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jīng)
《金剛經(jīng)》是佛教重要經(jīng)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jīng)》,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督饎偨(jīng)》傳入中國后,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最為流行..[詳情]
《金剛經(jīng)》講解第二十五講
主講:釋慧祥
日期:2006年01月22日
講別:第二十五講
請大家合掌。
三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并稱念:“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愿解如來真實義!
并發(fā)愿:佛弟子(您們的名字)愿以今天聽經(jīng)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愿令一切眾生:未種善根者,得種善根;已種善根者,善根增長;善根增長者,發(fā)菩提心;已發(fā)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轉(zhuǎn);菩提心不退轉(zhuǎn)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廣度一切眾生無有障礙。
并愿以此誓愿之;叵蚪o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業(yè)障消除,;增長,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yè)順利,生生世世不墮三途八難,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眾生,莊嚴凈土,早登正覺,廣度眾生。
三稱:“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稱:“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稱:“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請放掌。
【經(jīng)文】“須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釋經(jīng)】“須菩提!您認為如何呢?可以用有沒有三十二相為標準,來評判一個人是不是如來嗎?!”
【經(jīng)文】“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釋經(jīng)】須菩提回答說:“不可以的,世尊!不可以說看到有人有三十二相就說看到如來了。為什么呢?因為如來說過,三十二相,不是只有如來才有的相,所以稱為三十二相。”
【說明】問:三十二相,如果不是如來才有,那么,還有誰會有三十二相呢?
答:轉(zhuǎn)輪圣王。
問:這有經(jīng)典資料嗎?
答:有。如《長阿含經(jīng)》:“時,諸相師即白王言:‘王所生子,有三十二相。當趣二處,必然無疑。在家當為轉(zhuǎn)輪圣王。若其出家,當成正覺,十號具足!(CBETA,T01,no.01,p.4,c27~29)。
由此可知,不是只有如來才有三十二相。因此,我們不可以認為有三十二相的人就一定是如來佛。
問:除了佛及轉(zhuǎn)輪圣王,有三十二相以外,還有誰,有可能有三十二相呢?!
答:還有很多種情況的人,都有三十二相。
問:請舉例說明。
答:例如:
一、極樂世界的菩薩們,雖然非佛,非轉(zhuǎn)輪圣王,也是有三十二相的!斗鹫f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jīng)》:“第十五愿: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身,皆紫磨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令如佛。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終不作佛!
二、魔王變化成佛形,誑修行人。《止觀輔行傳弘決》:“大經(jīng)四依品云:若魔變?yōu)榉鹦?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如是莊嚴來向汝者,汝當檢挍,定其虛實。世尊,魔等尚能化作佛形,況不能作阿羅漢像。”由此可知,不一定只有如來佛,有三十二相。
因此,《金剛經(jīng)》中,教我們不可以是否有三十二相做為標準,來評判一個人是如來佛。
【經(jīng)文】“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fù)有人于此經(jīng)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釋經(jīng)】“須菩提!如果有些肯上進的男士及肯上進的女士們,以恒河沙數(shù)相等的身命來布施。如果又另外有人對于這些經(jīng)典中所說的道理,乃至接受修持其中的四句偈等,并為他人解說,其所得的福報是非常多的!
【說明】問:什么是“恒河沙數(shù)”?
答:就是印度恒河中的沙子的數(shù)目。在佛典中,常常以這“恒河沙數(shù)”來作為計數(shù)的量詞。
問:什么是“四句偈”?
答:偈,就是偈誦、詩偈、偈子。一般不一定是多少句。在說明道理時,最少的偈子,是四句話,因此,稱為“四句偈”。
問:在《金剛經(jīng)》中,有哪些句子,算是偈子呢?
答: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yīng)舍,何況非法!(CBETA,T08,no.235,p.749,b10~11)。
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CBETA,T08,no.235,p.749,a24~25)。
三、《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CBETA,T08,no.235,p.752,b22~23)。
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云何為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CBETA,T08,no.235,p.752,b26~27)。
諸如此類,都是偈子。但是從中,我們就知道,一個完整說明道理的偈子不一定是四句話。但是,一般而言,說法者,都習慣用四句話來表達一個完整的道理。所以引申來說,“四句偈”的意思是:完整說明諸法實相的幾句話。因此“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就可以理解成:接受并修持佛經(jīng)中完整說明諸法實相的幾句話,并為他人說明。
問:那為什么說受持四句偈等為人解說的福報,就會多于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的福報呢?
答:那是因為,正知正見,則能引導(dǎo)一個人正言正行,則其福報無窮無盡的。因此,我們要幫助眾生正知正見,要自己有效受持佛經(jīng)的道理,并運用于實際生活中,來解脫一切苦難,成就利益安樂,并幫助其他眾生也如此。但是,如果只是純粹給東西,而沒有教以正知正見,那么,對眾生的利益是有限的。這道理,就像“給人錢,不如教他謀生技能!笔且粯拥。但是,請大家千萬別因此而誤解,別以為只要為人解說四句偈就好了,不用布施了。其實,還是要布施的。只是在布施時是同時教以佛法,而不只是身命錢財而已。我依經(jīng)典來分類令大家知道:
一、布施波羅蜜多:《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布施無量貧窮眾生。如是布施,但名布施波羅蜜多,不名真實波羅蜜多!(CBETA,T03,no.159,p.300,b26~28)。
二、親近波羅蜜多:《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fā)大悲心,為求無上正等菩提,以自妻子,施與他人,心無吝惜,身肉手足,頭目髓腦,乃至身命,施來求者。如是布施,但名親近波羅蜜多,未名真實波羅蜜多!
三、真實波羅蜜多:《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若善男子、善女人,發(fā)起無上大菩提心,住無所得,勸諸眾生同發(fā)此心。以真實法,一四句偈,施一眾生,使向無上正等菩提,是名真實波羅蜜多!(CBETA,T03,no.159,p.300,c3~6)。
經(jīng)典又接著說明,“前二布施,未名報恩。若善男子、善女人,能修如是第三真實波羅蜜多,乃名真實,能報四恩。所以者何?前二布施,有所得心,第三施者,無所得心。以真實法,施一有情,令發(fā)無上大菩提心。是人當?shù)米C菩提時,廣度眾生,無有窮盡,紹三寶種,使不斷絕。以是因緣,名為報恩!睆倪@《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的說明,剛好可以用來解釋《金剛經(jīng)》的經(jīng)文,請眾佛友深入體會。
【經(jīng)文】爾時,須菩提聞?wù)f是經(jīng),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稀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jīng)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jīng)。”
【釋經(jīng)】這時候,須菩提聽聞了佛陀說明這經(jīng)典后,能深深理解其中的效果及發(fā)展方向,因此喜極而泣地對佛陀說:“太難得了啊!世尊!佛陀說明這些非常深的道理的經(jīng)典,我從以前得到了慧眼以后,還不曾聽聞過如此的經(jīng)典!
【說明】問:什么是“慧眼”?
答:“慧眼”,是五眼之一。
問:什么是“五眼”?
答:五眼,就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問:其中這五眼,有什么不一樣呢?
答:《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云:“若菩薩摩訶薩欲得五眼,所謂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應(yīng)學般若波羅蜜多。”(CBETA,T05,no.220a,p.15,b4~6)。
而我們現(xiàn)在正在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就是在學般若波羅蜜多。
一、凈肉眼。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肉眼凈?’佛告舍利弗:‘有菩薩肉眼見百由旬,有菩薩肉眼見二百由旬,有菩薩肉眼見一閻浮提,有菩薩肉眼見二天下、三天下、四天下,有菩薩肉眼見小千國土,有菩薩肉眼見中千國土,有菩薩肉眼見三千大千國土。舍利弗,是為菩薩摩訶薩肉眼凈。’”
二、凈天眼。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天眼凈?’佛告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天眼見一切四天王天所見,見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所見,見梵天王所見,乃至阿迦尼吒天所見,菩薩天眼所見者,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所不知不見。舍利弗,是菩薩摩訶薩天眼,見十方如恒河沙等諸國土中,眾生死此生彼。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訶薩天眼凈!
三、凈慧眼。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慧眼凈?’佛告舍利弗:‘慧眼菩薩不作是念,有法若有為,若無為,若世間,若出世間,若有漏,若無漏,是慧眼菩薩,亦無法不見,無法不聞,無法不知,無法不識。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訶薩慧眼凈!
四、凈法眼。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法眼凈?’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以法眼,知是人隨信行,是人隨法行,是人無相行,是人行空解脫門,是人行無相解脫門,是人行無作解脫門,得五根,得五根故,得無間三昧,得無間三昧故,得解脫智,得解脫智故,斷三結(jié)我見疑戒取,是人名須陀洹。是人得思惟道,薄淫恚癡,當?shù)盟雇雍。增進思惟道,斷淫恚癡,得阿那含。增進思惟道,斷色染無色染無明慢掉,得阿羅漢。是人行空無相無作解脫門,得五根。得五根故,得無間三昧。得無間三昧故,得解脫智。得解脫智故,知所有集法皆是滅法,作辟支佛。是為菩薩摩訶薩法眼凈!
‘復(fù)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知是菩薩初發(fā)意,行檀那波羅蜜,乃至行般若波羅蜜,成就信根、精進根,善根純厚,用方便力故,為眾生受身,若生剎利大姓,若生婆羅門大姓,若生居士大家,若生四天王天處,乃至他化自在天處。是菩薩于其中住,成就眾生,隨其所樂,皆給施之。亦凈佛國土,值遇諸佛,供養(yǎng)恭敬,尊重贊嘆,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墮聲聞辟支佛地,是名菩薩摩訶薩法眼凈!
‘復(fù)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知是菩薩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知是菩薩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知是菩薩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知是菩薩未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知是菩薩到阿惟越致地,知是菩薩未到阿惟越致地,知是菩薩具足神通,知是菩薩未具足神通,知是菩薩以具足神通,飛到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見諸佛供養(yǎng)恭敬,尊重贊嘆,知是菩薩未得神通,當?shù)蒙裢?知是菩薩當凈佛土,不凈佛土,是菩薩成就眾生,未成就眾生,是菩薩為諸佛所稱譽,所不稱譽,是菩薩親近諸佛,不親近諸佛,是菩薩壽命有量,壽命無量,是菩薩得佛時,比丘眾有量,比丘眾無量,是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以菩薩為僧,不以菩薩為僧,是菩薩當修苦行難行,不修苦行難行,是菩薩一生補處,未一生補處,是菩薩受最后身,未受最后身,是菩薩能坐道場,不能坐道場,是菩薩有魔,無魔。如是舍利弗,是為菩薩摩訶薩法眼凈!
五、凈佛眼。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佛眼凈?’佛告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求佛道心,次第入如金剛?cè)?得一切種智,爾時成就十力,四無所畏,四無閡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是菩薩摩訶薩用一切種智,一切法中無法不見,無法不聞,無法不知,無法不識。舍利弗,是為菩薩摩訶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佛眼凈!
從這些經(jīng)文的說明,我們就知道,須菩提尊者所得慧眼,對很多法都知道,但是還是不足,所以今天佛陀講金剛經(jīng)時所說的法,須菩提就不曾聞過。
又如《大智度論》在說明《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的這段經(jīng)文時,有如此的問答。“問曰:佛何以不說行般若波羅蜜生五眼,而說凈五眼?”
這個問題,是很好的。佛陀在說明五眼的時候,并沒有說,我們要修行令產(chǎn)生五眼,而是說要清凈我們的五眼,為什么呢?
“答曰:菩薩先有肉眼,亦有四眼分,以諸罪結(jié)使覆,故不清凈。如鏡性有照明,垢故不見。若除垢,則照明如本!(CBETA,T25,no.1509,p.347,a16~18)。
其實,一切眾生皆有五眼,只是因為知見不清凈,業(yè)行不清凈,所以障礙了五眼,而修行能令本具的五眼清凈,因此,大家應(yīng)當發(fā)愿要清凈五眼。
好了!今天就說明到此。下課!祝大家進步直至無上菩提。
(注:已經(jīng)慧祥法師初次校正。)
- 上一篇:《金剛經(jīng)》講解第二十四講
- 下一篇:《金剛經(jīng)》講解第二十六講
- 就讓我們慢慢地堅持下去……
- 金剛經(jīng)的智慧不生煩惱降伏其心
- 讀誦《金剛經(jīng)》好處很多很多
- 要學習發(fā)善愿發(fā)大愿發(fā)圓滿愿,不可以亂發(fā)隨口愿
- “一切法皆是佛法”這句話怎么理解?
- 靈臺空明聽梵音
- 正確理解世界 圓滿終極智慧
- 修行的目的是讓我們悟出宇宙大道
- 讀《金剛經(jīng)》能獲哪些利益?
- 《心經(jīng)》與《金剛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觀心釋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破空論
- 金剛經(jīng)講錄
- 應(yīng)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