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確指》持咒即妙心流露、念佛明心、持經(jīng)七不持
《西方確指》持咒即妙心流露、念佛明心、持經(jīng)七不持
示定茂曰:“汝持《準提咒》,平日須要細密用心。觀一切境,若喧若寂,若物非物,若欣若厭,無非此咒現(xiàn)體,即我妙心刻刻流露。如是奉持,必獲果證。我亦以神力,助汝成就。當誦我偈:“兩行秘密,即汝本心。莫謂法少,是法甚深。”
第四小段:持咒即妙心流露?磥硭麄儼巳死锩鎸準提咒還是很好樂,這個定茂也是持準提咒的。菩薩就開示他:“你受持準提咒,需要細微地、細密地用心來持這個咒!痹趺从眯哪?要生起一種智慧的觀照,觀照一切境界。因為我們每一天都會跟境界接觸。在人群多的地方——喧鬧,你到大街上——喧鬧;你住在寺院——阿蘭若,自己的寮房里面比較寂靜;蛘吒舜蚪坏;或者跟物打交道。或者這個境界你很討厭;或者境界很好,你很歡喜。這個“若喧若寂,若物非物,若欣若厭”,代表我們遇到的一切境界。在一切境界當中,你得要觀照:一切境界的現(xiàn)前,都是準提咒現(xiàn)量的體性。準提咒是觀音菩薩的一個咒了——準提菩薩也是觀音的化身。菩薩的那種現(xiàn)量心體,也是我們這些眾生的妙明心性,是不二的。所以準提咒的那種現(xiàn)量的全體展示,也就是我們當下一念妙覺明心的流露。這個是有點兒像我們看天臺的一心三觀、一境三諦。要觀照一切境界相,首先作空觀,一切即空,一空一切空;然后從空出假,假觀不壞緣生法;在假觀當下也了解它本體的空性,叫中觀。一般叫“有次第三觀”:先觀空,再觀假,再觀中。那圓頓根機的人,可以一心三觀,就同時即空、即假、即中。那“中”就是一種中道、實相的表達。所以天臺講,在每個微塵——一華、一水、一塵里面,都是法身理體的顯現(xiàn)。
這就是一種智慧觀照的穿透力,能穿到它的本體層面,去了解是咒的現(xiàn)量體性,是我覺明妙心的流露。全體的咒,就是我們的心性,也就是十方諸佛的心性,也就是觀音菩薩心性的流露。這樣地奉持,就有很強的力量,可以伏煩惱,乃至可以斷煩惱,就能得到法上的果證。如果你以這樣般若智慧的觀照來提起這個準提咒持念,那么“我”——就是覺明妙行菩薩說:“我也以神通妙力來加持你,令汝成就!弊屗涀 拔医o你誦一個偈:兩行秘密,即汝本心;莫謂法少,是法甚深!边@個準提咒只有兩行字,但是這兩行秘密的神咒,全體就是你的本覺妙明之心。心、佛、眾生等無差別,是我們眾生的本覺妙明之心,也就是一切諸佛的本覺妙明之心,所以千萬不要以為這兩行準提咒的法少,實際上這個法甚深。甚深在什么地方?是一法融攝一切法,以這一法通達所有的佛法,那當然就像大海般的甚深。實際上它的原理都是一樣的:我們說,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也就是我們的本心,六字洪名不要說它字數(shù)少,實際上這個法甚深無量。這個法含攝著阿彌陀佛全體的功德;阿彌陀佛又是法界藏身,就等于含攝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功德。那也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無盡的寶藏,甚深的妙法。
問達本曰:“汝將云何?”答曰:“欲明心。”菩薩曰:“得無口頭話否?當勤念佛,其功十倍。亦示汝偈:“心外無佛,佛即汝心。深信不惑,一念無生!
看看第五段:念佛明心。念佛也要明了自心,這些都是作為上品往生的開示,這種要求是比較高的。覺明妙行菩薩就問達本——達本就是原來那個好丹術(shù)的煉丹道士——就問達本:“你將云何?”就是“你修行想獲得什么?”達本就說:“我想明心!庇悬c兒(像)禪宗要明了心性。菩薩就當下給他一針見血的頂門針:“你說這些話是不是口頭話呀?”你能明什么心呢?你沒有明心,說要明心,又找不到明心的方法,這不是口頭禪嗎?但一個修行人不能在口頭上講大話,要落實在實處。怎么辦?“應(yīng)當精勤念佛。這比你修其它的法門、想明心見性的功德高出十倍!苯o他一個偈子:心外無佛,佛即汝心;深信不惑,一念無生。
明心見性,雖然是宗門下常談的,但凈土法門實際上也包含著明心見性的功夫,大家要明了這一點。所以佛說了一句話: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不一定要走參話頭的道路,不一定要走默照禪的道路,就是專心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明心見性的功夫就在里面。為什么?由于這句名號就是佛心。禪是什么?禪就是佛心。這句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的心。這個名號為什么叫無上深妙禪?不是色界的禪定,不是無色界的空定,也不是聲聞的九次第定,乃至于不是權(quán)教菩薩的斷塵沙惑的禪定,它是圓教佛斷盡一切無明、煩惱習氣都沒有的那個至極清凈心的一個佛號的展示。這叫無上深妙禪,沒有比這個禪更深更妙的了。你在念這句名號的時候,實際上就已經(jīng)安立在禪的最高境界上了。所以古德曾經(jīng)開示:此身已在含元殿,何必覓人問長安?原來的首都是在長安,長安最主要的宮殿叫含元殿。你現(xiàn)在已經(jīng)在含元殿了,你還到處問人,說:“長安怎么走?”這不是笑話嗎?你已經(jīng)在長安城里最核心的那個宮殿,你還到處找人問長安怎么走;你念阿彌陀佛已經(jīng)在深妙禪里面,你還要找一個參禪的方法:同樣的道理。這就是“心外無佛”。
佛不在心外,大家一定要了解這一點,包括我們講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阿彌陀佛的接引,也是由我們的心性顯現(xiàn)出來的,再加上阿彌陀佛的愿力。所以臨終顯現(xiàn)的佛像各有不同——每個人的心性清凈程度不同,他沒有一個純客觀的、只有一種相狀的佛。沒有這個東西。所以一切佛的顯現(xiàn),離不開我們的心。心外是沒有佛的,這個心是指我們的妙明真心了。心外無佛,全體的佛、佛號、佛像就是我們的妙明真心。這“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全心即佛,全佛即心”。跟禪宗馬祖道一開示學人“什么是佛?即心是佛”,這不同樣的道理嗎?即心是佛,那即佛也是心嘛。你對這樣一個圓頓的道理能夠深信,沒有一絲的疑惑,這一念深信之心,就是安住在無生里面——“一念無生”。為什么一念凈信即得往生?一念清凈的信心,也就是一念無生之心,所以有這樣一個般若智慧的觀照,再有深信、切愿、稱名,那你的往生就是上品往生。這就等于是解第一義諦。有解第一義諦的那種空性,又能夠去執(zhí)持這個名號的妙有,就能夠得到上品往生。
示查定宏曰:“汝持《金剛般若》,當知有七不持。所謂心昏散不持,有過犯不持,入不凈處后不持,飲酒后不持,人擾不清凈不持,有事將作未作不持,心別有記憶不持。若堅意受持,應(yīng)離此七。誦至純熟,即于觀心中持之。果能如是,則功德不可思議,果報不可思議,佛有誠言,汝須保任。復與汝偈:“《般若》一經(jīng),功德無盡,拔妄想根,脫生死病!
請看下面——持經(jīng)七不持——第六段。就是受持經(jīng)典,有七種情況不要去讀誦經(jīng):這種誦經(jīng)的忌諱。覺明妙行菩薩開示查定宏,說:“你受持《金剛般若經(jīng)》,就應(yīng)當知道有七種情況不應(yīng)該受持!蹦钠叻N情況呢?就是心很散亂、很昏沉的時候不要受持。有些同修也是:“哎呀,我一拿起經(jīng),就想睡覺!蹦慊璩料胨X,拿著一本經(jīng)翻開第一頁,等到你睜開眼睛,可能過了幾個小時了。所以誦經(jīng)要有至誠恭敬心,非常清醒、明晰,這樣的心去受持才有作用。如果散亂得很,昏沉得很,那你干脆把經(jīng)放下;如果你太疲倦了,你先睡覺,睡完覺,精力充沛再來誦。所以第一點:昏沉、散亂不要受持。第二,有過犯不持經(jīng),就是你做了錯事。做了錯事就會構(gòu)成障礙,所以這個時候你持經(jīng)的功德就會少很多。這就反映你有過犯,要懺悔。等你懺悔得清凈、懺悔得安樂之后,再來受這個經(jīng)。這是第二種情況。
第三種情況是“入不凈處后不持”。就是你到了不干凈的地方——茅坑啊什么,你不要去持經(jīng)。古人那對持經(jīng)是非常的尊重,持經(jīng)之前都要沐浴,都要更衣,焚香,禮拜。誦經(jīng)的功德跟你的至誠恭敬心有關(guān)系。如果你到了不干凈的地方,全身都是臟兮兮的、臭哄哄的,臉也不洗一把,手也不洗,就拿著經(jīng)去誦,這是不行的,這有褻瀆。再第四是“飲酒后不持”。你喝醉了酒不要持經(jīng)。原來有一個人,請另一個人幫他誦經(jīng)超度,這個人喝酒之后誦一部《金剛經(jīng)》。結(jié)果說:“經(jīng)倒是誦了,但是閻羅王那里充滿著酒氣,閻羅王生氣了,不放我出來。”所以飲酒后不要持!叭藬_不清凈不持”,就是有人干擾不清凈不要受持經(jīng)典。所以你在持經(jīng)的時候,不要接電話:把電話放下來,手機關(guān)上。你不能誦誦經(jīng),“哎!手機響了”,你去接電話,接完手機再去誦,這是不行的。你老被干擾:一方面,沒有效果;另一方面,不恭敬。你誦經(jīng)是一個什么概念?就好像佛在面前跟我們親口宣說法語。這佛都在面前,你還去做其它打閑岔的事情嗎?全都要放下,天塌下來都要放下!是這么一種概念。誦經(jīng)如果真的至誠到外面發(fā)地震了,你還在這里誦經(jīng)——沒問題,你會安全的。
有干擾的時候不行。原來講戚繼光,他是一個佛弟子,常常誦經(jīng)。他有一個部下陣亡了,這個部下就托他的妻子,請戚繼光將軍幫個忙超度,給他誦一卷《金剛經(jīng)》,他就能從閻羅王那里出來投生。他的妻子就來請戚將軍,戚將軍肯定同意了。他在誦《金剛經(jīng)》的時候——正誦到一半的時候,家里的丫鬟給他送一碗蓮子羹來吃。一看那個人要過來,他怕干擾就擺擺手,就是一個擺手的姿勢。那個丫鬟看他擺手就沒有過來,他也就把那個佛經(jīng)誦完了。誦完了之后第二天,這個陣亡將士的妻子來說:“感謝戚將軍誦經(jīng),但是這個經(jīng)典當中多了兩個字。”“多了兩個什么字?”“‘不要\’,所以出不來。”“哎,”這個戚繼光說,“‘不要\’?我沒有多說兩個字!迸!他再想一想,那個丫鬟送蓮子羹的時候,雖然他沒說話,心里說了句“不要”。心里有“不要”兩個字,所以就到經(jīng)典里面去了!督饎偨(jīng)》加了兩個字——“不要”,那不行了,所以希望他重新誦過。第二天戚繼光誦《金剛經(jīng)》,嚴格指定任何人不能來,自己也把門關(guān)上,在那里清清凈凈地把這部《金剛經(jīng)》誦完,回向給陣亡的將士。結(jié)果第三天,他妻子過來感謝戚繼光將軍——他的丈夫出來了。所以不能被人干擾。
你不能誦《金剛經(jīng)》,或者誦《無量壽經(jīng)》的時候,接個電話:“生意怎么樣啊?股票長了多少啊?”弄完這些再來誦經(jīng),那不是兩個字——“不要”,那股票的行情、市場賺了多少錢都在里面了。那這都是:護法天神要找你麻煩。這是第五個。第六個就是:有事將做未做不持。就是心里有事情要去做,但是又沒有去做,你牽掛這個事情,就不要持經(jīng)——你心不踏實。所以你干脆就把這個事情做完了,再來誦經(jīng)。這個是很有道理的,我本人都有這個體會。我原來沒學佛之前都有個習慣,就是在看書之前,把我要做的事情全部做完,做完之后我再來看書。我看書的三個小時、四個小時不想被干預(yù)。你不能看著,中途又想到:那個事要做,這個要做,那這種效果極為不好。把事情做完了,我就踏踏實實來看我的書,寫我的東西。效果、效率才能提高。那誦經(jīng)更應(yīng)該這樣。第七點就是:心里還有其它的記憶,你不持。有其它記憶說明什么?說明那個事情你很牽掛,把那個事情看得很重。如果不把那個牽掛你的事情放下,你就一邊誦經(jīng),一邊想著那個事,這也不行。所以你要受持《金剛經(jīng)》,應(yīng)該離開上面七種情況。
而且讀誦經(jīng)典,要讀誦熟。熟到爛熟的程度,熟能生巧。熟到這個程度就會產(chǎn)生什么情況?就在觀心中受持。觀心是什么?就是我們的這個心能夠提起一種觀照,以一種觀照的心來看這個經(jīng)典,那它的效果又完全不一樣了。這是照著的東西,你可以試試。比如你誦心經(jīng),應(yīng)該是誦得很熟,在臨睡覺之前你心里就讀誦一遍心經(jīng),不讀出聲音。這時候你去誦心經(jīng)的時候,基本上是在觀心狀態(tài)當中,基本上是了了分明,很快就把它誦完,幫助你提高睡眠質(zhì)量。在觀心當中受持,歷來很多的高僧大德有這種功力。說有一位老和尚,他每天早上下完早課要拜韋陀,拜伽藍,拜彌勒,拜四圣。就在這兒拜完四圣,他口里喃喃自語,他的那個侍者就在旁邊問:“老和尚,你一邊拜,一邊還口里不停聲音,在念什么?”他說:“我在念《華嚴經(jīng)》!薄澳悄恪度A嚴經(jīng)》什么時候能念完?”“拜完這四圣,我就念完了。”他這個侍者就不相信,其他人也不相信。結(jié)果老和尚就讓每個人拿著一卷《華嚴經(jīng)》,他就很快念。念的話,每個人都感覺到他把手頭上這卷經(jīng)念完了。他為什么會有這個水平?在觀心狀態(tài)當中,他時間的觀念是不一樣的,他是在一個照著的狀態(tài),所以在很短的時間當中,他能把一部《華嚴經(jīng)》念完。
這就是眾生心力不可思議。一定要在純熟的狀態(tài)當中,這種善巧、這種不可思議的情況才能出來。“如果用觀心來持《金剛般若經(jīng)》,能夠這樣做那功德就不可思議。”這時候是你的自性清凈心發(fā)揮了那么一點點功能作用!澳阋蛐氖沁@樣做,果報也就不可思議!币磺兄T佛都是從這部經(jīng)出來的!搬屽饶材岱鹩姓\言,這是佛說的,汝應(yīng)當保任這件事情!苯o他一個偈子:般若一經(jīng),功德無盡,拔妄想根,脫生死病。《金剛般若》這部經(jīng)功德無量無邊,能夠拔除妄想的根本。妄想的根本就是來自于我執(zhí)、法執(zhí)和貪嗔癡產(chǎn)生的一些根本煩惱。根本煩惱主要就是執(zhí)著這些“人、法”的真實性。般若的智慧就是談空的智慧。遣除一切人我、法我的執(zhí)著,就能拔妄想根。由于有“我”的存在,有欲望的存在,才生死輪回。把這個我執(zhí)空了——人我空,就能斷煩惱,就能出離分段生死;進一步斷法執(zhí),斷塵沙、無明惑,就能脫變易生死。金剛般若的心是無住生心。實際上持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無住生心,就具有大般若的涵義在里面。
——2009年11月8日大安法師講于秦皇島
- 懺除業(yè)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臨命終時最后一念沒在阿彌陀佛上,能否往生?
- 懺除三障諸煩惱是哪三障呢?
- 怎么判斷自己是真信?以怎樣的心態(tài)面對愛情?
- 從極樂世界回到娑婆世界的人還會退轉(zhuǎn)嗎?
- 凡夫的六根是輪回的根源
- 瞋恨心很重,對鏡時不能把持自己該怎么做?
- 生命分為幾個階段?十個階段
- 佛教的深信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依教奉行?
- 如何收攝住散亂的心?
- 修行需要的清凈心究竟是什么?
- 為什么念佛、持經(jīng)要有至誠心?
- 在修清凈心的行門當中念佛是直接和圓頓的
- 至信與至樂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發(fā)第一愿是為了幫眾生帶業(yè)往生
- 一切眾生充滿貪嗔癡但人人皆有佛性
- 凈業(yè)行人為什么要讀誦大乘經(jīng)典?
- 在生活和道德實踐中,信佛和不信佛的人有差別嗎?
- 如何理解阿彌陀佛大愿不同的愿目數(shù)字?
- 什么叫功夫成片?往生條件是念到功夫成片才行嗎?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