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問答類編(通問第一之十五)
佛學問答類編(通問第一之十五)
問:如先將經文念熟,是否更有幫助?(陳鼎元)
答:熟能生巧,幫助甚大,但滑口讀過,有助亦微。
問:如有事到外教寺廟為表示恭敬,有無須要行合掌問訊之禮?(王清漢)
答:眾生平等,皆有佛性,前輩后生,例有禮貌。了知信奉,必擇其善,禮貌是自己美德,應一律施行。佛家常不輕以身作則,儒家‘毋不敬’以經為訓。
問:在家居士為人師表,可受世間之禮報酬嗎?對修行人有障礙嗎?雖為人師表,盡師之職,成就弟子,除主官獎賞外,可接受弟子家人禮物報酬嗎?(蔡麟定)
答:道理不明,不能妄為人師,而在家人道雖通達,仍以不受報酬為佳,以免啟其貪心,道亦失之。
問:枉死之冤魂,往往數十年不散,尚能作祟,其死時,何以不被業(yè)力牽引而去者?(賴棟梁)
答:此屬鬼道,非中陰身,既是鬼道,即是牽引去者。
問:心地觀經云:‘菩提妙果不難成,真善知識難遇。’我等幸遇真善知識,但是菩提妙果未得成。是不是老師有什么秘密未傳?(周慧德)
答:菩提妙果,乃真如故鄉(xiāng),真善知識,乃識路之人。識路之人,只能指示路徑,不能代人行路,且指路不能離路。佛經者,真如之路也,經欲流通,安有秘密,定問秘密,亦非無之。吾聞諸十三祖印公曰,所謂秘密者,‘恭敬’而已。
問:六祖壇經云:‘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調心不調身,愚人調身不調心’,請老師解釋。(周慧德)
答:佛者名也,心者實也,佛為心之名,心為佛之實;蛑^心者自性也,佛者諸佛也。求諸佛只是多聞,求自心方顯真如,調心者除妄念也,調身者靜坐諸儀也,知調心,運水搬柴皆是道,但調身,妄念飛騰總是魔也。
問:壇經又云:‘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之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今欲請問:空心靜坐,百無所思,此境界是一般人不容易作到,為何不可與語,而又是邪見呢?(周慧德)
答:此固非常人作到,然與證真無干。充其量不過無想定,所證只是無想天耳,饒爾八萬劫,終究落空亡,何云不是邪見。
問:在某刊物上看見,行者早晚課時,先向佛菩薩問訊,不知應用何種詞句問訊?請為舉例,俾照行。(趙蓮)
答:早晚課時,當然有所供佛像,向其問訊,心中自有對相,不必再念詞句。如欲口念,是為身、口、意三業(yè)恭敬。即禮何佛菩薩,心想何佛菩薩,口念何佛菩薩名號。
問:敝人認為在地獄受苦應當已夠了,比如一件殺人未遂案,殺人者,如已被法律處以應得之刑罰,被害者當不必再因不甘心而尋仇報復,如再尋仇報復法律亦可予被害者適當之處罰,同理,我聽聞‘佛’及‘菩薩’皆有神通,難道他們不能阻擋及處罰尋仇報復者(他們的法力可比為世間之法律),所謂‘冤冤相報何時了’,為什么不在獄中受盡應得之刑就完畢了?(蔡祖天)
答:此問分四段答之。一、‘在地獄受苦,應當已夠了’是意于上次已詳答矣。如‘余慶’‘余殃’‘褫奪公權’‘春寒秋熱’種種古訓,及種種比喻,先生未見之耶?可查看之。如不以古訓比喻為然,應就古訓比喻不是處問,不宜置之不理,仍說前語。二、‘被害者當不必再因不甘心而尋仇報復’。彼之‘余殃’,實非被害者尋仇所致,乃其自己‘余殃’牽引,如炭火雖燼,灰仍有熱,熱灰遇機,還能燒物,灰之燒物,仍炭余熱,非初次燒炭人,又來燒灰也。三、‘佛’、‘菩薩’,‘難道他們不能阻擋處罰尋仇報復者’無人尋仇,余殃所致,有誰阻擋,等于無的放矢,錯怪他人。四、‘為甚不在地獄中受盡應得之刑?’請反問一句,法院判處徒刑十年,受刑若是三年死了,可問他為甚不受滿十年再死,可再問受了三年,就算完耶?
問:嘗見同事欲害生物(如蟻、蟑螂等),勸之弗聽,以財或物贖之則悅,后竟有故意捕捉示吾欲博利者,請問,如此是否該再以利贖之而放生?若不以利贖之,則當面害死,吾見之又不忍。請教恩師明示方法。則眾生幸甚。(涂貞光)
答:佛法‘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此二語誰不聞乎?惜囫圇吞棗過去,即生惡果,居士以財贖命‘慈悲’也,而無杜塞其惡因之法,無‘方便’也。過去者不談,將來者安有定法,或贖或不贖,贖能使其知恥而止。不贖能使知罪攸歸,人情事物幻變無常,臨時酌定?v初學無此智慧,求自心安便佳。古人放生,無定時,無定處,即防狡猾之徒,網利要挾也。
問:地藏經第七利益存亡品‘營齋之次,米泔菜葉不棄于地’之利害?(劉仁福)
答:愛惜人力物力之意,亦惜福之義也。
問: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偈,此觀是指對平常事物應作此想抑另有別種觀法?(潔園)
答:經言‘一切’,又言‘有為法’,即概括有為而言,除無為者,并無例外。
問:金剛經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今聞唱贊與念佛聲而生愛好,是否亦算住塵生心?(潔園)
答:世間萬法,皆是佛法,智者照破,愚者迷執(zhí),金剛所破除者,除其我法二執(zhí),非除法與事也。唄贊聲塵,是屬凈者,北里聲塵,是屬垢者,以凈易垢,自是方便,功夫到時,不垢不凈,自無所住。
問:上古人類食物多系生食不像現代人那么講究營養(yǎng),壽命有幾萬歲幾千歲,現代人類熟食舉箸動筷都講究營養(yǎng),壽命少有上百,此不知有何原因?(鐘云昌)
答:時劫有增減之別,增劫壽命增長,氣候物質,一切適合生長,如春之趨夏。減劫壽命遞減,氣候物質,一切漸合退減,如秋之趨冬。再延年卻病,物質營養(yǎng),不過條件之一,起居動止,精神修養(yǎng),實居其要,而人反忽之。內經云:‘以酒為漿,以妄為常。’‘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宋儒云:‘百憂感其心,萬事營其形。’以上所舉,皆自戕者也。周秦而后之帝王,東西各國之富家豈少物質之奉,乃不知心神之養(yǎng)耳。
問:人在這世上都為著財色名食睡,佛說這五欲是生地獄之根,用何方法避免才不致墮入地獄去?(鐘云昌)
答:彼五者明言禍根,何用他求,只用利斧,將此五根斬斷,則是人天路上人,便無墮落之虞矣。佛法戒定慧,即是斬此之利斧。
問: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大居士要怎樣才能拔除這五條地獄之根?(鐘云昌)
答:佛法所修者,戒定慧三者而已,戒則勉強控制,諸惡莫作。定則心地寧靜,浩然正氣顯現,私欲邪念不起;蹌t照破幻妄,不為所迷,不迷即是拔除。但此三者,雖有前后,然必融而為一,所謂定慧平均,拔除幻妄,始有力耳。
問:中論為龍樹菩薩造,青目菩薩釋,惟讀其文氣,一脈相承,學生實不能分何者為龍樹,何者為青目?(李應南)
答:論中之文,有偈式文,有散行式文。偈式者論,散行式者釋也。
問:老師曾說破除二障除自己去做,時時省察外,另無他法,既只能自行,化他不是不見效果了嗎?亦即自行外,借助他人之力化我,并無用處嗎?(謝有昆)
答:萬法因緣生,必合和而成,但一事之成,力有主客之別,自者主力,他者助力。因緣合和之理,固是二力,然必自動,他力方能為助,自如不動,他力枉然。我去化他,即自行,借他化我,亦是自行。
問:學佛的目的在離苦得樂,這個樂永遠存在嗎?若永遠存在,如何得到?(謝有昆)
答:佛學說樂,有真實與方便之別,乃隨順眾生根器而善巧假定。永遠樂者,按涅槃不生滅而言,有種種修持之法,依之信持,功夫圓滿,自然得到。俗言:‘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此之謂也。
問:嘗聽李居士言:‘苦之所以產生即因內在愿望與外在環(huán)境不相配合,故感有苦’,今師言‘苦僅不覺而已’,是否有沖突?(謝有昆)
答:李居士所言,與在下所言,并無沖突,一言部分,一言原則,合觀則一。究竟無苦,惟有涅槃,此必起修,必覺始肯修持。所謂不覺、始覺、隨分覺、究竟覺,究竟覺者,涅槃也。不覺不證涅槃,故離苦自覺始。
問:請問所有的‘果’既都由‘因’‘緣’而來,即使我們的思想也都有其‘因緣’,那么我們還有什么‘自由意志’?(隱名氏)
答:意志隨個人自由而起,此名之曰因,其所起意志,必有希望,所希者成,名之為果,所希不成,即是空有意志而已。其思想之起,又必因何而起,自必有其事物牽引,其事物即因緣也。
問:學佛旨在離苦樂,而苦樂皆為煩惱障,則何舍此障而求彼障?(隱名氏)
答:樂有世間樂,與出世間樂,世間樂,五欲六塵是,出世間樂,清凈寂滅是。世間樂名曰壞苦,自是煩惱障。出世間樂,名曰涅槃,以無苦名樂,非著諸相之樂,乃是解脫之德,大自在也。
問:生在天上,有如人間之懷胎嗎,是怎樣出生法?(吳旺安)
答:眾生出生,分‘卵胎濕化’四類,天上系化生,然仍在生死輪回中,不及極樂世界不生不滅好。
問:佛菩薩圣像,為何都光著足?(吳旺安)
答: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示現于印度,印俗古多赤腳,實則我國古時,入門亦以脫履為敬。再佛陀慈悲,赤足可免踏死生物。此界之人,所見此界佛裝,故造佛菩薩之像,依此為準。
問:觀音濟度本愿真經,這本經書可靠不可靠?(林金)
答:此經區(qū)區(qū)未曾見聞,如非耳目狹隘,恐有疑問。因只言經名,未見內容,故不敢遽斷。然經上加一‘真’字,便似他教及乩壇所出,佛經中除陀羅尼用‘真’字外,凡經之題,多無是字,故言疑也。
問:曼陀羅室主人著之觀音傳,可靠不可靠?(林金)
答:傳乃后人之稱述,并非經文,自不妨加贊幾分,但內容須于佛經有據為準。此著乃系別名,區(qū)區(qū)亦未寓目,不敢說是說非。倘系佛教徒著者,自可假作宣傳之品,如系他教及乩壇誤寫者,何處來,則仍還何處為佳。
問:中陰身是在哪個世界?(林金)
答:哪個世界有眾生,哪個世界便有中陰身。
問:佛,是不是另有一個佛世界?(林金)
答:可以如是說,但另一者,可遠可近,可在目有。蓋世界本無,乃心幻化,眾生穢土,乃眾生心現,眾生見之。佛居凈土,乃佛心現,佛眼見之。如人居室作夢,夢醒本見兩種境界,然此兩種境界,俱在此室。
問:金剛經云:‘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又云:‘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但諸恒河尚多無數’。足知空間之大不可思議,存于太空間中如恒河者,其數不知有多少,亦不可思議。凡佛所言,與現今科學家所證者相符。真不可思議大之空間,不可思議多之萬物,何自而來耶?太陽之熱量無量大(科學家之估計為另一事)地球若是其大,而浮游空中,日夜運轉,胡為其然耶?不知佛經中有解釋否?敬請開示,甚感甚謝!(馬執(zhí)中)
答:菩薩破塵沙惑盡,方證佛果,任何問題,經中皆有原則。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因無明即是晦暗空,由明再生暗見相,既生妄見,自現妄境。經論中無明為因生三細,生者來也。又般若心經,多人所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謂萬物之相,空謂萬物之性,相依性有,共業(yè)使然,‘何來,胡然’,大略如是。
問:‘佛言,受欲莫甚于色,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作何解?敬請詳為開示。(王平郎)
答:欲顯者有五,財色名食睡也,魔力大者,以色獨最。財色同時,可舍財而取色;名食睡與色同時,亦必取色而舍余。是色乃惟一之大魔,他皆不能與旅?贾T古今中外史書,載貪色者累累,有以重色而棄王位者,有以色荒亡國而不悔者,有為色移而忘君父之難者,有死在剎那猶戀色不舍者。他欲無此大力,故曰‘賴有一矣’。
問:佛教初學課本注解楊仁山居士著述地獄在兩極,在我們南閻浮提地球否?(戴添丁)
答:有情世間,以及器世間,一切皆是名相,唯心所現,自作自縛,是真實說。既現大洲山海,便有地獄天堂,本無定處,隨處而現,義奧理微,凡不易知,必說方便一處,求易通俗。既無方所,任說一處,即為某處,理事始臻無礙。如是自當依照圣量,信其所言,若必辯東辯西,便是癡人說夢矣,古德解世界安立,皆此原則。楊老居士,所指兩極,即南閻浮提即此地球。
問:四大部洲在須彌山四面大咸水海中,外有鐵圍山圍之,而此四大部洲皆有地獄否?本愿經說:鐵圍山之內,地獄在中,又三海之內是大地獄,三海是指身語意?(戴添丁)
答:娑婆大千世界,有無量之四大洲,皆有六道,何止一個小單位之幾部分。地藏經說三海,就是三海,忽又說指身口意,是喻三業(yè)所造使然,前答曾說事理融合,謂之無礙,融會說未嘗不可,偏執(zhí)說則非宜。
問:本愿經說南方清潔之地,作其龕室及回首向南而不說向東、西、北,意思如何?(戴添丁)
答:茫茫虛空,實無四方上下,為便于言說,假名方向。經指一方,不過使人心定一處,于佛菩薩,即有感應,按理法身遍虛空,論事須依教奉行。如君之問,則無事不有疑者,古人曾說,此是戲論。設推廣之,極樂世界為何指西,琉璃世界為何說東,豈非皆有問題。
問:觀世音菩薩乃是劫前古佛,名正法明如來,并非娑婆世界的凡人,為什么還有生日、出家日、成道日?(孫正修)
答:古今中外歷法,本各不同,本國古人之生辰,尚不準確,何況有史以前,以及其他世界乎?此不過后人紀念菩薩,假定之一日耳。再以出家成道論,亦欲多親近幾次而已。
問:人類是物質的奴隸,人身是畚尿的工廠。此語是積極或是消極?修凈行人常憶念此語,是否有益或無益?(鐘云昌)
答:佛經有‘觀受是苦’‘觀身不凈’此是求開正慧之法,勝似說物質奴隸,畚尿工廠。存此念,對于‘懲忿室欲’‘砥礦廉隅’是積極,對于‘爭權奪利’‘弱肉強食’是消極。修凈行人,有個人常念之法,或禪之話頭或凈之佛號,貴在相繼不斷,打成一片,更不必別起一念,攀緣物質畚尿,致使正念掉舉,或趨散亂。倘遇物欲誘惑時,不妨作苦空不凈觀也。
問:法師大德講經時,后學常在講堂內打瞌睡,自知根淺福薄,意識湣暗,尊貴的佛法不能親得,自佑有過,未知如何調伏貪睡之欲?(鐘云昌)
答:輕則擦耳、挺胸,或用力掐拳、張目。若仍不能驅此睡魔,宜預二枚鎳幣,遇瞌睡時,以二鎳幣合夾大腿內方,用力扣住一擰,痛極睡覺即去矣。不能下此決心,則到外面走走,回去再聽,可能清醒。
問:每次參加法會時,法師唱念消災延壽、大智、大行、大悲、大愿等之洪名,可見佛菩薩也各有特殊悲世愍人之宏愿。至于當來下生,是不是贊他愿他應當再來下凡人世度眾生?誠如斯言則吾們肉眼凡夫豈能悉其變身?(楊開慶)
答:何等法會,何種儀規(guī),并非任何法會,呆板一式。推測居士所問,或系佛前大供,供者供齋也,義取其普,必十方三世俱
無所遣,方為普也。當來下生,乃謂彌勒菩薩,將來釋迦世尊法滅之后,即來娑婆,成佛度眾,固應獻供示敬也。再者凡設供養(yǎng),或加贊嘆,乃表自心之誠敬,非必眼見后始供與贊。例如每年教師節(jié),贊嘆孔子,清明掃墓,祭祀祖先,試問有誰,眼見孔子及其祖先?心誠神來享矣。
問:佛經經文的解釋,每見有歧異者,比如,對某個名詞的詮釋,某人以為如此,某人以為如彼,然皆從漢字字面之意義去解釋它,生甚感奇怪,為什么不直接去察照梵文原本?若單在漢字字面用工夫,則成訓詁,雖理論高妙,然梵文若無這種意義,豈非‘離經’于不佑不覺中乎?(簡宗修)
答:此即翻譯之難處,必先精某一國之文字,而后始能運用某一國之文字。翻經困難,讀經解經,亦先須文理精通,始不解錯,歧異者,不解真實義耳。然亦有兩解皆對者,或一解其體,或一解其相,雖異未傷也。
問:弟子自揣可能壽命不長,但悲憫眾生之心亦極切,此短暫之時光,應偏重于自度或度他。(王志賢)
答:此不一定,壽有天賦,修得報得,種種不同,史書各有記載,袁了凡即共知一例也。然學佛人,不必著壽者相。至于兩度問題,人各有愿,為居士之計自度為急,度他隨緣。
問:弟子之根器如何,若謂較一般人遲鈍,何以一聞佛法,便能依稀解悟,若謂較一般人銳利何以煩惱習氣,如此之重?(王志賢)
答:學佛要在行解相應,有聞必修,居士根器,莫非宿緣,大概過去重聞,而輕于修,故今聞可悟,惑感難伏。
問:弟子缺乏人緣與法緣,應如何培植?弟子弘法之機緣,何時才成熟?(王志賢)
答:弘法首在求學通達,次在廣行三施,求學方知法,廣施則結緣。在求諸己,行諸己,厚培久養(yǎng),非可躁進。
問:弟子涉世未深,如何增長閱歷?抑或應專心潛修,不問世事?(王志賢)
答:出家在家,環(huán)境不同,出家者,可以不問世事,在家者,既內有眷屬,外處社交,為謀生計,何能不問世事。至問如何增長閱歷,處眷屬,處社會,飽受一切順逆,閱歷資格自深。
問:弟子是否弘法之材?如堪弘法,如何學著述或講經,或是勿作此打算,專心念佛名號?(王志賢)
答:所問諸端,皆不一定,金出于礦,玉出于璞。礦冶可成精金,璞琢方成美玉,不冶不琢,礦璞依然。古語并無天生釋迦,義猶是耳。
問:弟子面貌丑,口才笨,較適合於潛修,較不適合出現于道場,然否?(王志賢)
答:佛法在道不在貌,阿緐樓馱目盲,禪宗六祖貌寢,俱是圣人,世法晏嬰裴度,身短貌陋,俱為良相。果能道有所寄,貌何妨礙。況居士眉目端正,六根不缺,不過略覺清瘦而已,何可自卑。至于口才,在慧未開,一旦充于中,自能發(fā)辯才也。
問:弟子患神經衰弱,影響于學業(yè)和道業(yè)弘法與利生至巨,不知如何克制此障礙?祈示。(王志賢)
答:此卻關于修養(yǎng),而不知樂道,道果充沛,精神自發(fā)。希將‘身見’‘我相’,一齊拋開,專心于道,自然障除。
問:宗教不能離開儀式,然觀今日佛法之衰,大皆出于自身教內由儀式而演成之形式流弊,致與神道者混雜無異,諸如法會瞎湊熱鬧,游街求福等,而為有識者之垢病,雖曰其亦為有所結緣功德,然壞佛法者,大皆盡在此事,是乃末法眾生根器如此,今欲弘佛法,又恐誤佛法,是儀式既不可廢,又厭其壞正法之流弊,于此敬請師尊詳為開示。(黃宏介)
答:自必先通佛法,始有所弘,所弘者法,無法何由弘。生所舉者,只儀式與形式,是弘法范圍之一節(jié)目。如商店之廣告,戲劇開首之鑼鼓。廣告背后須有貨品,鑼鼓以后須有歌舞。如無貨品而發(fā)廣告,無歌舞空敲鑼鼓,乃是欺人,而又破壞自己。是故兩者,今日有相需必要,惟人才高低不一,如手與足,有工作者,有走路者,要量才自取一途而已,果有真法矣,不宣傳亦自興盛。
問:今日學佛青年,亦每見有以佛法為招牌,自欺欺人者,對彼若以‘默擯’之,則感彼或年輕尚有回首之日,則不忍以擯之,然又不能忍見其眼前之胡作非為,欺世盜名,而誤未學佛者之慧命,如此,則將若何?(黃宏介)
答:以才教不才,以能教不能,乃賢哲之義務。菩薩之悲心。盡其在我,聽其在他,盡其在我是菩提,聽其在他是隨緣。設非怙惡不悛之大憝,不必默擯,設是怙惡大憝,自必默擯,擯與不擯,皆是慈悲。倘一直苦勸,彼或益起煩惱,擯之或有自省之時也。至于第三者之慧命,視其因緣,彼雖誘惑,我與匡正,修橋拆橋,各行各是。
問:太陽系中之行星如金星、木星、土星、火星、水星、天王星、冥王星……以及衛(wèi)星月球……等,其中只有二星球溫度略近地球,其余均千萬度以上或百千度冰點以下,據天文學家稱其他星球沒有生物存在的可能,即使月球溫度略近地球或有生物,但未必有人類存在,十方諸佛度人或度何類生物于此一佛土上?(林清和)
答:眾生有六道九界之別,佛平等皆度,并非專度人類,忽略其他。月球倘有生物,佛即度之。金剛經云:‘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或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經文煌煌,可參也。
問:如能除掉妄情,即可無夢嗎?(吳商生)
答:古人云:‘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又云:‘智人之心,如珠在淵。’據此,倘無妄想,可以無夢。
問:既知賢劫出佛千尊(已成定數),然則尚未成佛前的諸佛,現在何處?(王幻如)
答:一個大千,則有小千中千,大千又復無量沙數。而眾生此處生彼處滅,甲處滅乙處生。今百年出于東,又百年出于西,三僧祇劫之久,變動屢屢,必有天眼通者,方能說出,尚須指明哪個時期,方能答得契機。
問:末法一萬年,在此期間,佛法有無時盛時衰現象?有無感應事跡?(王幻如)
答:譬如說一年,年有四時,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此為常度,其間寧無小異?春三月之間,亦有涼寒之日,秋三月之間亦有溫熱之時。堯舜之仁,曾出四兇,桀紂之暴,亦出忠孝。正末佛法,亦復如是。
問:若勸一位外國人念經或念佛號,是念中文的音呢?還是翻成英文、法文、西班牙文……?(王幻如)
答:某外國曾有翻譯之經,方能順其本國之音而念,彼若無之,如何而念。彼能通中文,教其誦中文經,如不諳中文,自有口授,彼只心誠,自得大益。傳載雁群聽經,鸚鵡念佛,雁與鸚鵡,俱不識字,卻能聞音,‘此方真教禮,清凈在音聞。’故曰聞而心誠,自得大益。
問:放聲誦經,在此山間住宅較小,但能使一切山神土地聞此音聲,亦可得度否?(黃徐招)
答:經聲傳于空中,等于行法布施,鬼神聞之,自然獲益,但其得度與否,亦須彼信奉而定。惟施法在我,信奉在他,各行各事,各有因緣,各有;,各有所得。
問:隨順眾生應要怎樣?(黃徐招)
答:原則不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不執(zhí)著我見,不障礙他人行為,大體如是,詳情難盡。但應最注意者,隨順其善,不但贊嘆之,且須助成之,君子成人之美,亦猶是也。
問:在古書上常見有鬼神報恩之事,生有點疑問,因鬼神在三惡道里自己還是不能自在,受業(yè)力煎迫,哪能再向三善道的人報恩呢?(鄭勝陽)
答:三惡道情形不一,不可概論。畜則神識依身,不得自由,地獄不能自出,亦不自由。神鬼之身,有生得小通,因緣熟時,可報恩怨。佛與各家之書,都有是等記載。
問:今之神廟昌行,真有靈乎?(鄭勝陽)
答:有鬼神依憑者,則有靈,無鬼神依憑者,則無靈。鬼神之道,佛家并不否認,不過不似世俗迷罔非禮而祭之也。又知其所處惟苦,自不能了,不去盲目皈依,而加悲憫超度也。
- 上一篇:佛學問答類編(通問第一之十六)
- 下一篇:佛學問答類編(通問第一之十四)
- 佛說無量壽經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
- 華嚴經要解(1)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一)
- 大般涅槃經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大師全集-觀經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白話文(三)
-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卷上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導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經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 第一講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復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是指哪三經?主要內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阿彌陀經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 大般涅槃經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
- 《悲華經》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