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六節(jié) 空之雙關(guān)意義
第三章_《般若經(jīng)》──甚深之一切法空
第六節(jié) 空之雙關(guān)意義(p.174 ~ p.180)
一、「空」與「空性」(p.174~p.175)
空(śūnya),是形容詞;形容詞的名詞化,就是śūnyatā ──空性。1
【(一)《阿含經(jīng)》的「空性」】
在《阿含經(jīng)》中,空三昧(śūnyatā-samādhi),空住(śūnyatā-vihāra)等,都是空性,但沒有《般若經(jīng)》空性的意義?张c無相,無所有,同為解脫的要門,重在觀慧。
【(二)《般若經(jīng)》的「空性」】
在表示超越時空的諸法相(性)上:空性與真如、涅槃、法性等同義
《般若經(jīng)》的觀慧,漸漸的重視空,演進到空與真如、涅槃、法性(dharmatā)等為同義異名。如《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25(大正8,402c6~9)說:
是(本)性空,不常不斷。何以故?是性空無住處,亦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須菩提!是名法住相(性)。是中無法,無聚無散,無增無減,無生無滅,無垢無凈,是為諸法相(性)。2
《般若經(jīng)》說的空,是從種種而顯示的本性空(prakṛti-śūnyatā),本性空是不常不斷(即「非常非滅」)的。3無住處,超越了空間;無所從來,無所從去,又超越了時間:這就是法住相(性)(dharma-sthititā),也就是諸法相(性)。
在這一意義上,空性與法住、法性、真如等,是同一內(nèi)容的。4
在表示法義的應(yīng)用上:空性與真如、法性等有些差異
但在表示法義的應(yīng)用上,還是有點不同的;空是觀慧所觀,從一切法的虛妄、不實而顯示的。
二、法性之異名(p.175~p.177)
【(一)菩薩行以般若為主導(dǎo)】
原則的說,《般若經(jīng)》是以般若為主導(dǎo)的菩薩行,般若圓滿了,就是佛的薩婆若(sarvajñā)──一切智(或「一切智智」)。5這是般若修證的開示,不是義理的說明。
【(二)法性的假名安立】
般若所悟的法相(法性)(dharmatā),稱為如、法界、實際等,這種種異名,也只是方便安立。如《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說:「眾生但住名、相、虛妄憶想分別(虛妄分別)中」6。可見一切名義,一切分別,都不能表達法性的。
但方便說法,不可能沒有表示這不落名相分別的方便。佛法固有三解脫門,空、無相、無作(無愿)等,便被使用起來。
【(三)依《小品般若經(jīng)》列舉「法性」之相關(guān)詞類】
今依《小品般若經(jīng)》,擇要的列舉用以表示的詞類如下7: [Table]
※經(jīng)文對照
A、《小品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6(大正8,563b2~11)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般若波羅蜜甚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難得。如我解佛所說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易得。何以故?無法可得,諸法空中無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無法可得,無所用法可得,一切法皆[1]空故。諸所說法為有所斷,是法亦空。世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得者所用法,得知者所用法,如是法皆空。世尊!以是因緣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為易得;諸可得者皆同虛空。
B、《小品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1(大正8,537b29~c4)
世尊!又菩薩字無決定、無住處。所以者何?是字[1]無所有故,無所有亦無定、無處。若菩薩聞是事不驚、不怖、不沒、不退,當知是菩薩畢竟住不退轉(zhuǎn)地,住無所住。
C、《小品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9(大正8,576b7~12)
佛問須菩提:「菩薩何因緣故不驚、不怖、不沒、不退?」「世尊![1]空故不沒,[2]無所有故不沒。何以故?沒者不可得,沒法亦不可得,沒處亦不可得。若菩薩聞如是說不驚、不怖、不沒、不退,當知是為行般若波羅蜜!
D、《小品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5(大正8,559b10~16)
〔佛言:〕「須菩提!何以故色不可量,受、想、行、識不可量,一切法不可量?須菩提!色量[1]無所有、[2]不可得,受、想、行、識量無所有、不可得,一切法量無所有、不可得。須菩提!何以故色量無所有、不可得,受、想、行、識量無所有、不可得,一切法量無所有、不可得?須菩提!色無所有故,受、想、行、識無所有故,一切法無所有故,量不可得。
E、《小品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5(大正8,557c14~16)
佛言:「般若波羅蜜示五陰不壞相。何以故?須菩提![1]空是不壞相,[2]無相、[3]無作是不壞相。般若波羅蜜如是示世間。
F、〔甚深法相〕:《小品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7(大正8,569b27~29)
〔佛言:〕「須菩提!菩薩如是念一切眾生,是以8心及9先方便力故,觀深法相:若[1]空、若[2]無相、[3]無作、[4]無起、[5]無生、[6]無所有!
G、《小品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5(大正8,558b26~ c1)
爾時釋提桓因及欲界萬天子、梵世二萬天子俱詣佛所,頭面禮佛足,卻住一面,各白佛言:「世尊!是法甚深!于此法中云何作相?」佛告諸天子:「諸法以[1]空為相,以[2]無相、[3]無作、[4]無起、[5]無生、[6]無滅、[7]無依為相。」
H、〔無(法)可轉(zhuǎn),無法可還,無法可示,無法可見〕:《小品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4(大正8,553a18~25)
佛告須菩提:「摩訶波羅蜜是菩薩般若波羅蜜,所謂于一切法無轉(zhuǎn)10無著;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所得;轉(zhuǎn)*輪時亦無所轉(zhuǎn);無法可還,無法可示,無法可見,是法不可得故。何以故?須菩提![1]空不轉(zhuǎn)不還,[2]無相、[3]無作、[4]無起、[5]無生、[6]無所有不轉(zhuǎn)不還,如是說名為說般若波羅蜜。無聽者、無受者、無證者,亦無以法作福田者!
I、〔將入不退的深行〕:《小品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9(大正8,576c26~577a1)
「復(fù)次,須菩提!有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信解一切法[1]無生,而未得無生法忍;信解一切法[2]空,而于阿毗跋致地中未得自在;能行一切法[3]寂滅相,而未入阿毗跋致地。須菩提!菩薩如是行者,諸佛說法時亦皆稱揚贊嘆!
J、《小品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3(大正8,550b14~26)
須菩提言:「般若波羅蜜于色不作大不作小、不作合不作散,于受、想、行、識不作大不作小、不作合不作散。世尊!般若波羅蜜于佛十力不作強不作弱,四無所畏乃至薩婆若不作合不作散。世尊!菩薩如是亦分別則不行般若波羅蜜。何以故?般若波羅蜜無如是相─我當度若干眾生,即是菩薩計有所得。所以者何?眾生[1]不生故般若波羅蜜不生,眾生[2]無性故般若波羅蜜無性,眾生[3]離相故般若波羅蜜離相,眾生[4]不滅故般若波羅蜜不滅,眾生[5]不可思議故般若波羅蜜不可思議,眾生不可知故般若波羅蜜不可知,眾生力集故如來力亦集。」
K、《小品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1(大正8,539c28~540a6)
舍利弗言:「若菩薩不離是行、不離是念,一切眾生亦不離是行、不離是念,一切眾生亦當是菩薩。何以故?一切眾生不離是念故!鬼毱刑嵫:「善哉!善哉!舍利弗!汝欲離我而成我義。所以者何?眾生[1]無性故當知念亦無性,眾生[2]離故念亦離,眾生[3]不可得故念亦不可得。舍利弗!我欲令菩薩以是念行般若波羅蜜!
L、〔示世間實相〕:《小品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5(大正8,559a8~13)
〔佛言:〕「復(fù)次,須菩提!世間[1]空,般若波羅蜜如實示世間空;世間[2]離相,般若波羅蜜如實示世間離相;世間[3]凈相,般若波羅蜜如實示世間凈;世間[4]寂滅,般若波羅蜜如實示世間寂滅。須菩提!般若波羅蜜亦如是示諸佛世間!
M、〔一切無縛無解〕:《小品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1(大正8,539a13~18)
富樓那言:「何等色無縛無解?何等受、想、行、識無縛無解?」須菩提言:「幻人色是無縛無解,幻人受、想、行、識是無縛無解──[1]無所有故無縛無解;[2]離故無縛無解;[3]無生故無縛無解。是名菩薩摩訶薩發(fā)大莊嚴而自莊嚴。」
N、《小品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8(大正8,574a4~8)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薩為[1]盡學(xué)則學(xué)薩婆若,為[2]無生學(xué)、為[3]離學(xué)、為[4]滅學(xué)則學(xué)薩婆若!狗鸶骓毱刑:「如汝所說,菩薩為盡學(xué)則學(xué)薩婆若,為無生學(xué)、為離學(xué)、為滅學(xué)則學(xué)薩婆若者。」
O、《小品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5(大正8,558c25~559a1)
〔須菩提言:〕「世尊!若一切法無知者無見者,云何般若波羅蜜示諸佛世間?」「須菩提!如是!如是!一切法無知者無見者。須菩提!云何一切法無知者?一切法[1]空故。云何一切法無見者?一切法[2]無所依故──是故一切法無知者無見者!
P、〔空無所有,虛誑不實〕:《小品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7(大正8,566c5~11)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一切作起法皆是憶想分別,云何說菩薩得福甚多?」「須菩提!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亦能觀察是作起功德[1]空[2]無所有,[3]虛誑[4]不實,[5]無堅牢相。若菩薩隨所能觀,則不離深般若波羅蜜;隨不離深般若波羅蜜,即得無量阿僧祇福德!11
三、「空」與「無所有」的雙關(guān)意義(p.177~p.178)
從所列舉的來說,空與無所有,具有雙關(guān)的意義。
【(一)「空」與「無所有」在佛典中的重要性】
「空」與「無所有」在「原始圣典」及阿毗達磨論中的地位
在《雜阿含經(jīng)》中,空、無相、無所有,是三三摩提或三解脫;在解脫法門中,無所有是重要的術(shù)語。12但后來,無愿代替了無所有,所以在阿毗達磨論中,無所有就少見了。13
「空」與「無所有」在初期大乘經(jīng)中的地位
《般若(及初期大乘)經(jīng)》雖繼承了空、無相、無愿的三解脫門說,而「無所有」仍廣泛的應(yīng)用,說空與無所有的,比無相與無愿要多得多。
【(二)明「空」與「無所有」之雙關(guān)意義】
1、表顯真實
如上表所列的,從空到無所有,如F.是甚深法相;L.是示世間的實相;I.是將入不退轉(zhuǎn)的深行;H.是「無(法)可轉(zhuǎn),無法可還,無法可示,無法可見」;M.是一切無縛無解。
這或是表示深法相,或是菩薩的深觀:「下本般若」的空與無所有等,是重在顯示真實的。
2、表示虛妄不實
但(空)無所有以下,如P.的「空無所有,虛誑不實」,是各種譯本所同的14,這是表示虛妄不實了。如《小品般若經(jīng)》說:「字,無決定,無住處,所以者何?是字無所有故」15。所說的無所有,也是但名無實的意思。
3、歸結(jié)
空與無所有,是顯示如實相的,也用來表示虛妄性,所以說有雙關(guān)的意義。
其實,如盡,無生,無滅,寂滅,遠離,清凈,這些涅槃的同義異名,還不是都有「遮」妄的意義!
四、「虛妄不實」教說的增廣(p.178)
《般若經(jīng)》本重于深法相的直觀16,而在「空」的發(fā)展中,說諸行或一切法虛妄不實的教說,也越來越多。
(一)如《小品般若經(jīng)》說: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信解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空,一切法寂滅,而沒有能得無生法忍,入不退轉(zhuǎn)地的,也為諸佛所贊嘆17。這是無生、空、寂滅的深觀。
而《摩訶般若經(jīng)》作:信解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空,一切法虛誑、不實、無所有、不堅固。18
《大般若經(jīng)》〈第二分〉作: 信解無生、深般若、畢竟空性、寂靜性、遠離性、虛妄性、空性、無所有性、不自在性、不堅實性。19
(二)又如《摩訶般若經(jīng)》說:行深般若的,應(yīng)觀寂滅、空、虛誑、不堅實;20
《大般若經(jīng)》〈第二分〉就說:應(yīng)觀雕落、破壞、離散、不自在、不堅實性、虛偽了。21
(三)又如《摩訶般若經(jīng)》說:「諸波羅蜜性無所能作,自性空,虛誑,如野馬」。22
《放光般若經(jīng)》也說:「自空,無所能作,無所能為,如熱時之焰」。23
《大般若經(jīng)》〈第二分〉就這樣說:「一切法自性皆鈍,無所能為,無有主宰,虛妄、不實,空,無所有,不自在相,譬如陽焰、光影、水月、幻事、夢等」24。
(四)小結(jié)
虛誑不實這一類術(shù)語的更多應(yīng)用,意味著般若法門,不只是深法相的體悟,而要觀破世俗的虛妄,從而脫落名相以契入如實相。
注解
^1《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七節(jié)〈空與空性〉p.54:
空與空性,在舊譯中,都是一律譯為空的。自玄奘譯出瑜伽系的論典,才嚴格的分別空與空性;以為空是遮遣妄執(zhí)的,空性是空所顯性,是離妄執(zhí)而顯的法性,所以是如實有的。初期佛典中,空與空性有什么分別呢?如「空諸欲」,「空世間」,「貪空、瞋空、癡空」,「空欲漏、空有漏、空無明漏」,「我我所空」,「無常、苦、空、無我」,在巴利文中,都是空。
如「空心解脫」,「空解脫」,「空三昧」,「空等至」,「空住」,「內(nèi)空、外空、俱空」(以上三種空,在《無礙道論》中,也是空),《空小經(jīng)》,《空大經(jīng)》:凡是作為觀名、定名或經(jīng)名的,都是空性──。我以為,「空」不只是否定詞,離妄執(zhí)煩惱是空,也表示無累的清凈、寂靜?招,是空的名詞化。初期圣典中的空性,并無空所顯性的意義;只有「出世空性」,是甚深的涅槃。
^2《大智度論》卷90(大正25,697c16~22):
復(fù)次,須菩提!十八空,若性不空,是為壞空體。何以故?十八空能令一切法空,若自不空,則為虛誑。又若不空者則墮常邊著處,能生煩惱;性空無實住處,無所從來,去無所至,是名常住法相。常住法相是性空之異名,亦名諸法實相;是相中無生無滅,無增無減,無垢無凈。
^3 參見《空之探究》第三章第五節(jié)〈空之解說〉p.170~p.173;另參見《中觀今論》p.104~p.108。
^4 參見《空之探究》第三章第二節(jié)〈法空性是涅槃異名〉p.142~p.147。
^5
《大智度論》卷11(大正25,139c7~10):「復(fù)有人言:從初發(fā)意乃至道樹下,于其中間所有智慧,是名般若波羅蜜;成佛時是般若波羅蜜轉(zhuǎn)名薩婆若!
《大智度論》卷72(大正25,563c9~11):「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般若波羅蜜,但名字異;在菩薩心中為般若,在佛心中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6《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24(大正8,398b11~16):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如夢、如響、如影、如焰、如幻、如化,眾生在何處住,菩薩行六波羅蜜而拔出之?」「須菩提!眾生但住名、相、虛妄憶想分別中,是故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于名相虛妄中拔出眾生!
^7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jīng)》:A.卷6(大正8,563b)。B.卷1(大正8,537c)。C.卷9(大正8,576b)。D.卷5(大正8,559b)。E.卷5(大正8,557c)。F.卷7(大正8,569b)。G.卷5(大正8,558b~c)。H.卷4(大正8,553a)。I.卷9(大正8,576c)。ñ.卷三(大正8,550b)。K.卷1(大正8,540a)。L.卷5(大正8,559a)。M.卷一(大正8,539a)。N.卷8(大正8,574a)。O.卷5(大正8,558c)。P.卷7(大正8,566c)。
^8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7(大正8,569d):「[6]是以=以是【宋】【元】【明】【宮】」。
^9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7(大正8,569d):「[7]〔及〕-【宋】【宮】」。
^10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4(大正8,553d):「[3]轉(zhuǎn)=縛【宋】【元】【明】【宮】」。
^11又《小品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7(大正8,566c13~23):
「世尊!頗有因緣,色亦無量,受、想、行、識亦無量?」佛言:有,須菩提!色亦無量,受、想、行、識亦無量!埂甘雷!無量者是何義?」「須菩提!無量者即是空義,即是無相、無作義!埂甘雷!無量但是空義,非余義耶?」「須菩提!于意云何?我不說一切法空耶?」「世尊!說耳!」「須菩提!若空即是無盡,若空即是無量,是故此法義中無有差別。須菩提!如來所說無盡、無量、空、無相、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所有、無染、涅槃,但以名字方便故說!鬼毱刑嵫:「希有!世尊!諸法實相不可得說,而今說之!」
^12 參見《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五節(jié)〈無所有〉p.29~ p.34。
^13 參見《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九節(jié)〈三三昧•三觸•三法印〉p.61~p.62。
^14
[1]《小品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7(大正8,566c7~10):「須菩提!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亦能觀察是作起功德空無所有,虛誑不實,無堅牢相。若菩薩隨所能觀,則不離深般若波羅蜜!
[2]《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第四分〉卷550(大正7,830a18~25):「佛告善現(xiàn):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然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亦說諸行分別所作,空無所有,虛妄不實。所以者何?是諸菩薩善學(xué)內(nèi)空乃至無性自性空已,觀察諸行無不皆是分別所作,空無所有,虛妄不實。是菩薩摩訶薩如如觀察諸行皆是分別所作,空無所有,虛妄不實,如是如是便能不離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3]《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第五分〉卷562(大正7,904a5~9):「佛告善現(xiàn):是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常觀察所作善事空無所有,虛妄不實。如如觀察所作善事空無所有,虛妄不實,如是如是便能不離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4]《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卷17(大正8,645a16~21):「佛言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而自了知諸起作法是相分別,虛妄不實,空無所有,于是法中無所分別。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了一切法求不可得。隨其菩薩了一切法求不可得故,即不離般若波羅蜜多!
[5]《道行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6(大正8,456c2~4):「佛言:菩薩所識,若求深般若波羅蜜,樂于空,樂無所有,樂盡,樂無常;念是為不離般若波羅蜜。」
[6]《摩訶般若波羅蜜鈔經(jīng)》卷4(大正8,529b2~5):「佛語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于福生死、于功德生死所行般若波羅蜜,樂于空,樂于無所有,樂于盡,樂于無所得;念是時,為不離般若波羅蜜!
^15《小品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1(大正8,537b29~c4):
世尊!又菩薩字,無決定,無住處,所以者何?是字無所有故;無所有亦無定、無處。若菩薩聞是事不驚、不怖、不沒、不退,當知是菩薩畢竟住不退轉(zhuǎn)地,住無所住。
^16 《空之探究》第三章第三節(jié)〈大乘《般若》與《阿含經(jīng)》〉,p.147-p.150。
^17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9(大正8,576c26~577a1):「復(fù)次,須菩提!有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信解一切法無生,而未得無生法忍;信解一切法空,而于阿毗跋致地中未得自在;能行一切法寂滅相,而未入阿毗跋致地。須菩提!菩薩如是行者,諸佛說法時亦皆稱揚贊嘆!
^18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19(大正8,361b11~16):「復(fù)次,須菩提!有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信解一切法無生,未得無生忍法;信解一切法空,未得無生忍法;信解一切法虛誑不實、無所有、不堅固,未得無生忍法。須菩提!如是等諸菩薩摩訶薩,諸佛說法時歡喜自贊嘆稱揚名姓!
^19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第二分〉卷457(大正7,309a14~29):「復(fù)次,善現(xiàn)!有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于一切法無生性中,雖深信解,而未證得無生法忍;于深般若波羅蜜多,雖深信解,而亦未得無生法忍;于一切法畢竟空性,雖深信解,而亦未得無生法忍;于一切法皆寂靜性,雖深信解,而亦未得無生法忍;于一切法皆遠離性,雖深信解,而亦未得無生法忍;于一切法皆虛妄性,雖深信解,而亦未得無生法忍;于一切法皆是空性,雖深信解,而亦未得無生法忍;于一切法無所有性,雖深信解,而亦未得無生法忍,于一切法不自在性,雖深信解,而亦未得無生法忍;于一切法不堅實性,雖深信解,而亦未得無生法忍。善現(xiàn)!如是等菩薩摩訶薩,亦為如來應(yīng)正等覺說正法時,在大眾前自然歡喜稱揚、贊嘆名字種姓及諸功德!
^20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21(大正8,373a10~14):「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云何行般若波羅蜜?云何生般若波羅蜜?云何修般若波羅蜜?』佛言:『色寂滅故,色空故,色虛誑故,色不堅實故,應(yīng)行般若波羅蜜;受、想、行、識亦如是』!
^21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第二分〉卷461(大正7,332a9~14):「爾時具壽善現(xiàn)白佛言:『世尊!諸菩薩摩訶薩云何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云何引深般若波羅蜜多?云何修深般若波羅蜜多?』佛告善現(xiàn):『諸菩薩摩訶薩應(yīng)觀色乃至識雕落故、破壞故、離散故、不自在故、不堅實故、性虛偽故,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22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21(大正8,369a21~b2):「譬如轉(zhuǎn)輪圣王四種兵,輪寶在前導(dǎo);般若波羅蜜亦如是,導(dǎo)五波羅蜜到薩婆若住。般若波羅蜜亦不分別:檀那波羅蜜隨從我,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那波羅蜜不隨我。檀那波羅蜜亦不分別:我隨從般若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那波羅蜜不隨從。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那波羅蜜亦如是。何以故?諸波羅蜜性無所能作,自性空,虛誑,如野馬。
^23 《放光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16(大正8,109b19~25):「譬如轉(zhuǎn)輪圣王所有七寶,三寶常導(dǎo)在前:一者、金輪,二者、主兵臣,三者、主藏臣;般若波羅蜜常導(dǎo)五波羅蜜至薩云若住。般若波羅蜜亦不念言:五波羅蜜常隨從我。檀波羅蜜、尸波羅蜜、羼波羅蜜、惟逮波羅蜜、禪波羅蜜亦不作念:我當隨從般若波羅蜜。何以故?自空,無所能作,無所能為,如熱時之焰!
^24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第二分〉卷460(大正7,323a6~17):「善現(xiàn)!當知!如轉(zhuǎn)輪王欲有所至,四軍、七寶前后導(dǎo)從。爾時輪寶雖最居先,而不分別前后之相。如是前五波羅蜜多與諸善法欲趣無上正等菩提,必以般若波羅蜜多為其前導(dǎo)。然此般若波羅蜜多不作是念:我于前五波羅蜜多最為前導(dǎo),彼隨從我。布施等五波羅蜜多不作是念: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居我等先,我隨從彼。所以者何?如是六種波羅蜜多及一切法自性皆鈍,無所能為,無有主宰,虛妄、不實,空,無所有,不自在相,譬如陽焰、光影、水月、幻事、夢等,其中都無分別作用真實自體。」
- 《大智度論》之禪波羅蜜(上)
- 《大智度論》之禪波羅蜜(下)
- 自利 利他
- 心念與業(yè)報
- 成佛之道 2 歸敬三寶
- 成佛之道 3 聞法趣入
- 成佛之道 4 五乘共法
- 成佛之道 5 三乘共法
- 成佛之道 6 大乘不共法 大乘通說
- 成佛之道 7 大乘不共法 大乘菩薩行
- 成佛之道 8 大乘不共法 禪波羅蜜
- 成佛之道 9 大乘不共法 念佛觀
- 成佛之道 12 大乘不共法 大乘三系
- 成佛之道 15 大乘不共法 四攝法
- 成佛之道 16 大乘不共法 大乘行位
- 成佛之道 17 大乘不共法 佛果功德
- 空之探究 序
-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一節(jié) 引言
-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二節(jié) 泛說解脫道
-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三節(jié) 空與心解脫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一節(jié)《般若經(jīng)》之譯出
-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二節(jié) 法空性是涅槃的異名
-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三節(jié) 大乘《般若》與《阿含經(jīng)》
-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四節(jié) 空之發(fā)展與類集
-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五節(jié) 空之解說
-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六節(jié) 空之雙關(guān)意義
-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七節(jié) 自性空與無自性空
-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八節(jié) 空與一切法
- 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九節(jié) 法空如幻
-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一節(jié) 龍樹與龍樹論
- 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二節(jié)《中論》與《阿含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