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jīng)
佛教經(jīng)典。亦稱《小無量壽經(jīng)》,簡稱《小經(jīng)》。與《無量壽經(jīng)》、《觀無量壽經(jīng)》合稱凈土三經(jīng)。一般認為在1~2世紀印度貴霜王朝時期已流行于犍陀羅地區(qū)!栋浲咏(jīng)》是釋迦牟尼佛在憍薩羅國舍衛(wèi)城的南方祇園精舍,與長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薩以及諸多佛弟子而說的經(jīng)典。..[詳情]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要解》講義 十七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要解》講義(十七)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愿解如來真實義。
阿彌陀佛!
【此等道品。依生滅四諦而修。即藏教道品。依無生四諦而修。即通教道品。依無量四諦而修。即別教道品。依無作四諦而修。即圓教道品!
這里涉及到天臺宗的思想,引用了天臺宗藏、通、別、圓四教,在這四教當中四諦的內容不同。天臺宗的祖師智者大師,將釋迦牟尼佛的一代時教分為五時八教。五時分別是:一、華嚴時。佛在菩提樹下悟道之后三七日中,跟法身大士所講的一真法界的境界,就是講的華嚴經(jīng)。二、阿含時。佛講華嚴經(jīng)的時候,二乘,就是小乘的人如聾如啞,聽不懂佛所講的法,釋迦佛又廣開方便之門,給小乘根機的人講四阿含。三、方等時。佛在阿含之后又講方等,像楞伽經(jīng)、楞嚴經(jīng)就是在方等時所講,是要讓小乘根機的人能夠修學大乘,恥小慕大。四、般若時。般若部的經(jīng)典很多,金剛經(jīng)、心經(jīng)、大般若經(jīng)全都屬于般若時所講,這是佛為回小向大的眾生宣說般若妙空,破色顯空,要讓一切眾生斷除分別偏執(zhí)。五、法華涅槃時。在法華會上,佛開權顯實,三乘教皆回歸到一乘教,沒有前面所講的三乘佛法,這三乘皆是虛妄,皆是方便說,佛法只有一乘大法,所以最后都回歸到一乘佛法,入佛知見。五時判教又分通五時與別五時,上面所講的屬于別五時,通五時就是在每一時當中佛又不拘次第,根據(jù)眾生的能力與根機而說其他法,這就顯現(xiàn)出佛法的圓融無礙。八教分為兩類:一、化儀四教,這是佛度眾生說法的四種儀式,有頓、漸、秘密、不定。頓教,就是跟利根的人直講無上大法,像華嚴經(jīng)。漸教,是慢慢地引導小乘根機的人到大乘。秘密教,佛以神通妙力對眾生說法,個人的悟證不盡相同,互相不知對方說法內容。不定教,佛以一音說妙法,眾生根據(jù)自己根機所體悟的法不盡相同。二、化法四教,就是佛所講法的內容,有藏、通、別、圓四教。藏教,是對小乘根機的人所講的,修學生滅四諦,修析空觀,證偏真涅槃。通教,通前通后,鈍根的人通藏教,利根的人通后面別教跟圓教,所以叫通教,修無生四諦,體空觀等法。別教,是唯獨菩薩所修之法,修無量四諦,修學次第三觀,成別教佛。圓教,是為最上根人所說,也能夠普及一切行人,修無作四諦,圓修一心三觀,證究竟涅槃。從八教里面可以看出,最圓滿的教就是圓教,最直接的教就是頓教。我們前面學過,念佛法門是圓頓法門,所以這個法是最究竟的了,念佛成佛,不假方便。
前面我們講了四諦法,苦集滅道在藏通別圓這四教當中有所不同,下面來跟大家一一介紹。藏教依生滅四諦而修,即藏教道品。藏教的生滅四諦觀是從現(xiàn)實人生的角度,從客觀的角度來闡述人生的生滅變異。生滅苦諦,人一出生就是生,人死之后就是滅,當中的過程就是變異的過程,人的一生充滿了三苦八苦無量諸苦,這些苦都是生滅變化的,這是生滅苦諦。生滅集諦,人生的苦是由眾生的貪嗔癡以及等分煩惱產(chǎn)生的,這些煩惱性也是流動遷移的,它指導了我們身口意這三業(yè)不斷地造業(yè),形成的業(yè)力就產(chǎn)生了種種的善惡果報,所以召感了生死的苦果。生滅道諦,以戒定慧的修學方式來對治貪嗔癡,改變我們以前的價值觀人生觀,這是道法的善巧方便。生滅滅諦,以戒定慧修行的功力滅盡三界的因果有為法,出三界生死,回歸到永恒的空性,永遠不生煩惱。藏教生滅四諦告訴我們,三界之內眾苦皆遍,沒有快樂,只有通過修道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如果凈土往生者在往生之前是修學生滅四諦的,到了極樂世界他的小乘種成熟之后,一定是依照生滅四諦而修,所修的道品就是藏教道品。
通教依無生四諦觀修智慧,不必入于空性,再用理觀的方式進一步了達四諦如幻。當體即是無生,即色即空,修體空觀,不等煩惱滅盡方證無生,所以稱為無生四諦。無生苦諦,了知一切苦皆是幻化之相,身心也是幻化之相,因緣所生法,本體即空,所以他的苦就沒有逼迫之相,苦時不再被苦所逼,生死即涅槃。無生集諦,了悟一切迷惑所造之業(yè)都是因緣所生法,緣生無性,全體是空,空無和合,更無煩惱可染之心,煩惱即是菩提。無生道諦,所對治的惑業(yè)是幻化之相,能對治的道法也是空設,也是幻化之相,沒有能所,道法也就空無所執(zhí),不再被道法所阻,道與煩惱也就成為不二之相。無生滅諦,苦諦與集諦都已經(jīng)成為了虛空,空性之中沒有生滅,沒有生滅的性質就是涅槃,涅槃的境界就是不生不滅,也就沒有幻化的苦集二諦能夠污染真性,滅諦中就無生相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如果在他往生之前修學的是通教無生四諦,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他的通教機熟,定依通教道品而修。
別教的無量四諦觀。無生如幻的觀修,也就是通教所修的四諦觀,偏于頑空,未能空中出假,這個空沒有起作用,所以他的智慧雖然很利但是不廣,他的境界雖然很深但是不能普遍。菩薩在無生理觀的基礎上能夠從空出假,進一步展開悲愿廣大,知解無邊無量四諦,以此適應無量眾生的差別機緣。無量苦諦,觀照十法界諸苦無量境況,菩薩能夠諦觀人的苦惱有無量無邊,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的苦也是無量無邊的,所以苦諦有無量相。無量集諦,觀照五住煩惱不同故,五住煩惱就是見思煩惱,菩薩諦觀見惑就有十六知見,六十二見,一百八見,一一見中各具八十八使,這只是見惑,還有思惑,還有塵沙惑、無明惑,無邊差別的煩惱,所以四弘誓愿里邊有“煩惱無盡誓愿斷”。菩薩要能夠通達一切眾生界的無量煩惱,方能轉煩惱而為菩提,廣度一切眾生。無量道諦,要觀照出世的無量法門,一佛出世的無量法門就有大小二乘偏圓權實,各有八萬四千種之多,十方世界有八萬四千種法門來對治八萬四千煩惱,一佛的法門就有恒河沙數(shù),十方諸佛的法門就是無量無邊了,所以四弘誓愿講“法門無量誓愿學”。道也有無量相,菩薩能夠了達無量道相,方能廣施方便,普及一切。無量滅諦,觀照涅槃指歸的無量差別,煩惱無量,法門也無量,無量的法門滅盡無量的煩惱,所到達的位置也不盡相同,所以滅也有無量相。往生西方的眾生,若是往生之前行菩薩道的,往生之后別教機熟,一定是按照無量四諦來修,所修的道品就是別教道品。
菩薩所修的無量四諦雖然廣大無邊,但還是有差別相存在,沒有達到究竟圓融。圓教的四諦是真如實相,是天然本具非造作而有的,所以叫無作四諦,為佛法最究竟圓滿的體現(xiàn)。無作苦諦,看五陰、十二入、十八界這些苦境的存在都是我們真如本性所變現(xiàn)出來的,法爾如是,本然任運,一切苦相都不必舍棄,因為全體即真。無作集諦,諦觀無明煩惱即是菩提,因為無明無性,即是法性,法性的當體即是一念清凈心,此心即是菩提,所以不必離菩提而去修學菩提,無集可斷。無作道諦,有些人執(zhí)著于邊見,有些人執(zhí)著于邪見。邊見就是要么執(zhí)著于空,要么執(zhí)著于有,邪見就是心外求法。不管是邊見也好邪見也好,都是中道實相為真體,沒有自性。無作滅諦,諦觀生死是因緣所生法,緣生無性,當下即空,即是寂滅性,一切眾生即是涅槃相,因此離開生滅就沒有涅槃可得,生死即是涅槃,離生死無滅可證。凈土眾生如果在往生之前,是修學無作四諦圓修圓證的,到了極樂世界以后,他的圓教機熟一定是按照無作四諦而修。
【藏道品名半字法門。凈土濁輕。似不必用。為小種先熟者或暫用之!
前面是從四教的角度來談道品的,這里是從四土的角度來談道品。四教當中,藏教屬于小乘教,稱為半字教,半就是偏,不圓滿。大乘的通別圓就是滿字教。西方凈土是五清世界,沒有五濁,所以不必用藏教的道品。一些小乘根機的人,在臨終之前能夠聞到信愿念佛法門,發(fā)愿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些人往生在同居土,所以同居土有很微細的五濁。這些人以前是修學藏教的道品,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為了契機,讓他歡喜,所以還是暫用藏教道品。
【通道品名大乘初門。三乘共稟。同居凈土多說之!
通教是大乘的初門,就是別圓二教的初門。通教道品是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共修的,所以通教道品當中不但說四諦法,也說十二因緣以及六度法門,在這里稱為“三乘共稟”。極樂世界同居土的眾生見思煩惱沒有斷,而通教道品以空為體,空能斷除見思惑,所以在極樂世界同居土的眾生,是以修通教無生道品為主。
【別道品名獨菩薩法。同居方便凈土多說之!
別教道品不是聲聞緣覺所修的,而是菩薩獨修之法。從般若的角度來講,聲聞緣覺斷除了見思煩惱,一切智現(xiàn)前,這是智慧的初門,稱為共般若,因為菩薩也要先斷見思,再斷除塵沙。菩薩所斷的塵沙惑是不共二乘的,塵沙惑斷盡道種智就顯現(xiàn),道種智就是不共般若,是菩薩才有的。極樂世界同居土與方便土的眾生多是修持別教的無量道品。
【圓道品名無上佛法。有利根者。于四凈土皆得聞也!
圓教道品是無上的佛法,最高的佛法。圓教根性的眾生在西方極樂世界四土都可以聞到圓教道品,因為西方極樂世界四土相融相通。上面是講的極樂世界的四土所聞的四種道品,在極樂世界的同居土能夠聞到藏通別圓四種道品,在方便土但能聞到別圓道品,實報莊嚴土只能聞到圓教道品,常寂光凈土唯是一心,無教不教。
【如是等法者。等前念處正勤如意足。等余四攝六度十力無畏無量法門也!
“如是”指彌陀經(jīng)所提到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暗惹澳钐幷谌缫庾恪,就是三十七道品前面的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暗扔嗨臄z六度”就是余下的四攝六度,包括十力無畏,無量法門。
修學凈土法門的同修知道,修念佛法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具備四種條件:第一要有大智慧,第二要發(fā)菩提心,其后就是能夠專一、精進地修持這樣一個法門,F(xiàn)在修學念佛法門的人往往忽略一個條件,對菩提心的理解存在著誤區(qū),菩提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有些人修學佛法不是為了求佛道求解脫道的,對于念佛求生西方的,他念佛不是為了求生西方。我們現(xiàn)在念佛也好,行四攝六度法也好,這些法修學下來一定要有一個方向的導歸,就是在于你因地里面發(fā)的什么心,你要回向到哪里。像我們念佛,你是不是發(fā)愿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如果沒有這種發(fā)愿,那你所修的這些法門當然就沒有方向了,最后只能變成人天福報,人天福報是有為法!督饎偨(jīng)》中講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個不是我們念佛所追求的,我們念佛的目的就是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有些人他的發(fā)心帶有小乘思想,修行忽略了度眾生,只管自己不管別人。特別是現(xiàn)在有很多居士,他覺得寺廟里面人多是非多,不清凈,所以不愿意到寺院里面來護持三寶,在家里面閉門念佛。但是他就不知道寺院里面就是成就你的助緣,這些僧人就是給你種福田的助緣啊,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在家居士是以護持佛法、護持三寶為己任的。還有些人發(fā)心閉關念佛,當然這是好事情,要贊嘆,但是閉關也需要有大福報的,沒有大福報誰給你去送飯啊,沒有大福報在關房里面也坐不住的。就像我們出家一樣的,出家人要有大福報。所以剛剛發(fā)心過來的凈人一定要能夠吃苦,先培養(yǎng)福報,如果沒有福報,就是幫你把頭剃掉了,到時候還是要還俗的。出家之前一定要先苦,能夠吃苦。我們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他剛剛開始到寺院的時候都是在做苦力啊,做苦力就是在培養(yǎng)福報。我們對菩提心要有正確的理解,不但是要上求佛道而且要去下化眾生,如果修學一切法門沒有發(fā)菩提心,《華嚴經(jīng)》講到“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yè)。”沒有發(fā)菩提心修學的一切佛法都是魔業(yè)了。對于我們出家人來講,出來造廟、講經(jīng)說法,不為名不為利,目的是為了什么?就是發(fā)菩提心。發(fā)了菩提心就是菩薩的行為,那菩薩修什么呢?就是修四攝六度,六度萬行。下面我們來學習四攝六度。
四攝:一、布施攝。娑婆世界眾生最大的特點就是貪心重,喜歡貪小便宜,諸苦皆由貪欲起,苦惱也是由于貪心導致的。怎樣去度化娑婆世界的這些眾生呢,佛告訴我們要先以欲勾牽,后令入佛智。先行布施道,給這些眾生結善緣,你能夠給他恩惠,他覺得有利可圖就會來聽你的教誨。在布施法門中有三種布施:(1)財布施。財就是金錢跟財產(chǎn),我們學佛的人在有生之年,一定要把自己的金錢跟財產(chǎn)用到合適的地方去,做慈善利益眾生,建寺造塔弘揚佛法。布施能夠對治我們的慳貪心,大家要知道,金錢存在銀行里面自己不用,它不一定是我們的錢,只有你用掉了用到合適的地方,它才是我們的錢。我們看現(xiàn)在有很多企業(yè)家,做企業(yè)做了一輩子,到最后都變成慈善家了,因為他有大智慧,他知道把這些錢用到該用的地方去才能得到無量的利益。我們現(xiàn)在看到很多企業(yè)家裸捐,陳光標裸捐,他留給下一輩的不是金錢,留的是道德。財布施又分兩種,內財布施和外財布施。外財布施就是布施金錢,像發(fā)心到寺院里面來的這些義工,就屬于內財布施。(2)法布施。法布施就是給眾生講佛法,使他能夠明理,從以前錯誤的見解當中轉變過來,讓他能夠破迷開悟,轉凡成圣。法布施能夠滋養(yǎng)眾生的法身慧命啊,讓眾生成佛,這個功德非常之大。我們在單位里面,把自己的技術毫無保留地傳給別人,也屬于世間的法布施。(3)無畏布施。給那些身心不安的人以善巧方便開示,讓他能夠遠離恐怖,遠離煩惱,就屬于無畏布施。在這三種布施當中,法布施最為第一,給眾生講佛法,這個利益是最大的。我們布施財?shù)?a href="/remen/caifu.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財富,布施法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二、愛語攝。我們去度眾生的時候,要以真誠的心態(tài)跟眾生溝通,講真實語,同時講話要柔軟,不要粗聲粗氣,一句好話到了你嘴巴里都變成壞話了。要用柔和語去跟眾生溝通。三、利行攝。娑婆世界的眾生貪心最大,把名利都看得很重,利超過名,所以他做什么事情首先要考慮有沒有利益。佛菩薩為了度化這些眾生,以身口意三業(yè)去利益一切眾生,眾生覺得有利可圖就來接受佛菩薩的教誨,這個叫利行攝。四、同事攝。顧名思義,就是跟眾生做一樣的事情,在做一樣的事情當中來度化眾生。眾生喜歡跳舞,菩薩就陪他一起跳舞;眾生喜歡喝酒,菩薩就和他一起喝酒,喝酒的過程當中慢慢地來喚醒他,讓他覺悟,知道自己的這些行為不如法。能夠行持同事攝的不是一般的人,都是大菩薩。我們看濟公活佛,他吃肉喝酒,這樣的人都屬于八地以上的大菩薩。我們一個業(yè)障凡夫,你也去行同事攝,跟著一起喝酒吃肉,那麻煩了,不是你度化他來成佛,而是他度化你去做魔了。所以同事攝不能隨隨便便去行持,一定要謹慎。
六度。度,梵語“波羅蜜”,中文譯作“到彼岸”。彼岸就是解脫的彼岸,成佛的彼岸。此岸是煩惱的此岸。六度,就是六種從煩惱的此岸到涅槃彼岸的方法。一、布施度慳貪。眾生為什么會輪轉?就是因為無明煩惱,而無明煩惱的根本就是貪嗔癡三毒,其中貪最為厲害,居三毒之首。對治貪毒就是用布施法,貪煩惱斷了就能出離三界,修學布施法門能夠到達解脫的彼岸,所以叫布施波羅蜜。二、持戒度毀犯。釋迦牟尼佛臨涅槃之前,咐囑阿難尊者及其他大弟子,我在世時,你們以我為師,我滅度后,你們要以戒為師,波羅提木叉是汝等大師。戒法是成就無上菩提的基礎,由戒生定,因定發(fā)慧,戒法是三無漏學的基礎,不管是出家眾還是在家眾,保護戒法要如同保護我們的眼睛一般。眾生由于貪嗔癡三毒,指引身口意三業(yè)造作種種的惡業(yè),惡業(yè)形成業(yè)力牽引著我們在六道中輪轉。要斷除貪嗔癡,前面講布施是從斷貪惑下手,持戒是從保護身口意三業(yè)下手,身口意三業(yè)能夠清凈,時間久了,貪嗔癡三毒自然能夠熄滅,這樣就能出離三界,趨向解脫大道,所以稱為持戒波羅蜜。三、忍辱度嗔恨。菩薩修忍辱行,能夠度脫嗔恨之心。經(jīng)中告訴我們“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编梁扌氖菬o明業(yè)惑,嗔心一發(fā)可能就失去了理智,什么業(yè)都敢去造。佛又告訴我們“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心中只為圖一時的報復,一時的怨恨,就不考慮一切而去傷害眾生,把以前好不容易積累下來的功德全部斷送掉了,叫火燒功德林。嗔恨是六種根本煩惱之一,導致犯罪的可能性是最大的,危害性也是最大的。每個人的嗔恨心最容易爆發(fā),嗔恨心是我們修學佛法最大的障礙,一定要斷除。前面講到布施是對治貪心根本煩惱,能夠依此修學到達涅槃的彼岸,忍辱對治的嗔也是根本煩惱,依此修學也能到達涅槃的彼岸。那如何修學忍辱法門,轉變嗔恨的心態(tài)呢?有五種方法。(1)生忍。每當被辱的境界現(xiàn)前,觀想對方是善知識,調整我們的心態(tài),對方是示現(xiàn)給我看的,來教導我的。(2)力忍。當被辱的境界現(xiàn)前,用最大的力量控制自己的情緒,不為境界所轉。修學凈土法門的同修,就用一句佛號來降伏住嗔恨心,這就是力忍。(3)緣忍。當被辱的境界現(xiàn)前,別人來罵我,我們要思考,這個人為什么不去罵別人,不罵張三不罵李四,為什么要來罵我呢?大概前世我也罵過他,所以這一輩子要受這個報應,要還債。做了這種觀想之后就能夠逆來順受,不起嗔恨,心情舒暢。(4)觀忍。當被辱的境界現(xiàn)前,別人來罵我,我們用一種因緣觀,罵我的人他是因緣所生法,我自己也是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就是空相,空對空,就沒有嗔恨心能生起來了。(5)慈忍。當被別人辱罵的時候,我們不但不生嗔恨心,而且去憐憫他,他是由于自己的無明,犯嗔心來造口業(yè),我們不但不怨恨他,而且等他心平氣和的時候去跟他講道理,講佛法,讓他明白自己的這些行為是錯誤的。我們在《金剛經(jīng)》中看到,釋迦牟尼佛在因地做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的時候,他沒有生起嗔恨心,因為佛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不但沒有嗔恨心,而且發(fā)愿成佛之后第一個度化的就是歌利王,佛去度化的憍陳如就是歌利王。我們學佛就要向佛學習,學習他的忍辱,忍辱能夠波羅蜜。四、精進,度懈怠。學佛的人就怕懈怠,懈怠是我們眾生最大的毛病,佛門有這樣一句話“初發(fā)心成佛有余”,我們剛剛發(fā)心學佛的時候非常精進,大家應該都深有體會,但是時間長了這個心就發(fā)不起來了,開始懈怠了。所以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天邊,學佛三年佛化云煙!边@就是現(xiàn)在末法眾生修行的寫照。修學念佛法門要精進行持下去,精是專一,進是不退。我們執(zhí)持名號不斷,時間久了必然能夠降伏煩惱,念佛成佛。俗話也講“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只要我們有信心,信愿具足,精進執(zhí)持這句佛號,就一定能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而且品位不低。釋迦牟尼佛因為在因地修行勇猛精進,所以他超過了彌勒佛先成佛。我們講十六尊者的時候,講到阿那律尊者喜歡睡覺,每次聽經(jīng)時他都要睡覺,佛后來呵斥他,說他是螺螄蚌蛤類,他聽了佛的呵斥后生大慚愧心,發(fā)心修行,七天七夜不睡覺,結果把眼睛搞壞掉了,佛又教他修學樂見照明金剛三昧,他通過修學這個法門得到了眼根圓通三昧,看大千世界一切物猶如看手中庵摩羅果一樣清楚,他在佛的眾多弟子當中是天眼第一。所以精進心能夠度脫懈怠墮落之險。精進法門通其他五度,修學布施要精進,才能度化慳貪心;持戒要精進,才能度毀犯心;忍辱要精進,才能度嗔恨心;禪定要精進,才能度化散亂心;般若要精進,才能度化愚癡心。在六度當中,哪一度不精進都不行。有些念佛人念佛很精進,但是嗔心很大,忍辱不精進,好不容易念佛積累一些功德,被他嗔心一發(fā),火燒功德林。五、禪定度散亂。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悟道的時候,講到“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zhí)著不能證得。”執(zhí)著是煩惱,妄想是心地散亂。眾生的心一直以來都是非常散亂的,特別現(xiàn)在末法時期,哪有一個是定下心來,好好地去修學佛法了,心不定啊。對治心散亂最好的方式就是用禪定,禪定翻譯過來叫靜慮,就是寂照的意思,禪定有世間禪定(就是四禪八定)、出世間禪定和出世間上上禪定。我們現(xiàn)在修學的念佛法門,就是無上深妙禪。念佛如果能念到一心不亂,斷除見思惑得事一心不亂,斷除見思塵沙開始破無明就是理一心不亂,這個是無上深妙禪啊,這個禪定的功夫非常深啊。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之前,魔王派魔女來誘惑他,派魔兵魔將來威脅他,但是釋迦牟尼佛沒有被誘惑跟威脅嚇倒,就是因為他有甚深的禪定。佛法的修學次第就是戒、定、慧三學,由戒生定,因定發(fā)慧。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為什么我們的佛性不能顯現(xiàn)?就是妄想執(zhí)著。對治妄想用禪定,對治執(zhí)著用智慧,用這兩大法寶就能去除妄想執(zhí)著兩大障礙,去除清凈之后我們的自性佛性就能顯現(xiàn)出來。所以禪定是對治散亂的最好方式,我們念佛人就是要把我們的心安住在一句佛號上,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吃飯睡覺都是阿彌陀,那你往生的時候也是阿彌陀,阿彌陀佛來接引你,自在往生。把我們的亂心安住在一句佛號上面,心不散亂。六、般若度愚癡。眾生輪回的根本就是無明,無明的根本就是貪嗔癡,為什么會有貪,有嗔呢?就是因為愚癡啊,對治愚癡最好的方式就是用般若!鞍闳簟笔氰笳Z,中文譯作妙智慧,大智慧,但妙智慧大智慧無法完全代表般若的意思,所以尊重不翻。般若有三種,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文字般若就是三藏十二部經(jīng)典,我們看的經(jīng)書,這是文字般若,是一個工具。它是教我們轉迷開悟,轉凡成圣的說明書。我們按照這個說明書去做,看自己有什么地方跟文字般若不相應的,就加以改正,這就是修行,就是觀照般若。最后我們的一切煩惱習氣全部斷盡,就到達實相般若了,實相般若就是我們本具的佛性。剛剛講到禪定,禪定只能伏住我們的煩惱,要想讓煩惱徹底斷盡,就要用大智慧啊,所以般若法門能讓我們到達涅槃的彼岸。在佛法的修學中,般若智慧很重要啊,《大智度論》有“智目行足。到清涼地!蔽覀兺ǔ0阎腔郾扔鞒裳劬,行持比喻成雙足,若想到達一個目的地,但有腳走路是不行的,要有眼睛指引方向。所以藕益大師在《要解》中告訴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得生與否全憑信愿之有無。沒有信愿就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念的佛變成人天福報。信愿就是智慧,是慧行,持名是行行。能否往生就是靠的大智慧,即信愿,所以智慧非常重要。
回向
愿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fā)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阿彌陀佛!
- 善的標準是什么?
- 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才能真正實現(xiàn)壽命的無量
- 做錯事不懺悔,只會帶來更大的危害
- 佛陀的相貌為什么會修得如此清凈莊嚴?
- 人生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仍是山
- 當人煩惱時,如何做出正確的判斷?
- 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放下貪欲才能得到快樂
- 人與人之間應該如何相處?
- 佛陀度化眾生的兩種做法
- 破戒與破見,哪種可以懺悔,哪個比較嚴重?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善的標準是什么?
- 心地坦然才能恰到好處
- 發(fā)愿后要做到不忘初心,不偏離目標
- 虛云老和尚:見佛、聞法、遇善知識之難
- 世上沒有壞人壞事會怎樣?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什么是誹謗正法?
- 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安法師文章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妙境法師講解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