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yán)經(jīng)

《華嚴(yán)經(jīng)》全名《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yán)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yán)果地,故曰華嚴(yán)。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yán)法身,故曰華嚴(yán)。華嚴(yán)經(jīng)是大乘佛教修學(xué)最..[詳情]

四十華嚴(yán) 第四卷 第57講

  《四十華嚴(yán)》第57講(2008年11月27日)A

  今天在講之前,我要把前面的做一個回顧。因為我們停了一段時間。這段時間里啊,我們國家發(fā)生很多大事,也是我們中國人歷史上很值得我們高興的大事。我們可以說,一百多年來的這種屈辱啊,可以說洗盡了,中國人重新站起來了。不管是奧運的圓滿,還是神州七號上太空去漫步啊,中國人做到了,我相信可以證明是,我們中國人重新站起來的一個起步,也是我們非常值得給自己做勉勵的。對不對?鼓勵一下嘛!(眾鼓掌)佛教徒不要那個樣子,這樣子人家看見你很想揍你一頓。你有成功就應(yīng)該高興。不要亂了心智就好,但是你要看得很清楚。

  我們停了一段時間,現(xiàn)在回過頭來,把心收一下。首先跟各位談,我們談《四十華嚴(yán)》是從這個地方開始,是這地方要開始,前面都是序文。

  這里提到文殊師利菩薩告訴我們,他當(dāng)然是跟那舍利佛六千比丘以及當(dāng)時那些善男子善女人等。那善男子善女人有好多啊,除了那些比丘以外呢,那些善女人善男人其實就是現(xiàn)在在座的各位,只是當(dāng)時你不認(rèn)真聽,所以沒有成就去啊,再來一次。

  現(xiàn)在我們告訴你,當(dāng)時文殊師利菩薩跟我們講什么?也就是現(xiàn)在要跟你講的,就是“十種趣大乘無疲厭心”,或者叫做“趣大乘心無疲厭”,就是這個十句話,那么這個十句話也就是我們修學(xué)大乘的人的一個根本條件。在前面跟各位講過了。當(dāng)你這十個條件具足以后,那你會得證一個廣大三昧,叫做“見一切佛境界無礙眼”,有這個三昧。那這個三昧呢,也有十個能力會產(chǎn)生。

  那這個三昧力是怎么產(chǎn)生的,這里我們要跟各位談三個理論,綜合跟各位講一下,就不詳細(xì)再講了。只是綜合性地講一下。

  第一個就是你要學(xué)大乘。這個大乘是講一佛乘,就華嚴(yán)一乘圓教的這個一乘,不是一般的大乘。他雖然叫“趣大乘法無疲厭心”,這個大乘法就是一乘圓教,華嚴(yán)的一乘,也就是佛陀的法門就對了。你要具備有這十個無疲厭心。

  一般人想修行都有很簡單的目標(biāo)。這些目標(biāo)不是不對啊。是對的,但是很簡單。譬如“我要解脫、我要了生死、我要出三界、我要免輪回、我要斷煩惱”,沒有錯吧。“我要明心見性、我要開悟、我要成佛”,沒錯吧?“我要證阿羅漢”,也沒錯吧?這些都對,沒有錯。〉沁@種單純的這種目標(biāo),是一個叫做無知的人一個凡夫,他剛覺醒的時候的一個象征。因為剛開始覺醒,你不可能有太完整的這種“人生”的認(rèn)識。

  我用這個“人生”的認(rèn)識,這個詞你要弄清楚,跟你一般講的話是不太一樣的。我們常跟各位講,學(xué)佛人他有一個很重要的基本條件,就是你有沒有這樣問過自己“我活了這把年紀(jì)啊”,當(dāng)然年紀(jì)有的不大嘛,我看有的才二十幾歲,二十歲不到的,但是你會問一個問題,“我這樣活著對嗎?”“活著有意義嗎?”“這樣活著有價值嗎?”“我活著是要干什么?”“就每天這樣賺錢?用錢賺錢用錢。這樣嗎?吃飯、睡覺、吃飯、睡覺。是嗎?”

  有些人有很明確的目標(biāo)。“我要拼第一名,考一百分。”這跟各位講過了?家话俜忠墒裁?考上好學(xué)校?己脤W(xué)校干什么?讀第一名?家话俜忠墒裁矗吭倏己脤W(xué)校。考好學(xué)校干嘛?再讀第一名?家话俜帧5阶詈笠墒裁?討個好老婆,生個好兒子。要干什么?讀第一名?家话俜。這個叫生死輪回。你能讀第一名,能考一百分,這是你有福報。為什么你考得到?因為你前輩子經(jīng)書誦很多。

  你沒誦經(jīng)書的話,這輩子就不喜歡讀書了,你放心啦,一看到書,頭就大,眼花繚亂。為什么?因為你前輩子沒誦經(jīng)嘛。

  所以你這輩子會讀什么都好,考什么都會,是因為你前輩子什么經(jīng)都誦。跟你講你不相信啊,不然你去翻翻你前輩子的記錄就知道。

  假如你只讀一部經(jīng),下輩子你就只有那一科會啦。其他都不會啦。你自己注意看看。有些人喜歡數(shù)學(xué),有沒有?這種人前輩子《金剛經(jīng)》一定讀很多。有些人對數(shù)學(xué)就很討厭,前輩子一定是誦《地藏經(jīng)》還是《彌陀經(jīng)》。你不要看不要笑啊,這是因為你不翻你的記錄,你把你的記錄翻出來看看你就知道。

  有的人理性思維很強,對不對?那種人,你叫他看畫聽音樂,大概都看不懂。人家說這音樂很好聽,他說“嗯,我聽也是很好聽。”“這幅畫好不好?”“嗯,畫的不錯。”你問他多少錢?他說“大概七百。”“七百?”“單位呢?”“元。”人家說“這幅畫七百萬美金呢。”你變成七百塊人民幣。可見這根本畫都就不認(rèn)識嘛。

  可是有些人就是感性很強,一聽音樂就開始掉眼淚。很多人,爐香贊開始讀,還沒讀完啊,眼淚就掉下來了。這是有感性的訓(xùn)練。為什么?我們都叫先天性的。前輩子修來的。對吧?他絕對不是無因無緣,都有因緣的。

  所以現(xiàn)在我們跟各位談?wù)f,你要了解大乘法是什么?你也一定要有他的因。那這“十個趣大乘法無疲厭心”就是你基本要具備的條件。而告訴你是無疲厭心不是一般有疲厭心的。

  一般發(fā)簡單的愿,你得到就好了。“我解脫了,解脫就好啦”。解脫以后干嘛?睡覺?要不然解脫要干嘛?解脫以后要做什么?你想想看,“我只要開悟就好了”,開悟要做什么?那這么簡單的目標(biāo)是很容易達(dá)成的,我跟各位講,很容易達(dá)成。因為這種修學(xué),只要我們跟各位講,那個三個基本條件你具備:第一個人格性健全;第二個正常的健康家庭生活跟社會生活;第三個,你開始在反省。“我這樣活著對嗎?”“我是誰?”“我到底從哪里來?”“我死后要到哪里去?”當(dāng)你開始在探討這些,人生真的活著是要干什么?這樣做是對嗎?你開始在探討這些。這三個條件你要具備的話,那么剛才所念的那些簡單的基本目標(biāo)都很快會達(dá)成。但是你前面這三個條件沒有具足的話,你要先去調(diào)整要先去具備這些條件。

  修行只要你開始正式進行以后,從佛陀到現(xiàn)在二千五百多年了,我們把這些理論,修行的那步驟,我們已經(jīng)跟各位講很清楚了。包括工程面的,技術(shù)面的。圖表我們都給你做出來了。你只要照著那步驟進行修行,很快就會成就。這個叫做圣解脫道,或者叫做次第道、菩提次第道。修學(xué),要出離三界的,免除輪回的,斷煩惱的,明心見性,解脫,開悟,證阿羅漢,證四果啦。

  沒有證五果的,只有證四果的。那天還有人問我說“證四果以后,有沒有證五果?”這實在沒辦法,不知道從哪里聽五果來的。

  那個要達(dá)這個目標(biāo)啊,不難。只要你那些人格性健全,基本這些條件具足,修行的時間不長。再笨啊,三年就夠了。假如你用功了三年還沒有一點消息的話,表示你前面的條件不夠,你要先去具足前面條件。

  要不然你永遠(yuǎn)會有一個狀況,現(xiàn)在比較少了,因為我罵人罵太多啦。他不敢再問這個問題啦。他問什么?“師父每次聽你講經(jīng),我就差一點點就開悟啦。”

  “我說差多少?”

  他說:“差一寸。”

  我說:“什么時候那一寸跟你補起來?不是往后補,你要往前補。你那一寸不差在哪里,就是前面人格性不健全。”

  當(dāng)然你不承認(rèn)啊。那我就問你說:“你的朋友有幾個?”

  你要想想看,你要是沒有一個朋友,十年以上的好朋友,你這種人不要修行啦。記得啊,十年以上的好朋友。只要朋友交一交,老是不知道為什么人家不理你啊,那你一定有問題。你要是相識滿天下,知心沒半個,那個也不算。你那個名片拿起來一大堆,整個抽屜都是名片,結(jié)果你打電話去,沒人認(rèn)識你,那個不算朋友。一定要很知心的,最少要有一兩個。一個還不行,一個死黨可能你們是臭氣相投。打麻將就會在一起,喝酒就會在一起,那個不是朋友。一定是能談心,真的是在人生旅途上,大家互相協(xié)助,像這種知心的好朋友。你一定要有,不可能沒有啊。那你不可能認(rèn)識每個人,每個人都跟你是知心的朋友。也不可能,對不對?所以你這么多年下來會有一些這種好朋友。沒有的話那你就要開始留意了。

  正常的家庭生活。你假如在家里父母、兄弟、姐妹、親戚都合不來,那你看也完了。

  所以這人啊,一定人格要先具足。然后你會開始反省,“我人生這樣子活著干嘛?對嗎?每天就吃飯、睡覺、吃飯、睡覺,是嗎?應(yīng)該不是。那什么樣我要應(yīng)該怎么活著才對?才有價值才有意義?”當(dāng)這樣子,你就開始追求啦,修行很快。

  這個是一般,叫做小乘、大乘的定義。

  但是,華嚴(yán)的一乘圓教的定義,就不是啦!不但自己要能夠解脫,你還要能夠幫助別人解脫。

  這個就很麻煩。這個別人,別人有一個麻煩的問題是什么?別人不是我。你自己想想看,你自己一個人生活,很簡單,你要吃什么也可以,要睡怎么睡也可以。但是當(dāng)你跟另外一個人在一起的時候,那就麻煩啦。你要吃什么?他要吃什么?那不一樣,對不對?這個問題就產(chǎn)生了。

  所以你要教別人,你記得一個問題,把別人的錢想辦法弄到自己的口袋,不難,但是手段不一定正確。最近鬧得全天下滿城風(fēng)雨,全球風(fēng)雨的,就是華爾街那些金童,他們就把全世界人口袋的錢通通弄到他身上去。結(jié)果全世界都垮了,他的退休金還拿四億美金喔。他下臺了,還可以領(lǐng)四億退休金啦!國會議員一罵,他說“沒有那么多啦。”“沒有那么多??”他說“三億而已啊。”為什么三億?因為他要扣所得稅。三億、四億多,全世界鬧得滿城風(fēng)雨,他還有辦法這樣下來。為什么?這個是很簡單的事。把別人的錢變成我的錢,很簡單。

  但是把別人的腦袋要裝進我的腦袋,不容易!你記得,把別人的腦袋裝進你這里來,不容易!所以你要把你的理想、解脫的這一套去教別人,教別人把你吸收去。沒那么容易。

  今天各位,你來聽我講,很捧場。座無虛席,擠不進來,還要擠到外面去。對外面聽的朋友,我們很不好意思啊。但是,你要知道,你聽了好像是懂喔;丶,等你要跟另外一個人講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好像一鍋粥。“到底我要講哪一個。”你會講不清楚啊。你有沒有想過,“我要怎么樣子才能講清楚。”這就是一個問題啊,從聽懂到能夠講清楚,這個就要一段很長的距離啊。

  要把佛陀那種改造生命的這一套工程,從佛陀那邊學(xué)過來,你有多少的細(xì)節(jié)跟步驟要進行。這是一套功夫啊,所以我們說這個叫做生命改造工程。這一套工程里啊,包括這個人還沒具備條件。你要先教他具備條件,這個叫資糧道。你要先教他。然后呢,再教他你這一套簡單的修行的,他很快會成就的。這個其實不難。

  我跟各位講,修行如何解脫這個叫做微觀的佛法,其實不難,只要你能夠資糧道具足,這個下手其實三個月就夠了。我們說給你再笨三年也夠了。你已經(jīng)加十二倍啦,對不對?有沒有?加十倍啊。再不夠,五年也夠啦!但是你為什么三年五年都搞不出一點名堂來?就前面的資糧道不足。

  不但這個樣子,你成就以后要怎么辦?成就以后要做什么?就一直坐在蓮花上面,還是坐在桌子上?不是啊,成就以后要做什么?還是要吃飯,還是要睡覺。不是說“我已經(jīng)成就了”。

  那一天我看報紙講,四川有個人在家鄉(xiāng)打死人了,跑到河南,河南哪里不知道,跑到那邊出家。過了幾年他以為沒事了,就回家去了。在火車站就被公安抓起來了。到了警察局,他還跟警察講:“我已經(jīng)成佛了,你怎么可以抓我?”這種人,一出家就以為成佛了。你以為成佛了要干什么?成佛犯法照樣抓去關(guān)。成佛不是你自己定義的!

  但問題是,我們成就以后你要怎么樣生活?那個生活是什么?那個叫做真實的人生。我們現(xiàn)在的人生是虛妄的人生。所以我們在皈依的時候跟各位講,一切皆虛妄、唯佛陀真實。你要有這種認(rèn)知!

  那么當(dāng)你能夠肯定,這不是聽講的,聽師父講一切皆虛妄,你就一切皆虛妄。回家被揍一頓,你就不要哭,他會告訴你一切皆虛妄。那是真正的一種感受,生命的感受。當(dāng)你發(fā)現(xiàn)這個娑婆世界一切皆虛妄以后,那么一切真實怎么來?這個才是關(guān)鍵。

  一個成就者,一切覺悟者,他就是活在一切真實的環(huán)境里,而不是一切虛妄的環(huán)境里。這個就是一個差別。

  我每次講到地藏經(jīng)的時候,我說《地藏經(jīng)》講的是娑婆世界的本體。娑婆世界就是這樣,“南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yè),無不是罪。”那次我在多倫多講的時候,把這句話統(tǒng)計一下,《地藏經(jīng)》這一句話講了十次。南閻浮提眾生的業(yè),他起心動念就錯!所以跟各位講,你起心動念就錯,因為你在虛妄的世界里,只要用大腦就虛妄。

  那極樂世界呢?是法身的本體。所以極樂世界跟這個世界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個對比是很清楚的。所以你講的極樂,絕不是用意識能操縱的,用意識能操縱的不是極樂,那是天堂。你自己想象那里很美。極樂世界你想象不到的。他是不用大腦的。他是生命的存在啊,都在培養(yǎng)自性善根?,我們這里不是,我們這里的生命存在都在增長貪嗔癡。

  所以你要懂得說,成就以后要怎么生活的話,那你就學(xué)華嚴(yán),你才能夠感受到。

  所以一乘圓教在講,他有這三個部分,包括資糧道,包括微觀佛法,解脫這一套怎么進行的,包括成就以后你要怎么進行的。這個是一個總關(guān)鍵。

  跟一般的大乘不一樣,大乘是指前面資糧道不具足要如何去具足。那么小乘不一樣,小乘他是如何解脫的那一部分。就是說,你已經(jīng)具備了這些條件以后再來找我,那我教你如何解脫,這個簡單,所以這個叫微觀的佛法。那么大乘擴大呢?就是把資糧道不夠也教你,那么證得空性就解脫了嘛。解脫你就應(yīng)該怎么做了。怎么做你知道啊,你不知道,問我我也不知道。他就是指這個部分,大乘。

  那圓教不一樣,圓教就解脫以后應(yīng)該怎么樣?他的境界!華嚴(yán)經(jīng)》里通通講出來。所以他這個地方首先談的是這十個無疲厭心。不疲厭,趣大乘法不疲厭。所以你會發(fā)現(xiàn),在華嚴(yán)里頭常常告訴我們說“久處紅塵無疲厭。” 久處紅塵就是常常在紅塵中出入,你不疲厭的。不是說這里享受不疲厭的,那你這樣講就錯了。他不是在享受紅塵,而是出入紅塵,他是乘愿再來,在這里廣度眾生。有種種的挫折無奈與逼迫,對那個菩薩來講啊,他都是在增長他的智慧,累積他的德行。你要留意到這一點。而這一點不是一般的行者所能做到的。這是不一樣。

  所以在這個地方首先就叫你,站在什么樣的高度來看人生。我們一般人是站在生存的邊緣掙扎,來看人生。這是不一樣,一乘圓教的立場是站在佛陀的立場來看人生。所以基本上華嚴(yán)是教你如何做個佛,如何到達(dá)佛的境界,來過一個與十方諸佛平等平等的那種真實的人生。他是站在這樣的高度在看的。所以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慢慢地去體會。這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佛教。

  他在告訴我們是一個光明,是一個燦爛,是一個永恒的這種真實人生。不是虛幻的人生,在這里面,只有和諧只有圓滿只有寧靜只有祥和。在這里沒有斗爭、沒有對立、沒有暴力。這樣的世間,你想想看是一個多美好的世間!我們要努力的,也是要構(gòu)建的這樣的一個和諧的社會。是不是?

  反應(yīng)太慢了,現(xiàn)在我是學(xué)著講經(jīng)速度慢一點,所以你才有機會鼓掌,否則我就一直接下去,你就沒機會啦。聽經(jīng)要聽,不是聽到入定啊。

  具備了這十個條件以后,就能夠證得啊,當(dāng)然這里面經(jīng)典講得是很詳細(xì)的,我只是簡單地跟各位講,能夠證得一個廣大三昧。這個廣大三昧叫做“見一切佛境界無礙眼”。那我們要看佛境界為什么看不到?而具備這十個條件以后啊,那你要看一切佛的境界都沒有障礙,你可以有。這個“眼”就是指智慧的意思,就是能力,你可以見到一切佛境界的能力。

  那這個問題就來了,是不是這十個條件全部具足以后才有呢?全部具足就是這十科,都要一百分嘛。對不對?那都要一百分當(dāng)然沒問題啦?墒乾F(xiàn)在這十科你可能學(xué)三科,對不對?而三科呢,大概三四十分,那五六十都還沒有,那這樣有沒有呢?這樣也有。但是有障礙。他的障礙不是外面給你障礙,是你的能力沒到那里。

  這個地方在語言跟文字上很難表達(dá),很難表達(dá)這個部分。我舉個例子你看看,我們家里的孩子,我們都當(dāng)過孩子嘛。你想想看你自己。當(dāng)你三歲的時候看世界是怎么樣?當(dāng)你十歲時候,當(dāng)你十五歲的時候,當(dāng)你二十歲的時候,那個時候你從現(xiàn)在的立場來看那個時候,他們是不是有障礙?對不對?可是你來反省你自己看看,那個時候你大概都沒障礙,因為你的能力只到這里,所以你的欲望不會超過。你要留意到這一點。

  我們?nèi)藭?a href="/remen/tongku.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痛苦啊,就是你的欲望超過你的能力,你的痛苦就來了。你去留意一下。

  所以很多人說:“師父現(xiàn)在賺的錢不夠用啊。”

  我說“你啊,真笨,賺的錢不要用,就絕對夠用。”

  你想想看,你想想看是不是這樣?你賺的錢怎么會不夠用呢?賺的不要用一定夠用嘛。

  以前沒錢的時候,路邊買東西就可以啦,F(xiàn)在有錢的時候就要進百貨公司買,對不對?本來Henten(注:臺灣服裝品牌)就可以了,而現(xiàn)在就要LV。我告訴你,你什么也不夠用。再給你加三倍的收入,你也不夠用。因為你的欲望,大過你的能力,你一定產(chǎn)生痛苦。

  所以我們常跟各位講,你能不能控制你的欲望?其實這個只是修養(yǎng)而已。但是,一個生命,生命的本質(zhì)他具備有這個條件。當(dāng)你的能力到哪里呀,你看到哪里,你自然會到哪里,不會有障礙的。

  所以他這個地方講無礙眼,沒有錯。你的能力,只要你這十個條件開始在具備的時候,你生命中全方位,全方位所有的自性善根會開始成長。而這個時候你才開始成長,不是完全成長出來。開始成長,那有的會快有的會慢。對不對?有的就可能都不動。這個時候你就會看到了,人的個性,叫性格啊,是不一樣的,在我們因地叫性格,在果地就叫菩薩的性德,他就叫性德啦。那個性德是不一樣的。你看觀世音菩薩的性德,地藏菩薩的性德,他是都不一樣的。那么這個不同就是他因地所激發(fā)出來的生命因素不同。只是這樣而已。

  那么,因為一個生命因素開始成長以后,他生命的覺知開始上來了。生命的覺知一上來啊,他就開始去搜尋佛陀的境界,就開始往佛陀的境界方向走啦。

  我們現(xiàn)在在找的是什么境界。控澿涟V的境界。所以你看啊,電視一看,先看廣告,最近有沒有新產(chǎn)品?手機新出新款,電腦又出新款的,功能新的又來了。因為你向貪嗔癡走。但是當(dāng)你生命性德開始成長的時候,你是向佛的境界走,不是向貪嗔癡的境界走。所以我們這個世間啊,是以娑婆、五濁惡世為本體,所以你怎么增長都是往貪嗔癡走。極樂世界是一個代表,他都是往生命的性德走。你要留意到啊,這個差別是很大的。

  所以當(dāng)你跟一個對人生毫無認(rèn)識的人,你跟他講智慧很重要,他會告訴說“智慧能夠一個月給我增加多少收入?”你碰到那種人你怎么跟他講佛法?他只想money、money、money啊,所以你看他眼睛是這樣畫的,($),有沒有?他為什么會畫成這樣子?彎彎曲曲的然后兩條杠。這就是娑婆的眼睛嘛。所以他有障礙。

  凈土的眼睛不是這樣。他都是光明的他都是培養(yǎng)他的自性善根。所以,有了這些自性善根以后,他見一切佛境界就沒有障礙啦。那么你的自性善根有三分,你就三分佛境界,有五分就見五分佛境界。就這個樣子。那,您看你要不要這個部分?這是很真誠、很真實的。

  所以從菩薩開始呢,我們講六十六分以上的菩薩,就有他的凈土,雖然不完美但是真實的。從六十六分以后啊,他所有的自性善根跟著一起成長,而且很快,一直到九十六分所有的生命因素,他的善根全部開花。九十六分就是七地菩薩,全部到達(dá)。八地以后叫不動地嘛,不動地是指所有的生命善根通通展開了。再來就作運用啦,而且可以運用得非常地完美。這是九十七分以后。一直到一百分,到一百分就等著成佛,所以叫等覺。

  那么,這個地方講到見一切佛境界無障礙眼啊,他說:

  “得此三昧威神力故,悉見十方一切世界諸佛如來。”

  這個悉見一共有十個,有十個,這個我們上一次都講了。我就不詳細(xì)跟各位講了。有了這十個能力啊,你就出現(xiàn)啦。他是講兩個,這是講第一個。

  第二個,就是我們經(jīng)文第八頁這邊:

  “又由得此三昧力故。即時獲得十千真實菩提之心。成就十千甚深三昧。具足十千諸波羅蜜。圓滿十千智慧光明。發(fā)起十千自在神力。”

  他談到這個部分,那簡單地我跟各位談一下,這個我不詳細(xì)再跟各位談了。這個能力我要跟各位談就是,因為你具備那十個條件,就可以得這個三昧力。這個三昧力啊,前面我們跟各位定義過了。

  有了這個三昧力啊,這是應(yīng)該來講,修學(xué)一乘圓教的菩薩們,他第一個成就,有了這個成就,你就得到一個狀況。業(yè),業(yè)力是我們最怕的,對不對?這個業(yè)就轉(zhuǎn)寄,轉(zhuǎn)到法界去了。業(yè)寄法界,身在娑婆。你現(xiàn)在是因地喔!因地菩薩是身在娑婆,但是業(yè)已經(jīng)轉(zhuǎn)到法界去了。所以當(dāng)業(yè)來的時候,事實上你只要照著法一直修法就好。這個就是我們跟各位講的,三昧力能轉(zhuǎn)變業(yè)力的地方。

  不是你到了這個業(yè)來的時候,才要去修一個三昧力啊。那沒有用,來不及了。敵人來了,你說“趕快,敵人來了,趕快現(xiàn)在開始新兵訓(xùn)練。”新兵訓(xùn)練干嘛?來不及了,你平時就把部隊訓(xùn)練好,所以敵人來了不用怕嘛。你平常不訓(xùn)練不行啦。

  所以前面那十個趣大乘心無疲厭,這個是很重要的一個基本條件,平常你就要培養(yǎng)。那個心量要打開,接觸眾生,種種的困難跟挫折啊,他會歷練你,考驗?zāi)悖阅愕牡滦芯蜁黾,德行一直累積。德行從哪里來?從與眾生相處當(dāng)中,你所遭受種種的挫折困難,那你如何去解決他?你不見得成功喔。眾生有問題找你,你幫他處理,你不見得成功。而且你可能還會焦頭爛額,那不要緊。一方面在消你的業(yè)障,一方面增長你的德行。

  好,到某個程度以后,你心穩(wěn)定下來,不會彷徨。因為剛開始你常常會這樣,“我會不會發(fā)錯愿?我會不會走錯路?我是不是應(yīng)該修改?我是不是不應(yīng)該信佛?我趕快去信別的?”你不穩(wěn)定。

  當(dāng)你穩(wěn)定下來,“肯定我這樣做沒錯,困難乃是必然的,解決困難就是增長我的智慧。”當(dāng)你是這樣認(rèn)知的時候,你的業(yè)就轉(zhuǎn)過去了,轉(zhuǎn)到法界去了。

  那你必須要有這種認(rèn)知啊。那你要有這樣的認(rèn)知,你一定要親近道場,親近師父,修學(xué)法門。這三個一定要,我們叫三緣念嘛。緣念道場、緣念善知識、緣念法門,這個你一定要一再地一再地去訓(xùn)練。

  所以,與眾生相處是個必然的條件,假如你不跟眾生相處,你不知道。因為很多眾生是你很討厭的。人家沒錯啊,可你會討厭他。你說四川人來他吃什么都辣,你說浙江人來吃什么都甜。這兩個人坐在一起你怎么吃?你就拿辣椒去沾蜂蜜吃一樣。對不對 ?那你這樣做你,就去適應(yīng)啊。要適應(yīng),那你要怎么適應(yīng)?因為那個風(fēng)格,眾生的風(fēng)格跟那氣勢完全不一樣。有的是急驚風(fēng);有的是慢郎中;有的是鬧鐘還沒響他就先響,先起床了;有的鬧鐘響了,你把它按著,他還是在睡。那這個時候怎么辦?你會討厭他吧?討厭是你的不對。眾生永遠(yuǎn)是對的。你要是修行你記得,眾生永遠(yuǎn)是對的。

  這跟賣東西的人一樣,“消費者永遠(yuǎn)是對的”。我們這個社會好像還沒養(yǎng)成,在臺灣是“消費者永遠(yuǎn)是對的”。我們這邊常常是罵消費者。我要去買東西常常被罵,“別問那么多!” 我不問清楚我怎么買啊?

  這是自己要去訓(xùn)練,眾生永遠(yuǎn)是對的,那你在這樣的情況你才會改變你自己。你不要以為眾生,很多眾生是佛菩薩變化來的。他在教訓(xùn)你喔!你不知道。

  當(dāng)你這樣的累積自己的德行到某個程度以后,你就會發(fā)現(xiàn),那不可思議的狀況,他就來了。那個不可思議,不是你自己去測試的。

  我常跟各位講,以前我開始講經(jīng)的時候,我還沒出家,還在講經(jīng),實在是很麻煩。在臺北啊,今天在東邊明天在西邊,有時候要到海邊,有時候到山邊啊。到處跑,可是我要搭公車啊。搭公車的時間比講經(jīng)的時間都要長,往返大概是要兩倍的時間。所以講兩個鐘頭,搭車要四個鐘頭,實在很麻煩。

  我就想一個問題,“我到底要不要買車?”買車不是比較方便嗎?所以我想一想,“要是我沒有開車的命啊,買了車不是出車禍就是車子丟掉嗎?對不對?那我要有的話,那我不應(yīng)該買啊,人家應(yīng)該會給我車啊,對不對?”你想想看,這種立場你能不能決定?有人會送你一部車。你敢想嗎?當(dāng)然我不敢想啊,不過我既然要弘法,假如菩薩認(rèn)為我應(yīng)該有車,他會送我車,對不對?所以我就不買車。所以那一年啊,準(zhǔn)備要買車子的時候,我就想想我還是買家具。因為沒有家具不行,買了車只有我在享受,買了家具同修們來也可以用,就先買家具。因為叫人家送你家具比較不可能,人家要送你車比較有可能,是不是這樣?

  好,我就跟菩薩講,“我要有開車的命啊,你就送我一部車。我要沒有開車的命啊,你就不要理我。”對不對?我只希望說,我不要等車等太久,因為在等車的時候有時候你會急,急著車子怎么還不來啊。公交車常常是要來三部一起來,要不來就等半個鐘頭也不來。可是我們講經(jīng)的時間到了怎么辦?你只好招出租車啊。我跟他講:“我講經(jīng)又沒收入,出租車又那么貴。我只求你,假如我有開車的命,你就給我一部車,我要沒有開車的命,我祈求你請那個公交車準(zhǔn)時到,不要讓我等太久。”就這樣子。

  過了那個年,就有個同修說:“你這樣不行啊。”

  我說:“沒有辦法。”

  “那我送你一部車子好了。”

  噢,那個心臟就差點跳出來啦,你知道嗎?我就想,才不到一個月,怎么會這么靈啊。你不能老是試,怎么試?對不對?你知道說,這個業(yè)力在法界中,他自己會處理。你不要去想,你去想沒有用。

  所以我發(fā)現(xiàn),從我開車以來,不多啦,大概現(xiàn)在應(yīng)該有七十萬公里了。除了被撞以外,我還沒有撞過人家。你紅綠燈停下來,他“咚”把你撞了。

  我下來:“你怎么搞的?”

  “對不起!對不起!”

  我說:“你怎么喝酒喝那么多?”

  “我也不知道,不知道。”

  我說:“你的車子怎么撞爛了?”

  他說:“我不知道啊,我怎么知道,我要踩剎車怎么踩到油門啦?”

  是常常被撞,沒錯,但是你很安全。

  所以你在修行,你記得,你就好好修行,其他你不要管。你做你該做的。不是說你不要做,等著菩薩來送飯給你吃啊?沒有那回事。這個,就是三昧力跟業(yè)力之間的關(guān)系。

  那你必須要能夠確定,你很明確的目標(biāo)。那十種趣大乘無疲厭心,是非常重要的人生目標(biāo)。你要慢慢透過他,去架構(gòu)起來,要慢慢地架構(gòu)起來。你對人生會重新去整理。換句話說,在你的生命里頭啊,你要徹底地把自己整理一下,那你那個心才發(fā)得起來。那么自然地,你就具有這種三昧力。你開始就一直往佛的境界那邊走。

  因此你對佛的境界就會看得很清楚。十方諸佛的一切境界啊,是都一樣的。每個佛的境界都一樣,只是他的角度跟立場不同,但是那個境界都非常美的。前面我們跟各位講過,恒動,永恒的恒動,光明的。不是靜的,不是那個好像可以把門關(guān)起來,那佛就可以永遠(yuǎn)坐在里面了。那不是啊,跟那個完全不一樣。

  上個月吧,報紙上報道,那個南京阿育王寺出土的。他在地下埋一千年。成佛以后不是給人家埋在地下一千年啊,對不對?你不要搞錯!現(xiàn)在有很多人是這種觀念。他把那個滅盡定當(dāng)作阿羅漢的解脫,當(dāng)作涅槃,是不對的!

  印度有很多修行這些特異功能的人。有一次有一個修行人,那也叫牟尼吉。牟尼吉就是有成就的人。

  他去找國王說:“我可以給你埋在地下一年,假如一年后你把我挖出來,我還活著,你就送給我一匹白馬。我要死了,你就把我丟給狗吃。”

  國王說:“你真有修行,這個牟尼吉不錯。”就把他埋起來了,埋在地下,埋好以后,國王在地上踩一踩,把土給踩緊一點。

  結(jié)果過半年就發(fā)生政變,國王就跑掉了,他一個人就埋在里面了。過了十年啊,宰相跟他講,記得有那么一件事。新國王就說:“真的?那趕快挖出來看看。”

  挖出來,那個人就活起來了,活起來就說:“我的白馬呢?我沒死。”他以為只有一年呢,其實已經(jīng)過了十年了“我的白馬呢?我沒有死,你就要給我白馬。”

  有沒有?這叫特異功能啊。他在地下住十年,我跟你講,一千年他也住下去,沒有問題的。但是呢?這個不是佛法。因為他起來就貪這白馬嘛,表示他煩惱沒斷嘛。對不對?所以你有特異功能,那不對!

  那國王一巴掌給你:“又不是我答應(yīng)給你的。”那你要什么?對不對?國王是想說你能夠在里面住十年,也不錯嘛,白馬送你一匹,是沒有問題?墒悄阆胂肟,那是不對的。

  所以我們修行成就以后要做什么?這是很重要的,在整個華嚴(yán)里,他這一些都教導(dǎo)我們。從我們凡夫的這個娑婆世界,一直到你成就以后的法界,真實法界,一真法界里的整個狀況,《華嚴(yán)經(jīng)》都跟你講很清楚。但是你這個基本能力要有,這是第二個理論。

  第一個具備那個條件,然后成就三昧力。第二個,成就三昧力可以轉(zhuǎn)變你的業(yè)力,你的生命就開始轉(zhuǎn)變了。那這里頭出現(xiàn)第三個問題。就是我們常跟各位講的,象限轉(zhuǎn)移。

  我在跟各位講象限轉(zhuǎn)移這個東西。是借用數(shù)學(xué)的名詞來的。我不知道我們這里的教育狀況。我在臺灣是到了高三的時候,有導(dǎo)函數(shù)理論。有沒有?導(dǎo)函數(shù)就講到象限,四個象限,從第一象限轉(zhuǎn)到第三象限,其實象限他是可以多象限轉(zhuǎn)移的。在我們佛教的這種表達(dá)里,我就把他叫做“多維流淌”。因為我們在象限上講是兩度空間嘛,平面的兩度空間。大概你能畫也是三度空間而已。但是在佛法講生命狀況法界里頭的狀況,他是多度空間,多度是N+1度。所以我就把他叫做多維。多維,但是他是動態(tài)的,所以叫流淌流動,像流水一樣,徜徉著、很自在的那種轉(zhuǎn)化。這個叫做多象限、多維度的象限轉(zhuǎn)移。是這樣的一種狀況。

  那么在這樣的象限轉(zhuǎn)移的情況里,我告訴各位,用語言怎么講都講不清楚。這個境界只有你進到里面,你才知道。我沒辦法用語言怎么跟你表達(dá)。因為那東西你根本不懂。

  我舉個例子你看。我在美國的時候,兩個禮拜前在美國,是零下五度,因為零下五度,各位都有經(jīng)驗吧,在北京零下五度的機會很多,很舒服。對不對?很舒服;氐脚_灣十二度。零度以上十二度啊,你知不知道零度以上的十二度比零下五度更冷,你體會得到嗎?怎么搞的,十二度的天氣,會比零下五度冷?在那邊零下五度很舒服啊。因為他很干燥。而且下大雪,覺得好美啊。臺灣從來不下雪。我們的道場在八百米的地方,也會下雪就已經(jīng)是歷史上的奇跡啦。下那次雪我從臺北趕到那邊去,雪已經(jīng)融化掉了。

  在美國下大雪覺得很舒服啊。因為麻煩都是別人的事嘛。他們政府是很麻煩的,一下大雪,要不然就出車禍,所以政府馬上出動交通隊的人員,馬上灑鹽水各方面的。所以開車出去很舒服,也很好玩。

  回到臺灣也不下雪,才十二度而已,但是冷的要死啊。在那邊五度穿的衣服,零下五度穿的衣服,回到臺灣十二度還不夠。因為什么?你不能體會,臺灣沒有暖氣。而臺灣的風(fēng)又特別聰明,他會鉆到你的衣服里面去。他又濕又沒暖氣,風(fēng)又會鉆。所以那個一冷起來啊。跟那個全部沒穿衣服的感覺一樣,因為風(fēng)一鉆進去,你穿再多也沒用啊。但是你沒有辦法去對比這兩個相差十七度的溫度。竟然比人家高十七度,竟然比你低的地方更冷。那你沒有去經(jīng)驗?zāi)憔筒恢。你不知道?/p>

  所以佛的境界是什么狀況?你假如沒有經(jīng)驗,怎么講你也體會不到。只有你進去以后,才能了解,但是這一段經(jīng)文里啊,他卻很明顯地告訴我們這種象限轉(zhuǎn)移的地方跟方式,在這一段里。

  我跟各位提,他最后一段在講,就是第八頁,就是我們經(jīng)文第四卷的第八頁。他提到一個“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具足安住真實吉祥微妙功德普賢勝行。”有沒有?經(jīng)文有沒有?“勸諸比丘。令其安住勝普賢行。”

  這是第一個,這是象限轉(zhuǎn)移的狀況。你慢慢看。第一個是文殊師利菩薩安住在普賢勝行里,這是從這個果地上來看。然后文殊師利菩薩勸諸比丘,有沒有?也要安住在勝普賢行里,有沒有?這經(jīng)文,這兩個詞有點不太一樣;旧夏悻F(xiàn)在,反正都差不多啦。

  好,“住勝行已”這第二句。

  “入于甚深廣大願海。”開始在做轉(zhuǎn)變了。

  第三句,“入願海已。普遍成就甚深大願。”

  第四句“以得成就大願海故。得心清淨(jìng)。”

  第五句“心清淨(jìng)故得身清淨(jìng)。”

  第六句“身清淨(jìng)故得身輕利。”

  第七句“身輕利故則得廣大不退神通。”

  第八句“以得如是大神通故。不離文殊師利足下。”

  你留意看,這個時候文殊師利的般若空性,才充分顯現(xiàn)出來。一般人所證得的空性不到這個地方。這個空性是全面展現(xiàn)的,是具足圓滿成就的空性。我們一般的空性大概只具足一分空性。像阿羅漢所證得的空性啊,大概一分空性,還沒到十分。他到這個地方是十分空性。我們一般人所證得的空性有兩三分就不得了了。四五分就妙用無窮。但是這個是十分具足的。

  好,那么以“不離文殊師利足下,普於十方一切世界諸如來所。悉現(xiàn)其身。”這是第九句。

  這兩句第九跟第十,各省掉一句。前半句省掉。

  所以他第十句是“具足成就一切佛法”。

  應(yīng)該是這樣的,“普于十方一切諸世界諸如來所。悉現(xiàn)其身。”所以“具足成就一切佛法。”這個經(jīng)文他常常會這樣,會把前面一句給省掉。因為前面已經(jīng)有八句,這里不用再加啦。這個叫做他的語言模式,有的是只有第一句,把這個語言模式定下來,后面就全部省掉。這一段呢,是全面八句,后面兩句省掉。

  這個十句,這個十句講的是一個什么?象限在轉(zhuǎn)移的過程。因為他是從果地,文殊師利的立場,來告訴我們怎么樣從因地轉(zhuǎn)?就是依于這個善知識的指導(dǎo),那你一步一步轉(zhuǎn)過來,這是最高的修行境界,就是你已經(jīng)各種條件都具足啦。那這樣轉(zhuǎn)很快。我們修行到成就的人,他大概都是這樣轉(zhuǎn)的。

  可是今天我們因地,你因地要去轉(zhuǎn)就是,具足那些基本的資糧道為第一要件,當(dāng)你資糧道不具足的時候,你要成就不可能。就是說你要蓋房子地基一定要整理好。地基不整理好,你蓋的房子叫樣品屋。臺灣叫樣品屋,我們這里叫什么?也是,一樣嘛,那個東西是不能住人的。臨時住一下大概可以啊,但是不能長久住。因為水電也沒有,什么都沒有。工地可以申請工地的用電用水,但是他不是長期供應(yīng)的。你要留意到。這個就是基礎(chǔ)。所以你假如不是具備這些資糧,你是沒有辦法進行的。這是一個三個理論當(dāng)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

  而這個部分是怎么樣進行呢?我們只能夠說,果地的人,到果地就知道。但是你因地的人一定要從因地的方法來講。我們在這里看到啦,一個果地的示現(xiàn),因為他直接就告訴這些大菩薩們修行的方法,這是果地的,象限轉(zhuǎn)移的具體例子。

  在我們來講,我們也是一樣,但是,我們沒有辦法像這樣子幾句話就轉(zhuǎn)過去啦。你是要一套工程完成以后,你每一次啊,都要進入那一種心靈頻率很穩(wěn)定的狀況中,你自然會轉(zhuǎn)移的。

  那么在這個轉(zhuǎn)移里頭,他前面有提到,悉見,剛才講悉見十方一切世界諸如來,及其所有道場眾會,有沒有類似這種,悉見一切。這個悉見一切跟你所想的,你入定以后看到什么是不一樣,那是你的意識形態(tài)。一般人都以為,我入了定以后,在定中看到什么?語言是這么講 ,但是你意識形態(tài)以為的入定以后所看到的,是不一樣的。這個定我們叫做三昧力。三昧是正定,石家莊北邊有個正定,就那兩個字啊。但不是入正定到那里去啦。到那里也沒什么好看的。這三昧力就是正定的能力。

  你會發(fā)現(xiàn),那個見啊,應(yīng)該是講發(fā)現(xiàn)或者找到。是見到?jīng)]有錯。那見到不一定用眼睛看,是你的慧眼見到。那個慧眼包括三個東西,主要是三個東西,就慧眼、法眼、佛眼。我們一般講的慧眼是包括天眼。天眼是肉眼的一種延伸跟擴大。天眼有點像你的眼睛裝上望遠(yuǎn)鏡一樣,那個叫天眼?墒腔垩邸⒎ㄑ鄹鹧,跟肉眼、天眼是不同的。他是,用我們的話來講是腦筋里發(fā)現(xiàn)了什么東西,是慧眼、法眼、佛眼,可是他又不是腦筋里面的東西。他是一種智慧的光明作用。知道嗎?光明遍照有沒有?我們常講光明遍照。光明遍照就是指這個東西。所以他不是用眼睛看到什么的,他是你智慧成長所顯現(xiàn)出來的一種狀況,那要這樣訓(xùn)練,這種象限轉(zhuǎn)移的功夫是絕對需要的。

  好吧,我們休息一下,等一下再繼續(xù)跟各位再談。

  《四十華嚴(yán)》第57講(2008年11月27日)B

  好,我們把前面的這個理論部分啊,跟各位簡單地做了一個回顧。這一個小時啊,所談的理論,是一乘圓教的根本核心問題。

  講理論能夠碰到這個因緣啊,是很難得的。各位可能是說“我今天是不小心來的”這個跟中頭獎一樣,為什么會中獎?沒有原因,你今天來就是中頭獎了。

  一般人我們都會這樣問。我想你假如是個用心的同修大概問過,“佛教跟其他宗教有什么不同?”對不對?一般人都講,宗教都是勸人行善的,是沒錯,但是佛教在勸人行善之上呢?還有什么跟人家不一樣的嗎?那你應(yīng)該要去找答案,不是問師父啦。

  同樣的,佛教也有很多宗派,大乘跟小乘有什么不同?對不對?你要找到答案呀。那華嚴(yán)經(jīng)的一乘圓教跟大乘的又有什么不同?對不對?你進入我們華嚴(yán)宗里面,華嚴(yán)宗跟其他宗派有什么不同?沒有的話,你不是一鍋粥嘛,對不對?看起來好像都知道,我也知道,中國佛教八大宗派,啪啪啪啪都會算,這一宗跟那一宗有什么不同,你大概是胡扯一通而已。那現(xiàn)在我們告訴你,你到華嚴(yán)宗來,華嚴(yán)宗的特色是什么?要搞清楚啊。

  那么,剛才的這一段啊,就在說明這一點。華嚴(yán)一乘圓教是如何成就的基本要件,十個趣大乘無疲厭心,對不對?這十個條件啊,你要具備。然后呢,多少,隨著你的程度的增加,你那個見一切佛境界無礙眼的三昧,這個三昧力會隨著你一直增加。簡單吧,對不對?不難啊。

  但是,你假如連這一點都認(rèn)識不清楚,那你要從華嚴(yán)下手,要怎么學(xué)啊,大概你都很難。因為大家都想由淺入深嘛,那由淺入深,每個人講的都不一樣。但是你把這個核心抓住啊,你從哪一個方向進來都無所謂。但是你核心沒有抓住啊,你從那個方向走,恐怕你都走錯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核心問題。

  剛好今天你中獎啦。說到中獎,我這次從美國回來,我也中獎了。那個,要通關(guān)的時候,跟我講一堆,英文我又不懂,臨時去找一個人來,我以為說什么。他翻譯的人翻譯的真好。

  他說:“恭喜你!”

  我說:“恭喜什么?”

  “因為電腦抽獎啊抽到你。”

  我說:“干什么?我以為是經(jīng)濟艙要升等,商務(wù)艙呢。”

  “你要進去里面接受檢查。”

  我說:“干嘛?”

  他說:“你的登機牌上有四個星星。”

  我說:“要脫褲子,脫鞋子?”

  他說:“通通都翻開就對啦。”

  哈哈哈,檢查就檢查嘛。檢查根本就沒什么,但是,他就是用抽獎的方式。你中獎,你就麻煩啦。

  有一次,我從加拿大開車到美國。就在我前面那部車,被叫出去,叫出去。車子叫出去,全部把你拆掉,全部拆掉。然后呢,自己裝起來。他也是中獎了。

  但是我們跟你講,這個中獎是你人生非常重要的。你今天覺醒想修行。有的人在菩提道上很辛苦,有沒有?頭破血流啊。米勒日巴的故事有沒有聽過?要跟他師父瑪爾巴學(xué)的時候,你看看,他就一個念頭就只想死,不敢背叛他的師父。但是,師父就這樣子整他,從四個山頭這樣子蓋房子,蓋來蓋去,然后又從這邊把蓋的拆掉,那石頭通通搬到那個山頭去,蓋起來。他以為師父老了,叫他的師母跟他作證,肯定沒錯。為什么?菩提道上他有障礙。他因地,他曾經(jīng)有不良的這種業(yè)力在。

  那你今天聽了這些,我跟各位講,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是聽不懂我剛才講什么。但是無所謂,你很認(rèn)真在聽就對啦,至少眼睛都瞪著我嘛,對不對?你至少有心想要聽嘛,但是實在聽不懂嘛。但也有人打瞌睡,不是沒有。你不要怕,我這邊看你都很清楚啊。但是打瞌睡并不表示沒功德。因為你實在是很用心嘛,所以才會聽到睡著嘛。因為你是聽不懂嘛。聽懂的不會睡了。既然你會認(rèn)真聽,而聽到睡著啦,表示你有福報,沒有善根。但是以這個福報的緣故,下輩子你再來,你就聽懂啦。所以不要擔(dān)心,只是晚一點而已。因為前輩子的資糧跟這輩子的資糧銜接不起來,才有這種障礙。這個你不要擔(dān)心。在華嚴(yán)圓教里,圓嘛,這一頭沒碰到,再走過去就碰到了。這是一個基本關(guān)鍵。

  那我們跟各位講到這里。現(xiàn)在要講的是第八頁。最后一行。經(jīng)文八十八頁。最后一行。這里開始啊,就是善財童子這個主角要上場了。這一幕啊。在經(jīng)文里啊,假如把他編成話劇的話,那剛才這里就謝幕了,F(xiàn)在又重新開幕。下一幕開始。我們來看這里。經(jīng)文,我們先念一段經(jīng)文。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勸諸比丘。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漸次南行。經(jīng)歷人間城邑聚落。至福生城。於其城東。住莊嚴(yán)幢娑羅林中。往昔諸佛曾所止住。教化成熟一切眾生大塔廟處。亦是世尊毘盧遮那。于往昔時。行菩薩行。能舍無量難舍之處。是故此林。名稱普聞無量佛剎。此處常為天龍夜叉幹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供養(yǎng)。”

  這是序幕打開。把前面的因緣跟各位解釋一下。這里有幾個名詞,跟各位說明。

  第一個是,“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怎么發(fā)?各位都很想發(fā),大家都在念。這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你要發(fā),就發(fā)前面那十個趣大乘法無疲厭心,你把他培養(yǎng)起來,就是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個很具體的吧!

  你要發(fā),我也要發(fā)。怎么發(fā),發(fā)心啊,怎么發(fā)?今天要來聽經(jīng),今天吃素。有沒有發(fā)心。堪l(fā)心啊,這叫發(fā)草皮心。薄薄的一層。不是沒有發(fā)也發(fā)嘛。發(fā)一點吃素心你不要以為沒功德啊,至少那個因有了嘛。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翻譯成中文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的心”。他的內(nèi)容就是發(fā)追求一乘圓教的心,一乘圓教就是剛才十個趣大乘法無疲厭心的十個心。

  你發(fā)起來,你很具體地去摸索,F(xiàn)在你也可能不知道那十個是什么?你就慢慢讀慢慢念、慢慢想。那個想啊,你沒有辦法問。我在這里教各位一個技術(shù)性問題。什么叫技術(shù)。磕阍趯W(xué)佛的過程里,有沒有很多問題?我們常常給大家發(fā)問啦,大家問一大堆問題,大概都差不多啊,后來我想想還是不要問啦,因為問的都差不多啦。所以我勸你,你有任何的疑問,都把他做記錄,找個筆記本你就把他寫下,“疑情記錄簿”。

  疑情的記錄簿,你就一直記一直記,你要問的東西都記在里面,不要問別人,問你自己。你要記得,你的疑情、你的疑問啊,現(xiàn)在剛開始不能叫疑情,只是疑問。你的疑問是怎么產(chǎn)生的,是因為你的大腦邏輯在運用。大腦只要運用邏輯,你記得他都是直線向前看。而且不能向后退。這個叫做單行道。知道嗎?這個單行道邏輯一推動的時候,你會跟社會上所有的東西通通抵觸,會產(chǎn)生矛盾現(xiàn)象。但是他在專業(yè)領(lǐng)域里頭啊,去做這種邏輯推理,效果是很好的。你知道嗎?邏輯推理就好像你在高速公路上開車只能往前沖,一輪二百,四輪八百,你都可以沖。因為那是高速公路?墒悄阋,所有跟他要相錯的人通通是矛盾的。所以高速公路他一定要高架,或者是潛下去,所有的都要跨過它,要讓那一條路來。但是你在人生的旅途中,對不起!你沒有高速公路的福報。因為每一條高速公路的造價都很高。對不對?所有交錯的通通要架起來,連交流道要出去有沒有?通通要繞圈子出去啊,對不對?不是我們直接轉(zhuǎn)彎九十度就過去啦,不行,對不對?

  高速公路上沒有紅綠燈,他可以暢行無阻。你的邏輯標(biāo)準(zhǔn)要求也是這樣。但是告訴你,你的人生邏輯要能夠達(dá)到這種程度,你的福報是非常大的,國王都不可能。金融海嘯發(fā)生了,有沒有?布什都拿他沒辦法,他本來以為用一億七就可以,一億七不行,就一億二十。一億二十不行,我看就要一億二百了。他怎么樣,他要發(fā)動全世界的國家領(lǐng)袖來幫助他。他一個權(quán)力那么大的國王,他沒用的。你在人生旅途上也同樣的問題,當(dāng)你邏輯推動的時候,你會產(chǎn)生矛盾。就是你的疑問。

  疑問你就記錄,剛開始記錄大約一百個里面,你會不想記。因為都沒答案。你要記得這是第一個問題。你要是能夠記錄三百個以上啊,大概你就不會停止。你會一直記錄。因為你內(nèi)心有一種成熟的感覺。

  當(dāng)你記錄到一千個以上啊,你前面的問題自己就有答案啦。記得啊,讀書人。都是我執(zhí)、我見很重的人。你都有很多問題要問。你就記錄下來。到兩千個問題以后啊,你前面的問題解決了,又會跑出來,同樣的問題又會跑出來。那你會進入更高階的程度。

  到三千個問題以后,大概你就開悟啦,小開悟。為什么?因為你再來的問題呀,就形成系統(tǒng)。那你就會發(fā)現(xiàn),你的邏輯已經(jīng)不是大腦的邏輯,物理的邏輯推理,而是人生真正,你會知道“人生應(yīng)該如何”的這種邏輯產(chǎn)生。

  答案你自己知道,不用問。別人告訴你的答案,沒有用。為什么沒有用?“不過,”人家給你做答啦,你又“但是,”但是給你做答啦,你又“可是。”可是完了,你“還有。”人家在講完了,“講是這樣講,我還是有問題,下次再問。”這個就是你的邏輯里頭啊,一再會產(chǎn)生的矛盾。

  所以我跟各位講;厝ツ阋呛苷J(rèn)真的,真的想解脫的朋友們,買個筆記本,就寫下五個字,“疑情記錄簿”然后開始從第一天日期你就寫下去。告訴你啊,大概五年的時間,你就脫胎換骨,一定改變。修行是什么,你就會很清楚。

  你現(xiàn)在要問,你只會結(jié)很多惡緣,因為人家告訴你,你還是不滿意。因為你的我執(zhí)很重,我見很強。因為你IQ都是差不多,問題邏輯的東西都差不多。所以實際上你所要問的問題對另外一個IQ跟你相當(dāng)?shù)娜藖碇v,他也都有這個問題。只是他先走過了,他的問題已經(jīng)解決。所以你在問他都能答。他能答,你現(xiàn)在不滿意,所以你的概念包會一直出現(xiàn)。所以我告訴你,最有智慧的人就是寫疑情記錄簿。OK!這是對于想求“義學(xué)”的人來講啊。

  那你假如你想從事這個禪觀,就是“我對教理不想管那么多,直接要學(xué)禪觀禪修”的人,包括密法,禪凈律密,直接要修行的人,那就叫做摸索記錄簿。以后有機會再跟各位講。

  這個是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什么東西的時候,你要從這邊來,從前面那十個無疲厭心下手。那么你在摸索,你會有很多問題,你就一直做記錄。你就朝這個方向,你直接就是華嚴(yán)海會的佛菩薩,直接就進入了。不要以為剛才在唱,是隨便唱唱啊,“南無華嚴(yán)海會佛菩薩”,就這樣念過去了。不是,那是真的。直接從這里下手!

  所以,這個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要真發(fā)。真發(fā),你一下子發(fā)不起來。但是一定要透過這十個無疲厭心,去摸索,你就發(fā)起來啦。

  那么,我剛才這樣講就跟這句話講的一樣,聽懂嗎?“文殊師利菩薩。勸諸比丘。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有沒有?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勸你發(fā),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完畢啦。你回去就要真發(fā)菩提心啊,而且方法也教你啦,內(nèi)容也講啦,對不對?上一次沒聽到的,你回去慢慢摸索。等我們把DVD弄好,你再重看一遍。

  “漸次南行。”前面都講過了,我就不再講啦。

  “經(jīng)歷人間城邑聚落。”有沒有?意思就是你不能離開人間生活。城邑聚落,你很清楚吧。但是跟你想象的城邑聚落不一樣。就是你在生活中經(jīng)歷過的大小事情,各種煩惱,各種挫折,你都要去解決,對不對?這個叫做城邑聚落。城邑是大的事情,聚落是小的事情。你人生里頭有沒有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啊。對不對?這個叫做城邑聚落。你的城邑聚落是我好像是從這里到石家莊啊,經(jīng)過多少城市有沒有?那個叫做城邑聚落,沒錯。他是用這個來形容你心路歷程,人生的心路歷程。有沒有?我們每個人都經(jīng)歷過啦,有沒有?

  學(xué)生在考試的時候,人家是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我是大考大煩,小考小煩,煩惱的煩,不考就不煩。對不對?所以,那個煩就是城邑聚落啦,知道嗎?人生里頭相當(dāng)多,我們都遇到過。但是你經(jīng)過這些歷練,而得到生命智慧的成長,那就是“漸次南行”。假如你沒有得到生命智慧的成長,那就不叫南行。南行是指這個意思啊。知道嗎?

  “至福生城。” 福生城,人人都有個福生城。我剛學(xué)佛的時候說“人人都有個靈山塔。應(yīng)向靈山塔下修。”這是自己的一種感受啦。那么我們讀到華嚴(yán),你就看到,人人都有個福生城。你的福自然會產(chǎn)生,這個叫福生城。你經(jīng)過那樣人生歷練以后啊,你就會有這樣的一種生命很踏實的基礎(chǔ)存在。這個福生城就是指這個。

  那么到這個地方以后,你的人生歷練到這里,“于其城東。”東邊是剛開始。有沒有?剛開始啊。

  “住莊嚴(yán)幢娑羅林中。”這個是一個立足點的起步點。一個起步點,東邊是開始。而從這里出發(fā)。這個東邊是概念式的,這個莊嚴(yán)幢娑羅林就好像我們在運動場上大家排成一條線。預(yù)備,準(zhǔn)備要“嘭”的時候。那個時候就是你到達(dá)這里啦。知道嗎?也就是修行開始線。賽跑開始線,人生準(zhǔn)備要開始的這個地方,所以這里是很殊勝的,來到這里,所以他下面講一句話。

  “往昔諸佛曾所止住。教化成熟一切眾生大塔廟處。”你有這種感覺啊,你下輩子一定會到這里,這輩子你已經(jīng)到啦。相沒有顯出來,下輩子一定會到。這個感受力是很重要的。

  “亦是世尊毘盧遮那。于往昔時。行菩薩行。能舍無量難舍之處。”知道嗎?你能夠到這個地方,你要放下很多。放下其他的不管。比如,賽跑,我要來到這里跑百米,那對不起籃球的專長要放下。對不對?舉重的專長要放下。因為我現(xiàn)在要跑百米嘛。是不是無量難舍,那些都可以的。但我要放下才能來到這里啊,對不對?其他就不用講啦。其他的本來要舍的。貪嗔癡慢疑,那都要舍的。但問題是這么多法門我都能,但是我要放下,只能夠從這一法下,有沒有?所以這個莊嚴(yán)幢娑羅林有這個意思,是人生里頭非常重要的一個關(guān)鍵時刻。開始要起跑的地方。

  “是故此林。名稱普聞無量佛剎。”這個無量佛剎是指所有佛剎,所有的凈土啊,都知道這個狀況。那這里,我就要跟各位回味一下極樂世界的狀況。

  剛才跟各位提到,極樂世界跟娑婆世界在本質(zhì)上有什么不同,這是我經(jīng)常跟各位講的,娑婆世界就是用大腦,我只是這樣講,極樂世界這種凈土啊,佛剎無量佛剎的佛剎里啊,是不用大腦,用生命生活。這一點我只是這樣講。

  現(xiàn)在我要跟各位講的比較詳細(xì)的就是,在這個世間,娑婆五濁惡世里啊,你都在追求,追求外在的東西。追求什么?財富,名聲,利益,對不對?追求權(quán)力,追求感情、愛情,對不對?這叫五大誘因,吸引你去追逐。但是在凈土里不追求這些。凈土里追求什么?培養(yǎng)自性善根。佛教傳統(tǒng)的概念是這樣講。追求戒定慧。對不對?這里是追求的是貪嗔癡。因為這種話講太多啦。大家也都會背。

  可是你拼命地就是追求貪嗔癡,熄滅戒定慧。雖然背的是背出來,追求戒定慧,熄滅貪嗔癡,可是念歸念啊,腦筋在盤算的也是“我要怎么修法能夠成功。我要怎么修法能夠賺更多的錢。”那你還不是在熄滅戒定慧,增長貪嗔癡嘛。對不對?念是那樣念的,心里干的就剛好相反的嘛。那你就不對啦。所以我們必須把這些意識形態(tài),因為意識形態(tài)久了你就麻痹啦,麻痹就不能用了。所以你一面喊口號,一面做相反的事,這叫什么,“好話說盡,壞事做絕”,對不對?熄滅貪嗔癡,增長戒定慧。對不對?

  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這個誰都會喊,喊這種口號,其實你在想的還不是“師父,我修哪個法可以股票漲停板。”股票漲停板跟你修法沒關(guān)系啊,所以你這樣講,師父就沒人要拜啦。所以師父就要告訴你,“黃財神”然后這個黃的綠的紅的白的還有黑的,配合金木水火土你買哪一只。那只是屬金的,你修綠財神,那只是屬黑的,你金木水火土五個顏色去配,那這不是增長貪嗔癡嘛?你還說,增長戒定慧,熄滅貪嗔癡?講的念的跟你做的想的完全相反啦!

  所以我們不講傳統(tǒng)口號,一定要你重新認(rèn)識,原因就在這個地方。好好從這里來看。這凈土里,為什么佛教會強調(diào)說往生凈土,也就是要你放下娑婆的這種錯誤的思維模式、行為模式跟語言模式。到凈土里去啊,他自然會給你的,你自然你要到那邊去,他要的就是一種正確的思維模式、正確的行為模式跟正確的語言模式。關(guān)鍵是在這個地方。

  所以他的名稱會普聞無量佛剎。也就是在所有的佛剎里,都是從這個地方開始,修行起跑線嘛,開始往前跑啦,你這個娑婆世界這種錯誤的思維模式全部丟掉啦。因為有無量難舍通通能舍掉嘛?是不是這樣?留意到嗎?所以這段經(jīng)文啊,這種序幕展開好像沒什么。其實他是很重要的,基本條件你要具備。這些基本條件沒有具備啊,你根本沒有辦法進行。

  你假如要修行,你一定從頭做起,一定要從頭做起,不要半路殺進來。半路殺進來,前半段你都不知道,因為前半段你沒有。這種人是什么人可以呀?這種人半路殺進來就能夠修行的而得成就的那是一種人,那種人就根本就沒有大腦,不是沒有頭喔,他不要大腦的人。

  進來,師父說“這樣。”“好吧。”“那樣。”“也好。”他人生永遠(yuǎn)從此開始,永遠(yuǎn)都這樣,他不管前面。你是不是這種人?你看,想一下,你是不是這種人?每一次,什么事情要告訴你“等一下我想想看。這會不會害我?”“我為什么是這樣,我這個能賺多少?我做這個對我有什么好處?”你腦子老在想過去的這些,還有預(yù)測未來的消息。這個是沒辦法修行的,這個叫貪嗔癡重,我執(zhí)我見很強。

  你要做什么事,你既然已經(jīng)來到修行的地方,別的地方就難說啦。別的地方其實還有一個地方就是家里,家里你也別問太多,夫妻既然結(jié)婚啦,你不要什么都問清楚。夫妻,你一定一個信嘛,夫妻沒有信的基礎(chǔ),這個家是不幸福的。你知道嗎?互信是一個信心的信,不是相信的信,那個互信是信心要架構(gòu)起來,你沒有信就絕對沒有愛,家庭的愛,沒有。你有了信才有那個愛。那個基礎(chǔ)才能建立,但在那個時候說做就做,那很簡單,因為那個家是一體的。

  同樣你進了道場也是一樣,他更是法身慧命的一種信,那你就不要師父叫你修,“哼,他怎么叫我做這個?為什么不叫他做?他呀,哼!一定,哼!對我怎樣。”那你就完啦。你不往好的想也不對,往壞的想也不對。叫你做就是做,沒有為什么。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關(guān)鍵。所以修行要留意到這一點。

  我們在這個地方,因為大腦在運作“為什么、為什么”邏輯太多啦,這里先把這個給除掉。所以后面的這個經(jīng)文經(jīng)常有的。

  “是故此林。名稱普聞無量佛剎。此處常為天龍八部。恭敬供養(yǎng)。”有沒有?就是這個原因,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關(guān)鍵。天龍八部為什么要供養(yǎng)這個莊嚴(yán)幢所羅林呢?因為這里曾經(jīng)有這么偉大的一個事跡存在,那這一個莊嚴(yán)幢所羅林在哪里呢?在各位的生命里,在這個世界呢,也就是從世界的外相來看,是你聽到這個經(jīng)文的地方就是莊嚴(yán)幢所羅林。

  那現(xiàn)在在哪里,你知道嗎?就在廣化寺。你現(xiàn)在就在這里啊,那你假如在這里的話,你生命的焦距啊,也就是你自己的生命里也有這么一個起跑線,那你有沒有找到這個起跑線,假如有的話這個焦距就對正了。你假如“我還沒有,再過三年。退休以后才能啊。”那焦距還沒矯正。修行不是從退休開始,那發(fā)心當(dāng)義工是可以從退休開始,可修行不一定,從當(dāng)下開始,因為你不能從當(dāng)下開始,表示你腦筋里還有剛才講的那種情況,你還沒有準(zhǔn)備好嘛。你既然準(zhǔn)備好才能開始比賽嘛。那你準(zhǔn)備好了沒?修行人?!各位朋友?!

  好,我們再看下一段。“時文殊師利。與諸眷屬。到此林已。”這眷屬都跟他來了。

  “即於其處。坐師子座。”師子座也一樣,我們在畫佛像的時候,他的座位都畫一只師子叫師子座,畫孔雀叫孔雀座。誰坐孔雀座?好像都沒學(xué)過,阿彌陀佛坐孔雀座。所以阿彌陀佛有很多地方顯相都是騎在孔雀上面。那是阿彌陀佛,不是孔雀明王,不要搞錯。你不要以為只有孔雀明王騎孔雀,阿彌陀佛是坐孔雀座。

  釋迦牟尼佛是坐師子座,因為他轉(zhuǎn)*輪嘛,叫獅子吼。所以坐師子座,只要講法的都叫師子座。我有沒有坐師子座?這個就是師子座,你沒有看到,后面有沒有一只獅子?那個顯相只是表法,實際上轉(zhuǎn)*輪的都叫師子座,所以講臺前面常常畫有一個*輪有沒有?那個*輪旁邊應(yīng)該是兩只獅子,那都表示那個座那個講臺就是師子座,而那個地方只能講經(jīng),一般演講不能用。因為那個師子座是大轉(zhuǎn)*輪,這個獅子一吼,野干全部跑掉啦。野干就是那些野獸,一聽到獅子吼,全部都跑掉啦,不敢出聲啦。出聲會被獅子吃掉啦。是指這個意思,所以他坐師子座就是要大轉(zhuǎn)*輪。

  他轉(zhuǎn)什么*輪呢?“說修多羅。名普照法界圓滿光明。”

  《普照法界圓滿光明經(jīng)》或者《普照法界圓滿光明修多羅》這部經(jīng),你有沒有聽過?名字都沒聽過,他文殊師利菩薩在福城東,莊嚴(yán)幢娑羅林中所講的這一部《普照法界圓滿光明修多羅》,就是我們所講的《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知道嗎?你不要看這名字好奇怪喔,就是《華嚴(yán)經(jīng)》的另外一個名字!度A嚴(yán)經(jīng)》有很多名字。大方廣就是體相用的境界。佛華嚴(yán),佛是果,華是因。用因,萬行之因來莊嚴(yán)佛果的體相用莊嚴(yán),這樣的一部經(jīng),所以叫做《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按照我們中文的文法來講應(yīng)該叫做“佛華嚴(yán)大方廣經(jīng)”。習(xí)慣上我們都叫大方廣,這是印度人文法,所以叫《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簡稱《華嚴(yán)經(jīng)》。

  那么在這個地方,因為他在講《華嚴(yán)經(jīng)》里面不能再這個叫《華嚴(yán)經(jīng)》,所以他就用他的實際轉(zhuǎn)*輪的那種因緣來講叫做“普照法界圓滿光明修多羅”。也就是我們講的《華嚴(yán)經(jīng)》就對啦。所以這樣的話,這經(jīng)文就不會重復(fù)。否則你會講,那么在《華嚴(yán)經(jīng)》里的前面的算不算?對不對?假如這里說他這個叫《華嚴(yán)經(jīng)》的話,那你前面的算不算?就產(chǎn)生這樣的問題。所以在佛教邏輯里頭,他就不重疊。

  所以在經(jīng)文里頭,你很少看到在一部經(jīng)又講另外一部經(jīng),其實兩部經(jīng)都是同一部經(jīng),所以他不會再這部經(jīng)講那部經(jīng)。但是菩薩會常常出現(xiàn)。知道嗎?這是佛經(jīng)的一種共同的語言模式。所以他在講《華嚴(yán)經(jīng)》,他不用《華嚴(yán)經(jīng)》的名字,是避開你的邏輯上這種矛盾。

  那么他下面講“百萬億那由他修多羅。以為眷屬。”

  其他的經(jīng)典就都叫眷屬經(jīng)。這個根本*輪,《華嚴(yán)經(jīng)》,圓滿*輪是《華嚴(yán)經(jīng)》。無盡*輪是《華嚴(yán)經(jīng)》。所以《華嚴(yán)經(jīng)》又叫做無盡修多羅、圓滿修多羅、根本修多羅,那么其他的都叫眷屬修多羅。所以你看《金剛經(jīng)》也好,《大般若經(jīng)》也好,《寶集經(jīng)》也好,《阿彌陀經(jīng)》也好,有沒有?《地藏經(jīng)》也好,都叫眷屬修多羅。其實《法華經(jīng)》都叫眷屬修多羅。這個地方就講很清楚啦,《華嚴(yán)經(jīng)》是根本*輪。OK。

  “說此經(jīng)時”。在說經(jīng)的這個過程里啊。

  “有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大龍王並其眷屬。聞此法已。自厭龍趣。于佛功德。深生愛樂。咸舍龍身。生人天中。”

  這個地方他給我們表達(dá)了一個狀況,龍,身為龍,對于龍身他是很喜歡的,他很喜歡的,動物。龍是不是一種動物?那同樣,人也是一樣,人很喜歡他做人,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他有一種貪。當(dāng)女生的很喜歡當(dāng)女生。當(dāng)男生的很喜歡當(dāng)男生,假如當(dāng)女生不喜歡當(dāng)女生,那性格矛盾。當(dāng)男生的不喜歡當(dāng)男生,他也有角色扮演的沖突。有沒有?所以你身為男生應(yīng)該很喜歡當(dāng)男生,身為女生也很喜歡當(dāng)女生。但是跟那個男人沙文主義不一樣,那叫心理不健康,對不對?女人沙文主義也不對。他是在他的角色扮演上,他認(rèn)同他的角色,因為他就喜歡他的這個角色。那身為龍趣當(dāng)然也是喜歡龍。當(dāng)然龍也有他的苦,知道嗎。人喜歡做人,人也有他的苦。那你必須認(rèn)識清楚。

  那么他說他舍龍身而生人天中,是什么意思?這佛法中,語言上面他有一個很重要的地方。佛法我們把他當(dāng)假設(shè)好,假設(shè)是只有在人天當(dāng)中他才能修行。在其他,在天龍八部里頭啊,通通在護法。他在修行,他只是在醞釀修行,不是真的修行。

  但是你說“在龍能不能直接成佛?”也可以啊,所以龍女就直接成佛啦!斗ㄈA經(jīng)》上面。其他的五趣當(dāng)中除了人以外,其他五趣要直接成佛,難,非常難。天道能不能直接成佛?也可以。比如說進入四禪八定,為什么佛一開示,他們馬上就證阿羅漢?有沒有?在佛陀的時代啊。你看佛陀時代,大家都很羨慕,佛陀一開示,善來比丘頭發(fā)掉啦,胡子也掉了,不要天天刮。對不對?袈裟不知道從哪里就飛來了,袈裟披身。然后就證阿羅漢。佛一開示說,善來比丘。你看這多好啊。

  我告訴你,佛陀就叫你善來比丘,再叫一百萬遍也沒效。槭裁礇]效?你知道嗎?因為那一些人像舍利弗、目犍連這些大德,他們都是四禪八定的大修行者啊。請問你現(xiàn)在幾禪幾定?你什么禪也沒有,什么定也沒有,叫你善來比丘沒用!舍利弗、目犍連,那個禪定都非常高,他敢來找佛陀挑戰(zhàn)啊。對不對?他不但有那么高的禪定,又有特異功能啊。目犍連不是神通第一嗎?對不對?舍利弗是雄辯滔滔,五天珠?的哲學(xué)家都被他辯倒了。所以他敢來啊。

  那你呢?你只是除了挨打以外,你什么本事也沒有。所以一看到佛陀他就開悟啦?

  事實上,舍利弗跟目犍連并沒有跟佛陀辯論。舍利弗是來找佛陀辯論,沒錯。佛陀說:“你來找我?”

  他說:“是啊,我要跟你辯論啊。”

  他說:“你找我辯論,不是我找你辯論。”

  他說:“是啊。”

  “那既然要跟我辯論,那你就先住下來。跟我生活一段時間再辯論。”

  舍利弗說:“對啊。”

  好,就住下來了,就輸啦,就證阿羅漢了。我們的記錄是不一樣的。

  那目犍連一聽,說:“我那個大師兄那么有智慧,他是怎么搞的?我用神通去看看。”

  佛陀說:“你來找我?”

  他說:“是啊。我?guī)熜衷趺磿兂赡愕耐降?我要找你辯論。”

  他說:“你來找我辯論?”

  他說:“是啊。”

  “那你要找我辯論,你就住下來吧。”

  他說:“好。”他想也對,應(yīng)該住下來才能跟你辯論。舍利弗在旁邊鼓掌說“這個笨蛋又輸啦”。他們哪有辯論,根本沒辯論。所以記錄上就很簡單啊,善來比丘,所以大家都證阿羅漢嘛。

  那你呢?一叫你住下來,“那不行,我還要上班。”“不行,今年年終獎金還沒領(lǐng)。”所以你不會開悟啊。人家四禪八定,有這種本事,你有嗎?所以不是人家根器比你好,他們根器其實不會比各位好,問題是你放不下,你沒有禪定啊。所以趕快訓(xùn)練。

  不要弄錯啦,不要從文字記載啊,都通通搞錯方向。所以這個龍身你要留意到,他主要講的,你具備了修行條件。那龍他是很好修行的一個動物。而這個經(jīng)典里面講的龍跟你腦中里頭的龍不一樣。因為印度人講的龍啊,他是一種,應(yīng)該是這樣講啊,用我們的話講,他是人身,但是長相不一樣。他是一種民族,在印度人講的龍是一種民族。這個民族的長相跟人不太一樣。跟我們現(xiàn)在這樣的人不太一樣。假如用我們世間的話講,叫其貌不揚。所以應(yīng)該來講是一種邊地的民族。那長相非常,不像我們現(xiàn)在這樣五官端正的樣子。但是他又不是殘障,是這樣的情況。

  但是跟我們講中國龍跟印度龍不一樣,中國龍是四只腳。對不對?是蛇身的那種樣子,可是印度的龍不是這個樣子。但是他修行不好修,但是他孔武有力。應(yīng)該來講說,他的臉的長相有點像狒狒,身體是人的樣子。但是他沒有尾巴,你要留意到。但是我們怎么搞得變成中國龍這樣子。所以中國龍跟印度龍就不同。但是他有他的能力,就是說體力特別大,智力比較不足。人類是智力足,體力比較弱。人跟龍之間的差別在這里。但是龍他比較單純,比較憨厚。因此他容易護法。只要你這個人是好人是修行人,那他就護你的法。通常龍是不會傷害人,你要留意到這一點。這個有關(guān)龍的部分繼續(xù),印度龍有必要進一步研究。這個民族所在的地方,跟我們不一樣。

  那么“夜叉、幹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這個部分是中國傳統(tǒng)沒有,所以他通通沒翻。那通通沒有翻,那當(dāng)然我們解釋,各位查詞典都有啦。什么冬瓜鬼啊,什么天神啊,月神啊等等。這個都是印度那邊的一種人種。我們講都是天神。

  好,這個部分,我想簡單地跟各位談到這里。

  他下面講到 “一萬諸龍。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zhuǎn)。”就說這些體力強壯的這種人群啊,那么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方面呢,得到不退轉(zhuǎn)。他直接就修行啦。

  “獲有無量無數(shù)眾生。於三乘中。各得成熟。”三乘從一乘圓教來講,三乘都是單純的目標(biāo),他能夠得到成就。成熟就是,成就再進一步的意思。從我們跟各位講,微觀的佛法修行、修學(xué)、求學(xué)解脫的部分其實很簡單。但是要一乘圓教不退轉(zhuǎn),是難,特別困難。所以華嚴(yán)在勸各位修學(xué)的,都是非常大的成就。

  在這一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前提與目標(biāo)之下,你得一點點的成就啊,你記得,無限的一點點也是無限,你記得。∮邢薜臉O大還是有限,你記得這個原則。那么不要大腦的功德,只要一點點啊,都比用大腦的功德無限極限大的那種功德來得大。就是因為無限再小的無限還是無限。有限的再大的有限還是有限。無限總比有限大,你知道這個理論這個原則這個講法,你聽懂嗎?無限,無限再小的無,還是無限啊。對不對。那你有限的再大的有限還是有限啊。那無限總比有限大吧。是不是這樣。留意到嗎?所以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你只要去摸索,得到一點點啊,那你的功德都比三乘大。

  所以,《華嚴(yán)經(jīng)》你經(jīng)常都看到,都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直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正等正覺是無限的正等正覺,不是有限的正等正覺。關(guān)鍵差在這個地方。

  當(dāng)然你以其他宗派來解,講他當(dāng)然也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但是他沒有辦法跟你交代清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什么?所有經(jīng)典講不清楚!度A嚴(yán)經(jīng)》在這里交代很清楚,剛才這一段。有沒有?上一個鐘頭所講的,就是講這個內(nèi)容啊。那你去發(fā)這個心,自己摸索。

  這個首先講的是講龍趣,龍道的這些眾生。這個經(jīng)文從“大本華嚴(yán)”來講這是相當(dāng)長的,他只是舉龍這個部分,舉兩個來講而已。那么要展開的話這個經(jīng)文相當(dāng)長。那我們這里的經(jīng)文啊,是有限的,因為我們對于護法的這個部分的經(jīng)文啊,這幾位大德啊,從印度帶回來的經(jīng)文,帶的不多。所以我們中國這邊所看的經(jīng)典,都是直接講修行的,人間直接修行部分的。很少提到四禪八定怎么解脫的問題。

  所以我們跟各位講,是到置心一處就出三界喔。我們前面畫給各位看的,置心一處就出三界啦。并沒有告訴你說,怎么樣入四禪定或者四空定的問題。因為那是四禪八定解脫的部分。不是不行,那是很好解脫。但是你要去具備那個條件,這第一個。

  第二個,天龍八部的解脫,我們通通沒講到。在漢傳佛教的經(jīng)典里都沒有講到這些。所以你在漢傳佛教里沒有辦法找到什么財神法。財神法不是修發(fā)財?shù),你也沒有辦法看到天龍是如何解脫的。這些護法神的法,我們這邊沒有,但是西藏那邊很多,有沒有?西藏護法法就很多。為什么?因為他都是從印度那邊帶上去的。

  因為中國的這些譯經(jīng)師都是書呆子,不是書呆子,講錯啦。都是書生啊。都是士大夫。因為書生加士大夫就變書呆子嘛。他只講求這個解脫的部分。所以天龍八部的部分都沒有翻譯過來,都沒有帶回來。因為古代跟現(xiàn)在不一樣。現(xiàn)在打包叫DHL,就幫你送回來啦。對不對?以前不是啊,還要一大堆駱駝、馬這樣托運,半路還要遇到土匪強盜,走海路還會遇到海盜,尤其最近。所以在古代要運送這些,并不容易,他們要運送回來,是經(jīng)過非常選擇的。而,所有帶回來的經(jīng)書還有一個遺憾,并沒有全部翻譯。在那邊呢,是比較貪心一點,盡量帶回來。帶回來,不見得都能翻譯。

  我們《華嚴(yán)經(jīng)》是朱世行那一群人帶回來的,可是帶回來是經(jīng)過了二十幾年才翻譯的。那這一部是比較特別啊,這一部是南天竺烏突國國王進貢給德宗皇帝的,唐朝德宗皇帝。那大使那欽差大臣直接送到唐朝皇宮來,那個時候剛好德宗皇帝的生日啊,就下令那個般若三藏直接翻譯的。花兩年,四年的時間翻譯的。那這部經(jīng)是很幸福的。但不見得每部經(jīng)都這么幸福。

  所以,你不要以為你看得到,當(dāng)時你可能也是跟著搬運來的;蛘呤青]差送過來的。是怎么樣的參加這個工程,都有啊,大家一定都有份。不然你不會莫名其妙跑來聽經(jīng)。當(dāng)你誦一遍說這是什么,什么寶貝啊,大家那么護持啊?但是你沒有資格了解啊,F(xiàn)在因緣成熟了,所以你才能來聽啊。

  好,這個是前面序幕的部分。

  第三段,“時福城人。聞文殊師利住莊嚴(yán)幢娑羅林中大塔廟處。皆從城出。來詣其所。”

  這個福城東的人,因為文殊師利菩薩在莊嚴(yán)幢娑羅林里講《華嚴(yán)經(jīng)》啊,當(dāng)然是應(yīng)該已經(jīng)開講了嘛。以前不像現(xiàn)在,印海報,做廣告啊,大家都知道哪年哪月哪日開始講。以前沒有,他是講了以后,這消息逐漸散出去。,散出去以后啊,聽到的人就逐漸一直來了。那跟各位講,古代人跟現(xiàn)代人,剛才講過五濁惡世的人跟凈土的人有什么不同。你大概知道了。

  古代人跟現(xiàn)代人有什么不同?你知道嗎?大概不太了解。古代人的生活百分之八十,所有人生中的活動,包括游戲、娛樂全部都是宗教生活。他的娛樂不是娛身,你要知道啊,不是身心的娛樂。他是娛神,他是演戲演給神看的。知道嗎?各位知道嗎?野臺戲,你看廟前面的,都有一個戲臺。戲臺演戲是演給神看的。神也不會鼓掌,所以叫人也去看?吹侥抢,你就鼓掌。對不對?像我這樣講經(jīng),諸佛菩薩在后面聽,他都不鼓掌,所以就請各位多鼓掌。在古代的這些娛樂活動啊,其實我們是叫酬神。酬是感謝神在這一年來給我們的照顧跟保佑,其實是娛樂神啊,演給神看的。

  有個人到土地公廟,不是土地公廟,有一個廟里頭,就去跟他許個愿:“我買彩卷,你要給我中獎,你給我中獎,我就演一場戲給你。”他去啦,果然中獎了,中二百塊。哇,演一場戲要五千塊,他自己就去買布袋戲,買兩只,一只五塊,兩只十塊。自己就在那邊唱啊,演啊。演了一個多鐘頭,“我都累啦,他們應(yīng)該也累啦”。因為他跟神講的話,他不敢不兌現(xiàn)啊。要兌現(xiàn)二百跟五千塊怎么兌啊,他只好自己演了。自己演買一個五塊錢,兩個十塊錢,自己在那邊一直演。這就證明說,是酬神、謝神,他在幫神娛樂。因為只有一個人演就沒人看啦。但是他這個動作他必須做。他對神有一種敬畏之心。

  在古代的人,對這個部分,跟人講信用可以毀約。因為要等死后閻羅王算賬才算得到。可是跟神講,他不敢違約。因為他怕晚上就會出事啊。所以中獎要趕快去還愿。我們就知道古人生活當(dāng)中,他活在宗教的領(lǐng)域里啊,是相當(dāng)強烈的。

  現(xiàn)代人對宗教意識薄弱,所以什么壞事都做盡,就是這個原因。我們不是鼓勵各位說,你一定要有宗教信仰。不是這個意思而已。他最重要是你的心要有個底,要有個依,不要肆無忌憚。因為你不懂因果啊,你就不怕。做了以后啊,那有什么?不管。被抓到再講,沒抓到就以為就得逞啦。你能夠躲過這一輩子,你到因果兌現(xiàn)的時候,你根本就躲不過。這是一個關(guān)鍵處。所以宗教信仰是絕對需要的。

  所以宗教信仰我們又叫宗教情操,宗教情操又叫人生的生命情操。你沒有生命情操啊,這個人等于是一個物質(zhì),沒有生命。這是一個關(guān)鍵。

  我們簡單地先把這個地方說明一下。明天,我們就跟各位解釋,這個四眾弟子的價值跟意義。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