠離二邊。契於中道。古釋云。二邊有四。一染凈。二約惑縛脫。通惑業(yè)。三有無。通事理。四一異。約心境。何以有此。謂成菩提。既離細念。妄惑盡已。顯現(xiàn)法身。智慧純凈。若為是見。未免是邊。故經(jīng)云。若有見正覺。解脫離諸漏。不著一切世。此非證道眼。今了於惑體性本空。后無所凈。故離二邊。又染凈交徹。故無住著。是曰離邊?`脫者。謂昔常被惑業(yè)系縛。流轉(zhuǎn)無窮。今得菩提。釋然解脫。若謂此見。即是住邊。菩薩智了本自無縛。於何有解。無縛無解則無著。故得離耳。有無通事理者。若昔謂或有。今了或空。二謂以空。今知妙有。又真樂本有。失而不知。妄苦本空。得而不覺。今日始知。若如是知。并未離邊。又煩惱業(yè)苦。本有今無。菩提佛身。本無今有等。皆三世有法。菩提之性。不屬三世故。三世有無。皆是邊攝。真智契理。絕於三世。故離有無之二邊等。一異有二。一者心境不了則二。契合則一。亦成於邊。二者生佛有異。今了一性。亦名為邊。今正覺了此中有無無二。無二亦復(fù)無。大智善見者。如理安住。故離此邊。而言昔者。謂斷常來去生滅依正。雖是二法。皆攝為邊。又二與不二。亦名為邊。今一契菩提。一切都寂。故云遠離。
如那羅箭之功。勢穿鐵鼓。
那羅延箭。能穿鐵鼓。
似金剛錘之力。擬碎邪山。
金剛之錘。能碎金山。
成七辯才。
有七辯才者。一捷疾辯。卒答不思。二利辯。音聲清巧。三無盡辯。問答無窮。四無斷辯。流注相續(xù)。五隨應(yīng)辯。對機授藥。六第一義辯。善說實相。七世間最上辯。超出群類。已上七辯。皆從心慧而發(fā)。
具四無畏。
四無畏者。一一切智無畏。二漏盡無畏。三說障道無畏。四說盡苦道無畏。華嚴(yán)經(jīng)頌云。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當(dāng)成無所畏。即是了心成佛。心外無法對待。故一切處無畏。
人中日用之韜鈐。世上時機之經(jīng)緯。
眾生日用而不知。如魚在水不見水。鳥處空不見空。人在道不識道。
若森羅之吐孕?倲z地輪。
一切萬物。從大地而生。一切萬法。從心地而出。
猶萬物之發(fā)生。皆含一氣。
易鉤命訣云。天地未分之前。謂之一氣。於中則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為五運也。運即是運數(shù)。謂時改易。初取易義也。元氣始散。謂之太初。氣形之端。謂之太始。形變有質(zhì)。謂之太素。質(zhì)形已具。謂之轉(zhuǎn)變。五氣故稱五運。皆是天道已分也。
玄邈甚深。力自堪任。
一切眾生。皆自有真心之力。如起信論云。從本已來。性自滿足一切功德。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等也。
月渚煙林而常談妙旨。云臺寶網(wǎng)而盡演圓音。
華嚴(yán)經(jīng)云。大光明網(wǎng)云臺中。而說頌言。佛無等等如盡空。十方無量勝功德。人間最勝世中上。釋師子法加於彼。又云。一切供養(yǎng)具云中。自然出音而說頌曰。神通力用不可量。愿隨眾生心樂說。又云佛光明中。於一切菩薩眾會之前。而說頌言。神通自在無邊量。一念皆令得解脫。長者論。問曰。大眾何不以言自問。因何默念致疑。何不自以言贊勸請。云何供具云出音請佛。答曰。明佛得法界心。與一切眾生同心故。以心不異故。知彼心疑。供具說頌者。明一切法?偡ń珞w也。法界不思議。一切法不思議故。明圣眾心境無二故。凡夫迷法界。自見心境有二。故顛倒生也。
餐香積之廚。真堪入律。
凈名經(jīng)云。香積世界。彼國菩薩聞香入律。即獲一切功德藏三昧。若從香入法界者。自身即是香眾世界。自心即是香積如來。無量功德。一心圓滿。悟入此者。何假外求。香界既然。十八界亦爾。盡是棲神之地。皆為得道之場。
聽風(fēng)柯之響。密可傳心。
阿彌陀經(jīng)云。水鳥樹林。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是知境是即心之境。心是即境之心。能所似分。一體無異。若能見境識心。便是密傳之旨。終無一法與人。
莫尚他宗。須遵此令。出世之大事功終。入禪之本參學(xué)竟。
釋迦出世。為一大事因緣。開眾生心中佛之知見。達磨西來。唯以心傳心。今但悟一心。自覺覺他。已諧本愿。如高僧釋曇遂。每言三界虛妄。但是一心。追求外境。未悟難息。又高僧解脫和尚。依華嚴(yán)作佛光觀。於清宵月夜。光中忽見化佛說偈云。諸佛秘密甚深法。曠劫修行今乃得。若人開明此法門。一切諸佛皆隨喜。解脫和尚乃禮拜問云。此法門如何開示於人;鹚祀[身不現(xiàn)?罩匈蚀鹪。方便智為燈。照見心境界。欲知真實法。一切無所見。
直言不謬。指南之車轍非虛。
若以心示人。皆歸正法。不落邪見。如指南之車。皆歸正道。
的示無疑。雞犀之枕紋常正。
有駭雞犀枕。四面觀之。其形常正。正法觀心之人。一切皆正。如云邪人觀正法。正法亦隨邪。正人觀邪法。邪法亦隨正。有學(xué)人問新豐價和尚。如何是佛法大意。答云。大似駭雞犀。
絕待英靈。一念齊成。轉(zhuǎn)變天地。撼動神明。孰見不喜。誰聞弗驚。普現(xiàn)心光。標(biāo)人間之萬號。
萬法無體。因心得名。乃至觀於他心。微細可鑒。皆是以心知心。似分能所。四祖云。一切神通作用。皆是自心。所以經(jīng)云。諸佛於不二法中,F(xiàn)大神變。華嚴(yán)記云。釋他心通者。攝境從心不壞境者。即示心境有無。護法云。若得本質(zhì)。恐壞唯心。既不壞境。得之何妨。壞有何失。以無心於萬物。萬物未嘗無。此得在於神靜。失在於物虛。謂物實有故。若唯心壞境。則得在於境空。失在於心有。故以境由心變。故說唯心所變不無。何必須壞。若以緣生無性。則心境兩亡。故云借心以遣境而心亡。非獨存心矣。二云能所兩亡不獨存故者。上不壞境。且遣懼質(zhì)之病。今遣空有之理。故心境并許存亡。心境相籍故空。相依緣生故有。有即存也?占赐鲆?沼薪粡卮嫱鰞扇。第一義唯心非一非異者。正出具分唯心之理。雖有唯心之義。尚通生滅唯心。雖兩亡不羈。而未言心境相攝。今分明具唯識故。故云第一義唯心。同第一義故非異。不壞能所故非一。非一故有能所。緣他義成矣。非異故能所平等。唯心義成矣。云正緣他時即是自故者。結(jié)成得於本質(zhì)。無心外過。以即自故。不失唯識。是以即佛心之眾生心下。第二正示法性他心之相。此有兩對語。前對明所緣。后對明能緣。今初言即佛心之眾生心者。此明所緣眾生心即是佛心。此明不異。次云非即眾生心之佛心者。此句明眾生心與佛心非即。非即於有所緣。非異故不壞唯心義。言為所緣者。結(jié)成所緣。簡非能緣也。次下辯能緣云。以即眾生心之佛心者。此句明能緣佛心即是眾生心。明非異次云非即佛心之眾生心者。此明佛心與眾生心有非一義。非一故為能緣。非異故不壞唯識之義。言為能緣者。結(jié)成能緣。簡非所緣也。更以喻況。如水和乳。乳為所和。喻眾生心是所緣。水為能和。喻佛心為能緣。以此二和合。如似一味。鵝王啑之乳盡水存。則知非一。然此水名即乳之水。此乳名即水之乳。二雖相似。而有不一之義。故應(yīng)喻之。以即水之乳。非即乳之水。為所和。以即乳之水。非即水之乳。為能和。義可知矣。
遍該識性。猶帝釋之千名。
天帝釋有千種名。一名帝釋。二名喬尸迦等。如云菩提。涅盤。真如。解脫。玄珠。靈性等。皆是心之別稱。
妙覺非遙。當(dāng)人不遠。
心證菩提。即心而已。離心無佛。離佛無心。了了識心。惺惺見佛。如大集經(jīng)云。復(fù)次賢護。如人盛壯。容貌端嚴(yán)。欲觀己形美惡好丑。即便取器盛彼清油。或時凈水;蛉∷;驁(zhí)明鏡。用是四物觀己面像。善惡妍丑顯現(xiàn)分明。賢護。於意云何。彼所見像。於此油水水精明鏡四處現(xiàn)時。是為先有耶。賢護答言。不也。曰。是豈本無耶。答言。不也。曰。是為在內(nèi)耶。答言。不也。曰。是豈在外耶。答言。不也。世尊。唯彼油水水精鏡。諸物清朗。無濁無滓。其形在前。彼像隨現(xiàn)。而彼現(xiàn)像。不從四物出。亦非余處來。非自然有。非人造作。當(dāng)知彼像。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無有住所。時彼賢護如是答已。佛言。賢護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諸物清凈。彼色明朗。影像自現(xiàn)。不用多功。菩薩亦爾。一心善思。見諸如來。見已即住。住已問義。解釋歡喜。即復(fù)思惟。今此佛者從何所來。而我是身復(fù)從何出。觀彼如來。竟無來處。及以去處。我身亦爾。本無出趣。豈有轉(zhuǎn)還。彼復(fù)應(yīng)作如是思惟。今此三界唯自心有。何以故。隨彼心念。還自見心。今我從心見佛。我心作佛。我心是佛。我心是如來。我心是我身。我心見佛。心不知心。心不見心。心有想念。則成生死。心無想念。即是涅盤。諸法不真。思想緣起。所思既寂。能想亦空。賢護當(dāng)知。諸菩薩等。因此三昧。證大菩提。
隨法性而云散晴空。任智用而華開媚苑。
長者論云。隨法性則萬法俱寂。隨智用則萬法俱生。不離一真;瘍x儀百變。
攀覺樹而不榮。陷鐵圍而非損。冒境而朝宗悟旨。諸佛果源。拶目而得意真真。群生理本。
真俗之法。邪正之門。皆是一心以為根本。如安心法門云。迷時人逐法。解時法逐人。解則識攝色。迷則色攝識。但有心分別計校自心現(xiàn)量者。悉皆是夢。若識心寂滅無一動念處。是名正覺。問云。何自心現(xiàn)。答。見一切法有。有自不有。自心計作有。見一切法無。無自不無。自心計作無。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見己之法王。即得解脫。若從事上得解者氣力壯。從事中見法者。即處處不失念。從文字解者氣力弱。即事即法者深。從汝種種運為。跳踉癲蹶。悉不出法界。亦不入法界。若以界入界。即是癡人。凡有所施為。終不出法界心。何以故。心體是法界故。又非獨群生理本。亦是山河大地之本。人我眾生之本。如宗密禪師原人論。明窮人之本原。如儒宗命由於天。關(guān)於時運。道教生於元氣。小乘教我為其本。權(quán)教但說空為本。儒道二教原人之本。人畜等類皆是虛無天道生成養(yǎng)育。謂道法自然。生於元氣。元氣生天地。天地生萬物。故愚智皆稟於天。由於時命。故死后卻歸天地。復(fù)其虛無。若佛權(quán)教說。如中觀論云。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若約此原身。心境皆空。身原是空?占词潜菊。若心境皆無。知無者誰。又若都無實法。依何現(xiàn)諸虛妄。且現(xiàn)見世間虛妄之物。未有不依實法而能起者。如無濕性不變之水。何有假相虛妄之波。若無凈明不變之鏡。何有青黃長短之影。故知空教。但破執(zhí)情。如法鼓經(jīng)云。一切空經(jīng)。是有余說。有余者余義未了也。大品經(jīng)云。空是大乘之初門。未是究竟之說。今依性教佛了義經(jīng)說。直顯真源。一切有情。皆有本覺真心。無始已來。常住清凈。昭昭不昧。了了能知。亦名佛性。亦名如來藏。從無始際。妄想翳之。不自覺知。但認(rèn)凡質(zhì)。故耽著結(jié)業(yè)。受生死苦。大覺愍之。說一切皆空。又開示靈覺真心清凈。全同諸佛。故華嚴(yán)經(jīng)云。佛子。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執(zhí)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即得現(xiàn)前。便舉一塵含大千經(jīng)卷之喻。塵況眾生。經(jīng)況佛智。次后又云。爾時如來普觀法界一切眾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迷惑不見。我當(dāng)教以圣道。令其永離妄想。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評曰。我等多劫。未遇真宗。不解反自原身。但執(zhí)虛妄之相。甘認(rèn)凡下;蛐蠡蛉恕=窦s至教原之。方覺本來是佛。故須行依佛行。心契佛心。反本還源。斷除凡習(xí)。損之又損。以至無為。自然應(yīng)用恒沙。名之曰佛。當(dāng)知迷悟同一真心。大哉妙門。原人至此。今會通本末者。且真心之性。雖為身本。生起蓋有因由。但緣前宗未了。所以破之。今將本末會通。乃至儒道亦是。何者?偛怀鲆恍墓。謂初唯是一心真靈之性。不生不滅。眾生迷睡。不自覺知。由隱覆故。名如來藏。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相。所謂不生滅真心。與生滅妄想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賴耶識。此識有覺不覺二義。依不覺故。最初動念。名為業(yè)相。又不覺此念本無故。轉(zhuǎn)成能見之識。及所見境界相現(xiàn)。又不覺此境從自心妄現(xiàn)。執(zhí)為定有。名為法執(zhí)。執(zhí)此等故。遂見自他之殊。便成我執(zhí)。執(zhí)我相故。違順情生。憎愛業(yè)起。隨善惡業(yè)。運於中陰。入母胎中。稟氣受質(zhì)。此會儒道說以氣為本。氣則頓具四大。漸成諸根。心則頓具四蘊。漸成諸識。十月滿足。生來名人。即我等身心是也。然所稟之氣。展轉(zhuǎn)推本。即混一之元氣也。所起之心。展轉(zhuǎn)窮源。即真一之靈心也。究實言之。心外的無別法。元氣亦從心之所變。屬前轉(zhuǎn)識所見之境。是阿賴耶相分所攝。從初一念業(yè)相。分為心境之二。心既從細至粗。展轉(zhuǎn)妄計。乃至造業(yè)。成六粗之相。受苦無窮。境亦從微至著。展轉(zhuǎn)變起。乃至天地。成住壞空。周而復(fù)始。又業(yè)既成熟。即從父母稟受二氣。與業(yè)識和合。成就人身。據(jù)此則心識所變之境。乃成二分。一分卻與心識和合成人。一分不與心合。即是天地山河國邑。三才中唯人靈者。由與心神合也。佛說內(nèi)四大與外四大不同。正是此也。但能反照心源。靈性顯現(xiàn)。無法不達。名法報身。自然應(yīng)現(xiàn)無窮。名化身佛。是知若了一心。三身頓現(xiàn)。故般若吟云。悟則三身佛。迷疑萬卷經(jīng)。即知三教皆一真心。為原人之本。
祖佛不道。父母非親。
第八祖佛陀難提。問佛馱密多曰。父母非我親。誰為最親者。諸佛非我道。誰為最道者。偈答云。汝言與心親。父母非可比。汝行與道合。諸佛心即是。外求有相佛。與汝不相似。欲識汝本心。非合亦非離。
知三有異我而明佛性。
大涅盤經(jīng)云。迦葉菩薩問二十五有有我不。答曰。有我。即佛性此是真我。具八大自在義。即是常樂我凈四德涅盤。非外道凡夫所執(zhí)之我。如華嚴(yán)記云。佛性之體。體非因果。因中取之。名為因性。果中取之。名為果性。非是佛性分成因果。如瓶取空。是瓶中空。世界取空。是世界中空?諢o有異。故言眾生智慧。是佛性因。菩提涅盤。是佛性果。非是佛性分成因果。故結(jié)示云。然則佛性非因非果。若以無障礙法界為宗。則法性即佛性。知一切法即心自性。若以心性為佛性者。無法非心性。則不隔內(nèi)外。而體非內(nèi)外。內(nèi)外屬相。性不同相。何有內(nèi)外。然迷一性而變成外。外既唯心。何有非佛。所變無實。故說墻壁言無佛性。以性該相。無非性矣。如煙因火。煙即是火。而煙郁火。依性起相。相翳於性。如即水成波。波即是水。境因心變。境不異心。心若有性。境寧非有。況心與境。皆即真性。真性不二。心境豈乖。若以性從相。不妨內(nèi)外境。而例於心今有覺知。修行作佛。即是邪見外道之法。故須常照。不即不離。不一不異。無所惑矣。故云則非內(nèi)非外。隨物迷悟。強說升沈。又華嚴(yán)策林問。眾生與佛。迷悟不同。眾生則六道循環(huán)。佛則萬德圓滿。如何有即眾生即佛二互相收;靵y因緣。全乖法界。答。夫真元莫二。妙旨常均。特由迷悟不同。遂有眾生與佛。迷真起妄。假號眾生。體妄即真。故稱為佛。妄則全迷真理。雖真無迷。悟即迷本是真。非是新有。迷因橫起。若執(zhí)東為西。悟解理生。如東本不易。就相假稱生佛。約體故得相收。不見此源。迷由未醒。了斯玄妙。成佛須臾。經(jīng)云。法界眾生界。究竟無差別。一切悉了知。此是如來境。如來才成正覺。普見眾生已成正覺。眾生向佛心中。自受其苦。冀希玄之士。無舍妄以求真。
會萬物為己而成圣人。
肇法師云。會萬物為自己者。其唯圣人乎。又云。圣遠乎哉。體之即神。道遠乎哉。觸事而真。夫云圣人者。圣即正也。了心悟道。即是正人。迷心背道。即是邪人。邪正由心。凈穢在我。
一兩真金。勝[迭*毛]花千斤之價值。
高僧釋道世云。勤勇懺悔者。雖知依理。須知心妄動。若真悟心遠離前境者。如經(jīng)云。譬如[迭*毛]花千斤。不如真金一兩。喻能觀心勝。即滅罪強。又華嚴(yán)策。問。二障塵沙尚非所喻。阿僧祇劫未得斷名。十地圣人分分漸損。如何一斷一切斷耶。既越常規(guī)。難以取信。答;蟊緹o從。迷真忽起。迷而不返。瀾漫無涯。若纖云布空。其來無所。須臾彌滿。六合黯然。長風(fēng)忽來。倏爾云盡。千里無點。萬像歷然。方便風(fēng)生。照惑無性。本空顯現(xiàn)。眾德本圓。八萬塵勞皆波羅蜜。恒沙惑障并是真源。眼翳未除?杖A亂起。但凈法眼。何惑不除。滯執(zhí)堅牢。居然多劫。
半株檀樹。改伊蘭四十之由旬。
經(jīng)云。一株檀樹。能改四十由旬之伊蘭林。況一真心法。能破一切染法。如臺教立無生一法。為破一切法遍。
上上真機。滔滔法海。墮無明而不可隳。縱神力而焉能改。
此一心法。是普眼門。唯對上機。方能信入。淪五趣而不墜。登一相而非升。以是不變易之法故。
設(shè)戴角披毛之者。本性非殊。任形消骨散之人。至靈常在。
如般若吟云。百骸雖潰散。一物鎮(zhèn)長靈。又首楞嚴(yán)經(jīng)云?v汝形銷命光遷謝。此性云何為汝銷滅。
等覺不遷。隨物周旋。
經(jīng)云。不動等覺而建立諸法。不壞假名而談實相。若等覺之心即不動。以染凈之覺隨緣而作諸法。亦不壞諸法而談實相。以諸法無體不可壞。若壞即失諸法本空故。
為出世真慈之父。作歸宗所敬之天。
如宗鏡錄中。立真心為宗。祖佛同證。即不立眾生緣慮妄心。此心無體。諸經(jīng)所破。然此妄心無體即真。故不用破。以眾生執(zhí)實。故須破之。宗鏡錄云。心有二種。一隨染緣所起妄心。而無自體。但是前塵。逐境有無。隨塵生滅。唯破此心。雖法可破。而無所破。以無性故。百論破情品云。譬如愚人見熟時焰。妄生水想。逐之疲勞。智者告言。此非水也。為斷彼想。不為破水。如是諸法自性空。眾生取相故著。為破是顛倒故。言破。實無所破。二常住真心。無有變異。即立此心以為宗鏡。識論云。心有二種。一相應(yīng)心。謂無常妄識虛妄分別。與煩惱結(jié)便相應(yīng)。二不相應(yīng)心。所謂常住第一義諦。古今一相。自性清凈心。今言破者是相應(yīng)心。不相應(yīng)心立為宗本。
一雨無私。群木而自分甘苦。太虛絕量。眾器而各現(xiàn)方圓。
法華經(jīng)明三草二木。一雨而受潤不同。楞嚴(yán)經(jīng)明方現(xiàn)方空。圓現(xiàn)圓空。若除器方圓。則空無所在。
既在正觀。須當(dāng)神聽。
上士神聽。中士心聽。下士耳聽。神聽入玄。能契心性。
扣寂寂之玄門。躡如如之道徑。若玻璃隨物而現(xiàn)色。於自體而匪亡。
如玻璨珠。雖現(xiàn)外色青黃赤白。不失珠體。
猶金剛對日而分形。逐前塵而不定。
如金剛珠。於日中而色不定。此皆表心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雖不守自性。亦不失自性。不守性是隨緣。不失性是不變。
菩提窟宅。解脫叢林。澹泊而慧眼何見。杳靄而大智難尋。五岳崢嶸而不峻。四溟浩渺而非深。
一心高廣。橫豎難量。山未為高。海未為深。又遍界盈空。無法可現(xiàn)。山非是山。海非是海。以唯心故。如華嚴(yán)經(jīng)頌云。了知非一二。非染亦非凈。亦復(fù)無雜亂。皆從自想起。
輪王坐妙寶床時。方能入定。
輪王坐妙寶床時。入四禪而心離五欲。
菩薩戴法性冠處。始得明心。
菩薩著法性冠處。見一切法悉現(xiàn)在心。
滯念才通。幽襟頓適。成現(xiàn)而可以坐參。周遍而徒煩游歷。
此一心成現(xiàn)法門。不用一點身心之力。坦然明白。先德云。沙門采寶。不動神情。其寶自現(xiàn)。又云。虛明自照。不勞心力。又云。不離當(dāng)處常湛然。覓即知君不可見。如瑜伽儀軌釋云。夫欲頓入三業(yè)。修習(xí)毗盧遮那法身觀。瑜伽儀軌釋。如來法身觀者。先觀發(fā)起普賢菩薩微妙行愿。復(fù)應(yīng)以三密加持身心。則能入文殊師利大智慧海。然修行最初。於空閑處。攝念安心。閉目端身。結(jié)跏趺坐。運心普緣無邊剎海。諦觀三世一切如來。遍於一一佛菩薩前。殷勤恭敬禮拜旋繞。又以種種供具云海。奉獻如是等一切圣眾。廣大供養(yǎng)已。復(fù)應(yīng)觀自心。心本不生。自性成就。光明遍照。猶如虛空。復(fù)應(yīng)深起悲念。哀愍眾生不悟自心。輪回諸趣。我當(dāng)普化拔濟。令其開悟。盡無有余。復(fù)應(yīng)觀察自心。諸眾生心。及諸佛心。本無有異。平等一相。成大菩提心,搹厍鍍。廓然周徧。圓明皎潔。成大月輪。量等虛空。無有邊際。
達無不是。統(tǒng)法界以為家。
心為法界之家。亦為涅盤之宅。如法集經(jīng)云。能知一切唯是一心。名為心自在。於其掌中出諸珍寶。亦以虛空而為庫藏。名為物自在。一切身口意業(yè)以智為本。名智自在。又云。觀世音白佛言。菩薩若受持一法。一切諸佛法自然如在掌中。何者是一法。所謂大悲。釋曰。此是同體大悲。此悲性遍一切眾生界。故能一雨普潤。蘭艾齊榮。一念咸收。邪正俱濟。寶云經(jīng)云。一切諸法。心為上首。若知於心。則能得知一切諸法。大灌頂經(jīng)云。禪思比丘無他想念。唯守一法。然后見真。釋曰。一法為宗。諸塵無寄。他緣自絕。妙性顯然。志當(dāng)歸一。而何智不明。尋流得源。而何疑不釋。撮要之旨。斯莫大焉。又如世尊最后垂示。應(yīng)盡還原品三告之文。經(jīng)云。爾時世尊如是逆順入諸禪已。普告大眾。我以甚深般若。遍觀三界一切六道。諸山大海大地含生。如是三界根本性離。畢竟寂滅同虛空相。無名無識。永斷諸有。本來平等。無高下想。無見無聞無覺無知。不可系縛。不可解脫。無眾生無壽命。不生不起不盡不滅。非世間非非世間。涅盤生死皆不可得。二際平等。等諸法故。閑居靜住。無所施為。究竟安置。必不可得。從無住法。法性施為。斷一切相。一無所有。法相如是。其知是者。名出世人。是事不知。名生死始。汝等大眾。應(yīng)斷無明。滅生死始。又復(fù)告大眾。我以摩訶般若。遍觀三界有情無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無系縛者。無解脫者。無主無依。不可攝持。不出三界。不入諸有。本來清凈。無垢無煩惱。與虛空等不平等非不平等。盡諸動念。思想心息。如是法相。名大涅盤。真見此法。名為解脫。凡夫不知。名曰無明。作是語已。復(fù)入超禪。從初禪出。乃至入滅盡定。從滅盡定出。乃至入初禪。如是逆順入超禪已。復(fù)告大眾。我以佛眼遍觀三界一切諸法。無明本際性本解脫。於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無故。所因枝葉皆悉解脫。無明解脫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脫。以是因緣。我今安住常寂滅光。名大涅盤。如上真實慈父廣大悲心不可思議三告之文;蛴杏鏊菇陶?梢晕龉菫楣P。剝皮為紙。刺血為墨。而書寫之。不可頃刻暫忘。剎那失照。
用而靡虛。將大地為標(biāo)的。
如與大地為的。所射無不中者。如觀心人。所見無不是心。終無一塵有隔。如入楞伽經(jīng)偈云。無地及諸諦。無國土及化。佛辟支聲聞。唯是心分別。人體及五陰。諸緣及微塵。勝人自在作。唯是心分別。心遍一切處。一切處皆心。以心不善觀。心性無諸相。
至道無隔。唯理堪親。
若洞達一心。能通萬匯。如牖隙之內(nèi)。觀無際之空。似徑尺鏡中。見千里之影。
抉目而金鎞快利。
大涅盤經(jīng)云。初一說。名一指示。中間重說。名二指示。經(jīng)末復(fù)說。名三指示。下合中末。未見佛性。并如於盲。華嚴(yán)疏釋。以三諦為指。指為旨趣。義甚分明。一時橫觀。皆觀三諦。豎亙十地。亦證三諦。第一指者即示俗諦。言凡是有心。定當(dāng)作佛。皆有佛性。二者示真諦為第二指。云佛性者。名第一義空。三示中道為三指。經(jīng)云佛性即是無上菩提道種子故。非有如虛空。非無如兔角。故知三諦。喻於三指。
霪頂而甘露光新。
頓悟一心之時。如醍醐入心。甘露澍頂。
寂默無言。因居士而薦旨。
文殊問維摩居士。如何是真入不二法門。居士默然。斯乃顯一心不二之妙旨。
虛空絕相;^王而悟真。
文殊菩薩化阿阇世王。王以袈裟親自掛文殊身上。而不見文殊身。及掛大眾。亦不見身。返掛自身。亦不見身及衣。但見虛空相。因茲悟道。
慧日晶明。信心調(diào)直。被大乘衣而坐正覺床。飲菩提漿而[(歹*又)/食]禪悅食。
大涅盤經(jīng)云。汝等雖染衣出家。未披如來大乘法衣。法華經(jīng)云。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夫出家人。識心達本。故號沙門。舉足下足。乃至著僧伽棃。念念皆與摩訶衍相應(yīng)。飲正法味。[(歹*又)/食]涅盤食。所以阿難為不了心宗。懺悔云。我身雖出家。心不入道。如黃蘗和尚云。達磨西來。唯傳一心法。直下指一切眾生心。本來是佛。不假修行。但令識取自心。見自本性。莫別求法。云何識自心。即如今言語者是汝心。若不言語。又不作用。心體猶如虛空相似。實無相貌。亦無方所。亦不一向是無。祗是有而不見。又云。但悟一心。更無少法可得。此即真佛。佛與眾生一心。更無有異。不如言下自認(rèn)取本法。此法即心。心外無法。此心即法。法外無心。又仰山和尚云。頓悟自心無相。猶若虛空。寄根發(fā)明。即本心具恒沙妙用。無別所持。無別安立。即本地。即本土。
善財知見。舉目而皆入法門。華藏山河。立相而無非具德。
善財童子。登山入閣。皆證法門。以真心遍一切處故。隨處發(fā)明。咸得見道。所以還源觀云。華藏海內(nèi)。其中莫問若山若河。皆具如來時智德。
群蒙盡正。一槩齊平。跡分塵界而不濁。性合真空而靡清。體凝一味而匪縮。用周萬物而非盈。
此一心法。湛然不動。雖隨事開合。任物卷舒。其體未曾增減。設(shè)對機說法。廣略開遮。不可執(zhí)方便之言。迷於宗旨。如華嚴(yán)經(jīng)頌云。言詞所說法。小智妄分別。是故生障礙。不了於自心。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顛倒慧。增長一切惡。
似天中意樹之林。常隨天轉(zhuǎn)。
天中有如意樹。常隨諸天意轉(zhuǎn)。
若人間心想之處。還逐人成。
一切境界。因想而生。故經(jīng)云。一切國土。唯想持之。華嚴(yán)經(jīng)頌云。一切諸國土。想網(wǎng)之所現(xiàn);镁W(wǎng)方便故。一念悉能入。又論云。離人無有法。離法無有人。
貧濟驪珠。幽冥玉燭。如來寶眼而自絕纖毫。
佛眼無外。豈立纖毫。
金沙大河而更無回曲。
金沙大河。直入大海。以表正見直入心海。
若海中之咸味。物物圓通。猶色里之膠青。門門具足。
如傅大士心王銘云。無形無相。有大神力。能滅千災(zāi)。成就萬德。體性雖空。能施法則。觀之無形。呼之有聲。為大法將。持戒傳經(jīng)。水中鹽味。色里膠青。決定是有。不見其形。心王亦爾。身內(nèi)居停。面門出入。應(yīng)物隨情。自在無礙。所作皆成。色里膠青者。書云。青出於藍。而青於藍。冰結(jié)於水。而寒於水。又一切法中。皆有安樂性。則是色總持門。如大般若經(jīng)云。一切法趣色。色尚不可得。云何當(dāng)有趣非趣。如是具歷諸法皆然。般若意似當(dāng)諸法之性。不異色性。故皆趣色。色不可得。當(dāng)法性空。既無所趣。安有能趣。若智者意。一切法趣色。假觀。色尚不可得?沼^。云何當(dāng)有趣非趣。即中道觀。今但要初句。以取色性。為諸法依。以性普收。故皆趣色。則一色中具一切法。是事事無礙之義。故隨一法皆收法界故。
孤高獨步。瑩徹攄情。意根凈而寶坊凈。
凈名經(jīng)云。心凈即佛土凈。又云。心凈故眾生凈。心垢故眾生垢。如一切垢凈世界。及臺教四土。祗是一自性清凈心。此心若凈。一切佛土皆悉凈也。如鏡明則照遠。鈴響則聲高。是以華嚴(yán)經(jīng)頌云。佛剎無分別。無憎無有愛。但隨眾生心。如是見有殊。又?jǐn)z論云。一切凈土。是諸佛及菩薩唯識智為體。即金剛般若論云。智習(xí)唯識通。如是取凈土。若佛地論。以佛自在無漏心為體。非離佛凈心外。別有實等凈心色也。又云。色等即是佛凈心所感。離佛自心之外。別無能感。如是假實之色。皆不離佛凈心。即此凈心。能顯假實之色。故經(jīng)云。青色青光。黃色黃光等是也。
心地平而世界平。
首楞嚴(yán)經(jīng)云。毗舍如來摩持地菩薩頂言。當(dāng)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
若拂霧以披天。神襟頓爽。似撥云而見日。法眼恒清。
悟心之時。頓消積滯。如彌勒成道偈云。久欲度眾生。欲拔無由脫。今日證菩提。豁然無所有。
一道逍遙。群心仰慕。保證而猶玉璽之真文。
一切萬法。皆為心之所印。如王寶印。無前后際。故法句經(jīng)云。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云何一法中。而見有種種矣。
包藏而若瓊林之寶庫。
第八識包含。猶如庫藏。含藏十法界種子。無法不足。
久行方了。具遍吉之明宗。
遍吉是普賢菩薩。首楞嚴(yán)經(jīng)頌云。心聞洞十方。生於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獲圓通。
初學(xué)易親。成慈氏之入路。
首楞嚴(yán)經(jīng)云。彌勒菩薩云。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乃至盡如來國土凈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xiàn)。我了如是唯心識故。識性流出無量如來。
正念才發(fā)。狐疑自惺。匪五目之可鑒。豈二耳之能聽。
五眼者。肉眼。天眼;垩。法眼。佛眼。佛言。我以五眼尚不見。云何無目凡夫而稱見乎。二耳者。一凡耳。二天耳。道書云。上士神聽。中士心聽。下士耳聽。
非有而非空。故稱卓絕。不出而不在。實謂通靈。
首楞嚴(yán)經(jīng)云。汝之心靈。一切明了。是知性自神解。寂照泠然。如靈辯和尚云。夫一心不思議。妙義無定相。應(yīng)時而用。不可定執(zhí)。經(jīng)云。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用有差別。隨處得名。究竟不離自心。此心能壞一切。能成一切。故云一切法皆是佛法。心作天。心作人。心作鬼神。畜生地獄。皆心所為。好惡皆由心。要生亦得。要不生亦得。即是無礙義。祗今一切施為。行住坐臥。即是心相。心相無相。故名實相。體無變動。亦名如來。如者不變不異也。無中現(xiàn)有。有中現(xiàn)無。亦名神變。亦曰神通?偸且恍闹。隨處差別即多義。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當(dāng)成無所畏。又東方入正定。西方從定出。若了心外無法。一切唯心。即無一法當(dāng)情。無有好惡是非。即不怖生死。一分處皆是。故云當(dāng)成無所畏。無所畏即佛。佛具四無畏也。
塵思俱逃。煩機頓洗。
未悟道時。多興妄慮。才了心日。想念不生。故經(jīng)云。識停閑靜。想滅無為。又首楞嚴(yán)經(jīng)云。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yīng)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又大乘理觀。不念諸佛。即是念覺。故昔人云。真如無念。非念法能階。實相無生。豈生心能至。無念念者。則念真如。無生生者。生乎實相。故起信云。若知雖念無有能念所念。是名隨順。若離於念。名為得入。凈名云。常求無念實相智慧。故般若云。若念一切法。不念般若波羅蜜。不念一切法。則念般若波羅蜜。
迥超萬行之先。深徹法源之底。月光大士。變清水於自心。
首楞嚴(yán)經(jīng)云。月光童子初習(xí)水定。弟子窺窗觀室。唯見清水。取一瓦礫投於水內(nèi)。出定之后頓覺心痛故知定果色。皆是定中意識所變。
空藏高人。現(xiàn)太虛於本體。
首楞嚴(yán)經(jīng)云。虛空藏菩薩云。我得無邊身。爾時手執(zhí)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剎;商摽。又於自心現(xiàn)大圓鏡。內(nèi)放十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盡虛空際。
甄明暢志。悟入怡神。若旱天而遍霶甘澤。猶萎草而頓遇陽春。
涅盤經(jīng)云。純陀白佛言。世尊。唯愿世尊。霶甘露雨。灑我心田。又如大地。得遇春雨。草木[泳-永+費]發(fā)。故云。萬物得地而生。萬行得理而成。所以般若經(jīng)云。一心具足萬行。
翠羽紅鱗。普現(xiàn)色身之三昧。霞峰霧沚。同轉(zhuǎn)根本之法輪。
一切聲是佛聲。一切色是佛色。又山河大地。一一皆宗。
智朗昏衢。夢驚長夜。
識論云。一切眾生。以第七識為長夜。如夢時不知是夢。覺時方悟。如迷時不了自心是佛。悟時方知。故經(jīng)云。佛者覺也。如睡夢覺。如蓮華開。
貧室之金藏全開。
大涅盤經(jīng)云。如貧女人。舍內(nèi)多真金之藏。家人大小無有知者。時有異人善知方便。乃至即於其家。掘出真金之藏。女人見已。心生歡喜。生奇特想。眾生佛性亦復(fù)如是。若遇善友開發(fā)。明見佛性。心開意解。生大歡喜。
焰宅之牛車盡駕。
法華經(jīng)明等賜一大車而出火宅。若了一切處唯是一心實相之旨。即是出宅義。
紛然起作。冥冥而弗改真如;頎柼撃。歷歷而常隨物化。
肇論云。旋嵐偃岳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歷天而不周。此四不遷。即萬物皆不遷矣。則離動而無靜。離靜而無動。以一心動靜。豈有離也。
大象無形。洪音絕聲。三光匿曜。河岳齊平。
肇論云。大象隱於無形。大音匿於希聲。此一心光橫吞萬象。更無纖毫於中發(fā)現(xiàn)。故傅大士頌曰。須彌芥子父。芥子須彌爺。山海坦然平。敲冰來煮茶。故知萬法盡入不二法門。一際平等。更不俟夷岳盈壑。續(xù)鳧截鶴。然后方平。
向九居六合之中。隨作色空明暗之體。
六合者。四維上下。九居者。一欲界天。二初禪天。三二禪天。四三禪天。五四禪天。六空處天。七識處天。八無所有處天。九非想非非想天。廣則二十五有四十二居處。并是有情受生居住之處。此皆因情想結(jié)成生死之身。業(yè)系二十五有之處。悉從心出。所以楞伽經(jīng)云。三界上下法。我說皆是心。又云。心遍一切處。一切處遍心。法華經(jīng)云。三方及四維。上下亦復(fù)爾。如首楞嚴(yán)經(jīng)云。妙覺明心。先非水火。乃至汝以空明。則有空現(xiàn)。地水火風(fēng)各各發(fā)明。則各各現(xiàn)。若俱發(fā)明。則有俱現(xiàn)。故知萬法但心為體。循業(yè)發(fā)現(xiàn)。所見不同。隨自想念而生差別。故云如來藏。隨為色空。周遍法界。是以離自真心。更無一法。所有境界。皆是心光。
於七大四微之內(nèi)。分為色香味觸之名。
七大者。一地大。二水大。三火大。四風(fēng)大。五空大。六見大。七識大。如首楞嚴(yán)經(jīng)云。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凈本然。周遍法界。乃至推七大。皆無自性他性共性無因性。所以佛告阿難。若汝識性生於見中。如無明暗及與色空。四種必?zé)o。元無汝見。見性尚無。從何發(fā)識。若汝識性生於相中。不從見生。既不見明。亦不見暗。明暗一矚。即無色空。彼相尚無。識從何發(fā)。若生於空。非相非見。非見無辯。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滅緣。見聞覺知無處安立。處此二非?談t同無。有非同物。縱發(fā)汝識。欲何分別。若無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別識明月。汝更細詳微細詳審。見托汝睛。相推前境?蔂畛捎。不相成無。如是識緣因何所出。識動見澄非和非合。聞聽覺知亦復(fù)如是。不應(yīng)識緣無從自出。若此識心本無所從。當(dāng)知了別見聞覺知。圓滿湛然。性非從所。兼彼虛空地水火風(fēng)。均名七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阿難。汝心粗浮。不悟見聞發(fā)明了知。本如來藏。汝應(yīng)觀此六處識心。為同為異。為空為有。為非異同。為非空有。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妙覺湛然。周遍法界。含吐十虛。寧有方所。循業(yè)發(fā)現(xiàn)。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又本是一真心。分成六和合。如眼見之為色。耳聞之為聲。鼻齅之為香。舌嘗之為味。身受之為觸。意知之為法。又祖師云。處胎曰身。出世為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曰齅香。在舌曰談?wù)摗T谑衷粓?zhí)捉。在腳曰運奔。變現(xiàn)俱該法界。收攝不出微塵。識者喚作佛性。不識者喚作精魄。故云一色一香。無非中道。
德御神州。威靈法宇。通智海之宏津。立吾宗之正主。
心為萬法之宗。宗者尊也主也。如楞伽經(jīng)中。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不退轉(zhuǎn)法輪經(jīng)云。善知一切眾生無相。悉同法界。非見非不見。何以故。法界即是一切眾生心界。是名信行。南岳思大和尚云。若學(xué)者先須通心。心若得通。一切法一時盡通。
違情難信。如藕絲懸須彌之山。
涅盤經(jīng)云。佛言。若有人能以藕絲懸須彌山?伤甲h不。不也。世尊。佛言。菩薩能以一念稱量生死。有不可思議理。而但仰信而已。不能一念即如來藏。故非圓意。
入悟能談。似一手接四天之雨。
如佛藏經(jīng)云。無名相中。假名相說。皆是如來不思議力。譬如有人。嚼須彌山。飛行虛空。石筏渡海。負(fù)四天下及須彌山。蚊腳為梯。登至梵宮。劫盡燒時。一唾劫火即滅。一吹世界即成。以藕絲懸須彌山。手接四天下雨。如來所說一切諸法。無相無為無生無滅。令人信解。甚為難有。甚為希有。又經(jīng)云。奇哉世尊。於無異法中。而說諸法異。故云說法是大神變。無中說有。有中說無。豈非神變耶。
居混沌之始。出恍惚之間。
混沌之始者。以不知無始無明。最初一念。不覺而起。第八藏識。一半不執(zhí)受。為無情世間山河大地等。一半有執(zhí)受。為有情世間眾生五陰身等。皆從一心所造。不達此理者。此間周禮;蚍Q混沌。西天外道;蛘f冥初。老十云。杳杳冥冥。其中有精;谢秀便薄F渲杏形铩
法雷震四生之幽蟄。慧日燭三界之重關(guān)。
此一心宗。當(dāng)悟之時。如迅雷震於長空。似千日照於曠野。能令墮業(yè)系之人。出三界之牢獄。溺生死之者。脫六趣之樊籠。
不世之珍。抱玄門而寂寂。非常之道。任法性以閑閑。
不世之珍者。以此心寶。非世之珍。非常之道者。此一心大道。非常情之所解。
發(fā)覺根苗。胤靈筋骨。
因心悟道。發(fā)心之初。即坐道場。便登祖位。
若谷神之安靜。似幻云之出沒。
肇論云。法身無像。應(yīng)物以形。般若無知。對緣而照。萬機煩赴而不撓其神。千難殊對而不干其慮。動若行云。止猶谷神。豈有心於彼此。情系於動靜者乎。注云。法身無形。能現(xiàn)眾像。圣智無知。能照萬機。無心應(yīng)物。雖慜而不撓其神。有難皆通。雖通而不干其慮。無心而動。動若行云。心無定方。猶谷神之不死。絕彼此動靜之心也。老聃曰。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注云。谷者養(yǎng)也。人能養(yǎng)神則不死。神即五藏之神也。若五藏盡傷。則五神去矣。是謂玄牝者。注云。玄者天也。牝者地也。主出入於鼻與天通。故鼻為玄也。主出入於口與地通。故口為牝也。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者。根者元也。言鼻口之門。是乃通天地之元氣。
事因理顯。猶金烏照萬里之程。
華嚴(yán)疏云。理隨事變。一多緣起之無邊。事得理融。千差涉入而無礙。
用就體施。如玉兔攝千江之月。
證道歌云。一月普現(xiàn)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一法遍含一切法。我性常與如來合。
非相非名。孤寂幽清。一言無不略盡。殊說更非異盈。
一言者。約略說。約理說。殊說者。約廣說。約事說。故不動一心而演諸義。不壞諸義而顯一心。即卷常舒。如來於一言語中。演說無邊契經(jīng)海。即舒常卷。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如草木四微。從地而生。還歸地滅。猶波浪鼓動。依水而起。還復(fù)水源。如法從心生。還歸心滅。故經(jīng)云。當(dāng)處生。當(dāng)處滅。又華嚴(yán)經(jīng)頌云。佛智通達凈無礙。一念普知三世法。皆從心識因緣起。生滅無常無自性。所以清涼疏云。華嚴(yán)經(jīng)者。統(tǒng)唯一真法界。謂總該萬有。即是一心也。
吞苦霧而浸邪峰。須澄性海。
性海泓澄。湛然明凈。當(dāng)悟心之時。能盡苦源。頓消邪見。故般若心經(jīng)云。行深般若之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降四魔而夷六賊。應(yīng)固心城。
四魔者。一天魔。二陰魔。三死魔。四煩惱魔。首楞嚴(yán)經(jīng)云。六為賊媒。自劫家寶。心城者。華嚴(yán)經(jīng)入法界品中。寶眼主城神為善財言。應(yīng)守護心城。謂畢竟斷除慳嫉諂誑。應(yīng)清涼心城。謂思唯一切諸法實性。應(yīng)增長心城。謂成辦一切助道之法。應(yīng)嚴(yán)飾心城。謂造立諸禪解脫宮殿。應(yīng)照耀心城。謂普入一切諸佛道場。聽受般若波羅蜜法。應(yīng)增益心城。謂普攝一切佛方便道。應(yīng)堅固心城。謂恒勤修習(xí)普賢行愿。應(yīng)防護心城。謂常專御捍惡友魔軍。應(yīng)廓徹心城。謂開引一切諸佛智光明。應(yīng)善補心城。謂聽受一切佛所說法。應(yīng)扶助心城。謂深信一切佛功德海。釋曰。夫城者。能防外寇。護國安人。堅密牢強即無眾患。況心城須護。密守關(guān)津。無令外緣六塵魔賊所侵。內(nèi)結(jié)煩惱奸臣所亂。防非禁惡。常施瑩凈之功。立德運慈。廣備莊嚴(yán)之事。遂得四門無滯。一道常通。力敵大千。威臨法界。可以撫提弱喪。攝化無遺。伏外降魔。永固真基者矣。
廣演玄風(fēng)。長施法利。
沙門唯以弘教說法。能報佛恩。首楞嚴(yán)經(jīng)頌云。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又證道歌云。默時說。說時默。大施門開無擁塞。
諸圣不改其儀。
此一心法。是古今千圣不易之道。
萬邪莫回其致。
邪不干正。天魔不能壞。外道不能亂。故云。天魔外道皆法印。魔界即佛界。外道經(jīng)書皆是佛說。既同輪并駕。焉能壞乎。
十軍三惑。消影響於幻場。
十軍者。佛偈云。欲是汝初軍。憂愁為第二。饑渴第三軍?蕫蹫榈谒摹5谖逅哕姴。畏為第六。疑為第七軍。含毒為第八。第九利養(yǎng)軍。著虛狂名聞。第十軍自高。輕慢出家人。諸天世間人。無能破之者。我以智慧力。摧伏汝軍眾。汝雖不欲放。到汝不到處。是知戰(zhàn)魔軍者。即是自心魔。終無心外境。能與心為緣。但是自心生。還以心為相。三惑者。一見思惑。二塵沙惑。三無明惑。若直了心者。不唯十軍三惑。乃至八萬四千塵勞門。悉皆殞滅。故偈云到汝不到處。消影響於幻場者。如寶積經(jīng)云。爾時世尊告幻師言。一切眾生及諸資具皆是幻化。謂由於業(yè)之所幻故。諸比丘眾亦是幻化。謂由於法之所幻故。我身亦幻。智所幻故。三千大千一切世界亦皆是幻。一切眾生共所幻故。凡所有法無非是幻。因緣和合之所幻故。但了一心。諸幻自息。故寶藏論云。一切皆幻。其幻不實。知幻是幻。守真抱一。
智刃慧刀。利鋒芒於實地。
以智慧劍。殺煩惱賊。
一言合理。天下同歸。
一言契理。天下知音。故云。名無翼而長飛。道無根而永固。
體標(biāo)奇而顯妙。用含虛而洞微?芍^鎮(zhèn)敵國之寶珠。千金罕易。挺驚人之法將。萬古傳輝。
敵國之寶珠者。此心或為無價之寶;蛟谳喭蹴斏。或處貧子衣中。龍女親獻而成佛剎那。善友求之而利濟無盡。驚人之法將者。說心地法門之時。天魔膽落。外道魂驚。如舍利弗智慧第一。為釋迦右面弟子。稱為法將。
動而無為。寂而常照。立佛道之垣墻。樹修行之大要。
大約修行。不出定慧一心。真如妙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非能所觀而分二法。
畫出山河國土。意筆縱橫。分開赤白青黃。心燈照耀。
華嚴(yán)經(jīng)頌云。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陰悉從生。無法而不造。心光照耀者。大般若經(jīng)云。若幽冥世界。及於一一世界中間。日月等光所不照處。為作光明。應(yīng)學(xué)般若。般若者即心智之光。華嚴(yán)論云光明覺品者。為令信心。自以自心光明。覺照一切世間。無盡世界?偡鹁辰纭W砸嗤。以心隨光一一照之。
性自神解。不同虛空;虼贡疽燥@跡;蚓舆叾粗小*q師子就人之機理標(biāo)徑直。
癡狗逐塊。師子就人。此喻上機聞法。直了心宗。不隨問答。逐語生解。
如王索一錘之器。言下全通。
王索寶器。須是一錘便成。第二第三錘成。皆不中進。此喻一言之下。便契無生。不須再問。落於陰界。
慧海關(guān)防。靈園苗裔。遍滋廣攝而不揀高低。豎徹橫該而混同粗細。
一心廣備。不擇上中下機。以是一際平等法門。故豎徹三際。橫亙十方。覽而不遺。收無不盡。粗處粗現(xiàn)。細處細現(xiàn)。粗細隨緣。法體恒寂。唯心之旨。常無變易。
作一種之光輝。為萬途之津濟。
大莊嚴(yán)經(jīng)論。說求唯識人頌云。能取及所取。此二唯心光。貪光及信光。二光無二體。釋曰。求唯識人。應(yīng)知能取所取。此之二種。唯是心光。如是貪等煩惱光。及信等善法光。如是二光。亦無染凈二法。何以故。不離心光別有貪等信等染凈法故。二光亦無相。偈曰。種種心光起。如是種種相。光體非體故。不得彼法實。釋曰。種種心光。即是種種事相;虍悤r起;蛲瑫r起。異時起者。謂貪光瞋光等。同時起者。謂信光進光等。光體非體等者。如是染位心數(shù)凈位心數(shù)。唯有光相。而無光體。是故或世尊不說彼為真實之法。
暗鬼沒於明燈。
如人暗中疑鬼。以燭照之;砣灰山狻r心外見法。了心即無境。
毛輪消於厚翳。
如人目有翳?罩幸娒。況不識心人。妄見心外之境。如密嚴(yán)經(jīng)頌云;檬旅喌。在在諸物相。此。皆心變異。無體亦無名。
確乎不拔。高超變易之門。
萬法不遷。一心常住。但當(dāng)見性。自斷狐疑。余曾親推。似見斯旨。如宗鏡中引不遷論云。旋嵐偃岳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歷天而不周。疏云。前風(fēng)非后風(fēng)。故偃岳而常靜。前水非后水。故競注而不流。前氣非后氣。故飄鼓而不動。前日非后日。故歷天而不周。鈔云。然自體念念不同。則初一念起時。非第二念時。乃至最后吹著山時。非初起時。則無前念風(fēng)體。定從彼來。吹其山也。且山從初動時。以至倒臥地時。其山自體念念不同。則初一念動時。非第二念動時。乃至最后著地時。非初動時。則無初動山體。定從彼來。至著地時。斯皆風(fēng)不至山。岳不著地。雖旋嵐偃岳。未曾動也。以此四物。世為遷動。然雖則倒岳歷天。皆不相知。各不相到。念念自住。各各不遷。且如世間稱大。莫遇四大。四大中動。莫越風(fēng)輪。以性推之。本實不動。如義海云。鑒動寂者為塵。隨風(fēng)飄揚是動。寂然不起是靜。而今靜時由動不滅。即全以動成靜也。今動時由靜不滅。即全以靜成動也。由全體相成。是故動時正靜。靜時正動。亦如風(fēng)本不動。能動諸物。若先有動。則失自體。不復(fù)更動。今觀此風(fēng)周遍法界。湛然不動。寂爾無形。推此動由。皆從緣起。且如密室之中。若云有風(fēng)。風(fēng)何不動。若云無風(fēng)。遇緣即起;虮榉ń绶。則滿法界生。故知風(fēng)大不動。動屬諸緣。若於外十方虛空中。設(shè)不因人拂;蜃云饡r。亦是龍蜃鬼神所作。以鬼神屬陰。至晚則風(fēng)多故。乃至劫初劫末成壞之風(fēng)。并因眾生業(yè)感。世間無有一法不從緣生。緣會則生。緣散則滅。若執(zhí)自然生者。祇合常生。何得緊縵不定。動靜無恒。故知悉從緣起。又推諸緣和合成事。各各不有。和合亦無。緣緣之中。俱無自性。但是心動。反推自心。心亦不動。以心無形故。起處不可得。即知皆從真性起。真性即不起。方見心性。遍四大性。體合真空。性無動靜。以因相彰動。因動對靜。動相既無。靜塵亦滅。故首楞嚴(yán)經(jīng)云。性風(fēng)真空。性空真風(fēng)。即斯旨矣。
湛爾唯堅。永出輪回之際。
此心前際不生。中際不住。后際不滅。故法華經(jīng)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世間相者。即眾生五陰心。離五陰無世間。何者。無情世間。即眾生心變。既從心變。一一隨心。常住真如之法位。
妙極眾象。理統(tǒng)諸方。如積海而含萬水。猶聚日而放千光。
此一點靈臺自性光明。遍照法界。無法不收。故首楞嚴(yán)經(jīng)云。諸法所生。唯心所現(xiàn),F(xiàn)處即心。更無別體。如圓覺疏序云。夫血氣之屬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體。所謂真凈明妙。虛徹靈通。卓然而獨存者也。眾生之本原。故曰心地。諸佛之所得。故曰菩提。交徹融攝。故曰法界。寂靜常樂。故曰涅盤。不濁不漏。故曰清凈。不妄不變。故曰真如。離過絕非。故曰佛性。護善遮惡。故曰總持。隱覆含攝。故曰如來藏。超越玄秘。故曰密嚴(yán)國。統(tǒng)眾德而大備。鑠群昏而獨照故曰圓覺。其實皆一心也。背之則凡。順之則圣。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回息。親而求之。則止觀定慧。推而廣之。則六度萬行。引而為智。然后為正智。依而為因。然后為正因。其實皆一法也。終日圓覺而未嘗圓覺者凡夫也。欲證圓覺而未極圓覺者菩薩也。住持圓覺而具足圓覺者如來也。離圓覺無六道。舍圓覺無三乘。非圓覺無如來。泯圓覺無真法。其實皆一道也。三世諸佛之所證。蓋證此也。如來為大事出現(xiàn)。蓋為此事也。三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羅蓋詮此也。釋曰。心之一法。名為普法。欲照此心。應(yīng)須普眼虛鑒。寂照靈知。非偏小而可窮。以圓滿而能覺。故曰圓覺。此約能證也。真如妙性。寂滅無為。具足周遍。無有缺減。故曰圓覺。此約所證也。能所冥合。唯是一心。此一心能為一切萬法之性。又能現(xiàn)三乘六道之相。攝相歸性。曾無異轍。則世間出世間升降雖殊。凡有種種施為莫不皆為此也。離此。則上無三寶一乘。下無四生九有。
文圃義圍。言將發(fā)而詞喪。清神靜思。意欲緣而慮亡。
言將發(fā)而詞喪者。首楞嚴(yán)經(jīng)云。用世語言。入佛知見。如將手掌捉摩虛空。徒益自勞。虛空云何隨汝執(zhí)捉。意欲緣而慮亡者。般若經(jīng)云。如[蟲*太][蟲*未]蟲。處處能泊。而不能泊火焰之上。如意根遍緣一切境。而不能緣般若。以心智路絕故。
處眾不群。居尊匪獨。
志公和尚歌云。處眾不見喧嘩。獨自亦無寂寞。
闡大道之基坰。布教海之漩澓。了辯乳之真機。
大涅盤經(jīng)云。如盲問乳。不知乳之正色。如無己眼。隨他問答。不達自心。若上上機人。一聞千悟。獲大總持。
達觀象之明目。
大涅盤經(jīng)。明眾盲摸象。各說異端。不見象之真體。亦況錯會般若之人。依通見解。說相似般若。九十六種外道。及三乘學(xué)者。禪宗不得旨人。并是不見象之真體。唯直下見心性之人。如晝見色。分明無惑。具己眼者。可相應(yīng)矣。
躡薩云路兮非近非遠。詣清涼池兮不遲不速。
薩云路者。即眾生心。了之即是。非論近遠。清涼池者。即一心圓明。無塵垢熱惱。故云清涼。智論云。有目無足。不到清涼池。有足無目。亦不到清涼池。目足更資。方能得到。頓悟自心為目。如說修行為足。故須理事齊運。定慧雙修。方入一心之智海也。
出一語兮海竭山崩。提妙旨兮天翻地覆。舉圓宗兮敷至理。法界橫關(guān)。括眾義兮掩群詮。禪門嚙鏃。
宗門中有嚙鏃句。不通問答。
念念而靈山出世。步步而兜率下生。
華嚴(yán)論云。一念相應(yīng)一念佛。大集經(jīng)云。貪瞋癡出。即是佛出。又如來藏經(jīng)云。我以佛眼觀一切眾生貪欲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結(jié)加趺坐。儼然不動。善男子。一切眾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污。德相備足。如我無異。及經(jīng)頌云。我今解了如來性。如來今在我身中。我與如來無差別。如來即是我真如。又成佛之義。隨門不同。古釋有四。一約性。即一真法界。二約相。即無盡事法。三性相交徹。顯此二門不即不離。四以性融相。德用重重。初約體門者。問。體是佛不。答。是約無礙。應(yīng)成四句。一是佛。法性身無所不至故。經(jīng)云性空即是佛故。二非佛。絕能所覺為其性。平等真法界。非佛非眾生故。三亦佛亦非佛。以法性無自性故。四雙非。性與無性雙泯絕故。經(jīng)云。無中無有二。無二亦復(fù)無。三世一切空。是則諸佛見。二就相門有二。一情。二非情。真心隨緣變能所故。然此二門。各皆染凈。謂無明熏真如。成染緣起。真如熏無明。成凈緣起。染成萬類。凈至成佛。以修凈緣斷彼染緣。方得成佛。依此二義。則生佛不同。於凈緣中。復(fù)有因有果有純有雜。若約純門。隨一菩薩盡未來際唯修一行。一一皆然。若約雜門。萬行齊修盡未來際。若約因門。盡未來際常是菩薩。若約果門。盡未來際常是如來。經(jīng)云。為眾生故。念念新新成等正覺。若雙辯門。盡未來際修因得果。若約雙非。盡未來際非因非果。便同真性。今正約以性融相。一成一切成。成與不成。情與無情。無二性故。法界無限故。佛體普周故。色空無二故。法無定性故。十身圓融故。緣起相由故。生界無盡故。因果周遍故。遠離斷常故。萬法虛融故。故說一成一切成也。非謂無情亦有覺性。同情成佛。若許成佛。此成則能修因。無情變情。情變無情。便同邪見。又此眾生乃是像上之摸者。以見自成。即見他成。如云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此有三意。一云同一無性故得現(xiàn)成者。謂既無二性佛證一性得成佛故。生隨一性皆成佛矣。二云妄性本虛生元是佛者。生自有妄。見生非佛。佛了妄虛。生何非佛。三真性叵得非今始成者。若有可得。今得成佛。證性叵得。佛非始成佛本是佛。佛之本佛。何異生佛。是故一成一切皆成。亦可說言。若一不成一切不成。同一性故。今是成佛門故。故一切皆成佛也。
娑婆現(xiàn)華藏之海。
還源觀云。是以大智圓明。睹纖塵而觀性海。真源朗現(xiàn)。一塵之處現(xiàn)全身。萬法顯必同時。一際理無前后。華嚴(yán)記云。華藏凈緣熟。娑婆為華藏。娑婆染緣熟。華藏現(xiàn)娑婆。此皆轉(zhuǎn)名不轉(zhuǎn)體。但隨心現(xiàn)。如法華經(jīng)三變凈土。祇變心耳。又云。華藏世界海者。以無盡大愿風(fēng)輪。持大悲水。生無邊行華。以法性虛空。能容萬境。重迭無礙。於其水上生一大蓮華。周法空界。名種種蕊香幢。明根本智。起差別智。行差別行。名蕊。如經(jīng)頌云。譬如心王寶。隨心現(xiàn)眾色。眾生心凈故。得見清凈剎。又云。譬如眾繢像。畫師之所作。如是一切剎。心畫師所成。又云。無量諸剎種。隨眾生心起。又云。一一心念中。出生無量剎。
園林為王舍之城。見聞覺知。運普賢無盡之行。周旋俯仰。具文殊本智之名。
先德云。文殊即是眾生現(xiàn)行分別心。普賢即是眾生塵勞業(yè)惑行。又普賢身同虛空性。一切眾生以為生死。是以能對現(xiàn)色身。以同是虛空性故。又云。六根三業(yè)。并是文殊實相。體周萬象森羅。無非般若。何有一處非文殊普賢耶。
從實分權(quán)。
從一乘實。分出三乘權(quán)。從三乘權(quán)。會歸一乘實。即是從心而開三。從心而合一。又即一而三相不同。即三而一體無別。
因別顯總。擲大千於方外。吸海水於毛孔。
因別顯總者。以用彰體。因境識心。非總無以出別。非別無以顯總。如凈名經(jīng)云。擲娑婆於界外。移妙喜於此方者。是明即近即遠。即穢即凈。不出一心矣。又云海水入毛孔者。臺教云。識得海水真性。即是毛孔真性。故云海水入毛孔。又云芥納須彌者。一切眾生無明心。即是佛心。是名須彌入芥。設(shè)有無邊不可思議神變之事。皆同此釋。華嚴(yán)記云。佛智平等如虛空。則眾生之界。皆是如來智中之物。二者智能包納。猶是智類。今毛孔頓現(xiàn)。則細巨頓收。良以色性融無礙故。以性融相。為本真心之力也。
妙位初成之際。天雨四華。無明欲破之時。地?fù)u六動。
天雨四華者。臺教云。表菩薩四位。一十住位。二十行位。三十回向位。四十地位。華是柔軟義。亦表於行。亦表於善根。菩薩以行入位。故天雨華。然皆是心華。般若經(jīng)云。此非天華。亦非意樹華。乃是無生華。地?fù)u六動者。是破無明。動六根之堅執(zhí)。執(zhí)從心生。亦是動於心地。
理事無礙。
理能成事。事能顯理。有理事無礙。有事事無礙。華嚴(yán)記云。周遍含容觀中。有事事無礙者。菩薩雖復(fù)看事。即是觀理。然說此事為不即理者。以事虛無體。而不壞相。所以觀眾生。見諸佛。觀生死。見涅盤。以全理之事。恒常顯現(xiàn)。是以事既全理。故不即理。若也即理。是不全矣。如金鑄十法界像。一一像全體是金。不可更言即金也。
本末同歧。
因本示末。末還歸本。如心無自性。因境而生。境無自性。因心而現(xiàn)。能所互成。一體無異。如百門義海云。若以塵唯心現(xiàn)。則外塵都絕。若以心全現(xiàn)塵。則內(nèi)心都泯。泯者泯其體外之見。存者存其全理之事。即泯常存。即存常泯。
橫吞五乘之粹。
五乘者。一人乘。二天乘。三聲聞乘。四緣覺乘。五菩薩乘。持五戒。得人乘。持十善。得天乘。修四諦法。得聲聞乘。修十二因緣法。得緣覺乘。修六度行。得菩薩乘。乃至三乘四乘一乘。皆從一心而出。所以楞伽經(jīng)頌云。諸天及人乘。聲聞緣覺乘。諸佛如來乘。我說此諸乘。乃至有心轉(zhuǎn)。諸乘非究竟。若彼心滅盡。無乘及乘者。故知三乘五性。皆自心生。若無於心。既無能乘之人。亦無所乘之法。故云無乘及乘者也。
圓舒八藏之奇。
八藏者。一漸教。二頓教。三不定教。四秘密教。五藏教。六通教。七別教。八圓教。如經(jīng)云。十二分教。於真如法界流出。以心為體。演出無窮。何者。若心空。演出聲聞藏。若心假。演出菩薩藏。若心中。演出佛藏。
從心而出心。猶蘭生蘭葉。因意而發(fā)意。似檀孕檀枝。
境從心變。變是自心。從心現(xiàn)心。更無異物。如寶積經(jīng)偈云。如鉆木出火。要假眾緣力。若緣不和合;鸾K不得生。是不悅意聲。畢竟無所有。知聲性空故。瞋亦不復(fù)生。瞋不在於聲。亦不身中住。因緣和合起。離緣緣不生。如因乳等緣。和合生酥酪。瞋自性無起。因於粗惡事。愚者不能了。熱惱自燒燃。應(yīng)當(dāng)如是知。究竟無所有。瞋性本寂靜。但有於假名。瞋恚即實際。以依真如起。了知如法界。是名瞋三昧。又偈云。是大夜叉身。從於自心起。是中無有實。妄生於恐怖。亦無有怖心。而生於怖畏。觀法非實故。無相無所得。空無寂靜處,F(xiàn)此夜叉身。如是知虛妄。是夜叉三昧。且夜叉一身。於外相分甚為粗惡。令人怖畏。瞋之門。是根本煩惱。最能煩亂。此內(nèi)外二法。尚成三昧。舉一例諸。可為一心龜鏡。則若境若心。皆成正受。如華嚴(yán)經(jīng)偈云。禪定持心常一緣。智慧了境同三昧。
不空之空。非有之有。
心空。則無性而空。空而不空。心有。則無性而有。有而不有。不有之有。有顯一如。不空之空?粘扇f德?芍^摧萬有於性空。蕩一無於畢竟矣。則張心無心外之境。張境無境外之心。若互奪兩亡。心境俱泯。若相資并立。心境宛然。又二而不二。心境冥一。不二而二。心境歷然。又心外無境故難入。境外無心故甚深。
如外無智而可知。智外無如而可守。
華嚴(yán)經(jīng)云。智外無如為智所入。如外無智能證於如。智即是如。如即是智。法界寂然曰如。寂而常照曰智。豈離寂外別有智耶。若智外有如。智則收法不盡。若如外有智。真如則不遍智中。舉一全收。不容相并。如經(jīng)云。無有少法與法同住。則顯法性無容并真。二既不存。一亦奚立。如斯斷證。唯實教宗。又如是所證。智是能證。能所冥合。心境一如。
帝網(wǎng)而重重交映。非一非多。
此是十玄門中。第七因陀羅綱境界門。如天帝殿。珠綱覆上。一明珠內(nèi)。萬象俱現(xiàn)。諸珠盡然。又互相現(xiàn)影。影復(fù)現(xiàn)影。重重?zé)o盡。故千光萬色。雖重重交映。而歷歷驅(qū)分。亦如兩鏡互照。重重涉入。傳輝相寫。遞出無窮。此況一心真如無盡之性。流出萬法。影現(xiàn)法界。無盡無窮。
芥瓶而歷歷分明。不前不后。
華嚴(yán)疏云。炳然齊現(xiàn)。猶彼芥瓶。即十玄門中。第三微細相容安立門。一能含多。即曰相容。一多不雜。故云安立。炳者明也。一者是所合微細。如瑠璃瓶盛多芥子。炳然齊現(xiàn)。不相妨礙。非前非后。此況一心能含萬法。性相歷然。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