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三十一日(一):大用在斯

  違性世界必然成住壞空

  近百年,我們的自然環(huán)境遭到了極大的破壞,人類面臨著一個自我測試。我們這個世界本身有有情、無情兩大類,有情——生老病死,無情——成住壞空,這是必然的。我們在住與壞的階段生存著,即使人類不去直接地破壞,其相續(xù)也是必然的。

  現(xiàn)在的人群有時候會有過多的自責(zé),比如說人類對資源過多的開采使用,認為人類不太愛護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這里面有自責(zé)的東西。實際在這個巨大的虛空的空間,我們這個地球是很小很小的一個空間,我們自身的作為也是十分小十分小的,即使在這個地球上人類的作為也是十分有限的。象我們這個氣候變暖,人類的作為只是占其中的一部分,可以說占很小一部分,但是我們會這樣認為——我們?nèi)祟愡@個群體這一百年來掠奪性的開采與瘋狂的消費,給我們的自然環(huán)境帶來了不可思議的顛覆,或者說帶來了一些傷害。

  我們?nèi)祟愖约旱淖鳛?小心或不小心地對環(huán)境造成了污染也好,破壞也好,但在這個大環(huán)境中,即所謂的“住、壞”這個過程中,很多東西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說我們?nèi)祟惒豢赡軆e幸地說——我們通過一個什么方法可以得到一個永恒的生存環(huán)境。

  在這個娑婆世界想得到一個永恒的安穩(wěn)的環(huán)境,可能這個妄想本身就是不成立的。為什么說它是妄想呢?因為我們這個器世間是違性所造作出來的,是大家的共業(yè)累積出來的一個違性世界,它就一定有“成住壞空”這樣一個去向,不管你如何做,也可能把時間時空拉的長一些,也可能壓縮的短一些,但我們的自然環(huán)境的成住壞空是必然的。

  那我們現(xiàn)在只能說在這個“必然”中,盡量做一些對人類生存空間的調(diào)節(jié)或者整合,但是必然為這個大環(huán)境所不許——水劫火劫風(fēng)劫一來,人類一點辦法都沒有,那跟戰(zhàn)爭沒有關(guān)系,跟核武器也沒有關(guān)系,所有的有情都要面對它的毀滅。這不是制造恐怖的,一旦到壞劫,是必然面對四大的散壞,我們這個生存的空間自然會散壞,因為我們的共業(yè)造就了這個世界,就是說生老病死的循環(huán)造就成住壞空的依報。

  我們對這個地方若沒有認知,很多人對這個世界就抱有幻想,當然對生活,對生活的一些欲望就抱有幻想。如果知道我們這個世界會成住壞空,人會生老病死,很多人的妄想就會休息下來。若真正了解了這個世界有情與無情的現(xiàn)實,人的許多妄想熱惱也就休息下來了。從長遠的角度、真實的角度來審觀,人那些無意義的想法與追求也可能會變得清涼起來,因為你知道是不必要的了。假如說地球到壞劫了,風(fēng)劫一來,你還在那兒說你要發(fā)財也好,你要升官也好,你要感情也好,你要生兒育女也好,可能都沒有意義。

  我們主要是對大的環(huán)境,對時代大的因緣認知不夠,所以說那種自私的狹隘的,那種個體的貪欲的熾盛的,很多人就建立這個東西?赡鞘且稽c兒都不堅固的,你費了很大的心血建立的東西,可能瞬間就散壞了!因為人對大環(huán)境的規(guī)避,許多人不愿意了解,或者說就沒有了解的機會,他就會設(shè)計自我生存的貪欲的小圈子,自私的小圈子,作為的小圈子,勢力的小圈子,這個圈子是脫離現(xiàn)實的。為什么一再提醒大家注意這個大的環(huán)境趨勢,大的時代的群體意識,若是不注意這個,我們就會迷失在個體的某一些不切合實際的愿望上,會迷失,或者說去執(zhí)著。

  菩薩們啊,我們這個時代真不是一個要學(xué)習(xí)積累知識的時代。你這一生學(xué)的很多東西你永遠都用不上,因為學(xué)習(xí)知識過!,F(xiàn)在很多東西都在急速地變化,一個人發(fā)明以后,整個世界就公用共享它,所以很多人都會閑下來,但是大部分人還會想象去做一些什么事情,所以會拼命去積累知識,F(xiàn)在在人群中,知識群體不斷擴大,煩惱隨著知識增加,因為知識增加和果報的不均衡,會給你帶來更多的失望、怨恨、對立、破壞意識,或者說背叛意識。對自己不滿意的人在拼命地學(xué)習(xí),以求未來有個大的好的果報,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作為者。但因為現(xiàn)在就失去了均衡,種子種下了,就不斷地去作為,不斷地去想象,不斷地去修行,或者說學(xué)習(xí)某些東西,結(jié)果后面不對稱的東西就更加熾盛,那個結(jié)果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說我們對大的環(huán)境有了認知,你就可以看到自己小的貪欲也好,作為也好,它有沒有成熟的環(huán)境?能不能成熟它?成熟它的意義何在?我們?nèi)绻羞@個認識了,那我們在這個世界就少一分熱惱,少一份妄行妄為!

  違性的變異必然歸于順性的安穩(wěn)

  這個地理環(huán)境,對我們來說特別特別重要。極樂世界一寶二寶三寶,乃至說無量諸寶,隨心稱意,莊嚴具足,這是依性德而彰顯,來印契眾生自性功德或者說佛性的功德,那我們這個違性的環(huán)境——娑婆世界,其諸苦就是不足,來自于對自己的不滿足。極樂世界有諸樂,來自于滿足順性。

  違性世界 諸苦(對自己不滿足)

  順性世界 諸樂(滿足)

  現(xiàn)在許多發(fā)心修行的人、學(xué)習(xí)的人,或者看似上進的人,多以不滿足的心理去學(xué)習(xí),去修行,結(jié)果會更加的怨恨和不足,會更加的迷失!因為什么呢?大環(huán)境會給你造就這樣一個結(jié)果。

  讓我們來滿足,并不是讓我們麻木不仁,或者是一個自欺的心理,不是這樣的。因為我們?nèi)粽J知了性德的具足性,這種具足就能出生一切功德,從根源上來解決我們的不滿、不足、苦這樣一個業(yè)報,要不然我們還在這個違性的作為上,即在不滿上去修行,以此作為緣起是很痛苦的。但是你看看現(xiàn)在所謂的修行人、學(xué)習(xí)人、發(fā)心人,沒有是以滿足的心去做緣起的,滿足是順性的緣起。

  菩薩啊,緣起是十分重要十分重要的,你若認知不清楚,那你后面的作為了就會陷入一個大的不堪收拾的結(jié)果上。諸苦都是來自于不滿足,諸樂都是來自于滿足。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一個最簡單的觀察——小孩子,一個巧克力,一個糖豆,一個新鞋子,一個新衣服,一個小玩具,可以使他很高興地過很長時間,因為什么呢?他容易滿足。這個滿足看著是很幼稚,但它有順性的東西,F(xiàn)在我們的貪欲心越來越大,越來越不容易滿足,這種貪的習(xí)慣是違性的。因為性本來是具足的,我們違背了性的作為,在自己造作的一個不滿中,這樣就會帶來諸苦的結(jié)果。

  所以,這個世界是不滿足的世界,極樂世界是一個隨心滿意的世界。這個滿意了就給我們帶來了所謂的珍寶,什么東西都是珍寶,為什么呢?滿意。我們這個世界什么都不滿意,所以我們要不斷地去勤奮作為,不斷地去強化自我,強化環(huán)境,帶來了很多苦。

  【舉例:現(xiàn)在百分之九十的農(nóng)村孩子是不會種田的。因為從開始上學(xué),他們的父母就有這樣的想法——讓我的孩子去城市,去大城市,走出農(nóng)村,走出山溝,不要再耙這個地了,他們的父母開始不滿意了,對土地,對種地不滿意了,對自己的兒女再在這個土地上勞作不滿意了。所以現(xiàn)在大量的土地荒蕪,尤其是經(jīng)濟發(fā)達的地區(qū),很多地就種上桉樹,因為桉樹不長蟲子,不長蟲子就沒有鳥,其他生命也就相應(yīng)沒有了,很多生物鏈都沒有了,就形成了一個死地的林子。】

  我們這個環(huán)境就是不滿意制造出來的,因為不滿意,則會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但改變了還是不滿意,這個變異的苦一定會跟著我們的,變異越頻繁你的苦也就越多。你若了解它、覺悟它了,也可能是一個善巧;你不覺悟,這個變異給人帶來催使之苦啊。

  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兩個世界,我們?nèi)ビ^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十七種莊嚴的目的,不是為了其他的,是要了解這個世界為什么要往生彼國?——因為彼國是必歸之國,就如河水歸海一樣,是必然的。這個變異歸于不變也是必然的。違性是變異無常的,這個變異必歸于這種順性的安穩(wěn)。如果看到這個必然了,那我們就不會把往生當做一個執(zhí)著業(yè)了,而只是一個很簡單的隨順,那樣我們就說,哦原來愿生不愿意生并不是一個費事的事情,所以彥琮法師那句話特別感人——“業(yè)深成易往”——你業(yè)再深,往生是沒問題的,就象重物落的更快一樣,這個沒有問題的。因為安樂國土是個必歸之地,是變異之必歸。

  娑婆世界就是個頻繁變異的世界,我們的壽命這么短,就是因為變異的快。越長的生命,相對快樂、安穩(wěn)的東西就多一些。我們看看蠓蟲、螞蟻、各種鳥獸,只有幾年的生命,幾個月的生命,幾天的生命,一天的生命,我們感覺到很可憐,那忉利天看我們可憐不可憐呢?我們就象忉利天眼中的蠓蟲,朝生暮死,忉利天的一日就是我們的一生。我們自己可能還不以為是,還有很多偉大的抱負,這個沒問題,你的抱負是什么呢?有益沒有益呢?若是覺悟這個抱負,實在是很有意義的!若是想在世間上建立一個什么堅固的自我,那很快就沒了。

  往生極樂世界,不過是百川歸海一樣,只是早晚之說,所以覺悟者直歸本家,就象河水直接回到大海,而迷失者多幾個彎曲,多一點執(zhí)著,到哪個湖,到哪個池塘多逗留一下,認為這就是“我”,結(jié)果大旱一來就把你干枯掉了,你是載負不了自己的,出現(xiàn)大的因緣你就沒了,因為這個干枯是必然的。

  所以,極樂世界這個一寶二寶百寶隨心稱意,具足莊嚴,皆是順性事,而我們這個世間都是違性事,一定要審視清楚!大方向?qū)徱暻宄?你對自己的作為就很容易抉擇了。如果大的抉擇不清楚,小的選擇是很困難的,斤斤計較是必然的,所以過去說分析問題要從大局著眼,那樣你就方便了,人的心量拓寬了,思維解決問題的方式也就輕松了,空間就大了。因為我們一直拘泥在個體、群體、某個階層的意識中,所以就在一個小的機構(gòu)、心智、得失作為中斤斤計較,人很痛苦,就是不大方。所以佛講了很多大方的經(jīng)典,有《大集部》、《方等部》、“大方廣”這樣的經(jīng)典,為什么呢?是來拓寬眾生心智的。

  我們凡夫的心智基本上是小、慢、卑劣,很小很小的。很多疾病、災(zāi)難、對抗傷害,都是來自于這個“小”,因為他沒法真實地展示我們這個生存的巨大的空間,與生命巨大的空間、心理巨大的空間,他沒有去看過這個東西,只在狹隘的一些情緒化的東西、一些自己習(xí)慣化的東西、一些自己所知的東西中鎖定了自己的意識,也就是說把自己的生活意識鎖定在一個習(xí)慣所知,鎖定在自我這個很小的“小機”上來了,所以不大方。

  【舉例:放光寺自古有一個牌坊叫“覃恩坊”,覃,就是廣大延續(xù),或者發(fā)揚光大的意思,發(fā)揚什么呢?——恩。我們說四重恩,國土恩,父母恩,師長恩,佛恩。這個(需校對29:23)。很多人來問說你這個牌坊是什么呢?這不是現(xiàn)代。學(xué)佛人一定要從“廣大”下手的,說發(fā)揚也好,光大也好,他一定是從這里下手的,你要是越學(xué)越窄,越學(xué)越自私,越學(xué)越狹隘,你一定走錯路了,背道而馳了。所以覃恩坊的背面寫了一個“大用在斯”,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真想成就,那你就在這個地方要關(guān)注——感恩、報恩。做一個牌坊那就是一個教法啊,它要如實地提醒大家來認知我們的生命與生命的作為,以及作為的準確相應(yīng)的方法。“大用在斯”,學(xué)佛人若關(guān)注這一點,一定有個很得當、很準確的路子走,那樣我們生活中的一切經(jīng)歷也是一寶二寶三寶四寶,也能使我們稱心如意,也能具足!

  順性的大家庭

  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這個地莊嚴——“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極樂世界樓閣猶如明鏡,朗照十方,“觀十方無礙”就是照十方世界猶如鏡中物,F(xiàn)在我們?nèi)祟惿畹沫h(huán)境寬了,意識窄了,現(xiàn)在人可以到五大洲任何一個國家去,但心理比以前要窄得多了,眼界寬了,心窄了。因為經(jīng)歷了太多的事,看了太多的地方,人的自我保護意識、自我強化意識反而增強了。我們這個時代的自我占有率,即消費,比過去古代人肯定是高得多了,不滿足也多了,人的心念就窄了,現(xiàn)在人的適應(yīng)能力肯定沒有以前人的適應(yīng)能力強,很脆弱的,憂郁癥、惡性疾病觸目可見。

  在經(jīng)濟發(fā)展的負重下,人的心念小了,出現(xiàn)很多心理疾病,因為物質(zhì)是最沉重的東西,物質(zhì)的積累使人很負重的。物質(zhì),不管任何一個人,只要關(guān)注它,這個積累都是很負重的,負重是必然的。現(xiàn)在人的物質(zhì)的追求已經(jīng)到了一個特別不可思議的狀態(tài),很多人去當房奴、車奴,“奴”是不是負重啊?為房子車子去工作,這是一個很負重很負重的時代,人的心理變得很小了。

  【舉例:如果側(cè)重在精神層面的生活,人的精神意識是可以拓寬的。當時文革時流行一句話“狠斗私心一閃念”,所以過去雷鋒多啊,好事多啊,人心相對就有很多很寬松的東西,那個時候一個單位就是一個大院子,大家?guī)资趲装倏谧≡谝黄?一改革都拉起圍墻起來了,一家一家很小很小的,拉圍墻干什么呢?心靈開始小了,大院不能活了,就開始小院活著了。然后開始公寓樓,鄰居就像陌生人一樣了,為什么呢?適應(yīng)能力越來越差,自我封閉的意識越來越強,物質(zhì)的占有越來越多,就沒有大家庭的生活意識了。過去一家都是七八口十幾口人,現(xiàn)在三口的家庭都安穩(wěn)不了了,為什么呢?心量越來越小,包括親人之間就容不得了。】

  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心靈的逼迫就更厲害了,所以遇到阿彌陀佛,我們等于又回到一個大的生活環(huán)境里面了,順性的環(huán)境,你看見任何人都不需要防范與敵對,為什么呢?大家都是同生阿彌陀佛國人嘛。你看我們念“愿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你這個家一下就大了,什么家呢?不需要對立,不需要防范,不需要那么多苦的東西!過去很多家庭都不鎖門,也沒啥可鎖的,過去的生活就比較簡單,那么人就變得比較輕松,現(xiàn)在就不得了了,家家都存的有金銀財寶對不對?我到一個人家里,一道隔音門,一道方便門,一道防盜門,不得了,我說監(jiān)獄里也不過如此。其實是人心小了,并不是說你真是有那么多珍貴的東西,人需要“我”擁有的一個地方,這樣一個意識就給我們帶來了逼迫。

  我們念佛人,順性地來審觀有情,解放自己心理的防范與抵觸。這樣我們就給人輕松,也給自己輕松,滿意的輕松。所以極樂世界“觀十方無礙”,我們要是生活在一個順性的心理中,把一切眾生看成是必然往生的有情,因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極樂世界是順性所立的國土,一切究竟要往生彼國的!就是說你究竟是一家人,那你可能對其他人的防范、看不慣就減少一些,你就放松一些,你的那些對立的、矛盾的、尖銳的東西就削減一些,人就踏實一些,慢慢地就自在一些。

  所以這個“觀十方無礙”,即于一切有情無所對立,無所對待,隨順法性來做人、交往。順法性交往就有意思了,我們是從深沉的、廣大的角度交往。人跟人之間難免有一些矛盾啊,看不慣啊,不舒展啊,都會有的,但是我們對這個矛盾、對抗,或者說一些貪圖,順性地來觀察,你從這個大的方面來看問題,人就變得輕松一些。我們這個時代的人不需要太累,因為人真是很累。在這個順性的交往中,我們逐漸就學(xué)會菩薩的心腸了,廣大啊、慈悲啊、無所對立啊。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很容易對立,而極樂世界的依報給我們帶來了“觀十方無礙”的心智與加持,觀十方眾生無所障礙,如鏡中物。

  我們看見濁惡的事情容易對立,極樂世界可以觀十方世界無所障礙,包括可以觀察到極惡的濁惡世間,但是他不聞惡聲,只見其惡相,猶如鏡中物,就像我們看電視中的東西一樣,在極樂世界象看電視一樣,觀十方無礙,即觀十方世界無礙。若是順性者,必然有這樣的心智,假設(shè)我們能夠順性地跟人交往,那我們也能觀察到任何人的一個心智,不管他的心智是丑美,你都可以觀察得到的,何以故呢?你是一個平等的,不染著的,不用愛憎取舍的心去觀察,去交往的,這樣的容易解放我們,使我們從習(xí)慣意識、生活狀態(tài)、愛憎的作為中走出來。我們生活在一個愛憎分明的世界中,極樂世界是平等審觀十方世界,無所染著,他只用方便去解決這些問題,而不會強化,或者說被這些問題所蒙蔽。我們在此世界很容易被我們的現(xiàn)緣所蒙蔽,愛呀,恨呀,愛就粘著的無邊無際的,恨就咬牙切齒的,但是你要知道大部分的恨來自于愛,大部分的愛來自于恨,很多情感都是過去的怨對造成的記憶,怨怨怨,沒地方怨了就產(chǎn)生了記憶,愛的記憶就沉淀下來,再一轉(zhuǎn)身,就眷愛去了,但在一起又不滿意,相互就產(chǎn)生怨,怨又積攢成恨,再一轉(zhuǎn)身,就成仇人了,更相對生,各相報復(fù),又成仇人了。

  欣厭對比中真發(fā)出離心

  順性 令人生喜 滿人心愿的世界欣(向往)

  逆性 讓人厭倦 不滿人心愿的世界厭(出離)

  我們類比“欣厭”這兩個世界,一個是順性的,令人生喜的世界,能夠滿人的心愿。一個是逆性,讓人厭倦的世界,我們這個世界中,大家稍有一點健康,一點順利,馬上就會貪圖這個世界,但是很快就又厭倦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勞作、家庭、感情,社會狀態(tài)……,人很容易厭倦,剛剛開始接觸的時候各取所需,人就會有很多的粘著,但一久就厭倦了。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生存,一切作為最終的結(jié)果就是厭倦。但你說我是個覺悟者、順性的生活者,那就是極樂世界,因為你順性了,就生喜。而違性的作為,不管你做什么,最后的結(jié)果一定會厭倦,就是個苦、憂。

  所以我們要對比觀察此二界,一個是令人向往的地方,一個的確是令人有厭倦?yún)挆?或者最終有出離的心的地方。很多人是到大難來了,老啊、病啊、傷害來了,他就會有很強烈的厭倦感,有的人得絕癥了,說哎呀,這個世界真是可厭惡的,實際還不是厭惡了,是沒有路可走了。人一遇到違緣,這個厭倦、出離的心也會成熟,但你只要是違性的,其結(jié)果,千變?nèi)f化都離不開最后的厭倦與出離心。我們生老病死的相續(xù)過程中,這種心理經(jīng)常會表現(xiàn)出來,即厭倦、憂傷,或者說在一個疑惑的狀態(tài)下產(chǎn)生掙扎,想面對現(xiàn)實又不愿意不甘心面對,不愿意面對可它又是個現(xiàn)實,所以人就開始掙扎,渴望得到一個調(diào)整、一個轉(zhuǎn)機。轉(zhuǎn)機一來,一順心,又開始貪著、染著這個世界。

  大部分人厭倦家庭、生活、婚姻、作為、工作等等,就想改變個生活方式,就說出家吧,到山里住一住。早期我對這種人說,你們不要出家,厭倦這一刻中出家,出幾天以后你又不厭倦了,你又回家了。很多人不相信。我說行,你如果真是厭倦(世間)了,你待三年看看。結(jié)果這十幾年了,沒有一個呆過三年的,都是急急忙忙的,要么回家,要么受戒,反正是兩個必須得選一個。很多人是到寺廟后對家里厭倦的那個勁泄完了,就說,哎呀,師父,現(xiàn)在開始想家了。所以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就徘徊,這樣徘來徘去,實際這不是真正的出離心,因為逆性中的心性、心所依沒有變。不管你到寺廟也好,在世俗也好,你心地的所依是最重要的,要不然你在家煩了,就到寺廟出家什么的,結(jié)果又煩了,就又回家了,這樣折騰來折騰去,就沒有解決根本問題,即心念所依的問題。

  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了就避開了這種違性的外緣,它都是順性而顯,給我們帶來的都是增上緣,順性增上,所以我們往生彼國,處處都是增上,皆得不退轉(zhuǎn),佛力住持故,所以一切礙中自得無礙。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礙中無礙”在某個階段某一時刻,有善知識,有團體,有教法提攜你,是可以的,稍微一放松,你就開始放逸了,你又開始沒有增上緣了,所以說在這娑婆世界要是行礙中無礙的法則,那真是了不起。

  所以世尊說這個世界是堪忍界,其他菩薩所不許,即不許來這個世間,為什么呢?就怕他們墮落。所以不退轉(zhuǎn)菩薩、一生補處菩薩,在此世界甚為方便,很多大菩薩要成佛時在這個世界體驗體驗,這個世界是成佛要體驗的,不成佛不要體驗,你隨便一體驗就墮落了。

  【舉例:龍樹菩薩,那是佛再來——妙云相如來,從他的無垢國土乘著不可思議的*輪來到這個世界,但一投胎一轉(zhuǎn)世,就開始做外道,和另外三個道友涂著隱身藥到皇宮行非法事,使得很多后宮嬪妃懷孕,結(jié)果被識破,那三個伙伴都被殺掉了,龍樹菩薩才發(fā)愿啊,這個五欲甚可惡,喪人性命,我若能安全出離于王宮,必行沙門之梵行。你看還是佛陀應(yīng)化啊,我們敢應(yīng)化么?不應(yīng)就化了!

  佛在世的時候,依佛力住持故,他方的大菩薩到這個世界不至于迷失,所以各隨世尊,輔佐世尊示現(xiàn)教化方便,但是世尊滅后,世尊多有不許。很多人讀過《妙華蓮花經(jīng)》,他方菩薩來說,世尊啊,你要取滅了,我們從他方世界來此世界度化此濁惡世間眾生,令其離苦得樂成就菩提。世尊說,止止,莫需說。他們又說,世尊說,止止,不要說。為什么呢?不允許他們來。當然有“從地涌出品”,那是以后的話了,大家一往生就都從地涌出了,為什么呢?往生彼國的所有有情都是一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有“從地涌出品”,大家都快涌出來了。

  極樂世界觀十方無礙,這個無礙,就是無染著,皆是增上,若清凈緣,若濁緣,雖是濁緣,如鏡中物,畢竟無所污染。在這個娑婆世界,我們看到濁緣往往就會染污。菩薩戒中制定了遠諸惡緣,順諸善人善緣,多結(jié)于法緣,八難之地不能亂闖,惡人惡事不能去闖,為什么呢?保護菩薩行為。雖然你要勸一切眾生發(fā)菩提心,行菩薩愿等等,但戒律中還是說惡地、惡行之處你是不能去的,戰(zhàn)爭之地你是不能去的。我們這個世間,惡緣就會減弱我們善的道德,所以遠諸惡友,親近善知識,在這個世界是很重要的。從大的角度來說,娑婆世界這種逆性的共業(yè)已經(jīng)造成了一個依報的事實,所以我們在這個世間盡量遠諸惡緣,親近善緣,各作增上。

  你不相信你可以去做觀察,一個疾病很深重的人,你跟他坐在一起,不需要做換位的修法,你就心平氣和地感知感知你們倆共有的這個因緣,大部分的人忍受力都不夠;蛘哒f對方煩惱很熾盛的時候,你心里很平靜地跟他坐一會兒以后,他那個熾盛的煩惱一展現(xiàn)出來,就要把你給吃掉,很多人也忍受不了。為什么呢?因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對順性的究竟與安住的親證力不夠,所以多會隨著變化而變化。

  為什么我們說不念自業(yè)他業(yè)共業(yè),唯依念佛而作為增上方便呢?若是你遇到違緣了,遇到對方惡性的心理疾病了,那你就念佛、念法、念七覺知,用種種法的善巧回應(yīng)對方,或者供養(yǎng)對方,那會皆大歡喜的,就會給你給對方帶來真正的利益,增加了一次熏修的機會、念佛的機會。但是你要是念對方的業(yè),往往我們承受不了,我們暗自觀察就行了。你若真正遇到一個很善良、很有法益、心地很明亮的人,跟他坐在一起,你心里有很煩躁的東西也逐漸會清涼下來,為什么呢?這個世界的傳感性很強。所以我們愿生彼國啊,于彼國,我們的大環(huán)境全部都是增上的,佛力住持故,得不退轉(zhuǎn)。我們往生彼國最重要最重要的,就是完成不退轉(zhuǎn)這樣一個事實。

  贊佛甚深功德海

  極樂世界這個“觀十方無礙”,是觀一切善惡二趣,各得方便。因為我們往生彼國不是為了貪圖安逸,也不是為成佛而成佛,實是為了完成我們無始以來的種種因緣所產(chǎn)生的相續(xù)。很多人認為往生以后就沒事干了,成佛以后就沒事干了,或者說到極樂世界就天天去游玩去了,我告訴你,你在極樂世界游玩的時間你都成就了,為什么呢?雖然有諸樂,但皆無染著,令其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具足悲智善巧,就是說你在游玩生活的狀態(tài)下就會成就,并不是象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人一放逸一玩樂那就墮落了。彥琮法師說極樂世界“樂多不廢道”,這是不可思議的,因為極樂世界所有的快樂不是染著的快樂。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所有的快樂,除了覺悟、順性的認知,所有的快樂都是染著的,很容易,一染就沉淪,就迷失。

  極樂世界的“地莊嚴功德成就”,就是來載負我們,使我們從往生一直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圓成,皆是一如的法則,所以此大地,即指安穩(wěn)成就之處,不象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有成住壞空,而極樂世界,我們這個思維意識,或者說菩薩聲聞的思維意識,觀察不到它的成住壞空,它是順性的久遠,次于泥洹之道,其功德利益壽量,用我們的這種有限的思維狀態(tài)是思維不了的。凡夫的心量是極有限的,我們生活的空間太小太小了。如《華嚴經(jīng)》中講,行位住位這些菩薩們都可以分身到他方國土度化眾生,有比如入地菩薩,就可以分身到百億國土,以佛身度化眾生,那是個什么心量呢?你能分幾個身?最多分兩個身,一個去見見別人,一個是見見自己,我們再也沒有身了。這就是所謂依報所顯現(xiàn)的差別,因為諸佛世尊是順性展示的一個無量,他是有始無終,那么這個究竟、這個法性的無量,是不可以安立言說的,用任何言說都是沒辦法比喻的。

  《無量壽經(jīng)》講“無量”是最多的,一一國土,一一言說,一一作為,一一事相皆有無量義與功德。實際在這個娑婆世界,每一個事情的發(fā)生,每一個事情的認知也都是一樣的,只是說我們在彼國的參照中,就比較容易認識的清楚。所以,對這個“無量”有一個認知了,我們再來看諸佛世尊的作為,那我們就會有隨順的贊嘆。不隨順就談不上贊嘆。我們說“贊佛甚深功德海”,在隨順的過程中,你體會到佛的不可思議功德了,那你去贊美他,就象你跳到大海里面了,在海水的托付下,感覺到大海的浩瀚與力量了,你就會贊美大海,而站在岸上的贊美,都來得不真切,因為你沒有觸摸到水,不知道它的力量所在。所以,身在其中才談的上贊美,站在海邊喊,海啊,真?zhèn)ゴ?沒有用,太浮了。我們要知道佛的智慧功德,就要入佛智海,要用佛的教法海給我們一個洗滌,一個沖擊,一個呼喚,對我們有個震撼,那才能知道贊佛是什么。

  我們在學(xué)第二念門的時候,說怎么贊佛呢?——與彼光明相應(yīng)故,隨順彼光明故,是為贊佛。若沒有相應(yīng),你沒法贊的,你贊什么啊?你想象中的那個贊,誰也不聽,沒有實際的力量。我們知道這個無量的功德了——一一事相皆有無量的功德,一一事相皆接引無量眾生,成就無量眾生,那我們對極樂世界的一草一木任何一個描寫,都會由衷地去體驗它,去碰觸它的實際內(nèi)涵,即順性的功德,具足無量的勝緣,每一個東西都可以使我們成就。

  就象世尊在說波羅提木叉這個戒的時候,他告訴諸比丘,諸比丘啊,汝于我戒法中,各個保解脫。例如這一生中我們都不知道什么叫戒,或者說做了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但是有一條戒你能堅守住,就像在大海上,突然遇到大海飄蕩,無盡的業(yè)海把你飄蕩,但是來了一條船,這條船是什么呢?就是你守的那一條戒,你若上船,這條戒就可以使你度到彼岸。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無量的功德,你能緣一個功德、一個事相,都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象我們在觀察極樂世界的這十七種莊嚴功德中,你在任何業(yè)緣下,能記住一莊嚴,一妙相,你能做隨順,都能使你成就往生之大利!這一點大家若有認知了,就比較容易念佛憶佛。

  (歲次辛卯五月十六 2011年6月17)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