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八次課程 第十五講之:逐次破除逐安位,大師批判欠商量

  《入中論》第八次課程總第十五講之:逐次破除逐安位,大師批判欠商量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禪學

  時間:2009年5月10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逐次破除逐安位,大師批判欠商量

  道有多種,有內(nèi)道和外道共同的道,有不共的道。

  至于共同的道,即使學習數(shù)論派思想,我們也能得到共同的道。月稱論師在這里為什么要批評數(shù)論派的自生(就是無中生有)呢?月稱論師為什么要批評它呢?整個《入中論》都是這樣一個結(jié)構(gòu)。如果不是用批評的方式,從聲聞緣覺開始,一個禮贊的功夫,不可能讓我們摸到菩提三因和大悲心這個思路。

  如果不是用批評的方式,小乘也對、大乘也對、隨理唯識也對、中觀也對、隨經(jīng)部派派的唯識也對、小乘的二十部派也對,佛法在我們心里永遠是攤平的一盤散沙,它不是一個立體的、各就各位的框架。

  所以在這個地方,月稱論師的這種批評的方式,我們是應該認同的,太巧妙了。至少通過一段批評的學習,我們就知道,佛教的一些宗派,小乘大乘該如何各就各位。其實應該說,名義上是批評,實際上是梳理。

  這點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人的一份工作沒有做好,當時的那份工作做草率了。法尊法師把《入中論》的藏本翻譯出來以后,把文本送給太虛大師看,太虛大師看了以后,寫了一篇文章,收在《太虛大師全集》當中。這篇文章里面說:月稱論師怎么那么小氣啊,只要跟他不一樣的他都批評,連佛說的他也都批評,連唯識宗的如來藏他也批評,他批評到這個程度,可見印度人當時的心胸是何等的狹隘,而且因為他的這個狹隘,西藏人也喜歡學他的狹隘,五大宗派都學他的狹隘,所以這幾個宗派的思想也都有些狹隘的問題;雖然為了偉大的佛法,這些大師都做過很多努力,但因為這種狹隘之風,阻止了佛教的發(fā)展。

  近幾天我也翻一翻這些文章,覺得實在很遺憾,當時沒有人能夠跟太虛大師清清楚楚地進行溝通。

  太虛大師,對于現(xiàn)在的佛教,可以說是功勛卓著的一位大師。我們知道,內(nèi)地佛教的思想進步和近期的發(fā)展,很多得益于港臺和東南亞佛教。但我們知道港臺和東南亞佛教走的路線都是誰的嗎?全都是以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為前導。太虛大師的一位學生——印順導師,也是走他的路線。所謂的四大山頭、五大山頭,全都是他的人間佛教的思路。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太虛大師是個什么人物。

  但是當他沒有足夠時間來了解一個法要、一個法本的時候,有時也會短時間內(nèi)做出不當?shù)脑u論。他當時對于《入中論》的了解僅僅停留在對于黃教(就是格魯派)的中觀思想的了解上,對于《入中論》的判斷是有所偏頗的。

  我們都是小人物,但是站在浩瀚佛教歷史發(fā)展的角度,對大師,我們暫時也得做一次點評。這個點評,有益于我們以后學習和用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