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寶論45、守培法師《告國人書》 (第七章 禪人眼看世界 之四)
僧寶論45、守培法師《告國人書》 (第七章 禪人眼看世界 之四)
佛教流入中國已二千年,時間可謂久矣。而吾國人對于佛教,猶未能洞明其利益與情性志趣,遂以農(nóng)工人之眼光觀佛教徒故,謂佛徒不生利,謂佛教是迷信,是消極,無益于世。余謂作此說者,正是不明佛教之利益者也。以彼不識佛教之利益故,謂佛教無利益,非佛教真無利益也。如不識美玉者,以美玉與蠻石同觀,而美玉反不若蠻石之堅牢。又如不識良匠者,以良匠作小工用,而良匠反不若小工之技能。此人雖有美玉良匠,不能得美玉良匠之利益,而美玉良匠亦不能顯其良美之才能,兩可惜也!迨今科學(xué)發(fā)明,佛教所說,從前所謂虛無縹緲者,今多證實,因而乃知佛教之學(xué)理,駕于一切學(xué)一切教之上。然雖知佛教之高尚,究未知其高處何在,猶以世俗人之眼光觀佛教,而曰:佛徒與俗人同一國民,同受國家之保護,而俗人按時生利以厚國家,唯佛徒靡但不生利,且分俗人之利。佛徒雖無利于國,而國猶愛惜佛徒,謂俗同是國民,不忍輕為廢棄,但望佛徒舍其舊習(xí),與俗人同事,而佛徒竟不能滿國人之欲望,于是乃謂佛徒負國,而國所以不護佛徒,聽其佛徒自生自滅。由斯佛徒如無依據(jù)之孤兒,所有之財產(chǎn),時被外人侵占,所有之寺宇,恒為軍警共有,佛徒際此危甚矣!
夫國人皆謂佛教負國人,余則謂非佛徒負國人,實是國人負佛教。何以故?嘗聞善治民者,猶如良匠,量材取用,使人民各得其所。譬如農(nóng)人種谷,萬物生性不同,農(nóng)人分別而種之,宜旱者旱種,宜水者水種,宜春者春種,宜秋者秋種,使萬物各得其所,無不利焉。治民者,知萬民生性不同,亦應(yīng)分別而治之,勞心者勞心,勞力者勞力,智者用人,愚者用于人,各因其材而使之,亦無往而不利焉。有不善為農(nóng)者,謂稻與棉皆植物也,同種于水田,同時灌溉,同加愛護,而稻則按時開花結(jié)實,而棉不但不開花結(jié)實,且焦芽敗種,反有害于嘉禾。然棉雖無利于農(nóng),而農(nóng)猶愛惜其棉,謂棉亦百谷之一也,不忍輕為廢棄,惟冀棉改其舊性,與稻同功。而棉竟不能滿農(nóng)人之欲望,于是乃曰:棉負農(nóng)人,而農(nóng)人因此不護其棉,乃聽其棉之自生自滅。忽有知棉性者,曰農(nóng)人負棉也,非棉負農(nóng)人。農(nóng)曰:我多年業(yè)農(nóng),素以棉與稻一眼看待,并未稍有分別,而棉從未一實以利我,彼負我甚矣,我何負于彼哉?或曰:我謂爾負棉者,非培植不如稻也,乃為爾不知棉之性也。稻宜水,棉宜旱,稻得水則生,棉得水則死,爾以棉種于水,是置棉于死地,棉欲生而不能,而爾猶責(zé)棉之不實,是我所以謂爾負于棉也,非棉負爾也。爾若順其棉之性,以旱地植之,無勞灌溉,自能開花結(jié)實,有益于爾,恐爾禁其不益,亦不能矣。既而農(nóng)人知其棉之性矣,改種其棉,棉遂其生性,而農(nóng)人果有所獲焉。僧之異俗,猶棉之異稻,國人不知佛徒之生性,而冀佛徒為俗事,猶農(nóng)人望棉而結(jié)稻。棉若結(jié)稻,則不得名為棉;僧人若為俗事,僧即成俗,安得名為僧乎?佛徒性喜清凈,俗人性喜榮華,有榮華則不得清凈,有清凈則不得榮華,僧俗性反。欲僧人而為俗事者,猶種棉于稻田,生且不能,利從何有?是余所謂國人負僧,非僧負國人也。若國人置僧于清凈之地,隔斷名利,自能成就佛法,以益國人,恐國人禁其不益,亦不能矣。吾國人若知佛徒之生性,改治僧之法,使僧得遂其生性,必大有所獲焉,豈同世利而已哉!
國人曰:僧是倚賴性,縱使學(xué)佛有成,既不能為農(nóng)為工,為商為官,于國于民何益之有?余曰:汝以俗人之利望佛子,汝為何只知養(yǎng)身,而不知養(yǎng)心耶?人心若死,身不能獨活。須知俗人之利利于身,僧人之利利于心,猶如棉之利利于農(nóng),稻之利利于食。又僧俗之利,非但不同,而且相反,猶如種棉者,利在花,不在實;種稻者,利在實,不在花。僧人之利在明心,俗人之利在榮身。榮身者必迷心,明心者必忘身。忘身故,不求榮身之利也。迷心故,不求明心之利也。若以僧人利心不利身為無利者,然則俗人利身不利心,亦可謂之無利矣。比如稻實,能作飯,棉實不能飯;棉花能作衣,稻花不能作衣,農(nóng)人既不以棉能衣不能食為無利,亦不以稻能食不能衣為無利,各以其長而論之,故無不利也。物既如是,人何不然乎?
又當知:僧人之志趣,亦異俗人之志趣,僧人志在明心,其作用在破煩惱;俗人志在榮身,其作用在求富貴。以求富貴故,所以俗人求學(xué),稍有所得,即欲求用于世。若不見用于世者,鉆門求之,非得不可。既得之后,假他人之事物,求自己之富貴,只顧榮其身,不知良其心。所以古人云:天下熙熙,惟利是來;天下攘攘,惟利是往?v有一時知其利之害者,見利即忘,其何故耶?余曰:無別,不明心理,不了身空,故如此也。以破煩惱故,所以僧人學(xué)佛,得之愈深,藏之愈密,不但不求用于世,且恐人知?v然窮迫老死于山林溝壑,亦不自炫其道,非有知己者,恭敬求之,終不出世。既出世后,對于所行之法,只知有法,不知有身,雖粉體碎身,終不違其所守之法,非利害得失能變其志、功名富貴能奪其心者,同日語也。如伊尹無成湯,必終耕于莘野。若呂望無文王,必終老于渭濱。此二者非不知富貴之榮,而不求富貴者,其何故耶?余曰:無別,能明心理,能了身空,故如此也。
如是佛教非無人才,亦非終老山林不為世用,為不求人知故,常困處于山林,雖有若無也;蛴谐鍪罏槿苏,亦不能見信于世人,如今之國人而不知佛教之利益及志趣,謂佛法是消極,是厭世,于世有損而無益。所以禁其自身及其子弟莫到佛處,深恐一聞佛法,一見佛形,即變心行,便不能爭名奪利。嗚呼,與之且不受,若待價而沽者,宜無出世之日矣。是知佛教終為佛教,不能普及于世者,非僧不利于世,乃世不利于僧也。
余謂佛法與世法,猶如藥與蜜,蜜人皆喜之,藥人皆惡之,非知藥之功用者,決不肯食。國人不知佛教之功用,所以不肯學(xué)佛也。以上已將佛教性情、利益和志趣,貢獻與吾國人矣。更將佛教利益、志趣之所以然,為吾國人說之。
佛教所以明心而忘身者,為吾世人不忠不孝、不仁不義、驕奢淫逸、慳貪嫉妒、一切惡作,無不因身見而起。如是惡作,雖有嚴厲之國法而不能禁止,是何故也?以其所作有益于身故,安樂自在,飲食財物為資身之具故,身見之害如此,是故吾佛破眾生之身見也。若破身見者,則萬惡俱休,雖使行不義亦不從,以其無所益故。忘身之益如此,故世人有破身見之必要也。吾佛知身為惡藪,已知苦而斷集矣,而世人以非身計身,妄作妄為,受苦無窮,是故佛出世間,明眾生自心,破眾生身見也。
明自心者必忘其身,身忘即無我,無我即無人,無我無人,世界大同,眾生之苦即我苦,眾生之樂即我樂,是故諸佛菩薩以度眾生為常事,猶如眾生以自利為常事也。諸佛以心為我,眾生以身為我,如是可知一切善行,無不由明心而來也。明自心者,縱有魔王外道強迫止其善行亦不從,以彼所作有益于自心故。若舍善行,心無所資故。迷自心者,萬善俱休,雖明師善友強令度生亦不從,以彼不見其所利故,無益于身故。明心與不明心,其利害如此,可知自心不可不明,身見不可不除也。吾佛知明自心,為萬善之本,已集諸功德。而世人以非心為心,妄起貪嗔,造諸惡業(yè),受種種苦。吾佛欲令眾生改惡修善,離諸苦因,故所以破眾生身見,明眾生自心也。
眾生身見不除,自他不能合一,凡百事為,無非自利,縱有利人之處,亦因自利而來,可謂眾生全無利人之心。諸佛自心已明,人我不分,凡百事為,無非利人,縱有自利,亦從利人而來,可謂諸佛全無自利之心。觀夫古之為圣為賢者,雖不能如諸佛盡忘其身,亦能知身是幻,不重身而重道義,所以能為圣賢也。未見有貪身迷心者,而能為圣賢也。于此可知,諸佛與眾生心念不同,即在身心迷悟之分別也。嗚呼!明心之道大矣哉!更舉一二明心忘身者,以證此說,而資觀感。
昔有禪師,率學(xué)者力田,師憩道旁,學(xué)者推車至,師伸其足。學(xué)者請師屈足。師曰:只伸不屈。學(xué)者曰:只進不退。學(xué)者推車而過,不顧師足。師亦不惜其足,任彼推之。此二者,皆輕身重道,所以言必行,行必果,若學(xué)此道而為國者,必不為功名富貴、艱難困苦屈其心矣。又船子禪師,為欲傳其所得之道故,乃于要津設(shè)渡,以待受道者。一日夾山來參,師傳道后,即履舟而沒。想此師餐風(fēng)宿露,力謀生活,一但道傳,即沒其身。蓋身為載道之器,道未傳時,身重如泰山;道已傳后,身輕如鴻毛。若得此道而為國者,雖走火踏湯,有何不可乎!若學(xué)此道而為農(nóng)工商賈者,雖無國法,亦不致有悖逆爭門之事。若舍此道,而求國泰民安者,無有是處。謂佛教無益于世者,蓋彼只知以利為利,不知以義為利也。
若曰:佛道甚高,人不易行。須知:佛道如栴檀木,片片皆香。明得一分心理,即得一分身空;了得一分身空,即增得一分道義。非必十分完成,始有利益也。盡一分力量,得一分受用,功不唐捐。非若世間之學(xué),半途而廢,前功盡棄也。試觀現(xiàn)前衲子,稍通佛法,即異常人,可信余言無欺矣。古之國治者,因輕利而重道。今之國亂者,因輕道而重利。國家治亂,可以人心趣向道利驗之矣。為此愿吾國人,改其眼光觀佛教,換其心量待僧人。莫求利于僧人,而求道于佛教,則國與教兩得其利,吾國人可試而行之矣。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僧寶論40、《出家的生活》 (第六章 守培法師論僧寶 之三)
- 僧寶論41、《佛教是生產(chǎn)之原地,護佛教即所以護國護民》 (第六章 守培法師論僧寶 之四)
- 僧寶論42、守培法師《釋三綱五常人倫之道》 (第七章 禪人眼看世界 之一)
- 僧寶論43、守培法師《談佛教的教育》 (第七章 禪人眼看世界 之二)
- 僧寶論44、守培法師《建議各大學(xué)增設(shè)佛學(xué)課程》 (第七章 禪人眼看世界 之三)
- 僧寶論45、守培法師《告國人書》 (第七章 禪人眼看世界 之四)
- 僧寶論46、守培法師《宗教真?zhèn)握摗?(第七章 禪人眼看世界 之五)
- 僧寶論47、守培法師《大學(xué)解釋自序》 (第七章 禪人眼看世界 之六)
- 僧寶論48、出家人的至孝至道 (第七章 禪人眼看世界 之七)
- 僧寶論49、這一領(lǐng)大衣 (第七章 禪人眼看世界 之八)
- 僧寶論50、后記 (第七章 禪人眼看世界 之九)