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寶論14、如何避免謗僧 (第三章 避免謗僧與調整行為 之二)
僧寶論14、如何避免謗僧 (第三章 避免謗僧與調整行為 之二)
首先,對于僧寶,我們應生起敬意。
三寶是生命唯一的皈依處。僧寶結集三藏,弘揚圣教,攝化眾生,是佛教正法的所依,是佛的化身,是生死苦海中唯一的救護人。我們應以虔敬殷重的態(tài)度,對待一切僧寶。
僧寶是全部三寶的總集體!洞蠡没W》中說:
舉凡能見到的僧人、僧衣、僧相等,全是佛的化身。他們以大悲心,為了利益和度化眾生,而幻化游舞在五濁惡世的人間,乃至以種種見聞思觸的方便,深入眾生心地,令眾生獲得度化的因緣。
可知,眾生業(yè)力及于佛化身的接受程度,決定了僧寶是否出現、是否振興。眾生的善緣多而深,則見僧寶清高,佛法興盛,大眾有緣而依止;眾生善緣少而淺,則見僧寶污卑,佛法衰替,大眾無緣而背離。以上種種,皆為大眾心相的顯現。
其次,當慎護口業(yè)!
對于僧寶的疑謗,來自我們無始劫來的三毒習性,應該防護自己言行及心念,不可道聽途說,而應慎護口業(yè)。
在身語意三業(yè)中,謗僧為口業(yè)所攝,口業(yè)是一切怨禍之門?诓簧茦I(yè)有四:惡口、妄語、兩舌和綺語。
惡口,是指于他人,靡惡不宣,出言野蠻,發(fā)語毀暴。
妄語,是指見言不見,不見言見,聞言不詳,不聞言聞,指空為有,指有言空。如是顛倒,反天易地,自利傷物更相讒謗,乃至品詳圣賢、裁量君父、譏說師長,謗善知識,無道無義,無所顧難。
兩舌,是指聽受他人惡言而不能覆藏,向彼破此,向此破彼。
綺語,是指諂曲華辭,構扇是非。
身口意三業(yè)中,口業(yè)實重?跇I(yè)是隨言受報,對別人施以什么樣的惡口,自己就會遭受什么樣的果報。在《成實論》卷8說:“若人惡口罵言:”汝何不食草、食土?’是人隨語受生,食草土等!
在《大乘集菩薩學論》卷6說:
寂靜決定神變經云:……樂誹謗,惡口憤恚嬈惱于人,后復于此身壞命終墮大地獄,生無足身受諸苦惱,宛轉五百踰繕那量,為諸小蟲咂食其肉,是蛇可畏具五千頭。由誹謗故,彼一一頭有五百舌,彼一一舌口出五百熾焰鐵犁。是語業(yè)罪,為猛火聚熾燃燒煮,又若起不調柔逼惱菩薩者,是人于畜生道尚為難得,墮大地獄經百千俱胝那庾多劫,于彼死已為大毒蛇慘惡可畏,饑渴所逼造眾惡業(yè),設得飲食而無飽足。于此死已,設生人中亦復生盲,無有智慧惡心不息,惡言訶毀不敬圣賢,人中死已復墮惡道,經千俱胝劫生不見佛。
誹謗口業(yè),劇報三途,萬劫難復人身,可不悲哉?
眾生迷惑,常常諂曲華辭,構扇是非,言之為患,招報實重,歷劫無免。造口業(yè)的人,不但在世之時,不如意事常會登門造訪,甚至會受到傷形喪命的果報,未來永劫也將飽受眾苦!峨s阿含經》有偈云:“士夫生世間,斧在口中生,還自斬其身,斯由其惡言,應毀便稱譽,應譽而便毀,其罪生于口,死墮惡道中!”
有云:“須知口禍債難償,一語能招萬世殃,智者三尊恭敬禮,癡人七慢毀資糧!比藗兤綍r互相戲笑之時,便能具足無量重罪。何況故意口出惡言,誹謗僧寶呢?
故諸佛誡:不得兩舌,惡口,妄言,綺語!
凡夫智力、能力有限,業(yè)力因緣又錯綜復雜,自所見相難于確證。因此,慎勿任加妄評于僧眾!顿澤功德經》中云:
凡人肉眼難分別,猶如灰覆于火上,
或有外現犯戒相,內秘無量諸功德,
應當信順崇重之,賢圣愚凡不可測。
或有外現具威儀,或示未能舍其欲,
外相人觀謂凡夫,不妨內即是其圣。
內如四種庵羅果,生熟難分不可別。
如來弟子亦如是,有戒無戒亦難辨,
是故殷勤勸諸人,不聽毀罵僧寶眾。
若于僧中起邪見,當來定墮三惡道,
從前,目犍連尊者是神通第一的大阿羅漢,他尚有所謂“記戰(zhàn)與言違,旱時天雨少,業(yè)力男成女,溫泉聽象聲”[注1]的謬誤,何況凡夫,豈能如此草率地,做妄評僧眾這種自誤誤人的事呢?不但不可以草率妄評僧眾,就連極微細的口業(yè)也不可輕視。作善得善,作惡得惡!兜夭貙殤浴吩:
莫輕小善,以為無福,小善不積,無以成圣。莫輕小惡,以為無罪,小惡所積,足以滅身。
吉兇禍福,皆由心作,若不作因,亦不得果。殃積罪大,肉眼不見,諸佛所說,誰敢不信!
于佛起惡心,毀謗生輕慢,入大地獄中,受苦無窮盡。
有諸數取趣,于師及比丘,暫時起惡心,命終墮地獄。
若于如來處,起大嗔恨心,皆墮惡道中,輪回恒受苦。
對于比丘即使僅起暫時的惡心,也會遭受地獄的苦報,更何況直接口出惡語。毀呰圣眾,是為最極惡口之罪;因此在《妙法圣念處經》卷二,佛陀又告訴諸比丘說:“寧持利刃,斷于舌根,不以此舌說染欲事!”
是故,應慎護口業(yè),避免謗僧!
其三,不觀僧過。
首先,白衣不得聞律,在家人對比丘的戒本既不得聽,也不得讀,又有什么資格去觀僧人過呢?戒律是如來秘寶,古來不輕以示人。佛制黑白月,誦戒羯磨,或作如法僧事,一切不得盜聽。未受具足戒者,亦不得閱讀大戒,否則便成“賊住”而障受大戒。盜聽者,與五逆同科,永不許受比丘戒!斗謩e功德論》云:“毗尼者禁律也,為二部僧,非沙彌清信士女所可聞見!彼妆娛呛茈y判斷僧人行為是否犯過的。
其次,以凡夫的有限智慧,很難觀察到世界的真相。
同樣一杯水,眾生各自的所見不同,比如餓鬼可能見其為膿血,而天人可能見其為琉璃。若據此推斷這杯水不是實有的,乃是正見;若據此推斷必先實有一杯水,才能使我們顯現不同的所見,進而確定這杯水是實有,乃是邪見。同理,如果見到僧寶有過,就決定僧寶真實有過失,也是邪見。應當正念:“為什么自己及眾生的業(yè)力如此嚴重,以至于感受僧寶作如此顯現?”于僧寶處應多觀其功德,這樣才能讓自己的功德不斷增上,而僧寶過失,都是僧眾權開方便,教導我們出離苦海的妙藥。
不觀僧過,并非不辨是非善惡,而是要求不可執(zhí)過而輕蔑、排斥、憎惡、怨恨等。若人親眼見到僧人有過失,就像鏡子照見了虛空中的灰塵,他應當善自防護,不要讓自己的鏡面上也生起了灰塵。
如《發(fā)覺凈心經》卷上,佛陀告訴彌勒菩薩偈云:“莫于他邊見過失,勿說他人是與非;不著他家凈活命,諸所惡言當棄舍!”《佛子行三十七頌》云:“因惑說他佛子過,徒然減損自功德,故契大乘諸行者,不道人過佛子行!”
作為佛弟子,我們應該常觀自心,不求僧過。
最后,應發(fā)愿不造謗僧口業(yè)。
我們要發(fā)心永遠遠離,永遠棄舍謗僧惡言,《佛子行三十七頌》云:
粗言惡語惱人心,復傷佛子諸行儀,
故于他人所不悅,絕惡言是佛子行!
此外,應當借助發(fā)愿力來幫助自己免于口業(yè)。在《大方便佛報恩經》卷三中,佛陀告訴阿難尊者說:
爾時三藏比丘,以一惡言訶罵上座,五百身中常作狗身。
一切大眾聞佛說法,皆驚戰(zhàn)悚,俱發(fā)聲言:怪哉怪哉,世間毒禍莫先于口。
爾時無量百千人,皆立誓愿,而說偈言:
假使熱鐵輪,在我頂上旋,
終不以此苦,而發(fā)于惡言!
假使熱鐵輪,在我頂上旋,
終不以此苦,毀圣及善人!
作為具備正信的佛弟子,不論遭遇何種難以理解的現象、遭受到何種形式的影響,都應忠誠、嚴謹地對待僧寶,遇事慎勿輕言。這是一名佛弟子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注1:《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記載,目犍連尊者以神通觀察之后,為人授記:戰(zhàn)爭誰勝?大旱何時下雨?生男還是生女?泉水從何處來?出定所聞象聲境界是否定境?然而都授記錯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僧寶論9、觀師功德 (第二章 如法依止師僧 之二)
- 僧寶論10、修信為本 (第二章 如法依止師僧 之三)
- 僧寶論11、以清凈行依止恩師 (第二章 如法依止師僧 之四)
- 僧寶論12、不拘一格的禪宗師承 (第二章 如法依止師僧 之五)
- 僧寶論13、謗僧過失嚴重 (第三章 避免謗僧與調整行為 之一)
- 僧寶論14、如何避免謗僧 (第三章 避免謗僧與調整行為 之二)
- 僧寶論15、如何對待過失僧 (第三章 避免謗僧與調整行為 之三)
- 僧寶論16、出家的功德 (第四章 出家功德與在家過患 之一)
- 僧寶論17、出家與在家 (第四章 出家功德與在家過患 之二)
- 僧寶論18、釋迦牟尼佛五百本愿中關于僧寶的悲愿 (第四章 出家功德與在家過患 之三)
- 僧寶論19、放人出家功德無量 (第四章 出家功德與在家過患 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