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卷第四十
宗鏡錄卷第四十
答。以事驗知。因用可辯。事能顯理。用能彰體。如見波生。知有水體。十八空論云。不舍離空菩薩。修學(xué)此定。止為功德善根無盡。何以故。一切諸佛。于無余涅槃中。亦不舍功德善根門。有流果報。已盡。功德善根。本為化物故。恒有此用。如來雖入涅槃。猶隨眾生機緣,F(xiàn)應(yīng)化兩身。導(dǎo)利含識。即是更起心義。故眾生不盡。應(yīng)化之用亦不盡。故言雖入無余。而不舍功德善根也。若二乘入滅。無更起心。以慈悲薄少。不化眾生。若佛入無余。而更起心者。以諸佛菩薩。三身利物無窮故。如來法身。即是一切無流法之依處。故言不舍離功德也。所以得知涅槃之中。猶有法身者。以用證體。既睹應(yīng)化之用不盡。故知此身之體。常自湛然。永無遷壞。如毗婆沙師。說無涅槃。無有自相而可言無。何以故。為能顯事用故。若不依涅槃。不成智慧。智慧不成。則煩惱不滅。涅槃既能生道。道能滅惑。即是涅槃家事。既見有事。則知應(yīng)有體。故不得言無也。
問。有何勝義。廣集一心正宗。于末學(xué)進修。得疾入道不。
答。若以宗鏡示人。直至道場。疾證菩提。更無迂曲。法華經(jīng)偈云。演暢實相義。開闡一乘法。廣導(dǎo)諸眾生。令速成菩提。如有頌云。行自境界中。獲得所應(yīng)得。行他境界中。如魚墮陸地。是以若行自境內(nèi)。如同己物。取復(fù)何難。若行他境中。即不自在。如王失國。似鳥離空。足可知之。此是千圣入道之門。諸佛證真之路。若有入者。一入全真。博地凡夫。位齊諸佛。法華經(jīng)云。乘此寶乘。直至道場。可謂頓入頓超。諸乘匪。及以三乘之人。不知諸塵唯是識。故執(zhí)心外實有境界。凡夫二乘。雖有發(fā)心趣向解脫。而猶計有生死可厭。涅槃可欣。不了唯心道理。若知一切法唯是識量。舍彼事識外計分別。既了唯心。趣理速疾。異前漸悟。故論云。速趣涅槃。又凡夫二乘。不覺賴耶。但依分別事識資持力故。而發(fā)心修行。以不達本故。向大菩提疏而且遠。故云漸也。菩薩既了賴耶本識。則依此識資持力故。而發(fā)心修行。以了本故。向大菩提親而且近。故云速也。此宗鏡中開示大意。唯論自心妙達。何待他文。為未薦者。假以文言。示令親悟。才聞便入。目擊道存。故止觀云。直聞其言。病即除愈。如經(jīng)云。佛告菩提樹神。過去有佛。名曰寶勝。滅后有長者。名曰持水。善知醫(yī)方。救諸病苦。持水有子。名曰流水。是時國內(nèi)。天降災(zāi)變。流水見已。自思惟言。我父年邁。不能至彼城邑聚落。便至父所。問醫(yī)方已。因得了知一切方術(shù)。遍至城邑。作如是言。我是醫(yī)師。我是醫(yī)師。善知方藥。療治一切。一切眾生。聞許治病。直聞是言。所患即除。此譬聞妙境。得入初住。以不思議境。本自圓成。長時顯現(xiàn)。上根才覽。直進無疑。不待舉明。重加指示。如華嚴回向品頌云。諸佛隨宜所作業(yè)。無量無邊等法界。智者能以一方便。一切了知無不盡。是以若入此宗鏡。己眼圓明。一一皆照。自心。決定不從他學(xué)。法藏而全開身聚。智燈而高掛靈臺。步步現(xiàn)無盡法門。念念成六波羅蜜。如首楞嚴三昧經(jīng)云。佛告堅意。菩薩。住首楞嚴三昧。六波羅蜜世世自知。不從他學(xué)。舉足下足。入息出息。念念常有。六波羅蜜。何以故。堅意。如是菩薩。身皆是法。行皆是法。堅意。譬如有王。若諸大臣。百千種香。搗以為末。若有人來索中一種。不用余香共相熏雜。堅意。如是百千種眾香末中?傻靡环N不雜余不。不也世尊。堅意。是菩薩以一切波羅蜜熏身心故。于念念中。常生六波羅蜜。堅意。菩薩云何于念念中。生六波羅蜜。堅意。是菩薩一切悉舍。心無貪著。是檀波羅蜜。心善寂滅。畢竟無惡。是尸波羅蜜。知心盡相。于諸塵中而無所傷。是羼提波羅蜜。勤觀擇心。知心離相。是毗梨耶波羅蜜。畢竟善寂。調(diào)伏其心。是禪波羅蜜。觀心知心。通達心相。是般若波羅蜜。堅意。菩薩住首楞嚴三昧。如是法門。念念皆有六波羅蜜。
問。依此寂滅無為之道。即入絕學(xué)絕待之門。莫不沈空。成于斷見不。
答。未入茲門。觸途虛幻。待真立俗。對色明空。才證斯宗。萬緣俱寂。如異色之鳥。投須彌而純變金光。猶三十三天。入雜林而更無分別。是以諸法無體。相待而成。皆無待而成待。若執(zhí)有法。互相待成。則不成待。以有自體。各定。不假相待故。如中觀論偈云。若法有待成。未成云何待。若成已有待。成已何用待。若法因待成。是法先未成。未成則無。無則云何有因待。若是法先已成。已成何用因待。是二俱不相因待。是知未成已成。俱無有待。若悟入宗鏡之時。了知虛空尚是幻生。豈更有法可為對待。如首楞嚴經(jīng)云。若一人反真歸原。此十方空一時消殞。菩薩瓔珞經(jīng)云。佛告天子。如吾昔求道。從無數(shù)劫分別本末。未能究盡一法定意。云何為一法。所謂無念也。菩薩得無念者。觀一切法悉皆無形。天子。吾今成佛。由此一行。得成無上正真之道。既萬法無形。對何稱有。有既不有。曷得云常。空復(fù)何空。憑誰稱斷。若心外有法。即成斷常。若法外無心。孰言空有。所以傅大士云。君不見自心非斷亦非常。普在諸方不入方。亦復(fù)不依前后際。又復(fù)非圓非短長。寂然無生亦無滅。非黑非白與青黃。雖復(fù)念慮知諸法。而實不住念中央。眾生入而無所入。雖趣六境實無傷。智者分明了知此。是故號曰法中王。故思益經(jīng)云。若有于法生見。則于其人。佛不出世。世尊。若有決定見涅槃?wù)摺J侨瞬欢壬。所以者何。涅槃名為除滅諸相。遠離一切動念戲論。是以若論成壞有空。皆徇世間名字。不出外道諸見。如狗逐塊。豈達自宗。則知名字如塊。真理如人。無明癡犬。逐名言塊。種智師子。得理亡名。故知。言語從覺觀生。息覺觀。則名言絕。言思絕。則待絕亡。中觀論疏云。盡不盡門者。若念念遷滅。滅無可成。若念念相續(xù)。續(xù)非始成。若念念遷滅。滅無始壞。若念念相續(xù)。續(xù)不可壞。故盡不盡。俱無成壞。又諸法日夜中。念念常滅盡。過去如水流不住。是則名盡。是事不可取。不可說。如野馬無決定性。云何可分別說有成。又念念生滅。常相續(xù)不斷。故名不盡。云何可分別說言。今是成時。是故盡亦無成。不盡亦無成。既無成。亦無壞。是以一切諸法。尚無有成。云何說斷。皆以實際為定量。則無有變異。
如經(jīng)問。何等是真智慧。
答言。無變異相。如眾生無變異相。真智慧亦無變異。又。
問。云何是眾生相。
答。假名字畢竟離。是眾生相。如是相。則無變異。乃至如虛空無變異相。一切諸法亦無變異相。云何無變異。以無二故。亦無無二。方成真智。但云無有二。非是有無二。如華嚴經(jīng)頌云。常于諸法不作二。亦復(fù)不作于不二。于二不二并皆離。知其悉是語言道。是知一切言語。皆從覺觀而生。才有覺觀。便形紋彩。發(fā)萠芽于境上。起兆朕于心中。心境對治。便為質(zhì)礙。若入宗鏡。自絕言思。妙旨潛通。了無所得。又若一切修行趣佛乘人。但先得旨之后。方可以佛知見。治諸余習(xí)。以正定水。瑩。凈禪支。用多聞慧。助生觀力。乃至習(xí)誦熏修。萬行嚴飾。若未入宗鏡。不了自心?v多聞習(xí)誦。俱不成就。如善星受持讀誦十二部經(jīng)。獲得四禪。不達無生。返墮地獄。又如阿難多聞。不明實相。遭淫席所縛。為文殊所訶。應(yīng)須先入正宗。后修福智。如琉璃之含寶月。似摩尼之置高幢。方得通透無瑕。能雨眾寶。自他兼利。豈虛構(gòu)哉。又此絕待無作真心。非是斷空但空。若眾生一切妄心。世間一切幻法。以情識分別不及。故。目之為空。如洞山和尚偈云。世間塵事亂如毛。不向空門何處消。若待境緣除蕩盡。古人那得喻芭蕉。龐居士偈云。識樂眾生樂。緣繩妄走作。智樂菩薩樂。無繩亦無縛。若有發(fā)心者。直須學(xué)無作。莫道怕落空。得空亦不惡。見礦不識金。入爐始知錯。黃蘗和尚云。無人敢入此門?治仿淇铡1M望涯而退。證道歌云。嗟末法。惡時代。眾生薄福難調(diào)制。去圣遠兮邪見深。魔強法弱多冤害。聞?wù)f如來頓教門。恨不滅除令瓦碎。作在心殃在身。不須怨訴更尤人。欲得不招無間業(yè)。莫謗如來正*輪。
問。悟此心宗修行之人。得圓滿普賢行不。
答。一切理智。無邊行愿。皆不出普賢一毛孔。若實入此宗鏡中。乃至凡圣之身。一一毛孔。皆能圓滿普賢之行。如華嚴經(jīng)海幢比丘。入般若波羅蜜境界清凈光明三昧。經(jīng)行地側(cè)。結(jié)加趺坐。入于三昧。離出入息。無別思覺。身安不動。從其身分。出十法界身云。一切供具。雨無量法雨等。又如善見比丘。告善財言。我經(jīng)行時。一念中一切十方。皆悉現(xiàn)前。智慧清凈故。一念中一切世界。皆悉現(xiàn)前。經(jīng)過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故。又如喜目觀察眾生夜神。入大勢力普喜幢解脫門。于其身上。一一毛孔。出無量種變化身云。隨其所應(yīng)。以妙言音。而為說法。普攝無量一切眾生。皆令歡喜而得利益。又如善財。重觀普賢一一身分。一一毛孔。悉有三千大千世界。風(fēng)輪水輪。地輪火輪。大海江河。及諸寶山。須彌鐵圍。村營城邑。宮殿園苑。一切地獄餓鬼畜生。閻羅王界。天龍八部。人與非人。欲界色界。無色界處。日月星宿。風(fēng)云雷電。晝夜月時。及以年劫。諸佛出世。菩薩眾會。道場莊嚴。如是等事。悉皆明見。如見此世界。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如是見。如見現(xiàn)在十方世界。前際后際一切世界。亦如是見。各各差別。不相雜亂。如說海幢身分之上。善見一念之中。普賢毛孔之內(nèi)。盡十方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凡圣境界。凈穢國土。靡所不現(xiàn)?勺C宗鏡無外。無法不含。如卷大海之波瀾。收歸一滴。猶撮十方之剎土。指在一塵。如古德云。以遮那之境界。眾妙之玄門。知識說之而不窮。善財酌之而不竭。文殊體之而寂寂。普賢證之以重重。何者。以文殊是自心如理之體。體常湛然。以普賢是自心如量之用。用周法界。所以寶性論明。有二種修行。一如實修行。了如理一味。二。遍滿修行。備知一心有恒沙法界。是以悟此真如無盡之心。成得普賢無盡之行。亦云梵行已立己事已辦。如不了此而妄有所修。非唯不具普賢行門。乃至三歸五戒等一切修進之門。悉不成就。以不達本故。所以法華經(jīng)云。若不能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yǎng)是法華經(jīng)者。當(dāng)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以自他所隔。但為愛見之心。未達一乘。豈成同體之行。又云。此經(jīng)難持。若暫持者。我則歡喜。諸佛亦然。如是之人。諸佛所嘆。是則勇猛。是則精進。是名持戒。行頭陀者。則為疾得無上佛道。故知見性修行。性周萬行。如華嚴經(jīng)云。菩薩行。即如來性。如來性。即菩薩行。若明見此旨。方稱圓修。權(quán)教罔思。下位天隔。贊一念隨喜。福尚無量。何況正念修行。為人開示。所以文句疏。釋。一念隨喜者。自未有行。但隨喜法及人。功報尚多。況行到耶。隨喜心有二。若聞開權(quán)顯實。即于一念心中。解非權(quán)非實之理。信佛知見。又雙解權(quán)實。事理圓融。雖具煩惱性。能知如來秘密之藏。此即豎論隨喜。又若聞開權(quán)顯實之意。即于一心。廣解一切心。又一切法皆是佛法。無有障礙。若欲分別。辯說無窮。月四月至歲。旋轉(zhuǎn)不盡。雖未得真隨喜心。能如此解。法既如此。人亦如是。此約橫論隨喜。即橫而豎。即豎而橫。故大涅槃經(jīng)云。寧愿少聞。多解義味。即此意也。故知才聞一心。能生隨喜。則洞了諸法。無有遺余?芍^一聞千悟。得大總持。于凡夫心能生圓信。格量功德。唯佛方知。若外道得五通者。能移山竭海。而不伏見愛。不及暖法人。二乘無學(xué)。子果俱脫。猶被涅槃縛。不知其因果俱權(quán)。通教人修因雖巧。發(fā)心不識五百由旬。得果止除四住。別人雖勝二乘。修因則偏。其門又拙。非佛所贊。皆不及初隨喜一念圓信之人。又止觀云。能如是入唯心觀者。則具一切法門。該括周備。規(guī)矩。初心送行人。到彼薩云蓋。如來積劫之所勤求。道場之所妙悟。正在茲乎。故知萬途雖別。一性無差。若未歸此自心之性。終非究竟。凡有所作。心境不亡。皆墮輪回。不入真實。如大智度論云。復(fù)次如水性下流故。會歸于海。合為一味。諸法亦如是。一切總相別相。皆歸法性。同為一相。是名為法性。如金剛在山頂。漸漸穿下。至金剛地際。到自性乃止。諸法亦如是。智慧分別推求已到如中。從如入自性。如無本末生滅諸法戲論。是名為法性。又如犢子。周章鳴喚。得母乃止。諸法亦如是。種種別異。取舍不同。得到自性乃止。無復(fù)過處。是名法性。如一切菩薩求道修行。若未到宗鏡。心終不止。所以宗鏡略有二意。一為頓悟知宗。二為圓修辦事。如首楞嚴經(jīng)云。佛責(zé)阿難言。非汝歷劫辛勤證修。雖復(fù)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jīng)清凈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戲論。汝雖談?wù)f因緣自然。決定明了。人間稱汝多聞第一。以此積劫多聞熏習(xí)。不能免離摩登伽難。何須待我佛頂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頓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進林。愛河干枯。令汝解脫。是故阿難。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yè)。遠離世間憎愛二苦。如摩登伽。宿為淫女。由神咒力。消其愛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與羅睺母耶輸陀羅。同悟宿因。知歷世因。貪欲為苦。一念熏修無漏善故。或得出纏;蛎墒谟。如何自欺。尚留觀聽。乃至阿難等既開悟。后重請妙修行路。如經(jīng)云。世尊。我今雖承如是法音。知如來藏妙覺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來十方國土。清凈寶嚴。妙覺王剎。如來復(fù)責(zé)多聞無功。不逮修習(xí)。我今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賜以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唯愿如來。不舍大悲。示我在會。諸蒙闇者。捐舍小乘。畢獲如來無余涅槃。本發(fā)心路。乃至佛告阿難。汝等若欲捐舍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yīng)當(dāng)審觀因地發(fā)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阿難。若于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以是義故。汝當(dāng)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為不壞。然終不聞爛壞虛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終無壞滅故。釋曰。詳夫諸大乘經(jīng)。祖佛正意。凡從今日去紹佛乘人。先須得本。悟自真心不生不滅為因。然后以無生之旨。遍治一切。所以華嚴論云。若有習(xí)氣。還以佛知見治之。若不入佛知見。設(shè)有修行。但成折伏。終不能入諸佛駛水之流。如法華明。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只是于眾生心中。而論開示。以佛知見蘊在眾生心故。若宗門中。從上亦云。先須知有。然后保任。又云。頭尾須得相稱。不可理行有闕。心口相違。入我宗中。無有是處。若未悟自心無生之理。唯以生滅心為因。欲求無生之果。如蒸砂作飯。種苦求甘。因果不同。體用俱失。邪修妄習(xí)。猶九十六種。掜目生華。趣寂執(zhí)權(quán)。似三乘道人。勞神費力。若入宗鏡。理行俱圓?芍^二見之良醫(yī)。釋真之皎日矣。故大涅槃經(jīng)云。譬如霧露。勢雖欲住。不過日出。日既出已。消滅無余。善男子。是諸眾生所有惡業(yè)。亦復(fù)如是。住世勢力。不過得見大涅槃日。是日既出。悉能除滅一切惡業(yè)。夫未遇宗鏡正法之日。一心實智之海。歸前所有一切修行三昧諸行。皆是無常。不成上善。以未究竟故。如經(jīng)云。佛言。善男子。雖修一切契經(jīng)諸定。未聞如是大涅槃經(jīng)。咸言一切悉是無常。聞是經(jīng)已。雖有煩惱。如無煩惱。即能利益一切人天。何以故。曉了己身有佛性故。是名為常。復(fù)次善男子。譬如眾流。皆歸于海。一切契經(jīng)諸定三昧。皆歸大乘大涅槃經(jīng)。何以故。究竟善說有佛性故。所以才知。有佛性。自然解行相應(yīng)。如結(jié)網(wǎng)而終是取魚。裹糧而必須前進。如云。若唯解而無行。同沙井之非潤。專虛而不實。似空云而無雨。是以此錄。全為修習(xí)菩薩道。圓滿普賢門。遂乃廣集了義金文。先德遺旨。皆令信順。與道相應(yīng)。該括始終。自他兼利。以真如一心。性無盡故。法爾如是順性而行。無有匱息。自然圓滿。一切智慧。一切慈悲。一切三昧。一切神通。一切行愿。一切因果。一切理事。一切權(quán)實。一切行布。一切圓融。所以華嚴論云。經(jīng)明。法云地菩薩。隨心念力。廣大微細。自他相入。一多大小;ⅰI裢。德用自在。皆隨自心念所成故。如一切眾生作用境界。皆是自心執(zhí)業(yè)所成。人天地獄畜生餓鬼善惡等報果。一依心造。如此十地菩薩。以無作法身大智之力。隨所心念。莫不十方一時自在。皆悉知見。以普光明智為體。為智體無依。稱性遍周法界。與虛空量等。周滿十方世界。以無性智。大用隨念。以不忘失智。隨念皆成。以具總別同異。成壞俱作。以廣狹大小自在智;o礙。以與一切眾生同體智。能變一切眾生境界。純?yōu)?a href="/remen/jingtu.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凈土之剎。以自他無二智。一身而作多身。多身而作一身。以法身無大小。離量之智。能以毛孔廣容佛剎。以等虛空無邊無方之智。而一念現(xiàn)生。滿十方而無去來。以如響智。而能響應(yīng)。對現(xiàn)。等眾生應(yīng)。形以是具足圓滿福德智。而恒居妙剎。常與一切眾生同居。若非圣所加持力。而眾生不見。如華嚴經(jīng)云。佛子。譬如有人。以摩尼寶。置色衣中。其摩尼寶。雖同衣色。不舍自性。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成就知慧。以為心寶。觀一切智。普皆明現(xiàn)。然不舍于菩薩諸行。何以故。菩薩摩訶薩。發(fā)大誓愿。利益一切眾生。度脫一切眾生。承事一切諸佛。嚴凈一切世界。安慰眾生。深入法海。為凈眾生界現(xiàn)大自在。給施眾生。普照世間。入于無邊幻化法門。不退不轉(zhuǎn)。無疲無厭。佛子。譬如虛空。持眾世界。若成若住。無厭無倦。無羸無朽。無散無壞。無變無異。無有差別。不舍自性。何以故。虛空自性。法應(yīng)爾故。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立無量大愿。度一切眾生。心無厭倦。乃至佛子。菩薩摩訶薩。以此開示一切如來無差別性。此是無礙方便之門。此能出生菩薩眾會。此法唯是三昧境界。此能勇進入薩婆若。此能開顯諸三昧門。此能無礙普入諸剎。此能調(diào)伏一切眾生。此能住于無眾生際。此能開示一切佛法。此于境界皆無所得。雖一切時演說開示。而恒遠離妄想分別。雖知諸法皆無所作。而能示現(xiàn)一切作業(yè)。雖知諸佛無有二相。而能顯示一切諸佛。雖知無色。而演說諸色。雖知無受。而演說諸受。雖知無想。而演說諸想。雖知無行。而演說諸行。雖知無識。而演說諸識。恒以*輪。開示一切。雖知法無生。而常轉(zhuǎn)*輪。雖知法無差別。而說諸差別門。雖知諸法無有生滅。而說一切生滅之相。雖知諸法無粗無細。而說諸法粗細之相。雖知諸法無上中下。而能宣說最上之法。雖知諸法不可言說。而能演說清凈言詞。雖知諸法無內(nèi)無外。而說一切內(nèi)外諸法。雖知諸法不可了知。而說種種智慧觀察。雖知諸法無有真實。而說出離真實之道。雖知諸法畢竟無盡。而能演說盡諸有漏。雖知諸法無違無諍。然亦不無自他差別。雖知諸法畢竟無師。而常尊敬一切師長。雖知諸法不由他悟。而常尊敬諸善知識。雖知法無轉(zhuǎn)。而轉(zhuǎn)*輪。雖知法無起。而示諸因緣。雖知諸法無有前際。而廣說過去。雖知諸法無有后際。而廣說未來。雖知諸法無有中際。而廣說現(xiàn)在。雖知諸法無有作者。而說諸作業(yè)。雖知諸法無有因緣。而說諸集因。雖知諸法無有等比。而說平等不平等道。雖知諸法無有言說。而決定說三世之法。雖知諸法無有所依。而說依善法而得出離。雖知法無身。而廣說法身。雖知三世諸佛無邊。而能演說唯有一佛。雖知法無色。而現(xiàn)種種色。雖知法無見。而廣說諸見。雖知法無相。而說種種相。雖知諸法無有境界。而廣宣說智慧境界。雖知諸法無有差別。而說行果種種差別。雖知諸法無有出離。而說清凈諸出離行。雖知諸法本來常住。而說一切諸流轉(zhuǎn)法。雖知諸法無有照明。而恒廣說照明之法。釋曰。譬如虛空。持眾世界。若成若住。無厭無倦者。以普賢智。了一切法。皆如虛空性故。虛空之性。即凡圣身。只為眾生不了。迷為生死。變作根塵。菩薩故能對現(xiàn)色身。隨應(yīng)說法。故云普賢身相如虛空。又偈云。心聞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又偈云?丈笥X中。如海一漚發(fā)。是知若法若行。皆我之心性。猶如虛空。豈有厭倦乎。若不了一切法同虛空性。執(zhí)有前境相狀?捎^。隨相發(fā)心。緣塵起行。不達同體之旨。悉墮有為。盡成愛見之悲。終成厭倦。若依宗鏡。如說修行。所有一毫之功。畢趣菩提之果。是以無緣之緣。顯無化之化。謂眾生真心稱理。不可得故。若無緣。即無所化。若真心隨緣。不壞。緣起。則亦有所化。如是則非真流之行。無以契真。非起行之真。不從行顯。良以體融行而因圓。行該真而果滿。理行兼?zhèn)。因果同時。圓解圓修。方成宗鏡。又此普賢之行。全是佛智。佛智即是真心。如華嚴經(jīng)頌云。佛智廣大同虛空。普遍一切眾生心。悉了世間諸妄想。不起種種異分別。則全佛智是眾生心。世間妄想。皆從眾生心變。能變之心。既是佛智。所變之境。豈成實耶。則了世間妄想皆空。終不起于異見分別。謂凡謂圣。謂有謂無等。又了世間妄想。即如量智。不起異分別。即如理智。如量觀俗。如理了真。又即體之相包含。是如量智。即相之體一味。是如理智。若理量雙消。方冥佛智。是以若欲真俗雙照。因果俱圓。不出如理如量之二智。如佛性論云。此理量二智。有二種相。一者無著。二者無礙。言無著者。見眾生界自性清凈。名為無著。是如理智相。無礙者。能通達觀無量無邊境界故。是名無礙。是如量智相。又此二智。有二義。如理智為因。如量智為果。言如理為因者。能作生死及涅槃因。如量為果者。由此理故。知于如來真俗等法。具足成就。又如理智者。是清凈因。如量智者。是圓滿因。清凈因者。由如理智。三惑滅盡。圓滿因者。由如量智。三德圓滿。故知成佛皆由二智。如理智者。即一心之體為因。如量智者。即一心之用為果。所以體用相即。因果同時。初后卷舒。悉于一心圓滿。乃至法界顯于塵內(nèi)。寶剎現(xiàn)于毛端。皆是如理智中。如量境界。若但證如理之旨。普賢大用不得現(xiàn)前。若唯行如量之宗。文殊正智不能究竟。具此二門。方明宗鏡。所以善財一生。能辦多劫之行。古釋云。善財既因毗目仙人善友力。瞬息之間;蛴蟹鹚。見經(jīng)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劫。修行不倦。何得一生不經(jīng)多劫。仙人之力。長短自在。故如世王質(zhì)。遇仙之棋。令斧柯爛。三歲尚謂食頃。既能以長為短。亦能以短為長。如周穆隨于幻人。雖經(jīng)多年。實唯瞬息。故不應(yīng)以長短之時。廣狹之處。定其旨也。故知隨心轉(zhuǎn)變。不定。長短。心長則長。心短即短。延促是心。非于時分。一切萬法。皆是心成。離心計度。皆失宗旨。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