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十一章 小部與雜藏

  第十一章 小部與雜藏

  第一節(jié) 總說

  第一項(xiàng) 各部雜藏的部類

  銅鍱部Ta^mras/a^t!i^ya的「經(jīng)藏」,在「長」、「中」、「相應(yīng)」、「增支」外,有「小部」,總稱為「五部」!荷埔娐膳派场徽f:「除四阿鋡,余者一切佛法,悉名堀陀迦經(jīng)」(1)。掘堀迦Khuddaka譯義為「雜碎」、「小」,所以「小部」也就是「雜部」;夭 Mahi^s/a^saka『五分律』,法藏部Dharmaguptaka『四分律』,大眾部 Maha^sa^m!ghika『僧祇律』,凡「四阿含」以外的「雜說」,都稱為「雜藏」(2)。說一切有部 Sarva^sti-va^di^n!,沒有「雜藏」,因?yàn)榻?jīng)上但說「持吾三藏」,或說「持素怛纜,及毗奈耶、摩呾理迦」(3)。早期的結(jié)集,可見是沒有「雜藏」或「小部」的。銅鍱部立「五部」,但在銅鍱部學(xué)者的著作中,如Samantapa^sa^dika^說:「通四部者」Catuneka^yika(4);Suman%galavila^sini^ [P794] 說:「四部阿含」Catunnam% a^gama^nam%(5);『島史』說第一結(jié)集時(shí),「阿含藏」的內(nèi)容是:「品,五十集,相應(yīng),集」,也只是「四阿含」(6)。所以「經(jīng)藏」的「四部阿含」,是早期集成,是部派間的共義;而「小部」或「雜藏」,是多少要遲一些。但也不太遲,西元前二世紀(jì),Bha^rhut的銘文,已說到「五部」Pachaneka^yika了!盒〔俊换颉弘s藏』,比「四部阿含」要遲一些,這是約最初總集為一大部,稱為「小部」或「雜藏」,如約現(xiàn)在所傳的內(nèi)容來說,那是也有更早的,也有更后起的,不可一概而論。

  『小部』或『雜藏』,完整而流傳到現(xiàn)在的,只是銅鍱部本。其他部派的,沒有傳來,或僅傳一分。從傳說中,可略見各派「雜藏」的一斑。1.銅鍱部所傳(依日譯本)的『小部』,內(nèi)容分為一五部:『小誦』、『法句』、『自說』、『如是語』、『經(jīng)集』、『天宮事』、『餓鬼事』、『長老偈』、『長老尼偈』、『本生』、『義釋』、『無礙解道』、『譬喻』、『佛種姓』、『行藏』。第五部『經(jīng)集』,內(nèi)分五品:「蛇品」、「小品」、「大品」、「義品」、「彼岸道品」(波羅延那)!附(jīng)集」,是銅鍱部所集;在其他部派中,「義品」等都是自成部類的。第一三部『譬喻』內(nèi)分四品:「佛譬喻」、「辟支佛譬喻」、「長老譬喻」、「長老尼譬喻」。 2.『四分律』的「雜藏」,共一二部:「生經(jīng)、本經(jīng)、善因緣經(jīng)、方等經(jīng)、未曾有經(jīng)、譬喻經(jīng)、優(yōu)婆提舍經(jīng)、句義經(jīng)、法句經(jīng)、波羅延經(jīng)、雜難經(jīng)、圣偈經(jīng)」(7)。從『生經(jīng)』到『優(yōu)波提舍經(jīng)』 [P795] ,共七部,與「十二分教」中的「本生」、「本事」、「因緣」、「方廣」、「未曾有」、「譬喻」、「優(yōu)波提舍」的名義相合。這七部,在法藏部中,應(yīng)有「四阿含」以外的獨(dú)立部類(銅鍱部僅有「優(yōu)陀那」、「如是語」、「本生」、「譬喻」──四部)。此外,「句義」是『義品』;「波羅延」是『彼岸道品」;「法句」是『優(yōu)陀那』;「圣偈」是『牟尼偈』,銅鍱部編為『經(jīng)集』「蛇品」第一二經(jīng)!鸽s難」,是「雜問」的意思!荷o律』說:「八群經(jīng)、波羅延那經(jīng)、論難經(jīng)、阿耨達(dá)池經(jīng)、緣覺經(jīng)」(8)。在這一類屬于『雜藏』的部類中,有『論難經(jīng)』,顯然的與法藏部的『雜難經(jīng)』相當(dāng),F(xiàn)存支謙所譯的『惟曰雜難經(jīng)』(9),這當(dāng)然是惟曰vaipulya ──方廣)的「雜難經(jīng)」。然在這部經(jīng)中,如除去薩陀波侖Sada^prarudita,!6嗀須蜜 Vasumitra,文殊師利Man~jus/ri^事,其余名實(shí)相當(dāng)?shù)摹鸽s問」,與法藏部所傳的『雜難經(jīng)』,大眾部所傳的『論難經(jīng)』,極可能是同本別誦。支謙的譯本,除大乘外,法義都用說一切有部,可能是說一切有部所傳的。由于『四分律』所傳的『雜藏』,恰好為十二部,而部分的名義,又與「十二分教」相合;宇井伯壽這才有以『雜藏』十二部,擬配「十二分教」的構(gòu)想。以『本經(jīng)』為「修多羅」,『句義』為「祇夜」,『法句』為「優(yōu)陀那」,『雜難』為「記說」,『圣偈」為「如是語」,『波羅延』為「伽陀」(10)。但這一擬配,是不免牽強(qiáng)的!3.化地部的『雜藏』,僅說「自余雜說」,內(nèi)容不詳。別處僅提到「十六義品」(11)。4.傳為雪山部Haimavata [P796] 的『毗尼母經(jīng)』,先舉『法句』、『說義』(『義品』)、『波羅延』──三部,其次又說:「如來所說,從修妒羅乃至優(yōu)波提舍,如是諸經(jīng)與雜藏相應(yīng)者,總為雜藏」(12)。這與『四分律』相近而實(shí)不同,這是以『雜藏』為通于「十二部經(jīng)」的。5.大眾部的『僧祇律』說:「辟支佛,阿羅漢自說本起因緣;如是等比諸偈誦,是名雜藏」(13)!副僦Х穑⒘_漢自說本起因緣」,與『小部』『譬喻』的「辟支佛譬喻」、「長老譬喻」部分相當(dāng)。在『僧祇律』中,除說到各種「本生經(jīng)」以外,還說到:「八群經(jīng)、波羅延那經(jīng)、論難經(jīng)、阿耨達(dá)池經(jīng)、緣覺經(jīng)」(14)。又:「若波羅延、若八跋耆經(jīng)、若牟尼偈、若法句」(15)!喊巳航(jīng)』──『八跋耆經(jīng)』,是『義品』!赫撾y經(jīng)』與『四分律』的『雜難經(jīng)』相當(dāng)!喊Ⅰ襁_(dá)池經(jīng)』與『緣覺經(jīng)』,就是「辟支佛、阿羅漢自說本起因緣」。依漢譯『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jīng)』,及『藥事』所說(16),是在阿耨達(dá)池說的。大眾部末派──『分別功德論』所傳,說到「三阿僧祇菩薩所生」(17),是『本生』,也通于「佛譬喻」。6.說一切有部不立『雜藏』,而與『雜藏』部分內(nèi)容相當(dāng)?shù),有『?yōu)陀那』、『波羅延那』、『見真諦』、『諸上座所說偈』、『上座尼所說偈』、『尸路偈』、『牟尼偈』、『義品』──八部(18)!菏焚省,與『小部』『經(jīng)集』「大品」第七經(jīng)相當(dāng)!阂娬嬷B』── 『諦見經(jīng)』,在『十誦律』中,與『波羅延那』、『義品』并列,為『十八大經(jīng)』的一經(jīng)(19)。這是說一切有部中重要的一部,但沒有傳譯,內(nèi)容不明。此外,在『藥事』中,有與「佛譬喻」、 [P797] 「長老譬喻」相當(dāng)?shù)牟糠?20)。今總為對(duì)列如下:

  圖片

  〔銅鍱部〕  │〔法藏部〕〔化地部〕〔雪山部〕〔大眾部〕〔說一切有部〕

  ──────┼─────────────────────────────

  小誦       │

  法句       │法句                 法句      法句        優(yōu)陀那

  自說       │

  如是語     │本(事)

  經(jīng)集       │

  蛇品      │(圣偈)                       牟尼偈      牟尼偈

  小品      │

  大品      │                                           (尸路偈)

  義品      │句義       十六義品  說義      八群        義品

  彼岸道品  │波羅延               波羅延    波羅延那    波羅延那

  天宮事      │

  餓鬼事      │

  長老偈      │                                           諸上座所說偈

  [P798]

  長老尼偈    │                                           上座尼所說偈

  本生        │生                             菩薩所生

  義釋        │

  無礙解道    │

  譬喻        │譬喻

  佛譬喻    │                                           藥事

  辟支佛譬喻│                               緣覺經(jīng)

  長老譬喻  │                               阿耨達(dá)池經(jīng)  藥事

  長老尼譬喻│

  佛種姓      │

  所行藏      │

  │善因緣

  │方等

  │未曾有

  │優(yōu)波提舍

  [P799]

  │雜難                           論難

  │                                           見真諦

  注【85-001】『善見律毗婆沙』卷一(大正二四?六七五中)。

  注【85-002】『彌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三0(大正二二?一九一上)。『四分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六八中)。『摩訶僧祇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

  注【85-003】『阿毗達(dá)磨順正理論』卷一(大正二八?三三0中)。

  注【85-004】Buddhaghos!a所作Samantapa^sa^dika^(律藏注)(三?五)。

  注【85-005】Buddhaghos!a所作Suman%galavila^sini^(長部注)(一?二)。

  注【85-006】『島史』(南傳六0?二六)。

  注【85-007】『四分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六八中)。

  注【85-008】『摩訶僧祇律』卷一三(大正二二?三三七上)。

  注【85-009】『惟曰雜難經(jīng)』,一卷(大正一七?六0五上──六0九中)。

  注【85-010】宇井伯壽『印度哲學(xué)研究』卷二(一五二──一五四)。

  注【85-011】『彌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二一(大正二二?一四四中)。

  注【85-012】『毗尼母經(jīng)』卷三(大正二四?八一八上)。 [P800]

  注【85-013】『摩訶僧祇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

  注【85-014】同上(8)

  注【85-015】『摩訶僧祇律』卷二七(大正二二?四四七下)。

  注【85-016】『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jīng)』(大正四?一九0上)。『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卷一六(大正二四?七六下)。

  注【85-017】『分別功德論』卷一(大正二五?三二中)。

  注【85-018】如本書第七章第一節(jié)第二項(xiàng)所列。

  注【85-019】『十誦律』卷二四(大正二三?一七四中)。

  注【85-020】『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卷一五──一八(大正二四?七三下──九四上)。

  第二項(xiàng) 雜與偈頌

  在這里,想闡明圣典集成史上的一項(xiàng)事實(shí):偈頌與「雜」Khuddaka的關(guān)系。

  關(guān)于『雜藏』,『僧祇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這樣說:

  「雜藏者,所謂辟支佛,阿羅漢自說本行因緣,如是等比諸偈誦,是名雜藏」。

  大眾部Maha^sa^m!ghika以辟支佛及阿羅漢自說本行為例,而指這一類的偈頌(誦)(1) [P801] 為『雜藏』;『雜藏』,是各種偈頌集的匯編。依據(jù)大眾部的啟示,去觀察現(xiàn)存銅鍱部Ta^mras/a^t!i^ya 的『小部』,確乎多數(shù)是偈頌集。長行的,如(一一)『義釋』,(一二)『無礙解道』,錫蘭大寺派Maha^viha^ra-va^sina^h!──銅鍱部,雖作為「經(jīng)藏」的『小部』,而屬于無畏山寺派Abhayagiriva^sin的『解脫道論』,引用這二部,每稱為「毗曇」或「阿毗曇」(2),可見是作為「阿毗達(dá)磨藏」的。這是南傳的早期論書,比『小部』的成立更遲。也就因此,其他部派的『雜藏』,都不曾提到這兩部書!鹤哉f』,是偈頌,而附以長行的緣起!喝缡钦Z』是重頌。現(xiàn)存的『本生』,雖是長行,但「主文」的核心,本來是偈頌;這是依古代傳誦的偈頌而改編成的(3)。這么看來,『小部』與『雜藏』的原始部類,確是屬于偈頌的。

  偈頌,對(duì)佛法的表達(dá)來說,有他獨(dú)到的特色。長行,以相應(yīng)「修多羅」為本,展開而成立的圣典,是「四部阿含」。甚深法義的闡述,或事緣的敘述,嚴(yán)密而意義明確。這是佛法的宗本,為僧團(tuán)所傳受、宣說的契經(jīng)。在法義的開展上,是偈頌所萬萬不及的。然而偈頌,有韻,是便于記憶傳誦的。文句簡要,容易普及流通。這是文藝作品,每每一唱三嘆,富于感化的力量。所以在佛法的普及流傳中,這是比丘們?nèi)粘R髟伒?不許過分的長音抑揚(yáng),流于歌唱)。尤其是初學(xué),或一般信眾,這是更適合的,影響是極為巨大的!依律部所傳:1.億耳S/ron!a-kot!ikarn!a 來見佛,在佛前誦經(jīng),所誦的是『義品』(4);『十誦律』作:『波羅延』、『薩遮陀舍』 [P802] (5);『根有律皮革事』(依梵本),所誦的是:『優(yōu)陀那』、『波羅延那』、『諦見』、『上座偈』、『上座尼偈』、『尸路偈』、『牟尼偈』、『義品』(6)。2.比丘們「布薩」時(shí),如有賊來,不能讓他聽到「波羅提木叉」;大眾部說:應(yīng)誦「波羅延、八跋耆、牟尼偈、法句」(7)。3.商人在大海中航行,晝夜常誦:「嗢陀南頌、諸上座頌、世羅尼頌、牟尼頌、眾義經(jīng)」(8);4.教出家而沒有受「具足戒」的受學(xué)佛法,所誦的是:「八群經(jīng)、波羅耶那經(jīng)、論難經(jīng)、阿耨達(dá)池經(jīng)、緣覺經(jīng)」(9)。經(jīng)上也說:阿那律Aniruddha夜晚誦經(jīng),是『法句』(10)!簞e譯雜阿含經(jīng)』作:「法句偈、波羅延、大德之偈」(11)!弘s阿含經(jīng)』作:「優(yōu)陀那、波羅延那、見真諦、諸上座所說偈、比丘尼所說偈、尸路偈、義品、牟尼偈」(12)。凡稱為「誦」的,大抵是偈頌,這可以想見古代對(duì)于偈頌傳誦的普遍!

  『小部』的偈頌,大略可以分為二類:一是法義的表達(dá),一是事緣的傳述。法義的表達(dá),也可為二類;蚴侵笔闼姷模哼@其中,或是有感而發(fā)的,如『法句』、『自說』等;或是表達(dá)修持歷程,證悟境地的,如『長老偈』、『長老尼偈』等;蚴菃柎鸱x的,如『義品』、『波羅延那』等。事緣的傳述,如『本生』、『譬喻』、『佛種姓』、『行藏』,都是佛與弟子們,過去世中的事緣。不但佛與弟子們的宿生事緣,是由偈頌的傳誦而流傳下來;釋迦佛現(xiàn)生的行跡,也應(yīng)該是先有偈頌的傳誦,而后編集成的。如佛的涅槃,或稱為「盤涅譬喻」(13)。在『長部』( [P803] 一六)『大般涅槃經(jīng)』,從如來舍壽起,長行中夾有偈頌;這是事緣與言說合敘的。這些偈頌,實(shí)為『大般涅槃經(jīng)』主體部分的根源。又如『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前九卷,是佛傳。存有不完全的內(nèi)攝頌:「我降生時(shí),四天守護(hù),如明月珠,諸物纏裹。亦如寶線,智者明了。自持五戒,無諸欲念」(14)。又說:「四種觸池,父子和合,釋迦出家,護(hù)河神禮」(15)。次偈,與長行不完全相合?傊嘘P(guān)佛的事緣,弟子的事緣,尤其是過去生中的事緣,大都是通過宗教的情感,向往不已,從吟!2狊中表現(xiàn)出來的。這些偈頌,是佛說的?佛為誰說的?還是弟子們說的?在傳說中,有些是佛說的,弟子說的,也有是諸天說的。這與相應(yīng)「修多羅」相比,顯然是不可同日而語!

  「小」、「雜」,同為Khuddaka的義譯。『小部』與『雜藏』,原本是偈頌的總匯,這是明顯的事實(shí)。『相應(yīng)部』或『相應(yīng)阿含』,「相應(yīng)」是sam!yuktasam%yutta的義譯,然在漢譯中,都譯為「雜阿含」,這是值得注意的事!「雜阿含」的「雜」,與「雜藏」的「雜」,有什么關(guān)系么?『阿毗達(dá)磨俱舍論』卷二九,引「世尊于雜阿笈摩中,為婆羅門婆柁梨說」(大正二九?一五四中):

  「婆柁梨諦聽!能解諸結(jié)法,謂依心故染,亦依心故凈。我實(shí)無我性,顛倒故執(zhí)有。無有情無我,唯有有因法,謂十二有支,所攝蘊(yùn)處界。審思此一切,無補(bǔ)特伽羅。既觀內(nèi)是空 [P804] ,觀外空亦爾;能修空觀者,亦都不可得」。

  真諦Parama$rtha所譯『阿毗達(dá)磨俱舍釋論』,作「于少分阿含中,為波遮利婆羅門說此偈言」(16)!鸽s阿含」可譯為「少分阿含」,「少分」顯然是Khuddaka的義譯。為婆柁梨(「雜阿含」譯為跋迦利,或薄迦梨,原語似為Vakkali^n)說偈,與『別譯雜阿含經(jīng)』大意相合,僅是長行與偈頌的不同(17)。這樣,「相應(yīng)阿含」,的確也被稱為「小阿含」──「雜阿含」了!簞e譯雜阿含經(jīng)』,是以「眾相應(yīng)」的偈頌,及「如來所說一部分」(「大迦葉」、「聚落主」、「馬」、「釋氏」、「生死眾多」、「婆蹉出家」、「外道出家」)所合成。被稱為「少分阿含」──「雜阿含」的,與偈頌有著密切關(guān)系;這與『雜藏』由偈頌所集成,意義完全一樣。如果說,「小」、「雜」,因偈頌的雜說而得名,該不是想象的吧!

  對(duì)于『雜藏』的說明,如『分別功德論』卷一(大正二五?三二中)說:

  「雜藏者,非一人說;蚍鹚f,或弟子說,或諸天贊誦(頌),或說宿緣,三阿僧祇菩薩所生。文義非一,多于三藏,故曰雜藏」。

  「宿緣」,是「辟支佛、阿羅漢自說本行因緣」。「三阿僧祇菩薩所生」,是「本生」!钢T天贊頌」,對(duì)上說,是「佛說」、「弟子說」以外的諸天所說。對(duì)下說,「諸天贊頌」,應(yīng)另有部類。大眾部的「雜阿含」與「雜藏」,沒有傳譯過來;對(duì)于古代「雜阿含」與「雜藏」,同 [P805] 名為「雜」的意義與關(guān)系,當(dāng)然不可能作明確的決定。然依『僧祇律』說:「根雜、力雜、覺雜、道雜,如是比等名為雜」(18),可知大眾部的「雜阿含」,是以「道品」開始的!副娤鄳(yīng)」的偈頌,「弟子所說」與「如來所說」部分,在大眾部中,是否也與上座部Sthavira一樣,集入「相應(yīng)部」,也還不得而知,F(xiàn)在,試從三點(diǎn)去說明。

  1.「諸天贊頌」:『相應(yīng)部』的「有偈品」,即「眾相應(yīng)」,主要為「天相應(yīng)」、「天子相應(yīng)」、「夜叉相應(yīng)」、「林神相應(yīng)」、「魔相應(yīng)」、「帝釋相應(yīng)」、「梵天相應(yīng)」。這些佛與諸天的問答,多數(shù)以贊佛而結(jié)束。尤其是「梵天相應(yīng)」,完全是梵天對(duì)佛的贊頌(19)!改鄳(yīng)」與「比丘尼相應(yīng)」,以不受魔眾的嬈亂為主。「婆耆舍長老相應(yīng)」,以贊佛及大比丘眾為主!副娤鄳(yīng)」──偈頌的大部分,不妨稱之為「諸天贊頌」的。除卻這些,大眾部『雜藏』的「諸天贊頌」,就沒有著落。2.「記說」:『大毗婆沙論』卷一二六(大正二七?六五九下)說:

  「記說云何?謂諸經(jīng)中,諸弟子問,如來記說;或如來問,弟子記說;或弟子問,弟子記說。化諸天等,問記亦然」。

  在如來記說、弟子記說以外,佛與諸天的問答,也是「記說」。在佛教初期,「分教」還沒有部類分明時(shí),諸天問答,也可能被稱為「記說」。如「帝釋眾」中,明白說到:「帝釋大自在,天王之所問,于耆阇崛山,大師為記說」(20)。如來記說、弟子記說、諸天記說,『大毗婆沙論 [P806] 』與『分別功德論』,都有著共同的傳說,看作同一部類的。3.「八眾」:稱「偈頌品」為「八眾相應(yīng)」,是『瑜伽論』所說,F(xiàn)存的偈頌部分,無論是『相應(yīng)部』與『雜阿含經(jīng)』,都是次第參差,沒有「長者眾」,與「八眾」不能完全相合!钢邪⒑古c「長阿含」,都說到八眾,八眾的內(nèi)容是: 人(四眾)──剎帝利眾?婆羅門眾?長者眾?沙門眾天(四眾)──四王天眾?帝釋天眾?魔天眾?梵天眾

  天眾,是以天、魔、梵為次第的!竸x帝利」Ks!atriya是王族;「婆羅門」bra^hman!a 是祭師;「長者」s/res!t!hin,與居士gr!hapati相近,是「吠戌」Vais/ya中的「豪族也,富商大賈」(21);佛法平等,所以略去「首陀羅」s/u^dra,代之以出家的「沙門」s/raman!a。這人類的四眾,如『中阿含經(jīng)』(一五四)『婆羅婆堂經(jīng)』 所說(22)。在「長阿含」中,「八眾」已成為「無方普應(yīng)」的奇跡;然「八眾」的合為一聚,應(yīng)有事實(shí)上的依據(jù)。『別譯雜阿含經(jīng)』,合「眾相應(yīng)」的偈頌,與「如來所說」部分(這里面有長者眾)為一部。從『大毗婆沙論』、『分別功德論』傳說的類似,在古代圣典的成立過程中,「如來所說」、「弟子所說」、「諸天所說」──三部,應(yīng)曾有獨(dú)立的組合,F(xiàn)存的『別譯雜阿含經(jīng)』,就是這一組合形式的殘存。當(dāng)時(shí)分類,應(yīng)為八眾,「八眾」就由此而得名,F(xiàn)存的參差,與八眾的次第不合 [P807] ,是由于次第增補(bǔ)而成的。這部分的集為一部,其原始部分,都以偈頌為主。在現(xiàn)存「弟子所說」、「如來所說」中,也含有多少偈頌。如佛為婆柁利說偈,就是一例。這部分的偈頌集,稱為「雜」,為「雜阿含」,「少分阿含」名義的來源,也就是「小部」、「雜藏」得名的來源。

  上來三點(diǎn):「諸天贊頌」,說明『雜阿含』的偈頌部分,與『雜藏』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赣浾f」與「八眾」,說明了偈頌與「弟子所說」、「如來所說」,曾組合為一類,『別譯雜阿含經(jīng)』,就是這一事實(shí)的證明。據(jù)此而加以論斷,原始結(jié)集的過程中,起初是:長行的「修多羅」,隨類相應(yīng)而編為四部:「道品相應(yīng)」、「蘊(yùn)相應(yīng)」、「處相應(yīng)」、「因緣(界等)相應(yīng)」!感薅嗔_」的「錄偈」──錄十經(jīng)的名目為一偈,這種「結(jié)集文」,名為「祇夜」。接著,以「天」為主,而含得人類四眾,八眾偈頌的集成,也稱「祇夜」。長行的「修多羅」,是「相應(yīng)」;偈頌的「祇夜」,名為「雜」。這可以律部的結(jié)集為例:佛制的「學(xué)處」,是長行,結(jié)集為「波羅提木叉」,是稱為「修多羅」的。其次,集錄僧團(tuán)的「行法」等,標(biāo)目的類集,名為「摩得勒伽」。在大眾部中,也是偈頌,而稱為「雜跋渠」或「雜誦」!菏b律』的『雜誦』(『根有律』的『雜事』),還存有這古義的形跡!感薅嗔_」與偈頌的「雜」,成為原始結(jié)集的二部;這在經(jīng)與律的集成中,完全一致。此后,以長行為主的「弟子所說」、「如來所說」,逐漸集成而名為「記說」。這部分,也曾與偈頌相組合,如『別譯雜阿含經(jīng)』。將「修多羅」、「祇夜」、 [P808] 「記說」,合編為一大部──『相應(yīng)部』,『雜阿含經(jīng)』,為上座部的圣典。在大眾部,偈頌部分──「諸天贊頌」,極可能是與其他的偈頌合編,成為『雜藏』的一分。以「修多羅」部分得名,名為「相應(yīng)部」,「相應(yīng)阿含」;從「祇夜」部分得名,稱為「小阿含」──「雜阿含」!赶鄳(yīng)」與「雜」的不同名稱,實(shí)依原始結(jié)集的二類而來。在契經(jīng)──「四部阿含」的集成中,都是繼承「修多羅」,以長行為主的。如『義品』、『波羅延那』等偈頌集,在體例上,也不適于合編。于是繼承「祇夜」──「雜」,綜合種種偈頌集,「伽陀」、「優(yōu)陀那」等,成為『小部』或『雜藏』!盒〔俊坏脑冀M合,是「四部阿含」成立以后的事了。長行與偈頌的分別發(fā)展,如下:

  圖片

  修多羅(相應(yīng))──┐

  祇夜(雜)────┼─相應(yīng)(雜)──中──長──增一

  ┌─┘               │

  │ 記說───────┘ 伽陀?優(yōu)陀那──────────小(雜)

  └────────────┘

  注【86-001】「誦」,「圣語本」作「頌」,見大正藏?(大正二二?四九一注)。

  注【86-002】水野弘元譯『大義釋』,文前略敘所說(南傳四二?目次一)。

  注【86-003】前田惠學(xué)『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所引述(七三七──七三八)。

  注【86-004】『摩訶僧祇律』卷二三(大正二二?四一六上)!恒~鍱律』「大品」(南傳三?三四七)!簭浬橙亢 [P809] 酰五分律』卷二一(大正二二?一四四中)!核姆致伞痪砣(大正二二?八四五下)。

  注【86-005】『十誦律』卷二五(大正二三?一八一中)。

  注【86-006】N.Dutt:Gilgit manuscripts Ⅲ part 4,P.188。

  注【86-007】『摩訶僧祇律』卷二七(大正二二?四四七上)。

  注【86-008】『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卷三(大正二四?一一中)。

  注【86-009】『摩訶僧祇律』卷一三(大正二二?三三七上)。

  注【86-010】『相應(yīng)部』「夜叉相應(yīng)」(南傳一二?三六五)。

  注【86-011】『別譯雜阿含經(jīng)』卷一五(大正二?四八0下)。

  注【86-012】『雜阿含經(jīng)』卷四九(大正二?三六二下)。

  注【86-013】『阿毗達(dá)磨大毗婆沙論』(大正二七?六六0上)。

  注【86-014】『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二(大正二四?一0七中)。

  注【86-015】『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五(大正二四?一二四下)。

  注【86-016】『阿毗達(dá)磨俱舍釋論』卷二二(大正二九?三0六上)。

  注【86-017】『別譯雜阿含經(jīng)』卷八(大正二?四三一上)。佛為跋迦利說偈,出于有名的『化迦旃延經(jīng)』。文分二段:初,佛為詵陀迦旃延Sandha-ka^tya^yana-gotra說;次,為跋迦利說!弘s阿含經(jīng)』卷三三,也有此二段,但為跋迦利說,文義簡略,與『俱舍論』所引不合(大正二?二三六上)。據(jù)『俱舍論』,犢 [P810] 子部Va^tsi^putri^ya是沒有這部經(jīng)的(大正二九?一五四下)。銅鍱部『增支部』「一一集」,與此經(jīng)相當(dāng),但沒有為跋迦利說一段(南傳二二下?二九四──二九八)!瑜伽師地論』卷一六,「勝義伽陀」的前四偈,與此偈相合(大正三0?三六三上)?梢娺@「少分阿含」,近于『別譯雜阿含經(jīng)』,不是說一切有部,而近于說一切有部的部派所傳。

  注【86-018】『摩訶僧祇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

  注【86-019】『雜阿含經(jīng)』卷四四(大正二?三二一下──三二五下)。

  注【86-020】『雜阿含經(jīng)』卷四六(大正二?三三四上)。

  注【86-021】『翻譯名義集』卷二(大正五四?一0八三中)。

  注【86-022】『中阿含經(jīng)』卷三九(大正一?六七六中)。

  第二節(jié) 法句?義品?波羅延那?經(jīng)集

  第一項(xiàng) 法句──優(yōu)陀那

  『法句』、『義品』、『波羅延那』,為部派佛教所重視,最普遍流行的偈頌集。在『小部』中,這是第二『法句』;第五『經(jīng)集』的四?五──二品。這是集成極早的偈頌集。 [P811]

  『法句』Dhammapada,為策勵(lì)學(xué)眾,精進(jìn)向道,富有感化激發(fā)力量的偈頌集,受到佛教界的普遍重視。傳說:「其在天竺,始進(jìn)業(yè)者,不學(xué)法句,謂之越敘。此乃始進(jìn)者之鴻漸,深入者之奧藏也」(1)。在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法藏部Dharmaguptaka中,『法句』又稱為『優(yōu)陀那』uda^na(2)現(xiàn)存的『法句』,漢譯的有四部,銅鍱部Ta^mras/a^t!i^ya 傳巴利語Pa^li的一部,藏譯的兩部,及近代發(fā)見的梵文sam!skr!ta本,犍陀羅語Ga^nbha^ri^本,如『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所引述(3)。吳支謙作『法句經(jīng)序』(西元二三0頃)說:「法句經(jīng)別有數(shù)部,有九百偈,或七百偈,及五百偈。……五部沙門,各自鈔釆經(jīng)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文,條別為品」(4)。西元三世紀(jì)初,就我國所傳而說,『法句』是因部派而有不同誦本的:組織不同,偈頌的多少也不同。

  現(xiàn)存『法句』的不同誦本,完整無缺的,有二六品本、三三品本、三九品本。二六品本,從(一)「雙要品」到(二六)「婆羅門品」,共四二三偈,是銅鍱部所傳,巴利語本,編為『小部』的第二種(5)。有『法句注』Dhammapada-At!t!hakatha^,附以二九九種譬喻。

  三九品本,從(一)「無常品」到(三九)「吉祥品」,為「吳天竺沙門維祇難等所譯」,共二卷,名『法句經(jīng)』。三九品本與二六品本,有親近的關(guān)系,可從『法句經(jīng)序』,而明白出來。如『出三藏記集』卷七「法句經(jīng)序」(大正五五?五0上)說: [P812] 「始者,維祇難出自天竺,以黃武三年來適武昌,仆從受此五百偈本,請(qǐng)其同道竺將炎為譯」。 「昔傳此時(shí),有所不出。會(huì)將炎來,更從諮問,受此偈等,重得十三品。并校往(注?)故,有所增定。第其品目,合為一部,三十九篇,大凡偈七百五十二章」。

  依序文所說,維祇難所傳的是五百偈本。次從竺將炎,補(bǔ)出一三品,成為七百五十二偈。比對(duì)『小部』的『法句』,與這部三九品本的『法句經(jīng)』,二六品的次第相合,只是插入了一三品。三九品本,顯然是在二六品的基礎(chǔ)上,擴(kuò)編而成。五百偈原本二六品,及增編情形如下:

  圖片

  〔小部法句〕                  〔法句經(jīng)〕

  (一)無常品……(八)言語品(一四六偈)

  (一)雙品……(二四)愛欲品  (九)雙要品……(三二)愛欲品(四三0?五偈)

  (三三)利養(yǎng)品(二0偈)

  (一五)比丘品(二六)婆羅門品(三四)沙門品(三五)梵志品(七二偈)

  (三六)泥洹品……(三九)吉祥品(九二偈)

  從「雙要品」到「愛欲品」,又「沙門品」、「梵志品」──二段,二六品,與二六品本的次第相合,共五0二?五偈。維祇難所傳的「五百偈本」,應(yīng)該就是這一部分。其余的一三品, [P813] 分列在前(八品)、中(一品)、后(四品),共二五八偈。全部共七六0?五偈,與序說的「七百五十二章」,略有出入,這可能現(xiàn)存本已有過增補(bǔ)了。所增補(bǔ)的一三品,從品名來說,如(一)「無常品」,(三)「多聞品」,(四)「篤信品」,(五)「戒慎品」,(六)「惟念品」,(八)「言語品」,(三三)「利養(yǎng)品」,都與說一切有部誦本──三三品本相同;以「無常品」為第一品,也與三三品本相合。從內(nèi)容來說,『法句』本為出家眾所常誦,而三九品本中,有幾品是重于在家的。如(三九)「吉祥品」,與『小部』『經(jīng)集』的『大吉祥經(jīng)』相近,而更富于為在家說法的特征。(三八)「道利品」,是君王(輪王)治國安民的法門。(四)「慈仁品」,說仁慈不殺及慈心的功德。所以,維祇難的五百偈本,與銅鍱部同出一系──分別說部系Vibhajyava^din;而增出的一三品,可見與說一切有部有關(guān),而是重于世間善法的學(xué)派。水野弘元推定為無畏山寺派Abhayagiriva^sin所傳(6),也許是的。支謙傳說:「近世葛氏傳七百偈」(7)!父鹗稀,不知是天竺,還是中國人?如據(jù)語音而加以推論,「葛氏」與「迦葉」相近,也許七百偈本是迦葉遺部Ka^s/yapi^ya所傳。迦葉遺──飲光部,正是分別說系的一支,而又接近說一切有部的學(xué)派。三九品本,漢譯還有『法句譬喻經(jīng)』,「西晉法矩、法立等譯」,四卷。品名與次第,都與『法句經(jīng)』相合,但偈頌不全,僅一九七偈。這是屬于同一部類,是無可疑的。『法句』,有注釋事緣(譬喻),支謙『法句經(jīng)序』,早就說到:「章 [P814] 有本句,有義釋」(8)。『法句譬喻經(jīng)』,就是『法句』義釋的一種,引有六八譬喻。偈頌及義釋不全,可能是譯者的略譯本。

  三三品本,從「無常品」到「梵志品」,漢譯現(xiàn)有二本。一、『出曜經(jīng)』,罽賓僧伽跋澄 Sam!ghabhu^ti執(zhí)梵本,姚秦竺佛念譯出(西元三九九年譯)。全部三0卷,約九三0偈(9);這也是『法句』的譬喻集。據(jù)僧!撼鲫捉(jīng)序』說:「錄其本起,系而為譯,名曰出曜。出曜之言,舊名譬喻,即十二部經(jīng)中第六部」(10),出曜,是「阿波陀耶」(譬喻)的義譯。然據(jù)『出曜經(jīng)』卷六(大正四?六四三下)說:

  「六者出曜。所謂出曜者,從無常至梵志,釆眾經(jīng)之要藏,演說布現(xiàn)以訓(xùn)將來,故名出曜」。

  據(jù)此,「出曜」是「優(yōu)陀那」的義譯!撼鲫捉(jīng)序』說:「集比一千章,立為三十三品」(11) 。一千章,當(dāng)然是大數(shù)。明說「三十三品」,而現(xiàn)存經(jīng)本作三四品。與同類譯本『法集要頌經(jīng)』相對(duì)比,可見是將(四)「不放逸品」,誤分為「不放逸」、「放逸」二品了。這應(yīng)是一品,才符合三三品的舊說。二、「法集要頌經(jīng)」(「法優(yōu)陀那」的義譯),是趙宋天竺三藏明教大師天息!6蟯(西元九八0──九八七年間)譯出的。全經(jīng)四卷?九三0,五偈。除文前二偈,及「錄經(jīng)偈」四偈──「正信品」末偈,「瞋恚品」末偈,「樂品」末偈,「梵志品」末偈,實(shí)為九二四 [P815] ?五偈。這是純粹的偈頌集,與『出曜經(jīng)』頌,為同一誦本!捍笈派痴摗痪硪(大正二七?一中)說:

  「一切鄔陀南頌,皆是佛說。謂佛世尊,于處處方邑,為種種有情,隨宜宣說。佛去世后,大德法救展傳得聞,隨順纂集,制立品名。謂集無常頌,立為無常品;乃至集梵志頌,立為梵志品」。

  從「無常品」到「梵志品」──三三品本,是說一切有部所傳,傳說為大德法救Dharmatra^ta 所撰集。法救為西元前一二世紀(jì)間人;他是擴(kuò)編『法句』(也許附于譬喻),而不是創(chuàng)編,是說一切有部誦本的編集者。支謙所傳的「九百偈本」,大概就是說一切有部誦本。在印度西北,法救撰集『法句』的傳說,極為普遍,F(xiàn)存三九品本的『法句經(jīng)』,題作「尊者法救撰」,從傳譯者的誤傳而來,其實(shí)是不對(duì)的。說一切有部本,以梵語寫成,現(xiàn)有梵本存在。西藏譯本,也屬于三三品本,名「優(yōu)陀那品」Uda^navarga,是偈頌;還有名為Uda^navargdvivaran!a 的,是『法句』的義釋,而附以譬喻的(12)。

  在這三類的完整的誦本外,近代又有發(fā)現(xiàn)。西元一八九二年,在于闐Khostan附近發(fā)見的古寫本,以佉盧虱咤文Kharos!t!i^寫成,有西北印度方言Prakri^t的特征。近代學(xué)者推定為西元二世紀(jì)寫本,稱之為犍陀羅語Gandha^ri^本(13)。這部『法句』,是殘本;推定為 [P816] 全部二六品,原本約五四0偈左右(現(xiàn)存三五0偈)(14)。沒有見到刊本,當(dāng)然不能作精確的論斷。然覺得近人的推論,未必盡然。這部『法句』的品目次第是:(一)「婆羅門品」,(二)「比丘品」,(三)「愛欲品」,次第與二六品本,恰好相反。以部派的組織不同來說,這是不屬于分別說系的;當(dāng)然也不能推論為二六品。在敘列的品目中,如「多聞品」、「戒品」,這都是二六品本所沒有的,卻見于三九品本及三三品本。又從各品偈頌的數(shù)目來說,在三三品本與三九品本之間,如:

  圖片

  〔二六品本〕        〔三九品本〕    〔犍陀羅本〕     〔三三品本〕

  婆羅門品四一偈      四0            五0             六三

  比丘品二三偈        三二            四0             六四、五

  不放逸品一二偈      二0            二五             三四、五

  雙品二0偈          二二            二二             五0、五

  犍陀羅語本,次第與二六品本相反;品目也有非二六品所有的;偈數(shù)在三九品本與三三品本間,所以推定為二六品等,是值得懷疑的。這也許是不屬于分別說系,也不屬于說一切有系,而是另一系部派的誦本。

  『法句』,可說是佛說感興語(優(yōu)陀那)的最早集成,因而法藏及說一切有部,就稱『法句 [P817] 』為「優(yōu)陀那」;「優(yōu)陀那」更被沿用為一切偈頌集的通稱(15)。原始的『法句』,在部派分流中,「各釆經(jīng)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義,條別為品」(16)。大家相信,「一切鄔陀南頌,皆是佛說」,只是各為新的類集,新的組織而已。從組織的體裁來看,三九品本,是依二六品本,而受到三三品的重大影響。論成立的先后,應(yīng)為二六品本、三三品本、三九品本;不可想象為五百偈本、七百偈本、九百偈本的次第擴(kuò)編。犍陀羅語本,是另成系統(tǒng)的?傊,在部派分流中,各有『法句』的傳誦;語文與誦本,是不止于現(xiàn)存各部的。

  注【87-001】『出三藏記集』卷七(大正五五?五0上)。

  注【87-002】「十二部經(jīng)」中的「優(yōu)陀那」,法藏部的『四分律』卷五四,作「法句經(jīng)」(大正二二?九六八中);『長阿含經(jīng)』卷三,同(大正一?一六下)!核姆致伞痪硪唬鳌妇浣(jīng)」(大正二二?五六九中) 。說一切有部梵本,『法句經(jīng)』名Uda^navarga。

  注【87-003】前田惠學(xué)『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六九九──七00)。

  注【87-004】『出三藏記集』卷七(大正五五?四九下)。

  注【87-005】『南傳大藏經(jīng)』卷二三(一七──八三)。

  注【87-006】水野弘元『佛教圣典與翻譯』(應(yīng)慶大學(xué)『語學(xué)論叢』第一輯七一)。

  注【87-007】『出三藏記集』卷七(大正五五?五0上)。 [P818]

  注【87-008】『出三藏記集』卷七(大正五五?五0上)。

  注【87-009】前田惠學(xué)『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所說(七0八)。

  注【87-010】『出曜經(jīng)』卷一初(大正四?六0九中)。

  注【87-011】『出曜經(jīng)』卷一初(大正四?六0九中)。

  注【87-012】梵、藏本,并如前田惠學(xué)『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所引述(七0七)。

  注【87-013】前田惠學(xué)『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所引述(七0五)。

  注【87-014】同見上書所引(七0五──七0六)。

  注【87-015】『大智度論』卷三三(大正二五?三0七中)。

  注【87-016】『出三藏記集』卷七(大正五五?四九下)。

  第二項(xiàng) 義品

  『義品』Arthavargi^yaAt!t!hakavagga,內(nèi)含一六經(jīng),編入『小部』『經(jīng)集』的第四品,共二一0偈。與『義品』相當(dāng)?shù)臐h譯,有『佛說義足經(jīng)』,二卷,一六品,吳支謙譯(西元二三0年頃)。第十品以下,次第與『義品』略異。『義足經(jīng)』附有說偈因緣;這些因緣,『義品』的注釋也有,但或大同小異,或完全不同。在部派傳承中,『義足經(jīng)』近于『義品』, [P819] 而屬于不同的部派。

  「義品」,在上座部系Sthavira中,稱為「義」。如銅鍱部Ta^mras/a^t!i^ya名『義品』。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也名為『義品』或『眾義品』(1)。大乘的『智度論』與『瑜伽論』,也稱為『義品』或『眾義經(jīng)』(2),化地部Mahi^s/a^saka名『十六義品』(3) 。法藏部Dharmaguptaka名『十六句義』,或『句義經(jīng)』(4)!号崮附(jīng)』作『說義』(5) ?傊,都是以「義」為名的。然在大眾部Maha^sa^m!ghika的『僧祇律』中,名為『八跋祇經(jīng)』、『八群經(jīng)』(6),以「八」為名!赴恕,原語as!t!aat!t!ha;而「義」的原語為 arthaattha,語音相近。今巴利『義品』,原音為At!t!haka-vagga,實(shí)為「八品」的意思!毫x品』的第二「窟八偈經(jīng)』,第三「瞋怒八偈經(jīng)」,第四「凈八偈經(jīng)」,第五「第一八偈經(jīng)」,都是八偈為一經(jīng)。這可見大眾部作「八跋祇經(jīng)」、「八群經(jīng)」,以「八」為名,更近于原始意義!喊巳航(jīng)』,是眾多的八偈經(jīng)。原始結(jié)集,每經(jīng)都應(yīng)為八偈,這才稱為「八品」;蛘呔褪乾F(xiàn)存的八偈──四經(jīng)。據(jù)『大毗婆沙論』說:菩薩為王說「義品呵欲偈」后,王為菩薩說:「儒童賢寂靜,能益于世間,有智能遍知,貪愛生眾苦」。菩薩又為王說:「有智言應(yīng)作,不作不應(yīng)言;智者應(yīng)遍知,有言無作者」(7)。這樣,說一切有部所傳,「欲經(jīng)」也是八偈。『義足經(jīng)』所說「桀貪王經(jīng)」(即「欲經(jīng)」),僅有六偈,而又說:「汝說八偈」(8)!赣(jīng)」也有八偈的傳 [P820] 說,可推論『義品』的原始本,都是八偈為一經(jīng)的,名為「八品」。后來有所增補(bǔ),也不限八偈,這才「八」的古義淡忘了,而轉(zhuǎn)名為「義品」,或與「法句」對(duì)稱的「義句」──「義足」。這是上座部誦本的特色,所以『義(八)品』是古老的,而現(xiàn)存一六經(jīng)的『義品』,是上座部獨(dú)立(西元三00年頃),沒有再分化以前所形成的。

  『義品』,受到大乘學(xué)者的重視。如『智度論』明第一悉壇,引『眾義經(jīng)』三偈(9),同于『義品』(『經(jīng)集』全部偈頌的數(shù)目)七九六、八八0、八八一偈。明無諍法,引『阿他婆耆經(jīng)』(「義品」的音譯)四偈(10),大同『義品』的八三八──八四一偈。明法空,引佛為梵志說五偈(11),大同『義品』的「波須羅經(jīng)」。明一切法,引『佛說利眾(利眾即眾利,利是義利的利)經(jīng)』二偈(12),同『義品』的九0九、九一0偈。又引『利眾經(jīng)』不著一切法(13)!鸿べふ摗灰策@樣,明一切法離言法性,引『義品』偈,即『義品』八九七偈(14)。又引『義品』「諸欲頌」六偈 (15),即「欲經(jīng)」!毫x品』所重的,是離「欲諍」與「見諍」,于不著一切的勝義空,有深切的關(guān)系。

  『義足經(jīng)』與『義品』的注釋,都傳有說經(jīng)的因緣!毫x品』一六經(jīng),分三類:1.直說法義的,是「欲經(jīng)」、「窟八偈經(jīng)」、「瞋怒八偈經(jīng)」、「凈八偈經(jīng)」、「第一八偈經(jīng)」、「老經(jīng)」、「波須羅經(jīng)」、「執(zhí)杖經(jīng)」──八經(jīng)。2.問答分明,記有問者名字的,是「帝須彌勒經(jīng)」、「 [P821] 摩健地耶經(jīng)」、「舍利弗經(jīng)」──三經(jīng)。問答體而不知是誰所問的,是「死前經(jīng)」、「斗諍經(jīng)」、「小積集經(jīng)」、「大積集經(jīng)」、「迅速經(jīng)」──五經(jīng)。問答而不知是誰問的,『義足經(jīng)』作「化佛」問;『義品』釋──『大義釋』作「化人」問!捍笈派痴摗痪硪(大正二七?一上)也說:

  「諸佛法爾,所知法性,于諸世間定應(yīng)開示,然無問者。爾時(shí),世尊化作苾芻,形容端正,眾所樂見,剃除須發(fā),服僧伽胝,令彼請(qǐng)問,佛世尊答,猶如征問義品因緣」。

  『義品』的問者,如有明確的人事,也就不用解說為化人問了。所以,『義品』偈,本為傳誦中的一群(起初也未必有一六章);除三經(jīng)外,根本不知是為誰說的。而傳說『義品』的問答因緣,也就每因部派不同而傳說紛歧了。

  注【88-001】『阿毗達(dá)磨大毗婆沙論』卷四(大正二七?一七上);卷三四(大正二七?一七六上)等。

  注【88-002】『大智度論』作『眾義經(jīng)』,如卷一(大正二五?六0下──六一上)。又作『利眾經(jīng)』,利為義利的利,利眾就是眾利,如卷三一(大正二五?二九五下);卷二七(大正二五?二五九中)!鸿べ煹卣摗蛔g作『義品』,如卷一九(大正三0?三八七中);卷三六(大正三0?四八九上)。

  注【88-003】『彌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二一(大正二二?一四四中)。

  注【88-004】『四分律』卷三九(大正二二?八四五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六八中)。 [P822]

  注【88-005】『毗尼母經(jīng)』卷三(大正二四?八一八上)。

  注【88-006】『摩訶僧祇律』卷二二(大正二二?四一六上);卷一三(大正二二?三三七上)。

  注【88-007】『阿毗達(dá)磨大毗娑沙論』卷三四(大正二七?一七五下──一七六中)。

  注【88-008】『佛說義足經(jīng)』卷上(大正四?一七五下)。

  注【88-009】『大智度論』卷一(大正二五?六0下──六一上)。

  注【88-010】『大智度論』卷一(大正二五?六三下──六四上)。

  注【88-011】『大智度論』卷一八(大正二二?一九三中)。

  注【88-012】『大智度論』卷二七(大正二五?二五九中)。

  注【88-013】『大智度論』卷三一(大正二五?二九五下)。

  注【88-014】『瑜伽師地論』卷三六(大正三0?四八九上)。

  注【88-015】『瑜伽師地論』卷一九(大正三0?三八七中)。

  第三項(xiàng) 波羅延

  『波羅延』Pa^ra^yan!a,或譯為「波羅耶那」、「波羅衍拿」;或譯義為「過道」、彼岸到」,是早期集成的問答偈頌集,F(xiàn)存銅鍱部Ta^mras/a^t!i^ya誦本,編入『小部』『 [P823] 經(jīng)集』的第五品──「彼岸到品」。內(nèi)容共分一八章:一、序偈;二到一七──一六章,為一六學(xué)童所問;一八,結(jié)說。全部共一七四偈;一六學(xué)童所問,凡九二偈。據(jù)序偈所說:大婆羅門婆和利Ba^vari^,到南方出家,教授五百學(xué)眾。因?yàn)椴幻鳌疙斉c頂墮」的意義,聽說釋迦子成一切智者,特命一六位學(xué)童來見佛;佛也就為他們解說了「頂與頂墮」的意義。其次,學(xué)童們一一發(fā)問,成一六章。結(jié)說為:一六學(xué)童,都出了家,得到解脫。年老的賓祇耶Pin~giya,受持佛的教授,回南方去復(fù)命。

  波羅延的一六學(xué)童,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的傳說相近,如『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說:「十六婆羅門,阿逸、彌勒是其二」(1)!撼鲫捉(jīng)』也說:「十六!1庉形梵志,十四人取泥。欢瞬蝗,彌勒、阿耆是也」(2)。這正與『中阿含經(jīng)』 (六六)『說本經(jīng)』相合:佛記阿夷哆Ajita未來作轉(zhuǎn)輪王,彌勒Maitreya成佛(3)。一六學(xué)童事,說一切有部與銅鍱部所傳一致,只是說一切有部,以二人不取涅槃,與銅鍱部的傳說小異。

  這部偈頌集,極為古老!在『雜阿含經(jīng)』(『相應(yīng)部』)已說到:「波羅延耶阿逸多所問」 (4);「波羅延低舍彌德勒所問」(5);「我于此有余說,答波羅延富鄰尼迦所問」(6);「我于此有余說,答波羅延憂陀延所問」(7)。但不要以為,比「雜阿含」的任何部分為早。在圣典的成立中,「雜阿含」為「修多羅」、「祇夜」、「記說」(弟子所說、如來所說)──三部分所合成。 [P824] 說到的「波羅延」四經(jīng),都屬于如來所說、弟子所說部分──「記說」!覆_延」雖沒有編入「祇夜」(八眾誦),也是祇夜所攝,是不了義,是有余說;要經(jīng)如來與弟子的決了,意義才能明了。這就是『瑜伽論』所說,以「祇夜」為不了義,「記說」為了義的意義(8)。所以,這雖是古老的,但比「雜阿含」的「修多羅」相應(yīng)部分,要遲一點(diǎn)。約與「祇夜」(「有偈品」)集成的時(shí)代相當(dāng)(9),而為「記說」所決了的對(duì)象。這是依『波羅延』主體──一六學(xué)童的問答而說。說一切有部的傳說相同,『波羅耶那』也是大眾部所共傳的,所以可想見為早期集成的。但各部所傳,次第與文句,當(dāng)然會(huì)有多少出入。如「優(yōu)陀延學(xué)童所問」的末后問答(『經(jīng)集』一一一0、一一一一偈),在『瑜伽論』中,屬于「阿氏多所問」(10)。在意義(識(shí)滅)上,『瑜伽論』所傳,似乎更為恰當(dāng)!

  主體一六章,大體相同,而序偈與結(jié)說,就不能一概而論了。序偈中,有關(guān)「頂與頂墮」,銅鍱部的傳說是:無明是頂;與信、念、定、欲、精進(jìn)相應(yīng)的明,是頂墮(11)。說一切有部所傳,如『發(fā)智論』所說:信三寶為頂,退失三寶的信心是頂墮(12)。在修行過程中,這是不退轉(zhuǎn)與退轉(zhuǎn)的意義,所以頂是四加行位之一。二部的傳說,完全不同!翰_延』以超越生死為主題,能越生死而達(dá)寂滅,所以名為「波羅延」(彼岸到),本指答一六學(xué)童所問部分。在『波羅延』的傳誦中,雖有為波羅延摩納婆說頂與頂墮的傳說,而并沒有公認(rèn)的一致意見。所以現(xiàn)有的序說與結(jié) [P825] 說,都是屬于部派的附錄。說一切有部說:「為波羅衍拿摩納婆說」,頂與頂墮,是泛說為學(xué)童們說的。而今『小部』的『波羅延』,以一六學(xué)童,阿耆多在先,就說頂與頂墮,佛為阿耆多說。賓祇耶在后,就將結(jié)說部分,歸于賓祇耶說。而且序偈所說的南方地名,可解說為與序偈編集者的區(qū)域有關(guān)。序偈與結(jié)說,稱賓祇耶為「大仙」,也似乎不適當(dāng)。總之,序偈與結(jié)說,是屬于部派的(13)。

  注【89-001】『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卷二(大正二八?七三七上)。

  注【89-002】『出曜經(jīng)』卷六(大正四?六四三中)。

  注【89-003】『中阿含經(jīng)』卷一三(大正一?五一0上──五一一上)。

  注【89-004】『雜阿含經(jīng)』卷一四(大正二?九五中)!合鄳(yīng)部』「因緣相應(yīng)」(南傳一三?六七──七一)。

  注【89-005】『雜阿含經(jīng)』卷四三(大正二?三一0中)!涸鲋Р俊涣(南傳二0?一五八──一六一)。

  注【89-006】『雜阿含經(jīng)』卷三五(大正二?二五五下)!涸鲋Р俊蝗(南傳一七?二一六),所引「波羅延中富鄰 尼迦所問偈」,不同。

  注【89-007】『雜阿含經(jīng)』卷三五(大正二?二五六上)!涸鲋Р俊蝗(南傳一七?二一七)。

  注【89-008】『瑜伽師地論』卷二五(大正三0?四一八下)。

  注【89-009】『雜阿含經(jīng)』卷三六(一0一0經(jīng)),為天子說,與「優(yōu)陀延學(xué)童所問」中二偈(『經(jīng)集』一一0八、 [P826] 一一0九經(jīng))相當(dāng)(大正二?二六四中)。

  注【89-010】『瑜伽師地論』卷一九(大正三0?三八六中──下)。

  注【89-011】『經(jīng)集』「彼岸到品」(南傳二四?三八四)。

  注【89-012】『阿毗達(dá)磨發(fā)智論』卷一(大正二六?九一八下──九一九上)。

  注【89-013】參閱水野弘元『經(jīng)集』譯出所附的注解(南傳二四?三八六──三八七)。

  第四項(xiàng) 經(jīng)集

  『經(jīng)集』Sutta-nipa^ta,為『小部』的第五部。分五品,除上面所說的 (四)『義品』,(五)『彼岸到品』外,還有(一)『蛇品』Uragavagga,(二)『小品』Cu^lavagga ,(三)『大品』Maha^vagga。前三品,是一二、一四、一二──三八經(jīng)的類集。有名的『麟頌』,是『蛇品』第二『犀角經(jīng)』;『牟尼偈』是『蛇品』十二『牟尼經(jīng)』!瑚腠灐弧ⅰ耗材犴灐、『義品』、『波羅延』,這些有名的偈經(jīng),在其他部派中,都是獨(dú)立的!航(jīng)集』為銅鍱部Ta^mras/a^t!i^ya獨(dú)有的編集!盒〔俊坏摹毫x釋』Niddesa,為『義品』、『彼岸到品』、『犀角經(jīng)』作解說,而沒有說到其他。『經(jīng)集』的集為一部,還在『義釋』成立以后(1)。 [P827]

  『經(jīng)集』所集的五品,大體說,都是比較古的!毫x品』與『彼岸到品』,上面已經(jīng)說到;這里只論前三品。三品三八經(jīng),性質(zhì)復(fù)雜,不可一概而論。近代學(xué)者,依語文而加以推斷,自有其重要意義(2)。然從內(nèi)容來說,似乎還有值得商榷的。1.三品的經(jīng)文,與『雜阿含經(jīng)』中,「八眾誦」──「有偈品」有關(guān)的,共一五經(jīng),占十分之四。其中可分為二類:

  Ⅰ與『雜阿含經(jīng)』大同,或主體(除序說)相同的,集成的時(shí)代,可推定為與「祇夜」集成的時(shí)期相當(dāng)。如:

  圖片

  〔經(jīng)集〕                   〔雜阿含經(jīng)〕     〔附注〕

  蛇品(六)敗亡經(jīng)           一二七九(3)

  小品(五)針毛經(jīng)           一三二四        『相應(yīng)部』一0?三

  蛇品(九)雪山夜叉經(jīng)       一三三九        「雜含」有序文

  蛇品(一0)曠野夜叉經(jīng)     一三三八        『相應(yīng)部』一0?一二

  蛇品(四)耕田婆羅墮阇經(jīng)   九八            『相應(yīng)部』七?二?一

  蛇品(七)賤民經(jīng)           一0二          「雜含」末段小異

  小品(一二)婆耆舍經(jīng)       一二二一

  大品(三)善說經(jīng)           一二一八        『相應(yīng)部』八?五

  [P828]

 、颉弘s阿含經(jīng)』簡略,而『經(jīng)集』增廣的;或『雜阿含經(jīng)』別行,而『經(jīng)集』合為一經(jīng)的;或因緣不同而主體一致。這都是成立于「祇夜」成立以后,傳誦于「祇夜」(『雜阿含經(jīng)』的一部分)以外的,如:

  圖片

  〔經(jīng)集〕                      〔雜阿含經(jīng)〕〔附注〕

  經(jīng)末二頌相同

  蛇品(二)陀尼耶經(jīng)            一00四

  『相應(yīng)部』一?二?二

  初偈相同

  小品(一0)起立經(jīng)            一三三二

  『相應(yīng)部』九?二

  大品(四)孫陀利迦婆羅墮阇經(jīng)  一一八四   『相應(yīng)部』七?一?九

  大品(五)摩伽經(jīng)              一一五九

  一一九四   『相應(yīng)部』六?一?六

  大品(一0)拘迦利耶經(jīng)                   『相應(yīng)部』六?一0

  一二七八

  『增支部』一0?八九

  小品(一一)羅!7畝羅經(jīng)          一二一四   『相應(yīng)部』八?四 后三頌相同

  小品(三)慚愧經(jīng)                九七八   『相應(yīng)部』四?三

  [P829]

  2.與「中」、「長」阿含有關(guān)的,如「大品」(七)『施羅經(jīng)』,(九)『婆私咤經(jīng)』,也編入『中部』,而是『中阿含經(jīng)』所沒有的!浩潘竭褰(jīng)』的因緣──二學(xué)童共論,與『長部』(一三)『三明經(jīng)』相同!浩潘竭褰(jīng)』的偈頌中,有二八頌──『我說彼為婆羅門』,與『法句』「婆羅門品」相合(4)。這是以傳誦的婆羅門偈為主體,結(jié)合婆私咤Vas/is!t!ha的問答因緣,擴(kuò)編而成。「小品」(七)『婆羅門法經(jīng)』,與『中阿含經(jīng)』(一五六)『梵波羅延經(jīng)』大同。「小品」(六)『法行經(jīng)』,后四偈與『中阿含經(jīng)』(一二二)『瞻波經(jīng)』,及『增支部』八集一0經(jīng)相同。『法行經(jīng)』與『婆羅門法經(jīng)』,前后次第,都被編入『中阿含經(jīng)』,而是『中部』所沒有的。這四部經(jīng),在「中」、「長」二部成立時(shí),已經(jīng)集成。由于部派(傳承的,區(qū)域的)釆錄不同,而成為四部阿含以內(nèi)的,或流傳于四部阿含以外的偈經(jīng)。

  3.與佛傳有關(guān)的,如「大品」(一)『出家經(jīng)』,(二)『精勤經(jīng)』,(六)『薩毗耶經(jīng)』,(一一)『那羅迦經(jīng)』,「小品」(九)『何戒經(jīng)』,都有關(guān)于佛及弟子的傳記!干咂贰(五)『淳陀經(jīng)』,為『長阿含經(jīng)』(二)『游行經(jīng)』的一節(jié)(5),本從「涅槃譬喻」中來(6)。佛與弟子的傳記,起初以偈頌為主,后來才結(jié)合而以長行敘述出來!捍就咏(jīng)』的成立,比『大般涅槃經(jīng)』更早!捍笃贰晃褰(jīng),與法藏部Dharmaguptaka的『佛本行集經(jīng)』,說出世部 Lokottarava^din的『大事』相近。法藏部與銅鍱部,同出一系。在部派發(fā)展中,分別說系 [P830] Vibhajyava^din比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更接近大眾部系Maha^sa^m!ghika 。這由于阿育王As/oka以后,說一切有部向西北發(fā)展;恒河Gan%ga^一帶與南方,都屬分別說系與大眾系的化區(qū)。凡佛傳偈頌,與『大事』相近而不同說一切有部的傳說,大抵為成立于阿育王時(shí)代以后。

  從上三類二五經(jīng),可以大略看出:「蛇品」各經(jīng)的成立,是較早的。(二)『犀角經(jīng)』,(一二)『牟尼經(jīng)』,是有名的偈經(jīng)。(一)『蛇經(jīng)』,約有半數(shù)偈頌,為『法句』所釆錄!干咂贰苟鄶(shù)起于「祇夜」時(shí)代,到「中」、「長」集成的時(shí)代為止!感∑贰怪T經(jīng),要遲一些,『寶經(jīng)』說到了「四惡趣」,「六重罪」(7),顯然已到了僧治強(qiáng)固的時(shí)代!复笃贰怪T經(jīng),大多數(shù)是成立于部派分裂以后的。雖成立的時(shí)代,先后不一,而從多數(shù)來說,『經(jīng)集』所集的諸經(jīng),是可以看作原始佛教時(shí)代的圣典的。

  注【90-001】水野弘元日譯『經(jīng)集』解題(南傳二四?二)。

  注【90-002】前田惠學(xué)『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七二七──七三二)。

  注【90-003】依『大正藏』編目。

  注【90-004】『經(jīng)集』六二0──六四七偈(南傳二四?二三四──二四二),與『法句』三九六──四二三偈相合(南傳二三?七九──八三)。 [P831]

  注【90-005】『長部』(一六)『大般涅槃經(jīng)』,缺!洪L阿含經(jīng)』卷三『游行經(jīng)』(大正一?一八中──下)。

  注【90-006】『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三七(大正二四?三九0中──下)。

  注【90-007】『經(jīng)集』「小品」(一)『寶經(jīng)』(南傳二四?八五)。

  第三節(jié) 自說?如是語?本生

  第一項(xiàng) 自說(優(yōu)陀那)

  「九分教」,是有不同部類的!感薅嗔_」、「祇夜」、「記說」,集合為原始的「相應(yīng)」。其他的「分教」部類,如「方廣」與「甚希有」,編入「長」、「中」、「增一」部中。保留分教的部類,留傳到現(xiàn)在的,『小部』有『優(yōu)陀那』、『如是語』、『本生』三部。

  『優(yōu)陀那』uda^na,譯為(無問)「自說」,為『小部』的第三部。全書分八品:「菩提品」、「目真鄰?fù)悠贰、「難陀品」、「彌酰品」、「輸那長老品」、「生盲品」、「小品」、「波咤離人品」。每品十經(jīng),共八0經(jīng)。每經(jīng)前有緣起,末了以「優(yōu)陀那」作結(jié),F(xiàn)存本是后起的,原始集成的「優(yōu)陀那」,就是『法句』,這是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與法藏部Dharmaguptaka的一致意見。在大眾部Maha^sa^m!ghika中,有『法句』,也就沒 [P832] 有『優(yōu)陀那』。稱『法句』為「法優(yōu)陀那」(法集要頌),并泛稱一切偈頌集為「優(yōu)陀那」(1),可以推定為:『法句』是「優(yōu)陀那」,是偈頌類集的開始,所以后代的偈頌集,就沿用這一名稱。銅鍱部Ta^mras/a^t!i^ya學(xué)者,忘了『法句』是「優(yōu)陀那」的類集,在『法句』以外,又編集『優(yōu)陀那』。當(dāng)然,無問自說的,如來的感興語,流傳于教界的,不在少數(shù);類集為『優(yōu)陀那』,是沒有什么不合的。但以此為「九分教」的「優(yōu)陀那」,如覺音Buddhaghos!a所說 (2),那就不對(duì)了。

  在『小部』的「優(yōu)陀那」中,如「生盲品」一經(jīng),「波咤離人品」五?六經(jīng),引用了『長部』(一六)『大般涅槃經(jīng)』(3)!笍涻F贰挂唤(jīng),引用『增支部』九集(三)『彌酰經(jīng)』(4)!钙刑崞贰挂哗ぉと(jīng),「目真鄰?fù)悠贰挂唤?jīng),與『大品』「大犍度」相同(5)!笍涻F贰刮褰(jīng),與『大品』「拘睒彌犍度」相合(6)!篙斈情L老品」六經(jīng),與『大品』「皮革犍度」相同(7)!改空驵?fù)悠贰挂唬敖?jīng),「輸那長老品」八經(jīng),與『小品』「破僧事」相同(8)!篙斈情L老品」五經(jīng),與『小品』「遮說戒犍度」相同(9)。不但事緣相同,文句也(除簡略外)一致:所以這是「犍度部」集成以后所編集的。此外,與『雜阿含經(jīng)』(部分與『相應(yīng)部』相合)相同的,也有幾則,但事緣與「優(yōu)陀那」,有了多少的變化,如:

  圖片

  〔優(yōu)陀那〕         〔雜阿含經(jīng)〕〔附記〕

  [P833]

  菩提品七經(jīng)         一三二0    雜含有多頌

  菩提品八           一0七二    雜含有二頌

  目真鄰?fù)悠范?nbsp;      四一三      雜含沒有頌

  彌酰品四           一三三一

  輸那長老品三       一二二三    『相應(yīng)部』一一?一四『優(yōu)陀那』偈異

  生盲品二           一一四八    『相應(yīng)部』三?一一『優(yōu)陀那』偈異

  小品五             一0六三    『相應(yīng)部』二一?六『優(yōu)陀那』偈異

  波咤離人品九

  一0七六    『優(yōu)陀那』分為二經(jīng)

  波咤離人品一0經(jīng)

  『雜阿含經(jīng)』(『相應(yīng)部』),是最早集成的!簝(yōu)陀那』與『雜阿含經(jīng)』不合,還可說是部派不同。與『相應(yīng)部』也不合,這不能不說是晚出而忽略古義了!從『優(yōu)陀那』的內(nèi)容,可以論斷為:摭拾傳誦于教界的「優(yōu)陀那」(可能是早就有了的古偈),參考『長部』、『增支部』,及『大品』、『小品』而成;當(dāng)時(shí)是沒有注意到『相應(yīng)部』的。四部阿含的集成,早在部派分立以前。而律部的『大品』、『小品』,如本書第五章的論證,這是分別說Vibhajyava^din 與說一切有系分立以后才完成的。分別說系的法藏部、化地部Mahi^s/a^saka,在『法 [P834] 句』以外,都沒有『優(yōu)陀那』。可見這是分別說系再分化,銅鍱部成立以后的事,不能早于西元前二世紀(jì);這是成立于錫蘭的。

  注【91-001】『大智度論』卷三三(大正二五?三0七中)。僧伽羅剎Sam!gharaks!a的 『修行道地經(jīng)』頌,也是稱為「優(yōu)陀那」的(拙作『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四0一)。

  注【91-002】『一切善見律注序』(南傳六五?三八)。

  注【91-003】『長部』(一六)『大般涅槃經(jīng)』(南傳七?七0──七六、一0三──一一九、四五──五三)。

  注【91-004】『增支部』九集(南傳二二上?六──一二)。

  注【91-005】『銅鍱律』『大品』「大犍度」(南傳三?一──六)。

  注【91-006】『銅鍱律』『大品』「拘睒彌犍度」(南傳三?六一0──六一二)。

  注【91-007】『銅鍱律』『大品』「皮革犍度」(南傳三?三四三──三四八)。

  注【91-008】『銅鍱律』『小品』「破僧犍度」(南傳四?二八二──二八四、三0三──三0四)。

  注【91-009】『銅鍱律』『小品』「遮說戒犍度」(南傳四?三五三──三五八)。

  第二項(xiàng) 如是語

  『如是語』Itivuttaka,是『小部』的第四部,為重頌而以增一法編成的,共分四集。 [P835] 「一法品」二七經(jīng),「二法品」二四經(jīng),「三法品」五0經(jīng),「四法品」一三經(jīng)。這在經(jīng)初,表明從佛及阿羅漢的傳聞而來,是「不顯說人、談處、說事」的,所以稱為『如是語』。玄奘所譯『本事經(jīng)』,是同一原本,不同部派的不同誦本!罕臼陆(jīng)』僅一法、二法、三法,共一三八經(jīng)!盒〔俊坏摹喝缡钦Z』,為「九分教」中「如是語」的銅鍱部Ta^mras/a^t!i^ya誦本。在部派流傳中,當(dāng)然不免有多少變化,但這是以增一法編集(體裁劃一,是依據(jù)材料而重新編寫的),沒有完成的古典。如依「九分教」的次第來說,「修多羅」、「祇夜」、「記說」,集為『相應(yīng)』!纲ね印故恰毫x品』、『波羅延』、『牟尼偈』等!竷(yōu)陀那」是「法句」。「如是語」就是這一部了!在「九分教」的研究時(shí),已有詳細(xì)的論列(1),可以參閱。

  注【92-001】本書第八章第四節(jié)第一項(xiàng)。

  第三項(xiàng) 本生

  『小部』的第十部,是『本生』Ja^taka。在『小部』中,這是最長的一部,也是完成較遲的一部。這部『本生』,分二二編,是以偈頌的多少而次第分編的。一偈到一三偈的,是一編到一三編。一四偈以上的,是一四編。二0偈以上的,是一五編;三0偈以上的,是一六編;這樣的,直到九0偈以上的,是二二編。二二編全部,共五四七「本生」(1),這是銅鍱部 [P836] Tamras/a^t!i^ya所集成的『本生』。西元四0九──四一一年,法顯在錫蘭(師子國)時(shí),見到:「佛齒常以三月中出之。未出十日,王莊校大象,使一辯說人,著王衣服,騎象上,擊鼓唱言:菩薩三阿僧祇劫苦行,不惜身命,以國妻子及挑眼與人,割肉貿(mào)鴿,截頭布施,投身餓虎,不 !6腇腦髓,如是種種苦行,為眾生故。……王便夾道兩邊,作菩薩五百身已來種種變現(xiàn):或作須大拿,或作睒變,或作象王,或作鹿馬,如是形像,皆彩畫莊校,狀若生人」(2)。在西元五世紀(jì)初,「五百本生」,已成為錫爾非常流行的,宣揚(yáng)佛教的主要資料。齊武帝時(shí)(西元四八三──四九三),外國沙門大乘,在廣州譯出『五百本生經(jīng)』(佚失)(3),這應(yīng)該與銅鍱部所傳的『本生』有關(guān)。

  據(jù)Gandhavam%sa說:巴梨文的「本生」,原本只有偈頌,長行部分,是由錫蘭語而轉(zhuǎn)譯為巴利語的(4)。銅鍱部學(xué)者,稱『本生』偈本為Ja^taka;長行與偈頌合本為Ja^takat!t!hakatha^,看作『本生』的注釋。然從「本生」的一般情形來說,這是未必如此的。本書第四章第三節(jié)第二項(xiàng),第八章第四節(jié)第二項(xiàng),已一再說到「本生」!副旧褂卸悾航(jīng)師所傳的本生──菩薩本生,如集在『長部』中的,是沒有偈頌的。律師所傳的本生──佛與弟子的本生,主要是有偈頌的(也有沒有偈頌的)。凡舉例以證成的「本生」、「譬喻」,在對(duì)話中,通常采取「說偈」的形式。早期的,「九分教」時(shí)代的「本生」(簡要的只有「敘過去事」、「結(jié)歸現(xiàn)在」二分)部類 [P837] 的原形,已無法考見。這二類「本生」的結(jié)合,著重于佛的前生──菩薩本生;具足三段的形式(一、序當(dāng)前的事緣;二、說到前生事,對(duì)話中有偈頌;三、結(jié)歸現(xiàn)在事):這樣的「本生」,是部派分流以后,才盛行起來的。依各部派所傳,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的本生,或是有偈的,或是沒有的。大眾部Maha^sa^m!ghika的『雜藏』,是『諸偈頌』(5),「本生」是有偈的;然律部(「波羅提木叉分別」)所引本生,卻多數(shù)是沒有偈的。所以,以菩薩「本生」為主,有偈的「本生」,是大眾部與分別說部Vibhajyava^din,阿育王As/oka時(shí)代(西元前三世紀(jì))以后的共同傾向。完成的「本生」形式,都有序分、主體(說偈在內(nèi))、結(jié)說──三部分。沒有偈,還可以成為「本生」;但有偈頌,卻不能表明為「本生」。所以銅鍱部的『本生』,偈為巴利語,長行為錫蘭語,不應(yīng)把長行看作錫蘭的后起的注釋。這應(yīng)該是:「本生」被用作通俗教化的范本,所以長行轉(zhuǎn)為錫蘭語;而偈頌有音韻等特色,在宏化當(dāng)中,仍保留印度傳來的原形。「本生」對(duì)于大乘,有深切的影響;「本生」的廣泛流行,是在大乘興起以前的。作風(fēng)保守,嚴(yán)守聲聞佛教立場本色的銅鍱部,所傳『本生』的集成,論理是西元前的事。

  五四七則「本生」,大概可稱為「五百本生」。說一切有部的『十誦律』、『大毗婆沙論』,都說到「五百本生」(6),但并不是同一的。說一切有部的「五百本生」,是因提婆達(dá)多 Devadatta破僧而說「五百本生」(但實(shí)際上,并沒有敘述這么多)。在說一切有部中,「五百 [P838] 」是虛數(shù),形容很多的,如「五百羅漢」(7)也是這樣。在說一切有部看來,本生到底有多少,是難有一定的數(shù)目,只能說是「無量」。也就沒有廣泛搜集,成為一大部,如銅鍱部所傳的那樣。五四七──「五百本生」,是銅鍱部一派所傳,不可誤會(huì)為佛教界共傳的數(shù)目。

  『小部』『本生』的集成,在初期圣典的成立史中,不能說是早期的。但部分內(nèi)容,是早就有了的。如『本生』四二八──長生太子Di^gha^yu,在說一切有部的經(jīng)、律,『銅鍱律』、『四分律』、『五分律』,都是譬喻;而在『本生』中,卻與『僧祇律』相同,化為「本生」了。如『譬喻』三八──歡喜牛,上座部系Sthavira各律,都是譬喻,但在『本生』中,與『僧祇律』相同,化為「本生」。所以,這部『本生』的完成雖遲些,而部分的內(nèi)容,或本來是「本生」,或「譬喻」而轉(zhuǎn)化為「本生」,是與經(jīng)、律同時(shí)成立的。

  「本生」集而傳譯來中國的,以吳康僧會(huì)(西元二二七──二三九)所譯的『六度集經(jīng)』八卷為最早。晉竺法護(hù)(西元三00年前后)譯『生經(jīng)』五卷。東晉失譯的『佛說菩薩本行經(jīng)』三卷等。在宏化的實(shí)用中,「譬喻」、「本生」、「因緣」,在北方佛教界,都融和了,所以都不是純粹的「本生」集。而且,傳譯來中國,時(shí)間更遲,部分又與大乘相融合了。

  附編在『小部』『本生』前的,有『因緣談』Nida^nakatha^,是佛的傳記。

  注【93-001】『本生經(jīng)總說』(南傳三九?附三──五)。 [P839]

  注【93-002】『高僧法顯傳』(佛國記)(大正五一?八六五上──中)。

  注【93-003】『出三藏記集』卷二(大正五五?一三中)。

  注【93-004】 Ganbhavam%sa,JPTS.1886,P.59.

  注【93-005】『摩訶僧祇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

  注【93-006】『十誦律』卷三六(大正二三?二六四中)。『阿毗達(dá)磨大毗婆沙論』卷一二六(大正二七?六六0上)。

  注【93-007】拙作『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二二一)。

  第四節(jié) 長老偈?長老尼偈?譬喻

  第一項(xiàng) 長老偈與長老尼偈

  「長老偈」Theraga^tha^,『長老尼偈』Theri^ga^tha^,為『小部』的第八、第九部,是偈集,傳為佛的大弟子──比丘、比丘尼所說。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也有這二部(1);依梵本『毗奈耶皮革事』,原文作Sthaviraga^tha^,Stahaviri^ga^tha^,也就是「上座偈」、「上座尼偈」(2),但沒有翻譯出來。

  『長老偈』,共一二七九偈(攝頌作一三六0偈)(3);另有「序偈」三首,似為后來附入的 [P840] 。全部為二六四位長老,分二一集,是以長老偈的多少──一偈、二偈而分類的!洪L老尼偈』共五二二偈,七三位長老尼,分一六集。這兩部偈集,充分表達(dá)了古代的出家精神。少欲知足,厭離塵俗生活,而實(shí)現(xiàn)解脫自在的境地,有點(diǎn)近于中國禪者的詩偈。在表達(dá)精勤的修證中,也有對(duì)佛與大弟子的贊仰;對(duì)同道或弟子,諄諄的誨勉策勵(lì),又表達(dá)了對(duì)僧伽清凈的愿望。

  『長老偈』與『長老尼偈』,誤傳為長老與長老尼所說;其實(shí),是與長老及長老尼有關(guān)的偈集。這些偈頌,部分是長老、長老尼所說;有些是敘事詩,如阿那律Anuruddha偈(八九二──九一二偈),是阿那律一生,五十五年修行的記錄。也有對(duì)話,如鴦掘魔An%gulima^la 偈(八六六──八九一偈),為佛與鴦掘魔的對(duì)話。古代的伽陀,多數(shù)是連敘帶說的。敘述部分,不能不歸于偈頌的傳誦者、集成者。這些偈頌,近代學(xué)者K.E.Neumann,R.O.Franke等,推論為出于一人的手筆(4),這是我們所完全不能同意的!兩部偈集的內(nèi)容,有的與「雜阿含」、「中阿含」相同;與『法句』相同的也不少:決不能說,這些偈都出于一人的手筆。與比丘、比丘尼有關(guān)的偈頌,不斷的傳誦出來。除集入「雜阿含」的部分而外,傳誦于教界的還很多。從「九分教」的次第來說,「修多羅」、「祇夜」、「記說」而后,「伽陀」與「優(yōu)陀那」,就是『義品』、『波羅耶』、『法句』、『上座偈』、『上座尼偈』的集成了。兩部偈集與「阿含」有關(guān)的,『長老偈』有: [P841]

  圖片

  〔長老偈〕                  〔漢譯阿含〕            〔巴利四部〕

  相應(yīng)部六?一五

  阿難一0四六偈

  長含游行經(jīng)              長部大般涅槃經(jīng)

  雜含一一九七經(jīng)          相應(yīng)部六?一五

  阿那律九0五

  長含游行經(jīng)              長部大般涅槃經(jīng)

  優(yōu)波摩那一八五?一八六      雜含一一八一            相應(yīng)部七?一三

  跋耆子一一九                中含侍者經(jīng)              相應(yīng)部九?五

  三彌提四六                  雜含一一00            相應(yīng)部四?二二

  左奴四四                    雜含一三二五            相應(yīng)部一0?五

  婆耆舍一二0九──一二七九  雜含一二0八──一二二一相應(yīng)部八?一──一二(5)

  鴦掘魔八六六──八七0      雜含一0七七            中部鴦掘魔經(jīng)

  雜含二五四

  二十億耳六四0──六四四

  中含沙門二十億耳經(jīng)

  目犍連一一八七──一二0八  中含降魔經(jīng)               中部梵天詩經(jīng)

  優(yōu)陀夷六八九──七0四      中含龍象經(jīng)               增支部六集?四三

  [P842]

  賴咤!6嗀羅七六九──七八八    中含賴咤!6嗀羅經(jīng)           中部賴咤!6嗀羅經(jīng)

  阿那律九一0──九一九      中含說本經(jīng)

  『長老尼偈』與「阿含」相同的,有:

  「長老尼偈」                 「漢譯雜阿含經(jīng)」          「巴利相應(yīng)部」

  世羅五七──五九             一一九八經(jīng)               五?一(6)

  蓮華色二三0──二三五       一二0一                 五?五

  蘇摩六0──六二             一一九九                 五?二

  遮羅一八三── 一八八        一二0七                 五?八(7)

  尸羅遮羅一九七──二0三     一二0六                 五?七(8)

  孫陀利三一二──三三七       一一七八(9)

  『長老尼偈』,見于「雜阿含」,而不見于其他的三部,這是佛滅后,尼眾受到上座的貶抑,不再像佛陀的時(shí)代了。二部的偈頌,部分與『法句』相同。這可能為根據(jù)「雜」、「中」、「法句」的古傳偈頌,從不同的立場,釆錄當(dāng)時(shí)傳誦的偈頌,而更為不同的組集。從名為『上座偈』、『上座尼偈』來說,分別說系Vibhajyava^din與說一切有系的共同傳誦來說,可推定為:上座部Sthavira獨(dú)立,而說一切有與分別說部,還沒有再分化時(shí)期(約西元前三0 [P843] 0頃)所集成的!荷献省恢,有些是誤傳的,如二五六、二五七偈,是阿浮多Abhibhu^ta 長老。阿浮多是尸棄S/ikhi佛弟子,這二偈是阿浮多在梵天說的(10),而今作為釋迦弟子了。有些是較遲的大德,如一四三、一四四偈,是樹提陀娑Jotida^sa。樹提陀娑是優(yōu)波離 Upa^li的再傳,陀索迦Da^saka的弟子(11)。如二九一──二九四偈,是三浮陀^Sambhu^ta 。三浮陀,就是北傳的商那和修Sa^n!ava^si,為阿難A^nanda的弟子。樹提陀娑與三浮陀,都是七百結(jié)集時(shí)代的大德。又如三八一──三八二偈的Tekicchaka^ni,一六九──一七0偈的Vi^tas/oka,五三七──五四六偈的Ekaviha^riya,都是阿育王As/oka時(shí)代的人(12)。所以「偈」的內(nèi)容,部分雖是極古的,而編集成部的,是上座部學(xué)者。而阿育王以后,(銅鍱部學(xué)者)又有過多少的增編。

  『長老尼偈』的內(nèi)容,古老的部分太少。表達(dá)自己修證境地的不多,而卻有長篇的敘事詩。如善慧尼Sumedha^七五偈;伊師達(dá)尼Isida^si^四八偈;尸跋尼Subha^三四偈;翅舍憍答彌尼Kisa^gota^mi^一一偈:這些,都是據(jù)傳說的事緣,而改作為偈頌的。長篇的敘事偈,成立遲一些吧(13)!

  說一切有部所傳,有『世羅尼偈』Selaga^tha^。『長老尼偈』也有世羅尼的偈,但在『雜阿含經(jīng)』及『相應(yīng)部』中,作阿!6畦毘Al!avika^尼的偈(14)。別有尸羅尼偈五偈半(15),這是最 [P844] 有名的偈頌。『世羅尼偈』,不知是否就是『雜阿含經(jīng)』的尸羅尼偈;說一切有部本沒有傳來,現(xiàn)在也無法確定的了!

  注【94-001】『雜阿含經(jīng)』卷四九(大正二?三六二下)。梵本『毘奈耶皮革事』(N.Dutt:Gilgit manuscripts Ⅲ,p art 4,p.I88)

  注【94-002】『雜阿含經(jīng)』卷四九(大正二?三六二下)。梵本『毘奈耶皮革事』(N.Dutt:Gilgit manuscripts Ⅲ,p art 4,p.I88)

  注【94-003】『長老偈』「大集」(南傳二五?三三0)。

  注【94-004】前田惠學(xué)『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所引述(七三三)。

  注【94-005】內(nèi)容相同,次第不完全相合。

  注【94-006】『雜阿含經(jīng)』與『相應(yīng)部』,都作阿!6畦毘尼。

  注【94-007】『雜阿含經(jīng)』與『相應(yīng)部』,都作尸(利)沙(婆)遮羅。

  注【94-008】『雜阿含經(jīng)』與『相應(yīng)部』,都作優(yōu)婆遮羅。

  注【94-009】后分長行,在『長老尼偈』,化為偈頌。

  注【94-010】『相應(yīng)部』「梵天相應(yīng)」(南傳一二?二六五)。

  注【94-011】『摩訶僧祇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三上)。

  注【94-012】前田惠學(xué)『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所引述(七三四)。 [P845]

  注【94-013】后分長行,在『長老尼偈』,化為偈頌。

  注【94-014】后分長行,在『長老尼偈』,化為偈頌。

  注【94-015】『雜阿含經(jīng)』卷四五(大正二?三二七中)!合鄳(yīng)部』「比丘尼相應(yīng)」(南傳一二?二三一)。

  第二項(xiàng) 譬喻

  『小部』的第一三部,是『譬喻』apada^na,skt.avada^na。全部分「佛譬喻」、「辟支佛譬喻」、「長老譬喻」、「長老尼譬喻」──四部分,以偈頌寫成。雖有四部分,而主要是「長老譬喻」。體裁為長老們──佛弟子「自說」,敘述往昔生中的因行(種善根),經(jīng)歷多生多劫(成熟),終于在釋迦佛的法會(huì)中,出家修行,證得究竟的漏盡解脫。現(xiàn)生的事緣,簡略而又一般化。往昔生中,見佛或見辟支佛等,布施、禮拜等功德,將來決定能得解脫。在三寶功德的堅(jiān)信中,不用憂心忡忡的怕墮落;也不用急求現(xiàn)生的證得,而心安理得的度著幸福的一生。這一佛化世間的精神,與大乘他力思想的原意,完全吻合。

  銅鍱部Ta^mras/a^t!i^ya但立「九分教」,而在『小部』中,卻有「十二分教」的『譬喻』,這是非常有意義的!「譬喻」,本書已一再說到(1),在圣典的(部類)成立中,比「九分教」的成立要遲一些;而現(xiàn)在屬于『小部』的『譬喻』,是更遲的!『本生』五四七則,而『譬 [P846] 喻』的主要部分──「長老譬喻」,也恰好是五四七人。五四七則『本生』的集成,已不太早;而『譬喻』的五四七人,無疑是模擬『本生』而編成的。「五百」,本來是虛數(shù)!肝灏倨┯鳌,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也有同一的傳說。漢譯有『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jīng)』,西晉竺法護(hù)(西元三0二年)譯;「本起」是「譬喻」的義譯。標(biāo)名「五百弟子自說本起」,而內(nèi)容為:從大迦葉Maha^ka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