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jīng)卷第五
增壹阿含經(jīng)卷第五
不還品第十一
概要:本品敘述如滅除貪欲(淫欲)、瞋恚、愚癡、慳貪的話,就能得證不還果。也誡訓(xùn)執(zhí)著于財務(wù)之心,以及妄語。最后,預(yù)言提婆達多之墮入地獄等事。首先講說減盡貪欲一法,就能得證三果阿羅漢的阿那含(不還果)。
七三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應(yīng)當要消滅一法。如果消滅一法的話,我就會證明你們已成就阿那含果的了。(不還果,不再來生于欲界,會生在色界天,嗣后即依其因而得涅槃,而成就四果阿羅漢)。甚么為之一法呢?所謂貪欲是。諸比丘們!應(yīng)當滅除貪欲,如能消滅貪欲的話,我就會證明你們已經(jīng)得證阿那含果的了!
那時,世尊便說此偈而說:
貪淫之所染眾生墮惡趣當勤舍貪欲便成阿那含
(被貪淫之所染污的話,則這眾生定會墮落于惡趣。因此之故,應(yīng)當精勤用功去舍棄貪欲,這樣的話,便能成就阿那含果!)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七四
大意:本經(jīng)敘述如果能夠滅盡瞋恚的一法的話,就能得證阿那含果。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應(yīng)當要消滅一法,如能消滅一法的話,我就會證明你們已經(jīng)成就阿那含果的了。到底是那一法呢?所謂瞋恚是。諸比丘們!應(yīng)當努力用功,將瞋恚消滅,這樣的話,我就會證明你們已得證阿那含果的了!
那時,世尊便說此偈而說:
瞋恚之所染眾生墮惡趣當勤舍瞋恚便成阿那含
(被瞋恚之所染污的話,則這些眾生就會墮入于惡趣。因此之故,應(yīng)當要精勤去舍除瞋恚,這樣的話,便能成就阿那含果。)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七五
大意:本經(jīng)敘述如果能夠滅除愚癡的一法的話,就能得證阿那含果。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應(yīng)當要消滅一法,如能舍離一法的話,我就會證明你們已成就阿那含果的了。到底是那一法呢?所謂愚癡是。因此之故,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精勤用功去滅除愚癡,如能這樣的話,我就會證明你們已得證阿那含果的了!
那時,世尊便說此偈而說:
愚癡之所染眾生墮惡趣當勤舍愚癡便成阿那含
(被愚癡之所染污的話,則這些眾生便會墮入于惡趣。因此之故,應(yīng)當勤勉用功去舍除愚癡,如能這樣的話,便能成就阿那含果。)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七六
大意:本經(jīng)敘述如能滅除慳貪的一法的話,則這種人就能得證阿那含果。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應(yīng)當要滅除一法,如能舍離一法的話,我就會證明你們已經(jīng)成就阿那含果的了。到底是那一法呢?所謂慳貪是。因此之故,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滅除慳貪。如能這樣的話,我就會證明你們已得證阿含果的了!
那時,世尊便說此偈而說:
慳貪之所染眾生墮惡趣當勤舍慳貪便成阿那含
(如被慳貪之所染污的話,這種眾生就會墮入于惡趣。因此之故,應(yīng)當要精勤用功去舍除慳貪,這樣的話,就能成就阿那含果的了。)
七七
大意:本經(jīng)敘述如果不降伏惡心的話,就會受諸苦報。因此之故,應(yīng)當要分別其
心,思惟其心,善念諸善之本。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這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我在于此大眾當中,從初以來不曾看見過一法不可以降伏的,這種法乃是難以得到時宜,而會受諸苦報的,這就是所謂『心』是。諸比丘們!此心如不可降伏(如不降伏的話),就難以得到時宜,而會受諸苦報的。因此之故,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分別其心,應(yīng)當要思惟其心,要善念諸善之本。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作如是而學(xué)!」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七八
大意:本經(jīng)敘述如能降伏惡心的話,就能受諸善報。因此之故,當應(yīng)分別其心,思惟其心,而善念諸善之本。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我在于此大眾當中,從初以來,不曾看見過有一法容易降伏,而容易會得時宜,而受諸善報的,那就是所謂『心』是。諸比丘們!因此之故,應(yīng)當要分別其心,善念諸善的根本。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作如是而學(xué)!」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七九
大意:本經(jīng)敘述如果系念財物,而心生染著的話,就很難得以舍離,這時便會在于大眾當中作諸妄語,而使人墮落于三惡道中。所以,如染著財物心已生的話,當應(yīng)舍棄,未生的話,就令其不生。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在于此大眾當中,如果有一人作如是之念:我都知道一切。然后此人并不為了飲食之故,而在于大眾當中,作諸虛妄之語。我或者又在于異時(不同之時),觀見此人,生染著之心,貪念于財物,便在于大
眾當中,而作諸妄語。所以的緣故,就是,諸比丘們!因為對于財物的染著之事、乃非常的難以舍離,而令人墜墮于三惡道之中,不能得至于無為之處。因此之故,諸比丘們!如果已生此心的話,就應(yīng)當把它舍離,假如還未生起此心的話,就不可以再興起染著財物之心。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作如是而學(xué)!」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八○
大意:本經(jīng)敘述如果染著于財物的話,則很難舍離之事,其心如果生染著而念財物的話,便應(yīng)舍離,如未生的話,就不可再起此心,因為會使人墮落之故。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人在于此大眾當中,曾作如是之念:正使命斷(如果生命會死亡),也不會在于大眾當中,作諸妄語的。我或者又在于不同之時,觀見此人時,發(fā)覺他已生染著之心,已貪念于財物,便在于大眾當中作諸妄語了。所以的緣故就是這樣的,諸比丘們!因為財物的染著,乃甚為難舍之事之故,乃會使人墮入于三惡道中,不能得至于無為之處!因此之故,諸比丘們!如果已生此心的話,就應(yīng)該舍離,假如未生此心的話,就不可再興起其心去染著財物才是。像如是的,應(yīng)當作如是而學(xué)!」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八一
大意:本經(jīng)敘述提婆達多因愚癡,而貪著利養(yǎng),而作五逆罪,經(jīng)過累劫都不可救拔。譬如有人墮入于深廁中,并沒有一清凈之處,或者有人欲救拔他,然而穢污之故,又舍而去,比丘當舍貪著利養(yǎng)之心。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羅閱城(王舍城,摩竭陀國的首都)的迦蘭陀竹園的地方(竹林精舍,位于首都的北方,為佛教第一座精舍,頻婆娑羅王所奉獻的),和大比丘眾五百人俱在。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你們的意見如何呢?是否看見過提婆達兜(譯為調(diào)達,為佛的堂弟。佛陀成道后,也跟佛去出家,后來因嫉視佛陀的聲望,
就率五百名比丘別立教團,而教唆阿阇世太子拭父篡位,自己則欲害佛而為新佛,然而不能達成其望。后來,阿阇世王向佛懺悔,皈依佛陀,提婆達多則致病而死)為清白之法嗎?然而提婆達兜乃又造作深重的惡業(yè),受罪的期間必須經(jīng)過一劫之久,實在是不可以療治的啊!他在我的佛法當中,并不看見過其有毫厘之善可以稱記的。由于此因緣之故,我現(xiàn)在才說提婆達兜為諸罪的原首,為不可以療治的。猶如有人墮入于深廁,其形體(全身)沒溺在穢處,已沒有一清凈之處的了。那個時候,曾經(jīng)有人欲來濟拔其生命,欲安置他在于清凈之處。他曾遍觀廁所之側(cè),以及沒溺之人的身體,是否有一些清凈之處,如有的話,他就欲伸手去捉拔而濟出沒溺的人。那人在那里熟視很久,然而并沒有一清凈之處可以捉拔的地方,那個人便舍念而離開那個地方。
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我觀察提婆達兜這位愚癡的人,并不看見過有毫厘之法可
以稱記,唯有受罪須經(jīng)一劫之久,實不可以療治。所以的緣故就是因為提婆達兜這個人乃為專意于愚癡,偏著于利養(yǎng),而作五逆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后,身壞命終之時,后生于惡趣之中。像如是的,諸比丘們!如果利養(yǎng)深重的話,就會使人不得至于安隱之處。因此之故,諸比丘們!假如生利養(yǎng)心的話,便當要舍離,如果未生利養(yǎng)心的話,就不可以興起這種染穢之心。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作如是而學(xué)!」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八二
大意:本經(jīng)敘述一位比丘聽佛記說提婆達多的罪業(yè),抱有懷疑,就問阿難,阿難就請佛開示。佛陀說:提
婆達多為愚癡而起染著心,而造五逆罪,身壞命終后墮于地獄?梢娎B(yǎng)心重,就會壞人的善本,故應(yīng)斷滅其心。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羅閱城的迦蘭陀竹園的地方(精舍),和大比丘眾,五百人俱在。
那個時候,有一位比丘聽如來記別調(diào)達(提婆達多)會受罪一劫之久,乃為不可以療治的事。時,那位比丘便至尊者阿難之處,到后,共相問訊后,坐在于一邊。那時,那位比丘問阿難說:「您的意見如何呢?阿難!如來盡觀提婆達兜的原本后,然后就記別他會受罪一劫之久不可以療治嗎?是否有其所由可得而記的嗎?」這時,阿難告訴他說:「如來所說的,終究不會有虛設(shè)的,身口所行的,都沒有異。如來確實記說過提婆達兜,記別他會
受罪深重,當會經(jīng)過一劫之久,不可以療治!
那個時候,尊者阿難就從其座站起,至于世尊之處,到達后,頭面禮足,然后退坐在一邊。這時,阿難白世尊說:「有一位比丘到我所住的地方來,曾說如是之語:『您的意見如何呢?阿難!如來盡觀提婆達兜的原本,然后記別他會受罪一劫之久,不可以療治嗎?是否有其因緣可得記別嗎?」論說此語后,就各自舍去(離散)!
世尊告訴他說:「那位比丘必定是晚暮才來學(xué)習(xí)而出家的,也就是在我佛法當中并不甚么久的人(未久方至我法中耳!)如來所說的﹁終究不會有虛妄之語的,為甚么在于其中又起猶豫(疑惑)呢?」那時,世尊就告訴阿難說:「你到那位比丘處,去對他說:『如來叫你!』阿難回答說:「如是!世尊!」這時,阿難受世尊之教,便到那位比丘之處,到達后,對那位比丘說:「如來正在叫你!」那位比丘
回答說:「如是!尊者!」那時,那位比丘就莊嚴他的衣服,就和阿難同至于世尊之處,到達后,禮拜世尊的雙足,然后退在一邊而坐。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那位比丘說:「你的意見如何呢?愚人!你不相信如來所說的嗎?如來所教的,并沒有虛妄的,你現(xiàn)在乃欲求如來是否有虛妄的地方嗎?」這時,那位比丘白世尊說:「那位提婆達兜比丘,乃有很大的神力,有很大的威勢的。為甚么世尊您記說他會經(jīng)一劫之久,去受重的罪報呢?」佛陀告訴那位比丘說:「要保護(謹慎)你自己的口語!不可由于口業(yè)而長夜受無量之苦才好!」
那時,世尊便說此偈而說:
游禪世俗通至竟無解脫不造滅盡跡復(fù)還墮地獄
(游戲之禪,乃為世俗的通例,到頭來,并不會解脫。不習(xí)造滅盡的功跡,仍然還是墮入于地獄的一途!)
倘使我能看見那位提婆達兜,其身有了
毫厘的善法的話,我就不會記說那位提婆達兜會受罪經(jīng)過一劫之久,為不可療治的人。因此之故,愚人!因為我并不看見過提婆達兜有了毫厘之善法,由于此原因,我才記說那位提婆達兜會受罪一劫,而不可以療治的。所以的緣故就是:提婆達兜其人為愚癡,而貪著于利養(yǎng),而生起染著之心,而作五逆罪,在其身壞命終之后,墮入于地獄之中。所以的緣故就是:貪利養(yǎng)之心重的話,會敗人的善本,會使人不能到達安隱之處!因此之故,諸比丘們!假如有利養(yǎng)心生起時,便當求滅;如果沒有這種心的話,就不可以興起想著之心。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作如是而學(xué)!」
那時,那位比丘即從座起,整一整他的衣服,禮拜世尊的雙足,白世尊說:「弟子現(xiàn)在自悔過(懺悔)!唯愿垂恕!由于愚癡所致,而造不善之行。如來所說的并沒有二言。然而我乃愚癡之故,而起猶豫之想。唯愿世尊受我悔過,我要改往而修
來!」像如是的乃至于再三(白佛三次)。
世尊告訴他說:「善哉!比丘!你能悔過所念的,我恕你不及之處,你不可以再對于如來興起猶豫之想才好。現(xiàn)在接受你的悔過,以后更不可以再作此事!」乃至于三四次的吩咐(表示很關(guān)心)。
那時,世尊便說此偈而說:
設(shè)有作重罪悔過更不犯此人應(yīng)禁戒拔其罪根原
(假如有作重罪,然而能夠悔過,更不再冒犯了。這種人適宜于禁戒〔根據(jù)戒規(guī)行動〕,能夠拔除其罪的根原的!)
那時,那位比丘,以及四部眾,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結(jié)頌如下:)
四種阿那含二心及二食婆達二契經(jīng)智者當覺知
(1.2.3.4.四種的阿那含,5.6.二種心,以及7.8.二種食,9.10.提婆達兜二種契經(jīng),有智慧的人應(yīng)當要覺知。)
壹入道品第十二
概要:本品敘述將心專注為之一入,八正道為之道,由于此一入道而滅除五蓋,而說須修四意止,更勸修習(xí)身口意三業(yè)的慈悲行,而供養(yǎng)如來,及瞻病的功德,住于閑靜處的功德,由此而迦葉乃成三果之事,利養(yǎng)則為證果的障礙,遠離惡的事,利養(yǎng)的過失等。
八三
大意:本經(jīng)敘述依.于一入道,就能滅
除五蓋,而思惟四意止,修學(xué)八正道,遠離于愁憂,而沒有憂喜之想的話,便能得智慧,而證涅槃。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一入之道,此一入道乃能清凈眾生之行,能除去人的愁憂,而為沒有諸苦惱,而得大智慧,成就泥洹(涅槃)的果證,所謂當滅五蓋,思惟四意上(四念住,對于身之內(nèi)外三世,而念身、受、心、法之四處,而滅惡念之法)。甚么法名叫一入呢?所謂將心專注于一,就是叫做一入。甚么為之道呢?所謂賢圣之八品道:第一名叫正見,第二名叫正治,第三名叫正業(yè),第四名叫正命,第五名叫正方便,第六名叫正語,第七名叫正念,第八名叫正定,這就叫做道,就叫做一入道。甚么為
之當滅的五蓋呢?所謂貪欲蓋、瞋恚蓋、調(diào)戲蓋(掉悔蓋,掉為掉舉,也就是浮動而不堪修習(xí)佛法,悔為后悔之念)、眠睡蓋(惛睡蓋,惛為惛沉,心沉則不堪修道,睡為睡眠)、疑蓋,這就是所謂當滅的五蓋(蓋覆人心的煩惱)。
甚么為之思惟四意止呢?于是(就是這樣的:)比丘首應(yīng)向內(nèi)去自觀其身,去除去惡念,而沒有愁憂。又外自觀身,而除去其惡念,而沒有愁憂。對于內(nèi)外觀身,而除去其惡念,而沒有愁憂。內(nèi)觀痛痛(痛痛為受,也就是快與不快等苦樂的感覺,故為對于諸受,而觀察受之義),而自娛樂。對于外,而觀痛痛,對于內(nèi)外而觀察痛痛。內(nèi)觀察其心而自娛樂,外觀心,內(nèi)外觀心,內(nèi)觀法,外觀法,內(nèi)外觀法,而自娛樂(以上為觀察身、受、心、法的總說)。
甚么為之比丘的內(nèi)觀其身而自娛樂呢?于是,比丘,觀察此身,而隨其性行,從頭至于足,從足至于頭,都觀察吾人的此
身中,均為是不清凈之物,并沒有可貪戀之物。又觀此身,有的是:毛、發(fā)、爪、齒、皮、肉、筋、骨、髓、腦、脂膏、腸、胃、心、肝、脾、腎之屬,都均觀察而知。都為屎、尿、生熟二藏(初受飲食為之生,飲食變壞的為熟。也就是說,初受飲食之器臟為生臟,納藏食物后,經(jīng)消化而為渣滓之器臟為熟藏)、目淚、唾、涕、血脈、肪、膽等物,也當觀察而知,并沒有甚么可貪戀之物。像如是的,諸比丘們!當觀察身自娛樂的,而除去其惡念,而沒有愁憂。
又次,比丘們!還觀吾人的此身,是否有地大之種嗎?是否有水、火、風(fēng)等之大種嗎?像如是的,比丘們!當觀察此身。又次,比丘們!觀察此身,而分別諸界。此身有四種之物,有如巧能的屠牛之士,或屠牛的弟子之解割牛那樣,他們割節(jié)而解牛時,自己觀見這是牛腳,這是牛心,這是牛節(jié)(分段之處),這是牛頭。像如是的,當一位比丘就如同這樣分別此界,
而自己觀察自己的此身具有地、水、火、風(fēng)等四大種。像如是的,比丘應(yīng)這樣的觀察身而自娛樂。
又次,比丘們!應(yīng)觀察此身有諸孔,都由諸孔而漏出不凈之物。猶如有人之觀察此竹園,而或者觀察到有葦叢那樣。像如是的,比丘應(yīng)觀察此身乃有諸孔,都由諸孔而漏出不凈之物。又次,比丘們!觀察死尸,或者死后經(jīng)過一宿(一夜),或二宿,或三宿、四宿,或五宿、六宿、七宿時,身體就會膖脹而臭,會為一不凈之物。又自觀察自身和此物體沒有不同,我們自己的身體,也難免此災(zāi)患的;蛘哂钟斜惹鹩^察死尸被烏鵲、鵄鳥所發(fā)見,而被牠們所噉食;蛘弑换⒗、狗犬、蟲獸之類所見而被其噉食。又自觀察自身和那物體沒有不同,我身也不能免離這種災(zāi)患的。這就叫做比丘之觀身而自娛樂。
又次,比丘們!觀察死尸,或者被噉食其半,殘余的則散落在于地,為臭穢不堪,而不凈。又自觀身,和此一樣,并沒
有不同,吾人之身,乃不能離開此法的。又次,觀察死尸,其肉已被食盡,唯存有骨骸,為血所涂染。又用此身,去觀察那個死身,也沒有不同。像如是的,比丘們!應(yīng)這樣的觀察此身。又次,比丘們!觀察死尸,筋纏束薪,又自觀察自身和它并沒有不同。像如是的,比丘們!應(yīng)這樣的觀察此身。
又次,比丘們!觀察死尸的骨片即已分散,已散在于不同的地方;蛘呤止恰⒛_骨,都各在于另一處。或者為膞骨,或者為腰骨,或者為尻骨,或者為臂骨,或者為肩骨,或者為脅骨,或者為脊骨,或者為項骨,或者為髑髏。又以此身(又自觀察此身),和它沒有不同,吾人不能免離此法,吾身也當會壞敗的。像如是的,比丘們!應(yīng)這樣的觀察自身,而自娛樂。又次,比丘們!應(yīng)觀察死尸為白色,為白珂之色。又自觀察自身,和它并沒有不同,吾人也不離開此法。這就叫做比丘之自觀身。
又次,比丘們!如果看見死尸為骨青,為瘀之想的話,就沒有可貪戀的地方,或者和灰土同色,不可以分別。像如是的,比丘們!自己觀察自身,而除去其惡念,而沒有愁憂,此身為無常之物,為會分散之法。像如是的,比丘們!內(nèi)自觀身,外自觀身,內(nèi)外自觀身,藉以了解為一無所有之理!
甚么叫做比丘之內(nèi)觀痛痛呢?(觀受)于是(是這樣的),比丘如得樂痛(快樂的感受)時,就自覺知我得樂痛(樂的感覺),得苦痛時(不快樂的感受),就自覺知我得苦痛(苦受),得不苦不樂痛(舍受)時,就自覺知我得不苦不樂痛(不苦不樂的感受)。如果得到食的樂痛(樂受)時,便自覺知我乃得到食的樂痛(樂受),假如得到食的苦痛(苦受)時,便自覺知我乃得到食的苦痛(苦受),倘若得到食的不苦不樂痛(不苦不樂的感覺,舍受)時,也自會覺知我乃得到食的不苦不樂痛(舍受)。如果得自不
食的樂痛(樂受)時,便自覺知我乃得到不食的樂痛(樂受),假如得自不食的苦痛(苦受)時,也自覺知我乃為不食的苦痛(苦受),如果得自不食的不苦不樂痛(不苦不樂的感覺,舍受)時,也自會覺知我乃得到不食的不苦不樂痛(舍受)。像如是的,比丘們!應(yīng)該要如是的內(nèi)自觀痛(向內(nèi)身去觀察受)。
又次,若復(fù)(如果再次),比丘們!如果得到樂痛(樂受)時,那個時候,就不得苦痛(不苦受),那個時候,自己會覺知我受樂痛(樂受)。假若得苦痛(苦受)時,在那個時候,就不得樂痛,自己會覺知我乃受苦痛(苦受)。倘若得不苦不樂痛(舍受)時,那時就為無苦無樂,自會覺知我乃受不苦不樂痛(舍受)。他習(xí)法(觀察生起之法),而自娛樂,也觀察盡法(滅法),又觀察習(xí)盡之法(有生有滅之法)。或者又有痛(受)。而現(xiàn)在于前(受之存在,受之現(xiàn)在),可知可見,思惟其原本,乃為無所依倚,而自娛
樂,而不起世間之想,在于其中也不會驚怖,由于不驚怖之故,便會得證泥洹(涅槃寂靜),所謂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再受后有,如真實而知。像如是的,比丘們!這樣的內(nèi)自觀痛(觀受),而除去亂念,而沒有愁憂;外自觀痛(觀受),內(nèi)外觀痛(觀受),而藉以除去亂念,而沒有愁憂。像如是的,比丘應(yīng)如是的對于內(nèi)外之觀痛(觀受)。
甚么叫做比丘之觀心的心法(對于心,而隨觀其心),而自娛樂呢?于是(就是這樣的),比丘們!有了愛欲心時,便會自己覺知有愛欲之心。沒有愛欲之心時,也會自己覺知自己并沒有愛欲心。有瞋恚心時,便會自己覺知為有瞋恚心,沒有瞋恚心時,也自己覺知為沒有瞋恚心。有愚癡心時,便會自己覺知為愚癡心,沒有愚癡心時,便會自己覺知為沒有愚癡心。有愛念心時,便會自己覺知有愛念心。沒有愛念心時,便會自己覺知為沒有愛念心。有受入心時,便會自己覺知為有受入心,
沒有受入心時,便會自己覺知沒有受入心。有亂念心時,便會自己覺知為有亂念心,沒有亂心時,便會自己覺知為沒有亂心。有散落心時,也會自己覺知為有散落心,沒有散落心時,便會自己覺知為沒有散落心。有普遍心時,便會自己覺知為有普遍心,沒有普遍心時,便會自己覺知為沒有普遍心。有大心時,便會自己覺知為有大心,沒有大心時,便會自己覺知為沒有大心。有無量心時,便會自己覺知為有無量心。沒有無量心時,便會自己覺知為沒有無量心。有三昧心(正定心)時,便會自己覺知為有三昧心,沒有三昧心時,便會自己覺知為沒有三昧心。未解脫之心的話。便會自己覺知為未解脫之心,已解脫之心的話,便會自己覺知為已解脫之心。像如是的,比丘們!應(yīng)心心(對于心之心)相觀意上(對于心,而觀察心而住)。
應(yīng)觀察習(xí)法(生起之法),觀察盡法(滅之法),并觀察習(xí)盡之法(生起消滅
之法),觀察思惟法,而自娛樂。對于可知、可見、可思惟、不可思惟等,都沒有所猗,而不起世間之想。已不起想的話,就沒有畏怖,已沒有畏怖的話,便為無余,已經(jīng)為無余的話,便為涅槃(寂滅),所謂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會再受后有,能如實而知之。像如是的,比丘們!這樣的內(nèi)自觀心的心意止(對于心而觀察心而住),而除去亂念,而沒有憂愁,這樣的,也去外觀心,內(nèi)外觀心心的意止(對于心而觀察心而住)。像如是的,比丘們!應(yīng)這樣的心心相觀意止(對于心而觀察心而住)。
甚么為比丘之法法相觀意上呢?(對于法之隨觀而住的方法)。于是(就是這樣的),比丘們!應(yīng)修念覺意(修道之時,善能自覺,使定慧均等),依于觀察,依于無欲,依于滅盡,而舍棄諸惡之法。其次為修習(xí)法覺意(擇法覺意,以智慧而簡擇諸法的真?zhèn)?。依次為修習(xí)精進覺意(努力用功去力行正法)、修習(xí)念覺意
(為喜覺意之誤,契于心法,而感覺喜悅)、修習(xí)猗覺意(除、輕安覺意,除去粗重的煩惱,身心覺得輕爽安隱)、修習(xí)三昧覺意(定覺意,心不散亂,而入定,而不起煩惱)、修習(xí)護覺意(舍覺意,離開苦樂怨親,心住于平等),都依于觀察,依于無欲,依于滅盡,而舍棄諸惡法。像如是的,比丘們!對于法的法之相,而觀察意止(對于法而隨觀于法而住。以上為提示修習(xí)七菩提分)。
又次,比丘們!對于愛欲已解脫,已除去惡不善之法,而有覺(有尋,為思慮、尋求)、有觀(有伺,伺察、分別)、有猗念(輕安),而樂于初禪而自娛樂(以入定的次序而說初禪定。所謂持戒而制御感官,而清凈身心,端坐在于閑靜之處,心唯一境之處,而不散亂,而離開欲惡之法。由于除去惡不善之法之故,修習(xí)禪定的人會覺得喜與樂的狀態(tài),然而還為不失去其思慮〔覺〕與分別〔觀〕的心理,離生喜樂地。)像如是的,比丘們!對于法
的法之相,而觀察意止〔對于法而隨觀于法而住〕。
又次,比丘們!舍棄其有覺、有觀(脫離有尋伺的作用),內(nèi)心發(fā)出歡喜,專于其一意(專一精神),而成就無覺、無觀(已沒有尋伺),而游上于念猗喜安的第二禪,而自娛樂(二禪的心境狀態(tài)。由初禪更進而將思慮分別之心靜止,將心集中于一處,而滅除思慮分別的禪定,依此無覺無觀所生而感覺的喜與樂的狀態(tài),定生喜樂地)。像如是的,比丘們!對于法之法之相,而觀察意止(對于法而隨觀于法而住)。
又次,比丘們!舍棄其念,而修于護,恒常自覺知身覺,樂于諸賢圣所求的,護念清凈,而行于第三禪(更進一步而將上面的粗雜之喜與樂均予以舍離,完全進入于平靜的心理的狀態(tài),為正心正念,所謂賢圣者的住于舍心而安樂于正念。將此種禪境感于全身的狀態(tài),就是第三禪,為離喜妙樂地)。像如是的,比丘們!對于法
之法之相,而觀察意止(對于法而隨觀于法而住)。
又次,比丘們!舍棄苦樂之心,不再有憂喜,而無苦無樂,而護念清凈,樂于第四禪(再進而將苦樂舍棄,已沒有苦樂的平靜之心,已入于湛然不同之境,所謂舍念清凈地)。像如是的、比丘們!對于法之法之相,而觀察意止(對于法而隨觀于法而住)。
如果修學(xué)的人,行此習(xí)法(生起之法),行此盡法(滅盡之法),并行習(xí)盡之法(生滅之法),而自娛樂的話,便能得法的意止,而現(xiàn)在于前。像如是的可知、可見,而除去亂想,而無所依猗,而不起世間之想。已不起想的話,就沒有恐怖,已沒有恐怖的話,生死使會滅盡,就是所謂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再受后有之身,能如實而知道。諸比丘們!依于一入道(一行至于涅槃之道),其眾生能得清凈,而遠離愁憂,沒有憂喜之想,這樣,便能逮得智慧,得涅槃證(證得涅槃
寂靜)。這就是所謂滅除五蓋,修習(xí)四意止(四念住,念身、受、心,法之四處,而滅惡念之法)是!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八四
大意:本經(jīng)敘述勸說行者對于身口意,當應(yīng)修習(xí)慈忍,是屬于略說。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我在于此中間,并不看見有一法之快速磨滅者,不見會憎嫉梵行之人(所謂慈忍的一法)。因此之故,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修行
慈忍。對于身,要行慈,對于口,要行慈,對于意,要行慈。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作如是而學(xué)!」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八五
大意:本經(jīng)敘述佛陀為一不能和其相等的,為第一的福田,可以奉事敬重。一位比丘,應(yīng)該要常恒的供養(yǎng)佛陀。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有一人出現(xiàn)于世間之時,則那些諸天、
人民、魔,以及魔天、沙門、婆羅門當中的最尊最上的眾生,也沒有一位能與此人相匹等的,此人為福田第一,可以奉事,可以尊敬的人。到底是那一種人呢?所謂多薩阿竭(多都阿伽多,如來)、阿羅呵(阿羅漢,應(yīng)供)、三耶三佛(三藐三佛陀,正等覺)是。這就是所謂如一人出現(xiàn)于世間時,會超過于諸天、人民、阿須倫(阿修羅,非天)、魔,以及魔天、沙門、婆羅門之上的,為最尊最上,沒有人能與其相等者,為福田第一,為可以奉事,可以尊敬的。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yīng)當恒常的供養(yǎng)如來。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作如是而學(xué)!」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八六
大意:本經(jīng)敘述瞻?病患的人,即是膽視如來,這種人定會獲得大果報、大功德。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有瞻視病患的人的話,則為瞻視我已完畢的人。如有人,能看病患的人,就是完成看見我的了。所以的緣故就是:我現(xiàn)在要躬自去看視疾病。諸比丘們!我并不看見過有一人在于諸天和世間的沙門、婆羅門的布施當中,為最上而無過于此種布施的。如行此布施,爾乃為施的話(這樣的布施的話),就能獲大果報,就能得大功德,其名稱會普至,而得甘露的法味。所謂如來、至真、等正覺,乃知布施中的最上,無過于此布施。如行此布施的話,爾乃為施,而能獲大果報,而能得大功德。
我現(xiàn)在由于此因緣,而作如是之說:瞻視病患的人,就是完成瞻視我,并沒有不同,你們就會因之而長夜獲大福佑。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作如是而學(xué)!」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八七
大意:本經(jīng)敘述佛陀稱嘆阿練若行,持三衣的頭陀之行等法。同時勸化大眾應(yīng)學(xué)大迦葉那樣之法。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有人能嘆譽阿練若行的話(阿蘭若,譯
為最閑處,所謂住林中而修,為頭陀行之一),則是和嘆譽我已完畢的人一樣。所以的緣故就是:我現(xiàn)在也是恒常的自嘆稱譽阿練若行的緣故。假若有人誹謗阿練若之行的話,就等于誹謗我一樣。而如果有人能嘆說乞食的話,就等于是嘆譽我一樣。所以的緣故就是:我乃恒常的嘆說能行乞食的人之故。假如有人謗毀乞食之行的話,就等于是謗毀我一樣。而如果有人嘆說獨坐之行的話,就等于是嘆說我一樣。所以的緣故就是:我乃恒常的嘆說能行獨坐的人之故。如果有人毀謗獨坐之行的話,就等于是毀謗于我一樣。如果有人嘆譽一坐一食的話,就等于是嘆譽我一樣。所以的緣故就是:我乃恒常的嘆譽一坐一食的人之故。如果有人毀壞一坐一食的人的話,就等于是毀壞于我一樣。假若有人嘆說禪坐于樹下的話,就等于是嘆說我身無異。所以的緣故就是:我乃恒常的嘆譽在于樹下禪坐的人之故。假如有人毀壞那些在于樹下禪坐之人的話,就等于是
毀壞我一樣。如果有人嘆說露坐的話,就等于是嘆說我一樣。為甚么呢?因為我乃恒常的嘆說露坐的人之故。如果有人毀辱露坐的人的話,就等于是毀辱我一樣。如果有人嘆說在于空閑處的話,就等于是嘆說我一樣。為甚么呢?因為我乃恒常的嘆說在于空閑處的人之故。如果有人毀辱在空閑處的人的話,就等于是毀辱于我一樣,如果有人嘆說穿著五納衣的話,就等于是嘆說我一樣。為甚么呢?因為我乃恒常的嘆說穿著五納衣的人之故。假如有人毀辱穿著五納衣的話,就等于是毀辱我一樣。
如果有人嘆說持三衣的話,就等于是嘆說我一樣。為甚么呢?因為我乃恒常的嘆說持三衣的人之故。假如有人毀辱持三衣的話,就等于是毀辱我一樣。如果有人嘆說在冢間坐的話,就等于是嘆說我一樣。為甚么呢?因為我乃恒常的嘆說在于冢間而坐的緣故。假如有人毀辱在冢間而坐的話,就等于是毀辱我一樣。如果有人嘆說
一食的話,就等于嘆說我一樣。為甚么呢?因為我乃恒常的嘆說一食的人之故。假如有人毀辱一食的話:就等于毀辱我一樣。如果有人嘆說日在正中而食的話,就等于是嘆說我一樣。為甚么呢?因為我乃恒常的嘆說日在正中時而食的緣故。假如有人毀辱日在正中而食的話,就等于是毀辱我的了。
如果有人嘆說那些諸頭陀行的人的話,就等于是嘆說我一樣。為甚么呢?因為我乃恒常的嘆說頭陀行之故。假如有人毀辱諸頭陀行的話,就等于是毀辱我一樣。我現(xiàn)在教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如大迦葉所行的那樣,應(yīng)沒有漏失才好!所以的緣故就是:因為迦葉比丘乃有這些行之故。因此之故,諸比丘們!你們所學(xué)的行,應(yīng)該要常常如大迦葉那樣。像如是的,比丘們!當作如是而學(xué)!」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八八
大意:本經(jīng)敘述大迦葉已年邁,佛陀乃勸他舍棄頭陀行,大迦葉不肯放棄其行。佛陀乃贊嘆大迦葉,以及頭陀行,佛陀說:頭陀行在于世間,佛法也就能久住于世間,并且增益天道,減少惡道。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羅閱城(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之處(竹林精舍),和大比丘眾五百人俱在。
那個時候,尊者大迦葉住在于阿練若(最閑處),到了食時,就出來向人乞食。其乞食的規(guī)則,乃采不擇貧富的家庭,都一樣的依次去乞食,在于一處一禪坐,都終究不移易,或者在樹下,或者露
天而坐,或者在于空閑處。身上穿著五納衣(三衣加祇支、覆肩、本為比丘尼應(yīng)持的規(guī)制),或者持穿三衣,或者在冢間,或時一食(白天只食一次),或者日正中時而食,或者行頭陀(這樣的行頭陀之行,譯為抖擻。所謂抖揀而去塵垢,而舍貪著。不管衣服、飲食、住處都得抖擻,也就是如把物振蕩那樣的不執(zhí)不著),年已高,已長又大(老邁)。那個時候,大迦葉尊者,食后,就住詣于一株樹下禪定(禪那譯為靜慮,為定止其心之行)。禪定一段時間后,就從其座站起,整一整其衣服,然后往至于世尊之處。
這時,世尊遙見迦葉來到,世尊開口對他說:「善來!迦葉!」當時,迦葉便到世尊之處,將其頭面禮拜在佛的雙足下,然后退坐在一邊。
世尊告訴他說:「迦葉!你現(xiàn)在已經(jīng)年高長大(年紀老邁),已到了志衰朽弊的年齡了。你現(xiàn)在可以舍棄向人乞食,乃至于放棄那些頭陀行,也可以接受諸長者之
聘請,并且可以接受其衣裳的供養(yǎng)!」迦葉向佛表白說:「我現(xiàn)在很抱慊,不能聽從如來的教示。所以的緣故就是:假若如來不成無上正真道的話,我則愿成為辟支佛(緣覺、獨覺、阿羅漢)。然而所謂辟支佛,乃盡行阿練若(行持住在于無人所到的閑靜處),到時乞食(食時一到,才去乞食),不擇貧富(乞食依次,不分富貴或貧賤之家),一處一坐(等于常趺坐而不橫臥),終究不移易(不動)或者在樹下而坐,或者露天而坐,或者在空閑之處,穿著五種納衣,或者持三衣,或者在冢間(墓地),或時一食(一日一正食外,不食其余的小食),或者日正中午而食,或行頭陀(像如是的行頭陀之行),F(xiàn)在我乃不敢舍棄本來所習(xí)之行,而去更學(xué)其余之行!
世尊告訴他說:「善哉!善哉!迦葉!你乃多所饒益,度人無量,會廣及于一切的天、人而得度。所以的緣故就是:迦葉啊!如果這種頭陀行在于世間的話,我的法也當會久住在于世間。假如正法在于世間的話,就會增益天道,三惡道就會減少。也能成就須陀洹(預(yù)流,初果阿羅漢)、斯陀含(一來,二果阿羅漢)、阿那含(不還,三果阿羅漢),此三乘之道,都能存在于世間。諸比丘們!你們所學(xué)的,都應(yīng)該如同大迦葉所習(xí)作的那樣。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作如是而學(xué)!」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八九
大意:本經(jīng)敘述如利養(yǎng)為重的話,則不但不能成道,還會因之而墮落,如提婆達多每日接受阿阇世王的供養(yǎng)五百釜之食,而起五逆罪,命終之后,即落入于地獄,就是其一例,
因此,比丘不可貪著人家的利養(yǎng)。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利養(yǎng)甚重的話,就會使人不得至于無上正真之道。所以的緣故就是:諸比丘們!提婆達兜這位愚人,每日都取那位王子婆羅留支(譯為折指,為頻婆娑羅王的太子阿阇世的別名。出生時,相師預(yù)卜他會弒父,國王就將他自高樓摔下,然而不死,唯折一指。阿阇世即譯為未生怨,也就是未生前,就結(jié)怨),五百釜之食的供養(yǎng)物。假若太子不給與他的話,則提婆達兜這位愚人,終究不會作這種惡事(指欲當佛教的領(lǐng)導(dǎo)者,而行害佛的五逆罪)。由于婆羅留支(阿阇世)王子,將五百釜之食,每日都令人送來供養(yǎng)他,因此之故,提婆達兜才會得意揚揚,而起五逆的惡業(yè),身壞命終之后,才會轉(zhuǎn)生在于摩訶阿鼻地獄之中(大無間地獄,極惡之人所墮的地獄)。由于此方便(這種事實),就應(yīng)要當知!利養(yǎng)甚重的話,就會使人不得至于無上正真之道。如果未生起利養(yǎng)之心的話,就不應(yīng)使其生起,已生起此心的話,就應(yīng)把它消滅。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作如是而學(xué)!」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九○
大意:本經(jīng)敘述提婆達多犯五逆罪,然而卻在其大眾當中,撥無因果(說善惡并沒有因果報應(yīng)之事),諸比丘聽此流言,乃稟告佛陀。佛說善惡終皈會有報應(yīng),提婆達多為一愚癡而不知,因此而說沒有善惡因果
報應(yīng)之事。比丘即應(yīng)遠離諸惡,都為福而不可倦怠。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羅閱城(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靈鷲山,位于王舍城的東北。為佛說法的主要場所之一),和大比丘眾,五百人俱在。
那個時候,提婆達兜,曾經(jīng)壞亂眾僧(誘拐五百名比丘,另立教團,而破和合僧),壞如來足(欲弒佛,而由象頭山擲下大石,然而只傷佛的腳趾,而為出佛身血),教唆阿阇世太子囚禁其父王,而幽死其父王,(殺父),又殺阿羅漢果之比丘尼,(以拳殺死華色比丘尼)。造這些惡業(yè),而卻在大眾當中作如是之說:「到底甚么地方為有惡業(yè)呢?惡從甚么地方所生出的呢?誰造此惡當會受其報應(yīng)呢?我也不作此惡,而受其報應(yīng)啊!」
那個時候,有很多的比丘,曾入羅閱城
(王舍城)去乞食,而聽到這些話。聽說提婆達兜愚人,曾在大眾當中,作如是之說:「甚么地方有惡呢?惡從甚么而生的呢?誰作此惡而受其果報了么?」當時,眾多的比丘乞食后,就攝取衣缽,將尼師壇(坐具)放在右肩上,便往至世尊之處,到達后,則行頭面禮足之禮,然后退坐在一邊。
那時,眾多的比丘白世尊說:「提婆達兜愚人,曾在大眾當中作如是之說『甚么叫做作惡呢?作惡為甚么沒有災(zāi)殃呢?為甚么作福又沒有福報呢?可見并沒有人會受所謂善惡之報的!弧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惡、有罪,善惡之行,均為有報應(yīng)的。如果那位提婆達兜愚人知道有善惡的果報的話,便當會枯竭了,便當會愁憂不樂,沸血便會從他的面孔噴出。由于提婆達兜那位愚人,不知道有善惡之報,因此之故,在于大眾當中,作如是之說:『沒有善惡之報應(yīng),為惡并不會有災(zāi)殃,作善也沒有福
報!弧
那時,世尊便說此偈而說:
愚者審自明為惡無有福我今豫了知善惡之報應(yīng)
(愚癡的人,自己審察時,應(yīng)該自己會明白,會知道作惡作毒時,一定不會有福報的。我現(xiàn)在豫以了知作善作惡之報應(yīng)之事。)
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yīng)當遠離那些惡業(yè),應(yīng)該作福業(yè)而沒有厭倦。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作如是而學(xué)!」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九一
大意:本經(jīng)敘述利養(yǎng)深重的利害,而勸說不可生利養(yǎng)之心,如已生時,就應(yīng)當斷除,未生就不可以使其生。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受人的利養(yǎng)甚重的話,是不易消化之事,這事會使人不得至于無為之處(寂滅涅槃)。所以的緣故就是因為利養(yǎng)之報,乃會斷入人之皮,由于斷其皮,便會斷其肉,由于斷其肉,便會斷其骨,由于斷其骨之故,便會徹于髓。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以此方便(這些事),而知道利養(yǎng)之甚重之事。假若未生利養(yǎng)之心的話,便應(yīng)使其不生,已經(jīng)生起的話,就應(yīng)求而使其消滅。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yīng)當作如是而學(xué)!」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九二
大意:本經(jīng)敘述利養(yǎng)深重的話,就會破壞清凈之行,因此,利養(yǎng)心如未生的話,就應(yīng)使其不生,已生的話,就應(yīng)使其消滅。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于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個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受人的利養(yǎng)乃甚為不易消化之事,會使人不得至于無為(涅槃寂靜)之處。所以的緣故就是:如果那位師利羅比丘不貪求利養(yǎng)的話,就不會作那些許多無量的殺生之業(yè),而身壞命終之后,轉(zhuǎn)生于地獄之中!
那時,世尊便說此偈而說:
受人利養(yǎng)重壞人清白行是故當制心
莫貪著于味
師利以得定乃至天帝宮便于神通退墮于屠殺中
(受人的利養(yǎng)為重的話,就會壞人的清白之行。因此之故,應(yīng)當要制御其心,不可貪著于味〔指利養(yǎng)之物〕。師利羅比丘由于得禪定,乃至游于天帝的宮殿,然而因為貪著利養(yǎng)之故,則退卻其神通,而墮入于屠殺之中。)
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以此方便(這一個典故),而知道受人的利養(yǎng)乃甚為不易之事。像如是的,比丘們!應(yīng)當要作如是而學(xué):如果未生利養(yǎng)之心的話,就制令其不生起,已生此利養(yǎng)心的話,就應(yīng)求個方便,使其消滅。像如是的,諸比丘們!應(yīng)當要作如是而學(xué)!」
那時,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經(jīng)卷第五完
- 上一篇:增壹阿含經(jīng)卷第四
- 下一篇:增壹阿含經(jīng)卷第六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