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jīng)大全 > 瑜伽師地論 >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四(14)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四(14)

  寅七、二種上分諸結(jié)差別(分二科) 卯一、明上分

  又有二種上分:謂色界無色界。

  有五法來介紹佛教,一共有二十科,現(xiàn)在是第七科「二種上分諸結(jié)差別」,分二科,第一科是「明上分」,前面是有二種下分,就是五下分結(jié),F(xiàn)在又說到有二種的上分結(jié),這二種上分是什么呢?「謂色界及無色界」,就是二種上分,就是在欲界以上。

  卯二、顯諸結(jié)(分二科) 辰一、標(biāo)

  依此二種上分,說五上分結(jié)。

  這底下「顯諸結(jié)」,前面是解釋什么叫做上分?這底下說五種煩惱,分二科,第一科是「標(biāo)」。

  「依此」色界無色界這「二種上分」,「說五上分結(jié)」的不同,說這五種煩惱,這是「標(biāo)」。底下是「辨」,「辨」就是說明的意思,分二科,第一科是「無差別結(jié)」。

  辰二、辨(分二科) 巳一、無差別結(jié)

  或有無差別結(jié),謂色貪、無色貪。

  這個「或」就是不定的意思,可以這樣解釋,也可以不這樣說。這個「無差別結(jié)」這個煩惱,色界和無色界是無差別的。什么無差別呢?「謂色貪、無色貪」,就是這個補(bǔ)特伽羅,他對色界四禪的愛著心,這叫做「色貪」;對無色界的四空定的愛著心,叫「無色貪」,這兩種貪都是貪,所以是無差別。

  巳二、有差別結(jié)

  或有有差別結(jié),謂愛上靜慮者掉,慢上靜慮者慢,無明上靜慮者無明。

  「或有有差別結(jié)」,這是第二科,煩惱與煩惱是有差別的!钢^愛上靜慮者掉,慢上靜慮者慢,無明上靜慮者無明」。前面色貪、無色貪是兩種煩惱。這底下又說三種,加起來是五上分結(jié)。這三種煩惱是有差別的。這個「結(jié)」前面有解釋過,有二個意思:一個是,這樣的煩惱能令你與苦和合,所以叫做「結(jié)」。結(jié)者合也,結(jié)合。第二個意思,難可解脫。這個扣,這個繩子結(jié)個扣,這個扣你想解開是很難,表示這煩惱也不是容易斷。

  這個「有差別結(jié)」是什么呢?「謂愛上靜慮者」,這個上靜慮也就是色界無色界都在欲界之上,這個「上」還是這樣解釋,就是在欲之上的靜慮有愛著心。那么這「掉」,這個愛就是前面那個貪,前面說那個色貪的貪,就是貪心。你有這個貪愛心,你心里面就掉動,就會掉動,所以色界天的眾生啊,雖然說有禪定,其實他心里面也有動,還是有這個煩惱。因為煩惱的特相就是不寂靜,所以一有煩惱就是不寂靜。這樣說呢,只有沒有煩惱的人才是寂靜,那是真實的寂靜,這是「掉」。

  「慢上靜慮者慢」,慢上靜慮者,你在靜慮里面,你成就了這樣的靜慮,它就會有慢、就會高舉:我有修行,你們不如我!他就會有這種心情,所以就是慢。那個「愛上靜慮者掉」,那個「掉」是因愛而有,所以是「愛上靜慮者掉」,F(xiàn)在說這個「慢上靜慮「呢?就沒有說,沒有說,不是說一定從愛來,就是你成就了靜慮的時候,你的高慢心就起來了,這個起來了「慢」,就是有。

  「無明上靜慮者無明」,你成就了靜慮的人,你除了前面的愛、掉、慢,另外你還有無明,「無明」是什么呢?你不知道你所愛著的,也都是因緣所生法,是無常的、是無我的、是空的,不明白這個道理,不明白是無我的,那就是「無明」。那么這個「無明」,你對靜慮有無明,那就是這個煩惱,就是這個無明的煩惱。這里面,我不知道你們怎么想法,這里面有個問題,什么問題呢?

  前面那個貪,分色界和無色界,就是色貪、無色貪。下面只說靜慮,沒有說無色,沒有這樣說。那這樣加起來名「五上分結(jié)」。按照道理來說,無色界四空定也是一樣,也是有愛上靜慮,愛無色界定的掉和慢和無明,也是一樣。這樣說呢,這個每一個單獨說色界的四靜慮,應(yīng)該是四個煩惱。色貪、色界上的掉、色靜慮上的慢和無明是四個。無色界的四空定也是四個,色界的四靜慮也是四個。但是現(xiàn)在配上五個數(shù)呢?就是色貪無色貪,這個是前面說了,底下那三個只說了色界,只說了四靜慮。所以全面的說呢,應(yīng)該是八個。色界無色界應(yīng)該是八個的,F(xiàn)在就是這樣子安排成五個,五個數(shù),應(yīng)該有這個意思。《披尋記》讀一下…

  《披尋記》五一四頁:

  又有二種上分等者,此中分結(jié),由有差別及無差別,故說色界及無色界,名為二種上分。貪煩惱相,色無色同,名無差別。余煩惱相,種種非一,名有差別。

  「又有二種上分等者,此中分結(jié),由有差別及無差別。故說色界及無色界,名為二種上分」。二種上分「貪煩惱相,色無色」是「同」的,「名無差別。余煩惱相,種種非一,名有差別」。就這樣,就解釋完了。

  寅八、障諸善根不信敬別

  又為五種不信敬所執(zhí)持者,心不調(diào)柔,不能生長諸善根本。謂于大師所說正法,增上戒學(xué)、增上心學(xué)、增上慧學(xué),正覺發(fā)者、正教授者、正教誡者、同梵行所,無有信敬。

  「又為五種不信敬所執(zhí)持者,心不調(diào)柔,不能生長諸善根本」。這是第八科「障諸善根不信敬別」,障礙諸善根,就是那個不信敬,這個不信敬是有差別的。

  「又為五種不信敬所執(zhí)持者」,我們的凡夫這個心,這一念明了性的心有特別的情形的時候,就是為五種不信敬所執(zhí)持。其實這個話呢,我們貪心是來了,我們的心就被貪心執(zhí)持;瞋心來了,我們的心就被瞋來執(zhí)持,就是這么回事,F(xiàn)在就是說呢,為不信敬,不信、不恭敬所執(zhí)持。

  這個「心不調(diào)柔,不能生長諸善根本」,這個就是沒有這樣煩惱的圣人,他去觀察凡夫的時候,就是會說出這句話?茨莻凡夫,他現(xiàn)在這個時候,不信和不敬來執(zhí)持這個心,就是牢牢地抓住了不放。這樣的不信敬所執(zhí)持的結(jié)果,有什么不好呢?就是心不調(diào)柔,心就是剛強(qiáng)而不敬,不敬,心就剛強(qiáng)起來了,心就不調(diào)柔,不是那么樣地良善。

  「不能生長諸善根本」,本來有了信、有了敬,這時候才能夠生出善法來。因為沒有信、沒有敬了,心不調(diào)柔了,所以就不能生長諸善根本。就是佛法里面的一切善法都生不出來了,這些戒定慧都生不出來,不能生長諸善根本;蛘哌@個不信敬,就是不能生長諸善的根本,這可以這么解釋。

  「謂于大師所說正法,增上戒學(xué)、增上心學(xué)、增上慧學(xué),正覺發(fā)者,正教授者,正教誡者,同梵行所,無有信敬」。這個五種,是那五種呢?「謂于大師所說正法」,「大師」就是指佛,對于這個大導(dǎo)師佛陀所宣說的正法,這無上甚深的妙法沒有信敬心,這個是愚癡了,對佛說的話沒有恭敬心,沒有信心。

  是增上戒,佛為我們制定的這個戒,可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個戒也沒有信敬心,「增上戒學(xué)」和這個「增上心學(xué)」就是禪定也沒有信敬心,和這個「增上慧學(xué)」也沒有恭敬心。這個「增上戒學(xué)」就是能出離三惡道;「增上心學(xué)」能出離欲界;「增上慧學(xué)」能出離三界,我們還是不要說的那么高,就從事實上那么解釋。

  那么從這個文,一共五個法,這個分法不一樣,《披尋記》分的,我認(rèn)為分的好。沒有信敬心。「正覺發(fā)者,正教授者,正教誡者」這三種合起來名為「同梵行」說,這么樣分也可以。

  這個「正覺發(fā)者」就是這個人他是為主的,負(fù)責(zé)來教導(dǎo)你、來覺悟你、來發(fā)起你的正念、發(fā)起你的清凈心的人、來覺悟你。這個就是按我們佛教徒來說,就是你的和尚,就是你的親教師。你的和尚是正覺發(fā)者,他收你作徒弟了,他有這樣的責(zé)任,所以叫做正。

  「正教授者」另外不只是一個和尚,另外還有教授的阿阇黎、教誡的阿阇黎,這個教授啊,就是教授你的,也是和尚所說的這個教化的這一切法門就是佛法了,教授你的修學(xué)的圣道。下面有解釋的好!修學(xué)止觀的事情,教授你。

  「正教誡者」,就是這個阿阇黎,他來教導(dǎo)你,這是惡法不可以做,這是善法你可以做。什么是應(yīng)作,什么是不應(yīng)作,這樣教導(dǎo)你,那么這叫「教誡者」。

  這三種人呢「同梵行」,雖然是師長,但是實在和自己是一樣,都是修梵行的。在這個人的地方呢?也是沒有信敬心。這樣說,「于大師所說正法」是一,底下是三學(xué)是三個,就是加起來是四。這個「同梵行」就是五個。

  「又為五種不信」就是這種五個地方?jīng)]有信敬心。沒有信敬心的結(jié)果呢,心不調(diào)柔,不能生長諸善根本。那就完全不能修行了?催@個《披尋記》

  《披尋記》五一五頁:

  又有五種不信敬所執(zhí)持等者:此中五種,略則為三:一、正法,二、三學(xué)三同梵行。所于第三中復(fù)開為三,故成為五。言正法者:謂契經(jīng)等十二分教,此即大師所說根本法教。言三學(xué)者:謂戒定慧;由所趣義及最勝義,名為增上,此即大師所說究竟方便。同梵行中復(fù)開為三:善作憶念,善能諫舉,是名正覺發(fā)者。時時宣說遠(yuǎn)離寂靜瑜伽作意止觀無倒言論,是名正教授者。于所應(yīng)作及不應(yīng)作為令現(xiàn)行不現(xiàn)行故,能以正法以毗奈耶平等教誨是名正教誡者。此即同梵行所受用財法增上方便。于此五種若不信敬,心為憍慢之所執(zhí)持,故不調(diào)柔,不能生長諸善根本。

  「又有五種不信敬所執(zhí)持等者:此中五種,略則為三」簡略的說,可以分成三類!敢粋是正法」,二是「三學(xué)」,三是「同梵行所」,這是三個!赣诘谌袕(fù)開于三」,第三種復(fù)開為三,就是同梵行所分為三個。那么就是「故成為五」,這樣說。如果把這個同梵行所這三個合之為一,中間的三學(xué)開之為三,也還是五個,就是開合的不同。

  「言正法者」就是謂于大師所說正法,正法者:「謂契經(jīng)等十二分教」。我們通常說十二部經(jīng),就是佛說的正法!复思创髱熕f的根本法教」最根本的正法。

  「言三學(xué)者:謂戒定慧」,這是我們應(yīng)該學(xué)。這個…看《阿毗達(dá)磨論》上、《阿含經(jīng)》上和本論上,這個「學(xué)」這個字;解和行都叫做學(xué),都叫做學(xué)。我們通常說這是解門、這是行門;現(xiàn)在這個就把解和行合而為一,名之為學(xué),有這個味道。所以這個增上戒定慧應(yīng)該學(xué)的,也就是應(yīng)該學(xué)習(xí),也應(yīng)該修行的,不分開。底下解釋這個「增上」,什叫做增上?

  「由所趣義及最勝義,名為增上」,這是這個本論的后文,這個《瑜伽師地論》的下面文,就這么解釋!杆ちx」就是你到什地方去,從這里到那個地方去,叫「所趣義」!讣白顒倭x」這個法是最殊勝的,是非佛法所不能及的,叫做「最勝義」!该麨樵錾稀,比如說由戒到定,所以戒是增上;由定又能到慧,所以也是增上;由慧到解脫,所以也是增上。而最殊勝呢,就是,不是外道所能及的,不是其他非佛教所能及,所以叫做「殊勝」。

  「此即大師所說究竟」的「方便」,得圣道的前方便,這是最究竟、最圓滿的了。

  「同梵行中復(fù)開為三」,開為三個。「善作憶念,善能諫舉,是名正覺發(fā)者」是這么解釋,這個正覺發(fā)者這么講,「善作憶念」,他能善巧的幫助你得到正憶念,他能做這個事,時常的令你心清凈,做這個事。那么教授了一切的圣道,叫你憶念圣道,所以你心就清凈了,所以叫做「善作憶念」。「善能諫舉」就是你有錯誤啊,你有錯誤,叫你「諫」叫你改變過來,說是你隱藏不可以,就把你舉發(fā)出來叫你懺悔,「善能諫舉,是名正覺發(fā)者」,就是這個戒和尚,這個和尚、這個親教師他是負(fù)完全責(zé)任的,所以叫做「善能諫舉,善作憶念」。

  「時時宣說,遠(yuǎn)離寂靜,瑜伽作意止觀無倒言論,是名正教授者」,時時的,不是暫時的,不是一時,而是時時的。時時的宣說遠(yuǎn)離寂靜,這個遠(yuǎn)離是身遠(yuǎn)離和心遠(yuǎn)離,那么叫做遠(yuǎn)離。這個寂靜呢,心遠(yuǎn)離能破煩惱了,心就寂靜了。你有煩惱,你身也不寂靜,心也不寂靜。沒有煩惱,身也寂靜,心也寂靜。這是瑜伽作意止觀的一個作用,這個作用能有遠(yuǎn)離和寂靜的作用。這個遠(yuǎn)離、寂靜的作用是誰有這個作用呢?

  「瑜伽作意」就是修禪定,「瑜伽」就是相應(yīng)的意思;你的心與法相應(yīng)的那種作意。這個「作意」是什么?我們原來這個心,實在與五欲相應(yīng)的,現(xiàn)在要警覺一下。這個作意是警覺你,警覺你與法相應(yīng),所以叫做「作意」。究竟指的什么呢?就是止觀;奢摩他和毗缽舍那,你常常警覺這個心與止觀相應(yīng)!

  「無倒言論」現(xiàn)在這個言論就是指這個言論,有遠(yuǎn)離寂靜的作用的瑜伽作意止觀的言論,這個言論是沒錯誤的,是無倒、不顛倒的,這是非常良好的,合乎佛意的無倒言論。「是名正教授者」,這個正教授,就是這樣意思。

  「于所應(yīng)作及不應(yīng)作,為令現(xiàn)行不現(xiàn)行故」,所應(yīng)該做的事情,叫你現(xiàn)行;不應(yīng)該做的事情你不要現(xiàn)行。能這樣,「能以正法以毗奈耶平等教誨」,他能夠以佛教的、佛法的正法,用這個毗奈耶的這種…這個態(tài)度,就是滅除煩惱!概我狗瓊調(diào)伏,也翻個滅,就是能滅除煩惱!钙降冉陶d」,不是有差別的,是平等的來教誨你。其實那個心是個平等心,就是他也是與法相應(yīng)的,有慈悲心,也有智慧,是名為「平等」。光是慈悲,沒有智慧,不平等;光是有智慧沒有慈悲心,也不平等。也有慈悲也有智慧,也有智慧也有慈悲就是「平等教誨」,「是名正教誡者」。

  「此即同梵行所,受用財法增上方便」,這個同梵行的這個地方,大家共同的修學(xué)梵行的這個地方,受用財、受用法都是一樣的,都是平等。這個「增上方便」就是最殊勝的方便。這是三個,這一共是三個:正覺發(fā)者、正教授者、正教誡者,這三個是增上的方便。

  「于此五種若不信敬,心為憍慢之所執(zhí)持」,對這個五法心里面沒有信心、沒有恭敬心,「為憍慢心所執(zhí)持」的時候呢,故不調(diào)柔,不能生長諸善根本,是這樣子。

  寅九、為斷煩惱精進(jìn)障別

  又有五種為斷煩惱正精進(jìn)障。一者、耽著等至及生,二者、耽著利養(yǎng)恭敬,三者、放逸,四者、惡慧,五者、其心下劣或增上慢。

  「又有五種為斷煩惱正精進(jìn)障」,這是第九科,為斷煩惱精進(jìn),目的是斷煩惱而精進(jìn)的修學(xué)圣道,但是有障礙,這個障礙有差別,這是有五種。為斷煩離正精進(jìn)的障礙,那五種呢?

  「一者、耽著等至及生」這個「耽著等至」,「耽著」其實就是愛著。這個「等至」就是修行成就的四禪八定,那么叫做等至!讣吧故鞘裁疵匆馑寄?這個等至是你在人間修行有成就了,那叫做「耽著等至」。這個「生」就是人間的壽命到了,死了,生到色界天,生到無色界天去,那里也是眈著,你也是愛著所成就的定,所成就的靜慮。這件事你若這樣子眈著呢?也是障礙你斷煩惱的精進(jìn),也還是這樣子。所以我們在欲界的時候,本來修禪定是個好事。結(jié)果呢,就把你留在那里,留在禪定那里而不能斷煩惱。修襌定的目的是斷煩惱的,結(jié)果呢,又不能斷煩惱,就愛著這個禪定,不能在禪定里面修四念處了,是這樣意思。

  「二者、耽著利養(yǎng)恭敬」這就是沒有得禪定的人,在欲界里沒有得禪定的人,就是愛著這個名閑利養(yǎng),愛著別人對我的恭敬。對別人恭敬,對我沒有恭敬,心里面就不平了就有事情,就是在這上有執(zhí)著心。這也是就是等于說你就是懈怠了,心里面與法不相應(yīng)了。

  「三者、放逸」就是對于惡法不能防護(hù),對于善法不能用功修行,那就叫做放逸。

  「四者、惡慧」,不如理的分別,這分別心,說是人家對你沒有恭敬,你應(yīng)該向道上會。這個恭敬、不恭敬都是內(nèi)心的分別,你不要執(zhí)著,還要不受,一切法不受得無生法忍。你因為這個心向外攀緣,執(zhí)著這個事情了,你就是叫做惡慧,有所執(zhí)著就是惡慧。如果因此而會生瞋心,不恭敬你就生瞋心,恭敬你就生愛心,那也更是惡慧了。現(xiàn)在不要這樣子。這上面說這個…。

  「五者、其心下劣」,心下劣就是什么?哎呀!修學(xué)圣道,我怎能修學(xué)圣道呢?就是自己認(rèn)為自己不及格了,那么叫做「心下劣」!富蛘咴錾下咕褪前炎约号锰^頭了,本來自己還不是圣人嘛,就認(rèn)為自己是圣人。我就是佛,你拜佛就拜我好了,真是有這種人,我還看見過這種人,「增上慢」這就是。再把《披尋記》念一下。

  《披尋記》五一五頁:

  又有五種為斷煩惱正精進(jìn)障等者:此中耽著等至及生,謂色界無色界愛。耽著利養(yǎng)恭敬,謂欲界愛。于諸善品不樂勤修,于諸惡法心無防護(hù),是名放逸。非理分別,是名惡慧。自輕懱故,名心下劣。于其殊勝所證法中,未得謂得,令心高舉,名增上慢。

  寅十、于怨敵所邪正行別(分二科) 卯一、舉邪行(分二科) 辰一、標(biāo)列相

  復(fù)有不能堪忍補(bǔ)特伽羅,于他怨敵所,起五種邪行。謂不堪忍者,于他怨敵,先起瞋心,怨嫌意樂;于彼親友,樂欲破壞;常欲令彼發(fā)生憂苦,廣作一切不饒益事;壞自所受清凈尸羅;由身語意多行惡行。

  「復(fù)有不能堪忍補(bǔ)特伽羅,于他怨敵所,起五種邪行」,這底下是第十科「于怨敵所邪正行別」,有邪行、有正行的不同,分二科,第一科是「舉邪行」,第一科是「標(biāo)列相」,標(biāo)列這個邪行的相貌。

  「復(fù)有不能堪忍」就是他這個人不能夠容忍,這個不如意的事情心里不能容忍,這樣的補(bǔ)特伽羅,就是不能堪忍的人!赣谒箶乘,起五種邪行」,「怨敵」是另外一個人,對于他們互相有怨恨,是敵對的,對于這種人。對于這個人起五種不合道理的行為。謂不堪忍的人,這個不能容忍的人!心已經(jīng)動了瞋心還不知道是錯誤,繼續(xù)擴(kuò)大自己的煩惱。

  「于他怨敵,先起瞋心」,這怨敵先生起來憤怒的心情。「怨嫌意樂」,他心里面就是恨,怨者恨也,嫌也是恨,憎惡他,心里面就是依這個境界一出現(xiàn)的時候,心里面就歡喜這樣子,恨心就來了,這叫「意樂」。這是第一個邪行。

  「于彼親友,樂欲破壞」,就是于彼怨敵的親友,那個人是他怨敵的好朋友是親愛的人。「樂欲」,他就想要去破壞,叫他們不要去做親友,中間說離間語,說離間語破壞他們,叫他們不做親友,叫他們做怨家,這樣子!

  「常欲令彼發(fā)生憂苦,廣作一切不饒益事」,這個不堪忍的這個人,心里常是愿意叫那個人,他老是有憂苦,心里面不要快樂,叫他心里面常是憂愁、常是苦惱,他這樣我就歡喜了,他這樣…。「廣作一切不饒益事」,這個廣作可以分兩部分:一個是這個人做一切不利益那個怨敵的事情,做了很多。或者是希望他做很多的壞事,令他心生憂苦這樣子,這是第三個。

  「壞自所受清凈尸羅」就是因為和那個人有恨!因此增長了很多的問題!結(jié)果是破壞了自己所受的清凈戒法,清凈戒被破壞不清凈了,因為種種的惡行就生起來,這個戒也就不清凈了,這是第四個。

  「由身語意多行惡行」由于這樣子的關(guān)系啊!心里面憤怒。∑茐牧俗约旱慕,所以自己的身語意三業(yè),多多的做了很多的惡事,就會這五種,有這五種邪行。

  辰二、明過患(分二科) 巳一、標(biāo)

  由此五種惡邪行故,能感后世還來此中,三種等流過患,一種現(xiàn)法等流過患,一種后法異熟過患。

  「由此五種邪惡行故」,這是第二科「明過患」,前面是第一種「標(biāo)列相」。這個不歡喜了呢,心里面因為某一個原因,彼此不高興了的時候,而沒能夠反省自己,使令自己心清凈。所以就逐漸的增長,這個瞋心逐漸的增長,就成了五種的過失,這五種邪行。所以若是常修止觀的時候,就會反省自己不要這樣,不要這樣辦法。他得罪了我,就算是他得罪了我,但是我心要清凈。我心里面!動了瞋心的時候,趕快停下來,趕快停下來,不要叫它發(fā)展,應(yīng)該要注意這件事。

  這底下第二科「明過患」,有了這五種邪行,將來會有過患的,分二科,第一科是「標(biāo)」!赣纱宋宸N惡邪行故」,這五種罪惡的不合道理的行為,這身口意的三行,三種罪過。這五種罪過故,「能感后世」這件事不只于此,現(xiàn)在不高興只是停在這里,不只這樣子,將來還有后患,是什么后患呢?

  「能感后世」能招感將來的生命的時候,還有不如意的事情!高來此中」還來人間的話,有「三種等流」的「過患」,這個「三」字,有的地方是二,有的地方是三;說三也可以,說二也是可以的。這個窺基大師的略纂上就是二,說二也是可以,說三也是可以。這「三種」的「等流過患」,就是你前一生你是這樣子生了恨,后一生還是一樣,還是恨,見了面就恨,不用講理由的,見了面就不高興,就是「等流過患」。

  這個過患,「一種現(xiàn)法等流過患,一種后法異熟過患」,就是分成這么兩種,這五種惡行的后患就是分這么兩種:「一種現(xiàn)法等流過患」,就是現(xiàn)在你有這個等流的過患;一種是后來,將來的生命體在果報上,異熟是在果報上,還有過患,分這么兩種。這底下說這個三種,現(xiàn)法等流過患分三種。

  巳二、釋

  謂此生中,多諸怨敵,親友乖離;由他發(fā)起種種憂苦,不可愛事,恒現(xiàn)在前;臨命終時,多生憂悔,命終已后,顛墜惡趣。

  「謂此生中,多諸怨敵」,這是第二科就是解釋,前面是標(biāo),這底下解釋!钢^此生中」,你前一生和人家做恨了,你當(dāng)時不知道疏解!那么今這一生「多諸怨敵」,就是沒有理由的很多的敵人,見了面就不高興!就是前生你和他有恨,今生一見面還是很多的恨,就是有恨,很多的敵人,就是這樣子!付嘀T怨敵」這個問題,這是一個等流;你前生與他恨,那么今生還是恨,這是一個等流。

  「親友乖離」你前生的時候,「于彼親友、樂欲破壞」。你前生做過這種事情,所以今生呢,你的親友里面也是乖離的。本來大家都是親愛的人,但是大家就是不合,就變成怨家了。你前生去破壞你怨恨的人,叫他和親友變成怨敵,結(jié)果今生自己就是這樣子,也是與親友變成了怨敵。

  我說到這里呢,我們事實上,我們這個問題,我們問題不是這樣子的,我們彼此之間的問題和這個完全不一樣。我們是用慈悲心發(fā)動事情,做什么事情是用理智和慈悲來發(fā)動這件事情,和那個怨恨是不同的。當(dāng)然我們也是凡夫,也可能還是有點不滿意,不滿意在根本上是正確的,以正法為主的,不是以煩惱為主的,是這個情形不同。情形不同,也有一點同,不同也有一點同,是什么呢?就是:你當(dāng)時有一種力量過來的時候,心里面不高興。但是你第二剎那的心一想:老師說的是對的。老師說的是對的,要我好好的安心學(xué)習(xí)正法,不要去搞事情,破壞規(guī)矩。破壞規(guī)矩呀!什么叫做規(guī)矩?

  就是使令大家遠(yuǎn)離一切障礙修學(xué)的事情,叫做規(guī)矩。障礙修學(xué)的事情,這個事情不可以有,但是,這事難免會有,就要立一些規(guī)矩,不可以有這個事情,這叫做規(guī)矩。立下規(guī)矩,執(zhí)行這些規(guī)矩的時候,那我們就有點不歡喜,這恨也會來的。會來,但你前幾剎那,你可能是恨,但后幾剎那,你心想:哎呀!是對的,我這樣做,破壞規(guī)矩障礙修學(xué),障礙我們修學(xué)圣道。∷赃@個是對的!所以,你從內(nèi)心里面就沒有恨,沒有這些事情。但是,社會…不是佛法,不符合佛法的時候,遠(yuǎn)離佛法的時候,就不是這樣子了。我們?nèi)裟芡耆贿h(yuǎn)離正法,所有的問題都自然能解決。如果你遠(yuǎn)離佛法,也有點問題。

  那個城東老母,你們知道城東老母,原來那個老母是個王子出家的,在過去是王子出家。出家的時候,釋迦牟尼佛是他的教授,是他的親教師,羅畝羅是他的阿阇黎,他和親教師的關(guān)系弄得不好,一直到釋迦佛成佛了,他見到佛還不高興。但羅畝羅給他做阿阇黎的時候,說的話說的軟語呀!就能隨順?biāo)囊馑迹蠹业?a href="/remen/ganqing.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感情維持得好,所以,今生見到就歡喜,見到羅畝羅心里頭就歡喜,見到佛不歡喜。所以,我們應(yīng)該要有理智,一定要有理智,沒有理智不行。

  這是說「謂此生中多諸怨敵」,就是前生你和人家做了怨敵了,今生也就是怨敵很多,你前生怨敵的親友,你去破壞叫他們做怨家,所以你今生「親友乖離」,親友也是乖離。

  「由他發(fā)起種種憂苦,不可愛事」就是那個第三個,就是「常欲令彼發(fā)生憂苦,廣作一切不饒益事」,所以你今生也有這種等流的過患,也是有另外別的人,發(fā)起種種的憂苦的不可愛事,直接的影響了你。這是你欠別人的,你有這種事情。這是三種等流過患!赣伤l(fā)起種種」的「憂苦」,「不可愛事恒現(xiàn)在前」。這是「三種等流過患」說完了。

  「臨命終時,多生憂悔」這就是前面,那第四個的等流過患。第四個是「壞自所受清凈尸羅」。因為恨那個人,自己破壞了自己很多的戒,很多條的戒不清凈了。這樣子,所以臨命終的時候心里就后悔了。因為你破了戒,就有很多的不如意苦惱的境界現(xiàn)前了,現(xiàn)前了自己才知道,哎呀!我破了戒所以有這種結(jié)果呀!那我當(dāng)初不要破戒,但后悔來不及了。臨命終的時候多生憂悔,就是后悔了!

  「命終已后,顛墜惡趣」這是第五個。第五個就是前面那第五個「由身語意多行惡行」。所以「命終已后,顛墜惡趣」,這個「顛」就是最高的倒下來了,就是跑到地獄三惡道去了。這個中陰身,人的中陰身生天,這中陰身的頭是向上的,人若到三惡道呢,頭是向下的。這「顛墜」就跑到三惡道去了。這就是這五個,這是五種邪行的五種過患。

  卯二、例正行

  與此相違能堪忍者,于他怨敵,發(fā)起五種正行。由此所感勝利差別,如應(yīng)當(dāng)知。

  這是第二科「例正行」,第一科是「舉邪行」,邪行有這五種邪行,有這五種過患,現(xiàn)在第二科來比例這個正行,彼此來對觀。

  「與此相違」,若是人與人之間發(fā)生這種事情,但是自己能夠用佛法來調(diào)伏自己,不要放縱自己的煩惱的時候,「能堪忍」我能容忍這件事,心里不動煩惱,煩惱不動!赣谒箶,發(fā)起五種正行」對那個怨恨的敵人,你內(nèi)心里面發(fā)出五種的正行,合乎道理的行為。不要先生起瞋心,不要生瞋心來怨恨他,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于彼親友樂欲和合,不要說離間語。那第三個常欲令彼發(fā)生喜樂,不要是他苦惱的時候我心里歡喜,不要這樣子。你希望他心里快樂,廣作一切饒益的事情,那這是第三個。第四個,不破壞自己所受的尸羅。第五個,身語意不行惡行,多行善行。這樣子,你將來得到的等流果,也就沒有那么多…,那五種過患了,都沒有了。所以「由此所感的勝利」和前面那所感的五種過患就不同了,「隨其所應(yīng)」,應(yīng)該知道。

  寅十一、能生憂苦喜樂差別(分二科) 卯一、舉生憂苦(分二科)

  辰一、總標(biāo)

  又有五法,能生現(xiàn)法后法一切憂苦。

  這是第十一「能生憂苦喜樂差別」,能生憂苦、能生喜樂是不一樣的,分兩科,第一科「舉生憂苦」的事情,分兩科,第一科是「總標(biāo)」。

  又有五種法,能生現(xiàn)法的一切憂苦,能生后法的一切憂苦!脯F(xiàn)法」就是現(xiàn)在,「后法」就是將來,一切的憂苦。那五種呢?這底下是第二科是「別配」,別配這五種,分兩科,第一科「現(xiàn)法」。

  辰二、列記(分二科) 巳一、現(xiàn)法

  一、親屬滅亡,二、所有財寶非理喪失,三、疾病緣身。此三能生現(xiàn)法憂苦。

  「一、親屬滅亡」,這個親愛的人,「親」是愛的意思,「屬」是隨順的意思。彼此相愛就能彼此隨順,所以叫做「親屬」。這個親愛的人滅亡了,哎呀!不管是將來是現(xiàn)在,心里頭不好不歡喜,不歡喜!因為有愛,所以就有苦。∧悴粣,他滅亡了,你心里沒事。你愛呢,他若死了,不得了心就痛苦。我就是有這個…,我以前有哥哥,我家里給我來信說我哥哥死了,我立刻地心里面很痛苦的,有這個事情。哎呀!親屬滅亡,這是一個憂苦的事情。

  「二、所有財寶非理的喪失」不合道理的失掉了。非理喪失,合理的喪失心里面也是痛啊,也是不歡喜。 溉,疾病緣身」有很多的病,纏繞著你的這個身體!這也是苦惱的事情!复巳苌F(xiàn)法憂苦」,能令你現(xiàn)在就是心里面憂苦。

  巳二、后法

  四、毀犯尸羅,五、毀謗一切諸惡邪見。此二能生后法憂苦。

  「四、毀謗犯尸羅」,一共是五種,前面這三種是「現(xiàn)法憂苦」。這底下說到第四種,「毀犯尸羅」,我犯了戒,這也是一個事情,也是憂苦的事情。

  「五、毀謗一切諸惡邪見」,這個諸惡邪見就是能毀謗一切的,就是本身有惡邪見,沒有正見,就毀謗一切正見正法的事情。這也是能生憂苦。這樣說,「毀犯尸羅」是破戒,這個「毀謗一切諸惡邪見」是破了見。一個見,一個戒,加前面三個就是五個。

  「此二能生后法憂苦」,你犯了戒,又有惡邪見去毀謗人,此二能生后法的憂苦,將來的生命會受到苦。

  卯二、例生喜樂

  與此相違五法,當(dāng)知能生現(xiàn)法后法所有喜樂。

  這是第二科「后法」!概c此相違」這「五」種「法」,相違五種法,那當(dāng)然是親屬不滅亡,財寶也沒有損失,也沒有疾病,這是很理想。第四個也不犯尸羅,也不毀謗人。那所以五法,「當(dāng)知能生現(xiàn)法后法所有」的「喜樂」了。

  寅十二、無學(xué)超度邪惡行別

  又阿羅漢,雖現(xiàn)追求供身財物,亦常受用,而能超度三邪追求、二邪受用。謂能超過殺生、偷盜、妄語所引三邪追求;亦能超過妻妾、畜積,二邪受用。

  這是第十二科無學(xué)超度邪惡行的差別。這個「阿羅漢」是無學(xué)的圣人,「雖現(xiàn)追求供身財物」,因為他還有這個生命的存在,就是要有生活所須,他也要求,也要托缽去乞食。這個衣、食、住,他還要照顧它,要去追求,供身的財物,這個資養(yǎng)生命存在的財物,他要去追求去。

  「亦常受用」也是時時地要去受用這個衣、食、住的。「而能超度三邪追求」,但是這個阿羅漢和凡夫不同,不一樣,就是他能夠超度。這「超度」就是超越,也就是不違犯,不會有三種邪惡的追求,不會。雖然是須要,須要這些財物維持生命的存在,但是他不犯過失。不會有三種邪的追求,也沒有兩種邪的受用,加起來是五個。那三種邪追求呢?

  「謂能超過殺生、偷盜、妄語所引三邪追求」,就是他雖然是為了生命的存在,不會去殺生,不會做這件事。殺掉,做這種事情來維持自己的生命,不會的,不會去殺生。偷盜,不會說追求這個生命的財物的時候,用偷盜的手段,偷盜的手段,不會。

  我還感覺到一件事,自己有很多財,很多錢,放在第二個人,放在別人的名義下,然后向政府領(lǐng)這個福利金。我認(rèn)為啊,這就是偷盜。我認(rèn)為這就是偷盜的事情,就是有這種嫌疑,這事情不應(yīng)該這樣做,這是偷盜。這偷盜你將來啊,將來恐怕要到餓鬼道去走一走的,這不合道理呀!這個阿羅漢無學(xué)的圣人,不做這個事。

  那個慧生老法師,他已經(jīng)圓寂了。他在三藩市在洪福寺住,這別人說你年紀(jì)這大了,他已到七十多歲、快到八十歲了,你可以領(lǐng)福利金吧。他說,那么怎領(lǐng)呢,就填表。表上說你若手里有這多錢,你不可以。他說:那我不領(lǐng),我有這么多錢。他不做這個事!這個慧生老法師那個人不攀緣,他就是安份,安份守已,一天用功修行,這是不容易,不是容易的。

  「妄語」為了追求財物維持生命的話,說謊話,用謊話來去和人家去求財物,阿羅漢不會做這個事,不做這個事情。這個,我們?nèi)绻莿e人負(fù)責(zé)任維持一個團(tuán)體,我不負(fù)什么責(zé)任,我也不去管這個事。將來你若自己獨立的時候,你自己獨立的時候,你就感覺到,難免須要財,隨時要用財,用財,你怎樣求這個財。

  如果是用偷盜的行為去求財,以妄語的行為去求財,就有問題,F(xiàn)在說阿羅漢不做這個事。我看三果、二果、初果圣人也不會做這種事。這個初果圣人啊,他消滅了這個分別我執(zhí),沒有這個分別我執(zhí)。沒有分別我執(zhí),他觀察色受想行識,是老病死,是剎那剎那,是敗壞的,沒有我可得,我不可得,所以他不怕死。既然不怕死,當(dāng)然不會用非法的行為維持生命,不會這樣。只有凡夫有問題,凡夫是有問題的!杆白非蟆褂脷⑸氖侄、偷盜的手段、妄語的手段,去追求財物,叫做邪追求,這阿羅漢不會有這種事。

  「亦能超過妻妾,畜積,二邪追求」,阿羅漢還有一種事情,超過也就是超度,也就是沒有這種事。不會去畜妻、畜妾,這種邪受用,阿羅漢不會做這種事。若是經(jīng)論上講,那有妻妾的人他自稱是阿羅漢,那就是有問題。如果我們沒有看見這個文,經(jīng)論上沒有看見這個文。那個人他有丈夫,或者是他有太太,他說他是阿羅漢,你心情怎么想?他是不是阿羅漢?你也可能會想:哎呀!圣人不可思議,他可能是阿羅漢。你可能會這樣想吧!但是現(xiàn)在這個地方說了,阿羅漢不會做這個事,不會有一個妻,有一個妾,受用這件事,不會做這種事。這是這五種,「無學(xué)超度邪惡行別」,圣人不會這樣子。

  寅十三、修諸善等諸支差別

  又修斷者成就五法,隨其所欲,于諸善品方便修行;亦能速證究竟通慧。一者、于所修斷,猛利樂欲,如教奉行;二者、于自所有,如實發(fā)露;三者、身力康疆;四者、相續(xù)無間修方便中,其心勇銳;五者、成就通達(dá)止舉舍相時分智慧。

  「又修斷者成就五法,隨其所欲,于諸善品方便修行」,這是第十三科「修諸善等諸支的差別」。「修斷」就是修善斷惡的人,他能成就五件事,這五個條件他能具足的話,「隨其所欲,于諸善品方便修行,亦能速證究竟通慧」,他就能夠隨他的善法欲,去做的話,就能滿足他,他的善法欲能得滿足。「隨其所欲」,這個「隨」是隨順?biāo),使他的這個善法欲,他都能夠做的好!赣谥T善品方便修行」對于各式各樣的,屬于善的這一類事情,他都能夠善巧方便的修行成功,你若是具足這五條件的話!敢嗄芩僮C究竟通慧」究竟的神通大智慧。那神通就是定了,究竟的定慧的境界都能圓滿,都能成就。那五種法呢?

  「一者、于所修斷,猛利樂欲,如教奉行」。對于所修的善法、所斷的煩惱,斷惡修善這件事,由猛利的樂欲,不是說修也可以,不修也可以,不是!他這個希望心非常的強(qiáng)烈,猛利的樂欲!溉缃谭钚小,他如佛所教能這樣做。

  所以有的人他要出家,任何人都不能阻礙,就是那個樂欲特別強(qiáng),任何人不能阻礙。父母不能阻礙,兄弟姐妹也不能阻礙,他的太太也不能阻礙,她的先生也不能阻礙,他非要出家不可。這人是不一樣,有的人呢,不要說誰阻礙,不要說這樣,再晚幾年他就不出家了,這就是能阻礙,那就是什么呢?那就是他的修善斷惡沒有猛利的樂欲的關(guān)系,這樂欲心不強(qiáng)。不過是有的人,父母年老了,要照顧父母,我也同意這件事,你晚一晚出家也好,這個父母這件事情,非要供養(yǎng)父母,這也是對的!赣谒迶,猛利樂欲,如教奉行」我要做這事就決定要做,如教奉行,這是一個條件。

  「二者、于自所有,如實發(fā)露」。第二個,我自己不是別人,我自己所受的戒,我有錯誤的地方,我就能真實的發(fā)露懺悔,我不隱藏,這個條件要具足,這樣子就能自己遠(yuǎn)離一切過失。

  「三者、身力康疆」。這個人他的身體健康,這也是一個條件。身體特別軟弱可能心力也就軟弱,身強(qiáng)心力也可能強(qiáng)。當(dāng)然不是都一定的,有時這樣生命康強(qiáng)。生命康強(qiáng)呢,實在于自己的飲食還有關(guān)系,和衣食住還有關(guān)系。

  「四者、相續(xù)無間修方便中,其心勇銳」。這個「相續(xù)無間」,就是一直的這樣用功修行,沒有間斷。「修方便中」,就是你修行的努力中,「其心勇銳」他的心非常的勇猛、非常的銳利,你什么事情擋不住他。前面的「于所修斷,猛利樂欲」是要修行開始的愿望,F(xiàn)在這里是說,就是修行的時候,他內(nèi)心是勇猛的,沒有什事情可以阻礙他的。

  「五者、成就通達(dá)止舉舍相時分智慧」。第五個他成就了,通達(dá)什么時候應(yīng)該修止,什么時候應(yīng)該修舉:舉也就是觀,什么時候應(yīng)該修舍。他知道時間,止相、舉相、舍相這三相他知道。這個時候應(yīng)該修止就修止,應(yīng)該修舉修舍,就修舉修舍;不要應(yīng)該修舉的時候修止,應(yīng)該修止的時候修舉,那就不行了,你沒有這智慧不行。你這五種,五法都具足了,「隨其所欲,于諸善品方便修行,亦能速證究竟通慧」就成功了。

  把這《披尋記》念一下,這《披尋記》解釋的好。

  《披尋記》五一七頁:

  又修斷者成就五法等者:此中善品,謂定力攝心心所法。于衰損事或興盛事深心厭患,喜樂于斷,修不放逸,名于修斷猛利樂欲。如善通達(dá)修瑜伽師之所教誨,取五種相極善作意,如理受持,是名于所修斷如教奉行。義如聲聞地說。(陵本三十二卷一頁)于自所受,若有毀犯,至誠發(fā)露,如法悔除,是名于自所有、如實發(fā)露。知量而食,身無沉重,有所堪能,堪任修斷,是名身力康強(qiáng)。于佛聽許悎寤瑜伽,發(fā)生樂欲精進(jìn)勤劬,超越勇猛勢力發(fā)起,勇悍剛決不可制伏,策勵其心無間相續(xù),是名相續(xù)無間修方便中。其心勇銳。于時時間思惟止舉舍相而非一向,是名成就通達(dá)止舉舍相時分智慧。

  「又修斷者成就五法等者:此中善品,謂定力攝心心所法」。這不是一般散亂的善法,就是修學(xué)禪定以上的善法,佛法中所說的禪定的這些善法。

  「于衰損事或興盛事」,興盛的事,就是自己如意的事情,有世界上的富貴榮華,這個世界是興盛的事情,這個興盛的事情垮臺了,就變成衰損的事了,就是這些事。「深心厭患」,心里不高興,對于世間上的衰損不高興;興盛的事情我也不歡喜,就是身心厭患。

  「喜樂于斷,修不放逸」,我心里面就歡喜把這興盛事、衰損事都不要,都棄舍它。就像《涅槃經(jīng)》、《大毗婆沙論》有講大功德天的事情是怎么回事!赶矘沸迶唷,把這件事都放棄了,「修不放逸」,自己努力的修學(xué)圣道,心不放逸,「名于修斷猛利樂欲」,這件事是這么意思。

  「如善通達(dá)修瑜伽師之所教誨」,就是那個「如教奉行」,就是這句話,如善通達(dá)修瑜伽師所教誨的!溉∥宸N相」,取著五種相,五種相這是在(陵本三十二卷一頁)有說,如聲聞地有說。五種相:有厭離相、欣樂相、還有過患相、光明相、了別四相,說那五種相。

  「取五種相,極善作意」,極善作意,特別好的、善巧的來警覺自己用功修行。接著是「如理受持,是名于所修斷如教奉行,義如聲聞地說」。(陵本三十二卷一頁)!赣谧运,若有毀犯,至誠發(fā)露,如法悔除,是名于自所有、如實發(fā)露。知量而食,身無沉重,有所堪能,堪任修斷,是名身力康強(qiáng)」。他這么講。

  他這么講,「知量而食」就是不要因為我日中一食,我就吃很多,也不好,吃很多也不好,還是少吃好。你日中一食也是少吃。當(dāng)然這個少呢,此少彼少不是一樣的,有的人吃兩碗飯是少,有的人吃三碗飯是少,各有各的少,就是你自己才知道。所以這就是「知量而食,身無沉重」,你吃的正合適,身體是不沉重!赣兴澳堋梗@個時候你的胃能適合能消化吸收它的營養(yǎng),這個身體就不沉重,這個能力就強(qiáng)起來!缚叭涡迶唷,這個體力、能力能夠做這件事,能夠修斷,「是名身力康強(qiáng)」。

  「于佛聽許悎寤瑜伽,發(fā)生樂欲精進(jìn)勤劬,超越勇猛勢力發(fā)起,勇悍剛決不可制伏,策勵其心無間相續(xù),是名相續(xù)無間修方便中。其心勇銳」。這樣講,他把這個悎寤瑜伽放在這里頭,「悎寤瑜伽」就是不要睡覺、睡太多,這樣意思。

  「發(fā)生樂欲精進(jìn)勤劬」,劬者勞也,「超越勇猛」有超越常情的勇猛的勢力發(fā)起來!赣潞穭倹Q」,「勇悍」也就是勇猛,「剛決」是決斷,只要決定了不可以變異的,不可以制伏的。

  「策勵其心無間相續(xù),是名相續(xù)無間修方便中。其心勇銳。于時時間思惟止舉舍相而非一向」。你靜坐的時候,你時時間思惟,這個時候是止應(yīng)該修止、修舉、修舍相,而不是說一直的修止,一直的修舉,一直的修舍,不是的,隨時要變動來調(diào)合的!甘敲删屯ㄟ_(dá)止舉舍相時分智慧」,這是修諸善等諸支的差別。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