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jīng)
《無量壽經(jīng)》全稱《佛說無量壽經(jīng)》,亦稱《大阿彌陀經(jīng)》(參閱漢譯版本),是凈土宗的基本經(jīng)典之一,為“凈土五經(jīng)一論”中的一經(jīng),凈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該經(jīng)中找到理論依據(jù)。經(jīng)中介紹阿彌陀佛(無量壽佛)所發(fā)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數(shù)量不一,最多為四十八愿...[詳情]
《無量壽經(jīng)》四十八大愿 第七講
《無量壽經(jīng)》四十八大愿 第七講
好,再看第二十四愿——“供具自皆如意愿”。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國中的菩薩在無量無邊的諸佛面前,現(xiàn)出他因地修行的功德根本。這功德根本是什么呢?就是他信愿莊嚴的阿彌陀佛名號。這個名號里面有阿彌陀佛的福德,有阿彌陀佛的威神力加持。所以他一切“供養(yǎng)之具”,比如華香、幢幡、寶蓋、音樂,等等這些,都是阿彌陀佛果地上福德的恩賜:令這些往生者去供養(yǎng)諸佛,想要什么供具,自然現(xiàn)在手中,現(xiàn)在面前——隨心所欲,稱心如意。
那么這樣,對我們來說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我們很難碰到諸佛;還有的是碰到佛住世,他想供養(yǎng),由于自己的福報不夠,他拿不出東西供養(yǎng),顯然他就會懊惱。那么阿彌陀佛也知道眾生想供養(yǎng)十方諸佛。雖然能夠加持你到十方諸佛去,但你自己的福德沒有那么多,想供養(yǎng)金銀七寶,不一定你有哇。所以這一愿再加上去。你到了那十方諸佛國去,不是空手去,你空手去只是贊嘆幾句也不好,要借物表心。所以如果帶了很珍貴的七寶——種種供養(yǎng)的東西,他自己都覺得比較有自信一點。所以你看法藏菩薩考慮得非常周全,他考察他方世界的很多修道人,是沒有能力和足夠的福德來供佛的——供養(yǎng)諸佛的,所以給他加持。你看《無量壽經(jīng)》(宋譯)這個愿文還很有意思呢,他有的可以——供具自己到很遠的地方去供佛。
好,再看第二十五愿——“菩薩演一切智愿”。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往生到我剎土的菩薩,都能演說一切智,如果這一愿不成就的話,就不取正覺——就不成佛!毖堇[、演說一切智,這是什么概念呢?一切智就是佛的智慧,一切都了解。那我們這些往生者沒有破無明,或者沒有斷盡無明,是得不到一切智的。因地當中的一切智,果地上就叫一切種智,這里就是代表一切種智。只有佛了解法界一切事理、因果、性相,洞察古往今來所有的事情,所以他就能夠隨意稱性宣說。所有人問什么,他都立時作出反應: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那么我們這個演說——特別是對于我們想講經(jīng)說法的弘法人員來說,這很重要。如果我們沒有相當?shù)闹R、學問,不具備“演說一切智”的能力,你在一個大型的講演場面上會膽怯的,會害怕的。為什么?因為有很多人從各個角度給你提問題,特別提那些刁鉆古怪的問題。那你怎么辦呢?一拿到這些問題——肯定人家是要挑最難的問題來問——你一問三不知。你老是一問三不知,人家下次就不來聽你講了。所以我們是希望具有一切智的能力,來做這種講經(jīng)說法。但靠我們自力太難,所以法藏菩薩加持,你只要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只要是往生的菩薩,都能夠演說一切智。那你說,我們學講經(jīng)說法最好的場所是什么地方啊?那自然就是極樂世界了。
在這里我們吭吭哧哧,可能搞個三十年、五十年,面對社會、教內(nèi)各個層次的質(zhì)疑,我們都是覺得力不從心的。因為我們有限的生命,去了解無限的佛法——還包括世間的學問,我們了解得太少。這也就是現(xiàn)在為什么一個很有影響力的法師、弘法人才很難出現(xiàn)的原因之一。他也許能講出他了解的那一部分;但一旦超出他了解的那個宗派,他可能就不了解了。但你面對社會,他不僅要問你教內(nèi)佛法的東西,還要問很多社會問題、人生的問題、心理的問題、歷史的問題、哲學的問題。
一個弘法的法師面對這些,你能夠應付它,就屬于一切智的范圍,不是一個狹隘的我——只是一個專家。實際上一個人面對社會弘法,應該是一個通家。他表達的那一“點”,可以是!;但是他的“面”,一定是要一個通家背景的。這樣他才能夠演說得比較自在。否則他一覺得自己的“面”不廣,就會害怕。為什么有的法師說:“哎呀,我在寺院面對七、八十人或者一、二百人,我講得比較自在,可到了一千人,我不行了。到了一千人就會流汗,就會緊張,就會說不出來!睂嶋H上他這些表達是對一切智的反襯,就是他的“面”比較窄,一旦離開了所了解的“面”,他就慌了。
這一愿告訴我們,法藏菩薩因地對這個事已經(jīng)看得很清楚了。所以叫我們趕緊到西方極樂世界,完成所有學問融會貫通的這樁事情,獲得一切智。然后你橫說,豎說,自然說,無間說,那都是左右逢源,頭頭是道。不管什么問題,都能夠給他回答。
好,請看第二十六“菩薩得金剛身愿”。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往生到我剎土的菩薩都能得到金剛那羅延身——那羅延的、金剛不壞的身體,如果這一愿不能實現(xiàn)的話,就不成佛。金剛那羅延:“金剛”是金屬當中最犀利的——能斷金剛,不被其他的金屬所斷,一般把它會比喻成般若智慧;“那羅延”是用金剛力士的一個名稱。實際上金剛那羅延身,這里表達的就是佛的身體。第二十五愿是談到口業(yè),現(xiàn)在是談到身業(yè)的莊嚴。
這個莊嚴對我們來說很有意義。我們現(xiàn)在身體是什么?血肉之軀。血肉之軀有很多的病菌,有很多微生蟲。四大——地、水、火、風,就像四條毒蛇,稍有點不配合,它就生病。所以血肉之軀是苦惱的,是敗壞的,是會生病的。生老病死的這四種痛苦,也是來自于我們血肉之軀。所以要使我們這樣的一個身體轉變?yōu)榭鞓返臓顟B(tài)、安穩(wěn)的狀態(tài),得金剛那羅延身就是很有必要了。金剛,它不會衰變——金剛那羅延身不會衰變,它不是血肉之軀,它沒有微生物。這種金剛那羅延身,它是金剛的、金屬的、光與磁整合的,它沒有任何的毒素、腐敗的東西、細菌什么——都沒有。所以它永遠不會生病,它的壽命永劫。這利益都是在這個身業(yè)上得到表達。我們要轉凡成圣,轉凡軀為佛身,這一愿對我們是很重要的。佛身不是由煩惱所產(chǎn)生的,佛的身體本質(zhì)上是法身,它是由無量功德凝聚出來的,包括他戒定慧、六度萬行等等功德凝聚出來的。所以也就是:這在佛的果地上具有的身業(yè),我們只要去了,就能夠獲得金剛那羅延身。
好。請看下面經(jīng)文!霸O我得佛,國中天人、一切萬物嚴凈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shù)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jīng)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慧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土清凈,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shù)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好。先看這六愿。第二十七愿——“萬物悉皆殊特愿”,西方極樂世界構成的一切物——“萬物”是一切的物、景——都是奇妙殊特的。這個(愿)意思是說,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國中天人”就是指極樂世界的正報,“一切萬物”指他的依報,這就是指依、正莊嚴,都總說在一起——是莊嚴、清凈、光明、華麗的。這是描述西方極樂世界外在這種美的形態(tài),它的形體和顏色都特別的殊勝奇特。在這種物景美的格調(diào)上是窮微極妙的,窮到了它非常細微的地方——窮盡它的細微,那個妙好是到了它的極致——極品,是我們用語言沒有辦法稱量的。就是有天眼通的眾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美好的名稱以及它數(shù)不清的數(shù)量,能夠把它明白、了知、辨別出來的話,我就不成佛。意思就是得天眼通的眾生把西方極樂世界萬物的這種莊嚴,都沒有辦法描述得出來。
這一愿在后面會有詳細的展開,它是一個總括。西方極樂世界在審美的極致方面是無與倫比的。那這種美是從實相里面出來的,叫第一義諦妙境界相——從諸法實相的空性里面產(chǎn)生的無盡莊嚴。這窮微極妙的莊嚴之相,實際上就是諸法的實相——空性。所以相的“窮微極妙”,是代表我們自性功德的窮微極妙;相上的這種“無能稱量”,是代表我們實相涅槃的功德不可思議。由于實相真如功德無量無邊故,不可思議故,所以一些得天眼通的眾生,也不可能明白、了知、辨別這些事相的所有莊嚴。這里就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所有的景物、事相,它當體就是法身三德、涅槃四德,以后就顯出托事顯法生解門的玄妙——事事無礙的境界,是沒有辦法用語言言表。
好,第二十八“菩薩道樹普見愿”。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往生到我剎土中的菩薩,乃至于“少功德者”——少功德就是小菩薩修習的功德沒有證到無生法忍,初住以前的信位菩薩都屬于少功德者——乃至少功德的菩薩都能夠了知、見到我道場樹!暗缊鰳洹本褪菩提樹,佛在這個菩提樹下成道,就叫道場樹。這道場樹有無量的光明,有無量的色彩,樹的高有四百萬里。如果這一愿不能實現(xiàn)的話,就不取正覺。那這一愿給我們傳達什么消息呢?就是一些菩薩他現(xiàn)量看到的境界,是他證悟水平的表達。證到法身的菩薩看到的就是報身的相;沒有破無明的菩薩是看不到報身佛和報身的依報。那在這一愿里面,是法藏菩薩特別加持那些少功德者——沒有證到法身的這些菩薩,也能夠看到報身的境界。
你看阿彌陀佛成道的這個菩提樹,沒有破無明的人是看不到的。但由于看到佛的道場樹,能夠令一切眾生得到殊勝的法上的利益——后面會談到,見到菩提樹,觸到菩提樹的光,聞到菩提樹的香,感知到菩提樹的這種音聲,嘗到它的果實,憶念菩提樹的功德,都能讓這個往生者得到六根清凈,都能讓他得到三種法忍——音響忍、柔順忍、無生法忍。就這個道場樹給往生者修行的加持力特別巨大。但特別巨大呢,少功德的菩薩看不到所以這一愿就特別加持,讓這些沒有破無明的菩薩也能見到我成佛的菩提樹。
- 懺除業(yè)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臨命終時最后一念沒在阿彌陀佛上,能否往生?
- 懺除三障諸煩惱是哪三障呢?
- 怎么判斷自己是真信?以怎樣的心態(tài)面對愛情?
- 從極樂世界回到娑婆世界的人還會退轉嗎?
- 凡夫的六根是輪回的根源
- 瞋恨心很重,對鏡時不能把持自己該怎么做?
- 生命分為幾個階段?十個階段
- 佛教的深信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依教奉行?
- 如何收攝住散亂的心?
- 修行需要的清凈心究竟是什么?
- 為什么念佛、持經(jīng)要有至誠心?
- 在修清凈心的行門當中念佛是直接和圓頓的
- 至信與至樂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發(fā)第一愿是為了幫眾生帶業(yè)往生
- 一切眾生充滿貪嗔癡但人人皆有佛性
- 凈業(yè)行人為什么要讀誦大乘經(jīng)典?
- 在生活和道德實踐中,信佛和不信佛的人有差別嗎?
- 如何理解阿彌陀佛大愿不同的愿目數(shù)字?
- 什么叫功夫成片?往生條件是念到功夫成片才行嗎?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