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三(13)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三(13)

  寅二、現(xiàn)行

  云何現(xiàn)行?謂諸煩惱纏。

  「云何現(xiàn)行?謂諸煩惱纏。云何睡眠?謂諸煩惱隨眠。云何相屬?謂內(nèi)六處于一身中,當知展轉(zhuǎn)互相系屬!

  這個〈聞所成地〉里面就是解釋五明,五明里邊先解釋內(nèi)明。內(nèi)明里邊分五科,第四科的解釋分四科,第一科是事施設建立,就是經(jīng)律論三藏。這可見內(nèi)明是什么?就是經(jīng)律論三藏,對這三藏你能夠明解,就叫做內(nèi)明。這第一科實在就是簡略、簡要的解釋。第二科想差別施設建立相,就是廣解,這一科里面分四個頌,前二個頌解釋完了,現(xiàn)在是第三個頌。第三個頌先是標列,后來隨釋。隨釋里面分九科,第一科思擇,我們也學習過了,F(xiàn)在是第二現(xiàn)行。

  這個「現(xiàn)行」是什么呢?「謂諸煩惱纏!咕褪菙_亂我們的內(nèi)心不得安靜的煩惱。這個「現(xiàn)」是顯現(xiàn)的意思。原來他是隱藏在里邊,現(xiàn)在有因緣的時候,他就出來活動。這個「行」是心行,出現(xiàn)在心行上,就是出現(xiàn)在你內(nèi)心上出現(xiàn)了,他有種種的活動,那么叫做現(xiàn)行,F(xiàn)行當然是通于善、惡、無記,現(xiàn)在是說這染污的惡法,就是煩惱。這個煩惱纏繞你,使令你苦惱,那么這是現(xiàn)行。這是第二、底下第三是睡眠。

  寅三、睡眠

  云何睡眠?謂諸煩惱隨眠。

  就是煩惱的種子,它在那里休息,它沒有出來活動。沒有出來活動這是因緣的關系,你沒有增上緣,沒有這個不如理作意,沒有所緣緣的引發(fā),那當然它就不能活動,因緣不具足它不能活動。不活動它就在里邊休息,就像人沒有做工,他就在里面睡覺,是這樣的意思。這個隨眠就是沒有修行的人,煩惱它也會不動。若是有修行的人是因為有正念止觀的力量,叫它不可以動。沒有修行的人是因綠不具足,并不是它要睡覺。

  寅四、相屬(分二科)  卯一、征

  云何相屬?

  這是第四科相屬。這個相屬就是彼此有關連,并不是孤立的。是指什么說的呢,謂內(nèi)六處。這底下分二科,第一科是征,就是云何相屬。第二科是解釋,解釋里邊第一科,自身六處攝,就是本身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處屬于這一方面的,這叫做攝。

  卯二、釋(分三科)  辰一、自身六處攝

  謂內(nèi)六處于一身中,當知展轉(zhuǎn)互相系屬。

  「內(nèi)六處」,有外六處、有內(nèi)六處,現(xiàn)在不說外六處,是說內(nèi)六處。這個處這個字是生長門義,就是他能生長出來心心所的活動,這樣意思,所以叫做處。這六處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處。「于一身中」,就是在這個生命體里面總有六個處。「當知展轉(zhuǎn)互相系屬」,這個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他們展轉(zhuǎn)的互相都有關系,并不是孤立的。雖然眼睛不能聽聲音,耳朵不能看色相,這個前五根有個別的作用,不是那么圓融無礙,但是呢,都是互相系屬的。那原因呢,就是因為里邊有第六意識的關系,第六意識它會動。那么眼睛在觀色的時候,同時他也會有個作意,叫耳朵去注意聲音;它會有各式各樣的活動。所以互相是連系的,而不是個別獨立,不相系屬,不是的。

  《披尋記》四七四頁:

  謂內(nèi)六處至互相系屬者:由內(nèi)六處一有情身為所依止,是故當知展轉(zhuǎn)互相系屬。

  這就是這么簡單解釋。

  辰二、能引所引攝

  又若此法能引彼法,當知此彼互相系屬。

  第一科是自身的六處攝,第二科能引所引攝。

  「又若此法能引彼法」,若是這件事能引生那件事的活動、生起,那么這若是有這種情形的時候,「當知此彼互相系屬」,那么我們就會明白,此和彼就有關連。比如說是眼根和眼識,這眼根是眼識的增上緣,它能幫助眼識生起來,它不能幫助耳識生起,它不能; 它幫助眼識生起,眼識和它就有關連,就有關系。如果眼根壞了,那么眼識就不能動;耳根壞了耳識也不能動;所以他們是有決定性的關連,是這樣!复朔芤朔ā,所以「當知此彼互相系屬」。

  這一段,前面內(nèi)六處是單獨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互相系屬,彼此關連,F(xiàn)在「若此法能引彼法」應該說是六根和六識,就是六根,六處能引出來六識,「能引彼法」。這樣子六識和六根彼此就是互相系屬。所以根明利,識也就明利,根若不明利,識就不明利,所以根反倒是很重要?墒菍嶋H上活動者呢,還是六識。這個六識雖然是由六根引發(fā)出來的,但是它本身有它本身的種子,那就是因緣了。六根是它的增上緣,這個增上緣也反倒是很重要。

  辰三、能取所取攝

  又諸根境,當知能取所取互相系屬

  這第三科能取所取攝。這就是六根和六境;就是內(nèi)六根和外六處。這個諸根、諸境,內(nèi)六根和外六境,「當知能取所取」。六根是能取,六處就是六境、外六塵是所取的,就是能認識六境、外六塵的,外六塵是所認識的。這個能認識與所認識也互相是有關連的。譬如說這個眼根和眼識認識色境;耳根、耳識認識聲境,它們互相系屬。超越了這個范圍就不行,就不能認識,就不系屬。比如說我們認識的眼根所見的境界,是一切色法的一分,一少分,還有很多色法我們不行,見不到。聲音也是,我們耳根、耳識所取的聲音,也是聲音中的一少分,系屬就是這么多。過了這個范圍呢,就不行,就不系屬。那么這就是一種果報,果報的能力就是到此為止,系屬。這是第四科互相系屬,分成三段解釋。這是第二科釋,寅四是相屬。這底下第五科,攝。

  寅五、攝

  云何攝?謂十六種攝。一、界攝,二、相攝,三、種類攝,四、分位攝,五、不相離攝,六、時攝,七、方攝,八、一切攝,九、具分攝,十、勝義攝,十一、蘊攝,十二、界攝,十三、處攝,十四、緣起攝,十五、處非處攝,十六、根攝。

  這個「攝」這個字呢?攝者統(tǒng)也,統(tǒng)攝。這個統(tǒng)攝這件事,前面系屬也有個攝的意思,但是似乎是有……不是說我的力量比你大,我控制你,不是這個意思;大家的地位似乎是不分上下,彼此有關連,這叫系屬。這地方攝呢,也有系屬的意思,但是似乎是以略攝廣,有這樣意思。當然這攝里邊,以本攝末也是攝;以略攝廣也是攝;這里面的攝似乎是各式各樣的攝都有,也不是一種。這是說有十六種攝。

  第一個是「界攝」,這界攝是什么意思呢?這本論下文有解釋,在《阿毗達磨雜集論》上也有解釋。這個界攝,界是什么東西呢?界是種子的意思。就是一切現(xiàn)行的法,都是由種子所攝,都是系屬于種子的,由種子來攝持它。若沒有這個種子,也就沒有現(xiàn)行了,這叫做界攝。要造成了這樣的種子,這個種子才能現(xiàn)行。就像我們修學禪定,你常常的寂靜住,造成了禪定的種子,就造成了;隨時攝心不亂,這禪定就入定,定就出現(xiàn)了。你沒造成的時候,這不行,它沒有這種力量,它不能攝。沒有種子就不可能會攝這個現(xiàn)行,也不可能出現(xiàn)這件事。這個現(xiàn)行,一切諸法都為種子所攝,都系屬于種子,這叫做界攝。

  這第二是「相攝」,這個相呢?就是種子所現(xiàn)行的這一切法相,一切法。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一切法都包括在內(nèi)。這個相攝在《雜集論》上的解釋,比如說是五蘊,蘊是積聚的意思,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這是包括了一切有為法。這一切有為法都是用聚來攝這一切有為法,分五類,色是一聚,受是一聚,想、行、識各是一聚,用聚來攝這一切法,是這樣意思。這里面有以略攝廣的意思,這樣意思。比如說十二處,這十二處的處是生長門的意思;這個內(nèi)六處和外六處能生長出來識,但是內(nèi)六處和外六處也統(tǒng)攝一切法,所以說用這個處來攝這一切法,這也是相攝。比如說是十八界,這個界是什么意思?界是持義,是攝持那個持,持義。就是每一法都能攝持它的自相,這個房子我今天看它是這樣子,明天看它還是這個樣子,每一法都有它自己的別相,它能保持它的特相,那么就叫做持。用這個持義,統(tǒng)攝一切法。一切法都有持義,那么就叫做相攝。這叫做相攝的意思。

  這個每一法彼此間都是不同的,這個法的相貌都是有差別的,但是都有持義,這個持是遍一切法,都有持義,是用持來攝一切法,是這樣意思,所以叫做相攝。用處,用蘊義攝一切法,用生長門義這個處義攝一切法,用界的這個持義攝一切法,就叫做相攝。這就是一切法相是不同,但是這個蘊義、處義、持義是無差別的,彼此都有這樣的義,所以這樣以這個義來攝這一切不同的相,所以叫做相攝。

  這第三個是「種類攝」,這個種類的意思也還是以一切法,也是一類一類的不一樣,也還是蘊界處,也還是色法是一類,受想行識一類一類的,但是彼此都展轉(zhuǎn)的也是有相攝,譬如說蘊和處有關系,處和界也有關系,展轉(zhuǎn)是相攝的,這個種類這樣講法,展轉(zhuǎn)相攝。

  「四、分位攝」,比如說是色受想行識這五蘊,五蘊,比如說是人在快樂的時候,這個樂,這個時候色受想行識是處在樂的境界,就用這個樂來攝這個色受想行識。那么樂過去了,來了苦惱了,這個苦來攝這個色受想行識。又不苦不樂了,也是這個色受想行識都是屬于不苦不樂的。這是在內(nèi)心的覺受上,這個分位有不同,但是它也能攝色受想行識的,攝這眼耳鼻舌身意,攝這一切法的。這樣子就叫做分位攝。

  「五、不相離攝」,這個不相離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彼此合作,不相離,不分離。就是每一法在生起的時候,都不是單獨的一法能生起,都是眾緣和合才可以生起。生起,所以是不可以相離,相離就不能生起了。生起的時候,但是有主伴的不同,有主伴的不同。就是現(xiàn)在這個時候的色受想行識以受為主,這個心識——受、想、行、識,這個時候以受為主的時候,他在享受這個樂,這個時候,那么這個受就是受為主了,其它的色想行識為它作伴,并不是說只是一個受,其中也有色、也有想、也有行、也有識的,這就是不相離,這就是這個受。有的時候以想為主,他這個時候在思惟一切法,什么是大,什么是;什么是損,什么是益;什么是色,什么是心;乃至什么是凡,什么是圣;什么是性,什么是相;什么是色,什么是聲香味觸;思惟這一切法相的深淺之義的時候,取一切法相的時候,以想為主這個時候,但是也有色、也有受、也有行、也有識的,就是這樣意思。就是一切法,每一法它這時候為主的時候,其余法為伴,它們并不相離,這叫不相離攝。

  「六、時攝」,時攝呢,就是過去,大概的分類就是過去世的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識;未來世的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現(xiàn)在世的色受想行識;那么就是屬于過去的、屬于未來的、屬于現(xiàn)在的,那么就是時攝。這也表示是有變化性的。說是我現(xiàn)在的色受想行識我很滿意,靠不!過去了。過去的、現(xiàn)在、未來會有變化的,靠不!所以有為法是靠不住的,非要學習無為法才可以。

  「七、方攝」,方攝呢,我感覺也很有意思。你這個色受想行識是生在這個地區(qū)的,你到另一個地區(qū)去,你要過一個時期才能適應。說是我是在地球上這個地方,我這色受想行識是在這里生長的,在這里生存的。你到天上去,暫時去也是可以,你不可常在那里。常在那里,你這色受想行識不適合。我要到阿彌陀佛國去,說是你這里的色受想行識,你到阿彌陀佛國去,暫時也可以,時間長了不可以。因為你這色受想行識是屬于那一個地區(qū)的,你到這地方它不相應,不能生存的。只有法身,入一切法界,那是可以。我們這個有漏的身體,這個臭皮囊,不可以,就有很多的障礙。所以叫方攝,就是這個處所,也是有關系。

  「八、一分攝」,一分攝呢,就是不是全面的,只是一部分,一部分的攝。比如說戒定慧,這個戒,在五蘊里面屬于色蘊,就是那個戒體,戒體是屬于色蘊攝,就是一分,不是全部的五蘊。定、慧屬于行蘊,色受想行識的行蘊,也不是全部的。

  「九、具分攝」,是全部的。比如說是苦集滅道四諦,我們的色受想行識是苦諦,這個苦諦能夠把色受想行識都包括了,都是苦。這是全分,全部的。一切法彼此的關連有這么多的差別。

  「十、勝義攝」,這個勝義呢,我們前面也是講過,就是特別高尚,這個圣人智慧,圣人名為勝者,不是劣,勝劣的差別,圣人是特別殊勝的,凡夫是劣;這個圣者的智慧所緣境,名之為勝義。勝義攝。這一切有為法,圣者的智慧去觀察,那就都屬于真如了,觀察一切法都是真如義了,那么叫做勝義攝。那就是無障礙的境界了,就變成圣境了。但是我們沒有成就圣道,那這就變成苦集了,變成個苦惱的世界。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看,這是天,這是人,變成地獄了,是畜生的世界,是鬼的世界了。若是佛菩薩的慧眼、法眼、佛眼的境界,那就是佛境界了。惡鬼,我們?nèi)丝匆娛撬,他看見是猛火;他看見是猛火,但我們看不見猛火,我們看見是水;這都叫做勝義攝,這是一種特別的境界。唯獨是佛菩薩能看見諸法實相,所以叫做勝義攝。這里邊當然也有屬于凡夫的境界,也屬于圣人的境界,各式各樣不同的事情。這一共是有十種攝,底下第「十一、蘊攝」,第「十二、界攝」,第「十三、處攝」,第「十四、緣起攝」,第「十五、處非處攝」,第「十六、根攝」?催@小字。

  《披尋記》四七五頁:

  謂十六種攝等者:前十種攝;所謂界攝乃至勝義攝;后六種攝:所謂蘊攝乃至根攝; 如是攝義,總有十六。如抉擇分別釋應知。(陵本五十四卷七頁)

  「謂十六種攝等者:前十種攝,所謂界攝乃至勝義攝;后六種攝,所謂蘊攝乃至根攝!箯拿稚峡,這個蘊攝、界攝、處攝蘊界處,照理說這是我們常學習的,緣起十二緣起攝,那么處非處就是合道理、不合道理。十六根攝,根呢,前面那個處攝,那就是六根在里面,而這個根就是二十二根那就不同了。那么「如是攝義總有十六,如抉擇分別釋應知!乖(陵本五十四卷七頁)那里有解釋。

  這個攝這種意思,就是雖然是法有無量無邊的差別,但是若講攝的時候呢,使令我們能夠知道綱要,能知道一切法的綱要。但是綱要這件事,你從這里一共有十六攝,我們看出來佛菩薩大智慧,每一法都是綱要;說「時」也能攝一切法,時是綱要;說「方」,方也是綱要,方是一切法的綱;乃至說是界攝、相攝、種類攝、分位攝、不相離攝、時攝、方攝,只要有一法,這一切法,就是一切法的綱要,這是大智慧境界。若我們知道,只有說是——心是一切法的綱要,這個我們可能會容易說,其他的我們就不知道,多數(shù)不容易知道。

  寅六、相應

  云何相應?當知此相,略有五種。一、與他性相應,非自性;二、于他性中,與不相違相應,非相違;三、于不相違中,軟中上品,與軟中上品自相應,非余品;四、于軟中上品中,同時相應,非異時;五、于同時中,同地相應,非異地。

  這底下是第六科。前面是第五科、攝,說完了,F(xiàn)在說第六科、相應。這個「相應」是什么意思呢?當然與前面那個「相攝」也有關系。這個「相應」是說,這一切法彼此互相隨順,不是對抗,互相隨順和合,然后這一切法才能生起。互相隨順,同時同處,同在一時,不是前后的,同在一處,和合地,這個法才能生起。他在做一件事的時候呢,彼此互相為助伴。你做事情的時候,我來幫助你,我做事的時候,你來幫助我。彼此不舍離、不分離,不對抗,那叫做「相應」的意思,「相應」是這么意思。但是這個「相應」看這上的解釋,唯有心心所法才有「相應」的意思。

  「云何相應?」怎么叫做相應呢?「當知此相,略有五種!惯@個相應的相貌,簡略地說,從要義來說呢,可以說出來五種。「謂他性相應,非自性;」這上面剛才說只有這心心所法有相應的。這樣說相應呢,不是說你……「非自性」,不是說你自已與自己相應,不是這么意思。是你和別的,另一法,此法和另一法,彼此和合,互相隨順,互相幫助,叫做「相應」,這樣意思。

  「二、于他性中,與不相違相應,非相違!拐f是這個此法與他法互相合作,叫做「相應」。但是此法與他法,也有二種,一個是不相違,一個是相違。不相違背,我不違背你,你也不違背我,才是相應。若互相對抗,這不可以。譬如說是這個善法和惡法,它兩不相應;貪心來的時候,這個瞋心沒有;瞋心來的時候,貪心沒有;所以這個事呢,要不相違,才可以算是相應。

  「三、于不相違中,軟中上品,與軟中上品自相應,」這不相違里面呢,還有分三品,一個軟品,就是最起碼的,有這么三類的分別:一個是軟品,一個是中品,一個是上品。如果從力量說,就是「上品」力量是最大的,「軟品」是力量最薄弱的了,還有一個中間性的!概c軟中上品相應」那若軟品,就有軟品相應,中品有中品相應,上品嘛,有上品相應。就是這樣子。就是這個譬如小學,你這個小學是什么意思?你在小學的時候,你在小學里讀書,你到大學就不行,都不相應;中學也是;大學也是。就是軟中上品與軟中上品自相應。譬如說是得了初禪,你靜坐你得了初禪。初禪這個時候,你這個色受想行識就是彼此是相應的。尋、伺、喜、樂、心一境性,這五法就是相應。你不能說我現(xiàn)在是欲界定的時候,你想與初禪相應,那他是上品,我是下品,那我和他,這個不行,不能相應。就是它是有程度的問題。所以相應也有這個問題,有程度的不同。

  「非余品」就是軟品與軟品相應,中品與中品,上品與上品相應。其他的,就不相應。

  「四、于軟中上品中,同時相應,非異時!惯@還有一個問題。這個彼此相應,而是要同在一時才是相應的!阜钱悤r」不是過去,不是未來,那就是不相應了,要同在一時,才是相應的。說心,心王與心所,是同時的,是同時相應,而不是前后的。

  「五、于同時中,同地相應,非異地!惯@里就是剛才講的,這個同時相應呢,也還有同地的問題,你是欲界地,就是與欲界相應;你是初禪,是另一個地;二禪、三禪是另一個境界,那也是不能相應的,「非異地」。

  《披尋記》四七五頁:

  云何相應等者:當知此說同行相應。謂心心所于一所緣展轉(zhuǎn)同行故。如集論說。(集論三卷九頁)

  「云何相應等著:當知此說同行相應」。就是心心所法同行一境,這叫做「相應」!钢^心心所于一所緣展轉(zhuǎn)同行故」。這個心王和心所在一個所緣境上展轉(zhuǎn)合作,同做一事,叫相應。相應這個地方呢,唯獨是指心法說。從這兒來看呢,所有染凈緣起一切諸法,都是心的關系,這里面的確有表示這個意思。

  寅七、說

  云何說?謂四種言說。一、見言說,二、聞言說,三、覺言說,四、知言說。

  這個地方說言說,有四種說。這個表達自己的意見,把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那么叫做「說」。但是這里有四種差別:一是見言說,因見而有言說。二是聞言說,因聞而有言說。第三、因覺而有言說。第四、因知而有言說。這個在前面已經(jīng)解釋過了?赡茉谝獾乩镱^有解釋過了。

  寅八、任持

  云何任持?謂四食。一、段食,二、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

  《披尋記》四七五頁:

  云何任持等者:由此四食,任持有情,令住不壞,故名任持。此四食相,如抉擇分別釋應知。(陵本五十九卷二十三頁)

  「云何任持等者:由此四食,任持有情,令住不壞,故名任持!惯@個四食這個《瑜伽師地論》解釋的很詳細,我們普通順順這個文也就算了,但是《瑜伽師地論》解釋的事情,反倒是事情還是很多。它說這個「段食」就是我們?nèi)粘K玫倪@種飲食,就是「段食」,它有個體相,一段落、一段落的,這種食就是能令你有氣力,你受用了以后會有氣力。有氣力的關系呢,我們就感覺到非常的重要,而就要去追求它去,追求這個「段食」。追求的時候可能是合法的手段,也可能是非法,那么就引起很多的煩惱;蛘哂梢鹆藷⿶溃笥猩菩、有惡行,就是造了很多的罪,就是惑業(yè)苦流轉(zhuǎn)生死了。

  這個「觸食」是什么呢?就是「悅意觸食」。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同色聲香味觸接觸的時候,心里面快樂,心情喜樂,這也是一種飲食,能使令我們的諸根大種,得到長養(yǎng)。心情快樂能令我們身體健康,諸根大種得到長養(yǎng),就是健康了。所以我想這件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要觸惱別人。盡量的自己容忍一點,不觸惱別人,給別人快樂一點,你說一句話,叫別人心情順一點也好。如果你說話,說的像刀似的,那等于是他缺少一個生命的因緣。因為得到了喜樂,諸根大種就得到長養(yǎng)了,因此,我們凡夫要追求這個喜樂。追求喜樂,一樣,有的時候是合法的,有的時候是非法的,這就是有了業(yè)力了,或者是善業(yè),或者是罪業(yè),或者是福業(yè),就要流轉(zhuǎn)生死了。所以這個事,這「悅意觸」也還是個事情。第三「意思食」,什么叫意思食呢?這個「思」就是經(jīng)過了一番的觀察,他建立了一個強大的愿望,我要做這件事情,他心里面專注的希望把這件事情做成。不要說那個事情做成沒做成,那個不說,就是你內(nèi)心里有了這樣的愿望的時候,你感覺這件事有希望,那件事還沒有做,當然還沒做成不說,但內(nèi)心里面歡喜做,有了希望,我認為我能做,你有了這樣心情的時候,對于你諸根大種就有長養(yǎng)的力量。佛菩薩的智慧,會說到這么一件事。有希望,事情雖然還沒有做成,但是,有希望的時候,心里就是快樂,對諸根大種有長養(yǎng)的力量。有長養(yǎng)的力量,所以人也就是努力的去追求,追求也可能一樣,有的時候合法的、不合法的,種種的煩惱,造種種的罪業(yè),或者種種的福業(yè)出來,因此有流轉(zhuǎn)生死。這是三食,段食、觸食、意思食,都是流轉(zhuǎn)生死的因緣。它們現(xiàn)在能長養(yǎng)你現(xiàn)在的生命,但同時,它又能創(chuàng)造將來的生命,能創(chuàng)后有,是有這種事情。第四是「識食」,這個識就是前面的段食、觸食、意思食的依止處,就是那個執(zhí)持識。它執(zhí)持這個生命體不壞,這個阿賴耶識。這個也能長養(yǎng)諸根大種,你若沒有識食的長養(yǎng)執(zhí)持,那也不行,你有段食、有觸食、有意思食,也活不下去了。所以這個識食也是很重要的。這是「四食」,這是第八科任持,任持這個生命體不壞,使令他活潑的、很健康的生存下去,一共有這四個力量。這四個力量,最能夠任持你的生命,有大力量的。

  寅九、次第

  云何次第?謂六種次第。一、流轉(zhuǎn)次第。二、成所作次第。三、宣說次第。四、生起次第。五、現(xiàn)觀次第。六、等至次第。

  有這六種次第。

  《披尋記》四七六頁:

  六種次第等者:謂緣起支前為后緣,是名流轉(zhuǎn)次第。工巧智為先,隨彼勤劬為建立,工巧業(yè)處眾具為和合故;工巧業(yè)處辦。如是等,是名成所作次第。攝事分說:釋經(jīng)次第略有三種:一者、圓滿次第,二者、解釋次第,三者、能成次第。(陵本八十一卷十五頁)是名宣說次第。有尋有伺地說:自種子為先,除種子依,所余若有色若無色依,及業(yè),為建立。助伴、所緣為和合故。隨其所應,欲系、色系、無色系、及不系諸法生。(陵本五卷八頁)是名生起次第。六種現(xiàn)觀,是名現(xiàn)觀次第。九次第定,是名等至次第。

  「六種次第等者:謂緣起支前為后緣,是名流轉(zhuǎn)次第」。這是十二緣起。十二緣起支,前面的,就拿無明來說,無明就為行生起做因緣,這當然是增上緣。這個行的生起,是罪行、福行、不動行,它的生起,要有無明做因緣,無明為它做緣,它才能生起,所以無明緣行。我們平常讀這個文的時候,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但是你若去講一講,無明緣行怎么講?你若不注意,就不知怎么講。他這個話講的很清楚,前為后緣,前面的無明為后面的行的生起做因緣,這么講。行為識的生起做因緣。說這個識,我們按一般情形說,去投胎去,就生了虛妄分別心,原來他在生存的時候,是個男人,但是投胎的時候他就是有女人的分別,為什么呢?業(yè)力的關系。業(yè)力使令你轉(zhuǎn),原來生存的時候是個女人,但是那個時候他有男人的分別,為什么呢?這就是業(yè)力關系,他這時候,要轉(zhuǎn)變成男人了,業(yè)力使令他有變化。所以叫做「是名流轉(zhuǎn)次第」。流轉(zhuǎn)次第就是惑業(yè)苦,這個煩惱創(chuàng)造這個罪業(yè),創(chuàng)造福業(yè),創(chuàng)造不動業(yè),修色界四禪,無色界四空定,你不學四念處,那還是無明緣行,是屬于無明緣行的。∥覀坐禪的時候。你不修四念處,你去坐禪的時候,是無明緣行,還是生死流轉(zhuǎn)的次第。但是這話是那么說,說我先不修四念處,我就先修無明緣行,我就先修靜坐,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也是可以。成就了四禪以后再修四念處,那就不是無明緣行了,情形就變了,那也是可以的。流轉(zhuǎn)的次第,就是十二緣起了,就是這樣意思。由惑業(yè)苦、惑業(yè)苦這樣流轉(zhuǎn)不斷,流轉(zhuǎn)次第。

  「工巧智為先,隨彼勤劬為建立,工巧業(yè)處,眾具為和合故;工巧業(yè)處辦。如是等,是名成所作次第。」這第二個成所作次第。這上面說,工巧智為先。工巧智,我以前我講過,用現(xiàn)在的語言來說就是專業(yè)知識,應該是這么說。做醫(yī)生的,他有做醫(yī)生的專業(yè)知識,他是個建筑師,他是飛機工程師,他是各式各樣的工程師,他是會計師,他是個律師,都是各有各的工巧智,就是各有各的專業(yè)知識,你一定要先有這種知識!鸽S彼勤劬」隨那個人,他不懈怠,他能不怕辛苦,他能精勤。這可見,佛菩薩的智慧,還是重視知識,人是要有知識的,不學是不可以。不學,你有什么知識呢?所以,非要學不可。說「工巧智為先,隨彼勤劬」懈怠還不可以,你說有知識是有知識,但是懈怠,一無所成,你還是要學習!鸽S彼勤勞為建立」,你若是勤勞,用你的工巧智,這樣子,你才能建立起一番事業(yè)的。所以,先是要有工巧智,工巧智當然也要努力的學習來的。然后要精進,這是第二個條件!腹で蓸I(yè)處,眾具為和合故。」那么你努力在做那件事的時候,「工巧業(yè)處」你在創(chuàng)造你那番事業(yè)的時候,還要有眾多的資具,你徒手還是不可以!笧楹秃瞎省梗姸噘Y具的因緣和合。「工巧業(yè)處辦」,那你那個專業(yè)知識的事業(yè)就成功了!溉缡堑仁敲伤鞔蔚凇。當然,這是說是社會上,世間上一般的事業(yè)這樣子。但是若說是出家,我是放下了世間上的五欲,剃除須發(fā),知家非家,信家非家,出家了。出家栽培圣道的資糧,然后用功修行,由暖、頂、忍、世第一、然后得初果須陀洹、二果、三果、四果阿羅漢,得無生法忍了,由初地、二地、乃至到第十地,這也是成所作次第,這就不是世間法了。

  「三、宣說次第。」前面成所作次第,說是他出家,修行得圣道了,然后他就宣揚佛法,為一切眾生宣揚佛法,在宣說也要有一個次第。要有一個次第,在《瑜伽師地論》后面也是有,這個《雜集論》上也是有。它舉個例子:釋迦牟尼佛他說,說我以前出家的時候,盛美圓滿,第一圓滿,極圓滿。盛美,興盛的盛,美好的美,盛美圓滿;這是標出來盛美圓滿。然后底下說是,說我以前處在我父親給我的王宮里面,我父親給我造的宮室,在那兒;容貌端正,身體健康。這盛美圓滿是什么呢?原來就是這個,就是容貌特別的端正,身體特別的健康;這讀書也讀的很多,智慧也是很廣大。這就是,前面標出來盛美圓滿,這第二段,就解釋什么叫做盛美圓滿,原來就是這樣意思:容貌端正,身體健康,很多很多的欲樂,都是很自在,自由自在的。這是解釋這個盛美圓滿,這是一個次第。說是你那么樣的容貌端正,一切一切都是自由自在的,很多的欲樂的圓滿,將來就等于說要做王了,那么為什么你要出家呢?底下就說,見老病死故。所以出家了,放棄了王宮的生活,就出家去,要求要見到真理。所以那就叫做宣說次第。這宣說的時候,就是舉這么一個例子,這叫做宣說次第。譬如說,你若宣揚佛法的時候,你也是要按照這個方式去宣說,那就是這個次第。就是你要先說一句,標出來你的這個義,標出來你要說的這個義,然后再加以解釋。加以解釋,當然先說出苦諦、集諦,然后要說滅道,這是佛法了。所以這樣是宣說的次第。這上面解釋,如是等是名成所作次第……「攝事分說:釋經(jīng)次第略有三種」,解釋經(jīng)的次第有三種:一個是圓滿的次第,二者是解釋的次第,三者能成的次第。(陵本八十一卷十五頁)是名宣說次第;這么樣解釋,它這個就是沒有去詳細解釋。就是剛才說,圓滿次第是解釋次第。譬如說我出家的那個時候,是盛美圓滿,這就是圓滿次第。后來解釋,容貌端正,這就是解釋次第。后來為什么要出家了呢?見老病死故,這是第三能成次第。這樣的意思。這叫做宣說次第。

  「有尋有伺地說:自種子為先」這宣說次第說完了,底下說是生起次第!赣袑び兴诺卣f:自種子為先,除種子依,所余若有色若無色依,及業(yè),為建立!惯@「自種子為先」,就是這一法要先要有種子為先。所余的呢,種子是種子依,以種子為依,沒有種子,這件事不能生現(xiàn)行。所余還有依,若有色依、若無色依。有色依,就是無色根,眼識依眼根,為增上緣依。這個眼根、耳根、鼻根、舌根、乃至身根,意根不在內(nèi),這有色根是前五根,意根就是叫無色依。叫無色依就是等無間緣依。這樣子,這樣識就現(xiàn)出來了!讣皹I(yè)」,就是你現(xiàn)出來,你還要繼續(xù)要創(chuàng)造!笧榻ⅰ梗@樣子,這件事才能創(chuàng)造出來。還要有「助伴」,還要有其他的因緣幫助!杆墶篂楹秃瞎剩要有所緣,所緣境。前邊由種子是因緣,若有色若無色那是增上緣,加上一個次第緣,這底下還一個要有所緣緣!鸽S其所應,欲系、色系、無色系,及不系諸法生。」這樣子,世間上的有漏法也要靠這么多的因緣才能生起;出世間的無漏的圣道,也同樣要有因緣、所緣緣、增上緣、等無間緣,也才能生起的;那么這叫做生起次第。(陵本五卷八頁)這已經(jīng)講過去了!甘敲鸫蔚亍。

  「六種現(xiàn)觀,是名現(xiàn)觀次第。」有六種現(xiàn)觀。第一個是思現(xiàn)觀,思惟的思。這個思現(xiàn)觀呢,就是沒有得圣道,在圣道之前,在暖、頂、忍、世第一的時候,這個時候也是很重要的,這個思惟的思,思現(xiàn)觀。然后第二個呢,就是信現(xiàn)觀,對于佛法僧信心特別強,這時候就是已經(jīng)達到無漏的境界,得到不壞信了,就是初果須陀洹,對于三寶有不可破壞的信心,信現(xiàn)觀。第三是戒現(xiàn)觀,就是無漏戒、道共戒了。第四個呢,就是現(xiàn)觀智諦現(xiàn)觀,這就是得無生法忍、得初果了。但是這個諦現(xiàn)觀是根本智。還有一個現(xiàn)觀智邊現(xiàn)觀,就是后得智了。第六個是究竟的現(xiàn)觀,這就是到無學道了。一共有五(疑為口誤,應為:六)個,五(疑為口誤,應為:六)個現(xiàn)觀。這是六種現(xiàn)觀!甘敲F(xiàn)觀次第。九次第定,是名等至次第。」九次第定,就是四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加上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再加個滅盡定,一共是九次第定。九次第定,前面講過,要到三果圣人才能得這種定。而這三果圣人,要遠離了無所有處定的欲,要達到這個程度,他才能夠由非非想定入滅盡定,才能達到這個程度。那么若是三果圣人,那么他就是在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里面修四念處了。修四念處,能夠離三界欲。離三界欲,但是還沒得阿羅漢果。到這時候,他就能入滅盡定。當然阿羅漢果也能入滅盡定,以上都是能的。所以這倒是一個很高的境界了,不是一般的境界!甘敲戎链蔚凇!惯@是前三個頌解釋完了,下邊是第四個頌。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