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七次課程 第十三講之:十二緣起之三:生起的過程

  《入中論》第七次課程總第十三講之:十二緣起之三:生起的過程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禪學

  時間:2009年5月2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十二緣起之三:生起的過程

  剛才已經(jīng)討論過,日本學者沿襲著過去從內(nèi)地傳過去的經(jīng)典,他們對于十二因緣、十二緣起做另外的說明,完全放在人的一生當中來說。其實我們現(xiàn)在來回顧一下人的一生,從沒有自己到下一個沒有自己,整個時間大概是一百年,少數(shù)人能夠超過。但如果來回顧這一百年里的歷程,其實都是很短暫的,即便是成年人,我們現(xiàn)在來回顧自己的小時候,童年、少年也就在夢里面一樣,好像離自己不遠,但是等到夢一醒,發(fā)現(xiàn)自己的童年、少年時期早就過去了。在自己的少年和童年時期,有幾個問題是需要關注的。對于前世的回憶,作為我們普通人來說,其實現(xiàn)在誰都做不到。那么無明所指代的是什么呢?是對于我們前世的不了解、對前世的無知,一直到出生下來以后,我們還帶著一部分的無明,因為我們很懵懂,來到這個世界上了,夏天天氣很熱、冬天天氣很涼,我們一個是不能去了解它,第二即使了解了也沒辦法去表達它,即使是表達了也沒有人來理解它。所以嬰兒出生之前和之后幾乎都用無明的這個階段來概括它。

  無明導致死亡,由無明直接到入胎,入胎后來就出胎,出胎的這個過程稱為“行”的過程,從出胎一直到逐漸的成長,其實是拿各種助緣和條件在推動它。一直到嬰兒開始來認識這個世界,大人就開始操心了:各種教育、各種知識,給予他很多的條件,一個小孩一來到這個世界早就已經(jīng)被安排了一條五光十色的道路給他去走。那么這小孩的“識”也是被動的,就被家人們推動著來逐漸認識這個世界,包括連世界觀、人生觀都是父母親幫助他樹立,開始來建樹,直到后來產(chǎn)生對于“名色”的認知。名色其實是很豐富的,包括從單純的顏色到豐富的顏色,從單純的無是非到后來的有是非,從單純地沒有好壞的分別到后來有榮譽感、有罪惡感等種種生起,這些生起都在這個范疇之內(nèi)!傲搿本褪腔谘鄱巧嗌硪馑e累下來的判斷能力和基礎!坝|”就是在這個基礎之上對外境的接觸!笆堋碑斎痪陀锌鄻妨。這整個過程完成了,一個健康的人就形成了,可以說人的一生就這樣立起來了,成人了。

  一個人已經(jīng)成人了,剩下的五個階段就是走下坡路,我們幾乎沒有多少安享平靜、安享成果的機會,等到成人了,就有他所喜愛、所執(zhí)著、需要辦的事情,那么他就去辦了,去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奮斗,奮斗到了最后,他就有了成果或者失敗,等到有了這些,他就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很豐富了,事實上那已經(jīng)是人生即將轉折的一個點了。到后面就有“生”,就面臨著新的生命,要放棄這個生命和后面的新生命進行交替,在交替過程中有個最為麻煩的問題不好解決,就是老和死的問題。因為老和死里面有憂悲苦惱,等著自己去接受這個麻煩。

  前面這一期的從無明發(fā)展到老死是對于人來說的第一期的緣起,一結束后會有一個過渡的階段,過渡階段后,就又有了從“無明”到“行”到“識”到“名色”、“六入”,又開始一個新的階段。由第一個階段到第二個階段就是發(fā)生在人生命過程當中的緣起,也就是生老病死的全部過程。生老病死的全部過程在小乘的經(jīng)典當中稱為“苦”,在釋迦牟尼佛的傳記里面說,釋迦牟尼佛已經(jīng)理解到五苦、八苦和無量諸苦,說八種苦就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和五陰熾盛”。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